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lǘ),即位前人称公子光。他是吴王诸樊的儿子,诸樊死后,吴国的王位先后由诸樊的几个弟弟继承,最后吴王馀昧传给了儿子僚。公子光心中不平,派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夺取了吴王的大位。阖闾招揽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贤臣,励精图治,国家日益富强。
吴王阖闾在先后灭掉归附楚国的小国徐国和钟吾国后,便想趁机大举伐楚。
伍子胥建议吴王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如今楚国内部不和,我军如用一支队伍攻楚,楚军必定全军出动,抵御我军。等楚军出动后,我军再退回,在几年内,几次三番这样骚扰敌人,楚军必然疲惫不堪。那个时侯,便可大举伐楚。”
吴王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国。当吴军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即派大军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迅速撤回。当楚军回师的时候,吴军的第二支部队再攻入楚境。如此轮番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致使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楚军将士疲于奔命,斗志全无。
这时候,吴王阖闾率师会蔡昭公、唐侯一同出兵攻打楚国,在豫章和楚军隔着汉水对峙。
楚国左司马戌对令尹子常说:“大人先沿着汉水和他们周旋,待我率领方城以外的全部军队去破坏他们的战船,扼住险要通道,随后大人便渡过汉水发起攻击,我领兵从后面夹击,定能打败敌军。”
二人分头行动。令尹子常身边的谋士史皇对子常说:“楚国人本就讨厌你而喜欢司马戌。如果他在淮水上毁掉了吴国的战船,并封锁了要道,功劳不就是他一个人的了?所以,大人不如先出兵,速战速决!”
于是,子常便率兵渡过汉水,一字排开,从小别山绵延到大别山。交战三次,却无法打败吴军,子常便打算撤退,但史皇说:“国家平安无事时,大人争着掌权;发生了战争,大人就要逃跑,这怎么可以呢?大人要拼死一战,取得胜利才能抵得掉失败的过失。”
于是吴、楚两军在柏举开战。阖闾的弟弟夫概在早晨向阖闾请示:“楚国的子常不讲仁爱,他的臣子没有人会拼死作战。如果先攻打他,他的士兵必然奔逃,然后我们派大军跟上,就一定能战胜他们。”
吴王没同意,夫概接着说:“人们所说的‘只要所作所为合于道义,为臣就不必等待命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现在我决心拼死一战,我们完全可以攻进楚国的郢都。”
于是夫概就率领他的部属首先进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顿时四散奔逃,楚军开始大乱,吴军一鼓作气把楚军打得溃不成军。子常逃到郑国,史皇在子常的车上战死。吴军追击楚军,来到清发,准备再次发动攻击。
夫概献计说:“大王,俗话说‘困兽犹斗’,假如让敌人感到怎样都难免一死,他们就必然同我们拼命。假如放敌军先渡过河去的人逃生,后面的人必然争相渡河逃命,这样他们就没有斗志了。我们就等他们有一半人渡过河时发动攻击!”
吴王说:“可以。”
夫概便依计行事。楚军渡过河之后,正埋锅做饭,不料吴军杀到,楚军丢锅弃甲急忙逃命。吴军正好吃楚军锅里的饭,饭饱之后继续追击。经过五场激烈交战,最后吴军向楚国都城郢都发起进攻。
楚昭王慌忙逃出郢都,渡过睢水。昭王让人把点燃的火把系在大象的尾巴上,然后让受惊的大象冲向吴军,以阻止吴军进攻。最终吴军还是攻入郢都。
楚国的左司马戌,听说楚军战败,连忙返回杀向吴军,不过他最后身负重伤而死。临死时嘱咐手下,不要让自己的头落在吴军手中。于是手下把他的头割下来,把他的身子掩埋起来,然后带着他的头逃走了。
【博闻馆】
火牛阵
楚昭王用了“火象阵”阻止吴君的进攻,战国时代齐国的田单也用过类似的“火牛阵”。
公元前279年,燕国大将乐毅统兵攻打齐国,连下七十多座城池,齐国亡国在即,只剩下莒(jǔ)和即墨两座城。即墨百姓推举田单为将军,抵御燕军。不久,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惠王和大将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以后,又火上浇油地对惠王和乐毅用了反间计,燕人上当了,用骑劫代替了乐毅的职务。
接着,田单开始激起齐人的守城之心。田单派人散布消息说,害怕燕军割掉齐国俘虏的鼻子,害怕燕军挖掉齐人城外的祖坟,燕军以为抓到了齐人的弱点,竟然都照着做了。虐待俘虏、刨人祖坟,这些行为激起了即墨百姓的极大愤怒,纷纷咬牙切齿表示要和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将精锐部队都隐藏起来,用老弱妇孺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已经围城三年的燕军早已放松警惕,以为齐人真要投降了。田单在城里征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紫色的缯衣,画上五彩龙纹,在牛角上绑上兵刃,在牛的尾巴上浇上油脂,绑上芦苇。齐人又在城上凿了数十个窟窿,晚上点燃牛尾,把牛放出城去,又派五千精锐紧随其后。
被点燃尾巴的牛像疯了一样冲向燕军大营,燕军大为惊慌。只见这些“秘密武器”尾巴上的大火熊熊燃烧,身上还有龙纹,只要人碰到它们就会受伤甚至丧命。与此同时,五千齐国士兵口里含着梅子,悄无声息地擒杀燕军。城中百姓也帮着制造声势,在城中敲锣打鼓。燕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溃不成军,狼狈地退兵了。齐人杀了骑劫,一路追击燕军,途经的城池都背叛燕国归附田单。燕国就这样败亡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都失而复得,齐襄王也被迎回了都城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