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出兵围宋,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去告急求援,晋文公召集群臣商议:该不该出兵救宋?

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此一举,应该出兵。从前主公逃亡的时候,宋襄公曾送你八十匹马,受人之施,不可不报;现在宋国有难,出兵去救,可以报答他,这就是‘报施救患’。楚国横行中原,目无诸侯,如果能够打倒它,晋国便可以威震中原,称霸诸侯,这就是‘取威定霸’。一举两得,正该出兵。”

文公听了,赞成道:“不错。但是总须商量一个妥当的办法。你们看,怎样出兵才妥当?”

狐偃(yǎn)说:“楚国新近和卫国联姻,曹国新近也归附楚国。我们现在不必救宋,只要先伐曹、卫,楚兵一定来救,那宋国之围便不解而自解了。”

文公一听这话,正合己意,连忙点头称是,因为他从前逃亡的时候,曾受曹、卫二国的侮慢,正可借此报怨。

晋文公出兵攻曹伐卫了。

卫成公归附楚国,卫国的人民本来是不赞成的。这个时候,晋兵入卫,占据了五鹿这个地方,卫人便为讨好晋国起见,将成公赶走了。

晋兵围攻曹城,死伤很多,还是不能攻破。并且曹人惨无人道,将死亡晋兵的尸首,在城上割碎。文公大怒,晋兵也都愤恨填胸,大家商议道:“曹人既然如此残暴,我们何不去掘他们祖宗的坟?”文公依了他们的话,将军队迁至曹人墓地。城上曹人见了,都恐慌起来,连忙将城上晋兵尸首,收殓(liǎn)好了,送出城来。晋兵乘机进攻,便破了曹城。

文公入城,一面传令兵士,不许闯入僖负羁家里;一面捉住曹共公,数说他不用僖负羁的罪。这也算得是恩怨分明了。

那时楚成王已回到申这个地方,留子玉带兵围宋。

成王听说晋文公兴师伐曹,便派人去叫子玉离开宋国,说道:“切勿追逼晋军。晋侯在外十九年,果然回去统治晋国了。所有的险难,他都尝试过了;民间的情弊,他都完全知道了。这样的人,是不可和他争锋的。兵书上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不可敌。’现在你碰到晋军,正该依照这三句话做。”

子玉却不服气,派人去到成王处请求增兵,要与文公一战,说道:“我不敢说战必得胜。不过 贾曾说:我不能多带兵,多带了兵,一定要战败。我可有点儿不信,倒要试试看,他的话准不准?”

成王见子玉不从命,心中大为不乐,只添派少数的兵,去加入子玉的军队。

子玉率师进逼晋军,文公便下令退兵,以避楚军。军吏说:“你是晋君,子玉是楚臣,以君避臣,这是莫大的耻辱。况且楚兵围宋很久,已经疲惫且士气低落了,我军却士气方壮,怕他什么,为什么要退兵呢?”

狐偃说:“不然。军队‘理直’才能气壮,‘理亏’就老了。壮老之分,不在用得久暂。我们逃亡的时候,曾受楚国的恩惠。没有楚国的恩惠,决不能得到现在的地位。况且我君在楚国的时候,曾经对楚君说,将来如果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晋军当‘退避三舍’,作为报答。要是我们现在忘恩食言,那么‘理亏’在我,‘理直’在楚,战必不利。要是我军退了三舍,子玉还是不肯放松,那便是以臣犯君,‘理直’在我,‘理亏’在楚,自然可以打胜仗了。”

晋军果然退了三舍,楚军诸将,都主张适可而止,不再进逼,可是子玉不肯,还是紧紧追上来。

晋军退到城濮,便不再退了。楚军追上来,也在前面险要之处,扎下营寨。

子玉派大夫斗勃,到晋营来请战,很有藐视的样子,说道:“明天,楚国的健儿,要和晋君的部下,在战场上玩耍一回。请晋君乘车出来,靠在车轼上,看两方赌一个小小的输赢。我们的子玉将军也可以奉陪着,看一会儿。”

文公让栾枝答道:“我知道了。楚君的恩惠,我并没有忘记,所以见列位带了楚国的兵来,就不敢抵挡,退避三舍。现在既然不蒙原谅,紧紧追逼过来,那么只有请大夫回去,对列位说,叫他们大家小心点,不要误了楚君的事。明天在战场上相会吧。”

第二天,楚兵这一方分为三军,子玉自己率领中军,令斗宜申率领左军,斗勃率领右军,陈蔡两国的兵,也归斗勃指挥。子玉还夸口说:“今天晋兵一定要全军覆没了。”晋兵这一方呢,也分为三军,先轸(zhěn)率领中军,郤(xì)溱为副将;狐毛率领上军,狐偃为副将;栾枝率领下军,胥臣为副将。

两方交战了,胥臣把自己军队里的马,都披了虎皮,向陈蔡两国军队的阵地直冲过去,陈蔡两国的兵挡不住,逃了。楚国的右军,因而大败。狐毛又故意竖起两面大旗,向后倒退,使楚军望见,好像晋军的大将,战败逃走一般;栾枝也在阵中用车子拖了柴,向后倒退,扬起地上的灰尘,使楚军望见,好像晋军大队人马都战败逃走一般。楚国的左军,果然中了计,追上前来;先轸、郤溱,便率领中军,从后面掩上夹攻,楚国的左军,又大败了。

结果,楚国三军,只有中军的子玉,能够识破晋兵诈败之计,没有追过来,所以还能保全。可是左右两军,既然都大大地溃败了,中军孤掌难鸣,当然支持不住,只有下令退却了。

楚军既退,丢下的粮食,都为晋军所得,吃了三天还吃不完。

子玉兵败退回,走到半途,楚成王知道了,便派人去对他说道:“申、息两个地方的子弟,都跟着你战死了;你如果回来,还有什么面目见申、息的父老呢?”

子玉也知道,此次战败,实在是自己不听成王的训诫,轻敌躁进所致,也觉得无颜回国,退到连谷这个地方,便自杀了。

晋文公听说子玉已死,不觉喜形于色,说道:“他死了,从此楚国没有人能够妨碍我了。”

【博闻馆】

为什么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则不相征也。”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孟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儒家认为征伐的事应该由天子来领导,诸侯不能发动战争,这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基础所在。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曾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西周时候,天子政权巩固,诸侯四方来朝,礼乐征伐都由天子掌握。到了春秋时代,诸侯势力变大,天子权力萎缩,礼崩乐坏,各个诸侯之间相互征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孟子秉承孔子的学说,针对诸侯们为了相互争霸、掠取土地和劳力,发动一场场战争,致使王权瓦解、礼崩乐坏的现象,他发出了“春秋无义战”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