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述,《申子》在《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中均有列明。之后,官方史书不再列《申子》为存书,而我们无法确定那时辑录引文的学者是否看到原书本身,还是从其他书中转引。但在1616年,我们发现《申子》又被列于私人藏书目录中,这是最后一次。
清代学者以热衷于文献学研究而闻名于世。其中一方面,就是他们致力辑佚,复原散佚之书。在19世纪,有三位学者力图(在可掌握材料范围内)复原《申子》。其中两项流传至今,另一项则失传。
众所周知,首位担负《申子》辑佚工作的便是严可均(1762—1843)。有如其他一些著述极富的学者,严可均生活俭朴,穷其一生闭门著书。有别于前面提到的那些类书撰者,严可均的这种辑佚工作并无朝廷支持,乃其主动编辑卷帙浩繁之佚书,更可谓功绩斐然。他为这本书的题名气势磅礴,名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此,严可均之辑佚工作广及“金石铭文、他书(其实就是严氏所能看到的一切经史子集)所见亡佚之书引文”。始于1808年,严可均历经27年完成辑佚工作,而直到1893年才付印。
作为首次尝试,严可均对《申子》佚文的辑佚工作颇为完整。他辑录了我定名为《申子》1至13的内容,也辑录《申子》20。于是, 除了《申子》14与15(存疑的二则),严可均已辑录我所认为一切出自《申子》的引文。他也辑录出自《史记》的《申子》20,该段以申子曰开头,既可以意为“申子曰”,也可以表示“《申子》曰”。
这一辑佚也并非无误。严可均的每一则都与我的有别,或者是他改字(可能于此认为文本错讹)而未给出任何证据。 有些出处也有误,只是胪列于此也无意义。不过,最主要的错误在于,当严可均以《战国策》作为《申子》11其中一部分的出处时,其实《战国策》的原文与其辑录相当不同。那里并未提到申不害,且那段存在问题的表述亦出自公元前332至前314年在位的齐宣王。
严可均对《申子》4与5的整合,改变了这二则佚文的原有形态,却未给出所引的其他出处。 他窜改《申子》1,在1(2)后插入《申子》10,再接上《申子》1(3)。 我找不到这么剪裁的依据。他以《君臣》篇命名4与5的整合,却未予说明,所引的文本也未证成如此命名。 对所辑佚的四部分的前三部分,严可均于注释谓“已上《申子》原次如此”,又未提供证据,而从他所引的类书中,我也无法看到严氏知道原本次序如此的可能性。
第二次《申子》辑佚工作由严可均同时代而 年轻不少的学者马国翰(1794—1857)完成。马国翰亦不富裕,为官短暂,致力研学。1815年,马国翰开始辑佚,最终撰成《玉函山房辑佚书》。百濑弘称,这“或许是学者一己之力完成的最为宏富之辑佚”。 对研究早期文本的任何学者而言,这项辑佚可谓极富价值,尽管诸如这类辑佚都还应再予严密考证。
在马国翰的《申子》辑佚中,并不总是很容易确定其辑佚标准。既然其著作题为“书”,那么看来他认为每一则引文均出自《申子》一书。而正如前文所述,并不是很容易区分其书引文与其人言论。然而,马国翰所辑佚有《吕氏春秋》一段,即涵盖我所谓《申子》17(2—4),而不管其中仅一小段为申不害原话。 或许马氏认为,该事的整一记述以及长段评论曾经是《申子》一书的内容。但是《吕氏春秋》中并无这一线索,马国翰也未就这一突兀的辑录方式给出证据。
马国翰的辑佚如此宽泛,按照我的佚文全集,要列出他未加辑录的也不难。他缺了1(1)一部分,1(2—6)所有、1(7)一部分、1(8—9)所有。然后,他完整辑录2—16,而17只有17(2—4)部分。他辑录18、19,缺20,辑录21、22,缺23的一部分,无24—27。
有些忽略是显而易见的。《申子》1只有《群书治要》完整辑录,而显然马国翰不知《群书治要》,或至少在这一例上如此。 《申子》1(1)至1(7)引自《意林》,但1(1)没有《长短经》那么完整,而马国翰未引《长短经》。《申子》 20引自《史记》,《申子》24、25、26引自《战国策》。综观所引其他材料,还可以看到涵盖文本如下。《申子》23引自《韩非子》,但只引其中一部分,难以理解何以忽略其余。 《申子》5则脱漏最后十四字,而所引《太平御览》卷三九零明明有这部分。
在辑佚来源,以及提供不同来源的字词差别上,马国翰优于严可均,且未随意处理文本。但马国翰的不足在于很多征引出处有误,且文字讹、脱亦不少。 当然,可能马国翰也受制于抄写传抄之误。
第三项申不害佚文的辑录由黄以周(1828—1899)完成,但从未刊印。 我们只能看到叙言。其中说到严可均所辑《申子》佚文“遗漏颇多”,马国翰辑本“又未尽善”。
从严可均与马国翰辑佚中发现缺陷并不困难,尤其我们现在能够掌握所有资料来源。然而,即便今日,人们是否会谨慎地复制前人辑佚成果,颇成疑问。当然,对于18世纪于中国乡村毕生辑佚的一名谦逊学者所受之艰辛,亦难以想象。
幸运的是,严可均与马国翰的辑本(虽然他们没有详细说明引书版本,而让 我们无从确定现在是否有他们所用版本)仍流传于今。尽管他们引书版本偶有错讹,仍有可能花些时间查证其所引原文。如若没有他们的贡献,我自己的申不害佚文全集肯定不够完整,谨此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