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早上,理查德三世 [1] 按时起床,来到了威斯敏斯特厅。大厅里有一个大理石座椅,他坐了上去,左右各立一位身世显赫的贵族。他对人们说,自己的统治就从这里开始了,因为君主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持公正,建立人人平等的法律 [2] 。随后他便策马回到伦敦城;神职人员和民众都来迎接他,就好像他真有这个资格登上王位、真的是个正直的人似的。我觉得这些人暗地里肯定都会为自己的懦弱卑贱而羞愧不已。

新登基的国王和王后 [3] 很快在盛大热闹的典礼上接受了加冕;百姓喜闻乐见。随后国王在自己的领土上四处巡游,在约克又接受了一次加冕,又让百姓们热闹个够。国王所到之处都有高声欢呼的人群——因为他雇了不少中气十足的大嗓门卯足了劲儿地大喊“上帝保佑理查德国王!”雇人造势的计划非常成功,我听说后来很多篡位者也在自己领土上的巡游过程中模仿这种做法。

巡回途中,理查德国王在沃里克呆了一个星期。也就是在这里,他向伦敦城发回了史上最恶毒的谋杀指令——他要杀掉被关在伦敦塔里的两位小王子 [4] ,他的亲侄儿。

罗伯特·布拉肯伯里爵士时任伦敦塔主管。一个叫做约翰·格林的信使给他捎来了理查德国王的信,信中要求他使些手段把两个王子弄死。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自己也有心爱的孩子,所以他答复说自己做不出这么残忍的事情。约翰·格林只得风尘仆仆地骑马回程。国王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叫来了他的御马官詹姆斯·蒂勒尔 [5] 。他给了此人管理伦敦塔的权力,不过仅能持续二十四个小时,他随时可以开始,期间可掌管塔内所有钥匙。蒂勒尔对国王的意图心知肚明,于是在身边物色了两个心狠手辣的恶棍,一个是他的马夫约翰·戴顿,另一个则是职业杀手迈尔斯·福雷斯特。有了这两个帮手做后盾,蒂勒尔选择在八月的一天来到伦敦塔,用国王给的特权拿到了二十四小时的管理权和所有钥匙。夜幕降临之时,他便以他那罪恶小人的姿态潜入漆黑蜿蜒的石阶,拾级而上,穿过幽暗的石质走廊,来到两位小王子的卧室门外。此时王子们已经念完祷告词,相拥入眠。蒂勒尔在门外把风,让那两个恶棍——约翰·格林和迈尔斯·福雷斯特进入居室,用被褥和枕头闷死了两位王子,并把他们的尸体带下楼,埋在了楼梯末端的一堆石头下面。天亮了,蒂勒尔交回伦敦塔的管理权和钥匙,头也不回地迅速离开了这里。罗伯特·布拉肯伯里爵士惊恐悲伤地来到王子们的房间,却再也找不见王子们的踪影。

看了这么多历史故事,您一定已经明白了叛徒从来就不会尽忠这个道理。所以,当不久后白金汉公爵起身反叛理查德国王时,您也就不会觉得惊讶了。他参与了一个推翻国王的巨大阴谋集团,企图将王冠交给真正该拥有它的人。理查德原本想掩盖自己谋杀侄子的秘密,但当他从间谍口中听说了这个阴谋集团的存在时,便决定把王子已死的消息散布出去;对很多还在偷偷为伦敦塔中两位王子的健康而举杯祝福的贵族和绅士来说,这将是致命的一击。然而,这些谋反者听闻王子们的死讯后只受到了片刻的挫败,很快他们又决定拥立凯瑟琳 [6] 的孙子里士满伯爵亨利 [7] 以推翻残暴的理查德。凯瑟琳是亨利五世的妻子,在亨利五世驾崩之后,她又改嫁给了欧文·都铎。由于亨利是兰开斯特家族成员,谋反者便提议他娶前任国王的长女、伊丽莎白公主 [8] 为妻。伊丽莎白当时是约克家族的继承人,他们觉得通过联姻可以让这两个对立的家族联合在一起,红白玫瑰大战也终将画上了句号。一切准备妥当,他们确定了一个时间,让亨利在那一天从布列塔尼过来,同时在英格兰的若干地区挑起反对理查德的起义。于是,在约定好的十月的这一天,叛乱爆发了,但未能成功。因为理查德早有准备,而且亨利也被海上的暴风雨挡了回去,他那些在英格兰的追随者们也都悉数散尽,白金汉公爵被捕,当即于索尔兹伯里的市场被斩首。

理查德获胜了,他觉得这也是个召开国会、搜刮财物的好时机。于是国会如期召开,国会成员极尽奉承之能事,把理查德捧得甚是满足。就是在这个时候,理查德被宣布为合法的英格兰国王,其时年十一岁的独子爱德华则成为下一任王位继承人。

但理查德非常清楚,不管国会怎么说,伊丽莎白公主才是大家所认可的约克家族继承人。而且他也得到了确切消息,谋反者们正策划把她嫁给里士满的亨利。他觉得如果能先下手,把伊丽莎白嫁给自己的儿子,一定能大大巩固自己的地位并狠狠打击对手。理查德这样想着来到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找到先王遗孀和她的女儿,恳求她们跟他回宫廷去。他说尽了所有誓言,保证她们母女在宫廷绝对安全,定会受到体面的款待。于是她们就来到了宫廷,可还没呆上一个月,理查德的儿子就暴毙(也可能是被投毒致死)了,他的计划彻底破碎。

至此绝境,总是积极乐观的理查德国王想着“我得另作打算”,于是决定不顾叔叔与侄女的身份关系,亲自迎娶伊丽莎白公主。但有一个问题,他的妻子安妮王后还健在。不过一想起除掉两个侄子的经历,他马上明白了该如何扫清这个障碍。于是他开始向伊丽莎白公主示爱,并信心十足地告诉对方王后会在二月份死去。公主并不是个正义感特别强烈的姑娘,她本该带着鄙夷和怨恨拒绝这个杀兄仇人,可她竟公开承认自己深深地爱着他。然而二月到了,王后并没有死,公主表现出了不耐烦,她觉得自己等太久了。不过事情并没有太过超出理查德国王的计算——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王后在三月份去世了。于是这对佳人决定结婚。可让他们失望的是,举国上下对这桩婚事都是一片反对声,国王的首席顾问拉特克利夫和凯茨比无论如何都不愿同意这件事,国王甚至被迫公开声明自己从未想过要这么做。

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子民对理查德都是又怕又恨。他手下的贵族每天都有人逃向亨利那一边。他不敢再召开国会,生怕会被问罪,可他又想要钱,于是只好从市民那里收取“恩税”,结果引得民愤四起。也有人说,他因为良心受到谴责而夜夜梦魇,常常带着恐惧和懊悔在半夜惊醒。可即便到了这步田地,他依然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在得到里士满的亨利及其追随者率舰队从法兰西前来进犯的消息时,他依然慷慨激昂地声明将奋起反抗。就像他盾牌上的野猪一样,他凶相毕露、杀气腾腾地上阵厮杀了。

里士满的亨利带领六千士兵在米尔福德港登陆,反抗理查德国王。他们随后在莱斯特驻营,与一支比他们规模还要大一倍的军队会合,并穿过了北威尔士。两军在博斯沃思战场交手 [9] 。理查德德扫视着亨利身后的队伍,看到了许多弃他而去的英格兰贵族。当看到他曾极力挽留的强大的斯坦利男爵和他的儿子也在逃兵之中时,理查德瞬间脸色惨白。不过他不仅心肠黑,胆子也大,竟勇猛厮杀,冲进了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他骑着马在战场各处冲锋陷阵,四面砍杀,却见诺森伯兰伯爵(理查德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同盟之一)站着不动,军队中的大部分人也都踟蹰不前。与此同时,他在绝望中瞥见里士满的亨利身边只围着一小群骑士。理查德大喊着“叛徒!”猛冲过去,杀了旗手,狠狠把另一位贵族砍下马,并瞄准亨利本人,准备大力一击将他砍倒在地,但却被威廉·斯坦利爵士挡开了。就在他再次举起武器之前,众人将他从马上扯下压倒,然后杀了他。斯坦利男爵捡起被踩得破破烂烂、沾满血迹的王冠,戴在了里士满的头上,随后四周响起“亨利国王万岁”的欢呼。

当晚,一具裸尸被人用马驮到莱斯特的格雷弗赖尔斯教堂进行掩埋。绑在马背上的尸体像条不值钱的麻袋一般横挂在那儿。这正是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篡位者兼杀人犯理查德三世。他在即位两年之后死于博斯沃思战役,终年三十二岁。

[1] 英格兰的理查德三世(Richard III of England,1452-1485),爱德华四世的小弟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为英格兰国王到1485年在位,他是约克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译注)

[2] 因为威斯敏斯特厅在英国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英国最为重要的三个法庭——王座法庭(Court of King's Bench)、民诉法院(Court of Common Pleas)和大法官法院(Court of Chancery)曾设于此地,所以理查德选择在此地宣布统治开始。(译注)

[3] 指安妮·内维尔女士(Lady Anne Neville,1456-1484)沃里克伯爵的女儿,亨利六世与安茹的玛格丽特的独子、爱德华的妻子。她的丈夫爱德华在十八岁时被杀,她后来成为理查德三世的妻子,成为英格兰王后。(译注)

[4] “塔里的王子”(Princes in the Tower),既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德。英格兰的爱德华五世(Edward V of England,生于1470,极可能卒于1483),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长子,于1483年登基;什鲁斯伯里的理查德(Richard of Shrewsbury,生于1473年,极可能卒于1483),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的次子,第一代约克公爵。1483年,在理查德三世登基之后,两位王子一同消失在伦敦塔里。(译注)

[5] 詹姆斯·蒂勒尔爵士(Sir James Tyrrell,约1450-1502),英格兰骑士,理查德三世的亲信,他曾供认自己谋杀了伦敦塔里的两位王子,但他的供认是在受刑中作出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三世》当中,蒂勒尔被刻画成这场谋杀的组织者。(译注)

[6] 瓦卢瓦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1401-1437),查理六世的女儿,后嫁给亨利五世,成为英格兰王后,日后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便是他们的独子。孀居后秘密嫁给了欧文·都铎,她便成了亨利七世的祖母。(译注)

[7] 也就是日后的英格兰的亨利七世(Henry VII of England,1457-1509),1478至1485年间为第二代里士满伯爵,于1485年击败理查三世取得英格兰皇位,从此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译注)

[8] 约克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York,1466-1503),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的长女;父亲死后,她和兄弟被转移至叔叔理查的监护之下;最终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小弟弟神秘地消失在伦敦塔中,理查三世便成为了英格兰国王;1486年,亨利七世迎娶了伊丽莎白(迎娶一位爱德华四世的后代,这就让亨利有了合理的继位理由),让她成为了英格兰王后;她就是日后亚瑟王子和亨利八世的母亲。(译注)

[9] 博斯沃思战役(Battle of Bosworth或Battle of Bosworth Field),发生于1485年8月22日,是“玫瑰战争”的最后一场重要战役,最终兰开斯特家族获胜。这场战役彻底结束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并代表了都铎王朝的开端。(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