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因为逃亡中经过郑国的时候,郑文公不以礼接待他,并且郑国又归附楚国,不与晋同盟,所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一同出兵围郑。晋军扎在函陵,秦军扎在汜水之南,成为犄(jī)角之势。
郑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道:“国家现在危急啊!我们区区一个小国,怎当得秦晋两大国的围攻?现在死中求生,只有叫烛之武去见秦君,他口才极好,一定可以说动秦君,使他退兵。秦兵一退,只剩晋军,我们便容易对付了。”
郑文公听从他的话,召见烛之武,叫他到秦营中去做说客。
烛之武推辞道:“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及他人那样有用,现在年老了,越发无用了,这种重大的责任,怎当得起?”
郑文公说道:“我不识人,不能早用你,直到现在有急难,才来求你,这是我的不是。不过,要是郑国亡了,于你也有不利。请你别再推辞,走一趟吧!”
烛之武答应了,乘夜,郑国人用绳子悄悄地把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他走进秦营,对穆公说道:“秦晋围郑,我们自己也知道,郑国是一定要亡的了。不过,郑亡之后,如果有益于秦国,那么,你兴师动众,帮着晋国来攻打我们,也还值得。可是照形势说,秦郑两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就算秦国取了郑地,作为边邑,也是鞭长莫及,终难保守,这是你也明白的。照此看来,郑亡了,秦国一定得不到好处,得到好处的,只有晋国。换一句话说,郑亡之后,郑地必为晋所取。秦晋两国,本来是势均力敌的,现在晋国得郑,势力越发扩大,秦国便相形见绌(chù)了。你要知道,晋国的势力扩大,就是秦国的势力缩小,对于你,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你又何苦白赔气力帮晋国的忙,来灭我们郑国呢?”
穆公听了,不觉恍然大悟,点头称是。
烛之武接着说道:“为你们秦国打算,还不如保全郑国,一方面既可以使晋国的势力不再扩大,和秦国维持均势;一方面又可以叫郑国做个东道主,将来秦国的行旅往来,路过郑国的时候,如有需要,我们郑国一定可以尽量供给。这样一来,对于秦国,便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了。你看如何?”
青铜器皿上铭刻的战国战车形象
穆公非常赞成,便背了晋国,私自和郑国结盟,并且分出一部分军队来,使杞子、逢孙、杨孙三人统率,留在郑国,帮他们守御晋兵。自己竟带了大队人马,退回本国去了。
秦兵既退,晋文公也只得班师回国。
【博闻馆】
古人如何取名字
“烛之武”这个名字很奇怪,有人认为是“烛”这个地方一个叫“武”的人。那么古人对于取名字到底有什么讲究呢?《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春秋时代起名字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并且进一步阐述:“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意思是说: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左传》还提出起名的“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礼记·檀弓》疏中说,小时候取名供大人们叫,等到二十岁了,加了冠礼,表示长大成人,就加字了。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相表里,所以又称“表字”。有名、字意思相同的: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意思相近的: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意思相反的:韩愈,字退之。愈是超过,退是后退,意思相反。意义相顺的: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意思相延的: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