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讲述春秋历史的故事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书。

《春秋》,是周朝时候孔子删定的鲁国的历史。左氏,就是左丘明。传,是“辗转引伸,加以解说”的意思。孔子删定的《春秋》,由左丘明再加解说,所以这部书叫做《春秋左氏传》。

孔子删定《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止,一共有二百四十二年。这个时期,历史学家称为“春秋时代”。

周朝是实行封建制度的,所以王朝之下有许多诸侯。到了春秋时候,王朝已经衰微,诸侯却强大起来。那时诸侯当中,最著名的是:郑、齐、鲁、宋、卫、晋、秦、楚等国。各国诸侯,对于别国,或者互相争霸,或者互相联盟;一方面国内又有种种特殊的事情发生。所以当时有许多故事,在《左传》这部书里留传到后世。现在根据《左传》原文,拣最有趣味的写下来请大家一读。

大家读这本书的时候,请别忘记:那时是封建时代,有许多制度、习惯和思想,是和现代不一样的。

《左传》这部书,在我国文字语言方面,很有权威。现在我们常用的词语、成语和典故,出在《左传》里面的,非常之多。所以希望大家将来能够自己直接去读《左传》。

《左传》成语集锦

其乐融融: 指家人在一起欢乐融洽的幸福场面。故事见本书《偏爱的母亲》。(出自《隐公元年》)

大义灭亲: 为了维护正义,对违反国家利益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法律制裁。故事见本书《大义灭亲》。(出自《隐公四年》)

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故事见本书《曹刿论战》。(出自《庄公十年》)

唇亡齿寒: 嘴唇没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故事见本书《借道灭虢》。(出自《僖公五年》)

外强中干: 原指外地的战马外表看上去很强壮,其内心却很虚弱。现多用于形容人外表好像很强大,其实内里虚弱。

【故事】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出自《僖公十五年》)

退避三舍: 一舍为三十里。后退九十里避让。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故事见本书《重耳逃亡》《城濮之战》。(出自《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贪天之功: 原指窃据上天的功绩,后泛指把不属于自己的功劳归于自己。故事见本书《火烧绵山》。(出自《僖公二十四年》)

厉兵秣马: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也作“秣马厉兵”。故事见本书《殽之战》。(出自《僖公三十三年》)

相待如宾: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亦作“相敬如宾”。

【故事】 臼季出使,看见冀缺在耕地,妻子给冀缺送饭到地里,两人相处如待宾客一般敬重。臼季就把冀缺推荐给了晋文公。(出自《左僖公三十三年》)

畏首畏尾: 怕这怕那,形容疑虑过多。

【故事】 晋灵公十一年,晋灵公在扈(hù)这个地方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小国就会像人一样恭顺……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我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你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就是“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的来历。(出自《文公十七年》)

铤而走险: 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故事见“畏首畏尾”。(出自《文公十七年》)

狼子野心: 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残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后来也指凶暴的人怀有野心。故事见本书《若敖氏之乱》。(出自《宣公四年》)

知难而退: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退却。故事见本书《邲之战》。(出自《宣公十二年》)

鞭长莫及: 本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故事见本书《不能忍受侮辱》。(出自《宣公十五年》)

病入膏肓: 谓病情险恶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可挽救。故事见本书《病入膏肓》。(出自《成公十年》)

有备无患: 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故事】 晋国联合十余个国家,帮郑国化解了齐宋等国的进攻。为了感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魏绛不但一口拒绝,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作好应对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意见。(出自《襄公十一年》)

马首是瞻: 古代作战时,士兵看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指挥。

【故事】 春秋时期,秦景公一举打败第二代霸主晋文公的后代晋悼公。晋国为了复仇,联合齐、鲁、卫、郑、曹等十二国组成伐秦联军。联军一举进攻到秦国的咸阳北,遭到秦军的顽强抵抗。这时晋军统帅荀偃要求联军看他的马头指向行动,但由于诸侯国各有私心而败北。(出自《襄公十四年》)

举棋不定: 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他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于是去看望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但没有直接将他接回国内。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果然,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出自《襄公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