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级状况与阶级的类型
“阶级状况”指的是以下典型的概率
1.获取货物
2.谋得一个人生地位
3.寻求内在满足
这种概率产生于对货物和技能的相对控制权,产生于它们在既定经济秩序中创收的用途。
“阶级”指的是处于同样阶级状况中的所有人。
a)“有产阶级”主要是决定于财产差异,
b)“商业阶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货物与劳务的适销性,
c)“社会阶级”则由所有处于如下阶级状况中的人构成:其中的每个人和一代人的流动既便利又典型。
在所有这三种阶级类型的基础上都可能出现阶级成员的联合体——阶级组织。然而,“阶级状况”与“阶级”未必仅仅指的是一个人与他人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利益。大体说来,对消费品、生产资料、资产、资源和技能的不同控制权,都会分别构成一种特殊的阶级状况。只有在完全无特殊技能和无财产者依赖不稳定雇佣为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划一的阶级状况。阶级地位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可谓千姿百态,因此,社会阶级的同一性也是非常多变的。
二、有产阶级
一个享有正面特权的有产阶级的主要含义在于
1)它对昂贵消费品的独享,
2)它的销售垄断以及它在这方面实施系统化政策的能力,
3)它对未被消耗的盈余形成的财富积累的垄断,
4)它对因储蓄而出现的资本形成过程的垄断,即垄断利用借贷资金形式的财富,由此而控制工商业的行政管理职位,
5)它对(教育)成本高昂的身份特权的垄断。
I 享有正面特权的有产阶级乃是典型的食利者,其收益来自
a)人(比如奴隶所有者),
b)土地,
c)矿藏,
d)设施(工厂和设备),
e)船舶,
f)(牲畜、谷物或者货币的)债权,
g)证券。
Ⅱ 负面特权的有产阶级的典型是
a)无自由者(见“身份群体”一节所列),
b)无社会地位者(古代的无产者),
c)债务人,
d)“贫民”。
介乎两者之间的是各种“中产阶级”(Mittelstandsklassen),他们以自己的财产或者习得的技艺为生。其中一部分人会成为“商业阶级”(经营者——他们享有的主要是正面特权,以及处于负面特权地位的无产者)。然而,并非所有的“中产阶级”都属于“商业阶级”的范畴(农民、手艺人、官员即是明证)。
有产阶级的这种明确分化并不是“动态的”,就是说,它未必会导致阶级斗争与革命。强大的奴隶所有者特权阶级可能会与没什么特权的农民、甚至与无社会地位者和平共处,他们之间往往没有任何阶级对抗,而且有时还能休戚与共(以对付无自由者)。然而,有产阶级比肩而立却有可能导致革命性的冲突,比如
1.在土地所有者与无社会地位者之间,或者
2.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往往是城市贵族与乡村农民或城市小手工业者的对抗)。
这些斗争的焦点未必就是变革经济体制,其主要目标可能是财富的再分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财产权革命”(Besitzklassenrevolutionen)。
不存在阶级冲突的典型范例就是南方各州(1)的“白人穷鬼”与种植园主们的关系。那些“白人穷鬼”远比深受家长制情感浸染的种植园主们更加敌视黑人。无社会地位者反对有产者的斗争,其主要范例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比如债权人与债务人、土地所有者与无社会地位者之间的对抗。
三、商业阶级
享有正面特权的商业阶级的主要含义在于
1)为了自己的成员及其商业利益而垄断经营管理,
2)通过对政治或其他组织的经济政策施加影响来保护上述利益。
I 正面特权商业阶级的典型就是经营者:
a)商人,
b)船东,
c)工业经营者
d)农业经营者,
e)银行家和金融家,有时也包括
f)具有突出专长或者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员(比如律师、医生、艺术家),或者
g)具有(天生的或者经由训练或培养而获得的)垄断性资格与技能的工人。
Ⅱ 负面特权商业阶级的典型则是具有不同资格的劳动者:
a)熟练工,
b)半熟练工,
c)非熟练工。
介乎两者之间的还是一些“中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艺人,常常也包括
a)公家与私家的官员。
b)头一个范畴提到的最后两种群体[即“自由职业者”和具有特殊资格的劳动者群体]。
四、社会阶级
社会阶级是指
a)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人阶级——劳动过程变得越机械,情况就越是如此,
b)小资产阶级,
c)无财产的知识阶层和专家(技师、各种白领雇员以及文职公务员——由于培养成本的差异,他们之间可能会出现很大的社会差异),
d)由于财产和受教育而享有特权的阶级。
在《资本论》未及完成的最后部分,卡尔·马克思显然是打算面对技能的差异去探讨阶级团结的问题。就这种差异而言,关键的是半熟练工的地位已经日显重要,与学徒工、有时还包括与非熟练工相比,他们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职培训。而且,半熟练工资格往往也能成为一种垄断性资格(例如,织布工在从业五年之后有时就能达到最大效能)。以往,每个劳动者都会渴望成为个体的小商人。但是这一点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在代际演进过程中,a)和b)项的群体上升进入c)项群体,相对来说最为容易。在d)项阶级内部,至少随着代际的演进,货币正在越来越能够买到一切。银行、股份公司的成员以及高级文职公务员则有机会上升进入d)项阶级。
具有阶级意识的组织最容易卓有成效地
a)对抗直接的经济对头(比如工人对抗经营者但并不对抗真正“不劳”而获的股东;同样,农民对抗的并不是采邑领主);
b)这需要大量人员处于相同的阶级状况,
c)而且从技术上很容易把他们组织起来,尤其是当他们集中在劳动场所时(比如形成了一个“车间共同体”),
d)同时还要迅速引导他们理解目标,而强加给他们目标并进行解释的则是他们阶级外部的人(知识分子)。
五、身份与身份群体(Stand)
“身份”(即ständische Lage(2))应当意味着一种根据正面或负面特权得到社会评价的有效要求,它的典型基础是
a)生活方式,因此也包括
b)正规教育,这种教育可能是
1)经验式训练,或者
2)理性的培养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
c)继承的或者职业的声望。
实际上,身份的体现往往是通过
1)联姻,
2)共餐,可能还有
3)对某些特权性获利模式的垄断占用,或者对某些获利活动的憎恶,
4)其他方式的身份惯例(传统)。
身份可能要依赖于一种清晰的或者模糊的阶级地位。但它并不仅仅取决于阶级地位:货币和经营者的地位本身并不是身份资格,尽管它们可能会带来某种身份;缺少财产本身也并不意味着丧失了身份资格,尽管这可能是丧失身份资格的一个原因。反过来说,身份尽管不能完全决定、但却能够影响到与身份不符的阶级地位。一个军官、一个文职公务员或者一个大学生,可能会由于财富的差异而处于截然不同的阶级地位,但却不会导致不同的身份,因为教养和教育造就了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
“身份群体”则意味着一个大型群体内部的众多成员成功地得到了
a)一种特有的社会评价,可能还有
b)身份垄断。
身份群体的形成可能
a)首先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他们的职业类型:“自封的”或职业的身份群体,
b)其次是通过世袭的超凡魅力,因为他们成功地得到了高贵的血统:世袭的身份群体,
c)通过垄断性占用政治或僧侣政治的权力:政治或僧侣身份群体。
世袭身份群体的发展一般都表现为某个组织或者有资格的个人(继承性)占用特权的方式。任何对政治权力和相应的经济机会的明确占用,往往都会导致身份群体的崛起;反过来说,身份群体的崛起则会导致对政治权力和相应的经济机会的明确占用。
商业阶级出现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中。但身份群体却是在这种组织框架之内出现的:它以垄断的公益性派捐或者以封建制或等级家产制方式满足自身需求。根据现在流行的分层模式,我们应当称之为“身份社会”或者“阶级社会”。这种身份群体最有可能形成社会阶级,但最不可能成为商业阶级。身份群体通常都是产生于有产阶级。
任何身份社会都是依靠常规存续的,据此调整生活方式,因而产生了经济上无理性的消费模式,通过垄断性占用遏制了自由市场的发展,并且压抑了个人的获利能力。对此还将有专门讨论。
注释
[1]早先关于阶级与身份的论述,见第二部分,第九章,六。(R)
* * *
(1)指美国南方各州。
(2)德文,指在社会等级中所处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