度关山
【题解】
现存曹操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本篇乐调属《相和歌·相和曲》,内容说执政者应当励行勤俭、守法、爱民。和《对酒》篇合看可以见出作者的政治理想。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1〕 。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2〕 。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3〕 。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4〕 。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5〕 。
皋陶甫侯 〔6〕 ,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7〕 ,
不及唐尧,采椽不斲 〔8〕 。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9〕 。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10〕 。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11〕 ?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12〕 。
【注释】
〔1〕 经纬:织品纵线为“经”,横线为“纬”。道路南北为“经”,东西为“纬”。这里用作动词。犹言“纵横”。四极:四方极远之处。这两句是说天子出巡可以达到很远的地方。
〔2〕 黜陟幽明:《尚书·舜典》成语。黜陟,就是贬退和升进。幽明,指人材的劣和优。黎庶:人民大众。息:生长。
〔3〕 於铄:赞美词。於,音乌,叹词。铄,美。这两句赞美得贤君统治国境。
〔4〕 封建:指分封诸侯,王者将土地分给诸侯,使他们建国,并授以爵位。五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井田:传说中的周代田制以方九百亩之地为一井,划为九个区,各一百亩,中心的一区为公田,周围八区为私田,平分给八家,八家同养公田。这就是所谓井田制度。
〔5〕 燔:焚烧。丹书:犯人罪行的记录,用朱色书写。无普赦赎:言赦免和赎罪的办法不要普遍应用于各等罪刑。这两句意思就是宁可焚丹书而废除刑罚,不容许滥赦滥赎,使刑罚有名无实。据旧史所记,曹操“用法峻急”,“有犯必戮”。他是提倡法家精神的。
〔6〕 皋陶:人名,虞舜时代狱官之长。甫侯:即吕侯,周穆王时为司寇(掌刑狱的官)。
〔7〕 舜漆食器:其事未详。食器是吃饭用具。畔:犹“叛”。相传舜有天下,诸侯不服的有十三国,见《说苑》。
〔8〕 采椽不斲:“采”(或写作“採”)是柞木。以柞木做椽,不加雕斲,言其俭朴。
〔9〕 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父死让国。商亡后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厉:劝勉。
〔10〕 俭为共德:言节俭是上下一致遵守的道德。《左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是此二句所本。据旧史所记,曹操素性节俭,《魏书》说他“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所以这首诗对于俭德是很强调的。
〔11〕 许由:唐尧时人。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且以为耻辱。讼曲:言争辩曲直。
〔12〕 兼爱、尚同:《墨子》书里的两个篇名。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又主张在下者必须同于上。疏者为戚:“戚”是亲近。作者以为行兼爱、尚同之道就没有亲疏之分,疏者也成为亲者了。
薤露行
【题解】
本篇是《相和歌·相和曲》歌辞。《薤露》和《蒿里》(见下)都是挽歌,出殡时挽柩人唱的。《薤露》古辞言人命短促,像薤叶上的露水容易消灭。曹操的乐府诗开始用古题写时事,这篇叙述何进召董卓,祸国殃民。公元一八九年,汉大将军何进密召董卓向京城进军,以便大杀宦官。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并劫少帝和陈留王出走。后被董卓迎还。董卓把少帝废为弘农王(不久又把他杀了),立陈留王为帝,就是献帝,当东方讨董的武装起来后,董卓焚烧洛阳,挟献帝西迁长安。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 〔1〕 。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2〕 。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3〕 。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4〕 。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5〕 。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6〕 。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7〕 。
【注释】
〔1〕 惟汉二十世:“惟”是助词。这句一作“惟汉二十二世”,考汉朝世系,从高祖刘邦到灵帝刘弘是第二十二代。(这诗作于汉献帝时,献帝这一代不计算在内。)作“二十世”是举其成数,因为全诗都是五言句,不得不如此。但原来也许作“二十二世”,秦、汉石刻“二十”常作“廿”。“所任”指何进。
〔2〕 沐猴而冠:见《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是骂人只有人样子,没有人性或人的智慧。沐猴,楚人称猕猴曰“沐猴”。知小而谋强:是说“以小智而为大谋”。这句也是用成句,“知小而谋大”见《易经·系辞》下。
〔3〕 执君王:指张让、段珪逼迫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的事。
〔4〕 白虹为贯日:古人相信天上有“白虹贯日”的现象就表示人世有凶惨的事,特别是危害君主的事。这里指弘农王被杀。初平元年(一九〇)正月董卓弑弘农王,二月白虹贯日。何进在前一年八月被杀,所以说他“先受殃”。此句以上都是叙何进误国。
〔5〕 贼臣:指董卓。中平六年(一八九)九月董卓杀何太后,自为太尉,十一月为相国。
〔6〕 播越:迁徙跋涉。初平元年(一九〇)春迁都长安,董卓强迫百姓西迁入关,并将洛阳宫庙人家放火烧毁。
〔7〕 微子:名启,商纣之兄。“微”是国名,“子”是爵位。《尚书·大传》说他在商亡后见宫室毁坏,废墟上生长禾黍,作了一篇《麦秀》之歌(《史记》说是箕子所作),以表哀感。这里作者以微子自比,言作者望洛阳而慨叹,正如微子见殷墟而悲伤。
蒿里行
【题解】
本篇是《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古辞现存,言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蒿里又名“ 里”。“蒿”、“ ”都同于“槁”,人死则枯槁,所以死人的居里名“蒿里”。又名“下里”,因为假想的蒿里在地下。《薤露》和《蒿里》都是东齐产生的谣讴,《蒿里》比《薤露》更普遍些。曹操这篇叙汉末讨伐董卓的群雄互争权利,造成丧乱,也是当时的实录。这篇和上篇都是咏丧亡之哀,性质和挽歌还是相近的。《古今注》说古《薤露》是王公贵人出殡时用的,《蒿里》是士大夫庶人出殡时用的。曹操这两篇,《薤露行》是以哀君为主,《蒿里行》则是哀臣民,似乎也有次第。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1〕 。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2〕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3〕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4〕 。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5〕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6〕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1〕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初平元年(一九〇)春,关东州郡起兵讨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2〕 盟津:地名,就是孟津(在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和诸侯在此地会盟。咸阳:地名,秦的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这两句是说本来期望团结群雄,像周武王会合诸侯,吊民伐罪;初心是要直捣洛阳,像刘邦、项羽之攻入咸阳。两句都是用典,不是实叙。下文所叙是违反本来目的的事实。
〔3〕 齐:一致。这两句说诸将各怀观望,力量不能合一。
〔4〕 “嗣还”句:当时袁绍、公孙瓒等互相攻杀。还,读为“旋”,“嗣还”言其后不久。
〔5〕 “淮南”句:指袁术(袁绍的从弟)于建安二年(一九七)在寿春(今安徽寿州,在淮水之南)称帝号。玺,天子所用的印。初平二年(一九一)袁绍谋立刘虞做天子,刻作金印。
〔6〕 铠:就是甲。虮:虱卵。这四句说连年征战,将士长久不得解甲,百姓死亡惨重。
对 酒
【题解】
本篇是《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叙述作者理想中的太平之世。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1〕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2〕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 〔3〕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4〕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5〕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6〕 。子养有若父与兄 〔7〕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8〕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9〕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10〕 。
【注释】
〔1〕 股肱:“股”是大腿,“肱”是臂膊,人的工作行动靠股肱,国君施政靠辅佐之臣,所以“股肱”又成为辅佐之臣的代称。
〔2〕 争讼:疑当作“讼争”,“争”字协韵。
〔3〕 班白:又作“斑白”或“颁白”,指头发半白的老年人。负戴:用肩背和头部载物。这里统指劳力的事。这里是用《孟子》里的话,孟子以为不使老人负戴于道路是良好政治所应有的效果之一。
〔4〕 用成:因而丰收。
〔5〕 却:引退。走马:善跑的好马。粪:动词,在田中施肥料。这句是说将原来用于走远道的马退而用之于耕田,本于《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老子以为这种人人各务农业,知止知足,无求于外的景象是最好的。
〔6〕 这三句说诸侯都能爱民,用人赏罚分明,贬恶进贤。“黜陟幽明”见《度关山》注二。
〔7〕 子养:待之如子。
〔8〕 囹圄空虚:牢狱里没有囚犯。冬节不断:是说无罪犯可判决,正为了“囹圄空虚”之故。在汉朝冬节(冬至日)是判决罪犯的时候。断,判罪。
〔9〕 耄耋:年九十曰“耄”,八十曰“耋”。
〔10〕 泽:一作“德”。
短歌行
【题解】
《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有《短歌行》又有《长歌行》,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长短。这一篇似乎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其中有感伤乱离,怀念朋友,叹惜时光消逝和希望得贤才帮助他建立功业的意思。晋乐所奏删去八句,分为六解。这篇是本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 。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3〕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6〕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7〕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8〕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9〕 。
契阔谈 ,心念旧恩 〔10〕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1〕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2〕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3〕 。
【注释】
〔1〕 当:义同“对”。这两句说人生饮酒听歌的行乐时间是不多的。
〔2〕 苦:患。这两句说人生本来很短暂,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
〔3〕 慨当以慷:犹云“当慨而慷”。将“慷慨”二字颠倒并隔开来,是为了叶韵和足成四字句。幽思:深隐之思。歌声所以慷慨正为“幽思难忘”的缘故。
〔4〕 杜康:相传开始造酒的人,一说是周代人,一说是黄帝时代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5〕 青青子衿:“衿”是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悠悠:长貌,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用《诗经·郑风·子衿》篇成句,表示对贤才的思慕。
〔6〕 君:指所思慕的人。沉吟:低吟深思。这两句说为了所思慕的贤才,所以深深吟味《子衿》之诗。
〔7〕 呦呦:鹿叫唤的声音。苹:艾蒿。这四句是《诗经·小雅·鹿鸣》篇成句,《鹿鸣》本是宴客的诗,这里借来表示招纳贤才的热情。
〔8〕 掇:采拾。一作“辍”,停止。明月是永不能拿掉的,它的运行也是永不能停止的,“不可掇”或“不可辍”都是比喻忧思永不能断绝。
〔9〕 越陌度阡:“陌”、“阡”是田间的道路。古谚有“越陌度阡,更为客主”的话,这里用成语,言客人远道来访。存:省视。
〔10〕 契阔谈 :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契阔”是偏义复词,偏用“契”字的意义。旧恩:旧日的情谊。
〔11〕 匝:周围。本章“月明星稀”四句是写实景,乌鹊无依似比喻人民流亡。
〔12〕 这两句比喻贤才多多益善。
〔13〕 哺:是口中咀嚼着的食物。《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这两句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苦寒行
【题解】
本篇是《相和歌·清调曲》歌辞。这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一年(二〇六)征高干时所作。高干是袁绍之甥,降曹后又反,当时屯兵在壶关口。曹操从邺城(在今河南临漳西)出兵,取道河内,北度太行山。其时在正月。诗中写行军时的艰苦。
北上太行山 〔1〕 ,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 〔2〕 ,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 〔3〕 !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谿谷少人民 〔4〕 ,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 〔5〕 ,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6〕 。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7〕 。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8〕 。
【注释】
〔1〕 太行山:指河内的太行山,在今河南沁阳北。
〔2〕 羊肠坂:指从沁阳经天井关到晋城的道。诘屈:纡曲。
〔3〕 萧瑟:风吹树的声音。
〔4〕 谿:山里的水沟。山居的人都聚在谿谷近旁,既然“谿谷少人民”,山里别处更不用说了。
〔5〕 延颈:伸长脖子,表怀望。
〔6〕 怫郁:心不安。东归:曹操是沛国谯县人。汉代的谯县在今安徽亳州。作者怀念故乡,所以说“思欲东归”。
〔7〕 这两句说担着行囊采集薪柴,用斧子斫冰煮粥。“斧”字用作动词。
〔8〕 东山:《诗经·豳风》篇名。《东山》诗写远征军人还乡,旧说是周公所作。这里提到《东山》,一则用来比照当前行役的苦况,二则以周公自喻。
步出夏门行
【题解】
步出夏门行,又称“陇西行”,属《相和歌·瑟调曲》。“夏门”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名为“夏门”,魏晋叫“大夏门”。古辞只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两句,见《文选注》。从这两句看来,原诗内容是人生无常的慨叹。(洛阳北门外有邙山,多坟墓。诗用“步出夏门”开端,正如《古诗》以“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起头。)《乐府诗集》另有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曹操这一篇和两首古辞的内容都不相干,是“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又一例。本篇分五个部分:最前是“艳”,艳是前奏曲,相当于后来词曲的“引子”。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艳辞不整齐,和正曲四章不同,又有不甚可解的地方,可能本是用散文写的序,后来合乐时用做艳,为了迁就乐调不免改变原来的句逗。正曲每章末尾两句也是入乐时加上的,和正文无关。(此类不关正文的词句用【 】号表明,下同。)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1〕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2〕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3〕 。
【注释】
〔1〕 九江之皋:指荆州。建安十二年(二〇七)曹操和部下商量扫荡袁绍的残余势力,当时高干(袁绍之甥)投奔到荆州,为刘表所收容。袁熙和袁尚(袁绍之子)都在乌桓。曹操部下诸将多数主张南征刘表,唯有郭嘉主北伐乌桓。这里开头两句似说初意要用兵于荆州。“云行雨步”似用《易·乾·文言》“云行雨施”成语,表示将施泽惠给荆州人民。
〔2〕 异同:指南征和北伐两种意见。游豫:就是“犹豫”,言徘徊于两种意见之间,初意打算南征,等到临观异同之后便犹豫起来了。
〔3〕 碣石:山名。一说这里指《汉书·地理志》所载骊成(今河北乐亭西南)的大碣石山(六朝时代已沉陷到海面以下,汉末还在陆上),另一说即指今河北昌黎的碣石山(今距海已稍远,汉末情况可能不同)。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登临望海。
其 一
【题解】
这是正曲的第一解,即第一章。标题是“观沧海”。这一章写登山望海,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的名作。曹操这回出兵的时候是夏五月,七月出卢龙,九月从柳城回军,归途中登碣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 。
树木藂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注释】
〔1〕 沧海:指渤海。
〔2〕 澹澹:水波动荡貌。竦峙:“竦”同“耸”,就是高。峙,立。
〔3〕 星汉:就是“银河”。这四句写沧海包含之大。
〔4〕 歌以咏志:咏,一作“言”。志,意。末二句是合乐时所加,不关正文,下同。
其 二
【题解】
第二章标题是“冬十月”,这一章写归途所见。曹操九月从柳城回军,次年正月到邺城,他在途中经历一个冬季。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 〔1〕 ,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2〕 。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3〕 。
逆旅整设 〔4〕 ,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 鹍鸡:鸟名,似鹤,黄白色。鸿雁:“雁”的复称。一说“大雁”为“鸿”。
〔2〕 鸷鸟:猛禽。(一作“蛰鸟”,似误。)鸷鸟、熊罴本非十分畏寒的动物,现在也不出来觅食了,二句极写严寒。
〔3〕 钱、镈:都是农具的名称。此句是说农事已毕。
〔4〕 逆旅:专供旅客经过暂住的地方。
其 三
【题解】
这一章的标题是“土不同”,或作“河朔寒”,写河朔的气候和民风。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1〕 。
流澌浮漂 〔2〕 ,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 深奥 〔3〕 。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4〕 。
士隐者贫 〔5〕 ,勇侠轻非 〔6〕 。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 河朔:指黄河之北。
〔2〕 流澌:漂浮流动的冰块。
〔3〕 锥不入地:言地面冻得很坚硬。蘴 :“蘴”是芜菁苗,“ ”同“ ”,就是蒿子。这两句是说地冻田荒。
〔4〕 水竭不流:《三国志》注引《曹瞒传》说:“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当时经过的路很长,“流澌浮漂”和“水竭不流”不是同一地方的景象。不过从“冰坚”句看来,“水竭”不一定指干旱水绝,而是说河流冻塞。
〔5〕 士隐者贫:“隐”是忧痛。这句是说河朔之士所忧虑痛心的就是贫穷。
〔6〕 轻非:轻易做非法的事。《史记·货殖列传》说燕人“雕悍少虑”,意思相同。
其 四
【题解】
这一章的标题是“龟虽寿”,大意说人寿有限而壮志无穷,但祚命长短不一定全由天定,人也有可努力处。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1〕 。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2〕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4〕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 神龟:龟之一种。古人以龟代表长寿的动物。《庄子·秋水》篇:“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虽然相传它能够活到三千岁,还是不免一死,所以说“犹有竟时”。
〔2〕 腾蛇乘雾:“腾蛇”又作“螣蛇”,是传说中的神物,和龙同类,能兴云驾雾。“螣蛇游雾”见《韩非子·难势》篇。以上四句说传说中的神物也有生命告终之时。
〔3〕 枥:马棚。烈士:指重义轻生的或积极于建功立业的人士。这四句说良马虽老,不忘奔驰千里的愿望,比喻烈士虽老,还有建功立业的雄心。
〔4〕 盈缩:指进退、升降、成败、祸福等。养怡:犹“养和”。“怡”一作“恬”。末四句言对于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长寿命,可见得成败祸福不全然由天安排。
却东西门行
【题解】
“却东西门行”是《相和歌·瑟调曲》歌辞。乐府有《东门行》、《西门行》,又有《东西门行》。《东西门行》大约是合并《东门行》和《西门行》的调子。曹操此题作《却东西门行》,后来陆机又有《顺东西门行》,“却”和“顺”有人以为是倒唱和顺唱之别,这些都是乐调的变化。本篇写征夫怀乡之情,无本事。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1〕 。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2〕 ?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 〔3〕 ,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4〕 。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5〕 ?
【注释】
〔1〕 转蓬:“蓬”是菊科植物,蓬花如球,遇风就被吹起,随着风旋转,所以叫“转蓬”。鸿雁往返自由,转蓬任风摆布,不自由,作者以转蓬自比。当:遭遇。
〔2〕 征夫:在行旅之中的人,指作者自己。去四方:言离去四方而归还故乡。(曹操《让县令》道:“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然不能得如意。”可以作“安得去四方”的注解。)
〔3〕 冉冉:渐渐。
〔4〕 深泉、猛兽:泉,疑当作“渊”,兽,疑当作“虎”,是唐代人因避讳改的。(唐高祖名渊,太祖名虎。)
〔5〕 狐死首丘:本是古语,见屈原《哀郢》。首丘,“丘”是狐的窟穴所在,“首”就是趋向。篇末以动物各有定所比人之不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