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
非常抱歉,信回迟了(太迟了!),请不要骂我。我忙得不成样子。此外,还生过一点病。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但也能说明一点问题。
(1)我们不能没有自我批评。无论如何不能,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没有自我批评,机关的停滞和腐朽,官僚主义的滋长,工人阶级创造主动性的破坏就不可避免。当然,自我批评会给敌人提供材料。在这一点上你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它也为我们的前进,为劳动者建设力量的发挥,为竞赛的展开,为突击队等等提供材料(和推动力)。好处是会抵销和超过坏处的。
可能我们的报刊过分强调了我们的缺点,有时候甚至(无意地)宣扬了这些缺点。这是可能的,甚至是可以肯定的。这当然不好。因此,你要求用我们的成绩来平衡我们的缺点(依我说,要使成绩来超过缺点)。在这一点上你当然也是正确的。我们一定立即弥补这个缺陷。这一点你可以不用怀疑。
(2)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青年。有垂头丧气的,疲倦懈怠的,悲观失望的(例如捷宁)。也有朝气勃勃的,活泼愉快的,意志坚强和不达胜利决不罢休的。现在,当我们割断生活中的旧联系而建立新联系的时候,当我们破坏走惯了的老路而铺设没有走惯的新路的时候,当从前过着富裕生活的整批整批居民脱离他们的生活常◎第234页◎规而不能再起作用,给从前受压制、受折磨的千百万人让开道路的时候,青年不可能都是清一色的同情我们的群众,他们中间不可能没有分化和分裂。第一,在青年中间有富家子弟。第二,即使拿我们自己的(按社会地位)青年来说,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意志、力量、毅力和理解力,能认识到大规模破坏旧事物和急速建设新事物这种景象是理所当然的因而是合乎心愿的,但又远不是那种让人能够“休息”和“享福”的“四海升平”的天堂般的理想境界。显然,在这种“令人头痛的混乱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没有疲倦懈怠的人,神经过度紧张的人,未老先衰的人,悲观失望的人,开小差的人以及投到敌人阵营里去的人。这是革命不可避免要花的“费用”。
现在主要的是:在青年中间起领导作用的不是垂头丧气的人,而是我们的战斗的共青团员——摧毁资本主义的布尔什维克,建设社会主义的布尔什维克,解放一切被压迫者和被奴役者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数众多的新一代的核心。这就是我们的力量。这也就是我们胜利的保证。
(3)这当然不是说我们不应当采取有组织地从思想上(以及从其他一切方面)进行诱导的办法来竭力减少灰心者、叫苦者、怀疑者等等的人数。相反地,我们的党、我们的文化组织、我们的报刊、我们的苏维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组织这方面的工作并力争作出重大成绩。因此,我们(我们的朋友)完全接受你的建议:
(一)创办《在国外》杂志(注:《在国外》(《зαрубежом》)杂志由马·高尔基主编,于1930年创刊,1932年改成杂志式的报纸,1938年停刊。);
(二)出版一些关于“国内战争”的通俗文集,吸收阿·托尔斯泰和其他文学家参加这个工作。
不过必须附加一句:这些事情一件也不能交给拉狄克或他的哪一个朋友去领导。问题不在于拉狄克的善良心愿或诚恳态度。问题在于派别斗争的逻辑,而他和他的朋友并没有完全放弃这种◎第235页◎斗争(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意见分歧,这些分歧会推动他们进行斗争)。我们党的历史(并且不仅我们党的历史)教导说,事物的逻辑比人的心愿的逻辑更有力量。如果把这些事情交给政治上坚强的同志去领导,而吸收拉狄克和他的朋友做撰稿人,那就会更正确些。这样做会更正确些。
(4)我们认真地讨论了关于创办专门杂志《论战争》的问题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没有出版这种杂志的理由。我们认为比较适当的是在现有的政治杂志上论述战争问题(我说的是帝国主义战争)。况且不能把战争问题同政治问题分开,因为战争是政治的表现。
至于描写战争的小说,那必须严加选择之后再出版。在书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描写战争“惨祸”、引起对一切战争(不仅对帝国主义战争,而且也对其他一切战争)反感的文艺小说。这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的小说。我们所需要的是这样的小说,它们能够把读者从注意帝国主义战争的惨祸引导到了解必须打倒组织这种战争的帝国主义政府。此外,要知道我们不是反对一切战争。我们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因为它是反革命的战争。但是我们拥护解放的、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的战争,虽然大家知道这种战争不仅没有免于“流血的惨祸”,甚至充满了这种惨祸。
在我看来,沃朗斯基打算声讨战争“惨祸”的立场同资产阶级和平主义者的立场没有多大区别。
(5)你说得完全正确,在我们这里,在我们的报刊上,在反宗教宣传问题上极为混乱。有时竟说出了有利于敌人的令人惊奇的蠢话。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多极了。但是,我还没有来得及和做反宗教工作的同志们商谈你的建议。关于这一点我下次写信告诉你。◎第236页◎
(6)我不能满足加米古洛夫的请求。没有时间!此外,我算什么批评家,真是见鬼!
就此搁笔。
紧紧握手并祝你健康。
谢谢你的问候。
约·斯大林
听说你需要一位俄国医生。是真的吗?想要哪一位?请来信告知,一定派去。
约·斯·
1930年1月17日
第一次发表于《斯大林全集》第12卷
选自《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152—155页◎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