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陳寥士纂

志圖記

七塔報恩禪寺記

浙江寧波市東五里許,有七塔報恩禪寺者,鄞縣志乘,歷歷可考。溯自唐大中十二年戊寅,分寧令任景求君,捨住宅為寺,號東津禪院;敦請心鏡奐禪師居之,即本寺開山第一代也。初,禪師主持天童寺時,徙神龍,鎮毒蟒,種種神通妙用,詳載《天童寺志》,茲不贅述。咸通庚辰元年,浙東剡寇裘甫掠奪四明,縱兵晝入。禪師晏坐禪定,神色不動。賊眾驚愕,作禮而退。辛巳二年,郡紳奏請改名棲心寺,以旌其德焉。宋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賜額崇壽寺。山門前河岸石橋尚存斯名,至民國廿三年,河填而橋始毀。明洪武二年己酉,延燬內法堂。所燒隙地,并開山祖塔後餘地,改創養濟院,現仍舊。二十年丁卯,因梅岺山寶陀寺(即普陀山前寺)懸於海邊;徙建寺內餘地,改名補陀寺。殿前香爐鐫名,尚存古蹟,故寧俗尚有「本寺即南海普陀」之說。大殿觀音為主,每逢聖誕日,進香覲禮不絕。直至永樂年間,僧寺俱廢。後并原留東首空地三分之一,復建棲心寺。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建圓通寶殿。宣德壬子七年,建毘盧閣。天順戊寅二年,建藏經閣、大悲殿、彌勒殿及兩廊等屋。滿清順治年間,建方丈。康熙間,重修佛殿及鐘樓。二十二年癸亥,建大悲殿。寺前有七浮圖,俗人皆呼七塔寺者,始於此。其最不幸者,咸豐辛酉十一年,悉遭兵燬。至同治辛未十年,里人周文學君母子,募貲重建大殿與山門;寺中功德堂奉祀牌位,以留紀念。光緒十六年庚寅,江東紳董耆老等公,請本師慈運慧祖為主席,時年六十有四。自接住後,開海單以安眾,常住三百餘僧。具大願力,辛苦經營。寺門前七塔古蹟,中央改造天王殿、大雄殿、三聖殿、中興祖堂,新建法堂、藏經樓及方丈。後有開山祖塔,樓上莊嚴寮。東邊慈蔭堂,樓上玉佛閣。又有穀倉、工作寮、小厠所、小廚房、新庫房、新新庫房、老庫房、老虎灶、上官廳、大客廳、地藏殿、大鐘樓、念佛堂。西邊雲水堂,樓上華嚴閣。又有浴堂、行堂寮、化身窰、坭水工作房、大廚房、監齋殿、五觀堂、如意寮、大厠所、祖堂、客堂、禪堂。禪堂西有餘地,為僧塔、僧墳等。近今添設佛學院於藏經樓,施醫藥所於三聖右廂。其工程浩大,閱三十餘年始竣事。復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進京請頒龍藏,并勅賜寺額,名「七塔報恩禪寺」。於丙申及丙午二年,兩次傳授大戒;民國二十三年,又傳戒一次。每年夏季,請法師講經。平日禪堂坐香,隨時誦經、禮懺、念佛。宣統二年庚戌,本師慈老人西逝,世壽八十有四。住持事付囑法門,克紹家業;皈信輩擁護大法,廣種福田。叢林規模粗具,堪壯仁人觀瞻,而與育王、天童並峙。回憶我本師慈運慧祖,俗姓朱氏,適與始祖同宗。自同治十三年甲戌住持天童,又與開山始祖同出一轍。及由鎮海李衙橋萬善寺住持,而來主持斯寺,推為中興第一代。遞傳臨濟正宗,心心相印。四十八員法嗣,悉皆分化諸方。子孫綿綿,大振宗風。惟願後來賢哲報恩,當記念天童法脈而弗忘也。追溯本寺歷史,由唐代大中十二年戊寅歲起,經五代,洎宋元明清四朝,至民國廿五年歲次丙子止,約計一千零七十九年矣。時值國民政府通令調查僧寺古蹟,為述其崖略如此。

佛歷二千九百六十三年,國歷民國二十五年仲春,住持溥常述於丈室

七塔報恩禪寺平靣全圖

民國念四年十月 日,四明胡惠章繪量

備註

坐落鄞縣甬東(三四)圖江東忠介街地方

1.民國九年,史悠德來計,面積六分。

2.光緒二十四年,張有慶來計,面積七厘三。

3.民國九年,史致容來計,面積五分二厘六。

4.光緒二十五年,張有慶來計,面積二畝四分五厘八。

5.舊有基地,計面積十六畝四分。

6.民國七年,陳賢房張氏來計,面積五厘六。

7.民國七年,徐友根來計,面積二畝二分八厘八。

總共計面積二十四畝三分九厘八

8.民國七年,徐友根來計,面積公行地一分二厘二。

9.百丈小學借用操場,計面積六分八厘九。

10.僧墳地,計面積六分七厘七。

11.焚紙地,面積二厘七。

12.民國七年,王閏生來計,面積四厘八。

13.民國七年,王沈氏來計,面積一分二厘一。

14.民國七年,王沈氏與王閏生來計,面積公行路一厘八。

又公有地共計面積一分四厘

15.東首四塔基地,計面積一分九厘四。

16.東首餘地,計面積四厘六。

17.西首餘地,計面積一厘八。

18.西首三塔基地,計面積一分一厘七。

19.民國二年,收回街樓屋三間,計面積六厘。

比例尺六百分之一,係英尺計算。

七浮圖

山門及天王殿

大雄寶殿正面

鐘樓

三聖殿

藏經樓及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