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沈从文子集 | 沈从文 |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1931年5月上海新月书店初版。收《龙朱》、《丈夫》等短篇小说6篇。 |
| 倾城之恋 | 张爱玲 | 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创作于1943年至1944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金锁记》 葛薇龙,一个 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第一炉香》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倾城之恋》 |
| 沈从文甲集 | 沈从文 |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6月初版。收1929年和1930年所写短篇小说7篇。其中《我的教育》通过一个士兵的见闻,描写旧军队强逼筹饷、残杀农民、毒打逃兵,以及刽子手拿着带血的杀人刀到肉案上随意割肉等情形;《第四》描写一牧师以宽厚的态度征服已另有所爱的妻子及其情人的故事;《牛》描写农民和牛的亲密关系。另外4篇是《冬的空间》、《夜》、《自杀的故事》和《会明》。 |
| 山鬼 | 沈从文 | 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作于1927年。作品取屈原《九歌》中《山鬼》同一题目,写一个湘西青年因失恋而迷惘,终于成为疯子的凄凉故事。一个被人叫做“癫子”的青年突然失踪了,牧童发现他藏在山洞里做着白日相思梦。后来,他颓然回家,给母亲带来无限的哀愁。小说通过这一原为人们喜欢的小伙子变为任性、乖僻的“癫子”的描写,表现对压抑人性的世俗的批判和对青年得不到人们理解的深切同情。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作品摇曳多姿地点缀着种种山乡风俗,娓娓描述了各种民俗趣事,构成了一幅独具魅力的湘西风情画。但由于山鬼孤寂的幽灵的存在,使这幅画面抹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
| 长夏 | 沈从文 |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10月初版,列入“文艺小丛书”。作品以第一人称手法,描写一个痛感孤独、渴求人间同情与温暖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穷得连出门的车费也没有的知识青年,悲苦的生活使他渴求得到人间的爱。住在西城的大姐和六姐,一个是寡妇,一个是有夫之妇,但都缺少“爱”。“为了收割爱的谷子”,“我”就经常前往她俩住处。在长久的接触中,大姐处处流露出“爱我”的言行,但我感到“大姐的爱我”是“累赘”,因为“我不要太太,所要的只是浪漫的情人”,所以我无法“爱我所不能爱”的大姐,只能同情和怜悯大姐。而六姐没有爱情的生活以及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合“我的口味”。因此,“我”和六姐就渐渐相爱了。作品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剖析了一个凄苦灵魂的追求和矛盾。 |
| 蜜柑 | 沈从文 |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新月书店1927年9月初版。收《初八那日》、《晨》、《早餐》、《蜜柑》、《乾生的爱》、《看爱人去》、《草绳》、《猎野猪的故事》等短篇小说8篇。本集小说或记叙乡村生活的情趣,或描写下层人民的不幸,或反映都市中上层阶级生活的空虚与无聊。《猎野猪的故事》记述了宋妈小时候奋力捕捉钻进窝棚的小野猪的趣事。《初八那日》描写家中为他“定亲”时,不幸死于场里被大风刮坍下来的黄松木下。《蜜柑》和《晨》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中上层人士的无聊与空虚。前者通过某大学S教授家的一次聚餐,表现了大学生们热衷于谈情说爱的庸俗心态。《晨》记叙岚生太太精心烫发时,报上一则“为烫发,闺范女子大学的学生烧死一对”的新闻将她吓得魂不附体。作品在幽默的笔调中,曲尽鞭挞和讽刺。 |
| 落叶 | 郭沫若 | 中篇小说,郭沫若著,最初载于1925年9月25日至11月10日上海出版的《东方杂志》22卷18期至21期,1926年4月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列入“落叶丛书”第一种。这是一部书信体中篇小说,描写的是留日学生洪师武和日本姑娘菊子的爱情悲剧。前面有作者的小序,作品的主体部分是菊子写给洪师武的41封情书。这41封信所写的事情是,菊子为中国留日学生洪师武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对洪师武产生了爱情,以书信披肝沥胆写挚情,并为了爱不惜和父亲、家庭断绝了关系。而洪虽然也真挚地爱着菊子,但由于医生的误诊他患有梅毒病,于是毅然拒绝了菊子的爱情。后来,洪知道自己所患的不是梅毒病,决意去南洋寻找菊子,但没有找到。洪回到上海,在将要辞世时,把菊子的41封情书交给了“我”。作品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日本姑娘菊子的动人形象,是很重要的艺术成就,是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的拓荒作之一。作品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感人的艺术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感染着当时的读者。 |
| 鸭子 | 沈从文 | 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合集。沈从文著。1926年11月北平北新书局初版。除戏剧、诗歌、散文外,收《雨》、《玫瑰与九妹》等短篇小说9篇。 |
| 伍子胥 | 冯至 | 中篇小说。冯至著。1946年9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坛代表性作家冯至的经典中篇小说,影响深远。全书共九节,分别以伍子胥可能经过的地点为题名。首先是郢都外的“城父”;接着,经过了两处水域“林泽”和“洧滨”;随之是两处陆地“宛丘”和“昭光”;接着又是两处水域“江上”与“溧水”;整个故事则结束在另两处陆地:“延陵”和“吴市”——而“吴市”,冯至暗示我们注意那可能是又一个“城父”。全书故事的结构非常均衡完美,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令人回味无穷。 |
| 伊索寓言 | 林纾 | 林纾译,《伊索寓言》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中国正值春秋时期。它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明末时期由传教士引入中国,近代翻译家林纾首次将其译为“伊索寓言”,由此沿用至今。林译本中的每篇寓言都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故事情节,第二部分为故事寓意,第三部分则是林纾根据寓言内容额外添加的评论或感慨,以“畏庐曰”的形式独立出现在篇末。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均源自其英文底本,林纾的翻译也较为忠实,并未大行改动,只是由文言文译出,古风颇盛,却也不失简练。第三部分另起段落,用较小字号与前两部分区分开,其内容虽然也由故事引申而来,却与第二部分的寓意有所区别。英文底本中原有的寓意多是以道德说教为主,揭示人性弱点,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林纾自行添加的“畏庐曰”却是根据政治时事、结合社会问题抒发其忧国忧民、自强御敌的感慨,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时代特色,这种“借题发挥”是林译《伊索寓言》的最大特色。 |
| 倪焕之 | 叶圣陶 | 长篇小说。叶绍钧著。载《教育杂志》1928年1—12期。以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的中国城乡生活面貌,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倪焕之是有理想有热情的进步青年,决心以教育救国。他中学毕业后即到乡村当了小学教师。不久,他和志同道合的新女性金佩璋结婚。倪焕之婚后初期生活很幸福,但其教育改革实验在封建势力阻挠下失败了,而金佩璋后来也变成一个旧式家庭妇女,这些都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五四运动爆发后,倪焕之在革命者王乐山的指引下来到上海一女中任教,并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苦闷与失望之中,最后患病死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
| 秋海棠 | 秦瘦鸥 | 长篇小说。秦瘦鸥著。写 于1941年。同年2月开始连载于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和《春秋》上。1942年7月由上海金城图书公司初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的优秀名篇。作品问世后,曾先后改篇为话剧、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小说以作者在二十年代亲历亲闻的许多京剧、昆剧等著名艺人的悲惨遭遇为素材,运用现实主义的彩笔,经过作者新颖别致的艺术构思,以及细腻心理描写和大众化的人物语言,迭宕迂回、引人入胜地描写了著名老艺人秋海棠在北洋军阀时代血泪斑斑的悲剧生涯:秋海棠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为生活所迫,便将十二岁的他送入梨园玉振班学戏。由于秋海棠牢记母亲的谆谆嘱咐:“只要你的戏唱好,娘就有饭吃!”所以凭借他的聪明伶俐、勤学苦练和那“一张怪清秀的脸庞”,终于成为名噪全国的男扮女装的红旦角。后来,他在天津唱戏时,认识了军阀袁宝藩的三姨太太罗湘绮。而罗原是一个女大学生,袁虽利用权势霸占了她,但湘绮却始终认为“他有本领骗到我的身子,却不能骗到我的心”, “而且也不是他的小老婆,只是给他幽禁起来的一个囚犯!”所以,他俩一见钟情,心心相印,都愿意“做—个永久的朋友”。后来,他俩生下了—个女儿梅宝,但不久事情败露了,秋海棠遭到了军阀袁宝藩毁容,被迫隐居乡下,后因打仗和坐吃山空,不得不带着亲生女儿梅宝,一路卖唱,受尽了欺凌和折磨,逃难到上海。后来,正当梅宝和罗湘绮母女时隔十几年又相认后,同乘汽车去找秋海棠时,他已悲愤地从“楼上摔下来死了。”对于小说的思想意义,早在作者1942年7月7日所写的《<秋海棠>前言》中,就有过明确的解释:“虽然有不少太太小姐们在读完《秋海棠》以后,认为结局太惨了,可是我这一部小说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不能让它离开现实太远。因为人生本是一幕大悲剧,惨痛的遭遇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史上都有,而骨肉团圆,珠还合浦等一类的喜事,却只能偶然在春梦中做到”。作品透过秋海棠“这一个”艺术典型的人生悲剧,展示了反动军阀的残酷,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旧中国艺人们的惨痛命运。 |
| 果园城记 | 师陀 | 现代短篇小说集。芦焚(师陀)著。上海出版公司1946年5月初版。书前有《序》1篇。内收短篇小说18篇:《果园城》、《葛天民》(均初载香港《星岛日报》)、《城主》(初载1940年1月《文学集林》)、《桃红》(初载香港《大公报》)、《刘爷列传》(初载1941年6月《文学集林》)、《贺文龙的文稿》、《颜料盒》(均初载香港《大公报》)、《傲骨》(初载《文学界》)、《阿嚏》(初载上海《正言报》)、《塔》(初载香港《大公报》)、《期待》(初载1942年1月15日《文艺杂志》创刊号)、《说书人》(初载1942年4月 15日《文艺杂志》第1卷第4期)、《灯》、《邮差先生》(均初载1942年7月15日《文艺杂志》第1卷第5期)、《狩猎》(初载1943年7月1日《万象》月刊第3卷第1期)、《孟安卿的堂兄弟》(初载1943年8月 1日《万象》月刊第3卷第2期)、《一吻》(初载1944年7月1日《万象》月刊第4卷第1期)、《三个小人物》(初载1946年2月 15日《文艺复兴》第1卷第2期)。1958年6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新排印,删去初版的《序》、《刘爷列传》和《孟安卿的堂兄弟》,增收《北门街的好汉》和《新版后记》。作者以哀婉的笔调描写一个小城的衰落和各种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希望汇总起来,让人看见那个黑暗、痛苦、绝望、该咒诅的社会”(《<果园城记>新版后记》)。如《期待》中投身革命的徐大刚被枪杀多年,而他的老母亲盼他归来,天天在餐桌上为儿子放上一双筷子,念叨儿子的健康。作品描写孤苦无依的老人精神上的痛苦。《刘爷列传》等描写封建大家族的颓亡。《颜料盒》等描写妇女的悲惨命运。这些小说带有作者浓厚的怀旧情绪和哀伤的抒情讽刺笔调,有些作品哀凄动人,艺术上颇有特色。集中有些短篇小说类似速写,以一人一事构成篇章,反映出作家短篇小说创作的风格。 |
| 科尔沁旗草原 | 端木蕻良 | 长篇小说。端木蕻良著。写于1933年12月中旬。1939年5月始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列入《开明文学新刊》。作品以封建大地主丁家的兴衰史为主线,用抒情的笔触展现了东北农村广阔的生活画面:靠掠夺起家的地主盟首丁家,在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后又投资于商业和金融业,但由于日货、日资的骤然涌入,使经营的主动权一下子落在日本人手里。年轻的地主少爷丁宁,虽有近代资产阶级的学识与手段,但也改变不了危局,结果是一败涂地;而被名目繁多的捐税和高利贷逼上绝路的农民们,则逐渐觉醒,将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的地主阶级,决定联名“推地”,沉睡的科尔沁旗草原终于苏醒了。当“九·一八”的炮声震撼着东北大地时,崛起的农民又立即投入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作者采用影片剪接纵剖横切的结构方法,情节紧凑,重点突出。加上它在语言方面“尤为自然而漂亮”,“确立了方言给予文学的新生命”巴人《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使作品浸透着沉郁的抒情气氛和粗犷而柔媚的诗情画意。小说忠实地反映了“九·一八”前后东北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歌颂了东北农民的崛起反抗精神。郑振铎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这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出版后,预计必可惊动一世耳目!”(《鲁迅研究资料》(5) |
| 种树郭橐驼传 | 柳宗元 | 柳宗元作于唐德宗贞元末。文章虚构了一个善于种树的人叫郭橐驼,他以老庄哲学来种植树木,顺从树木的天性,既不揠苗助长,更不“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因而获得成功。贞元末,柳正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的政治革新活动,对当时的扰民政治深恶痛绝,因而写此文以讽谕。文章以平常事物为喻,浅显明白,言近旨远,笔调活泼生动。按照“卒章显其志”的方式,篇末点出“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并特别注明“传其事以为官戒。” |
| 夜半钟声 | 陆澹安 | 《李飞探案集》系列,短篇侦探小说,陆澹安著,1923年8月,连载于《侦探世界》第五期至第六期 |
| 三A党 | 陆澹安 | 《李飞探案集》系列,短篇侦探小说,陆澹安著,1927年1-3月,连载于《红玫瑰》第三卷第五期至第八期 |
| 贿选案 | 徐卓呆 | 《贿选案》,侦探小说,民国徐卓呆著。1924.2.19,《侦探世界》第十八期 |
| X | 张天翼 | 民国推理小说,张天翼著,1923年12月8日,《半月》第3卷第6期(侦探小说号) |
| 人耶鬼耶 | 张天翼 | 民国推理小说,张天翼著,原载于1922年8月6日《星期》第23期,署名张无诤。 |
| 万丈魔 | 袁克文 | 白话短篇小说,原载《半月》,1921年第一卷第六号,是袁克文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小说叙述的是:上海某市区经常失窃,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安。当地著名侦探白公乙经过明察暗访,层层推理,抽丝剥茧,最后终于侦破了窃盗集团。该故事颇有些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味道。 |
| 雾中花 | 程小青 | 该篇设定是抗战结束后霍桑、汪银林、包朗的再聚首。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加上战乱,一切近可以说“惨不忍睹”。故事讲述霍桑和包朗的好友何乃时医生找到他们,他的学生岑纪璋为一户姓顾的人家当家庭医生,那家的女儿顾玲玲被人用灵璧石打碎脑袋致死。程小青 《蓝皮书》 1948.12.15-1949.3.20 |
| 案中案 | 程小青 | 侦探小说,程小青著,讲述了著名侦探霍桑侦破一起离奇案件的故事。故事中,霍桑接到了一桩看似普通的凶杀案,但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案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随着调查的深入,霍桑逐渐发现这起凶杀案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秘密和犯罪动机。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推理和调查,最终揭开了真相,将罪犯绳之以法。 |
| 舞女生涯 | 程小青 | 又名《舞宫魔影》, 程小青 《旅行杂志》 1929.1-1929.4,第3卷第1期-第3卷第4期。死者生前在舞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盯着她。案发后,警方调查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嫌犯,又发现在嫌犯因其目的到达案发现场前死者已被杀害;好不容易找到那个更早到达案发现场的嫌犯,又发现还有人捷足先登……就这样,一下子扯出了十几个人物。最后才发现凶手是………… |
| 猴刺客 | 黄翠凝 | 短篇小说。黄翠凝著。载《月月小说》第二十一号后所附的《周年纪典大增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出版。标“侦探小说”。 小说写的是一起恋爱引起的谋杀案。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化学家马伟生与靓女冯宝琴已订婚。又有一美术家林国材爱上了宝琴,求之不得而妒忌马伟生。于是养一猴子,塑伟生泥像,日日令猴子持匕首刺之。练习既熟, 尚不敢立即遣它去行刺,便把一位叫小凤的女子介绍给伟生,希图借此离间马、冯关系。不料马伟生不为小凤所动,至宝琴家解释清楚,两人相爱更笃。于是林国材乃起了杀心,乘他们两人一日晚上听音乐会归时,在宝琴家门口令猴子刺死伟生。但此案马上被侦探王敏卿勘破,林国材当即被捕下牢。 这篇小说名为“侦探”,而侦探过程十分简单,情节也不甚曲折引人。它的特点在于: (一)刺客是一只猴子,较一般谋杀案为新奇。(二) 故事发生的时间定为二十一世纪,作者以为那是自由恋爱已为当然的时代。在马伟生和冯宝琴谈到二十世纪男女婚姻仍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都以为那是“野蛮专制”时代,颇为之惊讶。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出些作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对现实制度的批判。(三) 作者以林国材离间、谋杀等行为的动机皆出于爱情,因此并没有从道德上把他定为无耻小人,篇末写到林国材在警察长前的朗声自陈时,行文间更带有赞赏的意思。这样,造成悲剧的双方非为正邪善恶之争,这在中国小说中也是一个新的因素,值得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