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劳〗

奉诊某君脉数次。或浮而滑。或弦而数。或滑而数。两关前犹甚。闻自秋仲外感鼻塞。或用败毒。正气等剂。发表。延至冬初。晡热痰红。或用滋阴降火。及至腊末。犹患恶寒晡热。头痛额痛。鼻乾龈肿。痰嗽声重。或用补中益气。数症还复。百药龃龉。非药草之不灵。计症候之不明也。兹承某君命。不敢隐讳。略窥线道。以陈始末。夫风天之阳气。百病之长也。营卫失调。皮肤不密。阳邪外袭。伤人尤速。一失其治。传入腠理。再失其治。传入骨髓。不能泄越者。内作骨蒸而成风劳矣。论其变。或令人寒热。或嗽吐血。遗精盗汗肌瘦等症作矣。岂曰尽属阴虚而用滋降。再曰。中气虚弱。而用补益。枉投药剂。坐观其效。如众盲摸象者哉。故药分三阴三阳以施。症随各经各脉以断。纵得外邪之伤。乘其邪浅。药不数服而得愈矣。原某君数症。虽经几月。幸年壮气旺。阳邪不为传变。唯滞于一经也。谓一经者。足阳明也。自迎香交入鼻。历承泣起头维。循鼻外入上齿。及走下关颊车数穴云。所患数症。不外斯经。申酉晡时。足少阴表里所主。土一受邪。侮其所胜之水。则晡热作矣。经曰。应于申末发者。谓之潮热。邪在胃也。脉浮滑弦数。阳也表也。乘其脉势。先以表散阳明之邪。候其脉和。后以调理阳明之土。则无实实虚虚之患矣。所用药方考略陈如下。

升麻 葛根 白芍药(各五分) 当归(二分) 白芷(二分) 甘草(二分)

芷葛升麻。辛甘轻清之品也。辛甘法乎阳。可以发阳明之表。轻可以治阳明之实。清可以理阳明之滞。以白芍敛其清发之气。以甘草可以缓其阳明之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佐以当归之甘温。和芍药之酸寒。调其营。又和炙甘之温平。和其卫。营卫调而外邪伏。阴阳和而寒热除。是以加味之升麻葛根汤。由乎阳明之症而所设也。

前方上五贴诸症如失。唯鼻塞耳。脉左右关尚弦。再加二味于前方。虑一味之和滞不专。姑置之。

加芎辛(各三分) 去归

上六贴。鼻气通畅。头面爽快。六脉平和。饮食自若。然因岁末年始。出入甚繁。初四日。觉皮肤恶风。今犹平快矣。承某君命。再一制方云。

前上升葛数剂。诸症速痊。昨似有风寒之状。然脉既平和。不可过服表剂。亦不可峻补。将前剂宜合友贤之补益。汤料想适中也。特考药品。再验万一。

人参 黄耆 白术 陈皮 当归 柴胡 升麻 川芎 白芷 白芍 葛根(各二钱) 炙甘(一钱)

参耆术陈。甘温而补右。芎归柴芍。味厚而调左。升葛白芷。引从药以行表。国老之甜。和众药以缓势。一补而恶寒退。一发而恶风散。一升而上部症和。一敛而中州气平。或曰医王汤病后固宜分两。得不众东垣氏之古制而用等分。无乃逾古贤之法乎。曰。吾闻之矣。用药如用兵。方其阵图也。苟执其方。而不考其药。如将之师。师唯执其阵其图。以遗其兵势也。临机不能应变。而不致倒戈弃甲者鲜矣。是以君臣佐使异用。寒热虚实异剂。轻重异宜。亢承异制。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东垣立方。以参耆为君。以脾胃为言。予之变方。以升葛为引。以固表为用矣。古人有言曰。世或操禁方为口实。剽窃陈言。甚託言师心倍古昔而自用。誖之誖者也。与其自用。无宁有方。与其执方。无宁穷理。诚万世方家之指南也。曰子之合和补益升葛二方。分两果有理乎。曰。既陈之上矣。能升其清。则浊自降。清浊复位。营卫斯调。

〖吐泻〗

纪州五旬男经霜路十馀日。因病后患不服水土。吐痰泻利。觉四肢怠倦。脉左关弦数右弱。

〔初用方〕 生半夏 生陈皮 白茯苓 白术 人参 厚朴 藿香 青皮 白芥子 莱菔子 甘草 

〔次方用〕 固真饮子 〔终用方〕 三子养心汤

〖肛痈〗

中年男常患小腹弦缩。饮食不甘。过则屎结尿数。觉口中粗淡。本年八月肛门肿痛。脓汁不断。脉弦弱数。

人参 白术 当归尾 陈皮 柴胡 没药 桃仁 槐花 白芷 甘草节 川芎 益智 地榆 黄耆

〖内痔〗

壮男患内痔。直肠肿痛。脓汁不干。

当归 桃仁 枳壳 苦参 白芷 地榆 红花 甘草节 兼用苦参丸每服十丸

〖淋浊〗

 纪州大井氏。壮年患浊。茎痛发疳。愈后清汁不干梦遗。令服忍冬草一斤余。脉数而弦。兼患淋浊。阴囊左边肿核。

〔初用方〕 当归尾 川芎 黄柏 甘草梢(各三分) 忍冬(五钱) 肉桂 橘核 牛膝(各二分) 〔次用方〕 黄芩 黄柏 肉桂 龙骨 车前子 当归 熟地黄 山栀子 黄耆梢 甘草梢 牡蛎 柴胡 辰砂 〔次用方〕 白术 肉桂 茯苓 泽泻 猪苓 木香 川楝子 苏木 木通 槟榔子 橘核 川芎 生姜 盐 茴香 莲肉 〔次用方〕 补中益气汤对五苓散加 橘核 酒黄柏 吴茱萸 生姜 盐 车前子 茴香 〔次用方〕 黄耆 莲肉 人参(各二钱半) 黄芩 麦门冬 地骨皮 车前子(各一钱半) 附子 肉桂 槟榔子 熟地黄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牡丹皮 青皮 橘核 〔次用方〕 八味地黄丸料加橘核 延胡索 茴香 川楝子 〔终用方〕 同方 加石菖 甘草 乌药 益智 盐 龙骨

〖目疾变证〗

壮岁男前年患眼。上盛下虚。饮食不成肌肉。脉举之似缓。按之全无。

〔初用方〕 固真饮子 〔终用方〕 升麻葛根汤 加薄荷 白芷 决明子 独活 细辛 黄柏(酒炒) 当归 夏枯草 甘菊花

〖疟后变证〗

水野氏。前二年患疟。后嗳气。嘈杂。腋汗。腰痛。足弱。遇寒则便结。疝动则溺黄。脐腹痛。睡则身麻。夜不能寐。双眼矇眛。肌肉瞤动。右胁筑块。脉弦而少数。

〔初用方〕 破郁丹料 〔终用方〕 固真饮子 加青皮 香附子

〖疟后瘛瘲〗

远藤氏四旬。十年前。患疟三载。后右手战。左右有时不便。四肢冷或足热。项太阳筋强。两胁筋强。或筑。左胸鸠尾及脐边动气。一或用气。则目眩身摇。遇食则泻上气。头痛。遇冬腰冷。久坐则兄痹。不知脱履。时患浊麻。

〔初用方〕 人参养胃汤 加黄柏(酒炒) 青皮 鳖甲 〔次用方〕 沉香天麻汤加青皮槟榔子 茯苓 黄柏 车前子 〔次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青皮 羌活 〔次用方〕 人参败毒散 去人参加木瓜 薏苡仁 黄芩黄柏 〔次用方〕 前剂去木瓜 黄柏 薏苡仁 加黄连 芍药 〔次用方〕 羌活 独活(各一钱) 藁本 防风 甘草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附子(五分) 〔终用方〕 羌活 威灵仙 黄芩 甘草 酒香附 桔梗 当归 皂角刺 防风

〖头痛眩晕〗

一壮男四年前。正月停食已前头苦痛如钉。眩晕至今。腹内不和。心下攻筑。或泻利。或耳鸣。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青皮 〔又用〕 交感汤 加甘草

〖胸痛失眠〗

十八岁男子身体衰弱。时吐痰。早晚和静。子午劳倦。胸痛上气。不寐。小腹无力。脉细数弱而不调。

补脾泻肝汤对定志丸料 加陈皮 香附子 酸枣仁

〖喉右结核〗

白樫氏内人。壮年右喉结软核。临夜咽乾口渴。或身体痛无定所。嗳出气。则胸宽。不嗳则紧。脉上部滑数。下部五动弱。

〔初用方〕 破郁丹料 或藿香正气散 〔次用方〕 加味四七汤 加酒黄连 〔终用方〕四物汤 去熟地黄 加生地黄 香附子 薄荷 桔梗 酒黄柏 知母 甘草

〖左胁动气〗

涩谷氏。左胁动气上升。目眩。头或觉痠痛。背脊强。手足甚冷。停食则易饥。多食则倒饱。

〔初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香附子 青皮 〔次用方〕 升麻葛根汤对平胃散 加羌活 川芎 白芷 细辛 藿香 天麻 石菖 生姜 〔次用方〕 沉香天麻汤 加青皮 〔终用方〕 升麻葛根汤 加羌活 细辛 川芎 天麻

〖耳鸣身痛〗

四旬男。患下疳。愈后耳鸣身痛。一医用药。鸣定呕逆。脉浮细弱。

〔初用方〕 附子理中汤 〔次用方〕 六君子汤 加天麻 〔终用方〕 前剂 加乾姜 黄柏

〖发斑〗

寺本氏。肌体壮热。发斑有汗。不食。面赤。眩晕。足弱。

玄参升麻汤 倍白芍药

〖痰嗽〗

伊达氏。五十岁。多年患痰嗽。日则少静。至夜半后。痰甚嗽多。或耳鸣目昏。腹胁冲弦气动。多食则嗽愈甚。大便秘。小便如常或涩。

三子养亲汤 加栝蒌实 海浮石(醋制)

〖耳鸣脚弱〗

石原氏。壮年四月间。遍身发小疮。如麻如斑。服药愈后。伤风吐痰。左手足不便于动。左胁如有物冲气动。耳左鸣不闻。有时脚膝弱。或左腕肿。脉左右上部浮弱数。下部弱而数。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二钱) 威灵仙 忍冬(各三钱) 羌活 黄柏 石菖 红花(各二钱五分) 蝉退(一钱) 防风 枳壳(各七分) 甘草(五分) 生地黄(一钱) 桂枝(三分) 柴胡 升麻(各八分)

〖头痛耳聋〗

冈村氏。壮岁患头痛。不食吞酸上气。或胸痛四肢冷。耳右聋左鸣。目昏足膝麻痹。或舌强嚥干。眩晕吐痰。健忘遗精。或小便溷浊。脉上部弱数。下部似滑。

〔初用方〕 益气聪明汤对六君子汤 加天麻 天南星 石菖 独活 〔终用方〕 通明利气汤

〖潮热发斑〗

二旬男。肌腹日晡发热。头面无汗。四肢觉冷。恶闻食气吐逆。遍身将发斑状。头痛脉沉数。或弦数。

〔初用方〕 太无神术散对升麻葛根汤 加玄参 〔终用方〕 不换金正气散对升麻葛根汤 加石菖 枳实 人参 生姜

右数贴前症愈。发黄。眼色如金。口渴。

茵陈五苓散 加葛花

〖疝瘕恶候〗

高田氏。患气郁。腹围作聚。少食。白浊。脉左右俱涩。五动一止。或三动一止。医为恶候。予曰。是。然医书言疝之变症。恶候百出。

〔初用方〕 行气香苏散 加青皮 山楂子 木香 或去三味 加茴香 青木香 三稜 莪术 木通 〔次用方〕 三和散 觉脐上下气动。脉三十动一止。二十五动一止。〔终用方〕 人参 乾姜 肉桂(各一钱) 甘草 黄柏 知母(各五分)

〖胸胁动气〗

一壮男。患左腹攻筑。行步无力。胸胁气动。饮食减少。

〔初用方〕 行气香苏散 加青皮 山楂 木香 天麻 半夏 〔终用方〕 八物二陈汤

〖腹冷跗肿〗

青木氏肥壮。常苦小腹冷。足弱或跗肿。

苍术(五钱) 黄柏(三钱) 甘草(五分) 牛膝(八分) 生姜(八分)

〖腹痛肚胀〗

一男子。因食鱼生腹痛。左甚作泻。脉实。常患腹胀。面赤上气。

厚朴 山楂子 青皮 木香 藿香 缩砂 甘草 芍药 乌梅 槟榔皮 半夏 陈皮 香附子 青黛共十四味

〖疝瘕〗

五旬男。平素用心太过。仕官朝夕无暇。常犯疝症。小腹冰冷。及腰脊。或觉腹内如转索。或肚腹如絮柔痰支心下。脚腿痠弱。脉沉细无力。或细动似弦。

十全大补汤 去肉桂 白术 加附子 羌活 防风 制半夏 乾姜 陈皮 杜仲 牛膝

〖狐疝痔漏〗

一男常患狐疝。或湿或隐。下血数年。在四季八专之令。右胁结块如碗。不动不痛。觉腰背冷。头鸣。目眩。小过于食。则吐饮一口。多年病痔瘻脱肛数症。

〔初用方〕 二陈汤 加苍术 川芎 香附子 羌活 青皮 〔次用方〕 芍药 当归尾 地榆 桃仁 枳实 厚朴 青皮 〔次用方〕 清气化痰汤 〔次用方〕 藁本 白芷 羌活 天麻 威灵仙 细辛 蔓荆子 生地黄 当归 便香附 山栀子 陈皮 〔次用方〕 香砂平胃散 〔终用方〕 活血化痰汤 加地榆 黄连

〖伤食痞气〗

一男常患肚弱伤于食。右胁痞气。脐下亦然。或似伤风。肩背紧。或秋末痰支咽喉。或闻鸟羽声。则胸心怔忡不时。口舌或咸。有时便燥。脉滑数。右关无力。

〔初用方〕 二陈汤 加青皮 苍术 茴香 香附子 川芎 〔次用方〕 行气香苏散 〔终用方〕 柴物汤对二陈汤 加知母 黄柏 延胡索

〖心腹胁痛〗

高柳氏患心腹胸胁痛楚。面白唇红。

〔初用方〕 蒲黄 五灵脂(各一钱) 木通 赤芍药(各五分) 黄连(一钱二分) 附子(二分) 〔次用方〕 椒梅汤对七味清脾汤 加紫苏 白茯苓 〔次用方〕 当归 茯苓 陈皮(各一钱) 白芍药 酒黄连 山栀子 酒香附(各八分) 青皮 川芎 半夏 厚朴 柴胡(各七分) 吴茱萸 甘草(各四分) 〔次用方〕 推气散 加厚朴 沉香 木香 〔次用方〕 黄连 吴茱萸 木香 沉香 延胡索 香附子 桂心 姜黄 砂仁 〔终用方〕 当归 茯苓 青皮 陈皮(各一钱) 白芍药 黄连 山栀子 香附子(各八分) 川芎(各六分) 半夏 厚朴 柴胡(各七分) 甘草 吴茱萸(各四分)

〖积气眩晕〗

河岛氏患腹肚积气不食。体瘦。发作则眼晕背强。手足冷。或梦遗恶食。

〔初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青皮 香附子 〔终用方〕 分心气饮

〖鼻痔〗

浅井氏。平常少饮。左鼻孔生痔。体温则通。遇寒则塞。

〔初用方〕 补中益气汤 加白芷 细辛 辛荑 木通 川芎 石菖 〔终用方〕 辛荑 木通 防风 细辛 藁本 升麻 白芷 葛根(各三钱) 黄芩 甘草 薄荷 石菖(各一钱五分)

〖潮热盗汗〗

安西氏内人二十岁。因产后丧孩。至六月后。发热晡时。或盗汗。不食。医治后。体瘦弱。面赤。或盗汗。不食。脉七动无力。左右项生疬。六七颗。经水或居。

〔初用方〕 黄芩 柴胡 桃仁 玄参 犀角 赤芍药 牡丹皮 生地黄 〔次用方〕 活血化痰汤 加地骨皮 牡丹皮 红花 桃仁 延胡索 香附子 白术 酒黄柏 〔次用方〕 柴胡 连翘 黄芩尾 甘草 三稜 牛蒡子 苏梗 黄连 红花 栝蒌根 知母 贝母 白芷 葛根 生姜 〔次用方〕 桃仁 赤茯苓 柴胡 三稜 白术 贝母 酒芩 山栀子 桔梗 当归尾 缩砂 甘草 陈皮 栝蒌根 红花 皂角刺 生地黄 〔次用方〕 山栀子 柴胡 葛根 川芎 黄连 芍药 地骨皮 当归 白术 茯苓 红花 桃仁 牛膝 甘草 〔次用方〕 栝蒌枳实汤 去当归 加桃仁 红花 牛膝 赤芍药 当归尾 〔终用方〕 加味逍遥散对四物汤 加贝母 栝蒌根 红花 桃仁 牛膝

〖肿泻绝证〗

一奴。劳役后病泻。面部四末虚肿。色青黄。痰喘不眠。不进饮食。言语呢喃。脉左寸不应。馀部浮弱。或弱数五动半。余医治将及半载。病日笃。并无寸验。予曰弱则卫气败。弱数营将夺。不救。其主再三求请曰。服子之药一贴。虽瞑目在九泉之下。亦无怨矣。予不得已用药。七日浮肿退。痰喘止。粥饮进。呢喃定。外症悉平。唯脉不复。予曰无奈矣。其主再求曰。服子之药。得其神验。更乞一治。予曰独参汤大贴。延三日之命也。后果然。

〔初用方〕 当归厚朴汤对六君子汤 加木瓜 阿胶 煨生姜 〔次用方〕当归 厚朴 前胡 甘草(各五分) 肉桂 陈皮(各七分半) 苏子 半夏(各一钱) 人参(二钱) 〔次用方〕 六君子汤对钱仲阳白术散 兼用独参汤 〔次用方〕 驻车丸每二十粒粥饮下 〔终用方〕 消气散

〖咳嗽〗

五旬男。患咳嗽。或饮食。或睡卧。身暖愈嗽。脉滑。

三子养亲汤对二陈汤 去半更 加生半夏

山楂子 香附子 神麴 栝蒌仁

〖稜骨痛〗

岸本氏患稜骨痛。五六年。或咽乾。龈肿。头痛。面目肿。右脉滑。

升麻 白芷 苍术 薄荷 黄芩 甘草 防风 半夏 羌活 天南星

〖麻痹不遂〗

纪州落合氏。前年患疸。愈后右胁筑块。左足麻痹而弱。左半身觉不便。常耳鸣。或梦泄。脉五动。

三妙散 加当归 川芎 青皮 独活 甘草

〖咳嗽夜剧〗

六旬男。自去冬。初觉伤风吐痰。咳嗽至夜尤甚。头汗如流。脉弦涩。

三拗汤对二母散 加制半夏 阿胶 五味子 款冬花 桑白皮

〖痰嗽痹弱〗

西村氏患痰嗽。脚腿痹弱。腰腹沉重。及秋似伤风状。脉或滑数。或弦数。

除湿清热却痰丸对三妙散

〖四肢痛痹〗

七泽氏老母患四肢不便。动则痛楚。背肩强急。手腕结核。前服六味地黄丸料不愈。

〔初用方〕 当归 赤芍药 黄耆 羌活 郁金 防风 独活 川芎 甘草 桂枝 陈皮 半夏 茯苓 〔次用方〕 羌活 独活(各一钱) 藁本 防风 川芎 防己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苍术(各五分) 甘草 蔓荆子(各三分) 〔终用方〕 人参养荣汤 加羌活

〖鱼口结块〗

户田氏患鱼口。愈而结块。手足时发红点。脉实。

防风通圣散 去芒硝 石青 加黄柏 木通 牛膝 红花 再去四味 倍防风 加大力子 蝉退

〖内障失明〗

木材氏患内障。左失明。右少光。头重耳鸣。前与补中益气汤。及益气聪明汤。六味丸等剂。右眼复光。今春为官役自纪至武。路途劳神。觉鼻塞。眼暗。上气。等症。脉左浮弦。右弱弦。

〔初用方〕 蔓荆子 羌活 决明子 当归 川芎 芍药 黄耆 熟地黄 甘草 防风 陈皮 苍术 升麻(炒) 柴胡(炒) 沙参 共十五味 〔次用方〕 前剂 加青皮 人参 〔终用方〕 人参 黄耆 白术 当归(各二钱) 五味子(二十粒) 黄柏 山茱萸 牡丹皮 泽泻 茯苓(各二钱) 熟地黄(四钱) 甘草(五分)

〖头痛目眩〗

字藤氏性急。左胁冲动攻筑。或头痛目眩。或吐痰鼻塞。夜不安眠。自正月初旬。遍身似伤风。然后吐痰。盗汗。头痛。目眩。晡热。数症往复。脉滑而无力带弦。

〔初用方〕 天南星 甘草 柴胡 白芷 牙皂 黄连 枳实 栝蒌仁 川芎 赤芍药 苏子 香附子(便制) 贝母 天麻 白芍药 前胡 桂心 黄耆 茯苓 人参 细辛 当归 麦门冬 陈皮 甘草(各一两) 生半夏(七钱半) 〔终用方〕 当归六黄汤

〖泻痢〗

八旬男。患休息痢二年。及本年正月。伤食泄利愈重。至月初医灸数处。亦作溏泻。或呕吐头痛腹满。脉弦细。

〔初用方〕 藿香正气散 加酒黄连 兼用驻车丸 〔次用方〕 茯苓 白术 人参 陈皮(各三分) 乾姜 甘草(各一分) 白芍药 泽泻(各二分半) 升麻(八厘) 〔终用方〕 白术 陈皮 茯苓(各三分) 人参(一分) 缩砂 酒香附(各二分) 甘草(五厘) 半夏(一分五厘) 当归(五分) 杏仁(二分)

〖结气冲动〗

木村氏。习射数年。胸腹结气冲动。或肩背痛。或头痛上气。或不食等症。

〔初用方〕 二陈汤对三子养亲汤 加天麻 酒香附 〔终用方〕 香附子(四钱) 白茯苓(一钱) 天麻 青皮(各八分) 甘草(四分) 木香(一钱) 当归(一钱)

〖羸弱〗

布施氏。肥胖。病后觉体弱。

二陈汤对平胃散 加桑白皮 白殭蚕 白芷

〖咳血〗

一男。患咳血。寝汗脉数。

陈皮 白茯苓 甘草 桑白皮 当归 天门冬 麦门冬 黄芩 山栀子 芍药 生地黄 紫菀 阿胶

〖脚气〗

壮男患痳浊。愈后发脚气。肿痛。

人参败毒散 去人参 加木瓜 牛膝 苍术

〖内痔〗

四旬余男。患内痔。结粪疼痛不已。夜甚。脉左弦尺弦实。右浮弦五动余。

当归尾 赤芍药 川芎 荆芥 地榆 枳壳 槐花 酒黄连 生地黄 防风 乳香 没药 桃仁 甘草节

〖疳疮〗

一男患疳疮。逾年不愈。状如烛残。脸肿遗脓。脉弱散而似滑。或弱数。

〔初用方〕 黄耆尾 人参(各三钱) 甘草节(五分) 当归 白芷 皂角刺(各二钱) 〔次用方〕 黄耆(六钱) 当归(二钱) 川芎 柴胡 生地黄 芍药 甘草节(各二分) 白芷(二钱) 〔终用方〕 人参败毒散去人参 加金银花 防风 薏苡仁 连翘 黄柏 皂角刺 木瓜 木通

〖下疳疮毒〗

林氏患疮毒下疳。愈后肢体弱。两腿紧痛。缺盆肩井左右发数十块。或溃或愈。脉动而弱。

〔初用方〕 十六味流气饮 加木瓜 〔次用方〕 疏经活血汤 〔次用方〕 四物汤 加黄柏 木瓜 槟榔子 苍术 〔次用方〕 同方 加黄耆 防风 杜仲 羌活 人参 牛膝 甘草 附子 黄柏 槟榔子 没药 〔终用方〕 当归拈痛汤 加附子 细辛 乾姜 防风 茯苓 山茱萸

〖手战舌强〗

四旬男。常患右手风战。本月初日晨唇缓舌强。不能言语。至巳时渐复。至今二十馀日。每早如前。昨今二日口无食味。脉左弦数。右弦数弱。

〔初用方〕 乌药 陈皮(各二钱) 川芎 白芷 枳壳 桔梗(各一钱) 荆芥 白殭蚕 乾姜(各五钱) 甘草(三分) 或加黄连(酒炒) 羌活 或加防风 〔次用方〕 瓜蒌枳实汤 加石菖 半夏 人参 白芷 〔次用方〕 藿香正气散 加人参 石菖 葛花 〔次用方〕 八味顺气散 〔次用方〕 定志丸料 加木香 当归 酸枣仁 〔终用方〕 治心虚手振药剂(十五味)

〖痘疮〗

十七岁女子。初九日发热。初十日见痘。是夜经水适行。十一日酉时痘发遍身。满面根窝不润。咽喉乾渴。肌体尚热。脉浮滑数。用当归芍药川芎葛根牛蒡子连翘木香生地黄等剂。四物补其血。则红点能润。又理经水。葛根解其肌。则脉自能和。兼行阳明。牛蒡连翘化痘毒。以治十二经之火。香可以去秽。故用木香而净其经水之污。轻可以治实。故佐葛根而治其肌表之壅。又木香能行血药之滞。芍药善敛轻发之气。

〖痰核〗

丰州青木氏女。患痰盛发热。项生一物。如橘大。焮肿疼痛。咽乾口渴。一医与清凉散。合二陈汤。治十馀日并无寸效。不食三日矣。请于诊。左寸关弦数。右大数。予曰此方宜矣。但二陈汤未可也。原用清凉散加山豆根栝蒌仁枯黄芩三贴。而痰退热止。仍以清凉散为末。醋调敷痛处。明日其肿即退。举家神之。

〖脱肛〗

一富商。年六十馀。头项肿痛。不能摇动。一医用人参败毒散数十贴。热退肿如故。又用内托之药不效。请予诊之。脉虚缓。左尺涩。及伸手乞诊。转身之际。皱其两眉。眼看身下。予曰。平素莫犯脱肛麽。患者曰。已多年矣。予乃知前用败毒散之非。撮补中益气汤加茯苓酒芍药倍人参黄耆三贴而脓出。七贴而收功。外贴拔脓滋血膏药。

〖项下肿核〗

大坂一妇人。年三十馀。项下肿痛结一核。红如柿子。一医用人参败毒散。数日不效。请予治之。仍用前方加海带昆布山豆根黄芩黄连瓜蒌仁五贴。而肿消热退。外用海带以下六味粗末。连钱草汁。和醋调贴。

〖肝郁血瘀〗

一官家妇人。常患两胁有物冲上亶中。则口中乾燥。头痛目眩面热足冷大便常涩少。诸医治十一年矣。或止或发。不能去根。少有思虑则发。又不饮食。命予诊之。两手弦数六动余矣。予曰此肝气有馀以致矣。一医曰。某常诊多年矣。此生成脉矣。予曰岂有是哉。人长脉迟。年老脉缓。是其常也。此必前医补之过也。以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川芎地骨皮槟榔子枳壳青皮七贴。而胸宽上部病减半。仍用香附四制合大黄四制为丸。服二百馀丸。用煎汤送下。大便顿解。目眩如忘。通身发斑瘙痒。脉五动矣。予曰。脉动如此。必有十全。虽想前医用调经补血热药峻补多年矣。行年五旬余。经水不断。已前发热。今发斑者。乃血燥而然。有物冲上者。乃瘀血也。用四物汤合小柴胡汤。加牛膝红花桃仁便香附黄柏作大贴。顿饮四贴。下瘀块如碗者数次。连下紫黑臭脓经水。十馀日后。诊脉只四动半矣。予知症痊。用川芎当归酒香附黄柏数十贴收功。

〖健忘怔忡〗

一侍女年三十馀矣。常患健忘。如怔忡。梦中作惊。大便秘结。血块冲上。头晕目眩。不思饮食。五年馀矣。医用归脾逍遥八珍等汤。及清心丸。安神散等药不效。求治于予。余制一方。牵牛大黄槟榔子枳壳桃仁红花牛膝滑石为丸。每旦服三十丸。抑阴汤下。数日眩晕止。大便宽。觉胸中凉快矣。予曰未也。必须大下血块。又用四物汤服前丸药数百丸。下瘀块黑脓者七日。后用沉香木香乌药香附子藿香紫苏山栀子陈皮茯苓白术甘草五贴。再加当归川芎芍药黄芩十馀贴。诸症如忘。后用加味逍遥散。调理出入。月馀全效。

〖血块冲动〗

井上氏女。年十八。患血块冲动。面青口乾。发脱。经不调。众医不效。请予治。用香附乌药蔓荆子白芷沉香菊花川芎黄芩桔梗黄连为散。以小柴胡汤去人参加青皮煎汤送下。日二服。数日后。病症减半。发不脱矣。再用四制香附加桃仁红花莪术三稜枳壳槟榔为丸。以四物汤送下。诸症如失。仍用小柴胡汤加减全效。

〖脚气危候〗

坂阳一贾。常惯使气。一事忤意。则终日不食。一日事不如意。忽患两脚冷痹。气上冲胸。食辄吐而失味。足冷面热。诸治数日。其势弥急。求予诊之。弦数。予曰。此脚气也。不急治则危矣。属撮苏子降气汤加木瓜。又令灸风市三里绝骨各七八十壮。灸未毕。汤已成。便使服之。且灸且服。至三四时许。病势稍减。服五十馀贴而平。

〖卒中痰厥〗

一男五旬肥白。常用心机。一日会客。忽晕倒不省人事。痰壅喉鸣。鼻鼾脉浮滑。会有客医先灌苏合香丸不应。欲作伤食治。予诊毕曰。气虚而得痰厥症也。宜医林三生饮。加人参。一医曰。何以然。曰虞天氏曰。肥人中风。或口喎肢麻。不分左右。皆作痰治。又曰。肥人多湿。宜用乌附是也。脉浮而滑。且喉鸣鼻鼾故耳。遂与

南木香(一钱半) 南星(生六钱) 川乌 附子(各生三钱) 人参(五分)

上作七贴加焙姜煎服。而得回阳。后用六君子汤加天麻而痊。肥白之人。知其素有痰症。而卒用心。正气夺而忽晕倒。痰壅喉鸣。故多用南星以驱其顽痰。鼻鼾气夺。故加人参以复其根本。佐用木香以理其气。川乌附子性猛而躁。故用于元阳暴绝之时。追回发阳而成其功也。方名三生。生用其药。而存其勇烈之性耳。或曰得子之法。病愈十之八。中风之因。有五不治。鼻鼾居其数也。子何神焉。令病者而脱其死耶。曰是言也。诚知医之用焉。病证有疑似。元气有强弱。子言鼻鼾一症。谓肺绝也。犹有说。师曰。肥人中风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肥者气必急。故令鼻鼾。乃痰涎壅盛。所以气急有假似之不同也。宜熟思之。

〖痰嗽失血〗

一童患痰嗽。吐血发热。不食。胸痞乾呕。用白术人参黄耆乾姜伏龙肝名白术散。服十贴。症减大半。服五十贴而瘳。若拘于热症之常而用寒凉。乃为泉下鬼耳。医而未至于变法之权。则乌足语此。

附录

大明独立老人用药方

老人治一老父。形瘦患疸。某曰。是血燥发黄症也。譬如秋燥之令一行。万树萎黄。其用药之始末录之也。

八月八日 脉左寸沉数。关尺沉带细涩。右手三部沉而数。寸犹数大。老人云。热郁于中不上散。胃中火滞而然。脉见乎上。是以上部多见色黄。

地骨皮 知母 连翘 枳壳(各三分) 黄芩(四分) 山栀子(二分) 薄荷叶(半分)

上三剂分二贴。作四次。日夜服。

九日 脉同前(但左寸些浮而和) 本方 去薄荷 加当归 防风 秦艽(各三分)

十日 脉左尺沉弱而安。右手机神动荡。不似昨朝脉之沉涩矣。尺微弦。

瓜蒌根(八分) 知母 连翘 枳壳 地骨皮 黄芩(各六分) 黄柏 白芍药(各四分) 防风 甘草(各二分)

上分二贴。作四次。日夜服。

前八日云寸脉数大。热郁于中不上散。胃中火滞云云。因用薄荷防风之品。十日夜。郁火升动。肌肤有热。日夜不退。火炎则水乾。故阴热将发也。燥万物者。莫甚乎火。故羸瘦不生肌肉。火甚则速于传化。故善谷不宜嗜食热燥。此剂苦寒甘凉方也。苦能泻火。火去而阴自生。阴生则肌肉自长。寒能胜热。热退而燥自润。燥润而黄自退也。

十一日 脉气渐浮。热郁自得升动。但脉气浮。不无热动。此正治耳。

玄参 白芍药 连翘 知母 瓜蒌根 地骨皮(各三分) 黄芩(四分) 黄柏(二分) 甘草(一分) 上剂分二贴温服。

十二日 脉(失录)热申时发至亥时。

黄连 白芍药 玄参 黄芩 知母 枳壳 瓜蒌根(各三分) 黄柏 牡丹皮 地骨皮(各二分) 甘草(一分)

十三日 脉(失录)六日夜。大便燥结。因加桔梗。谓其气少升。则大便通矣。

前方 加桔梗梢(二分)

十四日 脉(失录) 前方 因数日便结。制通大便方。

莱菔子(七分) 枳壳(四分) 知母(五分) 桔梗(二分)

上煎汤生捣瓜蒌根(五钱)取自然汁。投入汤药中。再加蜂蜜一匕拌溶。重汤温服。至夜半后。寅初刻。大下燥尿。粪后下些黄汁如豆淋者。其后自止。次晨胸膈凉快。肠胃宽快。浊滞不下。则清气不升。阴阳之道也。小人不退。则正士难进。家国之道也。故燥热日久。里积燥粪。燥粪不去。则脾胃愈积。故假此而推之。治病之道也。

十五日 脉六部些数而和。但两尺沉涩。右寸弱。

白芍药 黄芩 知母(各二分) 石斛(五分) 牡丹皮 生地黄(姜汁炒各三分) 枸杞子(五分) 陈皮(三分) 甘草(一分)

上剂分二贴。作四次温服。是日晡热又来。饮食少进。气色怡惓。经曰。一水不胜五火。故此剂以泻五脏之火也。燥热之药。久服致脉数虽和。沉而无力。此几而无水。故泻火以存水矣。用陈皮甘草以养胃气。石斛等物。清肺源矣。

同晚 脉(失录) 阴时作热。由邪所至。便通渐能止也。但得脉神旺长。不为涩滞乃佳。是在调其气而和之云云。

广陈皮(五分) 石斛(七分) 桔梗(一分半) 白芍药(三分制) 香附子(五分酒制) 白茯苓(五分) 甘草(一分半) 缩砂仁(四分为细末)

上剂水煎熟。投砂仁末。作二次服。

十六日晨 脉六部和带少弱之意。

前方 减茯苓三分。用二分。加黄耆二分。

十七日晨 脉左和。右寸关涩。恐是胃口闭郁。

前方 去茯苓 加枳壳(二分) 连翘(三分)

同晚 脉(失录)申时热发。胸膈烦热。咳嗽。

立师曰。前方加香附子砂仁者。止下之用也。下止可去矣。今朝速欲去之。恐未尽矣。今晚脉沉而致嗽。宜去香砂耳。

前方 去香附 砂仁 加黄芩 知母 地骨皮(各三分)

十八日晨 脉右寸关浮大带涩。

黄芩(四分) 枳壳 白芍药 防风 柴胡(各三分) 黄柏(二分 肾无实不可泄今在尺脉沉火不息故暂用矣) 甘草(一分) 知母 贝母(各五分为末) 调前汤送下。

同晚 脉左三部和。右寸浮数。或曰。浮脉应秋。肺金独旺。恐伐和平之气欤。曰然。用枳柴发动右阳。二母以润肺金。是所以也。然药力未行矣。须用二贴而知之。明早脉得和。喘少热微。气色和怡。

十九日晨 脉六部和而敛。昨脉右寸关浮数减大半而敛。

前方 去柏芍柴 加桔梗(二分) 椒目(五分)

或问症得之燥热。用芍药酸寒收敛。是法也。今去何为。曰芍药虽治土之热。实治左关药也。右关土位脉弦。乃泄土中之木。今脉和故去之。

二十日早 脉左三部如无力。右上部始得平和。嗽止夜热退。小便些淡。

黄芩 椒目 天门冬(各三分) 知母(四分) 贝母 沙参(各五分) 当归 枳壳 白芍药 连翘(各二分) 甘草(一分)

同晚 或问燥症发热是常。而反恶寒何也。曰六脉无寒热之至。此因燥见阴血之虚矣。

前方

二十一日晨 脉六部和而弱。

沙参 贝母(各五分) 当归 连翘 柴胡 黄芩 知母(各三分) 黄柏 防风 白芍药(各二分) 甘草(一分)

同晚 晡时热。至夜不退。

同方 去防风

二十二日晨 脉左寸发动。关尺沉。右寸关沉涩。其中如有物应指。尺沉数。或问累日下药。热不即退。症得之金燥火郁。倍用润剂何如。曰。虽然今晨之脉。右手俱沉应指。如有物。想是燥屎也。宜推下之。

前方 去柴归翘 加槟榔子 枳实(各五分) 山楂(三分)

上煎午未时服一贴。申时下燥屎一颗。如羊粪而坚者。复下肠垢些些。

二十二日夜 热退。戌时再进一贴。至夜半又下燥屎二颗。如前者。丑时微热似不觉。

二十三日晨 脉右关浮涩。颜色轻和。

前方 加黄连(二分半)

二十三日晚 脉两寸实数。微热而嗽。曰寸热而发于夜。宜降阴耳。

生地黄 山栀子 枳壳(各三分) 黄芩(四分) 牡丹皮 白芍药(各二分) 甘草(一分)上煎服。

二十四日晨 脉左三部沉而缓。寸些大。右寸关大。

前方 加黄柏(二分) 倍生苄 黄芩(各一分)

上煎服。小便些清而多。热不大退。微微而热。

二十四日晚 脉左三部沉中些数带弦。右寸关大。而冲上。其中应指如有物。或议用推而下之。曰。左脉不浮泛。所以热不易退。高年病久。不宜重加寒降。重之。则生气不达。愈见其热。宜和之以少甘温之味。则生气生达。而脉浮泛。若胃有遗屎未尽。后再推下之。未为迟也。

生地 黄芩(各四分) 牡丹皮(二分) 当归(三分) 白芍药(二分) 枳壳 槟榔子 神麴(各五分) 黄连(一分) 甘草(二分)

二十五日晨 脉左三部俱平。右上部些数。下部平然。大抵共见缓弱。故用补剂。

当归(二分) 生地 牡丹皮 沙参 神麴 广陈皮 黄芩(各三分) 甘草 炒黑乾姜(各一分)

二十五日晚 脉左三部数沉中有生动之机。右寸关数有泛发之气。尺涩。(北政之年太阴司天右尺不应连日不论右尺是不应故也)

前方 去归姜陈 加玄参 地骨皮(各三分)

二十六日 脉左上部数有浮泛之气。下部起动似数。右寸平。关平而长。尺似涩。

羌活 地骨皮 知母 玄参 黄芩 神麴 葛根 犀角(各三分为末) 黄柏(二分) 甘草(一分) 牡丹皮(二分)

上剂煎熟。入犀角末一沸。温服。

同晚 脉左上部和。尺弦数。右寸关和。尺些数。

立师曰。左尺弦数。而起肾热见矣。右部寸关今日热退。而尺犹属肾经气分。两尺热见。法当治以辛苦凉。辛以散。凉以润。苦以降。是曰全治耳。

黄柏 知母(各四分) 地骨皮 泽泻 玄参(各三分) 栝蒌根(七分) 山栀子(二分) 甘草(一分)

二十七日晨 脉左三部平少数。尺有生发之气。右寸缓。关长。尺涩。带缓。

前方 加枳壳(二分)

同晚 脉左寸平。关数些大。尺平。有根起浮之形。右寸平。关长而大。尺平。大约六部虽平。有数脉之形。

立师曰。今晚两关脉大。

前方 去枳壳 加山楂(二分)

二十八日晨 脉同。但右关些长。

前方

同晚 脉左上部些数。尺沉阔。右寸关大。尺阔大低。六部些数之形。

栝蒌根(七分) 生知母 地骨皮 山楂子(务五分) 生黄柏 天门冬 山栀子(各三分) 灯心(二十条)

二十九日晨 脉左寸关些数。尺数而沉细。右寸些数而些大。关数而大。尺平。大抵六部些数。隐隐有上升之气。

前方 倍门冬(六分) 减山楂(三分) 加神麴(三分)

同晚 脉左寸关些数而和。尺有敛起上行之意。右寸平些数。关大尺平。

前方 去灯心 减栝蒌根二分。作五分。

三十日晨 脉左三部平和有圆活之意。右寸和。关尺数中有动动之意。

前方 加生茅根汁(二匕) 上煎半熟。投入茅根汁服。

同晚 脉左三部平不泛起于上。而中体大。右上部数中冲动少和。

枸杞子(七分) 人参(一分半) 知母 地骨皮 天门冬 山楂(各五分) 沙参(三分) 甘草(一分)

九月朔日晨 脉左上部平和。尺中有发动圆活之意。右寸关些数而大。尺中少动。

前方 倍枸杞三分。作一钱。

同晚 脉左上部数。尺有圆活利动之机。右上部些数。关数而些大。尺微。

前方 加生酸枣仁(三分)

二日晨 脉左三部微。右关微数。寸尺微。大抵六部微有些些数意。曰脉微气微。所以气急。由不能上下之意。两尺之微。有以见之补下。则寸关之数自息。

枸杞子(一钱) 沙参 地骨皮 天门冬 黄耆(各三分) 五味子(三粒) 人参(二分) 山楂(五分) 甘草(一分)

同晚 脉左三部些数中有圆活升降之意。右寸圆活。开数而虚大。尺平。

前方

三日晨 脉左三部和平之意。但少力。右三部圆活。关些些数。

前方 倍门冬二分。

同晚 脉左三部圆活有生气。尺脉自诊二十馀日。未尝得如此之机神也。右关些数。寸尺似沉涩而微。

前方 倍人参五厘。加连翘。尖槟榔。各二分。

四日晨 脉左三部和缓。尺些弱。右寸沉而缓。关些大数。尺沉而弱。

前方 去槟榔 倍黄耆二分。作五分。

同晚 脉左上部和。右关大些数。两尺活动而和。

前方 去连翘 加神麴(五分) 桔梗(一分) 枳实 槟榔子(各三分)

胃口闭塞。有嗳气而胸前少热。然小便些淡。曰饮食入胃。上口承之。胃气不运。积而成滞。滞久化火而不下。此清气怫郁于下。浊气填塞胸中。法当推而下之。上下之用。必在一提挈之功。则清而自上。浊而自下。滞气自消矣。又曰。食而作酸。俱在胃上口。酸久积。上则化火矣。所以吞酸初发为寒。寒者物也。久则化热。热久则积成之非散莫能去之。推者下散。提者上散。一提一推。和气乃见。

五日晨 脉左三部融和。尺有生气。右寸和。关尺旺。六部有圆活之机。

构杞子(一钱) 天门冬 山楂子(各五分) 黄耆(四分) 人参 地骨皮(各三分) 北五味(三粒) 沙参(三分) 甘草(一分)

同晚 脉和如早脉。但右关长。尺寸和。

同方

六日晨 脉左三部如绵裹石。隐隐有生活冲动之气。右寸关些大而和。

尺沉弱。或诊六脉弱而不旺。补以敛气。而益其神。则旺自得矣。

枸杞子(八分) 人参 沙参 地骨皮 黄耆 杜仲(各三分) 五味子(二粒) 山楂子 神麴(各五分) 甘草(一分)

按早脉如绵裹石而生活动。右关既旺。何故□□日晡热至。

同晚 脉左上部冲动流利。下部旺动。右三部活动。六部动且大而数。

前方 减参耆各半 加枳壳 黄芩 穀芽(各三分)

七日晨 脉左上部旺而有力。尺有活动之机。右寸虽和少定神。关大些数。尺有生活。

厚朴 白芍药 神麴 地骨皮(各三分) 枳壳 山楂(各五分) 黄芩(四分) 甘草(半分)

同晚 脉左关些大而数。寸尺和而缓 右关大数。寸尺和弱。

前方 去枳壳 加人参 穀芽(各二分) 知母 天门冬(各三分)

按前用耆参十馀贴。各三钱余。至初六晚。脉神大旺。故停一伏时。脉神又弱。再加之以助脉神矣。

八日晨 脉左三部和。右寸和。关数。尺沉。

厚朴 栝蒌根 白芍药 神麴 地骨皮 知母 天门冬(各三分) 黄芩(四分) 山楂(五分) 穀芽(二分) 甘草(半分)

同晚 脉左关些数。寸尺些数。而和。右关滑数而短。寸尺数中和。

前方 去蒌根穀芽 加青皮(三分) 胡黄连(二分)

九日晨 脉左三部缓小而和。右寸小而和。关些数。更有升动之气。尺和。

前方 减厚朴青皮各一分。

同晚 脉左关数。寸尺些数而和。右三部平。但关少数而弱。俱得活动之体。曰左三部沉中见数体。而不见弦。现而平沉。则热在内。所以不伶利也。按先治其数。后补其弱。谓实者先泻之。虚者后补之。是此欤。

生地黄 龙胆草 枯黄芩 玄参(各三分) 柴胡 白芍药(各二分) 黄连(一分) 山楂(五分) 甘草(半分)

上水煎临服调犀角(末二分) 牛黄(末二厘) 作三次温服。

十日晨 脉左三部和中有活动之气。兼弱。右关些数。而往来明白。寸尺和而少数。

前方 去柴胡 龙胆草 牛黄

上补泻兼行也。

同晚 脉力少而弱。宜大补阴血。以燥自润矣。左三部些数中似弱而少力。右三部平和而些数。

当归身(三分) 熟地黄(五分) 五味子(五粒) 枸杞子(七分) 溲人参(三分) 乾山药(五分) 山茱萸(二分)

十一日晨 脉六部沉而无力曰缓。曰老人脉缓。是病之常。但未能亟起矣。

前方 加地骨皮(三分) 金毛狗脊(五分)

后日脉左寸关和有圆活之意。尺弱右寸平。关些数无力。尺弱。

前方 去地骨皮 全毛狗脊 倍加溲人参。二百馀贴。诸症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