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重九日馬契西

卷之二志金石

   棲心寺    故禪大德藏奐和尚焚身五色    色舍利三千粒  時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四日進上七粒入內  道場廿九日唐勅賜諡號心鏡大師  塔額壽相之塔 勑奉為  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  皇帝延慶節建造此塔伏資  景福時延通十四年歲次癸巳六月甲午朔  廿八日立知造石塔僧惠中     知造舍利殿僧

丁丑重九日,予至七塔寺,住持指南和尚賜寺志一。閱至開山祖塔塔文,覩影印真蹟與謄錄之文頗多不符,知必有脫文誤字者在。因拈香禮祖,侍者執蠟炬照讀,重將石刻文字抄下。塔文正面計十一行,凡一百一十七字,每行字數雖多寡不同,然文義具足,字跡分明可識。惟末後一行僧字下,被石質殘損,已失名矣。予閱竟,和尚及諸僧同來審閱,所見僉同。謹照原文行數,錄書如上。其背刻梵語,實為〈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其石塔因格於龕門,不便檢視。覽其所錄,雖非全文,亦可知也。此咒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乃世尊告帝釋消滅業障、增益壽命之法,亦得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云。今將此咒全文錄后,藉存參考。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

那謨薄伽跋帝(一)啼隸路迦。鉢囉底。毗失瑟咤[口*耶]。勃陀耶(二)薄伽跋底(三)怛姪他(四)唵(五)毗輸馱耶。娑摩三漫多。皤婆娑(六)娑破囉拏。揭底伽訶那(七)娑婆皤輸秫地。阿鼻詵者。蘇揭多。伐折那(八)阿[口*蜜][口*栗]多。毗曬雞(九)阿訶囉。阿訶羅(十)阿瑜散陀羅尼(十一)輸馱耶。輸馱耶(十二)伽伽那。毗秫提(十三)烏瑟尼沙。毗逝耶秫提(十四)娑訶娑囉喝囉濕弭。珊珠地帝(十五)薩婆怛他揭多。地瑟咤那。頞地薩恥帝。慕[口*姪]隸(十六)跋折囉迦耶。僧訶多。那秫提(十七)薩婆伐羅拏。毗秫提(十八)鉢羅底。你伐怛耶。阿瑜秫提(十九)薩末那。阿地薩恥帝(二十)末禰末禰(廿一)怛闥多。部多俱胝。鉢唎秫提(廿二)毗薩普咤。勃地秫提(廿三)社耶社耶(廿四)毗社耶毗社耶(廿五)薩末囉薩末囉。勃陀頞地薩恥。多秫提(廿六)跋折梨。跋折囉揭鞞(廿七)跋折濫。婆伐都(廿八)麼麼。薩婆薩埵瀉迦耶。毗秫提(廿九)薩婆揭底。鉢唎秫提(三十)薩婆怛他揭多。三摩濕婆娑。遏地瑟恥帝(卅一)勃陀勃陀。蒲馱耶蒲馱耶。三漫多。鉢唎秫提(卅二)薩婆怛他揭多。地薩咤那。頞地薩恥帝(卅三)娑婆訶(卅四)

卷之四志建置

甲、過去之一斑

圓通寶殿

明永樂十二年建圓通寶殿(《浙江統志.卷二百三十》引《成化四明郡志》),志作二十二年,相差十年。

藏經寶閣等

天順三年建藏經閣、大悲殿及廊廡(同上),志作二年,未知孰是。

乙、中興後之概況

開山祖塔

大清光緒丙午,住持慈雲重修。

按祖塔石碑,正中刻「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十二字外,其上款尚有「大清光緒丙午」、下款「住持慈雲重修」兩行文字,照相既未攝入,志中亦未載明,錄之以見慈公報本敬祖之意。

卷之五志僧譜

唐明州棲心寺藏奐傳

釋藏奐,俗姓朱氏,蘇州華亭人也。母方娠及誕,常聞異香。為兒時,嘗墮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歲出家,禮道曠禪師。及弱冠,詣嵩嶽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視。迨其歸省,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墓間,頗有徵祥。孝感如是,由此顯名。尋遊方訪道,復詣五洩山,遇靈默大師,一言辨析,旨趣符合。顯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會昌、大中衰而復盛,唯奐居之,熒不能惑,焚不能熱,溺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構長壽寺,敕度居焉。時內典焚毀,梵夾煨燼,手緝散落,實為大藏。尋南海楊公收典姑蘇,請奐歸於故林以建精舍。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捨宅為院,迎奐居之。剡寇裘甫率徒二千,執兵晝入。奐瞑目宴坐,色且無撓。盜眾皆悸懾,叩頭謝過。寇平,州奏請改額為棲心寺,以旌奐之德焉。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堂擁榻,堵立雲會。奐學識泉涌,指鑒岐分。詰難排縱之眾,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沈惑。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現疾告終。享年七十七,僧臘五十七。預命香水鬀髮,謂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滅,門人號慕,乃權窆天童巖。已周三載,一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謂曰,昔師囑累:「令三載後,當焚我身。」今異香若此,乃發塔視之,儼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獲舍利數千粒,其色紅翠。十三年,弟子戒休賚舍利、述行狀,詣闕請諡。奉敕裒誄,易名曰「心鑑」,塔曰「壽相」。奐在洛下長壽寺謂眾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是吾前生也,有墳塔存焉。」相去遼遠,人有疑者;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初,任生將迎奐,人或難之,對曰:「治宅之始,有異僧令大其門,二十年之後,當有聖者居之」。比奐至止,果二十年矣。又奐將離姑蘇,為徒眾留擁,乃以棕拂與之曰:「吾在此矣,汝何疑焉?」暨乎潛行,眾方諭其深旨。又令寺之西北隅,可為五百墩以鎮之。或曰:「力何可致?」奐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凡微言奧旨,皆此類也。刺史崔琪撰塔碑,金華縣尉邵朗題額焉。(《宋高僧傳.三集.卷十二》)

按《浙江統志.卷二九九》、《天童寺志.卷三》傳文並引此,惟《天童志》中添其遺跡,則徙清關之神龍於太白峯頂、鎮毒蟒於小白嶺上一段因緣云。大師為七塔開山之祖,天童秉法之宗。其大光明藏,照澈今古。今志中於僧譜內略此傳文,圖記、金石語焉不詳,使大師得法行化、種種神通妙用湮沒無聞,未免數典忘祖之失。後之修志者,宜將此傳冠於僧譜之首則得矣。

明智中立法師傳

法師中立,鄞之陳氏,賜號明智。母夢日輪入懷,遂有娠。夜不三浴,則啼號不止。九歲,出家於甬東之棲心,受經一誦,永憶不忘。治平中,試經開封府,中選得度。初依廣智學教觀,及神智繼主南湖,復依之。熙寗中,神智開幃設問,答者二百人,無出師右,乃舉居座元。久之去,謁扶宗於永嘉。將歸,宗曰:「子行必紹法智之席。」及神智謝事,乃俾師為繼。元祐初,高麗僧統義天遠來問道。甫濟岸,遇師升堂,歎曰:「果有人焉!」遂以師禮見。傾所學,折其鋒竟不可得。師令門徒介然始作十六觀室,以延淨業之士。已而辭去曰:「吾年六十,當再來。」即退處東湖之隱學。數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寶雲,一新棟宇,於伽藍神腹得願文云:「後百年,當有肉身菩薩重興此地。」聞者異之。後退隱白雲庵,日宣止觀,至不思議境,歎曰:「吾道至此極矣!」文慧正師亡,郡請再主延慶,果符六十再來之言。歲懺行江浙,延慶為最盛,擇其徒修《法華懺》者七年。行法將圓,禪觀中見一大舟,眾欲乘不可,唯師坐其中以行。政和五年四月辛亥,謂門人法維曰:「吾聞異香,心甚適悅。」謂觀堂行人曰:「吾當與汝輩長別。」即面西坐逝,塔於崇法祖塔之東。陳瑩中嘗讚師曰:「嚴奉木叉,堅持靜慮,以身為舌,說百億事。」(《佛祖統紀.卷十四》節錄)

按師出世說法,雖在延慶、寶雲兩剎,於棲心並無建樹;然既為出家之地,錄之亦可見其來有自。師於延慶為第四代住持,聲光所播,遠及異域。又令其徒介然闢十六觀堂,成今日觀宗弘法之盛,師誠大善知識也哉!《淨土聖賢錄》三並引此文。

卷之八志藝文

唐明州棲心寺藏奐和尚舍利塔碑,刺史崔琪撰。(碑文亡)

按此碑所述,必有大可記處,待考。

勘誤表

正 誤 卷 頁 行 字

黼 黻 四 五 十二 三四

裁 載 四 十 十二 六

隱 靈 五 九 七 十七

[衝-重+賣] 衙 五 十一 二 七

聖 座 五 十四 十二 六

固 國 五 十六 六 廿七

〇 五 廿一 六 十一

郴 柳 五 廿五 十 九

湖 淺 五 廿六 廿一 十三

後 復 五 廿七 三 八

(發心結緣者) (心發心結緣) 五 卅六 十三 廿一

虛 靈 六 二 十 一

禰 稱 六 四 八 廿二

上 六 四 十二 二

黼 黻 八 九 十 五

楖 榔 八 十二 七 八

擔 檐 八 十二 七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