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朝檀越
昔徑山國一禪師稱唐帝曰「檀越」。「檀越」為大功德主,僧門所藉以安身學道、興隆佛法者也。蓋大丈夫出家學佛,寸絲不掛,一切所需總在檀越。故世尊建剎必待給孤開士,乞食必於邨聚。今具和尚鼎新靈隱,殿堂樓室,鱗次波湧,丹青繪畫,日灸霞舉,極法門之宏制,為吳越之大觀,皆檀越所施。其間一柱一椽,已勒姓氏于不朽。至于山誌不能備悉,乃舉其大者;并前代功德主亦不敢有遺漏。一以見作福者之不唐喪,一以見大善知識之有因緣也。為誌檀越第九。
歷代帝王
梁簡文帝〈賜靈隱田記〉。(不存。)
梁簡文帝〈賜靈隱石像記〉。(不存。)
隋高祖仁壽二年,遣僧齎舍利,建塔于飛來峰頂。(即神尼塔。)
唐天寶,建北高峰塔七層。(會昌時毀,此出自孫誌。)
愚按:吳越建號亦有天寶。
吳越錢武肅王鏐,命僧智覺延壽禪師重開靈隱,賜名靈隱,新寺建僧房五百餘間。
錢忠懿王弘俶繼之,建本寺屋宇一千三百餘間,迴廊自山門左右遶至方丈。
建靈隱寺門、塔幢二座。(上書「開寶八年大元帥錢建」。)
孫宇台曰:按吳越建號有天寶、寶大、寶正。開寶是宋太祖年號。開寶九年,俶與妻孫氏、子惟演、孫承祐來朝。豈八年樹幢而九年來朝歟?要其歸命奉朔之意已久矣。
建北高峰塔。
白子佩曰:按王慕阿育王建塔,乃于國中聚銅,造八萬四千小塔,散于境內。本寺惟存二大塔。
鑄覺皇殿後鐵塔一座。
宋真宗皇帝景德四年,勅賜額,改靈隱寺作靈隱山景德寺。
天禧五年勅賜額,改景德寺作景德靈隱寺。
勅賜金牌一面。(後于政和間移供神霄宮。)
勅賜御書牌一軸。
仁宗皇帝天聖三年,皇太后賜脂粉錢九千五十四貫。
天聖八年,勅賜靈隱住持禪定大師延珊放免糧田一萬三千畝。(杭、秀二州充設五載齋僧粥食,共計四十餘萬人。有勅一通存寺。)
慶曆七年,勅賜御製歌頌等件。
皇祐元年,勅賜六祖師名諱玉寶牌一面。
勅賜飛白御書「佛聖帝來」四紙。(每字一紙。)
勅賜「清淨佛法」絹書二軸。(計四字。)
勅賜紙扇碑一座。
勅賜回鑾碑一軸。
勅賜御繡觀音《心經》二卷。(計二軸。)
勅賜飛白黃羅扇一柄。(俱皇祐元年。俱罹兵燹,不存。)
嘉祐三年,賜明教大師契嵩所著書入藏。
中書劄子曰:權知開封府王素奏:杭州靈隱寺僧契嵩撰成《傳法正宗記》,并《輔教編》三卷,宜令傳法院于藏經內收附。劄子付傳法院。准此。(按王素字仲義。)
宋高宗皇帝勅改榜曰「靈隱山崇恩顯親禪寺」。(紹興五年。「顯親」蓋為吳太后設也。)
賜金飾「九里松」,吳說書額。
宋孝宗皇帝乾道三年二月詔:每歲佛誕日,例賜帛五十疋。
乾道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車駕幸靈隱。明日,賜僧慧遠直指堂印。(慧遠即瞎堂禪師。)
乾道九年,宣靈隱慧遠奏對內殿,稱旨。有《奏對錄》。
淳熙四年八月,召靈隱德光入對內殿。賜詩二首。
詩曰:
欲言心佛難分別 俱是精微無礙通 跳出千重縛不住 天涯海角任西東
又詩云:
大暑流金石 寒風結凍雲 梅花香度遠 自有一枝春
(至今流傳有《奏對錄》,在《古尊宿語錄》內。)
宋理宗皇帝賜御書「覺皇殿」三字。
賜御書「妙莊嚴域」四字。
賜御製〈千佛贊〉,贊曰:
一佛不二 千佛奚別
如處處水 現在在月
無去無來 不生不滅
梅花開時 前村深雪
寶祐六年,上親製〈觀音記〉,御書登石。
元
仁宗皇帝延祐五年,賜還九里松。
明
太祖高皇帝勅,賜田三千畝。(淳朋以宋時所賜田一萬三千畝獻還朝,高祖復賜三千畝。)
神宗皇帝萬曆十七年,賜「觀音大士瑞蓮聖像」一軸。(司禮監孫隆,奉慈寧宮皇太后御賜觀音聖像,內有上御製贊云:「惟我聖母,慈仁格天。感斯嘉兆,闕產瑞蓮。加大士像,圖寫流傳。延國福民,霄壤同堅。」上用「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之寶」御寶在軸。)
歷代朝臣
晉
葛洪題「最勝覺場」四字。
唐
大理寺少卿.杭州刺史袁仁,敬種松九里。
右司郎中.杭州刺史元藇,建冷泉亭。
給事盧元輔,建見山亭。
刺史相里造,建虛白亭。
庶子裴棠棣,建觀風亭。
僕射韓皋,建候仙亭。(是之謂「五亭」。元藇以下五公,皆以刺史領郡于杭者。)
刺史白居易,書「冷泉」二字,并以文記之。
紫薇舍人唐詢,建紫薇亭。(若言寺前五亭,則稱紫薇而不言見山。)
丞相裴休有〈送子出家詩〉,其詩云:
送子出家莫學詩 要明父母未生時
吾聞九里松門外 佛國山前有鐵圍
(裴休字公美,河東聞喜人。家世奉佛,與黃檗最多往返,遂嗣其法。)
宋
承奉郎.守祕書省著作郎.直史館.賜緋魚袋.曾知蘇州吳縣事羅處約,撰寺碑文。(作文為雍熙丙戌,立碑為淳化辛卯。俾文其事者,月禪師也。歲久碑斷,重立者,妙堪師也。月師惜未詳。重立時,理宗朝大中大夫范楷跋。)
熙寧三年及十年,趙抃以資政殿大學士兩知杭州,禁天竺、靈隱寺樵采。
天聖中,吏部侍郎.平章呂夷簡,給事中.參知政事陳堯佐,給事中.參知政事薛奎,工部侍郎.參知政事王曾,賜免靈隱寺田,准勅中書門下牒一道,有官銜字押。
觀察李公謹,奏賜契嵩紫方袍。
慶曆中,丞相韓琦、參政歐陽修、權知開封府王素,賜契嵩所著書入藏,中書劄子有官銜字押。
知杭州府蘇軾,補書白樂天所書「冷泉」二字後「亭」字。
太守祖無擇,建鄴公菴于靈隱。
安撫趙與[竺-二+((己@((巨-匚)/匚))/心)],建壑雷亭。
臨安府都會首沈瑜等,施送華嚴海會善知識功德五十九軸。
元
江浙行省平章事張閭助,修覺皇殿。
明
刑部尚書潘季馴,前後捐貲裝大殿佛像。
吏部尚書張瀚,募建大殿。(公不署江陵奪情事,即予告歸。靈隱殿燬一季矣,公與五臺陸公光祖,請僧易菴廣集貲財,一新鷲宇。)
萬曆間,司禮太監孫隆,建三藏殿,中置轉輪以奉法,計六百三十八函;左藥師鐙藏寶計四十九鐙;右水陸像藏總一百二十五軸。(號東瀛,直隸三河人。)
左布政吳自新,助裝藏殿金龍。(有題冷泉匾曰「高山流水」,方丈匾曰「法宇重興」。)
貴州提學道副使馮時雨,補植本寺松樹若干。
工部榷署分司張喬松,造覺皇殿菱花門。
兵部武庫司主事虞淳熙,撰〈重建理公塔銘〉并篆額。
重興靈隱大檀護功德主列後:
國朝總督部院趙廷臣,為文勒石清飛來峰界址,并禁樵採。
(據考飛來峰,昔東晉咸和年,西域僧慧理至此,驚曰:「此天竺國靈鷲山九十七峰之一——小朵峰,何年飛來至此?」故名飛來,一名蓮花,一名靈鷲,其實一山也。)
(按錢塘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云:「舊傳讖記有云:『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或云晉郭璞作。錢氏有國時,不欲其語聞之中國,更其末句云『異姓王』。蘇子瞻作〈表忠觀碑〉,特表其事,首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蓋全用讖語也。」載第一卷之十一板。)
(孫宇台《靈隱寺志》:「天目山有二水,一條東流經於潛、臨安,百五十里至餘杭為苕溪。又東三十里抱錢塘。又東北流六十里,過湖州,入太湖。一條西趨于紫溪,合桐廬之水,匯于錢塘。此郭璞所謂天目兩乳也。南山如龍,北山如鳳,此郭璞所謂龍飛鳳舞也。海門一日兩潮,日輪正從鼈子門上,此郭璞所謂金星也。其塊土為帝王都會,璞留讖記,蓋預知五百年潮打西興,然後為帝王都會也。夫自郭璞以前,南北皆為武林山,嗣後始有龍飛鳳舞之目。然南山有鳳凰山,是南山亦可曰鳳;而北山有橋曰迴龍、有洞曰龍泓,是北山亦可曰龍也。」載第八卷之四十八板。)
(夏樂只《西湖志》云:「無著禪師塔,《武林志》:『師名文喜,唐人埋骨此山下。韓侂胄謀葬其地,乘夜發塚,見師在龕中,容貌如生,指爪屈曲盤體。胄驚,遂掩其塔。』出合澗橋為下天竺寺。僧肇海詩:『一定空中五百年,何因發塔起頹甎?世間多少麒麟塚,過眼誰人贈紙錢?』」載第三卷十三板。)
(又民謠云:)
(靈山一片地 上有王者氣 丞相營首邱 不知主何意)
(韓遂不敢葬。)
(竊稽以上所載,本山既稱梵剎名勝,兼之讖記分明,更有前都憲蘇茂相「天子萬壽」四字鐫勒在上,昭昭在人耳目,凡妄窺者,亦可已矣。詎意仍有繼侂胄而起者!前天啟四年,諸當事歷有鐵案;今康熙四年,又蒙部院趙公勒石嚴禁。其各上臺禁示,另詳別錄。)
巡撫軍門陳應泰,作募疏,廣勸修造;自亦捐貲五六百金,助建大殿。
浙江布政使司袁一相,捐貲塑大殿文殊、普賢、阿難、迦葉,并羅漢五、六十尊。
蘇州布政使司佟彭年,捐貲完成飛來峰牌樓,金碧絢麗,冠絕西山。
蘇州布政使司慕天顏,為靈隱增置金沙灘寶勝菴,為放生所,手題額曰「萬鱗極樂」。(又捐俸助建具老和尚塔。)
浙江提督二等侯田雄,施貲千餘金,塑大雄殿中尊大佛,并築佛與諸天大石座。
大將軍柯魁,同都統陳典謨、高及之,協致石門大鐘懸新建鐘樓。早晚撞擊,響震西山,為萬古標榜。
刑部尚書.湖州東阡沈演,子月初增建金光明殿、修理〈金光明懺法〉,兼施六百金在大雄寶殿。
翰林院庶吉士.塘棲卓彝,同子孝廉麟异,建大悲懴壇。每歲春季修禮懺法,永遠不替。
部尚書汪應蛟男本和,布施山木四十株,助建叢林。
太史金聲,仝子靜思,布施徽州山木建梵香閣
大理寺卿王益朋,倡置靈隱松木場下院。
登州府太守.常州徐可宣,捐貲千金,助建大殿,并施二大正柱。(先是,戊戌三月十五日,徐公夢靈隱被火,遣人到山偵探,殿尚巍然。至二十六日忽遭回祿,公大驚異,遂開檀度。)
太僕寺卿嚴沆,同察院顧豹文,協力護衛,建成具老和尚慧日塔院。永鎮靈山,萬年不朽。
山西提學道.嘉善縣孫籀,塑十八大羅漢像,并著文勒石。(公十二歲赴府預童子試,被眾擠門壓死已一晝夜,感靈隱羅漢救回。重生後,到靈隱,宛如所見。遂施貲塑像,并立碑記異。今竪羅漢殿門側。)
貴州按察司副使陳紹英,具和尚興建二十年,赤心護持,始終不倦。大殿上梁日,公與沈捷、關鍵、姚玄瑛眾護法皆在焉。
都統胡申、固山高可仰,倡議誓眾拈鬮,留具老和尚靈龕,建塔慧日。
雲間宗伯董其昌,置甘露茶亭。太師金之俊復廣之,留額,永為靈隱下院。(在湖墅賣魚橋。)
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五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