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第四十五

肝火盛,木气实,有痰流注,有死血。

若肝急木气实,用川芎、苍术、青皮,水煎,下龙荟丸。肝火盛,用生姜汁下当归龙荟丸,此泻火要药也。

当归龙荟丸方

蜜丸,治胁痛行痰;曲丸,降肝火行迟,治杂证。

当归 草龙胆 山栀仁 黄柏 黄芩 黄连各一两 芦荟各半两 木香一钱半 麝香五分

一方有柴胡、青皮各半两。一方有青黛者,又治湿热两胁痛尤妙。先以琥珀膏贴痛处,又以生姜吞此丸,痛甚者,须炒令热服之。一方入青黛,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又方小龙荟丸

当归 草龙胆 山栀 黄连 黄芩 柴胡 川芎半两 芦荟三钱

死血用桃仁、红花、川芎;痰流注者,用二陈汤加南星、川芎、苍术,实用控涎丹下痰。

肝苦急,已见《医要》。急食辛以散之,抚芎、苍术。胁痛甚者,用生姜汁下龙荟丸,肝火盛故也。咳嗽胁痛者,已见《医要》。二陈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左金丸

〔1〕治肝火。

〔1〕左金丸  《丹溪心法·火》亦有左金丸,方由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组成,可以互参。

黄芩六两 茱萸五钱

又方推气散

治右胁痛甚不可忍。

片姜黄 炒枳壳 炒桂心各半两 炙甘草三钱

上末,每服二钱,酒服下。

控涎丹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夹死血加桃仁泥丸。治心胁痛,干姜微炒,芫花醋炒,各等分,蜜丸,每服十二丸,大效。虚弱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从劳役怒气得之,八物汤,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药,加木香、官桂、青皮。

胁痛大便秘实,脉实者,木香槟榔丸:

木香五钱 青皮二钱 陈皮二钱 枳壳一钱 槟榔二钱 川连二钱 黄柏四钱 大黄四钱 香附一钱 牵牛头末八钱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姜汤下。

湿热腰腿疼痛,两胁搐急,露卧湿地,不能转侧,苍术汤。方见腰痛条下。

一人胁下痰气攻痛,以控涎丹下;如面之状,用白芥子下痰,辛以散痛。

一人胸右一点刺痛虚肿,自觉内热攻外,口觉流涎不止,恐成肺痈。贝母、瓜蒌、南星去涎;紫苏梗泻肺气;芩、连姜炒、陈皮、茯苓导而下行;香附、枳壳宽膈痛;皂角刺解结痛;桔梗浮上。不食加白术;凡吐水饮,不用瓜蒌,恐泥,用苍术之类。

一人左胁应胸气痛。瓜蒌一两,贝母一两,南星一两,当归五钱,桃仁五钱,川芎五钱,柴胡五钱,黄连炒五钱,黄芩炒五钱,山栀炒五钱,香附五钱炒,姜黄五钱炒,芦荟三钱,青皮三钱,陈皮三钱,青黛一钱五分,草龙胆炒,五钱。心胸腹胁疼痛,二陈汤加人参、白术,并诸香药,治效。有瘀血,当用破血行气药,留尖桃仁、香附之类;火盛当伐肝,肝苦急,宜食辛以散之,或小柴胡汤亦可治。木走土中,胁痛呕吐,乃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也。用二陈汤加天麻、白芍药、炒曲、枳壳、香附、白术、砂仁。多怒之人,腹胁时常作痛者,小柴胡加川芎、芍药、青皮之类。痛甚者,就以煎药送下当归龙荟丸,其效甚速。

一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热,以二陈加甘葛、川芎、青皮、木通,煎下龙荟丸。

一人元气虚乏,两胁微疼,补中益气加白芍、龙胆、青皮、枳壳、香附、川芎。

一人胁疼,每日至晚发热,乃阴虚也,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龙胆、青皮、甘葛。阴虚甚,加黄柏、知母。

腹痛第四十六

有寒,有热,死血,食积,湿痰。

清痰多作腹痛,大法用台芎、苍术、香附、白芷为末,姜汁入热汤调服。痰因气滞而阻隘道路,气不通而痛者,宜导痰解郁。气用气药,木香、槟榔、枳壳、香附之类。血用血药,川芎、当归、红花、桃仁之类。在上者,多属食,宜温散之,如干姜、苍术、川芎、白芷、香附、姜汁之类。寒痛者,理中汤、建中汤。一云:小建中加姜、桂、台芎、苍、芷、香附,呕加丁香。热痛者,二陈加芩、连、栀。甚者,加干姜。一云:调胃承气加木香、槟榔。醉饱有欲,小腹胀痛,用当归、芍药、川芎、柴胡、青皮、吴茱萸、生甘草、桃仁煎服之。如胸满及食少。加茯苓、半夏、陈皮。治酒积腹痛,宽气要紧,三棱、莪术、香附、官桂、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木香、槟榔。木实腹痛,手不可近,六脉沉细,实痛甚,有汗,大承气汤加桂;强壮痛甚,再可加桃仁,再甚加附子。小腹虚寒作痛,小建中汤入方,芍药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大枣七枚,生姜三两,胶饴一升。脾湿积黄,心腹疼痛,胃苓汤。胃虚,感寒冷而心腹疼痛。气弱者,理中汤。腹大痛,脉沉实,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煎冷服。

一老人心腹大痛而脉洪大,虚痛昏厥,不食,不胜攻击者,四君子汤加当归、麻黄、沉香。

一妇人寡居,经事久不行,腹满少食,小腹时痛,形弱身热,用当归一钱,酒浸,熟地黄一钱,姜炒,香附一钱,川芎一钱半,白芍药一钱半,陈皮一钱五分,黄柏炒,五分,生甘草三钱,知母炒,五分,厚朴五分,姜制,玄胡索五分,白术二钱,大腹皮三钱,红花头火酒浸,九个,桃仁研,九个。上咀,水煎。脾胃湿而有寒,常虚痛者,理中汤。心腹大痛,寒热呕吐,脉沉弦者,大柴胡汤。缩砂治腹中虚痛。

戴云:寒痛者,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时痛时止者,热也;死血痛者,每痛有处,不行移者是;食积痛者,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者是,湿痰痛者,凡痛必小便不利。食作痛,宜温散,勿大下之。盖食得寒则凝,得温则化,更兼行气快气药助之,无不可者。或问痰岂能作痛?曰:痰因气滞而聚,既聚则碍道路,气不得运故作痛矣。腹中鸣者,乃火击动其水也,盖水欲下流,火欲上炎。相触而然。亦有脏寒有水而鸣者,宜分三阴部分而治,中脘太阴,脐腹少阴,小腹厥阴。

脾胃不和第四十七

补脾丸

脾虚恶汤药者,宜以此服之。

白术八两 苍术 陈皮 茯苓各四两

上末之,粥丸服。一有芍药半两。

白术丸

治同上。

白术八两 芍药四两

上末之,粥丸服。

大安丸

健脾胃,消饮食。

山楂 白术各二两 茯苓 神曲炒 半夏各一两 陈皮 莱菔子炒 连翘各五钱

上末之。炊饼丸。一方无白术,名保和丸。

背项痛第四十八

心膈大痛,腰背攻走大痛,发厥,诸药不纳,大吐者,就吐中以鹅翎探吐之,出痰积一大碗而痛止。

一男子项强不能回顾,动则微痛,诊其脉弦而数实,右手为甚,作痰热客太阳经治,以二陈汤加黄芩、羌活、红花服之。后二日愈。

一男子忽患背胛缝有一线疼起,上跨肩至胸前侧胁而止,其疼昼夜不歇,不可忍,其脉弦而数,重取大豁,左大于右。夫胛小肠经也,胸胁胆也,此必思虑伤心,心上未病而腑先病也,故痛从背胛起,及虑不能决又归之胆,故痛上胸胁而止,乃小肠火乘胆木,子来乘母是为实邪,询之,果因谋事不遂而病。以人参四钱、木通二钱煎汤下龙荟丸,数服而愈。

一人脾臂痛,二陈汤加酒浸黄芩、苍术、羌活,用凤仙叶捣贴疼处。

臂痛第四十九

是上焦湿横行经络,治用二陈汤加苍术、香附、威灵仙、酒芩、南星、白术,上生姜煎服。一方加当归、羌活,名活络汤。在左属风湿,柴胡、芎、归、羌、独、半夏、苍术、香附、甘草;在右属痰湿,南星、苍术之类。

痛风第五十痒附

风热、风湿、血虚、有痰。

大法用苍术、南星、芎、归、白芷、酒芩。在上者加羌活、威灵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血虚者多用芎、归,佐以桃仁、红花。风湿,苍白术之类,佐以竹沥、姜汁行气药。风热,羌活、防风之类,佐以行气药。痰以二陈加南星之类。薄桂治痛风,乃无味而薄者,独此能横行手臂,引领南星、苍术等至痛处。下行,用炒柏引领南星、苍术等治。

治上中下痛风方。

南星二两,姜制 台芎一两 白芷五钱 桃仁五钱 神曲三钱桂枝三钱,横行手臂 汉防己五钱,下行 草龙胆五钱,下行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炒,二两 黄柏酒炒,一两 红花酒洗,一钱半 羌活三钱,走通身骨节,一作三两 威灵仙酒洗去芦,三钱,上行

上末之,曲糊丸,食前汤下百粒。

张子原气血两虚,有痰便浊阴火痛风方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熟地黄二两 山药一两 海石好者一两川黄柏炒黑色,二两 锁阳五钱 南星一两 败龟板酒炙,二两干姜烧灰,五钱,取其不走

上为末,粥丸,服之。

痛风方 糯米一盏,黄踯躅根一把,黑豆半盏,上件用酒水各一碗煮,徐徐服之,大吐大泻,一服住,便能行动。

控涎丹治一身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丸〔1〕。痰带湿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神芎丸下,后服趁痛散。

〔1〕控涎丹治……桃仁泥丸 此句已见上“胁痛第四十五”,此处疑衍。

入方 乳香 没药 桃仁 红花 当归 地龙酒炒 五灵脂酒浸 牛膝 羌活 香附便浸 生甘草,痰热加酒芩、酒柏。

上为末,酒调二钱。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热因湿者。有气加气药,血虚加补血药,痛甚者须以生姜自然汁热辣服之。

黄柏炒 苍术炒制去皮,为末,生姜研入汤

上二味煎沸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者,少酒佐之。

龙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痛。

苍术一两 白芷一两 草乌一两。三味共为粗末,水拌湿,器内发热过,再入后药 乳香二钱 没药二钱 当归五钱 牛膝五钱

上俱作末,酒糊丸如弹子大,温酒化下。

八珍丸

治一切痛风、脚气、头风。

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 代赭石三钱 川山甲三钱,生用 川乌一两,不去皮尖,生用 草乌五钱,不去皮尖,生用 羌活五钱 全蝎二十一个,头尾足全者

上末之,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一丸。

治痛风走注痛,黄柏二钱,酒炒,苍术二钱,酒炒,上作一服,煎就调威灵仙末为君,羊角灰为臣,苍耳为佐,芥子为使,用姜一斤,入药末一钱擂细,以前药再温服。

饮酒湿疼痛风,黄柏酒炒五分,威灵仙末酒炒五分,苍术二钱炒,陈皮一钱,芍药一钱,甘草三钱,羌活二钱。上为末服。

痢后脚软骨疼,或膝肿者,此亡阴也,宜芎、归、地黄等补药治之。气虚加参、芪;夹风湿加羌、防、白术之类。若作风治,反燥其阴。

气实表实骨节痛方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香附三钱 片芩三钱

上为末,姜汁糊为丸。

治食积肩腿痛。酒板一两,酒柏〔1〕叶五钱,香附五钱,辣芥子、凌霄〔2〕花,酒糊丸,四物加陈皮甘草汤下。

〔1〕柏 原作“霄”,据《证治准绳·类方》改。

〔2〕霄 原作“柏”,据《证治准绳·类方》改。

治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此湿热为病,兼之外受风寒,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肢节之间,而无已也。

苍术五分 麻黄一钱,去根节 防风五分 荆芥穗五分 羌活五分 独活五分 白芷五分 归须三分 赤芍药一钱 威灵仙五分 片芩五分 枳实五分 桔梗五分 葛根五分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升麻三分

上煎服。病在下加酒炒黄柏;妇人加酒红花;肿多加槟榔、大腹皮、泽泻,食前服。更加没药一钱尤妙,定痛故也。

通身疼痛或风湿。

威灵仙一钱 赤芍药一钱 麻黄去节,一钱 羌活 独活 归须 芎 防风 白芷 木香已上各一钱半 苍术一钱

桃仁七个 甘草三分

上煎服。

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下注于足胫肿痛。当归拈痛汤。

一男子年三十六,业农而贫,秋深忽浑身发热,两臂膊及腕、两足及胯皆痛如锻,日轻夜重,医加风药则愈痛,血药则不效,以待死而已,两手脉皆涩而数,右甚于左,其饮食如平日,因痛而形瘦如削,用苍术一钱半,生附一片,生甘草二钱,麻黄五分,桃仁九个,研,酒黄柏一钱半。上作一帖,煎入姜汁些少,令辣,服至四帖后,去附子加牛膝一钱重,八帖后,气上喘促不得睡,痛却减意,其血虚必服麻黄过剂。阳虚祛〔1〕发动而上奔,当补血而镇之,遂以四物汤减芎,加人参五钱。五味子十二粒,以其气酸收敛逆上之气,作一帖,服至二帖喘定而安。后三日,脉之数减大半,涩如旧,问其痛,则曰不减,然呻吟之声却无,察其气似无力,自谓不弱,遂以四物汤加牛膝、白术、人参、桃仁、陈皮、甘草、槟榔、生姜三片煎服,至五十帖而安。复因举重,痛复作,饮食亦少,亦以此药加黄芪三钱,又十帖方痊愈。

〔1〕祛 举起。

大率痛风因血受热。一老人性急作劳,两腿痛甚。一妇性急味厚,病痛风数月。一少年患痢,服涩药效,致痛风。俱见《医要》。一人足跟痛,有痰,有血热,治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牛膝之类。身虚痒痛,四物加黄芩煎。调萍末服。

凡治痛风,分在上、在下者治。因于风者,小续命汤极验;因于湿者,苍术、白术之类,佐以行气药;因于痰者,二陈汤加减用之。

诸痒为虚,盖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当以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腠,痒自不作矣。

伤食第五十一

恶食者,胸中有物,导痰补脾,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饮食所伤,强胃消食,气虚者,枳术丸。因酒为病,或呕吐,或腹胀,用葛花解酲汤。饮食多伤,为痞满不食,宽中进食丸。

一人因酒肉多发热,青黛、瓜蒌仁、姜汁,上三味捣,每日以数匙入口中,三日愈。

一人因吃面,内伤吐血,热头疼以白术一钱半,白芍药一钱,陈皮一钱,苍术一钱,茯苓五分,黄连五分,黄芩五分,人参五分,甘草五分。上作一服,姜三片,煎。如口渴,加干葛二钱。再调理,白术一钱半,牛膝一钱半,陈皮一钱半,人参一钱,白芍药一钱,甘草二分,茯苓五分。又复调胃,白术二钱,白芍药一钱半,人参一钱,当归一钱,陈皮炒一钱,黄芩五分,柴胡三分,升麻二分,甘草些少。

一人因吃面,遍身痛发热,咳嗽有痰,用苍术一钱半,陈皮一钱,半夏一钱,羌活五分,茯苓五分,防风五分,黄芩五分,川芎五分,甘草二分。上作一服,姜三片煎,半饥半饱时服。

一人老年,呕吐痰饮,胸大满,寒热,因伤食起,半夏、陈皮、茯苓导饮;白术补脾;柴胡、生甘草、黄芩退寒热;加苍术散表寒;缩砂仁定呕下气。伤食药:棠球〔1〕三两,半夏一两,茯苓一两,连翘五钱,莱菔子五钱。上粥丸服。

〔1〕棠球 山楂的别名。

痞第五十二

心下满而不痛,谓之痞。食积兼湿。

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痞夹痰成窠囊,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食已心下痞,橘皮枳实丸。

治痞满方

黄芩酒浸,一两 黄柏酒浸,一两 滑石五钱 甘草二钱

上末之,水丸,午后至夜不食不睡。

治痞,枳术丸

白术二两 枳实一两 半夏一两 神曲一两 麦芽一两 山楂一两 姜黄五钱 陈皮五钱 木香二钱半

上末之,荷叶饭丸。

又枳术丸

助胃消食,宽中去痞满,白术四两,枳实二两,末之,荷叶烧饭为丸。

大消痞丸

黄连炒,六钱 黄芩六钱 姜黄一两 白术一两 人参 陈皮二钱 泽泻二钱 甘草炙 砂仁一钱 干生姜一钱 神曲炒,一钱枳实炒,一钱 半夏四钱 厚朴三钱 猪苓一钱半

上末之,蒸饼为丸。

饮食多伤,为久满不食,用宽中进食丸。心下痞,用消痞丸。食已不饿,皆属于寒,此戊土已衰,不能腐熟水谷所致,用丁香烂饭丸。忧郁伤脾,不思饮食,炒黄连、酒芍药、生莎末、青六末〔1〕,用姜汁饼丸。湿痰气滞,不喜谷,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

〔1〕生莎末、青六末 《古今医统大全·脾胃门》作“香附、青绿豆”。

回令丸

泻肝火行湿,为热甚之反佐,开痞结,治肝邪,补脾。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上末之,粥丸。

一人内多食积,心腹常膨胀。南星姜制,一两,半夏瓜蒌制一两半,其法以瓜蒌仁研和,润之。香附便浸一两,青礞石硝煅一两,萝卜子蒸五钱,连翘五钱,橘红五钱,麝香少许。上末之,曲糊丸。

一饮酒人,胃大满,发热夜谵语,类伤寒,右脉不如左大,补中益气汤去芪、柴胡、升麻,加半夏。以芪补气作满,柴胡、升麻又升,故去之。服后病愈,因食凉物心痛,于前药加草豆蔻数粒。

一妇人痞结,膨胀不通,坐卧不安,用麦芽末酒调服,良久自通。

嗳气第五十三

胃中有火、有痰。

入方 南星、半夏、香附、软石膏,或汤或丸服之。一方炒山栀。

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上冲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为佐,热多加青黛。

吞酸第五十四

湿热郁积于肝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必用粝食、蔬菜以自养,必用茱萸顺其性而折之,反佐法也。

咽酸方

茱萸五钱,去梗煮少时,浸半日,晒干用 陈皮五钱 苍术七钱半,泔浸 黄连一两,陈壁土炒,去土 黄芩五钱,陈壁土炒,去土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

治吞酸。用黄连、茱萸各炒,随时令造为佐使,苍术、茯苓为辅助,汤浸蒸饼为小丸,吞之,仍蔬菜自养则病易安。茱萸丸治湿之带气者,湿热甚者用为向导。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六一散一料,吴茱萸一两,煮过。一方去茱萸,加干姜一两,名温清丸。又方六一散七钱,茱萸三钱,消痰。

一人数年呕吐酸水,时作止,便涩肠鸣:白术、枳实、茱萸、苍术、缩砂、陈皮、茯苓、香附、贝母、生甘草、白豆蔻、滑石。上煎服。

嘈杂第五十五

痰因火动,有食,有热。

栀子炒,并姜炒黄连不可无。食脘有热,炒山栀、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甘草为佐,热多者加青黛。肥人嘈杂,宜二陈加苍、白术、栀、芎。心腹中脘水冷气,心中嘈杂,肠鸣多唾,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饮食,其脉弦迟细,半夏温肺汤。

细辛 陈皮 半夏 桂心 旋覆花、甘草、桔梗以上五钱 赤茯苓三钱 芍药五钱 生姜七片。

上作胃气虚冷主治。

劳瘵第五十六

此阴虚之极,痰与血病,多有虫者。虚劳身瘦属火,因火烧烁故也。肉脱甚者,难治;不受补者,亦难治。

治法以大补为主,四物汤加竹沥、童便、姜汁。一加炒柏。阳虚者,四君子加麦冬、五味、陈皮、炒柏、竹沥、童便、姜汁。虚劳即积热做成,始健可用子和法,后羸惫四物加减,送消积丸。热助气,不做阳虚,蒸蒸发热,积病最多。调鼎方紫河车丸,治传尸劳瘵。青蒿煎治劳瘵。二方俱见《医要》。传尸劳瘵,寒热交攻,久嗽咯血,日见羸瘦,先以三拗汤,次以连心散。

一男子劳弱,潮热往来,咳嗽痰血,日轻夜重,形容枯瘦,饮食不美,肾脏虚甚,参、芪、白术、鳖甲各一钱。当归、五味、炒芩、炒柏、软柴、地骨、秦艽、炒连、茯苓、半夏各五分,麦冬七分半,姜煎服,就送下三补丸。

一妇人劳瘵,四物加参、芪、柴胡、黄芩、鳖甲、地骨、甘葛、五味、甘草,水煎服。

虚劳大热之人,服芩、连寒药不得者,用参、芪、归、术、柴胡、地骨、麦冬、五味、秦艽、芍药、青蒿、半夏、甘草、胡黄连。上用生姜、乌梅煎服。

一人年三十五,患虚损,朝寒暮热,四君子汤加软柴胡、黄芩、当归、芍药、川芎、地骨皮、秦艽。

一人气血两虚,骨蒸寒热交作,大便如常,脉细数,少食,八物汤加柴胡、知母、黄柏。

诸虚第五十七

大补丸

去肾经火,燥下焦湿,治筋骨软。气虚补气药下,血虚补血药下。

黄柏酒炒,褐色为末

水糊丸服。

五补汤

补心、肝、脾、肺、肾。

连肉去心 干山药蒸 枸杞子 锁阳酒洗,等分

上末之,加酥油少许,白汤点服。

沉香百补丸

熟地六两,酒洗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人参各二两 杜仲炒当归各三两 菟丝四两,酒浸 沉香一两

上末之,蜜丸,盐汤下。

下焦补药,龙虎丸〔1〕大效。

〔1〕龙虎丸 《丹溪心法·补损》此方中无上甲、药苗、侧柏三药。

上甲醋炙,六两 药苗酒蒸,焙干,二两 侧柏二两 黄柏酒炒,半斤知母盐、酒炒,二两 熟地黄二两 芍药二两 锁阳酒捣,五钱 当归酒浸,五钱 陈皮去白,二两 虎骨酒浸酥炙。一两 龟板酒浸,酥炙,四两

上为末,酒煮羊肉为丸,冬月加干姜。

补肾丸

治酒色痿厥之重者。汤使与大补丸同,冬月依本方,春夏去干姜。

干姜一钱 黄柏炒,一两半 龟板酒炙,一两半 牛膝一两,酒焙 陈皮半两,去穰

上末之,姜糊丸,酒糊丸亦可,服八、九十丸。

补天丸

气血两虚甚者,以此补之,与补肾丸并行。虚劳发热者,又当以骨蒸药佐之。其方以紫河车洗净,以布拭干,同补肾丸捣细,焙干研末,酒米糊丸。夏加五味子半两。

虎潛丸

治痿与补肾丸同。

黄柏酒炒,半斤 龟板酥炙,四两 知母酒炒,三两 熟地黄二两 陈皮二两 白芍药二两 锁阳一两半 虎骨炙,一两 干姜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或粥丸。一方加金箔十片;一方加生地黄,懒言语加山药。

补血丸

炒黄柏 酒炒知母 酥炙败龟板各等分 干姜三分之一

上末之,酒糊为丸。

补虚丸

参 术 山药 杞子 锁阳

为末糊丸。

补阴丸

侧柏二两 黄柏二两 山药二两 龟板酒炙,三两 黄连半两苦参三两

上末之,冬加干姜,夏加缩砂,以地黄膏为丸。

又方

下甲二两 黄柏五钱 牛膝五钱 人参五钱 香附一两 白芍药一两 甘草三钱 缩砂三钱,春不用

上末之,酒糊为丸。

又方

下甲三两 黄柏一两

上地黄细切,酒蒸,擂碎为丸。

又方

酒板二两 黄柏七钱半 知母半两 人参三钱半 川牛膝一两

上为末,酒糊丸。

又方

酒板一两 黄柏半两 知母三钱 五味子二钱

上末之,酒糊丸。

抑结不散。

下甲五两 侧柏一两半 香附二两

上末之,姜汁浸,地黄膏丸,空心服之。

三补丸

治上焦积热,泄五脏之火。

黄芩 黄连 黄柏

上为末,炊饼为丸。

又方

治酒色过度,伤少阴。

黄柏炒,一两半 黄连炒,一两 条芩炒,半两 龟板酒炙,三两

上末之,冬加炒黑干姜三钱,夏加缩砂三钱,五味子半两,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白汤下。

治阴虚。

人参七钱 白术三钱 麦门冬半两 陈皮一钱 作一服煎汤,吞三补丸。

治体弱肥壮,血虚脉大。龟板三两 侧柏酒蒸,七钱半 生地黄一两半 白芍药炒,一两 乌药叶酒蒸,七钱半

上末之,以生地黄煮为膏,捣末为丸,以白术四钱、香附一钱半,煎汤吞之。益少阴经血,解五脏结气,此方甚捷。山栀子炒,令十分有二分黑,为末,以姜汁入汤内同煎饮之。

五补丸

枸杞子五钱 锁阳五钱 续断一两 蛇床微炒,一两 两头尖二钱半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淡盐汤下三十六丸。

锁阳丸

龟板一两,酒炙 知母酒炒,一两 黄柏酒炒,一两 虎骨酒炙,二钱半 杜仲姜汁炒,半两 锁阳酒浸,半两 当归半两 地黄半两 牛膝酒浸,二钱半 破故纸二钱半 续断酒浸,二钱半 诸补命门之药。须入血药则能补精,阳生阴长之道故也,阳药盖散火多。

补心丸

朱砂二钱半 瓜蒌半两 黄连三钱 当归身尾三钱半

上末之,猪心血为丸。

宁心益志丸

人参 茯神 牡蛎 远志 酸枣仁 益智以上五钱 辰砂二钱半

上末之,枣肉丸。

安神丸

朱砂一钱 黄连酒制,一钱半 甘草炙,半钱 生地黄五分 当归一钱

上为末,炊饼丸。

男子补益脾胃,肾虚弱。

川附炮,一两 人参 白术 五味子 当归 续断 山茱萸去梗 破故纸 肉苁蓉酒浸 白芍药炒 莲肉各一两 菟丝子二两鹿茸酥炙 沉香 肉桂各二钱

上末之,酒糊丸,空心,盐汤下。

补阴丸

熟地八两,酒洗 黄柏四两,酒洗 当归酒洗 菟丝子 肉苁蓉酒洗 知母酒洗 枸杞各三两 天门冬 龟板酥炙 山药各二两五味一两半

上末之,用参四两、芪八两,熬膏,再用猪肾酒煮,捣烂同和为丸。

固本丸

人参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各二两 黄柏 知母 牛膝龟板 杜仲 五味 茯神 远志各一两

上末之,酒糊丸。脾胃怯加白术,明目加枸杞子。

寒热第五十八

寒热病,凡阴虚者难治。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恶寒,阳虚也,用人参、黄芪之类。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芪之气。背恶寒甚者,脉浮大无力者是阳虚。虚劳,冬月恶寒之甚,气实者可下,亦宜解表,用柴胡、葛根,用苍术恐燥。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柏,兼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黄芪。阳虚发热,补中益气汤。湿痰夜发热,三补丸加白芍药。气虚发热,参苏饮。久病阴虚,气郁夜热,酒芍药〔1〕一两二钱,香附一两,苍术五钱,片芩三钱,甘草一钱半。蒸饼为丸服。发热有休止,或夜发昼止,昼发夜止,或巳午间发。或申未间发,小柴胡加参术。渴加瓜萎根。如脉弱,服前药不减,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归、术,多服自愈。发热恶寒宜解表,发热用柴胡,恶寒用苍术。气稍虚,骨蒸发热或发寒,大便涩,脉实能食,大便利则热除,柴胡饮子。气实寒热能食,脉弦无汗而能睡者,或痰积寒热,小柴胡汤。

〔1〕药 此下原有“一”字,疑衍,故删。

一人六月得患,恶寒,大便结燥,不敢见风,人肥实,起居如常,大承气汤。

一妇人恶寒,用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水吐后,用川芎、苍术、南星、酒芩,酒曲糊丸服之。

一男子年二十三,因饮酒发热,用青黛、瓜蒌仁,研入姜汁,日饮数匙,三日而愈。

一人天明时发,微寒便热,至晚两腋汗出,手足热甚,则胸满拘急,大便实而能食,似劳怯病者,脉不数,但弦细而沉,询知因怒气得者,但用大柴胡汤,惟胸背拘急不除,后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黄芩、红花。

进士周本道年三十余,得畏寒病,服附子数百而病甚,求治。脉弦而似缓,予以江茶入姜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许,减绵大半,及与防风通圣散去大黄、芒硝,加地黄,百余帖而安。周甚喜,予曰:未也,燥热已多,血伤亦深,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而火可降。彼方勇于仕进,一切务外,不守禁忌。予曰:若多与补血凉药,亦可稍安,内外不静,肾水不生,附毒必发。病安之后,官于婺城,巡夜冒寒,非附子不可疗,而性怕生姜,只得猪腰子作片煮附子,三帖愈。予曰:可急归,知其附毒易发。彼以为迂。半年后,果疽发背而死。

一人年二十余,九月间发热头痛,妄言见鬼,医与小柴胡汤十余帖而热愈甚,其形肥,脉弦大而数,左大甚,遂作虚治之。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芍药为臣,黄芪为佐,加附子一片为使,与二帖证不减。或言:脉数大狂热,又大渴,附子恐误。予曰:虚甚误投寒凉之药,人肥而左大于右,事急矣,非附子一片行参、术,乌能有急效乎?再与一帖,乃去附子而作大剂,与五十余帖,得大汗而愈。自又补养两月,气体犹未安。

一男子年十九,凡农作不惮劳,忽一日大发热而渴,恣饮水数碗,次早热退,目不识人,言谬误,自言腹肚不能转侧,饮食不进,身转掉不能,又至二日来告急,脉两手涩而大,右为甚,于气海灸三十壮,用白术二钱,黄芪二钱,熟附一片,陈皮半钱。与十帖不效,反增发微渴,余证仍在,却进少粥,此气豁和而血未应也。于前药去附子,加酒归以和血,因有热,加人参一钱半,与三十帖而安。

郑兄年二十余,秋初发热口渴,妄言,病似鬼邪。八日后,两脉洪数而有力,形肥而白,筋骨稍露,脉搏手,必凉药所致,此劳倦病,温补自安。已得柴胡七八帖矣,未效,因与黄芪附子汤冷与饮之。三帖后,微汗得睡,脉亦软,后又继之以黄芪白术汤调补,十日安。又加陈皮,与半月而复旧。

吕亲善饮不困,且好色,年半百,一日大恶寒发战,渴不多饮,脉大而弱,右关稍实略数,重则涩。盖酒热内郁,由表实而下虚也。以黄芪倍干葛煎汤与之,尽五六帖,大汗而安。

一妇人虚羸,盗汗恶寒,用吴茱萸鸡子大,酒三升浸半日,煮服。

面寒面热第五十九

面寒,是胃热,寒郁热也;面热,是火起,因郁而热也。人有病,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