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民》完成于一八八九年一月九日。剧中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考古学家X先生,另一个Y先生,是一位旅居美国的昆虫学家。后者曾经犯过制造假签名罪,但是在祖国没有受过惩罚,前者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偶然失手导致一位年迈的马车夫死亡,他受到Y的敲诈,由于他使用了美国侦探小说家埃德加·阿兰·坡(1809—1849)作品中侦探所使用的推理法揭穿了Y,最后取得了胜利。在大脑的斗争中X是强者“超人”,而Y是弱者,X在道德方面要比Y高尚,而这一点似乎并不能使人信服,很显然作者对X抱有很大同情。一八八八年初夏,斯特林堡读了尼采的《善恶之彼岸》,被这位德国哲学家关于超人理论深深吸引。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山德拉》中,揭露那位所谓的盗贼路德维格·汉森时,觉得自己也是一位超人。这篇小说中有敲诈、经济拮据、无钱养家的困扰和无神论。法国心理学家本海明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吸引了作品中知识分子主人公。Y软弱、虚伪,与小说中的“贱民”路德维格·汉森有很多共同特点,斯特林堡用惧怕、仇恨和蔑视看待他,作者把X描写得具有同样的心情。
斯特林堡在刻画Y的时候,表达了他对现代犯罪学的观点。他在给自己的作家朋友古斯塔夫·耶伊尔斯达姆的信中说,犯罪学和心理学是根治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他读过意大利犯罪学家和医生C.隆布罗索(1835—1909)的《犯罪者论》。此人认为,某些人是天生的罪犯,或者是隔代遗传的罪犯——生物学上出现的人类原始阶段的发展现象——可以通过某些人体特征来识别罪犯。
作家奥拉·汉松(1860—1925)写过几部有关贱民的短篇小说,首篇也用这个题目,作家怀着某种同情写了处于睡眠状态下的一个人犯了制造假签名的罪。斯特林堡在一八八八年十一月读过这部作品。以后被深深地吸引。他希望作者能把它改编成剧本。但作者认为这个故事的内容过于沉重,是无意识犯罪,缺乏戏剧性。在这种情况下,斯特林堡用这个题目写了这部作品,与原作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