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的情人罗杰·莫蒂默 [1] (他在上一章结尾逃往了法兰西)根本没有从宠臣的宿命中吸取教训。他利用王后的势力占有了德斯宾塞父子 [2] 的家财,并因此变得高傲自大利欲熏心,想要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但年轻的国王 [3] (加冕时年仅十四岁)并不打算忍受这一切;很快就把莫蒂默逼上了绝路。
人民也不喜欢莫蒂默,不仅因为他是王室的宠臣,而且据说就是他从中作梗,才导致如今英格兰向苏格兰妥协 [4] ,害得国王年仅七岁的小妹妹琼 [5] 被迫许嫁罗伯特·布鲁斯 [6] 年仅五岁的儿子兼继承人戴维 [7] 。贵族们讨厌莫蒂默则是因为他的傲慢、财富和权利;他们甚至起兵反对他,但最终被迫屈服。肯特伯爵 [8] 曾是反对者之一,但他最终归顺了莫蒂默和王后;对方却通过以下残酷手段拿他开刀,杀一儆百。
他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个睿智的老伯爵。受王后和宠臣手下人的谗言的蛊惑,他以为爱德华二世并没有死,便写了一些信件表示自己支持前国王重夺王位。这一举动被视为叛国行为。法庭审讯了他,认定他罪名成立并判以死刑。他们把这位可怜的老伯爵带到温彻斯特城外,然后让老伯爵在那里等了三四个小时,因为他们一直没找到能够行刑的人。最后,一个罪犯自告奋勇地说他可以充当刽子手,但前提是政府愿意赦免他之前的罪行。官员们答应了他的要求,罪犯便一刀下去,结束了老伯爵最后的等待。
王后在法兰西的时候,曾遇见过一位名叫菲莉帕的、可爱善良的年轻小姐 [9] ;她觉得这位小姐是当自己儿媳妇的绝佳人选。于是年轻的国王才刚继承了王位,就与这位小姐成婚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便是著名的“黑太子” [10] ;我们很快就会说到这里。
年轻的国王认为除掉莫蒂默的时机已经成熟,就找蒙塔丘特男爵 [11] 商议此事。对方提议:议会即将在诺丁汉召开,到时候这位宠臣肯定会到诺丁汉城堡来,那就趁入夜后进去抓他吧。当然,同世间的其他事情一样,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预防阴谋叛乱,城堡的巨门每晚都会落锁,那些大钥匙则交由王太后亲自保管;她每晚都将它们放在枕头下。不过城堡的管理员是蒙塔丘特伯爵的朋友,他知道一条密道,入口处杂草丛生,所以并不显眼;他们趁着夜色深沉之时穿过密道径直走入莫蒂默的房间。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午夜,他们穿过了可怕的密道,一路惊醒了老鼠、吓飞了猫头鹰和蝙蝠,安全地抵达了城堡主塔的底部。国王在那里等着和他们会合,在一片寂静之中带领着他们穿过了黑漆漆的楼梯。很快他们便听到了莫蒂默的声音——他正和几个朋友开会,于是他们破门而入,抓捕了他。王太后在卧室里哭喊道:“哦!我可爱的、亲爱的儿子,请宽恕我温柔的莫蒂默吧!”但他们还是把他带走了,并在接下来的议会召开之前,指控他离间国王和王太后,还将肯特伯爵甚至先王之死也归罪于他。正如您现在所知,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只要大家想除掉某个人,就不会在替对方安插罪名的时候挑三拣四。这些罪名得到了法庭的一一认可,于是莫蒂默在泰伯 [12] 被处以绞刑。王太后则被国王软禁起来,并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余生。现在爱德华三世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王了。
随后,爱德华三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想办法征服苏格兰。由于那些在苏格兰拥有土地的英格兰贵族们发现他们的权利在和平局势下反而没得到尊重,于是这些人为保全一己私利而发起了战争 [13] 。他们推选了约翰﹒贝利奥尔的儿子爱德华 [14] 来做他们的将军。此人骁勇善战,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赢取了整个苏格兰王国。获得这些大捷之后,爱德华得到了国王和议会的支持,国王还亲自来到贝里克郡围攻当地的苏格兰军队。为了解救同胞,全苏格兰的士兵都来到了贝里克,双方血战一场,据说伤亡人数达到了三万余人 [15] 。随后贝利奥尔被加冕为苏格兰国王,但宣誓效忠于爱德华三世。然而这次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好处,因为不久后苏格兰人便起兵反对他;不到十年,戴维·布鲁斯就再次赢回了他的王国。
相比苏格兰,法兰西要富裕得多,所以国王对法兰西有着更大的征服欲。于是,他将苏格兰丢在一边,声称自己从母亲那里获得了法兰西王位的继承权。事实上这纯属子虚乌有,但在那时此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爱德华三世笼络了一批小国的大公和君主,甚至和弗莱芒人也结了盟——要知道这群人可是整日忙自己的事情,从不把任何一个国王放在眼里;而且他们的头领还是个酿啤酒的。总之,率领着这些通过各种途径笼络来的乌合之众,爱德华浩浩荡荡地入侵了法兰西,但除了多达三十万英镑的战争债务之外他一无所获。接下来一年,情况有所好转,他在斯鲁伊斯港的海战中大获全胜 [16] 。但这场胜利非常短暂,因为弗莱芒人在围攻圣奥梅尔的时候吓破了胆,丢盔弃甲逃跑了。法兰西国王腓力 [17] 亲自率军前来,急于分出胜负的爱德华便提议他们二人单打独斗或者各出一百名骑士决斗。腓力对此表示感谢,还说尽管自己身体相当不错,可决斗还是算了吧。最终,在几场战斗和几轮会谈之后,双方暂时停战了。
和平很快被打破了,原因是爱德华国王决定支持一位蒙福尔伯爵约翰 [18] 。这位法兰西贵族因布列塔尼公爵国的继承权问题与法兰西国王交恶,他许诺说若英格兰能够帮助他成为布列塔尼公爵,他便向英格兰效忠。不久之后这位贵族被法兰西国王的儿子打败了,他本人也被囚禁在巴黎的一座塔中。然而他的妻子 [19] 是一位美丽勇敢的女人,有着男人般的勇气和狮子般的雄心。她当时在布列尼塔,于是就召集了当地人民,将她未成年的儿子带到他们面前,恳求他们不要抛弃她和她的幼子。人们在她的恳求下群情激昂,团结一致死守在坚固的埃讷邦城堡。城外有夏尔﹒德﹒布卢瓦 [20] 率领法兰西人将他围困,城内则有一个阴险的老主教大肆向忠诚于伯爵夫人的人们散播谣言,宣称他们将遭受许多痛苦:首先是灾荒,随后便是火与剑。但这位高贵的女士不曾低头,以自身之为鼓励着她的兵士们。她穿梭于各个岗哨之间,就像个将军一样;她甚至还全副武装骑上战马,从一条小径离开城堡奇袭了敌人的营地,放火烧了他们帐篷;营地立刻陷入一片慌乱。当那些以为她已殒命的城堡守卫们见到她大功告成平安返回埃讷邦时,都欢呼不已。但热情不能果腹;由于众人此时已粮食短缺,加之老主教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我早就说过这一切会发生的”,他们开始丧失信心,纷纷谈论着不如放弃城堡。勇敢的伯爵夫人来到了城堡最高处的房间,用悲痛欲绝的眼神望向大海——她一直期望英格兰救兵能够出现在那里。就是此时,她突然看到了远方的船只。救兵到了!英格兰统帅瓦尔特﹒曼宁爵士非常钦佩她的勇气,他带着英格兰骑士们来到城堡。筵席结束后,他把敌人当作饭后甜点,带兵袭击了他们并大获全胜。然后,他率领士兵带着极大的喜悦回到了城堡。在高塔上目睹了这一切伯爵夫人满心感激,拥吻了每位士兵。
后来,这位高贵的女士前往英格兰寻求更多救兵,中途她还在根西岛参加了一场海战,大败法兰西海军,并因此声名大噪。她的伟大精神鼓舞了另一位法兰西贵族夫人(她的丈夫被法兰西国王残忍地杀害了),于是这位夫人也奋起抗击,为自己赢得丝毫不逊于前者的名声。但是用不了多久,在这场英法战争之中就会出现一颗耀眼的明星:威尔士亲王爱德华。
那是一三四六年的七月,国王带领一支总计约三万人的军队从南安普顿登船前往法兰西,这其中也包括威尔士亲王和许多主要的贵族们。国王在诺曼底的拉奥格登陆,照例一路烧杀抢掠来到来到了塞纳河的左岸,将一些临近巴黎的小村庄付之一炬。但这一切都被右岸的法兰西国王和他的军队看在眼里。终于,在一三四六年八月二十六日那个星期六,在一个名叫克雷西的村庄后面的高地上,两军终于相遇了。尽管法军的数量是英军的八倍有余,国王仍然决定奋战到底 [21] 。
在牛津和沃里克两位伯爵的协助下,年轻的王子统帅英格兰军队的第一师;另外两名伯爵指挥第二师;国王自己则率领第三师。黎明已至,国王领了圣餐、听完祷告,便手拿白色权杖骑上了战马,从一个连到另一个连,又从一个排到另一个排,给将士们鼓舞士气。随后战士们就在自己列队所站之处席地而坐,全军就这样吃完了早餐,然后静静地端起武器整装待发。
法兰西国王和他的军队也来了。当日天色阴沉,狂风大作。先是发生了日蚀;接着,暴风裹挟着倾盆大雨而来,受惊的鸟儿尖叫着飞过战士们的头顶。法军中的一名军官建议国王第二天再开战。国王当然也不喜欢这种天气,便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令停战。但后面的军队有的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有的则想奋勇争先,于是就一直向前推进。这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占据了很长一段路,中间还夹杂着不少挥舞着简陋武器的普通村民们;他们叫嚷吵闹不断。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前进中的法兰西军队也陷入一片极大的混乱;每位法国贵族都随心所欲地指挥着自己的人马,还将其他贵族的士兵撵到一边去。
此刻,法兰西国王意识到木已成舟,于是他就命令那些他非常器重的热那亚弓弩手手去往最前线开始战斗。他们呐喊着,一声、两声、三声,试图以此震慑英格兰长弓手,但就算他们喊上三千次英格兰人也不会为之所动。最终十字弓箭手向前推进了一点,开始张弓搭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英格兰军队的箭雨却突然迎面袭来,热那亚人只能落荒而逃。弓弩手之所以处于劣势,是因为他们的十字弓不仅笨重、难以携带,每次发射还需要先上紧一个把手,所以每次重新装箭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相反,英格兰人换箭的速度就像箭飞得一样快。
当法兰西国王看见热那亚人撤退时,他大喊着要自己的士兵杀死这些流氓,因为他们没有帮忙反而添乱,结果场面更加混乱不堪。与此同时,英格兰弓箭手们依旧箭射如飞。大批法国士兵和骑士纷纷中箭倒地,于是英军中一些狡猾的康沃尔人和威尔士人便匍匐潜行过去,用匕首了结了这些人的性命。
然而这个时候,威尔士亲王和他所带领的第一师却受到了猛烈的攻击,沃里克伯爵只得向国王送了一条口信,请求增援。此时国王本人正站在一座风车上面俯瞰战场。
“我的儿子牺牲了吗?”国王问道。
“没有,陛下,感谢上帝。”信使回答道。
“他受伤了吗?”国王又问。
“没有,陛下。”
“那他被打翻在地了吗?”国王又问。
“也没有,陛下,但情况十分紧急。”
“那么,”国王说道,“回去告诉那些派你来的人,就说我不会增援,因为我心意已决,今天就要让儿子证明他是一名英勇的骑士,而且——如果上帝愿意保佑我们的话——我坚信这胜利必将属于他!”
这番豪言壮语传到了亲王和士兵们的耳朵里,他们顿时士气大振,并以前所未有的状态重新投入到战斗之中。虽然法兰西国王带领将士们勇敢地发动了数次冲锋,但都无济于事。夜色降临时,腓力胯下的战马已被英军一箭射死,而那些早先还紧紧围绕在他身边的骑士和贵族此刻也四散奔逃。最终,不愿撤离的国王被他所剩无几的部下强行带离了战场,撤到亚眠。大获全胜的英格兰人点亮火把,在战场之上欢呼雀跃,国王也骑马来到英勇的儿子面前,张开双臂拥抱他、亲吻他,说他没有丢脸,证明了自己完全配得上今日的胜利和英格兰的王冠。由于夜色正浓,爱德华国王还没意识到他取得多么了不起的胜利,然而等第二天他们清理战场的时候,却发现了有十一位贵族大公、两百名骑士和三万名普通军士横尸于法国人的战壕。其中还包括失明的波西米亚老国王 [22] ;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在这场战争中受伤、没有哪股势力能够挡得住“黑太子”时,他就召集了两名骑士,把自己的马鞍同他们的绑在一起,就这么骑马冲入了英国人的阵地到处杀敌,直到身亡。他的头盔顶端有一个镶着三根白色鸵鸟的羽毛的装饰物,上面刻着“效忠”二字 [23] 。威尔士亲王带走了这个饰物,以纪念这著名的一天。从那时起,这个标志就被威尔士的亲王世代相传了下去。
这场伟大战役才过了五天,爱德华三世就包围了加来。这场令后世难忘的围城持续了将近一年。为了使城内的民众断粮投降,爱德华为英军建造了无数木房用以落脚;有人说这些房子看起来就像一座新的加来城突然拔地而起,围在原有的旧城池之外。加来的统治者将所有他认为没用的七百多男女老少赶了出来,省得他们浪费粮食。爱德华国王允许这些人通过英格兰的防线,甚至还给他们饭吃,并拿出一笔钱让他们离开,但在围城的后期他就没有这么仁慈了:随后被赶出来的五百人则在饥饿与痛楚中死去了。最后守城的官兵被逼无奈,只得给腓力去信,说他们已经吃光了城内全部的马匹和狗,连所有能抓来的老鼠也都抓来吃了,如果他再不施以援手,他们要么会向英格兰投降,要么就开始吃人了。腓力也不是不想救他们,但由于英格兰人把加来围了个水泄不通,救援并未取得成功,他不得不舍弃这座城市。于是,加来城内最终升起了英格兰旗帜,向爱德华国王投降了。“告诉你们的统帅,”国王对前来投降的、低声下气的信使说,“我要你们挑出六个名望最高的市民,叫他们只穿衬衣、光着两条腿、脖子里拴上绳索,把城门和城堡的钥匙送来。”
当加来的统治者在集市上将这些告诉民众时,顿时哀嚎声四起。人群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名叫尤斯塔斯·德·圣皮埃尔;他站起来说道,如果这六人不牺牲自己,那么牺牲的就是所有人,所以他毛遂自荐成为六人之一。在他这个光辉榜样的鼓舞下,另有五名可敬的市民也先后站了起来,自愿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加来统治者因为身负重伤而无法行走,所以他骑上一匹还未被吃掉的瘦弱老马,带着这六人来到城门;他们身后则是所有人的悲泣和恸哭。
爱德华用怒火迎接了他们,当即要求砍掉这六个人的头,但是好心的王后跪在地上,恳求国王将这些人交予她处置。对此国王答道:“我真希望你不在这里,但我无法拒绝你。”于是她命人给他们穿上得体的衣服,并盛宴款待了他们,最后让他们带着很多礼物返回城内;她的善举让营地里所有的军士感到万分欣喜。没过多久,王后生下了一个女儿,希望加来人民能看在这位慈母的份上喜欢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恐怖的黑死病从中国匆匆来到了欧洲 [24] ,夺走了无数可怜人的性命——尤其是穷人,一半的英格兰人都因此殒命。它也害死了许多耕牛;存活下来的劳动力也寥寥无几,大片土地无人耕作。
经过了八年的分歧争吵之后,威尔士亲王带领一支六万人的军队再度入侵法兰西。他穿过法兰西南部,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与此同时,他那位国王父亲则继续着自己的苏格兰战争,在那个国家为所欲为。可当国王撤军的时候,苏格兰人的不断偷袭令他深感困扰;他所加诸于当地人民的残暴行径,对方已连本带利如数奉还。
这时法兰西国王腓力已经去世,王位传到了他的儿子约翰 [25] 手里。爱德华王子已经得到“黑太子”这个称呼,因为他总是身穿漆黑的铠甲来衬托自己白皙的面容 [26] 。他继续在法兰西烧杀破坏,这激起了约翰反抗的决心。由于“黑太子”在战斗中过于残暴,所以不管他怎样投其所好或者诱之以利,甚至以性命相要挟,深受其害的法国农民都不愿告诉他法兰西国王的位置和行动。就这样,当“黑太子”在普瓦捷附近与约翰的军队不期而遇时,他发现方圆百里尽是数量庞大的敌军军队。“上帝保佑!”“黑太子”说,“我们必须尽力而为。”
这一天是九月十八号,星期日。当天早晨,兵力已锐减到一万人的“黑太子”准备向拥有六万骑兵的法兰西国王宣战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匹战马从法军阵营飞奔而来;原来,一名红衣主教说服了约翰,为了使基督徒免受流血受伤之苦,他前来求和。“只要我和我军队的荣誉无损”,王子对这名好心的教士说,“我就会接受任何合理的条件。”他同意放弃所有的城池和城堡、释放所有囚犯,而且保证七年内不再和法兰西开战,但约翰唯一的要求就是“黑太子”必须带着一百名主要骑士一起前来投降,和谈因此而破裂了;王子平静地说道:“愿上帝保佑正义的一方;我们明天开战。”
于是,周一早上,黎明才刚刚降临,两支军队就已经为战争作好了准备。英格兰人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势;那里只有一条窄巷与外部相通,两边都是树木,易守难攻。法军就从这条窄巷发动了攻击,却遭到了躲在树后的英格兰弓箭手的袭击,死伤无数只得撤退。随后,六百名英格兰弓箭手包抄了敌军,于是又是一阵密集的箭雨。法兰西骑士们阵脚大乱,偃旗息鼓四散奔逃。这时约翰﹒钱多斯爵士对王子建议道:“冲上去吧,尊贵的王子殿下,今天便是彰显您荣耀的日子。法兰西国王如此勇敢,我相信他一定不会逃跑,也许我们能够俘虏他。”王子对此的答复是一道军令:“前进!以上帝和圣乔治的名义,举起英格兰的旗帜!”他们一路逼近,直到遇见约翰;此时所有的贵族都已弃他而去,在年仅十六岁的小儿子菲利普的忠诚陪伴下,约翰依旧挥舞着战斧奋战不止。父子二人并肩作战,当约翰被打倒在地时,脸上也已有了两处伤口。最后他把自己右手的手套交给了一位被驱逐的法兰西骑士,认输投降 [27] 。
“黑太子”不仅勇敢而且慷慨,他邀请他尊贵的囚徒到自己的帐篷里共进晚餐,并亲自为他布菜斟酒。随后,他们在大批人马的簇拥下回到了伦敦;法国国王骑着一匹乳白色的高头大马,而王子本人却骑着一匹小马。这真是个善意的举动,但我以为这里面也许有一点做戏的成分,而且远远没有人们宣传得那么高尚;尤其是我认为,其实对于法兰西国王来说,最大的仁慈应该是压根别让他出现在英格兰民众面前。但是,我必须指明一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善举大大淡化了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征服者的好战心。很久很久之后,普通的士兵才逐渐开始得到这样的礼遇所带来的好处;这之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不过所幸的是他们最后享受到了。因此滑铁卢或其他类似的激烈战役中,当可怜的士兵祈求宽恕时,他或许应该感谢“黑太子”爱德华间接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呢。
当时伦敦的斯特兰德街上有一座名叫萨沃伊的宫殿,法兰西国王和他的儿子就被安置在这里。再加上苏格兰国王已经在英格兰做了十一年的俘虏,所以此时爱德华觉得自己的胜利勉强算是圆满了。后来,由于苏格兰国王同意支付大笔赎金,他便被释放了,并获得“苏格兰国王戴维爵士”的称号;于是苏格兰事件算是画上了句号。但在法兰西的问题上,英格兰不得不使用强硬手段,因为那里内乱频频:贵族们的统治既残暴又野蛮,民众奋起抵抗贵族,贵族则反过来压制民众,到处都上演着惨绝人寰的暴行。还不等仇恨和恐惧完全退去,一场名为“雅克雷”的农民起义(因为“雅克”是法兰西农民最常用的的教名) [28] 就使情势变得更加严峻。后来两国只得签署了《和平条约》,爱德华同意归还大部分被他占据的法兰西领土,而约翰国王则要支付三百万克朗的赎金,六年内付清 [29] 。法兰西贵族和大臣们对他居然应允这些条件十分不满——尽管他们面对这样的情境也无能为力——于是他自愿回到了他所熟悉的监狱萨沃伊宫,并在那里度过余生。
那时候,卡斯蒂利亚的统治者是“暴君”佩德罗;这个称呼对他而言实至名归,因为他不仅残酷无情还杀人无数。这位“可敬”的君主因累累罪行被赶下王座之后,便来到了波尔多寻求“黑太子”的帮助;此时王子已经和他守寡的美丽堂妹琼 [30] 结了婚,他们正住在波尔多。声名斐然的”黑太子”原本不该如此善待这个恶棍,可他却轻信了对方的美好许诺,欣然出手相救,为此,他秘密召集了一帮喜欢惹是生非的退役士兵。这些人原本属于他和他父亲的部队;以“自由战友”自居,他们在帮助佩德罗期间给法兰西人民造成了不少危害。后来,王子又亲率兵自前往西班牙,很快就帮佩德罗夺回了王位。然而没过多久,诡计得逞的佩德罗就暴露了恶棍的本性,他恬不知耻地背信弃义,把对”黑太子”的承诺全部抛到脑后。
为了帮助这位暴君,王子花了很多钱来支付士兵们的开销。当他气冲冲地返回波尔多之时,不仅疾病绕身,还负债累累;于是他开始向法兰西人民征税用以还债。法兰西人民不得不向法兰西国王查理 [31] 求助,战争又一次打响了,就连王子曾倾力相助的法国城市利摩日也倒向了法兰西国王这边。尽管王子本人也重病缠身需要上帝的垂怜,而且他只能躺在轿子里,可为了报复利摩日,王子血洗了以该市为省会的整个省域。他像从前那样烧杀抢掠,拒绝对任何俘虏或其他男女老少施以仁慈。苟延残喘的他回到英格兰之后,受到了人民和议会的热烈欢迎,然后在一三七六年六月八日的这个圣三一主日 [32] ,”黑太子”病逝了,享年四十六岁。
举国上下都对这位声名显赫、备受爱戴的王子表示了哀悼;在人们的恸哭声中,他被隆重地葬在坎特伯雷大教堂。他的坟墓距离“忏悔者”爱德华 [33] 的墓很近,上面的雕像至今也许依旧清楚可见。雕像上的“黑太子”平躺在石棺上,仍旧穿着他最喜爱的黑色铠甲;一套古老的甲胄、头盔和一副铁护手垂在石棺上方的房梁上,很多人相信这就是”黑太子”曾经穿过的盔甲。
在他声名显赫的儿子去世以后,爱德华国王也没能活多久。他那时年事已高;一位名叫艾丽斯﹒佩勒斯 [34] 的美丽女人想方设法博得了他的欢心,让风烛残年的他对自己言听计从,闹出了许多荒唐事。但她根本配不上国王的爱,因为我敢肯定她的目标其实是过世王后遗留下来的大量珠宝;在她的哄骗下,国王把珠宝连同其他一些贵重礼物一起都送给了她。就在国王去世那天早晨,她还从国王手指上取下戒指扬长而去,任凭那些不忠的仆人继续搜刮他的遗物。只有一位好心的教士尽心力服侍国王到最后。
除了我之前提过的战功外,爱德华三世统治期内还发生过一些比战争更能使他名垂千古的事迹,比如新建筑和温莎堡的修建。但更胜一筹的是威克利夫 [35] 的改革。威克利夫起初不过是个贫穷的教区教士,却满怀热情,彻底揭露了教皇及其领导的整个教会的野心和腐败。
一些弗莱芒人也在爱德华统治时期内来到了英格兰,定居在诺福克,他们制造出了英格兰有史以来最好的羊毛制品。嘉德骑士团 [36] 也是在这个时期内成立的(这也是件好事,但远远不及让国民穿上好衣服那么重要)。据说国王在一个舞会上捡起一位女士的吊带袜(音同“嘉德”)说道“心怀恶意者可耻”。大臣们总是喜欢模仿国王的言行,因此这桩小事促成了嘉德骑士团的成立,能获得嘉德勋章也就成为了至高的荣誉——至少流传下来故事是这么说的。
[1] 罗杰·莫蒂默(Roger Mortimer,1287-1330),第三代莫蒂默男爵,第一代马奇伯爵,因德斯潘塞而带领旗下贵族反抗国王而被捕,于1322年被关进伦敦塔,后逃脱。推翻爱德华二世后,莫蒂默成了英格兰名义上的统治者,他最终在三年后被爱德华三世以叛国罪处死。(译注)
[2] 休·德斯潘赛(Hugh Despenser,约1286-1326),也称为小休·德斯潘塞(Hugh Despenser the Younger)同他父亲老休·德斯潘塞(Hugh Despenser the Elder,1261-1326)以作区分。第一代温切斯特伯爵的儿子,后成为爱德华二世的王室管家和宠臣。(译注)
[3] 即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 of England,1312-1377),在父亲爱德华二世遭罢黜后凭借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国内外战乱,并使英格兰成为欧洲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他于1337年宣称自己有合法的法兰西王位继承权,并因此发动了所谓的“百年战争”。(译注)
[4] 即《爱丁堡-北安普敦条约》(Treaty of Edinburgh-Northampton),该条约先于1328年3月17日由罗伯特·布鲁斯签署,又于同年5月1日由英格兰议会通过生效。根据该条约的规定,苏格兰向英格兰赔款十万英镑,但英格兰必须承认苏格兰的独立性、罗伯特·布鲁斯及其继任者的合法性,并划清英苏两国边界。同时英格兰公主琼被送往苏格兰与罗伯特·布鲁斯的儿子戴维成婚;爱德华三世还同意归还苏格兰的“命运之石”(Stone of Destiny,也称“斯康之石”,Stone of Scone),为苏格兰国王加冕所用,后被用于英格兰、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君主加冕仪式。当时爱德华三世并没有兑现此承诺,直到1996年“命运之石”才被返还至爱丁堡城堡。但如果有君王加冕,“命运之石”还将被带回英格兰在加冕仪式上使用。(译注)
[5] 英格兰的琼(Joan of England,1321-1362),于1329年起成为苏格兰王后,1334年与国王戴维二世一同逃亡法兰西。后来戴维二世被囚禁在伦敦塔中,时间长达十一年,所以二人并无子嗣。戴维二世被释放后,琼选择留在英格兰。(译注)
[6] 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the Bruce,1274-1329),苏格兰独立战争中的领袖,曾参与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卒于1305年)反抗爱德华一世的叛乱,于1306起成为苏格兰国王。(译注)
[7] 苏格兰的戴维二世(David II of Scotland,1324-1371),罗伯特·布鲁斯的长子,同时也会是唯一幸存的孩子。于1329年起成为苏格兰国王;当苏格兰在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中战败之后,他与王后琼逃亡法兰西,后于1346年他以法兰西的名义带兵入侵英格兰,战败后被俘,关押在伦敦塔中,直到1357年才被苏格兰贵族赎回。后来由于苏格兰国内贫困无力按照约定支付赎金,戴维二世与爱德华三世达成秘密协定,爱德华或他的子嗣将有权继承苏格兰,以取消剩余的赎金。但公正地说,戴维二世是一个有效的统治者,在他的统治下苏格兰的经济和安定都得到了很大改善。(译注)
[8] 即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Edmund of Woodstock,1301-1330),第一代肯特伯爵,爱德华一世与第二任妻子法兰西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France,约1279-1318)的儿子,爱德华二世的弟弟。据说莫蒂默本人散出了谣言,致使埃德蒙相信哥哥依旧在世;为了请求爱德华三世的原谅,埃德蒙脖子上挂着绳子从温彻斯特步行至伦敦,但爱德华三世深知此谣言会对自己不利,所以依旧同意将叔叔处以死刑。没有人愿意对一个拥有王室血统的人动手,所以他们最终不得不找到一个罪犯为埃德蒙行刑。(译注)
[9] 即菲莉帕·德·艾诺(Philippa de Hainault,1314-1369),于1328年起成为英格兰王后;她的母亲瓦卢瓦的若昂(Joan of Valois,约1294-1342)是法兰西国王腓力六世(Philip VI of France,1293-1350)的妹妹。作为王后菲莉帕曾几次担任摄政王,并深得英格兰人们的喜爱;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便是以她的名义而建。(译注)
[10] 即伍德斯托克的爱德华(Edward of Woodstock,1330-1376),爱德华三世的长子,杰出的军事指挥家。“黑太子”之名的来由有二说:一为,因其常穿黑色铠甲,故被称为“黑太子”;二说为,因其对阿基坦公国洗劫,并放纵士兵横行不法,故法国人认为他黑心肠,故称之为“黑太子”。然而,不论何说,“黑太子”之名最早见于16世纪,在其有生之年,并没有这样的称呼。他在世时,通常根据他的其出生地,称其为伍德斯托克的爱德华(Edward of Woodstock)。(译注)
[11] 即威廉·德·蒙塔丘特,也称威廉·蒙塔古(William de Montacute或William Montagu,1301-1344),第三代蒙塔丘特男爵,后成为马恩岛领主,并于1337年被封为第一代索尔兹伯里伯爵。爱德华三世的忠实追随者,在罢黜爱德华二世和逮捕罗杰·莫蒂默的事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译注)
[12] 泰伯(Tyburn),一座村庄,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前米德尔塞克斯郡,距离伦敦不远;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作为绞死伦敦罪犯的地方。(译注)
[13] 即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the Second War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发生于1332至1357年之间,战争起因是一些英格兰贵族认为《爱丁堡-北安普敦条约》剥夺了自己在苏格兰的土地,因而产生了强烈不满。(译注)
[14] 即爱德华·贝利奥尔(Edward Balliol,约1283-1367),是约翰·贝利奥尔的长子,自称拥有苏格兰王位的继承权。最终在英格兰的帮助下,他曾在1332至1336年间统治英格兰。他的父亲约翰·贝利奥尔(John Balliol,约1249-1314)曾1292至1296年间为苏格兰国王。(译注)
[15] 即杜普林沼地战役(Battle of Dupplin Moor),发生于1332年8月10日至11日。最终英格兰以少胜多,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一般认为苏格兰的损伤人数在2000至13000,而英格兰的损伤人数仅为几十,而不是狄更斯此处写的三万。(译注)
[16] 斯勒伊斯战役,也称莱克吕斯战役(Battle of Sluys或Battle of l’Ecluse,Sluys即位于现今荷兰的西南部的Sluis),发生于1340年6月24日,是英法百年战争的最初几场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法兰西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整个百年战争的起因为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于1328年去世,身后无子,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即宣称自己为合法的法兰西王位继承人(其母亲为查理五世的妹妹);然而法兰西却选择瓦卢瓦伯爵腓力为法兰西国王,从而引起爱德华三世的不满。(译注)
[17] 即法兰西的腓力六世(Philip VI of France,1293-1350),也被称为“幸运者”(le Fortuné),他的曾祖父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八世的儿子、路易九世的弟弟,是法兰西历史上第一位瓦卢瓦王朝的国王。(译注)
[18] 即蒙福尔的约翰四世,法语名字为让·德·蒙福尔(John IV of Montfort或Jean de Montfort,1295-1345),1322年通过母亲继承了蒙福尔伯爵头衔。1341年,他的异母哥哥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三世去世,他便挑战其侄女的地位,要求继承布列塔尼公爵的头衔。(译注)
[19] 即佛兰德的乔安娜(Joanna of Flanders,约1295-1374),也被称为“火焰”乔安娜(Jeane la Flamme)。当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三世去世后,她的丈夫蒙福尔伯爵约翰前往伦敦向法兰西国王腓力六世请愿,但由于腓力偏向自己的侄子、另一位竞争者夏尔·德·布卢瓦,便囚禁了约翰。此后,乔安娜将自己的幼子立为布列塔尼领袖,并向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请求帮助,从而开始了所谓的“布立吞继承权战争”(War of the Breton Succession);该战争从1341年一直持续到1364年,属于英法百年战争的一部分。(译注)
[20] 夏尔·德·布卢瓦(Charles de Blois,1319-1364),他的母亲为法兰西国王腓力六世的一个妹妹,妻子则为上一代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三世的侄女兼继承人,因此他宣称自己才是布列塔尼公爵国的合法继承人。(译注)
[21] 即克雷西战役(Battle of Crécy,在英文中也拼写为Battle of Cressy),发生于1346年8月24日,因战争中新武器和新策略的使用,该场战役成为英法百年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虽然英军人数不占优势,爱德华却占据了有利地形而且补给、装备充足,士兵在战役打响前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准备,然而法军却是刚刚到达此地,还未完全从行军中恢复过来。另外,在此次战役中,爱德华效仿古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苏格兰人的作战方式,要求英格兰骑兵全部下马作战,使得军队克服了地势劣势,并拥有了更大的灵活度。(译注)
[22] 即波西米亚的约翰(John of Bohemia,1296-1346),卢森堡伯爵,自1309年起成为波西米亚国王,是克雷西战役的指挥官之一。在参战时,他的失明时间已超过十年了。据说在临死前他说:“波西米亚的国王从不会逃离战争,我也不能开这个先例。”(Let it never be the case that a Bohemian king runs!)(译注)
[23] 即“ich dien”,是德语“ich diene”的缩写,意为“我服务”或“我效忠”(英文翻译为I serve)。三根白色鸵鸟羽毛的纹章追溯到“黑太子”爱德华时代,据说来自他参加比武时用的盾牌,也称“和平之盾”(Shield for Peace),上面绘有三根白色羽毛和这句格言。爱德华三世与王后菲莉帕成婚时也使用过该纹章,因为这是菲莉帕所属的艾诺伯爵家族的纹章,同时她也与使用此纹章的卢森堡伯爵家族有亲缘关系。所以该纹章和格言的使用应与克雷西战役无关。现今的纹章样式为带着三根白色羽毛的金色王冠,下面的缎带上写着这句格言。这个最终形式发展于都铎时期,最先由亨利七世的长子亚瑟王子使用。(译注)
[24] 黑死病(Black Death),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之一,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或中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并在1348至1350年间达到顶峰,后爆发多次。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域,大约有30%至60%的人因此丧命。现行关于黑死病的一种理论是该病症由鼠疫杆菌造成,不过也存在不同理论。(译注)
[25] 即法兰西的约翰二世(John II of France,法语为让,Jean,1319-1364),也称“善者”(le Bon),1350年起成为法兰西国王,却在1356年普瓦捷战役(Battle of Poitiers,1356年9月19日)后被俘,一直被关押在伦敦。其中他曾被释放回国筹集赎金,但英格兰用他的两个儿子路易和菲利普作为人质。当约翰二世得知路易已成功逃脱时,他放弃了酬金,自愿返回英格兰并最终死在那里。(译注)
[26] 事实上,爱德华从未在他有生之年被称作“黑太子”(Black Prince);该称号起源于十六世纪前期,一说是因为他黑色的盾牌或铠甲,另一说则是因为他对法兰西的残暴举动。(译注)
[27] 即普瓦捷战役(Battle of Poitiers),发生于1356年9月19日,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次伟大战役,与克雷西战役(Battle of Crécy,1346年8月24日)和日后的阿金库尔之战(Battle of Agincourt,1415年10月25日)并称英法百年战争中英格兰获得三场最伟大的胜利。法兰西国王约翰二世和他的幼子菲利普在普瓦捷战役中被俘。(译注)
[28] 雅克雷起义(Jacquerie)爆发于1358年夏天,领导者为一个名叫纪尧姆·卡勒(Guillaume Cale,具体生卒不详)的富裕农民。他们认为法兰西的混乱是由抛弃国王的贵族们造成的,于是便发起反抗,却于同年6月10日在梅伦战役中(Battle of Mello)被彻底击败。(译注)
[29] 即《布雷蒂尼条约》(the Treaty of Brétigny),由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和法兰西国王约翰二世签署于1360年5月9日,是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的标志。根据该协定,英格兰同意放弃一部分法兰西土地,但法兰西却割让给英格兰更多领土,并赔款三百万克朗(一克朗相当于五磅)作为约翰二世的赎金。支付了一百万克朗、又将两名王子、几名贵族和国民送往伦敦做人质之后,约翰二世被释放回国筹集剩余款项,于是法兰西开始铸造法郎(一法郎相当于二十苏)。后来约翰听闻作为人质之一的王子、安茹公爵路易成功脱逃,便放弃了筹备,自愿返回英格兰。1369年,约翰的继任者查理五世以爱德华未能遵守协定为名,重新开始了战争。(译注)
[30] 即肯特的琼(Joan of Kent,1328-1385),通常被称为“肯特的美少女”(the Fair Maid of Kent),是诺曼征服后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威尔士王妃”的人。她的父亲伍德斯托斯的埃德蒙(Edmund of Woodstock,1301-1330)是国王爱德华一世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儿子。“黑太子”从小与琼一起长大,后经过教皇许可后才得以成婚。(译注)
[31] 即法兰西的查理五世(Charles V of France,1338-1380),也称“智者”(le Sage),在其父亲约翰二世被俘期间一直担任法兰西摄政王,最终于1364年正式加冕为国王。(译注)
[32] 圣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在西方基督教中是五旬节或圣灵降临节(Pentecost)过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最早出现于1334年,是纪念圣父、圣子和圣灵的教义的节日。(译注)
[33] “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1003–1066),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末代君主之一,1042年至1066年在位,因为对基督教有着无比虔诚的信仰,被称作“忏悔者”或“圣爱德华”。(译注)
[34] 艾丽斯﹒佩勒斯(Alice Perrers,1348-1400),最早是王后菲莉帕的侍女,后成为爱德华三世的情妇,并为此获得大量财产和地产。(译注)
[35] 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kliffe,约1320-1384),欧洲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主张各国教会应隶属于本国国王,教宗无权向国王征收赋税;并建议国王没收教会土地,建立摆脱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他还否认教士有赦罪权,要求简化教会礼仪。(译注)
[36] 嘉德骑士团(Order of the Garter),建立于1348年,是英格兰最高等级的骑士团。它的标志是一条吊袜带,上面用古法语写着“心怀恶意者可耻”(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关于该骑士团和此语句的来源,一说是在克雷西战役之中,爱德华三世用自己的吊袜带做为开战信号,另一说则是当他与自己的儿媳、肯特的琼跳舞时,琼的吊袜带不慎脱落,引得众人耻笑,于是国王干脆拾起吊袜带绑在自己腿上,并说“心怀恶意者可耻。今天笑的人,以后会以佩戴它[这条吊袜带]为荣。”(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 Tel qui s'en rit aujourd'hui, s'honorera de la porter)(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