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胃第二十八

翻胃即膈噎也。膈噎乃翻胃之渐。《发挥》详言之。大约有四:有血虚,有气虚,有热,有痰。又有兼病者。

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1〕;血气俱虚者,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又曰:翻胃脉,血虚左手脉无力,气虚右脉无力,有痰寸关沉,或伏而大。血虚以四物为主,气虚以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必入童便、姜汁、竹沥、韭汁、牛羊乳。粪如羊矢者不治,年高者虽不治,须用参术,关防气虚,胃虚。有阴火上炎而翻胃者,作阴火治。有气结者,其脉寸关沉而涩。宜开滞导气之药。有积血在内者,当消息以逐之。大便涩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利。翻胃病,若痰实火盛之人,先以瓜蒂散吐之,后用大黄、皂角、黑牵牛、朴硝为末,糊九,姜汤下十五丸。一方治翻胃积饮,通用益元散,以姜汁澄白脚为丸,时时服之。一方以黄连、茱萸炒、贝母、瓜蒌、陈皮、白术、枳实、牛转草。但有咽下塞住不宽,项背转侧,欠伸不得,似乎膈噎之证,饮食不下,先有心疼,疼发一身尽黄,先以川芎、桔梗、山栀、细茶、生姜、齑汁,吐痰二碗,后用导痰汤加羌活、黄芩、红花。人壮者用此法。

〔1〕无力 明刻本作“沉”。

一老人翻胃,瓜蒌、贝母、白术、陈皮、吴茱萸、黄连、生甘草、人参、茯苓、枳实。年少者,以四物汤清胃脘,血燥不润便故涩。《格致余论》甚详。

槟榔丸

治翻胃,或朝食而暮出者,或下咽而吐者,或胃连作痛者,或必得尽吐而爽者,或见食即吐者。

白术 黄连 砂仁 陈皮 半夏曲 神曲 蓬术各一两 藿香 槟榔 青皮 丁香 麦糵 三棱 姜黄 良姜 白豆蔻 茯苓 桂花 连翘 山楂各五钱 川附半只 吴茱萸二钱

上药末之,姜糊丸,每服七八十九,姜汤或白汤下,日三服。

一人年壮,病翻胃,益元散加陈皮、半夏,生姜自然汁浸,晒干为末,竹沥、甘蔗汁调服。一人但能食粥,一匙吃下膈,有一菜杂于其间,便连粥俱不能下,鱼肉俱不可咽,止能食稀粥,其人起居如常,用凉膈散加桔梗。若面常觉发热,大便结,此咽膈燥痰所碍,加白蜜饮之。治翻胃,未至于胃脘干槁者。

一男子壮年,食后必吐出数口,却不尽出,膈上时作声,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问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辄吃面即有此症。盖怒甚则血郁于上,积在膈间,有碍气之升降,津液因聚而为痰为饮,与血相搏而动,故作声也。用二陈加香附、莱菔、韭汁、服一日,以瓜蒂散,酸酱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见血一盏,次日复吐,见血一钟,乃愈。

一中年人,中脘作痛,食已则吐,面紫霜色,两关脉涩,涩乃血病也,因跌仆后,中脘即痛,投以生新推陈血剂,吐片血碗许而愈。

一妇人因七情,咽喉有核如绵,吐不出咽不下,及两胁心口作痛,饮食少,胎已三月矣。用香附、砂仁、茯苓、陈皮各二钱,麦冬、厚朴、白术、人参、甘草各五分,枳壳、芍药、白豆蔻各八分,竹茹二钱,姜五片,煎服。心痛不止,加草豆蔻。

一人先因膈噎,后食羊肉,前疾大作,及咽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香附、砂仁、枳壳、吴茱、黄连、神曲、生姜煎服。后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痰气结核在咽间,吐咯不出,此七情所致也。及痰火炎上,胸膈不宽,以二陈加香附、砂仁、瓜蒌、白术、厚朴、苏子、黄连、吴茱、枳壳、生姜煎服。头眩加前胡。因色欲过甚,遂成膈气,作死血治之,二陈加当归、桃仁、香附、砂仁、白术、枳实、藿香、姜、连。吐不止,加丁香煎,临服时,加韭汁、姜汁、竹沥各少许,加牛乳尤佳。

一人痰火噎塞,胸膈不宽,二陈加紫苏、厚朴、香附、砂仁、姜、连、木香、槟榔、白豆蔻、吴茱萸、生姜煎服。呕吐胸膈疼,二陈加姜黄、香附、砂仁、丁香、藿香、白术、白豆蔻、枳壳、姜、连。心腹痛及咽酸,去枳壳,加吴茱萸;发热去枳壳、吴茱,加甘葛、竹茹、枇杷叶姜汁炒;热盛者,加连翘仁,姜煎服。

疸第二十九

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面相似,渴者难治,不渴者易治。脉浮宜吐,脉沉宜下。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脾虚者以白术等药作汤使。脾胃不和,黄疸,倦怠少食,胃苓汤。小便赤,加滑石。湿热黄疸,小便赤涩,茵陈五苓散。湿热黄疸,脾胃不和,不食,脉沉细,小便清利者,理中汤。甚者加附子,所谓阴黄疸是也。脾湿积黄,心腹疼痛,胃苓汤。湿热因倒胃气,服药而大便下利者,参术等加茵陈、山栀、甘草。热多,温中丸加黄连。湿多,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面色黄,肢体倦,小便清,谓之木胜于中,土走于外故也,黄芪建中汤。用茵陈之药过剂,乃成阴证,身目俱黄,皮肤冷,心下疼,眼涩不开,自利,茵陈附子干姜汤。谷疸为病,寒热,不能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久则发黄,用茵陈、栀子、大黄,亦治伤寒发黄。气实人,心痛发黄,抚芎散吐之。疸发寒热,呕吐,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全不思食,夜间不卧,茯苓渗湿汤。以茵陈四苓散内加芩、连、栀子、防己、苍术、青皮、陈皮。一方加枳实,用长流水煎服。

黄疸方

黄连炒 黄芩炒 山栀炒 猪苓 泽泻 苍术 茵陈 青皮

草龙胆各一钱 劳食疸加三棱、蓬术各一钱,砂仁、陈皮、神曲各五分

茵陈附子干姜汤

附子炮 干姜炮 茵陈 白茯苓 草豆蔻 枳实 半夏 泽泻 白术 陈皮

上姜煎,凉服。

小温中丸

治黄疸与食积。

苍术炒 神曲炒 针砂醋煆 半夏各二两 川芎 栀子各一两香附四两 春加川芎,夏加苦参或黄连,冬加茱萸或干姜。

上末,醋糊丸。

大温中丸

即暖中丸。治食积,黄疸,肿,又可借为制肝燥脾之用。

陈皮 苍术米泔浸,炒 厚朴姜制 三棱醋炒 蓬术醋炒 青皮各五两 甘草二两 香附一斤,醋炒 针砂十两,醋煆

上为末,醋糊丸,空心姜汤下,午饭、晚饭前酒下。脾虚者以白术、人参、芍药、陈皮、甘草等药作汤使。忌大肉、果菜〔1〕。

〔1〕忌大肉、果菜 明刻本无此五字。

又方小温中丸 治脾胃停湿,水谷不分,面色痿黄。

针砂八两,醋炒〔2〕 香附〔3〕 神曲八两,炒 白术五两,炒 半夏五两,洗 甘草二两 陈皮五两,和白 黄连二两 苦参三两

〔2〕炒 明刻本作“煅”。

〔3〕附 明刻本此下注有“十两醋炒”四字。

上为末,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白术陈皮汤下。冬去黄连加厚朴。

消渴第三十

消渴之证,乃三焦受病也,东垣有法,分上中下治。上消者,肺也,多饮水少食,大小便如常,或云小便清利,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润燥;中消者,胃也,渴多饮水而小便赤黄,宜下,至不饮而愈;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宜养血而肃清,分其清浊而自愈。

大法养肺降火生血为主。消渴泄泻,先用白术、白芍药炒,为末,调服后,却服白莲藕汁膏。内伤病退后,燥渴不解,此有余热在肺家,以人参、黄芩、甘草少许同煎,加姜汁冷服,或以茶匙挑药渐渐服之。虚者亦可服独参汤。消渴而小便频数,宜生津甘露饮。琼玉膏亦妙。口干舌干,小便赤数,舌上赤裂,地黄饮子。

一孕妇,当盛夏渴思水,与四物汤加黄芩、陈皮、生甘草、木通,数帖愈。

白藕汁膏

黄连末 生地汁 牛乳汁 白连藕汁各一斤

上将诸汁慢火熬膏,入连末和丸,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日服数次。

缲〔1〕丝汤、天花粉、芦根汁、淡竹茹、麦门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要药也。

〔1〕缲 同“缫”。

水肿第三十一

因脾虚不能行浊气,气聚则为水,水溃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自然升降,运动其枢机而水自行,非五苓、神祜之行水也。大抵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妄下。以二陈汤加人参、苍术、白术为主,佐以黄芩、麦冬、栀子制肝木。土气得平,以制其水。若腹胀,少佐厚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陷下,加柴、升,随证加减可也。

经曰: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盖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也,故湿病每生于热,热气亦能自湿者,子气感母湿之变也。凡治肿病,皆宜以治湿为主,所挟不同,治法亦异。或以治肿以治水立说,而欲导肾以决去之,岂理也哉?盖脾土衰弱,内因七情,外伤六气,失运化之职,清浊混淆,郁而为水,渗透经络,流注溪谷,浊腐之气,窒碍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欲藉脾土以制之,殊不知土病则金气衰,木寡于畏而来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全运化之职,肺气下降,渗道开通,浊败之气其稍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败浊之甚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而分消矣。又曰:开鬼门,洁净府。鬼门,肤腠也,属肺;净府,膀胱也,属肾。未闻有导肾之说。仲景云:治湿利小便,即经洁净府之意。钱仲阳云:肾无泻法,请以此视之,肾其可易导之乎?

水肿本自中宫,诸家只知治湿利小便之说,而类用去水之药,此速死之兆也。盖脾极虚而败,愈下愈虚,虽或劫效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病亦有不旋踵而至者。治宜大补中宫为主,看所夹加减,不尔则死。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此阴水也,治宜温暖之剂。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涩少而赤,大腑多闭,此阳水也,治宜清平之剂。有久病气虚而浮,手足皆肿,是虚气妄行也。产后与经事过多而病肿,血虚也。腰以上肿宜汗,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此仲景法。防己治腰以下湿热肿,如内伤、胃弱者不可用。孕妇水肿。名曰子肿。水肿,痢后浮者,内服益肾散,外用甘草汤淋洗。产后水肿,必用大补气血为主。水肿五不治者,五脏齐损故也。出血水者不治。虚弱人浮肿,大便泄泻,用四君子汤加陈皮、甘草、白芍药、升麻、炒曲、泽泻、木通、砂仁,姜煎服之。妇人因月经不行,遍身水肿,恶心,恶血凝滞腹痛,用当归、赤芍、青皮、木通、牡丹皮、玄胡索、滑石、没药、血竭。面浮,因元气衰少,力弱,脾虚所致,用当归、白术、木通、苍术、甘葛各一钱,参、芪、白芍各五分,柴胡四分。湿胜作肿,或自利少食,胃苓汤加木通、麦门冬。面目或遍身虚浮,用五皮散加柴苏、麻黄、桔梗。治湿肿用苍术、厚朴、陈皮、莱菔子、猪苓、泽泻、车前、滑石、茯苓、枳壳、木通、大腹皮、槟榔,右煎服。喘急加苦葶苈;小便不利加牵牛,又重者加浚川散,其湿毒自消。疟疾后发浮肿,四苓散加青皮、木通、腹皮、木香、槟榔。脚面浮肿,咳嗽红痰,二陈加木通、泽泻、芩、术、桑皮、贝母、麦冬、五味、苏子。一方治水肿,山栀仁炒,为末,米饮下一手勺许。一云胃脘热病在上者,带皮用之。又方,山栀五钱,木香一钱,白术二钱半,以急流水煎服。水肿劫药,以大戟为末,枣肉丸,服十一丸。可劫气实者,虚者不可用。

鼓胀第三十二

有实有虚。实者。按之坚而痛;虚者,按之不坚不痛。实者,宜下之削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补为要。朝宽暮急者,血虚;暮宽朝急者,气虚;日夜急者,气血俱虚。鼓胀,又名曰蛊,即所谓单腹胀也。其详在《格致余论》中。

治法,大补中气,行湿为主。此脾虚之甚,必须远音乐、断厚味。有气虚者,大剂参、术,佐以陈皮、茯苓、黄芩、苍术之类。有血虚者,以四物为主,随证加减。脉〔1〕实兼人壮盛者,或可用攻药,便用收拾,以白术为主。气虚中满,四君子加芎、归、芍药、黄连、陈皮、厚朴、生甘草。胃虚腹胀,调中汤,人参、白术、陈皮、甘草、半夏、厚朴、生姜。腹胀夹虚,分消丸治之。寒而腹胀夹虚者,分消汤治之。寒胀,沉香尊重丸治之。腹胀夹内伤虚证,木香顺气汤,并沉香交泰丸。伤寒,痞满燥实四证〔2〕,而人壮者,或杂证腹满如四证者,用大承气汤。太阴病,腹胀满,四肢肿,或一身肿,胸痞不食,小便少,大便难或溏,或脾胀善哕,大满体重,服索矩三和汤。脾湿而腹胀满,面黄溺涩,胃苓汤。下虚,腹胀气上,四物加人参、陈皮、木通、甘草、连翘。有食积者,吞保和丸。饮酒人胀,小便浑浊,夜发足肿,桂苓甘露饮加人参、甘葛、藿香、木香。腹胀不觉满,食肉多所致者,黄连一两,为末,阿魏半两,醋浸。研如糊,为丸,同温中丸、白术汤下。食肉多腹胀,三补丸起料加香附、下甲〔1〕,炊饼丸服。厚朴治腹胀,因其味辛也,须用姜制。一云:胀病必用参、芪、白术,大剂补脾则其气自动。白术又为君主之药,必带厚朴宽满。

〔1〕脉 原脱,据明刻本补。

〔2〕证 明刻本此下有“全”字。

〔1〕下甲 《丹溪心法》卷三作“半夏曲”。

一人气弱,腹膨浮肿,用参、归、茯苓、芍药各一钱,白术二钱,川芎七分半,陈皮、腹皮、木通、厚朴、海金沙各五分,紫苏梗、木香各三分,数服后,浮肿尽去,余头面未消,此阳明气虚,故难得退,再用白术、茯苓。

一妇人腹久虚胀单胀者,因气馁不能运,但面肿,手足或肿,气上行,阳分来应尚可治。参、术、芎、归为主,佐以白芍药之酸敛胀,滑石燥湿兼利水,大腹皮敛气,紫苏梗、莱菔子、陈皮泄满,海金沙、木通利水,木香运行,生甘草调诸药。

一妇气虚单胀,面带肿,参、术、茯苓、厚朴、大腹皮、芎、归、白芍、生甘草、滑石。

一人嗜酒,病疟半年,患胀,腹如蜘蛛。一人嗜酒,便血后患胀,色黑而腹大形如鬼状。俱见《医要》。

上二者,一补其气,一补其血,余药大率相出入而皆获安。

自汗第三十三

属气虚、阳虚。有痰亦自汗,湿亦自汗,热亦自汗。

大法宜人参、黄芪,少佐以桂枝。阳虚者,附子亦可用。气虚自汗,黄芪建中汤。气虚寒热,自汗劳倦,少食,脉弱者,补中益气汤。劳役大虚,脉沉细,汗大出,舌上润,不烦躁,但惊动,亦汗出,似伤寒虚脱者,补中益气去柴,加五味、麻黄根。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宜凉膈散主之,或用粉扑法。胃实,并手足两腋多汗,大便涩结,大承气汤主之。痰实膈滞,寒热自汗,能食而大便秘结,脉实者,大柴胡汤主之。大抵气热汗出,多是有余证也。饮食便汗出,慓悍之气,按而收之,安胃汤。汗大泄者,乃津脱;宜急止,用人参、黄芪、麦冬、五味、炒柏、知母。湿热自汗,卫气虚弱,不任风寒者,调卫汤。伤寒,虚脱自汗,真武汤,外用扑法。

盗汗第三十四

属阴虚、血虚。

小儿盗汗不须治,宜服凉膈散。盗汗发热属阴虚,用四物汤加黄柏。若气虚,加人参、黄芪、白术。别处无汗,独心头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汗,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当归六黄汤,盗汗之圣药也。黄芪加倍用之,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钱,小儿减半。又方,本方内再加知母、参、术、甘草、地骨、浮麦、桑叶。汗不止,加赤根牡蛎;惊不睡加远志,间服朱砂安神丸。一方治盗汗,四炒白术散甚效。方见《医要》。一人忧郁出盗汗,胸膈不宽,当归六黄汤加防风、青皮、枳壳、香附、砂仁。

呃逆第三十五

有痰,有气虚,有阴火。呃逆即咳逆。咳逆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

视有余不足治之。详见《格致余论》。有余并痰者,吐之,人参芦之类。不足者,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痰碍气而呃逆,此燥痰不出故也,用蜜水探吐之。大概有痰用陈皮、半夏;气虚用参、术,阴火用黄连、滑石、黄柏。痰多或用吐、或用行痰。虚甚者,用参膏之类。内伤病呃逆不止,补中益气加丁香。虚寒呃逆,丁香柿蒂汤,灸期门穴。气热痰热者,青箬头七十二个,煎服。伤寒血证,呃逆不止,舌强短者,桃仁承气汤主之。痰多呃逆不止,半夏、茯苓、陈皮、桃仁、枇杷叶,姜汁煎服。咳逆自利,人参、白术、芍药、陈皮、甘草、滑石、黄柏、竹沥。心痛,饮汤水下作呃逆者,是有死血在中,桃仁承气汤下之。咳逆无脉,二陈加参、术、麦冬、五味、竹茹,姜煎服。甚者,加柿蒂、丁香。虚人呃逆无脉加黄柏、知母。治呃逆、黄蜡烧烟薰而咽之;寒者,用硫黄烧烟咽之。一人年近七十,患滞下后发呃逆。一女子暑月因大怒而发呃逆。一人年近五十,因怒得滞下,病后发呃逆。治法俱见《医要》。

头风第三十六

有痰,有热,有风,有血虚。

诸家止言偏头风而不知所属,故治之多不效。左属风,荆芥、薄荷;属血虚,芎、归、芍药。右属痰,苍术、半夏;属热,酒炒黄芩。有属湿痰者,川芎、南星、苍术。偏正头风,以瓜蒂散搐鼻内。

瘦人搐药 软石膏、朴硝各五钱,脑子、檀香皮、荆芥、薄荷各一钱,白芷、细辛各二钱。

一粒金

治偏正头风,妙在荜拨、猪胆。

天香散

治远年头风。二方俱见《医要》。

搐药有单用荜拨、猪胆者。

头风方

酒片芩一两,苍术、防风、羌活各五钱,苍耳三钱,细辛二钱,上末之,姜一片,捣细和药末三钱,同擂匀,茶调汤荡起服之。一本酒芩一两半,羌活、苍术、川芎各五钱,苍耳、细辛各三钱,制如上法。

又方

酒片芩、苍耳、羌活、酒连、生甘草各一钱半,苍术二钱半,半夏曲炒三钱半,川芎一钱,制如上法。

湿痰头风方 酒片芩三钱,苍术一两,酒炒川芎、细辛各二钱,甘草少许,上末之,制服如上法。

又头风方

荆芥、防风、草乌尖、甘草、台芎、蔓荆子、桔梗、麻黄,为末,茶调服。头痒风屑发黄,酒炒大黄末,茶调服。一人头风,鼻塞涕下,南星、苍术、酒芩、辛夷、川芎。一膏粱人头风,发即眩重酸痛,二陈加荆芥、南星、酒芩、防风、苍术、台芎,姜水煎服,后复以酒芩、南星、半夏各一两,皂角灰一钱,乌梅二十个,用巴豆十粒同梅煮过,去豆不用,将梅同前药为末,姜曲丸,津咽下。

头痛第三十七

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可下者。痰热当清痰降火。风寒外邪者,当解散。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目者,必用芎归汤。气虚头痛,痰厥头痛,或眩晕脉弱,少食挟内伤病者,半夏白术天麻汤。头旋眼黑、头疼,阴虚挟火,安神汤。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为末茶调。头疼连眼,此风热上攻,须白芷开之。一方用雨前茶、芎、归、防、芷、台乌、细辛。壮实人热痛甚,大便结燥,大承气汤。葱白治头痛如破,通上下阳气。痛引脑巅,陷至泥丸宫者,是真头痛也,无治法。清空膏治诸般头痛,惟血虚头痛不治。方见《医要》。小清空膏治少阳头痛并偏头痛,或痛在太阳经者,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或酒、或茶清下。

一人头疼,有风痰、热痰,酒芩、连翘、南星、川芎、荆芥、防风、甘草。夫用芎带芩者,芎一升而芩便降,头痛非芎不开,荆芥清凉之剂,头痛用川芎,脑痛用台芎。

一人形实而瘦,有痰头疼,黄芩、黄连、山栀、贝母、瓜蒌、南星、香附。

一人筋稍露,体稍长,本虚又作劳,头疼甚,脉弦而数,以人参为君,川芎、陈皮为佐治之。六日未减,更两日当自安,忽自言病退,脉之似稍充,又半日膈满,其腹文已隐,询之,乃弟自于前方加黄芪,已三帖矣。遂以二陈汤加厚朴、枳壳、黄连,泻其卫,三帖而安。

头眩第三十八

痰挟气虚与火。治痰为主,及补气降火药。此证属痰者多,无痰则不能作眩。又有湿痰者,有火多者。左手脉数,多热;脉涩,有死血。右脉实,痰积;脉大,必是火病。一本云:火病当作久病。盖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痰浊不降也。湿痰者,二陈汤;火多者,二陈加酒片芩;夹气虚与相火者。亦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火,如半夏 白术 天麻汤之类。

一老妇,患赤白带一年半,只是头眩坐立不久,睡之则安,专治带,带病愈,其眩亦愈。

眩晕第三十九

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

有气虚夹痰者,四君、二陈、芪、芎、荆芥。风痰眩晕,二陈汤加芩、苍、防、羌治之。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浸,炒三次,为末,茶调服。气实人有痰,或头重,或眩晕者,皆治之。壮实人热痛甚,大便结燥,大承气汤〔1〕。

〔1〕壮实人热痛甚,大便结燥,大承气汤 明刻本作“痰火眩运滚痰丸治之”。

头重第四十

此湿气在上,瓜蒂散鼻内搐之。

红豆散

治头重如山,此湿气在头也。

麻黄五钱 苦丁香五分 羌活三分 连翘三分 红豆十五粒

为末搐鼻。

头面肿第四十一

头面肿壅,有热,而脉弦数,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枳壳、荆芥、薄荷。面上红肿,因气实而作者,用胃风汤。面肿生疮,调胃承汤加薄荷、荆芥。

眉棱骨痛第四十二

属风热与痰。

作风痰治,类痛风证,用白芷、酒片芩,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又方:川乌、草乌童便浸,炒,去毒,各一钱,为君;细辛、羌活、酒芩、甘草各半分,为佐。为细末,分作二三服,茶清下。一加南星,姜、茶调服。一方选奇汤:防、羌、酒芩、甘草,煎服。

心痛第四十三

即胃脘痛,须分久、新治。

若明知是寒,初当温散,病久成郁,郁生热而成火,故用山栀为君,以热药为向导。胃口有热而作痛者,非栀子不可,须佐以姜汁,多用台芎开之,或用二陈汤加川芎、苍术、倍加炒山栀。如痛甚者,加炒干姜,从乎反治之法。如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用桃仁承气汤下之。若轻者,以韭汁、桔梗,能开提气血药中兼用之。以物拄按痛处而痛定者,夹虚也,用二陈汤加炒干姜和之。有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能食是也,以苦楝根,黑锡灰之类。痛后便能食,时作时止,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向下难治。先以肉汁或以糖蜜吃下。引虫向上,然后用药。打虫方,楝根、槟榔、鹤虱,夏取汁饮,冬煎浓汤,下万灵丸最好。脉实,不大便者,下之;痛甚者,脉必伏,宜温药,如附子之类。勿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故也。气虚人,胃脘作痛,草豆蔻丸。心胃腹胁疝痛,二陈汤加参、术,并诸香药,治效。心胁痛,干姜微炒,芫花醋炒,等分为末,蜜丸,每服数粒。热饮痛,黄连、甘遂作丸服之。停饮,心胃痛或冬寒痛,桂黄丸。心极痛苦,方用生地黄汁调面煮食,打下虫甚效。胃虚感寒,心腹痛甚,气弱者,理中汤。内伤发热,不食,胃虚作痛,补中益气汤加草豆蔻。心气痛,天香散方,白芷、川乌、南星、半夏。老人心腹大痛,脉洪大而虚,昏厥不食,不胜一味攻击之药,四君子汤加当归、麻黄、沉香。心膈大痛,攻走腰背,发厥,药食不纳者,就吐中,探吐出痰积碗许而痛自止。肥人胃脘当心痛,或痞气在中脘不散,草豆蔻丸。

白豆蔻三钱 白术 三棱 草豆蔻 半夏各一两 砂仁 片姜黄 枳实 青皮 良姜一作干姜 陈皮 桂枝 丁香 蓬术木香 藿香 小草各五钱

姜汁蒸饼丸,每服六七十丸,白汤下。

黑丸子

治胃脘疼。

乌梅去核 杏仁去皮尖 巴豆去皮膜心油 砂仁各十四枚 百草霜二钱 半夏二十一枚

上杵为丸,每服十数粒。

备急丸

治心腹厥痛,食填胸膈。

大黄一钱 巴豆去油,五分 干姜五分

上蜜丸,每服三五粒,药下咽便速行心痛。饮汤水下作哕者,有死血在中,桃仁承气汤下之。

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实痰积,脉大必是久病。

心痛方

茱萸汤洗 山栀炒,去壳 黄连炒 滑石各五钱 荔核烧存性,三钱

上末之,姜汁蒸饼丸服。

又方

炒山栀仁为末,姜汤服,丸亦可。如冷痛加草豆蔻,炒,为末,丸服之。

又方

白术五钱 白芍药 砂仁 半夏汤泡 当归各三钱 桃仁 黄连去须 神曲炒 陈皮各二钱 吴茱萸一钱半 僵蚕炒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末之,炊饼丸。

气实心痛

香附一钱 茱萸一钱 山栀去壳炒焦,六钱

上末,炊饼丸,如椒粒大,以生地黄酒洗净,同生姜煎汤下二十丸,别用荜拨半两为末,醋调捏成团子,吞之。

又方

桂枝、麻黄、石碱,等分为末。姜汁浸炊饼为丸,用热辣姜汤下十五丸,多治饮痛。

又方

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下。

又方

蛤粉、香附末,以川芎、山栀煎汤,入姜汁调令热辣服之。

又方

半夏切碎,香油炒为末,姜汁炊饼丸,姜汤下二十丸,亦治吼喘。

凡治气痛,一身腔子里痛,皆须用些少木香于药中,方得开通。

草豆蔻丸

客寒犯胃痛者宜此,热亦可用,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面里煨,一钱四分 吴茱萸洗焙 益智仁 人参 黄芪白僵蚕 橘皮各八分 生甘草 炙甘草 当归身 青皮各六分 片姜黄 神曲炒 柴胡各四分 半夏汤泡 泽泻各一钱 麦芽炒,一钱半 桃仁七枚,汤泡去皮尖

上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余为细末,同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远,白汤下,看病势斟酌用之。小便多,泽泻减半,柴胡详胁下痛多少用。草豆蔻丸治气羸弱人心痛甚妙。

青黛治心热痛、虫痛,与姜汁入汤调服,或以蓝叶杵汁,与姜汁和服之。如遇无药去处,用一小瓶贮水,将盐于刀头上火中烧红淬水中,令患人热饮之。心痛或用山栀并劫药,止后复发、用前药必不效,服玄明粉一服立止。海粉加香附末同姜汁服,能治心疼,不可入煎药。内伤发热,不食,胃口作痛者,补中益气加草豆蔻,热痛加栀子。心痛气实者,用单味牡蛎煅为粉,酒调二钱服之。有食伤胃口而痛者,当消导之。有瘀血留滞胃口作痛者,用破血药。心疼或有痰者,以明矾溶开,就丸如芡实大,热姜汁吞下一丸。

一人脉涩,心脾常疼,白术、半夏、苍术、枳实、神曲、香附、茯苓、台芎,上末之,神曲糊丸服。

一人心痛、疝痛,炒山栀、香附各一两,苍术、神曲、麦芽各五钱,半夏七钱,乌梅、石碱各三钱,桂枝一钱五分,上末之,姜汁炊饼为丸,每服百丸,姜汤下。冬去桂枝。

一人饮热酒食物梗塞,胸痛,有死血,用白术、贝母、麦芽、香附、瓜蒌、桃仁、杏仁、牡丹皮、生甘草、葛根、山栀、黄芩、红花、荜澄茄,上为末,或丸或散,任意服。其余治法详见《医要》。

腰痛第四十四

肾虚、瘀血、湿热、痰积、闪挫。腰痛之脉必弦而沉,弦者为虚,沉者为滞。若脉大者,肾虚;涩者,是瘀血;缓者,是湿;滑与伏者,是痰。

肾虚者,用杜仲、龟板、黄柏、知母、枸杞、五味,一加补骨脂、猪脊髓丸服。瘀血作痛者,宜行血顺气,补阴丸加桃仁、红花之类,更刺委中穴出血,以其血滞于下也。湿热作痛者,宜燥湿行气,用苍术、杜仲、川芎、黄柏之类,宜子和煨肾散。因痰作痛者,二陈加南星,佐以快气药,使痰随气运。闪挫诸实痛者,当归承气等下之。肾着为病,腰冷如水,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腹重如有物在腰,治宜流湿,兼用温暖药以散之。寒热作痛者,摩腰膏治之。腰痛不能立者,针人中穴。久患腰痛必官桂以开之方止。股痛、胁痛亦可用。诸痛勿用参补气,气不通则愈痛。凡诸痛多属火,不可峻用寒凉药,以温散之可也。湿痰腰痛作泄,龟板炙一两,樗皮、炒苍术、滑石各五钱,炒芍、香附各四钱,上粥丸。如内伤、白术山楂汤下。腰腿湿痛,酒炙龟板,酒炙柏各五钱,青皮三钱,生甘草一钱半。上末之,捣姜一片,入药末二钱重,研细,以苍耳汁调,荡起令沸服之。腰脚湿痛,龟板末二两,酒炙,酒炙柏、苍耳、苍术、威灵酒洗,各一两,扁柏半两。上末之,以黑豆汁煎四物汤、陈皮、甘草、生姜,去渣,调服前药二钱。

摩腰膏

治老人虚人腰痛〔1〕,并治白带。

〔1〕痛 此字原缺,据明刻本补。

乌 附 南星各二钱半 雄黄〔2〕 朱〔3〕砂各一钱 樟脑 丁香 干姜 吴茱各钱半 麝五粒

〔2〕黄 原无,据《丹溪心法·腰痛》补。

〔3〕朱 原无,据《丹溪心法·腰痛》补。

上为末,蜜丸如龙眼大,每一丸,姜汁化开,如粥厚,火烘热,放掌中摩腰上,候药尽,粘腰上为度,烘绵衣缚定,腰热如火,间二日用一丸。

治湿热腰腿疼痛,两胁搐急,露卧湿地,不能转侧,苍术汤,苍术、黄柏、柴胡、防风、附子、杜仲、川芎、肉桂,作汤服之。若寒湿气客身,体沉重,肿痛,面色痿黄,加麻黄。

一人年六十,因坠马,腰疼不可忍,六脉散大,重取则弦,小而长稍坚,此有恶血,未可遂之,且以补接为先,以苏木煎参、归、芎、陈皮、甘草服之,半月后,脉渐敛,食渐进,遂以前药调下自然铜等药,一旦而安。治腰痛并筋骨冷痛,当归、赤芍药、羌活、酒炒黄柏、酒炒杜仲一钱,白术、川芎、木香、槟榔、防风、白芷、苍术、八角茴香半钱,甘草三分,作汤,调乳香一钱,食前服。外用摩腰膏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