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长沙白茉莉 | 黄仁宇 | 历史学家黄仁宇以笔名“李尉昂”创作的英文小说,1990年由台北时报出版社推出繁体中文版,小说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被定义为“时代”小说,结合虚构叙事与历史观察,延续作者“大历史观”的创作视角。作品通过湖南青年赵克明的视角,展现军阀混战与社会转型下个体与城市的生存困境。青年卷入共产党与黑帮的黄金交易、工人罢工等事件,周旋于青帮头目杜大耳(原型杜月笙)、交际花胡琼芳等人物间,刻画动荡时局中小人物的挣扎。黄仁宇以疏离立场描绘历史细节,避免道德评判,将个人命运嵌入真实历史框架,呈现旧中国社会全景与民族命运的交织。小说因历史学家的叙事风格引发对文本分类的争议,亦被评价为语言偏向“史学腔”,人物塑造相对薄弱。 |
| 团聚 | 丁玲 | 丁玲的短篇小说《团聚》创作于 1933 年她被国民党软禁南京期间,收录于作品集《意外集》,字里行间浸透了特殊年代的压抑与无奈。小说以凤姑归家团聚为线索,铺开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风浪中的生存图景。怀着八个多月身孕的凤姑回到贫窘的家中,丈夫因烟酒嫖赌被拘于戒烟所,急需钱款营救,这让本就艰难的家庭更添重担。后母为保全病弱的父亲,劝凤姑隐瞒困境,转而向分散各地的兄弟求助。家中三兄弟各有境遇:大哥曾念大学却只能在税卡谋差,在应酬与养家压力中磨灭了理想;二哥因锋芒毕露遭开除后失踪,仅在异地偶尔露踪;三弟虽脚踏实地在外教书,却也久未寄信归家。一封来自三弟的雨夜家书,满含对童年团聚的怀念与对现实的苦闷,既流露着对家人的牵挂,也道尽了年轻一代的迷茫。小说通过家庭成员的离散与牵挂、生存的窘迫与彼此的扶持,折射出动荡年代里普通人的命运浮沉,将个人悲欢与时代困境交织,在细腻的家常叙事中,藏着对人性、家庭与社会的深刻叩问。 |
| 母亲 | 丁玲 | 长篇小说。1933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系未完稿。主人公于曼贞出身于武陵书香门第,丈夫和公婆在婚后10年去世,家道中衰,无依无靠,饱尝人间辛酸。宣统末年,弟弟于云卿从日本留学回来,在家乡开办“女学堂”,组织“朗江学社”,开展反清反帝活动。自幼受旧礼教熏陶的于曼贞思想开始变化,她不顾亲友的歧视,反对,变卖田产,考入女学堂师范科。校中受到关心国事的热血女青年夏红真的影响,摆脱闺秀习气,立志以培养决不做亡国奴的下一代为己任。辛亥革命的炮声震荡武陵,她带着子女离开县城到乡下走上新的生活。作品通过于曼贞的思想转变和生活道路,展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衰落与分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时代浪花。1933年9月1日《文学》第1卷第3期,茅盾发表《丁玲的〈母亲〉》,说: “《母亲》的独特的异彩便是表现了‘前一代女性’怎样艰苦地在‘寂寞中挣扎’!也许将来还有作品把这样‘前一代女性’的挣扎为题材,而且比《母亲》写得更好;但在现今,我们不能不把这部《母亲》作为‘前一代女性’怎样从封建势力的重压下挣扎出来,怎样憧憬着光明的未来,——这一串酸辛的然而壮烈的故事的‘纪念碑’看了。” |
| 田家冲 | 丁玲 | 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1年《小说月报》22卷7期。写背叛地主家庭的革命女青年在农村开展阶级斗争的故事。主人公三小姐是地主的女儿,因在城里搞革命宣传活动,被父亲送到农村赵得胜家监护起来。可是,这位三小姐却在农村中开展秘密活动。她向农民讲解“地主是虎狼”的道理,在农民中鼓动反抗情绪。她还与邻村秘密串联,得到赵家兄妹的支持,连负责监护、安分守己的赵得胜老头也暗中保护她的秘密活动。最后,三小姐“失踪”了,而她播下的革命火种却在田家冲周围农村中燃烧起来。小说对主人公的革命活动采用暗示的写法,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革命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日益深入,表现广大农民长期受地主剥削的残酷现实和农民要求摆脱不平等命运的呼声。作品未能写出主人公的思想转变,形象不够丰满;但仍是作者摆脱“革命+恋爱”的公式,在开拓新题材的探索中较为成功之作。 |
| 桃色的衣裳 | 章衣萍 | 短篇小说。章衣萍于1925年创作。作品以主人公逸敏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在恋爱与家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小说中,逸敏与菊华陷入热恋,同时还涉及到启瑞,三人有着复杂的情感关系。菊华提到启瑞为了她已与前妻离婚,这一情节为他们的感情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伦理冲突。逸敏还回忆起自己与秀芳的过往恋情,秀芳已与他人订婚,这引发了他们对婚姻制度的讨论,认为结婚制度不打破,恋爱总不能美满。 逸敏因恋爱而长期未回家,他的祖父病重去世时他都没有回去,这成为他心中的愧疚。母亲和祖母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他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敷衍,因为他认为回家会影响他与菊华、启瑞三人的理想,体现了新青年在追求自由恋爱与面对家庭责任时的矛盾心理。 小说中不乏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如逸敏看到菊华时,心从忧愁转到肉欲,又在与菊华的相处中,经历了情感的起伏和内心的挣扎,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在情感表达上的大胆与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 |
| 皇家饭店 | 陆小曼 | 《皇家饭店》是陆小曼于 1947 年夏天创作的唯一一篇小说,原名《女儿劫》,收录于赵清阁编辑的《无题集》中。小说以沦陷时期的上海为背景,主人公婉贞是一位小职员的妻子,为给发烧病重的儿子二宝买药,她不顾丈夫反对,应聘到贵族化的皇家饭店,在舞厅的女子休憩室内担任售卖化妆品与饰物的女职员。上班当晚,婉贞目睹了出入饭店的富贵者的种种丑态,如富婆们的贪婪、虚荣、粗鄙等,这些场景让她感到惶惑与沉重。尽管皇家饭店的环境比她的家舒适得多,但她最终还是因看不惯这些人的丑恶嘴脸,在工作两日后毅然离去。小说通过婉贞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性的善恶,也体现了主人公置身污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 |
| 绣枕 | 凌叔华 | 短篇小说,凌叔华著。收于1928年出版的《花之寺》。写“五四”以后仍然受传统礼教束缚的旧式女子的不幸遭遇。一个家道中落的大小姐,在酷暑的夏天,仍专心致志绣着一副靠垫套子。这是她父亲要作为生日贺礼送给白总长。要是白总长看中她的手艺,很可能让她做他二公子的妻子。她化了半年时间精心编织。两年以后,小姐并未出嫁,而她的绣枕,送去的当天,就被一个客人,一只当了脚凳,一只则被呕吐而成污物,主人就把它丢弃了。靠垫子的受辱和结局,成了主人公被人轻蔑、践踏的象征。然而她没有勇气挣扎,默默地忍受折磨。作品通过一个旧式女子理想破灭的故事,蕴含着作者的同情和讽刺。小说运用象征、对照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结构上,前后两个场面互为因果,遥相呼应。 |
| 古韵 | 凌叔华 | 1953年出版。《古韵》》描绘了生长在清末民初官宦人家中的一个小女孩整个童年的生活体验及所观所感。这个复杂的旧式文人的大家庭中,有威严的父亲;美丽聪慧又哀婉的五妈;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三妈和六妈;还有自己那位贤良无争的母亲;十几个兄弟姐妹;远近亲姑妈等等及佣人仆妇无数。她从小就见惯了姨太太为争宠幸、地位而争风吃醋的场面。书中还为读者讲述,淑华随了花匠老周,出门去逛隆福寺,买花肥,看曾给慈禧太后管理颐和园的花匠朋友;当那位精通六国语言的辜鸿铭来访时,叔华站在一旁,看爸爸和他一起赏竹,争论国事,等着吃云片糕;年少时留学日本,体味樱花开时绚烂之极的快乐和悲凉。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读者可以领略到明末的政治、民风、习俗等一系列风光。 |
| 受难的女性们 | 白薇 | 短篇小说。白薇作,载《文艺画报》1935年5期。写娇永一生的悲苦生活:她因安徽家乡水灾,拖儿带女去关外逃荒,九一八事变后,当掉16岁的爱女,换得盘缠进关,到上海后,小女儿又被公公卖入堂子,最后,娇永也被迫离开“我”走了,不知去向。作品慨叹:“中国!……中国的人好像太多了,多少的人啊,他们的生命财产简直没有保障!尤其是女子更没有保障!” |
| 炸弹与征鸟 | 白薇 | 现代长篇小说。白薇著。最初连载于1928年《奔流》第1卷第6至10期、1929年第2卷第2至4期。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12月20日出版单行本,1930年再版。作品描写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两位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生活和斗争经历。当南粤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的时候,北京官僚阶层的投机者们纷纷南下,试图谋求更荣显的地位,余玥、余彬两姐妹也充满了对革命的渴望和向往。余彬有着“纯洁的天真”和“炸弹一般的热情”。她怀着用“炸弹去炸毁黑暗”的理想来到新都武昌,进了汉口妇女协会交际部。但她很快失望了,她在这里名为工作,实为“花瓶”,整天沉溺在交际、舞会和谈情说爱之中。她痛苦地感到自己的热情和勇气“没有机会可以应用”,枯燥无味的工作将会把她炸弹一样的心与力渐渐耗尽,“自己的一点灵光,将在阴霾的黑夜里被暴雨打灭了”。经过一段彷徨、消沉的生活,她与爱人一起参加了北伐军,踏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姐姐余玥性格软弱,她在父母的强迫下匆匆地嫁到一个寡妇家做媳妇。新婚之夜,她遭到了婆婆和丈夫的粗暴虐待,她恨透了吃人的旧礼教,勇敢地逃出火坑,并以“征鸟”的英姿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武昌,她先后在中央党部、妇女部和政府某部任职。当她看到妇女部并没有为妇女解放而斗争,而只是“装模作样”地喊喊口号,许多党国要人实际上是一些混迹革命的新官僚、新军阀以后,便参加了暗杀反动魁首的秘密活动,最后被捕入狱。作品通过余玥、余彬两姐妹的不同性格和生活经历,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大革命的一个侧面。 |
| 血涤寒光剑 | 宫白羽 | 武侠小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宫白羽作品序列中承接《十二金钱镖》并开启《毒砂掌》的故事情节,作品以明末清初武林纷争为背景,围绕寒光宝剑争夺展开。主要讲述暗器名家石振英携师侄陈元照卷入江湖恩怨,与陕南大侠华雨苍父女、铁莲子翁婿等人共同对抗峨嵋七雄及白砂帮势力,包含误斗、比剑、歼灭群贼、双头换剑等事件。通过抟沙女侠、弹指翁等人物塑造,展现技击描写创新与社会化武林图景。 |
| 创业史 | 柳青 | 当代长篇小说。柳青著。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著有长篇小说《种谷记》等。1949年以后创作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全家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落户,体验生活。写有散文集《皇甫村三年》、中篇小说《恨透铁》等。1954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该书原计划写4部。1959年完成第1部。1977年他抱病修改并续第2部,未竟而逝。 本书以1953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以陕西黄土高原青年农民梁生宝所率领的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为中心事件,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图画,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小说中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年青的共产党员。在土改运动以后,他不顾继父梁三老汉的反对,响应党的号召,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为了实现稻麦两熟的设想,风餐露宿,为自己的互助组去郭县买早熟稻种;为了解决春耕春种资金不足的问题,他率领大伙到南山去砍竹子,运扫帚。但是他的行动触及了蛤蟆滩一些人的利益。村代表主任郭振山对梁生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富裕中农郭世富和富农姚士杰则明里暗里和互助组对抗,使梁生宝几度陷入困境。然而梁生宝毫不气馁,在上级的鼓励和贫困村民的支持下,他所领导的互助组终于夺得了秋粮的丰收,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灯塔农业社,梁生宝担任了社主任。梁三老汉的思想也开始转变。 本书的成就在于它的历史真实性。作者亲自参加了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对人物、事件、及整个历史背景的描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在小说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反映中国50年代农村社会变革的史诗性作品。 |
| 梅雨之夕 | 施蛰存 | 小说 1929 年 8 月收入施蛰存的小说集《上元灯》。施蛰存(1905-2003),学名施德普,字蛰存,是中国现代小说家、编辑家、文学翻译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也是 “新感觉派” 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梅雨天气中徒步回家,中途遇雨,在店铺檐下避雨时邂逅一位没有带伞的美丽少女。男子为她的姿色所动,久等雨不止后,与她共伞结伴上路。途中,男子觉得她貌似自己初恋的女子,还因少女姓刘而怀疑她是初恋者故意隐瞒姓氏,联想到相关诗句,重温初恋的感觉。但最后发现少女嘴唇太厚,并非初恋女伴,心境顿时松弛。与少女分别上车后,男子还几次想张开手中的伞,回到家中听见妻子的声音,也仿佛是少女的声音。 小说通过 “我” 因少女想起已逝的青春时光、对往事的潜在依恋以及现实与之无法调和,抒写了主人公又酸又甜又惆怅的感觉。同时,通过对 “我” 对美的爱慕之心以及由此而来的 “越轨” 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开朗、纯真、自由的人生和人性的憧憬,对禁锢、世俗、刻板的现实的抗争。 |
| 官官的补品 | 吴组缃 | 现代作家吴组缃写于 1932 年的一部短篇小说,后被选入短篇小说集《一千八百担》。 小说以第一人称 “我”—— 一个地主少爷官官的视角展开叙述。官官好吃懒做,以喝人奶为荣,是一个目睹农民被砍头也毫无同情心的反派人物。小说开始,官官回乡看母亲,母亲因他身体不好,要为他雇个奶婆,挤人奶给他喝。奶婆 “铁芭蕉嫂子” 领来一个 30 多岁的女人,官官的母亲像鉴别货品一样审视奶婆的乳房,以确定奶水是否合格。官官还对奶婆发表了一段荒唐的议论,他认为奶婆比牛聪明,因为牛酿了奶要人替挤捏出来卖钱,而奶婆会自己用手挤奶卖钱养家,但实际上他的这番话恰恰暗示了自己的愚蠢。 后来,官官在城里开舞会、坐车兜风时出了车祸,结果卖血给他的正是奶婆的老公陈小秃。再后来,陈小秃被抓住帮土匪传信,官官目睹了他被杀头的血腥场面,却仍然麻木愚蠢地看好戏。最后奶婆发疯,村里人围观,而官官依旧没有任何同情和反思。 《官官的补品》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述者官官自己讲述自己的言行,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读者却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荒唐和麻木,这种叙事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反讽效果。作品典型地代表了左翼小说的农村社会分析,对 30 年代阶级斗争的背景有形象概括,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奶是否应该被成人食用等人类伦理话题的思考。 |
| 旧小说 丁集 | 吴曾祺 | 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书前有庚戌年(1910)编者序,当编于清末。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集,选录汉魏六朝、唐、宋、五代、金、元、明、清代的古体小说,选目约一千种左右。例言称“是集宗旨,为学文之助而辑”,因此每集在杂记之前,选录一些古文传记。所收范围很广,实不限于传统的小说。宋代以前作品,大体上承袭《五朝小说》及《说郛》(重编本)等书,有些“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也沿讹踵谬,未能改正。金、元以后作品,选录文章较多,传奇类的作品收得极少,如清人小说,收《阅微草堂笔记》而不收《聊斋志异》,可见其取向所在。但本书取材较广,对常用的笔记杂说各选若干则,能使读者得到“尝鼎一脔”、开拓见闻的兴趣。编者也曾直接从第一手材料开发新的选目,不完全因袭旧的选本。全书断句基本正确,错字很少,在近代的小说总集中还不失为比较精当可读的选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时(1957)只出到宋代为止,金、元、明以后删去未印。丁集收录了宋代小说 129 种,包括朱熹的《记外大父祝公遗事》、苏轼的《东坡酒经》《方山子传》、陆游的《姚平仲小传》《陈氏老传》、乐史的《绿珠传》《杨太真外传》等诸多作品,还包含《北梦琐言》《梦溪笔谈》《夷坚志》等笔记小说的部分章节。 |
| 旧小说 丙集 | 吴曾祺 | 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书前有庚戌年(1910)编者序,当编于清末。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集,选录汉魏六朝、唐、宋、五代、金、元、明、清代的古体小说,选目约一千种左右。例言称“是集宗旨,为学文之助而辑”,因此每集在杂记之前,选录一些古文传记。所收范围很广,实不限于传统的小说。宋代以前作品,大体上承袭《五朝小说》及《说郛》(重编本)等书,有些“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也沿讹踵谬,未能改正。金、元以后作品,选录文章较多,传奇类的作品收得极少,如清人小说,收《阅微草堂笔记》而不收《聊斋志异》,可见其取向所在。但本书取材较广,对常用的笔记杂说各选若干则,能使读者得到“尝鼎一脔”、开拓见闻的兴趣。编者也曾直接从第一手材料开发新的选目,不完全因袭旧的选本。全书断句基本正确,错字很少,在近代的小说总集中还不失为比较精当可读的选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时(1957)只出到宋代为止,金、元、明以后删去未印。丙集收录的是五代时期的作品,共十四种,包括《开元天宝遗事》《唐阙史》《唐摭言》《墉城集仙录》等笔记小说名篇。 |
| 旧小说 乙集 | 吴曾祺 | 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书前有庚戌年(1910)编者序,当编于清末。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集,选录汉魏六朝、唐、宋、五代、金、元、明、清代的古体小说,选目约一千种左右。例言称“是集宗旨,为学文之助而辑”,因此每集在杂记之前,选录一些古文传记。所收范围很广,实不限于传统的小说。宋代以前作品,大体上承袭《五朝小说》及《说郛》(重编本)等书,有些“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也沿讹踵谬,未能改正。金、元以后作品,选录文章较多,传奇类的作品收得极少,如清人小说,收《阅微草堂笔记》而不收《聊斋志异》,可见其取向所在。但本书取材较广,对常用的笔记杂说各选若干则,能使读者得到“尝鼎一脔”、开拓见闻的兴趣。编者也曾直接从第一手材料开发新的选目,不完全因袭旧的选本。全书断句基本正确,错字很少,在近代的小说总集中还不失为比较精当可读的选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时(1957)只出到宋代为止,金、元、明以后删去未印。乙集主要收录唐代小说,共 6 册,包含众多经典篇章,如《灵应传》《洛神传》《吴保安传》《聂隐娘传》《虬髯客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还辑录了《小说旧闻记》《灵鬼志》《集异记》《广异记》等众多古代笔记小说中的故事。 |
| 旧小说 甲集 | 吴曾祺 | 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书前有庚戌年(1910)编者序,当编于清末。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集,选录汉魏六朝、唐、宋、五代、金、元、明、清代的古体小说,选目约一千种左右。例言称“是集宗旨,为学文之助而辑”,因此每集在杂记之前,选录一些古文传记。所收范围很广,实不限于传统的小说。宋代以前作品,大体上承袭《五朝小说》及《说郛》(重编本)等书,有些“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也沿讹踵谬,未能改正。金、元以后作品,选录文章较多,传奇类的作品收得极少,如清人小说,收《阅微草堂笔记》而不收《聊斋志异》,可见其取向所在。但本书取材较广,对常用的笔记杂说各选若干则,能使读者得到“尝鼎一脔”、开拓见闻的兴趣。编者也曾直接从第一手材料开发新的选目,不完全因袭旧的选本。全书断句基本正确,错字很少,在近代的小说总集中还不失为比较精当可读的选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时(1957)只出到宋代为止,金、元、明以后删去未印。甲集主要收录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包含《汉武帝内传》《列仙传》《西京杂记》《搜神记》《世说新语》等众多经典作品,共辑录了数十种古代小说,所选篇章涵盖了志怪、轶事、传奇等多种题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风貌。它为后世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社会、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代的神话传说、社会风俗、人物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承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 斗 | 冯玉奇 | 冯玉奇著。八章。1949年2月上海文粹书局出版。一册。通过在战争年代,对两位主人公曾静和仲林的境遇描写,来深刻反映当时的这个时代背景。主人公的境遇虽然凄惨,但是精神却百折不挠,令人敬佩。在临死前对于光明的渴望尤其令人动容。结构严谨,笔触细腻。 |
| 卅六英雄 | 连阔如 | 评书艺术家连阔如于1934年在《新北平报》连载的口述评书作品,原名《响马传》,后由其女连丽如与贾建国整理为九十九回本,全书以隋唐更迭为背景,通过民间武装“响马”的兴衰展现王朝变迁,贯穿“隋因响马而亡,唐以响马而兴”的历史脉络。作品以秦琼临潼山救李渊为开篇,围绕程咬金劫皇杠、三探汝南庄、瓦岗寨聚义等事件展开,串联杨林围剿、群雄反隋至玄武门之变等节点。通过章回体叙事刻画秦琼、程咬金等人物在乱世中的抉择,展现草莽势力与朝廷的博弈,最终以李唐建立收束全篇。整理过程中保留原连载文本风格,对“两肋岔道”等典故进行考据订正。 |
| 聊斋新义 | 汪曾祺 | 短篇小说集,涵盖《瑞云》《黄英》等13篇改写作品。该书以现代意识重构古典文本,延续中国笔记小说传统,弱化原著传奇情节,通过清新质朴的语言重塑人狐互动、异世奇缘等故事框架。每篇改写文本均附蒲松龄原作、于受万插画及双方手稿,形成古典与现代的互文对话。作者在保留故事主线的同时调整人物关系与情节走向,如将《蛐蛐》结局改为悲剧、《双灯》突破传统婚恋观,通过"小改大动"手法探索人性本质与世俗情感的普遍性表达。书中融合传统叙事与现代视角,展现古典文学资源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化可能。 |
| 暖谷生春 | 冯玉奇 | 冯玉奇著。1949年上海文立书局出版。一册。描绘了秋兰和白萍这对亲密无间的好姐妹的故事。一次外出游玩时,她们邂逅了男主人公乐明,而乐明恰好是秋兰父亲的学生。乐明被朴素纯真的秋兰深深吸引,情愫悄然滋生。然而,白萍也在不经意间对乐明动了心,一段复杂纠结的情感纠葛就此展开。历经生活的种种波折与考验,最终乐明与秋兰携手相伴,白萍则和乐明的弟弟乐天走到了一起。作品不仅以哀婉动人的笔触书写了爱情故事,还巧妙地透过人物的经历与感悟,映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风云变幻,更借主人公之口,发出青年应为国家人民谋福祉、反抗列强与军阀欺凌的激昂呼声,具有相当积极的思想意义 。 |
| 姑嫂情深 | 冯玉奇 | 冯玉奇著。1948年上海大明书局出版。1949年1月上海文粹书局出版。故事起始于一位女子与恋人无奈分别,此后两人各自步入不同的婚姻轨迹。命运弄人,他们在繁华喧嚣的上海滩意外重逢,令人惊愕的是,昔日恋人的妻子竟恰恰是女子的小姑子。这一惊人的发现,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层层涟漪,拉开了主人公充满心酸与传奇色彩经历的大幕。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冲突,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在爱情、婚姻与伦理道德之间艰难挣扎的模样,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鲜活的民国社会生活画卷。 |
| 秋水红蕉 | 冯玉奇 | 冯玉奇著。十二章。1940年4月上海上海春明书店出版。二册。《秋水红蕉》围绕青年春冰与富家女春水、舞女红蕉的三角情感纠葛展开,体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主题。 |
| 春残梦断 | 冯玉奇 | 冯玉奇著。与邵钧轩合作。八章。1946年6月上海武林书店新二版。一册,《春残梦断》通过少爷仲明与丫头小玉的爱情悲剧展现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