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鬼恋 | 徐訏 | 现代中篇小说。徐訏著。初载《宇宙风》1937年1、2月号。上海夜窗书屋1947年3月出版单行本,列入“三思楼月书”。《鬼恋》以神秘和朦胧的色调,写“我”于一个“月光凄艳清绝”的严冬之夜,在上海南京路与一位身着黑衣、自称是“鬼”的女子邂逅。“我”为“鬼”异常的气度和美貌倾倒,萌发了爱恋之情。于是,展开了一场人与“鬼”的恋爱追逐,但这位有广博学识和非凡才华的“鬼”,始终托词拒绝“我”的恋情。几经周折“我”终于了解她扮“鬼”的缘由:她曾经干过秘密的革命工作,“吃过许多苦”,后来她的同志、爱人被捕死了,加之“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侪中只我孤苦的一身! 我历遍了这人世,尝遍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心,我要做鬼”。最后,厌恶人世的她不辞而别,不知所终。《鬼恋》是徐訏的成名作。 |
| 巾帼英雄 | 周恩来 | 全文约9000字。这是周恩来于1914年10月和1915年4月用笔名“飞飞”发表在南开学校的校报《敬业》第一、第二两期上的一篇小说。由于时代所限,小说在文字上保留了文白相杂的形式。当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经被窃国大盗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篡夺,军阀横行,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篇小说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叙述一对老年夫妇因其儿媳张氏自杀引起的一场官司纠葛,揭示了县令等贪赃枉法、颠倒黑白、迫害无辜的丑恶嘴脸;刻画了张氏之父张某、乡间缙绅洪直、洪湖叔侄二人、老年夫妇的外甥的仆人贾某等市井无赖、蝇营狗苟之徒贪得无厌的丑恶形象;同时,小说不惜笔墨着意描述了一个膂力超人、武艺高强且又敢于主持公道、行侠仗义的青年女子。这女子人好心善,姓洪,小字飞影,洪直、洪湖为其叔兄,因她喜穿青色衣服,故又被称为青儿。青儿对其叔兄鱼肉乡亲的所作所为,常苦口劝谏;对张氏的悲哀,时来劝勉;当张氏公婆这对老年夫妇蒙冤入狱后,青儿不仅夜闯狱中营救他们,而且在老年夫妇逃难的路上,青儿还乔扮船夫帮助他们躲过追捕;不仅不要船费,而且还悄悄地塞给了他们一些银子为路中所用,从而塑造了一个以拯救苦难为己任的可敬可亲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本篇小说的实质,是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世俗浇漓、江河日下的无情揭露;是对贪官污吏昏庸无能、肆其所为,在朝者既导之于上,在野者乃效之于下,从而相沿成风、危害百姓的有力鞭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公正、廉洁的社会政治风气的向往。 |
| 自由人生 | 胡适 | 《自由人生》围绕“自由人生”这一主题,在注重所选篇目着重全面性的基础上,收录了胡适各个时期的主要著述,涵盖其一生学术文化历程;同时又有所侧重,着重选择了有启蒙意义、关乎个人修养与处事历练,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以及对人生与世局的观察与体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或是激昂或是从容的文字充满思辨力量,对当代读者仍不乏启迪的意义。 |
| 歧途佳人 | 苏青 | 现代长篇小说。苏青著。上海四海出版社1948年12月初版。作品以上海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符小眉的坎坷经历。她是A城人,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含辛茹苦让她和姐姐上学。后来她嫁给纨袴垮子弟黄承德。抗战爆发,符小眉随黄家逃难到上海,因黄承德不务正业,拈花惹草不思悔改,符小眉终于和他分手。她来到窦公馆当家庭教师。自从结识了精明世俗,贪图享乐的史亚伦后,逐渐误入歧途。被窦公馆解雇后,她和史亚伦交往日深。史亚伦因诈骗犹太商人钱财而入狱,小眉四处奔波将史亚伦保出监狱。史亚伦在小眉住处拉开赌桌,但大输特输,债台高筑。小眉走投无路去求窦先生帮助,窦先生答应代还赌帐。史亚伦被宪兵队秘密逮捕。不愿再受纠缠的小眉匆匆离开。史亚伦后来获释去了内地。符小眉也在空虚寂寞中度日。小说是以作者在海轮上所遇女子自述身世的形式来叙写的。 |
| 结婚十年 | 苏青 | 长篇小说。苏青作。1944年上海天地出版社出版。作品写一位有文化、有上进心、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青年女子苏怀青,由家庭包办而结婚,生儿育女,由家乡迁居上海,但“在结婚十年中几乎不曾有过合理的生活”,夫妻感情逐渐恶化,最后终于离婚的故事。作者在《后记》中声明,“本文不是自传,只是自传体的小说”。故事没有传奇或浪漫性的情节,从头到尾是一般夫妇婚姻生活的日常事件,充满浓郁真切的生活气息。然而,作家在其中又着重表现了男女婚姻方面的社会新旧文明的交织与冲突,对束缚和不尊重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对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和诸多歧视、苛待妇女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对妇女渴望得到男女平等的生活权利,得到应有的社会理解和尊重,得到幸福生活乃至情爱与性生活的正常满足等诸方面的心愿,进行了大胆表白。 |
| 战斗在滹沱河上 | 李英儒 | 当代长篇小说。李英儒著。作家出版社1954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9年出版第2版时,作者写了《后记》。小说以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对冀中地区的“五一大扫荡”为背景,描写滹沱河岸沿河村的抗日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支援部队,粉碎敌人的屡次包围和“清剿”,保全抗日革命力量的艰苦斗争历程。书中塑造了村长王金山、农会主任赵成儿以及青年民兵二青等共产党员形象,同时勾勒了地主汉奸、维持会长张老东的阴险狠毒的嘴脸。作者在《后记》中说:“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照真人真事写成的,情节的组织结构方面,大体也吻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这是作者主要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被译为朝鲜文和日文本。作品中的若干章节,曾定名为《地下的战斗》、《沿河村的血迹》等作为通俗读物出版了单行本。 |
| 静观人生 | 丰子恺 | 这是一位大师笔下的人生。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丰子恺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从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那丰富的生活经历,看到他所接触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事,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 |
| 谭宾录 | 胡璩 | 笔记小说集。唐胡璩著。《郡斋读 书志》谓其所记“皆唐朝史之所遗”。内容涉及 中唐以前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于盛唐人物 记载尤详,至如马周、于休烈、高季辅、秦叔宝、 尉迟敬德、薛仁贵、郭子仪、褚遂良、卢照邻等 无不见于集中,对“安史之乱”中的重要人物李 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亦有生动记载。此集描写 人物众多,既有文学价值又具史料价值。《新唐 书·艺文志》、《文献通考》著录十卷,《宋史· 艺文志》作五卷,后佚。《太平广记》收有佚文一 百二十一条。有《类说》、《说郛》诸本,均系残 本。 |
| 新废邮存底 | 沈从文 | 沈从文书信集,共29篇。沈从文的《新废邮存底》最早收入《云南看云集》。后者是沈从文最重要的散文集之一,1943年6月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集中文章共分三组:第一组收三篇论文,第二组收"新废邮存底"16则,第三组收"废邮存底"13则。其中"废邮存底"大多数写于抗战以前,其余两组均为昆明时期作品。"新废邮存底"诸篇,最早的一篇《四给一个青年作家》写于1940年2月3日,最晚的一篇《美与爱》可能写于1943年5月,是抗战中期前后沈从文思想发展 |
| 凤子 | 沈从文 | 短篇小说,沈从文著,1930年5月杭州苍山书店初版。残稿,全书只完成10章,前有自序和题记。《凤子》这篇著作通过人物频繁的对话展现了作者有关自然神性的思考.这部作品处处充斥着冲突——青年人与老年人人生观的冲突,城乡爱情观的冲突,有关神性自然与科学观念的冲突......但归根结底还是两种文明——乡间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和碰撞.来到城市的乡下人璇着与曾经去过乡下的城里人——老年绅士,二人在年轻时皆受到一种爱欲的折磨,但最终俩人都在对镇筸这个湘西边陲小镇乡情民俗的经验中明白了"神"之存在如故,获得了某种人生智慧,展现了沈从文有关"人生观重造"的主题. |
| 周作人书信 | 周作人 | 书信集。周作人著。青光书局1933年7月初版。卷首以1933年4月17日致李小峰函为《序信》。分2部分。第一部分为“书”,作者称之为“是韩愈以来各文集中所录的那些东西”,21篇,如《山中杂信》(致伏园)、《一封反对新文化的信》(致伏园)、《与友人论性道德书》(致雨村)、《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致木天)、《乌篷船》(致子荣)等;第二部分为“信”,作者认为“比书意更老实点,因为都是随便写的”,77封,其中致俞平伯35封,致废名17封,致沈启无25封。 |
| 苦雨斋序跋文 | 周作人 | 周作人著。1934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初版。著者作《自序》。收《红星佚史序》、《知堂文集序》、《桃园跋》等序跋文52篇。 |
| 岭海幽光录 | 苏曼殊 | 1908年4月25日,发表于日本东京出版的《民报》第二十号上。《岭海幽光录》是苏曼殊辑录忠烈与遗民事迹的重要文本,是由苏曼殊从《广东新语》等多部笔记小说中辑录修润了16则抗清故事整合而成,在当时影响颇大,于晚清民众起到了振奋与激励的作用。 这些故事长短不一,内容多样,对于异文奇事,纪实传记等涵盖甚广。 |
| 寂寞 | 梁实秋 | 散文选集,梁实秋著,收文52篇。 |
| 雅舍菁华 | 梁实秋 | 梁实秋散文精选,收文71篇。收录的都是梁实秋足已传世的著名小品文。 |
| 雅舍谈吃 | 梁实秋 | 1985年初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初版收录文章64篇,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
| 荒岛上的故事 | 杨振声 | 短篇小说集,杨振声著,收文18篇。包括《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磨面的老王》等。 |
| 杨贵妃 | 南宫搏 | 在本书中,作者尽量地考据事实,人与事,努力求其真实,于尽可能求真中再以小说的技术来组织和配合。《杨贵妃》主要人事发展,大致上与当时时事相吻合,正确处超过了现存的正式史书。写作小说,原无如此的必要,而作者所以如此做,希望开创历史小说的另一条路。这 条路是否适宜、正确,则不是作者自己所能许定的。我尝试着,以欧洲历史小说风格而归淳于中国情调,在《杨贵妃》这本书中,作者自以为作到了。 |
| 武则天 | 南宫搏 | 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 她临危不慌,计算精确可靠,稳打稳扎,方寸不乱。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 不同的人会对这位中国的第一个女皇作出各种各样的评价。 那些崇尚致胜术的人会把这个敢作敢为女人视为天下第一英雄。 那些女权主义者会对武后乱伦、淫乱这些罪名十分不屑。 历史学家会谴责她除异己、诛大臣、信图谶、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等行为。但又会对她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崇文学、重著述等措施而信服。从题材上看,南宫搏写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女人。为什么专挑妇女人,写些风流韵事呢?是作者意存佻挞、性好风流吗?不然。女人的身世,跟宫朝政局时代社会、人际网络、基本上无甚关系。这些女人,是因与君王等特殊男人有关了,才间接与这个社会和历史有关的。关联起来以后,她们可能被指责为祸国之妖姬,可能成为时代沧桑的见证。但就她本身来说,她的生命、喜怒、情受、遭际,共实自成脉络、自成风景。南宫搏所要描绘的,就是这一段风景,因此,他不但关切历史中的个人,还希望能检索大的社会历史之外的个人史。 |
| 童年的悲哀 | 鲁彦 |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彦著。1931年6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内收《童年的悲哀》等短篇小说14篇。其中《童年的悲哀》通过雇工阿成哥帮助一个小孩走进艺术境界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劳动者美丽的灵魂。善良的阿成哥虽是“粗人”,却“多才而又多艺”。他拉得一手好胡琴,将“我”带进了美的音乐的世界中,让“我”感到说不出的幸福。不久,他被疯狗所咬,终于离世而去。“我”也因此觉得“看不见幸福的一丝微光”。作者在《我怎样创作》中指出,“《童年的悲哀》这一集子是继承着《黄金》那一集子的。《柚子》时期的热情到这时几乎完全没有了。它变成了乐观的希望”,同时也“倾向于体验一切坏的恶的一面”。因此,《童年的悲哀》等作品的问世,表明作家已拓展了以前的创作题材的范围。 |
| 听潮的故事 | 鲁彦 | 鲁彦散文集,收文12篇。发表于1934年《中学生》第47期,收于《鲁彦散文选集》。文章写“我”和妻子到普陀山海岛佛国旅游的一段经历。前半篇写欣赏听潮的感受。作者把沉睡的大海比作“沉吟的诗人”,温柔甜美,令人陶醉;写汹涌的海涛好比被钟声惊醒了的猛士,愤怒地向岩石进攻,形成一场“千军万马的混战”,使人颤栗。后半篇笔锋一转,写僧人为了赚钱,献媚于洋人,竟要“我”将房子让出,甚至变相地下逐客令。“我”在愤怒之余,故意穿起军装,使僧人立刻慌了手脚,奉承拍马,请客送礼,显出一副可鄙的市侩相。作品讴歌大海的美,鞭挞现实的丑,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感情恰像海潮一来一去,起伏跌宕,启示人们领会生活的哲理。写景多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叙写人事,笔墨冷峻含蓄,令人深思。 |
| 韬奋漫笔 | 邹韬奋 | 1933年11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收文52篇。1936年3月重印,改名《漫笔》。著者于1928年11月至1933年7月间发表于《生活周刊》上的随笔、杂感编集。收《生活周刊究竟是谁?》、《一个小巧妙》、《可敬的老司务》、《硬性读物与软性读物》、《挨骂》、《劳而无功》、《“生活”的洋房汽车》、《谈孙桂云女士》、《硬吞香蕉皮》、《肖伯纳的幽默》、《〈两地书〉》、《统治者的笨拙》等51篇 |
| 回忆鲁迅先生 | 萧红 | 萧红撰。载1939年10月14日、16日至20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副刊》,原名《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后增补充实为《回忆鲁迅先生》,于1940年7月由生活书店出版。作者从自己的亲身接触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琐事,忆述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及其个性、为人,为读者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作为由鲁迅亲自培育成名的青年女作家,对于父亲般的导师是充满崇敬与热爱感情的,但作者在回忆鲁迅先生时,没有写一句刻意赞扬的话,没有任何激动的抒情,而是通篇以极其自然、真率的口吻,描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脚步,风趣而充满睿智的谈吐,以及有关先生衣食住行、招待客人、个性爱好、工作习惯等方方面面的生动细节,对先生的人格精神,仅于不经意间偶加点染。如借许广平的口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又如写“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直至写先生的去世:“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以平静的语调,道出了鲁迅竭尽全部心力奋斗的毕生,也写出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永生。叙述愈是朴素平易,描写愈是不加修饰,给人的感觉则愈是写出了真实、可亲、可敬的伟大的鲁迅。 |
| 最后的出路 | 冯铿 | 现代长篇小说,冯铿著。左联烈士、潮籍女作家冯铿的创作始终关注女性命运,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最后的出路》是一篇以女性意识觉醒为题材和线索的小说,揭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及种种社会问题,塑造了觉醒的新女性郑若莲,指出女性最后的出路是走上革命,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 |
| 一九三○年春上海 | 丁玲 | 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0年《小说月报》21卷9期。写左翼文艺兴起而带来小资产阶级文艺队伍的分化和革命文艺的成长。若泉和子彬是两个友情很深的小资产阶级文艺青年。1930年,左翼文艺运动开始勃兴,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若泉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迎接左翼文艺运动的春天,并投入革命文学的创作;而子彬则顽固坚持个人主义立场,恪守“艺术之宫”,不久投入“流星派绅士”的怀抱,在小报上化名辱骂、攻击左翼文艺运动,虽经若泉的多次劝告,却毫无回转之意。由于远离“左翼”朋友,胸襟褊狭的子彬变得极为孤独和烦躁,想在与美琳的庸俗爱情生活中躲避时代的风浪。美琳是一个冲出封建家门,追求恋爱自由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开始因崇拜子彬的才华和文采而与他相爱,但不久在若泉等左翼文艺界人士的影响下,从狭小的私爱圈中挣脱出来,离开子彬,加入工人群众的斗争行列。作品通过男女青年的感情纠葛、恋爱冲突,反映了“左翼”文艺运动在前进中的巨大力量,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恋爱至上和精神空虚的弱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