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天父诗 | 洪秀全 | 宣传太平天国道德的诗集。刊刻于1857年,共五百首,大部分为洪秀全所作,集中反映了洪秀全的伦理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部分内容:(一)以“正直善真”为根本原则,反对“邪曲恶假”,指出“人妖分别在邪正,邪些是妖正是人,邪些极贱正极贵,邪些该砍正该升。”(二)提出宫廷生活的道德规范,即炼正遵旨;姊妹和睦;虔诚欢喜;炼好心肠;炼好情面;炼好声气;不好眼毒;爱人如己。(三)人的思想、行为与幸福、快乐之间关系是:思想、行为“正直善真”,则人就应该获得幸福和快乐;思想、行为“邪曲恶假”,则人就当罚为痛苦和灾祸。(四)重新强调太平天国初提出的“十款天条”的伦理意义。人要奋发向上,扬善疾恶,而行为举止、言谈话语都要“遵条遵命”,谨慎行事。(五)提出了“四不”,即不要起歪心,不要起邪心,不要起奸心,不要起贪心。(六)要争取“十多”,即要功劳多,要享福多,要好心多,要贵气多,要好样多,要威风多,要暗好多,要光荣多,要真凭多,要尊贵多。(七)强调要爱人不要害人,指出“爱人爱自己”,“害人害自己”,善恶终有报等思想。(八)提出“四失天伦”论,即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这部诗集反映了太平天国复杂而又重要的伦理思想。 |
原道救世歌 | 洪秀全 | 洪秀全著。约一千一百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洪氏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太平天国天王。广东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入塾“熟读经史”。后作乡村塾师。因屡试不中,萌发反清思想。又受基督教教士所编《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7月创立拜上帝会,宣传组织农民。1851年在花县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攻下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1863年天京被困,次年6月洪氏病逝。主要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天条书》等。《原道救世歌》是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它以诗歌体的形式,向人们宣称“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并劝告人们要作正人,切戒淫乱、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为赌博“六不正”及吸洋烟、好酒、看风水等旧风习。警告统治者“顺天者存逆天亡”,“嗜杀人民为草寇,到底岂能免祸灾”,“聚党横行天不佑,罪恶贯盈祸自随”等。洪氏的救世之道的落脚点是在劝人为善、改邪归正上。他引进了一个西方的皇上帝,打掉了压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帝王和其他精神偶像的威风,宣传“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的平等观念,对激发群众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不失为一支反封建的战歌。 |
蚁术诗选 | 邵亨贞 | 元诗总集。8卷。邵亨贞撰。原书传本很少见。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只收入了邵亨贞的文集《野处集》,并称他的《蚁术诗选》、《蚁术词选》世已无传本。清人阮元于嘉庆年间搜辑四库未收书进呈,据旧抄本过录了1部《蚁术诗选》8卷,并将其收入了《宛委别藏》丛书。主要版本除《宛委别藏》本,还有明隆庆六年(1572)好德轩刻本和数种清抄本(常与《蚁术词选》4卷合抄为1编)。本集无序跋,署“元云间邵复孺草”,“明新都汪稷校”。卷1为五言古风,卷2为五言长律,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古风,卷5为七言排律,卷6为七言律诗,卷7为七言绝句,卷8为联句。全书共有各体诗376首,联句3篇。邵亨贞长于七言,七言律诗在各卷中分量最重,而且有1卷七言排律,这是其他元人诗集中所少见的。他的诗几乎很少涉及元明易代时的长期的战乱,主要是应酬之作,多与钱惟善、杨维桢、曹知白、沙德润、成廷珪等人唱和。阮元在《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中称邵亨贞“诗格高雅,绝无元世绮缛之习”。这一评价要高于邵亨贞诗的实际成就。据《野处集》冯迁、汪稷跋语,可知《野处集》是上海陆郯交给汪稷刊行的。《蚁术诗选》应该也是出自上海陆氏。 |
颐庵居士集 | 刘应时 | 诗别集。南宋刘应时撰。二卷。应时字良佐,号颐庵居士,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约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与陆游、杨万里友善。此编有陆、杨二序,分上下卷,上卷收五七言古诗三十二首,下卷收七言律诗二十首,七言绝句五十首,总一百又二首。 陆游评其诗“卓然自得者何其多也”。刘诗有句云:“寂寞黄昏吊愁影,雪窗怕上短檠灯”,颇有诗味,而“睡魔正与诗魔战,窗外一声婆饼焦”,又颇涉粗犷。《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应时诗虽格力稍薄,不能与游等并驾,而往来于诸人之间,耳濡目染,终有典型,较宋末江湖诸人,固居然雅音矣”。有《四库全书》本。 |
义丰集 | 王阮 | 宋诗别集。1卷。王阮撰。《四库全书总目》说“今其文集未见,所存仅诗一卷”。刘克庄曾序其诗,《后村集》卷23载《王南卿文集序》,谓其诗“高处逼陵阳(韩驹)、茶山(曾幾)”,岳柯《桯史》卷1所载《王义丰集》称“阮所作诗号《义丰集》,刻于江泮,其出于蓝者,盖校官冯椅为之序。”据此可知其诗本有单行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淳祐三年(1243)刊《义丰文集》1卷,《四库全书》亦著录此书1卷,收诗190首。卷首载吴愈序,称“其文无一字无来处”,可知其序本为文集序,诗集所载冯序久佚,盖系后人移吴序于卷首代之。岳柯以为其诗学于张紫微(张孝祥)。《四库全书总目》说“阮少谒朱子于考亭,朱子知南康时,阮又从游,故集中有唱酬之作”,又说“阮之归也,朱子惜之,谓其才气术略过人,而流落不偶”。 |
野趣有声画 | 杨公远 | 元诗别集。2卷。杨公远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南宋咸淳年间吴龙翰序。序中对本集的名字作了说明:“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卷末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方回跋。本集中的诗未按体裁类编,上卷主要写隐逸情怀,表达山斋独乐之趣。下卷除这类作品之外,有些干谒、应酬之作。方回跋中说:“叔明能画能诗,笔愈老而须发如漆,独道貌未老也,岂胸中有所养而然乎?其无声之诗,当求米元章、张彦远辈评之;其有声之画如《回溪道中》,此五十六字《溪山村落图也》。”《四库全书总目》评杨公远的诗作说:“其诗不出宋末江湖派之格,盖一时风尚使然,一丘一壑亦有佳致。以久无刊本,故选宋元诗者多遗之。”今传《野趣有声画》系明嘉靖十五年(1536)汪元锡传抄于杨公远的后裔。《四库全书总目》还说:杨公远“入元以后干谒当路,颂扬德政之诗不一而足。其未出仕当由梯进无媒,固不能与密之终身隐遁者同日语矣。今系之元人,从其志也。”对杨公远的大节颇含微词。 |
梅村诗话 | 吴伟业 | 诗论,一卷,清吴伟业撰。全书共十三条,以人为条。多记与作者相识之诗人之有关诗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一些是在民族战争中殉节的烈士如瞿式耜、陈子龙、宋玟等。特别详细记录瞿被俘后与被俘督臣张同敞互相唱和的情景,择录了他们一些气壮山河的诗句。如:“二祖江山人尽掷,四年精血我偏伤。"“愿作须臾阶下鬼,何妨慷慨殿中狂!”“了却人间生死业,黄冠莫拟故乡游。""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也记述了其作品《浩气吟》出版情况和对江浙一带文人的影响。书中还描写了陈子龙的风貌,言其“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登临赠答,淋漓慷慨”。记录了他必死于国事的决心。从这些记录中可见吴氏的思想倾向。书中还记录了两位才女的诗作和她们的轶事。其中黄媛介为浙江嘉兴人,儒家女,能诗善画,其夫杨某贫不能娶,其后黄氏流落吴门,不肯为人作妾,与钱谦益之姬柳如是交游,并与当时名士唱和。还描写了女道士卞玉京(原为秦淮妓女)说她富于才气、诗画俱佳,并记卞与文坛名流往来酬唱情况。这些反映当时江浙(主要是浙西)一带妇女对掌握文化的热情和她们独立意识的增长,在其他地区这是不可能的。此书中所涉及的明末清初文坛状况对于文学史研究有参考价值。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清诗话》本。 |
律诗定体 | 王士祯 | 一卷。清代王士祯撰。王士祯论诗虽主神韵,但也很重视音节与格律。《律诗定体》选录五、七言律诗各四首,字旁标平仄符号,概括地说明唐人律格。王士祯解释说: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韵无妨也。大约仄可换平,平断不可换仄,第三字同此。若单句第一字,可勿论。此论颇合汉语诗律中二音步的规律。此书丁福保跋记谓觅得新城王化家塾旧抄本。郭绍虞认为颇可怀疑,不符事实。此书最早之刊本为清嘉庆间雪北山樵所辑《花熏阁诗述》,其中有《渔洋答问》一卷即已收入之。后来,同、光间王懿荣刊《天壤阁丛书》中之《声调谐汇刊》亦收此书。常见者则为 《清诗话》本。 |
野谷诗稿 | 赵汝鐩 | 宋诗别集。6卷。赵汝鐩著。赵汝鐩是江湖派诗人里才气豪放、风格多样的一位诗人。《四库全书总目》说:“江湖一派,门径如斯,不能兼责以他体,一花一石,时饶佳致,如汝鐩之流,固亦谈艺者所不废也。”诗稿中有仿晚唐现实主义诗歌的《陇首》:“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在《翁媪叹》中胥吏欺压良民的一段描写,明显地可以看到范成大诗作的影响:“沥血祈哀容贷纳,拍案邀需仍痛詈。百请幸听去须臾,冲夜槌门谁叫呼?后胥复持朱书急急符,预借明年一年租。”而《途中》等诗,又可以见出其才气放逸的一面:“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
野古集 | 龚诩 | 三卷。明龚诩撰。龚诩,字大章,江苏昆山人。父龚察,洪武中官给事中,以言事遣戍五开卫,龚诩遂隶军籍。后调守金川门。成祖时,龚诩改变姓名遁归,卖药授徒以自给。正统四年(1439),巡抚周忱荐为松江学官,不就。又荐为太仓学官,亦不就。尝语都御史吴讷曰:诩仕无害于义,但恐负当日城门一恸耳。成化五年(1469)始卒,年八十八。《明史》附载牛景先传。是集乃崇祯八年(1635)其八世从孙挺所刻。据集前李继贞序,称“删其十之二三。”盖龚诩诗格调在《长庆集》、《击壤集》间,其伤于鄙俚浅率者,继贞稍汰之。要其性情深挚,直抒胸臆。律以选声配色,雕章琢句,但仍不能与文人明士比肩。律以纲常名教之旨,则不合于风人者鲜。末附上周忱书及王执礼、张大复等所作家传、墓志、谥议、像赞等篇。又有年谱,称乃龚诩族姪绂所编。然此谱于康熙四年(1665)挺得本于其族弟维则,故崇祯八年(1635)原刻总目不与墓铭、家传等并列。由此观之,其真为绂作与否,犹在两可之间。盖以疑传疑,姑并存之而已。今观其集,并非如李继贞所言。其诗多直抒胸臆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如《田家苦楚吟》、《风犬行》、《丙子民情》等诗均对乡民饥苦、官吏虐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反映,较为难能可贵。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明刻本存世。 |
洛神赋 | 曹植 | 辞赋名篇。三国魏曹植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此赋当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入朝后回封地途经洛水时,联想起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受到宋玉《神女赋》的感发,虚构人神相爱的悲剧,以寄托情志。赋文围绕人神相爱的主线,分成六层。先写发现洛神的经过;其次写洛神的体态容貌美,这是全文描写最为精采的部分,作者从姿态美、容貌美、情态美、服饰美、行为美五个方面毕呈神女的魅力,为相慕作了铺垫;其次写君王对洛神的爱慕;其次写洛神受到感动而深切地爱慕君王,将人神相爱推向高潮;其次写洛神被迫离去的悲剧;最后叙述离开洛川,照应首段。此赋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感甄说,见《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赍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为《洛神赋》。后世多不取此说。二是寄心君王说。赋文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本文的主题当是以“人神道隔”的悲剧,曲折地表达求试不可、壮志难酬的不幸身世。赋文描写细腻而生动,如写神女之美,广比博喻,多面烘托,穷形尽貌。此赋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的创作特色,其影响巨大。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书写过《洛神赋》,画家顾恺之也有传世的《洛神赋图》。 |
野处类稿 | 洪迈 | 诗别集。题宋洪迈著。二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并言“其全集未见”。《文献通考》著录为二卷。此书久佚,《四库全书》收《野处类稿》二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此当《野处猥稿》之残本。集前有洪迈自序,称绍兴甲戌(1154)家居卧病时取曩时所存而未弃之诗录为二卷。然清钱大昕疑此集不出洪迈之手,后劳格以为此书乃朱松《韦斋集》(见《读书杂识》卷二)。陆心源《仪顾堂集》卷一五考定此书上卷各诗见《韦斋集》卷一,下卷各诗见《韦斋集》卷二,集外之诗虽洪迈所作,但袭取《宋诗纪事》,别无增益。则此书乃乾隆中书贾拼凑他书而成。除《四库全书》本外,又有《豫章丛书》本,附《集外诗》一卷,并附民国魏元旷、胡思敬撰校勘记二卷。 |
药房樵唱 | 吴景奎 | 元诗别集。3卷。吴景奎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正十八年(1358)宋濂序。据此序,可知本集为吴景奎之子吴履与门人黄琪编辑并刊行于世。卷1为五言古风、七言古风、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2为七言律诗,卷3为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及词。卷末有附录1卷,内容包括:吴履撰《处士吴公行述》,黄溍撰《处士吴君墓志铭》,张顺祖撰《吴文可传》,叶仪、唐怀德、范祖干、苏伯衡、吴沈等人所撰《哀辞》。宋濂在序中评吴景奎诗作:“公时吞吐群机,陶熔庶汇,珠玉随风,冰雪在口。人争传于秀句,价欲等于兼金。”他一生刻意为诗,尤好论诗。近体诗时有唐人之风,词句清丽可诵。但由于编辑成集时失于筛选,收入了某些应景之作,如《偶成》:“挟才胜德世所薄,宁我负人天可欺。士之言行苟如此,圣经贤传将奚为?”被《四库全书总目》编者讥为“殆刘克庄所谓有韵语录,殊不入格”。这个批评是相当中肯的。 |
瑶石山人稿 | 黎民表 | 明诗别集。黎民表(字惟敬)著。根据陈文烛序可知,黎民表生前,镇江钟太守曾为其刻过诗集。此刻本今已不存。《瑶石山人稿》乃是黎民表去世后,其子黎君华重新编辑,于万历十六年(1588)梓刻之,并请陈文烛作序。除开头有3篇赋外,余皆古近体诗,凡16卷。今存有万历刻本。《四库全书》著录。黎民表诗颇负盛名,甚受诗论家推重。胡应麟《诗薮》评论:“诗之晚年弥工者,黎惟敬(民表)、欧桢伯(大任)皆岭南巨擘也。惟敬近体,深靓庄严类公实(梁有誉),而老健过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则认为:“瑶石诗,读之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元美所取续五子,无愧大小雅材者,仅此一人而已。”《四库全书总目》也说,他的诗作“虽错采镂金,而风骨典重,无绮靡涂饰之习,盖与太仓(王世贞)、历下(李攀龙)同源而派稍异。”陈田《明诗纪事》则进一步分析道:“竹垞(朱彝尊)评瑶石诗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此第论五古一体耳。集中五律精深华妙,七律风调流美,五绝精微淡远。岭南当时诗家,梁、欧、黎三人,工力悉敌,公实质地较优,而中道夭折。桢伯、瑶石享中寿,故成就有不同耳。” |
姚少监诗集 | 姚合 | 十卷。唐姚合撰。姚合,陕州陕石(今河南)人。宰相姚崇之曾孙。登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又为富平、万年二县尉。宝应中历监察殿中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为荆、杭二州刺史。后为户、刑二部郎中,谏议大夫,陕、虢观察史。开成末,终于秘书少监。姚合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著有诗集十卷。编有《极玄集》。据《崇文总目》载姚集一卷,而《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载作十卷。此集为毛晋所刻。分类编次,按送别、寄赠、闲适、时序、风月、题味、游览、宴集、和答、酬谢、花木、鸟兽、器用、哀挽、杂咏等内容分为十卷。但唐人无此例,盖宋人所编。据毛晋跋称“此为浙本,尚有川本,编次小异”。又称“得宋治平四年(1067)王颐石刻《武功县诗》三十首,其次序字句皆有不同。”知非唐时旧本。其诗多写个人生活与自然景色,诗风清丽典雅,善作五言诗。故诗家称其为“姚武功”,其诗体亦称“武功体”。自晚唐起即有人学习他的诗,宋末江湖派,明代竞陵派诗人亦多效其诗风。本书传世者有《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另有《唐六名家集》本,题为《姚少监诗》亦为十卷。 |
杨仲宏集 | 杨载 | 元诗别集。8卷。全称《翰林杨仲宏诗集》。杨载撰。《四库全书》曾据内府藏本编入别集类。书首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梅南翁撰《重刻翰林杨仲弘诗集序》。并有原序2篇:至大二年(1309)裴庾序、致和元年(1328)范梈序。卷1为五言古诗,卷2—4为五言律诗,卷5为七言古诗,卷6—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七言绝句。杨载为元诗四大家之一,诗名较大。集中所收的诗篇,题画、赠答、送别等应酬之作所占比例很高,作品表现的生活面比较窄小,往往是有工整可诵的句子,少见通篇具佳的好诗。据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杨载诗集原本为4卷,现存8卷本应为明人所析。他的名句如“风雨五更鸡乱叫,江湖千里雁相呼”,“窗间夜雨消银烛,城上春云压彩旗”都曾受到称赏。而长诗如《古墙行》、《梅梁歌》也曾传诵一时。据范竑序,杨载死时其子年幼,文稿散失。友人杜伯原将其平生所写诗篇汇辑刊刻于武夷山中。至明代传本甚少,梅南翁见到旧本1帙,字多磨灭,便经亲自校订,刊行于世。本集有明嘉靖十五年辽藩刻本,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流传比较广泛。 |
南唐二主词 | 李煜 | 词集,1卷,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撰。宋无名氏辑。收李璟词四首,李煜词33首。有明谭尔进本、明吕远本、汲古阁本、清侯文灿本等,似皆出自宋本。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南唐二主词校订》本,以吕本为底校订。附录他书题为“二主”所作之词,各家原有序跋和考证,以及散见各书的有关二主词的评语等。李璟、李煜皆封建帝王,二主为君不能治国,在词坛却卓绝千古。尤其是李煜,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亡国后,为宋所俘,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他在文艺方面妙解音律,能书画,而尤工于词。早期作品反映的只是帝王的荒淫颓废生活,亡国以后的词则转为感伤沉痛之音。他对词的贡献及影响在于:改革花间词主要写女子的内容和艳丽的形式,用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抓住自己生活感受最深之处,动人地把感情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摆脱了花间词的俗套,打开了新的境界,对宋词的发展形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主观思想感情和人民有很大距离,但客观艺术效果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词句,意新旨远,毫无雕琢习气,历代广为传诵。李璟词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也为词家所赞扬。他们的艺术成就,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古代词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李煜的词,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前人未有的境界,给予宋代词人如李清照以很大的影响。 |
燕堂诗稿 | 赵公豫 | 宋诗别集。1卷。赵公豫著。无名氏撰《燕堂诗稿本传》称:作者所著《燕堂诗稿》原本16卷,其诏、诰、表、策多为当时传诵。其诗因属对不甚工切,泉州守蒋雝选汰大半,仅存有若干首,“皆中年游历而作者,自州郡以迄馆阁所赋率删去不存。”《四库全书》所辑入的写本仅1卷,收录87首诗,其中1首残缺仅存2句。卷首载无名氏作《燕堂诗稿本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吐属未工,而直写胸臆,不失为南宋一派”。本集除《四库全书》所收,还曾编入《宋人集》乙编。 |
雁山吟 | 吕声之 | 又名《沃州雁山吟》。诗别集。宋吕声之著。一卷,收诗三十四首。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六四。《宋百家诗存》卷一四、《宋人集》甲编亦收入。 |
雁门集 | 萨都剌 | 元诗别集。萨都刺撰。元至正年间曾刊行过萨都剌手订的《雁门集》,但久已不存。今存《雁门集》都是后人所编,并非原本,而且卷数并不一致。有8卷本(明成化十二年〔1476〕张习刻本),6卷本(清康熙刻本),4卷本(《四库全书》本,为《雁门集》3卷,集外诗1卷)等。以萨氏后裔萨龙光于清嘉庆年间辑刊的《雁门集》14卷较完备。《雁门集》诸本卷首有“至正丁丑秋八月望”干文传所撰序,因至正无丁丑年,一般认为是己丑(1349)之误。但如为至元丁丑(1337)之误,则更合情理。14卷本对萨都刺诗作了编年,自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至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还为所收诗作了校、注。校、注较为细致、全面。在全书最后,附收了萨都刺所作词14首。但萨龙光辑刊《雁门集》14卷最大的问题在于系年。萨龙光所依据的资料基本与前人相同,而将数百首诗一一编年,显然有较多的臆断成份。比如将《三衢马太守昂夫索题烂柯山石桥》诗系于至正四年(1344),但马昂夫是在至顺三年(1332)冬自池州移衢州的,至正四年,他已以秘书监卿致仕,早不在衢州任上,此诗系于至正四年就毫无根据。萨龙光辑刊的《雁门集》有殷孟伦等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是元人诗集中较重要的1种。 |
宫词一百首 | 王建 | 唐组诗。七绝。王建作。见《全唐诗》卷三○二。作于宪宗元和末年。据传素材得之于同宗宦官王守澄。写当时宫闱中事,或描绘皇帝上朝祭天景况,或反映皇室奢靡逸乐情形,或抒写宫女抑郁哀怨感情,内容颇为丰富、真实,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欧阳修曰:“王建《宫词一百首》,多言唐宫禁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往往见于其诗”(《六一诗话》)。该组诗摹写细腻生动,笔法委曲顿挫,语言平易流利。清翁方纲评云:“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处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石洲诗话》卷二)其中“笼烟日暖紫曈曈,宣政门当玉殿风。五刻阁前卿相出,下帘声在半天中”,“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等首,均是代表作,前首写宫廷早朝之情景,后首言宫女难言的痛苦,全组诗的思想艺术特色于此可见一斑。王建《宫词一百首》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颇大,以后作《宫词》者代不乏人,写大型七绝组诗者亦不断出现。 |
秦妇吟 | 韦庄 | 唐诗。七古。韦庄作。见《全唐诗外编》第一编。中和三年(883)三月在洛阳时作。全诗共238句,为唐代最长的叙事诗。僖宗广明元年(880)冬至中和三年春,黄巢农民起义军占领长安时期,作者羁留城中,亲眼目睹这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此诗即借一“秦妇”之口,叙写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称帝建国及其与唐军攻守厮杀情景,展现出当时大动乱的时代画卷。对农民起义军采取敌视态度,同时又对唐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官军的残民暴行进行鞭挞。该诗选择典型的细节和生动的情节,采取层层铺叙的手法,着重刻画场面和渲染气氛,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写得结构宏伟,布局严谨,语言精丽,气势流畅,体现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重大发展。此作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诗人因此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后韦庄讳之,未收入其集子《浣花集》,致使长期失传。其讳因,五代孙光宪曰:“《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幛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北梦琐言》卷六)近人陈寅恪则认为此说不确,指出庄所惮者,并非当时唐朝公卿,而是后来蜀中新贵:“怕触新朝宫闱之隐情。”(《读〈秦妇吟〉》)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此诗的九个手抄本,后经许多学者的研究、校勘,写定后收入中华书局《全唐诗外编》。 |
雪溪集 | 王铚 | 五卷。宋王铚(约1144年前后在世)撰。王铚,字性之,汝阴(今安徽合肥)人。生卒年不详。铚记问赅洽,长于宋代故事,曾撰《七朝国史》。绍兴初(1131),为枢密院编修官。其诗风格近温、李。王士祯《居易录》称其诗不甚工,唯其附载庐山僧可和诗一篇,概当别论。《雪溪集》乃其诗集。陈振孙《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并称为八卷。然传至今世,已佚其三卷,仅存五卷。王铚著有《续清夜录》一卷,《四六话》一卷,《默记》三卷,《侍儿小名录补遗》一卷。《雪溪集》五卷有 《四库全书》本。 |
雪矶丛稿 | 乐雷发 | 宋诗别集。5卷。乐雷发著。《四库全书总目》说乐雷发“诗旧列江湖集中,而风骨颇遒,调亦浏亮,实无猥杂粗俚之弊,视江湖一派迥殊”。其近体诗尚有江湖派的气韵,如《秋日行村路》:“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牙社肉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有部分诗篇抒发爱国主义精神,最为出色,代表作为《乌乌歌》。全诗以感慨在国家危急之际书生难以挽狂澜于既倒为主题,提出“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吮毫搦管赋《子虚》,不如快鞭跃的卢”的愿望,表现出了投笔从戎的雄心壮志。今有萧艾注本,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 |
学言诗稿 | 吴当 | 元诗别集。6卷。吴当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很少见。明代崇仁知县叶良贵曾辑刊有《学言诗稿》9卷,今未见传本;清代李绂曾据叶良贵刊本重刊,并编次为6卷。《四库全书》底本就是李绂重刊本。卷1为四言诗,卷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律诗,卷5为七言律诗,卷6为五言绝句。吴当是元代大儒吴澄之孙,他的诗以五律成就最高,如《咏怀旧隐十五首》、《述感十五首》,风格质朴悲凉,对国运家运兴衰作了深刻的反思。他的诗面对社会生活,在元明易代时明确表示“旧业已随兵燹尽,青门拟学邵平瓜”(《九江杂咏书怀》),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这样评述他的为人与为文:“有元遗老,当其最矫矫乎。其诗风格遒健,忠义之气凛凛如生,亦元季之翘楚。”并认为“当不受僭窃之辟,则高于张宪诸人;乃天下已定,仍不降礼于万乘,尤在杨维桢诸人上,盖生死久付之度外,其不为谢枋得者,特天幸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