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回国即位之后,凡是跟从他逃亡的人,文公都有赏。看他功劳的大小,赏他一个相应的官爵,给他享受相应的俸禄。其中只有一个奇人介之推,不要官做,文公也忘了他,没有赏给他爵禄。
介之推生性非常廉洁高尚,他看那些受赏的人,自以为功劳很大,文公赏他们,正是应得的酬报,个个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他看不过去,回到家里,对他母亲说道:“献公的九个儿子,到现在只有文公还活着,那么晋国的君主,当然只有轮到文公做,这是自然的结果,并不是谁的功劳。但是那些卑鄙龌龊(wò chuò)的人,却以为文公能够回国即位,完全是他们的功劳,纷纷要官做,这岂不是脸皮太厚了吗?这些人,我见了就要肉麻,实在不能再同他们一块儿混着,我打算离开他们,去隐居了。”
他的母亲故意劝他道:“你说的话原是不错,可是既然大家都如此,只你一个人硁(kēnɡ)硁自守,也犯不着,你何不也去讨个官做呢?”
介之推说:“不,不,决不。我既然知道他们的不该,自己却又去学他们的样,这岂不是明知故犯,越发不该了吗?”
他母亲又故意劝他道:“那么,你把这番道理告诉文公,使他知道你高尚的节操,然后归隐,不好吗?”
介之推说:“我既然要归隐,便不必去说。说了就不是求隐,反而是求显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他的母亲连忙点点头,说道:“哦,你竟有这样的见解,难得,难得。好儿子,我和你一同去隐居吧!”
他们母子俩就此决定,即日把家事料理了一番,起身上道,同去隐居绵山。
后来,晋文公想起介之推,派人到绵山去找他,可是山中树林子很多,不容易找,所以找来找去,总找不着。有人对文公说:“你放火烧山,他总躲不住,就会跑出来了。”文公依了那人的话放火烧山,岂知介之推打定主意,宁死不出来,竟和他的母亲一同烧死在山里。
火熄之后,有人进去看,只见介之推的尸首抱在一株树上,烧得焦头烂额,惨不忍睹。文公知道了,非常悲伤,便将绵山改为介山,将绵上这个地方的田作为他的祭田。又因为他烧死的那天,正是清明前一日,便传令每年此日,不许生火,因此人民在这一天都吃冷食:这就是现在“寒食节”的起源。
【博闻馆】
绵山“包骨真身像”
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绵山,在今天山西省介休市。除去绵山险峻的山势、巍峨的宫殿,绵山还有绝无仅有的“包骨真身像”。冯骥才先生为了考察这种神奇的塑像,两上绵山,写成《绵山文化遗产:绵山包骨真身像》,以下所引皆为冯先生研究成果。
这种造像塑造的不是神佛,而是具有极高修行的、修炼成功的僧人。这些高僧通常在生命将尽时,禁食禁水。在坐化圆寂之后,如果其身体不坏,形神不散,则被视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们请来彩塑艺匠,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山西这种包塑真身的泥塑的手法与安徽九华山在肉身上直接妆漆敷金不同。九华山的方法没有“雕塑”成分,而山西的包塑真容是要依照高僧生前的容颜进行塑造,具有艺术塑造的成分,属于一种肖像式的雕塑。现保存在绵山云峰寺、正果寺和乾坤塔的十六尊包骨真身像,近及元明,远至唐宋。不仅有佛教僧人,亦有道教道士,都是具有极高的修炼境界者。再经民间高手的包塑,神态各异,宛如活生生坐在面前,令人心生敬畏。尤其是现供奉于云峰山顶正果寺中的唐代高僧师显的真身像,其神情之沉静淡定,目光之深邃幽远,看上去使人心觉纯净,了无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