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头脑已成了传奇
[1] 即本书的编纂者埃斯特·卡尔维诺,齐姬塔是她自己的姓。(编辑注)
异乡人在都灵
[2] 《靠岸》(L'Approdo)季刊,II,1,一九五三年一至三月。
[3] 切萨雷·帕维塞(Cesare Pavese,1908-1950),作家。意大利三十年代文化过渡到大战后新民主文化阶段文人投入政治、社会的代表人物。终其一生都在对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分析中挣扎。一九五零年自杀。埃伊纳乌迪出版社中坚分子。(译者注)
[4] 即埃伊纳乌迪出版社。一九三三年成立,创办人朱利欧·埃伊纳乌迪(Giulio Einaudi,1912-1999)。出版社的合作对象皆为当时文化界左派新血如雷翁内·金芝柏(Leone Ginzburg)、马西莫·米拉(Massimo Mila)、切萨雷·帕维塞,很快便将出版重心放在文学、哲学及历史研究方面。大战后埃伊纳乌迪出版社成为意大利各类文化的实验中心,在当时文化界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译者注)
作家与城市
[5] 都灵印象,未发表,一九六零年。
一九五六年访答录
[6] 《咖啡馆》,VI,1,一九五六年一月,在“新文学”专栏中推介卡尔维诺,刊登他一则短篇作品(《与母牛同游》,后收入《马可瓦多》)。文前有他接受强巴提斯塔·魏卡利(Giambattista Vicari)的访问。同文稍作修订后收入专书《专访画像》,艾里欧·菲利浦·阿克罗卡(Elio Filippo Accrocca)编,书社,威尼斯,一九六零年。(作者按)
[7] 卡尔杜齐(Giosue Carducci,1835-1907),诗人,文学批评家。保皇派,被尊为皇家诗人。强调文人的市民责任,贬抑后浪漫主义的情感诉求。意大利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译者注)
[8] 维多里尼(Elio Vittorini,1908-1966),作家。一九三八年加入意大利共产党,积极投入文化活动。战后曾任《统一报》(Unità)米兰版总编辑,办杂志《综合科技》(Il Politecnico)(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七年)、《样书》(Il Menabò)(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七年,与卡尔维诺合作)。(译者注)
专访画像
[9] 艾尔莎·莫兰黛(Elsa Morante,1912-1985),作家。以象征-幻想手法描写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焦虑。娜塔莉亚·金芝柏(Natalia Ginzburg,1916-1991),作家。多以家庭情感、回忆及日常生活为写作题材。埃伊纳乌迪出版社中坚分子。其夫雷翁内·金芝柏于一九四四年死于纳粹监狱。(译者注)
美国日记
[10] 未发表。卡尔维诺在寄给埃伊纳乌迪出版社信中叙述他的美国之旅。
[11] 丹尼耶雷(Daniele Ponchiroli,1924-1979),当时埃伊纳乌迪出版社的总编辑。
[12] 克劳德·奥利埃著有《导演》,子夜出版社,巴黎,一九五八年。
[13] 克罗宁(Archibald Joseph Cronin,1896-1981),英国作家。其小说灵感多来自他的行医经验。(译者注)
[14] 多斯·帕索斯(John Roderigo Dos Passos,1896-1970),美国作家。作品公开声讨社会不公及剥削,以新闻、电影手法进行创作。(译者注)
[15] 杜布洛夫尼克(Dubrovnik),南斯拉夫境内主要的观光都市,临亚得里亚海,意大利人为该城取名为“拉古萨”。(译者注)
[16] 米斯卡(Mischa),即Ugo Stille,《晚邮报》驻纽约特派员。卡尔维诺及埃伊纳乌迪出版社的朋友。
[17] 契拉提(Cerati),埃伊纳乌迪出版社营业部主管。
[18] 打字稿缺漏。
[19] 伊莉莎白是Ugo Stille的妻子;朱利欧,埃伊纳乌迪出版社社长。
[20] 佛厄(Luciano Foà),出版社秘书负责人,没多久便离开埃伊纳乌迪另创阿德菲(Adelphi)出版社。
[21] 《山猫》(Gattopardo),背景是波旁王朝过渡到统一的意大利时期的西西里。作者Giuseppe Tomasi di Lampedusa(1896—1957),贵族后裔。《山猫》于他死后始出版印行,后拍成电影《浩气盖山河》。(译者注)
[22] Giangiacomo Feltrinelli。(译者注:一九五五年在米兰创办Feltrinelli出版社,主要出版作品为意大利和外国文学及政治-意识形态讨论方面的书。)
[23] New Directions.
[24] 打字稿缺漏。
[25] 强卡尔洛·梅诺提(Giancarlo Menotti,1911-2007),作曲家。一九三零年定居美国。(译者注)
[26] 雅得里亚诺·奥利维提(Adriano Olivetti),一九零八年以制造打字机起家的意大利企业,在家族第二代雅得里亚诺的带领下,生产项目扩及计算机、收银机、电脑。今天是欧洲资讯方面最大的企业之一。(译者注)
[27] 塞尼(Antonio Segni,1891-1972),政治家。两度出任意大利总理,一九六二年当选总统。(译者注)
[28] 普雷佐里尼(Giuseppe Prezzolini,1882-1967),意大利作家。文学杂志《雷欧纳尔多》(一九零三至一九零七)及《声音》(一九零八至一九一六)的创办人。(译者注)
[29] 史培门(Francis Joseph Spellman,1889-1967),美国天主教会大主教,纽约大主教,红衣主教。(译者注)
[30] 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1874-1936),奥地利作家。(译者注)
[31] 富卢特洛(Carlo Fruttero),是当时埃伊纳乌迪出版社编辑。
[32] 史威兹(Paul Malor Sweezy,1910-2004),美国经济学家。著重马克思理论先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译者注)
[33] 拉尼耶罗(Raniero Panzieri,1921-1964),埃伊纳乌迪出版社编辑,主要负责政治与社会学方面的书。
[34] 斯泰隆(William Styron,1925-2006),美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描写一八三一年美国黑奴起义的长篇小说《纳特·特纳的自白》,获一九六八年普利策小说奖。(译者注)
[35] 即Set this House on Fire,埃伊纳乌迪出版社于一九六四年以《火烧这座房子》为名出版。
[36] 史蒂文生(Adlai Stevenson,1900-1965),民主党党员,曾为一九五二年间春季大选候选人。
[37] 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德国小说家。纳粹执政后作品遭查禁,流亡美国。作品有《西线无战事》等。高黛((Paulette Goddard,1910—1990),美国女演员。演出电影有《摩登时代》、《独裁者》等。卓别林前妻。(译者注)
[38] 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1901-1982),美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代表,戏剧导演、教师及演员。表演工作坊培养出的演员有马龙·白兰度、詹姆斯·狄恩、达斯汀·霍夫曼等等。(译者注)
[39] 卡尔维诺成于一九五五年的短篇《长凳》由作者亲自改编为剧本,作曲家Sergio Liberovici谱曲,一九五六年搬上舞台。《长凳》后改为《长凳上的假期》收入《马可瓦多》一书。(译者注)
[40] 陶利亚蒂(Palmiro Togliatti,1893-1964),意大利政治家。一九二六年葛兰西被捕后接任意共总书记一职,推动党内新气象,走群众路线,奠定意共民间基础,塑造意共新形象。(译者注)
[41] 卡尔维诺这里指的是埃伊纳乌迪出版社Corallo丛书以现代画家名作所设计的封面。
[42] 尼尔森·阿尔格伦(Nelson Algren,1909-1981),美国作家,题材多取自城市下层社会生活。(译者注)
[43] 巴比特(Babbitt),美国小说家刘易士同名小说中主人公,指自满、守旧的中产阶级分子。(译者注)
[44] 南希·米特福德(Nancy Mitford)。
[45] 杜罗朵(David Maria Turoldo,1916-1992),意大利诗人、剧作家,积极参与世俗活动。(译者注)
[46] 蒙达多利出版社(Mondadori),一九零七年创办,一九二三年择米兰为据点,是今日意大利最大的出版社。(译者注)
[47] 皮欧维内(Guido Piovene,1907-1974),意大利作家、记者。小说背景多设在威尼托省,尤善于描写女性在传统宗教束缚下的内心挣扎。游记作品有:《美国》(一九五三)、《意大利之旅》(一九五七)、《贵妇法国》(一九六七)。(译者注)
[48] 马拉葛蒂(Giovanni Malagodi,1904-1991),意大利政治家,自由党人士,曾任议会主席。
[49] 塔莱朗(Charles-Maurice Talleyrand-Périgord,1754-1838),法国政治家,曾于拿破仑王朝大展外交天才。(译者注)
[50] 圣灰日(Ashes Wednesday),封斋期前一日。(译者注)
[51] 哈比卜·布尔吉巴(1903-2000),突尼斯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分成两半的共产党员
[52] 卡尔洛·波(Garlo Bo)访问卡尔维诺,《欧洲》(L'Europeo)杂志,XVI,35,一九六零年八月二十八日。
青年政治家回忆录
[53] 本文的第一部分刊载于《悖论》(II Paradosso),第五卷,23-24,九月至十二月,一九六零年。第二部分则收在《艰苦岁月中的一代》合集,拉特尔扎(Laterza)出版社,巴里印行,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零年,米兰发行的青少年文化刊物《悖论》对那些在法西斯治下度过青少年期的政界及文学人士进行专访,让年轻一辈分享上一代的经验。专访题目“艰苦岁月中的一代”共分四个主题,本文即依此分为四段。
1.您成长阶段直至战时的理念背景。
2.战争对您人格养成的影响:这个影响导致理念的崩塌、修正,抑或肯定。
3.什么时候,或为什么,决定积极投入政治:哪些偶发因素促使您做此决定。
4.如果可能,请列出当时您价值观的顺位,及时至今日,此顺位的演变。
这个专访后来由拉特尔扎出版社于一九六二年以同标题收为合集,由发起者(艾托雷·亚伯统尼、艾兹欧·安东尼尼及雷纳多·帕密尔黎)主编。为此书出版我全文重写,或者应该说我由杂志专访中断的那一点延续我未完的自传。现在我依序发表这两篇文章。关于我在第二篇所表达的信念,如同这本合集的任何一篇,只是我对事物当时——仅止当时——看法的见证。(作者按)
大标题(《青年政治家回忆录》)及第一篇的标题(《法西斯治下的童年》)为卡尔维诺所订。
[54] 原亲法西斯的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于一九二五年发表《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与法西斯关系断裂。(译者注)
[55] 艾乌哲尼欧·斯卡法利(Eugenio Scalfari,1924-),记者,创办《快讯》(L'Espresso)时事周刊《共和国报》(La Repubbica)。(译者注)
[56] 由于军方倒戈及法西斯政权声望日衰,原支持法西斯的企业、保皇党、保守势力策动政务委员会以行政命令于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宣告法西斯政府倒台。同年九月八日,意大利宣布休战。反法西斯团体与复员军人联合迎战不断在意境内扩张占领土地的德军。(译者注)
[57] 《统一报》(L'Unita),意共党报。(译者注)
一封信的两个版本
[58] 选自《塔罗纸牌》(Tarocchi),F.M.李奇(F.M.Ricci)出版社,帕尔马(Parma)印行,一九六九年。编入“人迹”系列的该书结尾出现这样一篇以书信体方式写给出版社李奇社长的作者传略。
[59] 选自《塔罗纸牌》,F.M.李奇出版社,帕尔马印行,一九七四年。法文写成,无意大利文版。法朗克·马利亚·李奇嘱我亲用法文写一篇书信体传略,我决定全部重写。(作者按)
旁观代传
[60] 一九七零年依埃伊纳乌迪出版社“鸵鸟”丛书设定标准为《困难的爱》一书写成的简传。(作者按)
[61] 早年报纸文化版皆排在第三版,故今天仍沿用“第三版”之名称文化版。(译者注)
巴黎隐士
[62] 本文是瓦雷里欧·利瓦(Valerio Riva)于一九七四年为瑞士意大利语区电视台所做的一次访问。同年限量由庞塔雷(Pantarei)出版社于卢卡诺(Lugano)限量出版,内附有四张朱塞佩·阿伊蒙内的插画。(作者按)
我的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63] 《晚邮报》,一九七五年四月。纪念光复三十周年增刊,以《那个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为题共二十八篇见证。(作者按)
方言
[64] 回答华特·德拉·摩尼卡(Walter della Monica)的访问,部分曾在一九七六年五月九日的“文学博览会”(Fiera Letteraria)上发表。
题目是1.认识及使用方言对当代文化而言价值何在?重新重视方言是否能构成一种新文化?2.方言还有值得意大利文借鉴的地方吗?3.您有自己的方言吗?对您作品的文字是否有影响?(作者按)
一九七八
[65] 一九七八年一月七日,《国家晚报》(Paese Sera),接受丹尼耶雷·得尔·朱迪契[66]访问。(作者按)卡尔维诺在原稿上注明“未经修订”。
[66] 丹尼耶雷·得尔·朱迪契(Daniele Del Giudice,1949-),意大利中生代作家。借笔下人物对当代文化中平常秩序不断质疑,讨论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试着赋予欧洲新面貌。以《影子离地飞翔》一书赢得维亚雷久文学奖。(译者注)
[67] “……两则故事实为一则,同一个人的一生、青春、壮年、老去与死亡……”(译者注)
[68] 即骑士、隐士、街头卖艺人。(译者注)
我也曾是斯大林主义者?
[69]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共和国报》(La Repubblica)。斯大林出生百周年纪念专辑。(作者按)
一九五六年的夏天
[70] 接受艾乌哲尼欧·斯卡法利访问(《卡尔维诺与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共和国报》,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十三日。
[71] 陶利亚蒂一九四四年在那不勒斯附近的萨雷诺(Salerno)发表公开演说,说明意共的全国统一政策,号召所有意大利人共同为反法西斯奋斗,移转了当时意大利对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的热烈辩论。主张以民主途径夺取政权,并将意共变为一个群众政党。(译者注)
领袖像
[72] 《共和国报》,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十一日。原标题为《由高顶礼帽谈起》。
此文中“领袖”一词原文为Duce,本义为首领、领袖。法西斯统治时期,这个词成为墨索里尼专有的称呼。一如德文的Führer(领袖)一词成为希特勒专有的称呼(元首)。(编辑注)
[73] 一九二二年十月墨索里尼向在任政府示威,组成四人执政团,先策动法西斯党员在那不勒斯大集合,后又组织向首都罗马推进,虽被军队挡在罗马郊区,但此举已迫使原在位总理辞职,新提名总理婉拒提名,之后墨索里尼即由国王艾马努埃莱三世任命组阁。十月二十八日“向罗马进军”被视为“法西斯纪元”之始。(译者注)
[74] 法西斯政权与教廷于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一日在拉特兰宫签署的协定,文中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并尊天主教为意大利国教。意方代表为代艾马努埃莱三世出席的墨索里尼,梵蒂冈方面则是戛斯帕里红衣主教。(译者注)
[75] 达尔马提亚,前属南斯拉夫,今为克罗地亚领土。依一九二零年签订的拉帕罗协定,意大利拥有扎拉及瓜拉诺群岛,一九四一年整区由德意联军占领,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间为南斯拉夫收复。(译者注)
[76] DVX为Duce(法西斯领袖)拉丁文。REX为Re(国王)拉丁文。(译者注)
[77] 艾利克·冯·施特罗海姆(Eric von Stroheim,1885-1957),原籍奥地利的美国演员,自编自导自演,因其残酷及写实手法,是好莱坞影评攻击对象。(译者注)
[78] 史塔拉齐(Achille Starace,1889-1945),意大利政治人物,法西斯党秘书长,推动全面的“法西斯化”。(译者注)
[79] 阿拉曼(El Alamein),埃及亚历山大城东一百二十公里处,临地中海。一九四二年盟军在英将蒙哥马利率领下打败由隆美尔指挥的意德联军。(译者注)
[80] 墨索里尼一九四三年在德国扶持下于德军占领的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法西斯社会共和国”,首都萨洛(Salo),史称萨洛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瓦解。(译者注)
成功背后
[81] 接受菲利契·佛罗伊欧(Felice Froio)访问。《成功背后。几位当代名人的回忆与见证: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轧尔可(Sugarco)出版社,米兰,一九八四年。
我愿是默库肖
[82]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LXXXIX,49,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日。访问名人,他们希望是小说或非小说中的哪一个角色及理由。卡尔维诺做如是回答。
默库肖(Mercuzio)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剧中罗密欧之友,挺身维护罗密欧的名誉,死于剑下。(译者注)
我的家乡是纽约
[83] 一九八四年九月于巴勒莫接受乌哥·鲁贝欧(Ugo Rubeo)录音访问,后收入《美国之恶——由神话到事实》,李乌尼提(Riuniti)出版社,罗马,一九八七年。标题不是卡尔维诺所拟。
[84] 品托(Giaime Pintor,1919-1943),意大利作家、评论家及政治家,研究德国文学。企图穿越战线加入反法西斯游击队时阵亡。(译者注)
[85] 乔尔乔·芒戛内利(Giorgio Manganelli,1922-1990),意大利作家,以其散文之心理张力及布局、结构繁复著称,译有爱伦坡、艾略特等人作品。(译者注)
玛丽亚·寇尔提的访问
[86] 玛丽亚·寇尔提(Maria Corti,1915-2002),意大利作家、评论家。是意大利首批以记号学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译者注)
[87] 《手稿》(Autografo)杂志,II,一九八五年十月六日。
[88] 伊波利托·尼耶佛(Ippolito Nievo,1831-1861),一八六七年始出版的《八十告白》(原书名《一个意大利人的告白》)以自传体叙述书中主角卡尔洛·阿托维提的一生,及道德、政治观,他对表妹皮萨娜的爱慕之情,忠实记录下意大利一七七五年到一八五六年的一段历史。书中几段心理描述堪为现代心理小说先驱。卡尔维诺该段所提人名、地名皆出自《八十告白》。(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