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第二十
有湿,有热,有寒,有风,有老,有食积。
脉浮当吐,膈上痰必用吐,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出,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假如痫病,因惊而得,惊则神出于舍,舍空则痰入也,痰入在舍而拒其神,神不得而归焉。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湿痰,苍、白术类;热痰,青黛、芩、连类;寒痰,二陈类;风痰南星、白附类;老痰,海石、瓜蒌类;食积痰,神曲、麦糵类。气实痰热结,吐难得出,或成块,或吐咯不出。气滞者难治。在上,胶固稠浊者,必用吐。
吐法多用芽茶、齑汁、姜汁、醋少许,芦〔1〕瓜蒂散少许,加桔梗、防风,皆升动其气便吐也。又法,用附子尖、桔梗、芦、人参〔2〕、瓜蒂、藜芦,砒不甚用,非危急不用,艾叶末、茶,此皆自吐,不用手法,但药但汤皆可吐也。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透风处行此法。用萝卜子半斤,擂和,以浆水一碗,滤去渣,入少油与蜜,顿至半,温服,以鹅翎探吐之。鹅翎浸以桐油,却以皂角水洗去油,晒干方用。又汁吐法亦好。吐不止,须用解药,麝香解藜芦、瓜蒂;葱白解瓜蒂,水与甘草总解。
〔1〕芦 明刻本无此字。
〔2〕参 明刻本此下有“芦”字。
凡人身结核,不红不痛,不作脓,皆痰注也。病人诸药不效,关脉伏而大者,痰也。眼胞眼下如烟薰黑者,亦痰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相制药消之。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许学士云:用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有效。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痰病久得涩脉,卒难得开,必费调理。二陈汤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胸膈宽。内伤夹痰,必用参、芪、白术之类,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之类。虚甚者,加竹沥。痰热者,多夹风,外证为多,或成块吐咯不出。兼郁者难治。湿痰多软,如身倦体重之类。风痰多见奇证。食积痰必用攻,兼气虚者用补气药送之。因火盛逆上者,以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中气不足则加白术、人参,然后治痰。
痰之为物,在人身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无所不之,百病中多有。兼此者,世所不识。脾虚者,清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气。凡虚人中焦有痰,胃气亦赖所养,不可尽攻,若攻之尽,则愈虚也。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痰结核在咽喉间,燥不能出者,化痰药加咸味软坚,瓜蒌、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以风硝、姜汁〔1〕、蜜丸噙。痰在皮里膜外及经络中,非姜汁、竹沥、荆沥不可治。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行。喉中如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痰,重者吐之,轻者用瓜蒌辈,气实必用荆沥。血滞不行,中焦有饮者,用韭汁冷饮三、四酒盏,必胸中烦躁不宁,无妨,但服后即愈。
〔1〕汁 原无,据《丹溪心法·痰》补。
海粉,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内,勿入煎药。黄芩能治痰热,以易降火也。枳实泻痰,能冲墙壁。天花粉大治膈上热痰。五倍子佐他药,大治顽痰。瓜蒌、滑石,大治食积痰,洗涤脏腑。油炒半夏,大治湿痰,亦治喘嗽心痛,粥丸,姜汤下三十丸。小胃丹能损胃气,食积痰者用之,不宜多服。
治湿痰方,黄芩、半夏、香附、贝母,若加瓜蒌、青黛,能治热痰,作丸服。痰之清者,二陈汤之类。凡治风痰,必用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僵蚕、猪牙皂角之类。
中和丸
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
等分为末,粥丸。
燥湿痰方
南星一两 半夏二两 蛤粉三两
上为末,蒸饼丸,青黛为衣。
治阴虚,内多食积痰方。
真川芎七钱 黄连 瓜蒌仁 白术 神曲 麦芽以上各一两青黛五钱 人中白三钱
上为末,姜汁蒸饼为丸。
竹沥治膈间有痰,或颠狂,或健忘,或风痰。亦能养血,与荆沥同。
小胃丹
治湿热痰积,兼治白带。
用甘遂以水湿面为衣,长流水煮令面透,再用水洗,晒干,大戟以长流水煮一时,再用水洗,晒干;芫花好醋拌匀,过一宿,瓦器内炒,不住手,搅炒令黑色,不要焦了;大黄纸裹,水湿,灰火煨,勿令焦,去纸,切,焙干,再以酒润,炒令热,倍前药;黄柏炒,倍大黄。各研,秤末用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二丸。
又方
甘遂、大戟减三分之一,朱砂为衣,名辰砂化痰丸。
痰方
南星、半夏各一两,蛤粉二两,专治湿痰。热加青黛,湿加苍术,食积加神曲、麦糵、山楂。
又方
黄芩、香附、半夏、瓜蒌、贝母、青黛,末之,粥丸。
治食积痰火,又能大泻胃火,软石膏细末,醋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
青礞石丸
解食积,去湿痰,看病冷热虚实作汤使。
青礞石半两,依法煅,半夏七钱,南星、茯苓、片芩各半两,法制硝三钱,以硝共萝卜水煮化,去萝卜,以绵滤过,令结风化,末之,面糊丸。一加苍术、滑石。
又方
半夏二两,白术一两,茯苓、陈皮各七钱半,黄芩、礞石各半两,风化硝二钱。
痰喘方
皂角灰半两 海粉 萝卜子蒸 南星用白矾一钱半泡汤浸,晒干。各一两 瓜蒌仁一两
上末之,姜蜜丸噙化。
又方
南星、半夏、杏仁、瓜蒌、萝卜子、青黛、香附、曲糊丸。
清金丸去肺火,下膈上热痰,与清化丸同用。以黄芩炒末,水丸。清化丸方苦能燥湿热,轻能治上,专治热嗽,及治咽痛。细末,以醋调傅咽喉间,用灯笼草叶炒末,蒸饼丸。
茯苓丸
治痰。半夏四两,茯苓二两,枳壳一两,风化硝五钱。
治郁痰。白僵蚕、杏仁、瓜蒌仁、诃子、贝母、五倍子。
导饮丸
吴茱萸制,三钱 茯苓一两 黄连五钱 滑石七钱半 苍术一两半,泔〔1〕水浸
〔1〕泔 原作”甘“,据《丹溪心法·痰》改。
上末之,曲糊丸,每服百丸,姜汤下。
白玉丸
江子三十个 南星 半夏 滑石 轻粉各三钱
为末,皂角仁浸,浓汁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
瓜蒌丸
治食积,痰壅滞喘。
瓜蒌仁 半夏 山楂肉 神曲各等分
上为末,以瓜蒌水丸,姜汤入竹沥下二十丸。
又方
半夏一两 苍术二两 香附二两半 黄芩 黄连 瓜蒌各一两
上末之,曲糊丸。
清膈化痰方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黄柏五钱 山栀五钱 香附二两半 苍术二两
上为末,曲糊丸。
搜风化痰丸
人参 僵蚕 槐角子 白矾 天麻 陈皮去白 荆芥一两半夏四两 姜汁浸辰砂半两
上末之,姜汁炊饼丸,阴干,辰砂为衣,姜汤下四十丸。
坠痰丸
治痰饮效。
枳实 枳壳半两,炒,去穰 黑牵牛半斤,取头末 猪牙皂角二钱,酒炒 明矾三钱,飞一半 朴硝三钱,风化为末
上末之,用萝卜汁丸,每服四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次则有痰。
治湿痰。
苍术一〔1〕钱 白术六钱 香附〔2〕一钱 酒白芍药二钱
〔1〕一 明刻本作“三”。
〔2〕香附 原作“附香”,据明刻本乙转。
上末之,炊饼丸。
治肥人湿痰。
苦参 半夏各一钱半 白术二钱半 陈皮一钱
上作一服,姜三片,入竹沥与水共一盏煎,食远吞三补丸十五丸。
治上焦风痰。
瓜蒌仁 黄连 半夏 猪牙皂角各等分
上末,姜汁炊饼丸。
治痰气。
片黄芩 陈皮 半夏各五钱 白术 白芍药各一两 茯苓三钱
上为末,姜汁炊饼丸。
祛风痰,行浊气。
防风 川芎 牙皂 白矾 郁金各一两 赤白蜈蚣各一条
上末之,炊饼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食前茶清汤下。春以芭蕉汤探吐痰。
利膈化痰丸
治胸膈痰气最妙。
贝母 半夏各半两 天南星 蛤粉各一两 瓜蒌仁 香附各半两,童便浸。以上并为细末。
上用猪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两,煮水将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药搜和。再入生姜汁炊饼丸如绿豆大,青黛为衣,晒干,每服五十、六十丸。
清痰丸
专主胸中痰积。一云专主中宫痰积。
乌梅五钱 枯明矾五钱 南星 半夏各一两 黄芩五钱 苍术五钱 神曲一两 棠球一两 青皮 陈皮各五钱 香附一两 滑石炒,五钱 干生姜一两 枳实一两
上为末,炊饼丸。
一男子年七十九岁,头目昏而重,手足无力,吐痰口口相续,左手脉散大而缓,右手脉缓而大,不及于左,重按皆无力,饮食稍减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若与风药,至春深必死。此大虚证,当以补药作大剂服之。与黄芪、人参、当归身、芍药、白术、陈皮浓煎作汤,使下连柏丸三十丸。服一年半,精力如少壮时。连柏丸冬加干姜少许,作令药,余三时皆依本法,连柏皆以姜汁炒,为末,用姜汁糊丸。
一男子年近三十,厚味多怒,秋间于髀枢左右发痛,一点延及膝骭,昼静夜剧,痛处恶寒,口或渴或否。医与治风并补血药,至次春膝渐肿痛甚,食渐减,形羸瘦,至春末,膝渐肿如碗,不可屈伸,其脉弦大颇实,率皆数短,其小便必数而短,遂作饮食痰积在太阴、阳明治之。半夏五钱,黄柏一两,酒炒,生甘草稍三钱,苍术三钱,盐炒,川芎三钱,生犀角屑三钱,陈皮、牛膝、木通、芍药,以上五钱。遇暄热加条芩二钱。上为末,每服三钱重,与姜汁同研细适中,以水汤起令沸,带热食前服之,一日夜四次。与之半月后,数脉渐减,痛缓,去犀角,加牛膝、败龟板半两,当归身尾半两,如前服之。又与半月余,肿渐减,食渐进,不恶寒,惟膝痿软,未能久立久行,去苍术、黄芩,时夏月加炒柏至一两半,余依本方内加牛膝,春夏用梗,秋冬用根,惟叶汁用尤效。须绝酒、肉、湿面、胡椒。中年人加生地半两,冬加茱萸、桂枝。
一人面上才见些少风,如刀刮者,身背皆不怕冷,能食,脉弦,起居如常,先以川芎、桔梗、生姜、山栀、细茶。吐痰后,服黄连导痰汤。
外弟一日醉饱后,乱言妄见,且言伊亡兄生前事甚的,乃叔叱之曰:食鱼腥与酒太过,痰所为耳!灌盐汤一大碗,吐痰一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
金氏妇壮年,暑月赴筵回,乃姑询其坐次失序,自愧因成病,言语失伦,又多自责之言,两脉皆弦数,予曰:非鬼邪乃病也,但与补脾导痰清热,数日当自安。其家不信,以数巫者喷水,而恐之,旬余而死。
一妇年五十余,夜多怒,因食烧猪肉,次日面胀不食,身倦,六脉沉涩而豁大,此体虚痰膈不降,当补虚利痰,每早服二陈加参术大剂,服后探吐令药出,辰时后与三和汤三倍加术二帖。至睡后服神祐丸七丸,逐其痰,去牵牛,服至一月而安。
傅宪幕子,暑月因劳而渴,恣饮梅水,又连得大惊三四次,妄言妄见,病似鬼邪,两脉皆虚弦而沉数,予曰:数为有热,虚弦是大惊。又酸浆停于中脘,补虚清热,导去痰滞病可安。与参、术、陈皮、芩、连、茯苓,浓煎汤,入竹沥、姜汁,与服浃旬,未效,众尤〔1〕药之未对,予知其虚未回,痰未导,仍与前方加荆沥,又旬而安。
〔1〕尤 归咎。
一人阴虚有痰,神曲、麦芽、黄连、白术各一两,道芎七钱,瓜蒌仁、青黛、人中白各半两,上末之,姜汁擂,炊饼丸。
一人湿热劳倦新婚,胸膈不快,觉有冷饮,脉涩大,先多得辛温导散药,血气俱伤。苍术、半夏、白术、陈皮,以上五钱,白芍药六钱,龟板七钱半,炒柏一钱半,黄芩三钱,砂仁、甘草各一钱,上末之,炊饼丸,食前姜汤下四、五十丸。服后膈间冷痰未除,用小陷胸汤加少茱萸作向导,为丸服。
一人气实形壮,常觉胸膈气不舒,三一承气汤下之,及与导痰之类。
一人食积痰气,脾弱,贝母、连翘、麦芽、陈皮各半两,南星、黄芩、白术各一两,莱菔子二钱半,上末之,炊饼丸。
一老人呕痰胸满,寒热,因伤食起,用二陈导饮。白术补脾,柴胡、黄芩退寒热,苍术解表寒,砂仁定呕下气。
一妇人舌上长起厚苔并痛,心下时坚,阳明痰热。黄柏、知母俱蜜炙,贝母各二两,瓜蒌、枳实、麦芽、姜黄、牛膝各半两,为末,可留于舌上,再用白术二两,荜澄茄,莱菔子、连翘、石膏各半两,青子、风硝、升麻各三钱,上末,炊饼丸服。
二陈治痰要药,世多忽之,且平胃散为常服之药,二陈汤反不可服乎?但能随证加减,用之无不验。世人贵耳贱目,不特此也。
喘第二十一
有短气,有火炎,有痰,有阴火上逆。
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气短者,参芪补之;火炎上者,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降痰下气为主;阴火上逆者,补阴降火。有气虚短气而喘,有痰亦短气而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喘急而有风痰者,《妇人大全良方》千缗汤加导痰汤。阴虚夹痰喘急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半夏、枳壳。气虚者,人参蜜炙〔1〕、黄柏、麦门冬、地骨皮之类。大概喘急者,不可用苦药、凉药,火气盛故也,导痰汤合干缗汤妙。诸喘不止者,用劫法,只一二服则止。气虚人少用。劫定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用椒目研极细末,用二钱,生姜汤调下止之,丸、末皆可用。又法: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生姜汁,蜜为丸,如小桐子大,每服用五七十丸,噙化止之。元气虚而喘,喘而气短者,生脉散。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即愈。秋冬之间,风痰作喘,搜风化痰丸。肺湿作喘,以甜葶苈研细末,枣肉为丸,服之。人卧则气浮于肺,凡上升之气,大概用香附、黄连、黄芩、山栀、青皮以降之。
〔1〕炙 原作“炎”,据明刻本改。
戴云:有痰喘者,有气急喘者,有胃虚喘者,有火炎上喘者。夫痰喘者,乍进乍退,喘便有痰声;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坠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用燥热之药,以火济火。昔叶都督患此,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七次而安。又有胃虚喘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是也。
治气逆、气喘、上气,紫金丹可用,须三年后者乃可。忌猪肉并酒。
一子二岁,患痰喘,见其精神昏倦,病气深,决非外感,此胎毒也。盖其母孕时喜食辛辣热物所致,勿与解利药,因处以人参、连翘、芎、连、生甘草、陈皮、芍药、木通煎,入竹沥,数日安。
一妇人,六七个月痰嗽喘急不卧,专主肺。北柴胡一钱,麻黄二钱,石膏二钱,桑白皮一钱,甘草半钱,黄芩一钱半,一汗而愈。后服五味子、甘草、桑皮、人参、黄芩。
哮第二十二
哮专主乎痰,宜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治哮必须薄滋味,专主乎痰。必用大吐,吐药中多用醋,不可全用凉药,必带表散,此寒包热也。半夏、枳壳、炒桔梗、片黄芩、炒紫苏、麻黄、杏仁、甘草,天寒加桂。一法小胃丹,以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黄芩,作汤送下,看虚实用之。
治哮积方 用鸡子略损壳勿损膜,浸尿缸中三四日夜,煮吃效。盖鸡子能去风痰也。
治哮,紫金丹
以精猪肉三十两,切骰子大,用信一两明者,研极细,拌在肉内,令极匀,分作六分,用纸筋黄泥包之,火烘令干,又用白炭火于无人远处煅之,以青烟出为度,出火毒放地上一宿,研细,用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食前茶清下,大人二十丸,小儿十丸,量虚实与之。
一人哮喘,南星、半夏、杏仁、瓜蒌仁、香附、橘红、青黛、莱菔子、皂角灰。上末之,曲丸,姜送下。
泄泻第二十三
有湿,有气虚,有火,有痰,有积。
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小。殊不知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是长策。治湿燥湿宜渗泄,四苓散中加苍术、白术,甚者二术皆炒;气虚用人参、白术、芍药炒、升麻,火宜伐火利小水,用黄芩、木通入四苓散;痰宜豁痰,用海石、青黛、黄芩,神曲作丸服,或用吐法吐之,以升提其清气;食积宜消导之,疏涤之,神曲或大黄等。泄泻水多者,必用五苓散。
止泻方
肉豆蔻五两 滑石春冬一两二钱半,夏二两半,秋二两
上用姜汁、曲糊丸。
又方姜曲丸
姜二两 陈曲六两,炒,用一二年陈者,新者发热不可用,陈麦亦可用茴香半两
治脾泄方
用炒白术、炒神曲、炒芍药,或散或汤,作丸子尤切当。治脾泄,当大补脾气而健运复常。
治久病,大肠气泄。熟地黄五钱,白芍药炒、知母各三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一钱。上末服。泄泻或呕吐,用六一散,生姜汁汤调服。积痰作泄,宜下之。青六丸去三焦湿,治泄泻多与他丸同用,并不单用。若欲治血痢,或产后腹痛,或自痢者,补脾补血药送之。久病气虚,泄泻不止,灸百会三壮。
一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白术炒,二两,白芍药酒炒,一两,神曲炒,二两,山楂一两半,半夏一两,汤浸,黄芩炒,半两。上为末,青荷叶烧饭为丸。
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脓,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以人参、白术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术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证减,独小便不利,只以益元散服之效。
一男子因辛苦发热,腰脚痛,吐泻交作,以白术二钱、人参一钱、滑石二钱、木通一钱半、甘草半钱、陈皮二钱、柴胡一钱。
夏月水泻,桂苓甘露饮,官桂、人参各五钱,木香一分,茯苓、白术、甘草、泽泻、葛根、石膏、寒水石,以上各〔1〕一两,滑石二两。脾胃不和,泄泻并伤食,用胃苓汤。积聚肚泻,胜红丸。肠鸣泄泻,久不愈者,诃黎勒丸。泄泻下积,身热水泄者,大柴胡汤。水泻,白术、苍术、厚朴、陈皮、炒曲、茯苓、猪苓、泽泻、地榆、甘草。冬月加干姜等分。治老人水泻,白术一两,苍术一两,厚朴半两,炒曲一两,肉豆蔻一两,陈皮五钱,炒芍药一两,滑石一两,炒,甘草三钱,炙,樗皮一两,炒。上饭丸,食前米饭下八十粒。
〔1〕各 原缺,据明刻本补。
一人胸满,泄泻不止,当消食补脾则泄止。若积病,亦有胃壮而泄不止,当下去积,则泄止。
凡内外之邪,有伤于生化之用,则阴阳失其居处之常,脏腑失其所司之政,以致肠胃腐熟而传化之职不修,所以泻也。一人气素脱而虚,顿泻,不知人,口眼俱闭,呼吸甚微,殆欲死者,急灸气海,饮人参膏十余斤而愈。阴虚而肾不能司禁固之权者,峻补其肾。痰积在肺,致其所合大肠之气不固者,涌出上焦之痰,则肺气降下,而大肠之虚自复矣。忧思太过,脾气结而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泄泻者,开其郁结,补其脾胃,而使谷气升发也。
戴云:凡泻水而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
治水泻方 干姜一钱 当归二钱半 乌梅三个 黄柏一钱 黄连二钱。或云各等分水煎。
霍乱第二十四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见成吐泻不彻者,还用吐,提其气起。吐用二陈汤加减,或盐汤,或盐水皆可吐。
治霍乱。苍术、厚朴、陈皮、葛根,以上一钱半,滑石三钱,白术二钱,木通一钱,甘草炙。又法:用姜汤下保和丸四十粒。
治干霍乱,大法发汗,吐亦不妨。此系内有所伤,外为邪气所遏,有用吐法者,则兼发散之义;有用温药解散者,其法解散,不用凉药。二陈汤加川芎、苍术、防风、白芷等剂。夏月霍乱吐泻,大欲饮水,或狂乱奔走,姜制厚朴,官桂、干姜、茯苓、半夏。
霍乱方,藿香、苍术、厚朴、陈皮、缩砂、白芷、甘草、半夏、茯苓、人参、炒神曲等分,遇寒加干姜,寒甚加附子。吐泻霍乱,夏月以冰水调益元散,加姜汁服之。又以地浆清水调桂苓甘露饮,新汲水亦可。所以至阴之物,能生阳中之阴。霍乱微烦躁渴,钱氏白术散。以上二方,俱见《宝鉴》中。
夏月吐泻,黄连香薷汤,井中浸冷服。霍乱脉多伏或绝,大法理中汤好。阳不升阴不降。乖隔而成霍乱,切不可与米汤,饮即致死。夏月多食瓜果,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绝上下,遂成霍乱,以六和汤倍藿香。
挥霍撩乱而不得吐泻,名干霍乱。干霍乱最难治,须以盐汤吐之。
治搅肠沙,用樟木屑煎浓汤,呷一碗,须臾吐泻即可。一云干霍乱,俗名搅肠沙也。又法,就委中穴有紫处,刺出血即安;或于十指头出血,亦是良法。一法,治霍乱已死,腹中尚有暖气,用盐纳脐中,灸七壮,仍灸气海。
痢第二十五
分在气在血治。
赤属血,白属气。身热、后重、腹痛。身热者,夹外邪,法当解表,不恶寒用小柴胡去参。后重,积与气郁,坠在下之故,兼升兼消。腹痛者,是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下痢腹痛,人实者,宜用刘氏之法下之,然后随气血用治痢之药。下血多,主食积与热,当凉血活血,当归、桃仁、黄芩之类,或有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以六一散一料炒,红曲半两;能活血,以饭为丸。腹痛者,宜温散药,如姜桂之属以和之。如有热,用黄芩、芍药之类。壮者与初病者,宜下之;虚弱衰老者,宜升之。一痢初得之时,一二日间法当利,大、小、调胃承气汤下之。看其气血而用药,气病用参术;血病用四物汤为主;有热先退热;后重者当和气,木香、槟榔之类;因积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虚故也。
保和丸方
山楂肉三两 神曲二两 陈皮 半夏 茯苓以上一两 连翘五钱 莱菔子五钱
上炒,七味为末,粥丸,姜汤下。或加白术二两。
下痢初发热,必用大承气汤下之,后随证用药。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药、热药用。一本云:血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四物为主。下痢后,身发热者,有外感。初下腹痛,不可用参术,虽气虚、胃虚者,皆不可用。下血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清热。后重者,积与气坠下,当和气,兼升兼消,木香、槟榔之类。不愈,用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黄连、枳壳作丸。盖后重,大肠风盛故也。下痢病,有半死半生者二。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身热脉大者,半死半生。
有不治证者五。下〔1〕血者,死;下如尘腐色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痢唇如朱砂红者,死;下痢如竹筒者,不可治。
〔1〕下 明刻本此下有“纯”字。
夫痢而能食,胃未病也。若脾胃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遂成禁口证。一方治禁口痢,香莲丸与莲肉各半,研末米汤调下。治禁口痢。脐中用田螺入麝香少许,捣烂之,以引其热就下,热去则欲食也。
治痢方 苍术、白术、条芩、当归、白芍药、生地黄、青皮、黄连、滑石、甘草作一服,白水煎。里急后重,炒连、滑石,加桃仁、槟榔。甚者,加大黄;呕者,加半夏、姜煎。
又方
干姜一钱 当归二钱半 乌梅三个 黄柏一钱半 黄连二钱
上作一服,白水煎。
孙郎中因饮食过多,腹膨满,痢带白色,用苍术、白术、厚朴、甘草、茯苓、滑石煎,下保和丸三十粒。
又方有炒曲。痢后脚弱渐细,苍术二两,酒芍药二两半,龟板三两,酒柏半两。上末之,粥丸,以四物汤加陈皮、甘草,煎汤吞之。痢后腰痛,两脚无力:陈皮、半夏、白芍药,以上一钱,茯苓、苍术、当归、酒芩,以上半钱,白术一钱,甘草二钱。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前服。
一人泄泻,辛苦劳役,下利白积,滑石末、炒陈皮、芍药、白术、茯苓、甘草,上煎,食前服。
一妇人痢后血少肚痛,以川芎、当归、陈皮、芍药,上煎,调六一散服。
一方治久痢。罂粟壳半两,樗白皮一钱,黑豆二十一粒,上同煎,食前服。痢时气发热,苍术、厚朴、赤芍药、当归、黄芩、黄柏、地榆、粟壳、枳壳、槟榔、木香、甘草、干姜。鲜血痢,加黄连;小便不通,加滑石、车前子。痢下血水〔1〕奈何?加阿胶。
〔1〕水 明刻本此下有“无”字。
治痢丸子。侧柏叶、黄连、黄柏、黄芩、当归、芍药、粟壳、生地黄、地榆、枳壳、香附、木香、槟榔,米糊丸,下七八十丸。有食有积腹痛,加莪术、三棱、缩砂。
饮酒之人脏毒,如血痢状,乃平日饮酒之过,遂成此病,先宜戒酒,而药可愈。
苍术一钱 赤芍药一钱 炒槐花一钱半 地榆二钱 枳壳一钱炙甘草三分 黄连炒,五分 干葛二钱 当归五分
上作一贴,清水煎,食前顿服愈。
又方
樗皮二两 神曲炒,五钱 白芍药一两 滑石炒,一两 枳壳五钱
上为末,烂饭丸,桐子大,米饮下七十丸。
久下痢,数月不能起床,饮食不进,惫弱之甚,以人参五分,白术一钱,黄芪五分,当归六分,芍药一钱,炙甘草三分,粟壳三钱,实地榆五分,木香三分,缩砂五分,陈皮一钱,升麻三分,白豆蔻仁三分,泽泻五分。上作一帖,有热加黄芩,脉细四体恶寒加干姜或煨肉豆蔻、川附数片,服数帖,渐自进食。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缓,腹痛后重,夜多痢下,桂苓甘露饮送保和丸三十丸。一作胃苓汤送下。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利下,胃苓汤送保和丸三十丸。一作桂苓甘露饮送下。气虚,面色黄白,或体肢倦懒之人,频并痛,后重不食,脉细弱,或有汗出,黄芪建中汤吞保和丸三十丸。湿热不渴者,建中汤,加苍术、茯苓,吞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痛,后重痢下,脉弦紧,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或白术茯苓汤送保和丸。下痢白积,黄芩芍药汤加白术、陈皮、甘草、滑石、桃仁。下痢赤积身热,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药、炒陈皮、白术、煎,送下保和丸。
一老人因饮白酒作痢,下淡血水脓,腹痛,小便不通,里急后重,人参、白术、滑石、苍术、槟榔、木香、甘草,上煎,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证俱减,惟小便不利,用益元散。
仲景治痢,凡言可下,率用承气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无所留碍,积行即止。
刘河间发明滞下证,尤为切要,有曰: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此实盲者之日月,聋者之雷霆也。
一人患利,不进饮食,四君子加芎、归、芍〔1〕药、陈皮、炒曲、黄连、砂仁、半夏、生姜煎服。
〔1〕芍 此字原缺,据明刻本补。
东易胡兄年四十余,患痢病已百日,百药治不效,时九月初,其六脉急促沉弦细弱,左手为甚,日夜数十行,视瘀物甚少,惟下清滞,有紫黑血丝,食全不进,此非痢,当作瘀血治之。问瘀血何由而致?如饱后急走,极力叫骂,殴打扑,多受疼痛,一怒不泄,补塞太过,火酒火肉,皆能致之。盖此人去年枉受杖责,经涉两年,有此瘀血,服药后得瘀血则生矣,遂以乳香、没药、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槟榔,以曲糊为丸,米汤下百余粒,夜半又不动,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矢明大下秽物如烂鱼肠约一二升,困顿终日,渐与粥而安。
一人患痢,后甚逼迫〔2〕。一人患痢,善食易饥。已见《医要》。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小。殊不知多因湿,惟分利小水最为长策。《内经》谓:下〔3〕身热即死,寒则生。此亦大概言之耳。必兼证详之方可。今岂无身热而生寒而死者乎?脉沉小流连或微者,易治;浮洪大数者,难治。脉宜滑大,不宜弦急。仲景治痢,可温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区分易治难治极密,但与泻同,立论不分,学者当辨之。
〔2〕迫 明刻本此下注有“已见医要”四字。
〔3〕下 此下疑脱“痢”字。
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自汗,脉沉小者,宜温;暴病,或身热脉浮洪者,宜清;身冷自汗用温药。有可吐者,有可汗者,有可下者。初得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也。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赤白带、赤白浊同。先水泄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后水泻,此肾经传脾,是谓微邪易愈。下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如五色〔4〕之相染,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1〕义。如虚宜审之。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药。如伤冷物者,或可用,宜谨之。
〔4〕五色 原脱,据明刻本补。
〔1〕之之 原脱,据明刻本补。
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相传染者相似,此却宜用运气之胜伏以治之。
禁口痢,此胃口热结,用黄连,多加人参,浓〔2〕煎呷之。如吐了又呷,当开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药,毒气犯胃,当推明而祛其毒。
〔2〕浓 原作“湿”,据明刻本改。
呕吐哕第二十六
分气血多少而治。
胃中有热有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用二陈汤加姜汁、炒山栀、黄连、生姜煎服。久病呕吐者,胃虚不纳谷也,以生姜、人参、黄芪、白术、香附。注船呕吐大渴,饮水即死,童便好。呕吐,若脾胃虚损之人,或非夏月见者,服理中汤。见其虚甚,庶可用之,亦宜冷与之饮,以顺其性。痰饮为患,或呕,或吐,恶心,或头眩,或中脘不快,或发寒热,或食生冷,脾胃不和,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痞痛加草豆蔻。胃气虚弱,不能饮食,呕吐,藿香安胃散,藿香、丁香、人参、陈皮、生姜同煎。肝火出胃,逆上呕吐,抑青丸。痰热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缩砂、姜、连、竹茹。痰呕吐不止,陈皮、半夏、姜汁。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呕吐煎药,忌瓜蒌仁、杏仁、桃仁、莱菔子、山栀,皆要作吐。如药中带香药行散,不妨。泄泻或呕吐者,生姜汁汤调益元散。
一人早呕酒,以瓜蒌、贝母、山栀炒、石膏煅、香附、南星姜制、神曲炒、山楂子一两,枳实炒、姜黄、莱菔子蒸、连翘、石碱半两,升麻二钱半,上末之,姜汁炊饼丸。
一人饥饱劳役成呕吐病,时作时止,吐清水,大便或秘或溏,腹痛上攻心背,脉弦。白术一两半,山栀一两,用茱萸二钱炒,去茱萸不用,黄连一两,用茱萸二钱炒,去茱萸不用,神曲、麦芽、桃仁各一两,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姜黄、杏仁各一两,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蓬术一两,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香附一两,三棱一两,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白豆蔻、砂仁、木香、莱菔子、陈皮,已上各五钱,南星一两,姜制,山楂一两,大黄一两,蒸,青皮五钱。上末之,姜汁炊饼丸,每服二三十丸。
朱奉议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凡病人欲吐者,切不可下,逆故也。刘河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又有气逆者,又有寒气郁于胃中者;又有食滞心肺之分,不得下而反出者,然胃中有火与痰而致呕吐者多。又有久病呕者,此胃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黄芪、白术、香附之类。
恶心第二十七
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证用药。
痰饮为患而呕吐恶心者,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煎服。
戴云:恶心者,无声无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非心经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姜,盖能开胃豁痰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