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
司马迁[1]系五帝赞谓:《书》阙有间[2]矣,乃时时见于他说。故所称许由[3]、卞随、务光[4]之徒,为《坟典》[5]所不载,抑亦广见闻、备参考之一助也。旧志[6]云:“柳宗元[7]状《段太尉逸事》[8],而秀实之传始详;王禹偁[9]补《五代史阙文》,而梁、唐、晋、汉、周君臣行事略备。”信哉!若夫有年无年,备书《鲁史》[10];陨霜陨石,不削前文。然则五行祥异,尤纪事之大者也,故并著于篇,以垂炯戒焉。志《纪事》。
唐
玄宗天宝十五载七月[一],太子即位灵武。裴冕、杜鸿渐[11]等笺五上,乃许。
李泌至灵武,帝拜为右相[12],不受。初,京兆李泌,幼以才敏著闻。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杨国忠[13]恶之,奏徙蕲春,后隐居颍阳。上自马嵬遣使召之,谒见于灵武。上大喜,出则联舆,寝则对榻,如为太子时,事无大小皆咨之,言无不从。上欲拜泌为右相,泌固辞曰:陛下待以宾客,则贵于丞相矣,何以官为?上乃止。
八月,郭子仪征兵至灵武,拜灵武长史、同平章事。郭子仪将兵五万[二],自河北至灵武,军威稍振,始有兴复之志。
监察御史李勉[14]劾管崇嗣[15]于庭,帝原其罪。上在灵武时,塞上精兵皆选入讨贼,惟余老幼守边,文武官不满三十人,披草莱,立朝廷,制度草创,武人骄慢。大将管崇嗣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监察御史奏弹之,系于有司。上特原之,且叹曰:“吾有李勉而朝廷始尊!”
德宗贞元十三年春二月,筑方渠、合道、木波三城。《集贤注》云:方渠在环南七十里[16],合道城在西南七十里,木波城在环南四十五里。
宪宗元和十四年,吐蕃寇盐州,灵武牙将史敬奉[三]击破之。
宣宗大中三年,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诏为威州。初高宗咸亨元年,吐谷浑以吐蕃势盛不能抗,徙灵州,帝为置安乐州,即拜刺史。诺曷钵死,子忠立。忠死,子宣超立。宣超死,子曦皓立。曦皓死,子兆立。吐蕃复寇安乐州,而残部众徙朔方[四]。至是复得故州地。
宋
太宗至道二年,李继迁围灵武,遣李继隆等分道讨之。咸平六年[五],李继迁寇洪德砦,酋长庆香与癿庆合击之,以砦兵策援,大败继迁,擒四十九人,俘获甚众。
真宗咸平四年,张齐贤[17]为泾、原等州安抚经略使[六],出环庆至灵州地图险要示宰相,议战守方略。
五年七月,戎人寇洪德砦,守将击走之。
六年四月,李继迁寇洪德砦,蕃官庆香、癿庆击走之[七],以庆香等领刺史。
景德元年六月,洪德砦言羌部罗泥天王等首领率属来降[八],诏给内地土田。
景德二年二月,戎人入寇,击走之,俘其军主。四月又入寇,击败之,执其酋庆,诏释其罪,配淮南。
仁宗天圣三年,环、原属羌叛寇边,环庆都监赵士隆等死之,诏使安抚。
至道二年[九],李继迁围灵武,诏遣兵五路救之。李继隆以环州路迂,由青冈峡绕灵武趋平夏,行数日不见敌而还。
景祐元年秋七月,赵元昊反,寇环州。
三年十二月,赵元昊侵回鹘[18],取瓜、沙、肃州。寇环庆[19]。
庆历五年[一〇],知环州种世衡卒于官。
嘉祐元年,环州小遇族叛,知州张揆破降之。
英宗治平元年,刺州户三丁之一为义勇军。
神宗熙宁三年[一一],夏人入寇,知庆州李复圭[20]以方略授环庆路铃辖李信、监押种咏出战[一二],兵少取败。复圭诬信等,斩之,咏死于狱。以御史劾,贬保静军节度副使。三年八月,夏人寇环、庆州,以韩绛[21]为陕西宣抚使。
元丰四年,环庆行营经略使高遵裕复清远军[一三]。
哲宗元符二年,知环州种朴获夏国监军讹勃啰。
徽宗政和四年,环州属羌谋作乱,以童贯[22]为经略使讨之。是年冬,环州定边大首领李讹哆遗其国统军梁哆书,趣攻定边,并示掘地储粮状,哆遂以万人来迎。转运使任谅先知其谋,募民尽发窖谷。哆围定边七日,失所藏,讹哆以其部万余人复归于夏国。
宣和元年,童贯以环庆兵大破夏人。
高宗建炎四年,环庆路统制慕洧[23]叛附于夏国,遂引金人围环州。
绍兴元年,金人再围环州。九年,慕洧寇环州。
三十二年,少傅吴璘[24]遣将严忠取环州。先是十二年,郑刚中[25]分画陕西地界,割商、秦之半畀金国,存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余地[一四],弃和尚原、方山,以大散关为界,环亦在弃中。至是始复取入。
孝宗隆兴元年,金人拔环州,守臣强霓及其弟震死之。
金
太宗天会九年,即宋高宗绍兴元年也[一五],撒离喝[26]下庆阳,慕洧以环州降。十一月,以陕西地赐齐[27]刘豫。洧奔夏,寻为夏人族诛。
宣宗贞祐三年,夏人犯环州,刺史乌古论延寿及斜卯毛良虎等败夏人于州境,诏进官有差。
四年,诏伐夏,刺史完颜胡鲁出环州[一六]。
兴定三年闰月,夏人寇边,华州元帅完颜合达[28]出安寨堡[一七],败其军。
明
成化八年,满都鲁[29]屡犯延绥,总兵许宁[30]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宁将轻骑夜袭至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正德六年,盗起中原。延绥副总兵冯祯[31]以所部千五百人入讨。至阜城,遇贼。祯令军中毋顾首级、贪虏获,遂贼大败[一八],逐北数十里。
正德四年,安化王寘[32]反。亦不剌寇边,巡抚黄珂[33]偕总兵官马昂督军战,败之于木瓜山[34]。
嘉靖时,吉囊[35]大掠清平堡,延绥总兵周尚文[36]坐夺俸。尚文先败贼于红山墩。
二十五年秋八月,套部[37]深入至庆阳,由环县惨掠而还,指挥崔桂战死。
崇祯元年,元寇韩朝宰作乱,环县守备裴某讨平之。
九年,李自成由商、雒走延绥,犯巩昌北。诸将左光先、曹变蛟破之,自成走环县。未几,官军败于罗家山[一九],尽亡士马器仗,总兵俞冲霄被执。自成势复振,进围绥德。
五行
隋
开皇二十年,地震。
唐
大中三年十月辛巳,灵武地震,坏庐舍。元和六年,大稔。
宋
乾德三年,环州地震,城郭庐舍多坏[38]。占曰:兵、饥。
太平兴国四年,环州河水甘。
至道二年秋九月,环庆梨花生,占有兵。明年,契丹扰北边。是年十月,环州地震,城郭庐舍多坏。
政和七年六月,环庆地震,民覆压死者甚众,有司匿不上闻,诏遣官按视。
元
元贞元年六月,环州旱饥。
明
洪武二年六月庚寅,大雨雹,伤禾苗。
正统三年,自夏逮秋,大雨雹。
天顺八年秋,霪雨,饥。雨久禾生耳,大荒,米三两。
成化七年,古长城群狼出,列如行伍然。占曰:群寇入境。既而果然。十八年,地震。十九年三月辛酉,陨霜。
弘治八年四月辛酉,陨霜,杀麦、豆禾苗。十四年正月庚戌,地震,有声如雷。十六年四月辛亥,昏雾障天,咫尺不辨人、物。十九年三月辛酉,陨霜。
正德二年九月,大水。
嘉靖七年,旱,人相食,米石四两。十一年,蝗。三十四年十二月,地大震。三十六年六月,大星陨西南,鼠害禾稼。
隆庆二年三月甲寅,地震。四月乙酉,复震。
万历十年,旱,大饥,人相食。二十七年七月,飞霜,杀禾稼。四十一年,昼暝如夜,无风,飞沙竟日。
崇祯十一年,环县蝗蝻蔽天,饲食田禾殁尽。十二年至十四年,皆蝗。
国朝
顺治三年,蝗。十一年六月,地震,四十余日不息,崩塌城垣房屋。十二年四月,大雪平地盈数尺。十三、十四年皆大旱,斗米三钱。
康熙四十二年,岁歉。四十九年,环县地震。五十三年,大歉,斗米三钱。五十四年,秋大稔。五十八年,无收。五十九年八月,陨霜,禾尽杀。六十年,夏大歉;秋大稔,糜两粒,荞成穗。
雍正二年,环县献双岐瑞麦各五茎。
乾隆三年十一月朔,地震,坏庐舍。五年,旱,大饥。十三年十月朔,地震。十八年六月,洪德城大水,冲没民房二百二十区。是月,高家塬大雨雹。十九年三月朔,风霾蔽天,色赤,日无光,自辰至未方止。
按:休咎之数,渺而难稽,故君子只问修悖,不问灾祥。环邑地处高寒,三月陨霜,六月雨雹,固有淡然无奇者,何志乎尔?虽然,天变不书,人心不畏,所以志乎右者,抑犹《春秋》书异不书常之遗意也夫。
【校勘记】
[一]天宝十五载七月 “十五”原志作“十四”。据《旧唐书》卷十《肃宗本纪》改。
[二]郭子仪将兵五万 “五万”原志作“五百万”。据《旧唐书》卷十《肃宗本纪》改。
[三]灵武牙将史敬奉 “史敬奉”原志作“史奉敬”。据《旧唐书》卷一五二《史敬奉传》改。
[四]而残部众徙朔方 “残部”原志作“残暴”。据《新唐书》卷二二一《吐谷浑传》改。
[五]咸平六年 “咸平”原志作“淳化”。据《宋史》卷七《真宗本纪》、卷四九一《党项传》改。
[六]张齐贤为泾原等州安抚经略使 “州”原志作“路”。据《宋史》卷六《真宗本纪》改。
[七]蕃官庆香癿庆击走之 原志脱“”。据《宋史》卷七《真宗本纪》、卷四九一《党项传》补。
[八]洪德砦言羌部罗泥天王等首领率属来降 原志脱“言”,“羌部”作“羌裕”。据《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补并改。
[九]至道二年 “至道”原志作“明道”。据《宋史》卷七《真宗本纪》、卷四九一《党项传》改。
[一〇]庆历五年 “五年”原志作“四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仁宗庆历四年》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改。
[一一]神宗熙宁三年 “三年”原志作“元年”。据《宋史》卷一五《神宗本纪》、卷四八六《夏国传》改。
[一二]监押种咏出战 “监押”原志作“押监”。据《宋史》卷一五《神宗本纪》、卷四八六《夏国传》改。
[一三]环庆行营经略使高遵裕复清远军 “清远军”原志作“通远军”。据《宋史》卷一六《神宗本纪》改。
[一四]存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余地 “及”原志作“以”。据《宋史》卷三〇《高宗本纪》改。
[一五]太宗天会九年即宋高宗绍兴元年 “绍兴元年”原志作“建炎四年”。据《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改。
[一六]刺史完颜胡鲁出环州 “完颜胡鲁”原志作“完颜胡曾”。据《金史》卷一三四《西夏传》改。
[一七]华州元帅完颜合达出安寨堡 “元帅”原志作“总管”,“安寨”原志作“安塞”。据《金史》卷一三四《西夏传》改。
[一八]祯令军中毋顾首级贪虏获遂贼大败 “贪虏获”原志作“贪冒获”,“遂”原志作“函”。据《明史》卷一七五《冯祯传》改。
[一九]官军败于罗家山 原志脱“官军”。据《明史》卷三〇九《李自成传》补。
【注释】
[1]司马迁(前145或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人。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以后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2]《书》阙有间:指古文《尚书》缺失记述黄帝的文字。《史记》卷一《五帝纪》:“《书》阙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3]许由:相传为尧时隐士。
[4]卞随、务光:夏、商间二隐士。
[5]坟典:传说中的上古典籍《三坟》《五典》的并称,后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6]旧志:指明嘉靖《庆阳府志》。
[7]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历任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等职。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
[8]段太尉逸事:即《段太尉逸事状》。段太尉,即段秀实(719—783),字成功,唐陇州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西北)人。历官折冲都尉,都虞候,泾州刺史,北庭、四镇行营兼泾原、郑颖节度使,司农卿。建中末,朱泚据长安为乱,段严辞合流,夺笏击泚,遇害。
[9]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巨野县)人。宋太平兴国进士。历官知制诰,判大理寺,兼翰林学士。以诽谤等先后罢知滁州、扬州、黄州。屡上书主张变法。著有《五代史阙文》等。
[10]鲁史:指《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11]杜鸿渐(709—769):字子巽,濮州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人。唐开元进士。天宝末,累迁朔方留后。安史乱起,劝太子李亨自平凉移驻灵武,并与裴冕等上书劝进。肃宗立,授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事,后迁荆南节度使。广德时,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官至宰相。
[12]右相:官名。春秋齐景公始置左右相各一,秦及汉初因之。北齐、北周设左右丞相。唐开元初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天宝初复其旧,乃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13]杨国忠(?—756):本名钊,唐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南)人。杨贵妃从祖兄。天宝初,因贵妃有宠,由金吾卫兵曹参军累迁监察御史、御史中丞,赐名国忠。天宝十一载(752),代右相兼吏部尚书,先后兼领四十余使,封卫国公。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以“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次年随玄宗奔蜀,于马嵬驿被禁军杀死。
[14]李勉(718—788):字玄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至德初,随肃宗至灵武,为监察御史。后出为汾州、虢州刺史,改京兆尹、江西观察使。大历初,复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迁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观察使。复入为工部尚书,封汧国公。德宗时,加同平章事。
[15]管崇嗣:生卒年不详。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天宝十五载(756)为裨将助哥舒翰守潼关,兵败至灵武行在,为都虞候。后历官北京留守、河东节度副大使。
[16]按:原志引文言贞元十三年所筑方渠城“在环南七十里”,不确。唐方渠县治在今环县城,时所筑方渠城当在县治之地。
[17]张齐贤(942—1014):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人。宋太平兴国进士。由江南西路转运使,擢签书枢密院事。端拱时,为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991)擢参知政事,旋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咸平间,为泾、原等州军安抚使经略使。景德初起为兵部尚书,后知青州兼青、缁、潍州安抚使。
[18]回鹘:也称回纥,古代民族名兼国名。为表纥后裔,初受突厥统辖,唐天宝三年(744)灭突厥后建立可汗政权,开成五年(840)被黠戛斯所灭,余众分三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迁葱岭西楚河畔,称葱岭西回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改称畏兀儿。
[19]按:《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载:景祐二年,“元昊自率众……取瓜、沙、肃三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载:景祐三年十二月,“赵元昊……再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尽有河西旧地”,无“寇环庆”的记载。
[20]李复圭:生卒年不详。字审言,徐州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宋庆历初进士,直龙图阁学士。熙宁间知庆州。官至集贤殿修撰。
[21]韩绛(1012—1088):字子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宋庆历进士。历江南及河北体量安抚使,知成都、开封府等。神宗时为枢密副使。熙宁间任参知政事。西夏攻扰,自请出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即军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然不谙兵事,致啰兀城、抚宁堡陷落,庆州士卒亦叛乱。
[22]童贯(1054—1126):北宋宦官。字道夫,开封人。因善迎合徽宗意图而获宠,蔡京荐为西北监军,迁武康军节度使。使契丹还,除开府仪同三司,领枢密院事。宣和时进为太师,后封广阳郡王。及金攻宋,随徽宗南走。钦宗继位,贬窜英州,处死于南雄州。
[23]慕洧(?—1141):党项族,环州(今环县)人。宋建炎初为环庆路统制。建炎四年(1130)附西夏。次年,金取环庆,降金,为熙河经略使。绍兴九年(1139),宋金议和,降西夏,为枢密使。绍兴十一年(1141)与其弟慕濬谋降金,被西夏诛杀。
[24]吴璘(1102—1167):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县)人。宋绍兴初迁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后节制陕西诸军。绍兴末为四川宣抚使。完颜亮败盟南攻,他督师转战汉中,收复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所辖十六州军。封新安郡王。
[25]郑刚中(1088—1154):字亨仲,号北山,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宋绍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金归所占地,被秦桧遣为宣谕司参谋官,除礼部侍郎、川陕宣谕使。后充陕西分画地界使,与金交涉地界。改四川宣抚副使,治蜀有方。秦桧怒其专擅,罢官,责居桂阳军,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又徙封州。
[26]撒离喝(?—1150):女真人,又作完颜撒里曷,名杲。金天会五年(1127),从完颜宗翰取汴京,掳徽宗、钦宗。次年,攻陕西。天会九年(1131)下庆阳,降环州。后取剑外十三州,历官元帅右监军、右副元帅。皇统三年(1143)封应国公。天德二年(1150),任行台尚书左丞相兼左副元帅。同年被诬谋反,族全家。
[27]齐:金在中原建立的附属政权,习称伪齐。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九月,在大名立宋降臣刘豫为大齐皇帝,大名仍号北京。复迁都东平,称东京。后又迁都汴京,并赐陕西地区属之。天会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熙宗废齐国,降封刘豫为蜀王。
[28]完颜合达(?—1232):女真人,名瞻,字景山,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贞祐时,授临潢府推官,权元帅右监军,升镇南军节度使。自兴定始,历任河西、陕西重镇守令,参与对宋及西夏的战争,先后屯京兆、平凉等地,行尚书省事,官至平章政事,封芮国公。按:据《金史》卷二六《地理志》,安寨堡属延安府门山县,此条纪事与环县无关。
[29]满都鲁(1438—1479):孛儿只斤氏,又作满都古勒。蒙古帝国第三十一位大汗,明代蒙古鞑靼部首领。
[30]许宁(?—1498):字志道,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明正统末,以舍人从军有功,为锦衣千户。父贵殁,嗣指挥使,荐擢署都指挥佥事。成化初充大同游击将军,改督宣府操练,移延绥。后进都指挥同知,擢都督佥事,佩靖虏副将军印,充总兵官。
[31]冯祯(?—1512):绥德卫(今陕西省绥德县)人。起家卒伍,累功为本卫指挥佥事。明弘治末擢署部指挥佥事,寻充参将,分守宁夏西路。正德间进署都指挥同知,擢副总兵,协守延绥。以功进都督佥事。
[32]寘:即朱寘(?—1511)。弘治五年(1492)袭封安化王。正德五年(1510),以讨刘谨为名,于宁夏卫城(今银川市)举兵反,为官兵擒获,械运京师处死。
[33]黄珂(1448—1522):字鸣玉,遂宁(今四川省遂宁市)人。明成化进士。由县令累官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后迁户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工部尚书。
[34]按:《明史》卷一六《武宗本纪》、《明史》卷一一七《寘传》记载,寘反于正德五年四月;《明史》卷一八五《黄珂传》记载,亦不剌寇边在正德四年。原志将两事混记,使寘之反时间有误。
[35]吉囊(1506—1542):孛儿只斤氏,小王子阿著之子。明代蒙古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济农。嘉靖间与俺答、小王子卜赤等部时分时合,侵扰明朝各边。《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时小王子最富强……曰吉囊、曰俺答者,于小王子为从父行,据河套,雄黠喜兵,为诸部长,相率躏诸边。”
[36]周尚文(1475—1549):字彦章,陕西西安后卫人。十六岁袭指挥同知,屡出塞有功,进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明嘉靖间,以总兵官镇宁夏、延绥、大同,累官大同左都督,加太子太傅。
[37]套部:明河套地区蒙古所部,这里指俺答部。
[38]按:《宋史》卷六七《五行志》无“乾德三年,环州地震”的记载。明嘉靖《庆阳府志》、清乾隆《新修庆阳府志》亦无。
跋
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家之有谱也。一代经经纬纬,而柱史[1]不纪其典章,何异乎官喑哑?一姓继继绳绳,而孙曾不辨其昭穆[2],何异乎奋空叶?一方处处言言,而司牧不详其沿革,又何异乎遇萍梗乎?余自戊辰通籍[3],奉命来守兹邑,亟索志乘,敷求前闻,将以次第而经理之,而讫无一应。且曰:环人不知有志,已百有余年于兹矣。余惟国家当隆盛时,太史[4]进轩之告,司农登民谷之书,官斯土者当非无所依据,以供点窜恣涂抹。即不然,而稗官野史,亦得出其一知半解,成一家言,安在?兵燹而还,既绝不可复续欤!且夫志之湮于百年者,已然之迹也;其不第湮于百年者,未然之效也。余虽质学肤浅,无作史才,窃与闻纪事、编年之体矣。封域余掌之,民社余寄之,振幽举坠,岂异人任?爰购二十一史,采其志与传之足供引据者,罗为故实。复与县尉王子尚润、在籍训导杨子大伦,访求残碑断碣,博取近今轶事。始之俱收并蓄,继之别类分门,终之属词比事,计六阅月而书成焉。于是乎,环之人始知有志矣。论者谓:“通都大邑之将以修志也,必且召邹、枚[5],设馆谷,萃遗文于故府,访潜德于山林,越数年而裒为集,经众手而集其成,盖修志若斯之难也。今明公闭阁冥搜上下千古,文独成乎一手,候未历乎三时,毋乃因陋就简,而锐于自用乎?”余应之曰:“此环邑之所以百年无志也。夫历三代而必究羲轩[6],终无完史;阅云礽[7]而欲追敏武[8],终无完谱;值残废而骤冀醇全,终无完志。如若所言,设馆聚书,张大而需久之,官能给其役乎?抑若辈能襄其事乎?余之所为不揣鄙弇,毅然以草创自许者,立乎无志之日云尔也。继自今有鸿才大雅者,作张皇幽渺,润色词华,不亦可日起而有功矣乎?”客乃敛容而谢曰:“微明公之教,诚不知其计之周而筹之熟若此也。请付之梓,以垂永久。”遂稽颠末而为之跋。
时皇清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秋七月下浣之吉,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环县事纪录四次仁和高观鲤禹门甫谨跋并书。
【注释】
[1]柱史:柱下史的省称,周、秦史官。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主四方文书,故名。
[2]昭穆:古代宗庙中神主和墓地葬位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按父子辈分排列为昭穆,昭居左,穆居右,以此区分宗族内部的远近、长幼与亲疏。祭祀时,子孙亦按宗法制度的规定排列行礼。后泛指宗族关系。
[3]通籍:谓朝中已有了名籍,指初做官。
[4]太史:古代史官名,掌管记载史事、修编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5]邹、枚:汉邹阳、枚乘的并称。二人以才辩著名,后因以“邹枚”借指富于才辩之士。
[6]羲轩:伏羲氏和轩辕氏(黄帝)的并称。
[7]云礽:即“云仍”,世代很远的子孙。《尔雅·释亲》:“晜孙(第五世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九:“端门受命有云礽,一脉微言我敬承。”刘逸德注:“云礽,遥远的孙辈。”
[8]敏武:即武敏,足迹的拇趾印。《诗经·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言周远祖姜嫄踩踏帝喾脚印而生后稷。这里指远古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