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某侯病之案
从孟冬二十六日。诊候或似弦似滑。或宁静四动半有奇。或流利五动。
十五日。辰后请候肾间动气。某侯许候之。及候脐腹有动气。自水分冲上不容筑筑然。不息升浮而动。肾间动气亦浮。侯自觉上脘浮胀。阻碍饮食。予惶然曰。是何邪之所干耶。众医教我曰。侯素有动气。动定浮沉。乃过日不药自息耳。予曰元有不忌。既若是。务宜保养。遂书养神保精调气节食老老及服食慎忌等篇。及七情生克调理之法。(与加藤氏)
晚脉六部俱四动半和。而带弦如条条然。动气或动冲。或升沉如阻饮食。食物不爽快者数日矣。侯觉不容上下。皮厚而气不畅矣。
十八日亥时。侯忽觉鸠尾下两旁疼痛。更一条牵强如带者。横于中脘及胸胁下。或有块如桃许。冲于胁下而痛。(加藤氏曰此乃少时乳癖自来有此块耳)不喜重手而按。仍命加藤氏轻手按摩。少顷腹里雷鸣。块者下。强者宽。而痛渐止耳。然动气筑筑然不收。侯自觉体倦身弱。而察听轻浊矣。
脉两手微弦。两尺微弦而滑。(久拙)上养胃丸。三十不应。
十九日卯初脉弦而似长。贵症同前。命众医进药。或拟上香砂平胃。及不换金正气等剂。予正色曰。吾居客位。岂敢妄主药方。冀诸位察其症候。省其平常。用其对症之药可也。虽然。有浅见在。若动气冲不收。则白术一味。断不可轻用。待其动气收。然后随症而用之。则无妨碍于动气也。(年高且气易闭而肾气之动恶燥故)医议已定。遂上正气散。予曰。严寒伤冷。不拘于何方药中。加以姜桂何如。(盖有所思而发不特谓之必先岁气勿代天和之诫)众不允。纷纷议之。乃加木香乾姜。予亦不言。(二味虽温治病霄壤)上一贴。(一钱加姜一分半)进小半服。鸠尾下冲动。再进小半服。又加疼痛。侯曰。是药何如此之不快耶。医议欲再进养胃丸。予拒之曰不可。是丸多主攻击消导。前上三十不应。今又再进。此后再进。且侯年高气弱。又无食滞。恐不胜其药力矣。侯然之。命众停服再议。自卯后足膝冷。察听浊。
午后侯命进药众议不一。予怀一纸以待明授曰。数日来变症累出。以愚度之。宜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本者肾间动气也。标者寒湿痰饮也。言动气者何。盖本乎肾间之气动耳。症属少火。象似震巽。人之躯不可无此火。亦不可恒冲动也。(似有似无曰正气鼓手冲动曰邪气)脐名神阙。一身之枢。居腹中央。若左右上下冲动不息。医不急治。则变症百出。再失其治。不至于危者几希矣。吾人为司命者。可不慎欤。
午末医议拟上治中汤。(人参白术乾姜陈皮青皮甘草)予曰。是药近于治者也。宜去白术。(前言重出乎此耳治症论在节庵六书入门医鉴书)盖肾间动气冲鼓不息。要急治。不然。则成奔豚矣。(谓动气筑筑然不息冲动如豕之奔耳)加肉桂一种。引火归宗。则动气自收。足膝温暖矣。亥时初进加减治中汤。(一钱姜一分半)一贴三分之二。动气收过半。足膝回暖。脉浮细数六动有奇矣。医疑其脉数。予曰。温药中病。动气将收。寒气将散。脉当如是。然胃欠穀气。脉色不润耳。劝侯强粥数百颗。至子时末脉和五动矣。
丑时末。侯起身小解。觉恶寒半时许。索药而饮成服。(加藤氏对候曰恶寒若退微热至矣愿勿以为虑矣)
寅时末。微热至。脉又浮细数。医又疑。各各主意不定。又以前言宽解及乎诸子。
二十日。辰时前药进二贴。动气收。足膝温。脉和五动而带弦滑。侯又索药。众曰。药力胜病。恐生别症。劝停药强食。侯以为然。
午末大便稀泄。(酉末又稀泄五盏许)
申时末。脉六动许。尺似弦带滑。面瘦倦睡。肌体弱。侯自觉胸胁下似有物相碍腹牵强。医议欲进药选人参养胃汤。(人参草果茯苓苍术半夏厚朴藿香陈皮甘草)予固拒之。考其方曰。草果辛温。厚朴苦温。不宜济乎脉数肌热困倦之候。苍术甘燥。藿香芬燥。未卜用于面瘦体燥牵强之症。半夏之辛燥。茯苓之淡渗。得其助则能理脾气而不偏。失其助则反燥胃液以成伐。参陈甘草。虽能调中州。若佐使不得其正。反增其病。势使然也。吾不言乎此。牵强而痛。动气再冲。还有何手段之治术耶。唯患其后患。不得已而呈其万一矣。医拱手曰。然则奈何。予曰。中侯之病者。温补脾胃。调养气血不滞不偏之品也。虽然。今日药力偏胜恐生变症之际。宜暂进行气香苏散。(去麻黄减甘草)一贴五分。生姜二分。从容服之。待药行气周。风寒及夹饮牵强些宽。再以温平之剂调理如何。医然其说。至夜戌初进小半服。气惕胸宽。而痛不减。微喜按摩。至亥时气行吐留饮一盏许。亥末泄二次。
子时初命疹。(加藤氏诊脉五动六部和利贴肉而有力一斋摩腹谓中气想弱腹间弱无碍手者)
医又议换方。予曰。前方剂之轻者也。(陶氏曰轻可以去实者邪气也邪不去正何由养)医不决。予曰。若如是。只以治中散二分贴饮下之可也。众议毕上治中散二次是夜。(泻暂止而熟睡尿赤)半夜后。又议进六君子汤加乾姜木香生姜。(一分半)予曰。六君乾姜用之固当。木香之加有何臆说耶。医颔之。遂议定进六君乾姜。(一贴一钱加姜三分)寅末上大半服。(作二次服)
二十一日。卯末脉五动有奇。似滑而润。侯觉胸满。候之腹间。少有动气。众强药言后自宽矣。
午前泄一次。午后吐留饮五盏余。申时又泄一次。(似饮者三五盏)侯问如此吐泄。属甚病因。去冬之患。亦犹是耶。(仙斋有伤湿之语)晚上前方。至夜熟睡。(是日食饮少进)亥时脉和。
二十二日。辰初诊脉五动有奇。而和带滑神气和。(巳时尿少清)
戌时脉五动余。而和带滑。有动气。在中下二脘。是日食饮少进。言语声清。侯言上脘如有物碍耳。然按之。肌肉间。并无著手者。想留饮之馀耶。(是日夜医言上前方二贴)
亥时后。口燥咽乾。痰黏声浊。子后泄下而上脘时加痛。
二十三日。卯时脉左和利而滑。有弦势。右三部和利之中。有动荡之形。侯言觉胸膈不快然矣。
予谓二十一夜。六君乾姜倍母姜作三分。以进者。一以利参气。一以散寒饮之设也。又且本因动气未收。经曰肾恶燥以辛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观乎此古圣之格言焉可不从而自慕耶)不测医不倍母姜。窃添木香。妄自是。及乎察脉审候。疑其药之添病而吐露矣。(药之技至如此)因再劝谕曰。前木香之加。且置勿言。六君之中。去白术加(乾姜等分母姜三分)者。药之应病。大有意存焉。白术性燥而闭。闭则气不通。气不通。则痰饮聚而声浊也。燥则胃失液。胃失液则口燥咽乾也。脉既利。宜以此方调之。无失治其中也。然滑形之脉。示痰饮之将聚也。当是时也。不可强用治术。宜理正气。补中州为主。间服以参术膏。每二分许。子午二时。津下。或谓既去白术之燥闭。又用参术膏。亦有理耶。予曰然。去之者汤剂也。用之者膏剂也。汤剂性猛而闭气。膏剂性缓而润土。古圣用药之得力者。在于斯也。(上药后一钱贴)
晚脉左右五动有奇带滑。(亥后更衣泄止矣)
二十四日。辰时初。脉左右六部平静。而流利。大有复元之机。肾间动脉亦静。然而更有邪之馀动。侯言夜来顺睡。五体调和。胸胁爽快矣。察听亦清。(日进前药一贴及参术膏三分)
晚脉五动静带滑形。心脉躁。想思虑所役耶。或痰将聚耶。(或疝气耶)侯曰。适间小用心耳。(是夜进前方乃参术膏)
二十五日。辰时脉左右宁静五动少躁。有上下去来之势。冲阳太溪脉俱和。动气依前未全收。言清色润矣。侯曰。夜间好睡耳。
午前命进药。予怀一纸。再待明授。医议欲加减前方乃出愚按曰。连日进二陈参姜。痰气稍不滞矣。尊年容平失调。冬发飧泄。幸今少止。然则养阴之法。不可忽也。经曰。阴者藏精。阳者卫外。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是故调养之法。不可偏胜者。有明训在。考诸二陈善治痰。过则燥血。参姜善调气。多则亏阴。况脉过息尊容瘦燥乎。宜加养血之品于方中。一以润脉息。一以复瘦燥。一以养其阴。则免患来春之痿厥。抑又不失其中矣。脉息润。则阴阳和。瘦燥复。则内外调。养其阴则气血从。不失其中。则气立如故矣。未知众位以为何如。医然之。遂加当归于前方。(进一贴一钱加姜)
晚酉时末。六部静而带滑形小躁。比昨大静。比今晨少有躁。侯曰。午后用笔纸而使然耶。(上药二次参术膏三分)
二十六日。卯时末左五动流利。关带弦滑。右和。关有弦形。左腹有气。自五枢上循天枢左旁直至期门而动。小水自昨不清。食饮如前。虽进不爽矣。愚按左关弦滑。肝邪使然也。腹左气动。木气独专也。小水不清净。腑不洁也。右关脉弦。且食饮不爽。乃木气干乎土而胃气未周也。原有疝症。乘其势衰。左之右之。变其症也。虽然尊年积病不可猛攻。待其势退。肝气复正。脾不受克。自然饮食爽快矣。古曰穷寇勿追是也。(是午停参术膏)
申时脉五动和。然而六部中尚在弦势。且停汤药。以饮食调理中气。
二十七日。辰时脉左关带弦滑形。馀部和。(是夜熟睡)侯问曰。据众医诊候脉既自昨和顺。何其饮食不爽耶。曰言尊诊和者。就其症因而谓也。肝部弦滑。乃知馀邪未尽也。虽然有说焉。难经曰。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难经曰。少阳之气。王于冬至。后六十日。阳气尚微。阴气未退。故长数为阳。疏短为阴。而进退未定也。(察病指南曰独左手关脉如此则谓之少阳胆脉)脉既见少阳生发之机。内养其精气。外调其饮食。则可以指日复元耳。(午上参术膏一分半生姜五分煎汤下)
夜酉时脉六部和五动。左关少有弦形。
二十八日。辰时脉六部机荡有弦形。左关弦滑。右尺有力。侯曰。清晨漱口误吞熟水。因欲和其水。就食稀粥而使然耶。
午后六部宁静五动。(小水清大便固)
酉初六部流利。左关些弦。少有动气在上脘左旁。予曰。一连停服三日。饮食如前不爽。怠倦不已。又且好睡。可勿药乎。医曰。累年病后如是。过乎数日后渐得痊而进膳耳。曰是何言哉。君年气弱。年不及年。月不似月。束手而待痊。无乃欠主张乎。药有常服久服进食养补之品。倘专患不食。亦以随症施治。何况高年病后。阙其调理之法耶。
加藤氏曰。昨晡进膳少许。至更深不消。滞于胃口而胀。命一斋按摩少顷。侯曰。胃口宽矣。可菊诊脉数。至丑时寒热作。少顷寝汗。遂进稀饮少许。而睡矣。予曰昨若进药补养。不至于此也。
二十九日。诊得脉五动浮。左似和而滑。右似和而微滑。医佥曰。脉和。予曰不及六部。少机神而上下去来之势微矣。按腹左右宽阔。唯中脘有滞气。似碍指而响碌碌。甫元曰。朝来按腹欠上下之气脉耳。予曰。指哉乎。泉庵曰。痰之聚气之滞也。痰聚则滑。气滞则欠神矣。予颔之。医议进药。予曰。就前方治中汤。(人参乾姜陈皮青皮甘草茯苓母姜三分)医曰去白术加茯苓何谓也。予考其方曰。
参苓甘草四君之纯良。古人以之调气弱。陈皮国老二味之甘平。局方以之消痰聚。青皮之用何。一以平左气之专。一以安脾下食。乾姜之佐焉。一以退虚热与寒。一以调养天和。析而论之。数日食阻。赖以二皮。乃丹溪良法。半夜寒热。用以二姜。亦本草明训。脉欠机神。参甘以补之。腹有碍滞。青陈以平之。茯苓之加。宁其神志。导其丙丁。消其聚饮。清其水也。白术之去。解在前篇。(上药一贴一钱三分之二)
二十九日。晚脉五动和利似滑。腹间动气微。肾间动气浮。左腹冲者缓。侯曰。晡后觉鸠尾下宽畅。不日能进食耳。(是午后养庵诊候附耳良久)
十二月朔旦。脉六部机神荡动。按之似滑。举之和缓五动许矣。可菊曰。五更巨阙下微痛。瞬间宁定耳。按腹间动气少许。在中脘建里间。(一斋子曰子果不谙常法调理也侯意若是予何敢进曰岂然哉予走笔以答既有降邪手焉无复正才五湖烟景好容我问陶来)
愚谓自违和前五六日。邪势甚刚。变症数出。幸药力行正气立复。后五六日。或药或停。唯待进膳而后已。今也附诸常侍医员依常日调理。则不失其常法耳。譬之帅之克征。凶盗伏首。唯其约法安民矣。克征者帅之事也。安民者吏之役也。出帅入吏。吾岂敢能。非未学也。乃不谙其常套也。今盗已伏。唯民是安。吏尽其法。民若反为盗。乃吏之失也。非帅之过也。知言者鉴诸。
晚脉左五动。右五动半。按之有力。举之似涩。(疑何事耶问诸左右不言)按之腹间建里有块。碌碌而响。期门不容水分。俱有动气。独中脘建里最甚。(未时泄而少)
二日。辰时脉五动余。按之肌肉。而得似静。佥曰脉和。予谓少气。
未时更衣。多于常倍。色赤黄不成块二次。(一常一倍)
晚脉五动似静。佥曰和比之数日脉候。今晚大好。独加藤氏为最。予出谓人曰。脉数减动。莫因便后肠胃无物而然欤。明理论曰。病之虚实也。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自达和十馀日。进膳甚少。胃乏水穀精气耳。前泄四次。昨行一次。晡又大通质粕。唯恐仓廪受盛传导数官失职。而不能留水穀矣。经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晚诊似和。由欠穀气。使血脉虚而然耶。加藤氏曰。动气静矣。予曰。精气少。中气将惫耳。
子夜后胸腹痛。时半许。
三日。脉五动余。细滑。动气自丹田起脐旁。中脘不容俱动。左期门尤盛。足趺阳脉浮弱。太溪微。(足趺少浮)
侯曰。口乾咽燥甚矣。良久曰。无一点食气矣。(加藤氏传言自今日服养庵药)
晚脉五动零。细滑。佥曰。幸脉如常矣。侯曰。脉既和。膳焉不爽。佥曰。天寒雪冻。因之不顺也。予曰。言脉宽者稍与病相称也。脉似沉和乃少膳。及更衣之多。因之如是耳。自朔晚大同小异。动数未减矣。
侯曰如是。(二十三日进参术膏大补中土者唯虑其虚弱而有此趺浮耳)
四日。辰时脉五动。似和静。少上下去来机神。佥曰。大好动气不息。
晚脉五动似辰脉。佥曰和。予出谓众议论不一。动气如晨。侯曰。食物则胀。未知何理。予曰非小人之所知。(养庵独主药方无所考也)侯曰然。
五日。午后脉五动。冲阳太溪脉有力。(对元伯论症与田井氏看脚及肢瘦等)
六日。午脉左右五动。机神流利。自朔晚脉失调未诊如今之机神矣。冲阳太溪有力。动气在中脘建里宗气脉应手弱。予谓药必去其攻剂欤。且某次君回乡因兹使然耶。
晚脉五动无力。气口涩。次君细问症候。予曰。虽曰自十八日未逾两旬。闻初冬中浣外感以后。将及五旬日矣。尊年气弱。药草更治。中气必也劳倦。膳微多日不及半斤。自初三日。足趺虚浮。肢体困倦。先朔日后不闻神方。唯诊其脉。脉色甚变。症候参差。不知其所自矣。按难经曰。虚为不欲食。评林曰。但食与不食。系乎虚与不虚耳。夫脾者。为胃行其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脾既虚。则转输失职。而饮食不磨。食不磨。则胃必因而病。故有必腹痞满。脐腹作痛。或恶食。或飧泄。口不知味。四肢倦怠。发热憎寒。可见脾伤胃亦伤也。此古人之格言。今侯之违和。与夫前言。初则小异。今则大同。过于斯者。足趺虚肿。动气不息。乳房乾燥。体瘦声低之数症矣。其可以反其治。以用其消食止痛燥土之剂哉。此数端君莫嫌过于惧耶。程氏有云。圣人临事而惧。儒曰一则以惧。况愚而自是不远虑乎。次君曰。足趺之肿。或曰湿。曰气。未知孰是。曰高年缠病。饮食不爽。乃脾土之气虚。不能藏太阴之湿。夫饮食入胃。无非湿土之化。脾弱不能剋制。则变邪氾滥妄行。故先注足趺四末而浮肿矣。口不大渴。二便皆顺。明非外邪所袭。乃土中真气不实。而假邪使然也。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此古圣补养中气。以土为万物之母者也。若土一亏。则五藏百骸。皆无以受气。日增羸弱。而趺肿。乃脾气不能运行矣。曰。既若是。当用何法。曰新病久疴。治法不同。先圣明训。载于方册。焉用赘为。
七日。卯时脉左右四动半有奇。
晚脉左四动半有奇。似滑。右四动有奇。似涩。予曰。动气上乎左。穀食碍乎胃。及问候不差。
八日。晨脉四动沉静。动气在中脘下而静。
晚脉四动半似滑。动气在中脘而静。
九日。晨脉五动。左躁右似滑。侯曰。夜来心动矣。足脉静。右趺肿退些。午四动半弱。晚同。
十日。巳末脉五动弱。趺肿进太溪脉微。侯曰。此二日食物如嚼砂。胃口不快矣。想邪气似退。唯脾胃不和耳。医诊如何。予曰诚哉明哉。
晚脉四动半有奇。弱似涩。侯曰。服参苓白术散可乎。予曰可。侯曰。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苡仁可乎。予曰不知其可不可也。侯曰。参术膏聻。予曰不可阙也。
十一日。脉五动弱。中有上下之神。动气降于脐之上下四围。足冲阳太溪无力。宗气应手。气冲和。趺肿退三之二。按前一日。侯曰。吾病不似常例。口不渴。头不眩。心不怔。二便无碍。唯觉四肢无力。食物不味。乃病在脾胃也。众宜细察云云。昨夕又曰。吾服参苓白术散也。朝又曰。此症服归脾汤之候也。(众医枉措予大叹服)少顷。加藤氏传命曰。异功散。虽能补土。胃口觉燥。加陈米何如。众感服。予走笔书曰。(几句病因出自然始知高杰拔群仙延龄岂假俗人力方信壶中别有天)
晚脉左右五动。气口似有生发之机。人迎以下。似有疾在。
十二日。辰脉四动余。不流利。按之浑浑然。侯脉从来天晴则清。天阴则浑。予尝试之。果验。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午天霁。脉色清。五动弱。
未时。更衣湿硬相杂。多于常之倍。(出二次一常一倍小水清)
申前闻服白术散。(全用甘草其味甚甜)少顷。腹左右少阳厥阴之分微痛。不喜重按。命一斋轻摩良久。侯曰。此痛属何因。医佥曰。乃疝气耳。是夜三更恶寒战慄。半时余。又发热出汗。时半许。尊侯甚疲。侯曰。食饮不知其味也.
十三日。早脉五动半有奇。浮弱。两尺极无根。
午后溏泄色青。至晚数次。半夜一次。尊侯大疲。四末虚热。摸之腹间。如烂絮无力。命一斋按摩。大虑中气虚弱。小腹皮竭。恐成遗失耳。
晚脉五动半有奇。浮弱数而散无根。尊侯大疲。众医不及言候而退。欲进方药。并无一草之上试。唯皱其眉。糊其口耳。
夜深。次君及家宰并诸武卫数十员。迫予撮药上进。予何医哉。敢尝关系大任耶。固辞而退。前是午诸武卫请次君上厅召众医相议调治。或俯首。或默口。一无启齿者。又召针医元伯者。伯曰。今日动气止耳。腹虽软弱。是药力将应而然耶。予曰。尔言动气者。盖陶节庵所论之动气欤。谓其人本有痞积。被庸医误试攻击之剂。以致痞块冲动奔走。筑筑然不息。如豚之奔。得其治则安。失其治则危之说也。方侯之动气。不似前论新症。乃二十年旧疴。升浮降沉不时。况此番未有止治之法。何动气一止如是耶。莫正气内亏。气血不能守卫。而邪气亦无力以动。因此外候假似宁静乎。伯曰。未可知也。予因言于诸医曰。侯之违和。虽曰唯脉是诊。由乎数变其候。或弦数浮滑。或微涩迟弱。或失上下机神。或无去来动荡。因药攻补。因食多寡。随早随晚。并无一定之候者。想病势之使然。及其精微。匪吾傮所明察。必也待其圣于医。神于脉者出。而后决矣。阁是勿言。且论外候数端。与众共议焉。侯之尊庚八旬。一也。动止常弱。动辄感伤。二也。容平肃燥。大失调理。三也。食饮减少。四也。日渐羸瘦。四肢骨立。五也。动气不息。因时系动。六也。脚趺虚肿。七也。痞疝牵痛。痛则疲倦。八也。数成溏泄。九也。痰饮时。作十也。天寒气冷。时令不顺。十一也。山野感伤。日经五旬。未有确治。变成数症。绵缠不脱。十二也。不得明医。病由何痊。十三也。此数者。乃众人目击。不特医者。虽樵牧亦知之为重病矣。其营卫气血经脉脏腑之虚实。及乎气运往复。土地异宜。标本得失。亢承害制。阁之勿论。待明眼而辨焉。众位侍医。年深必有妙剂。局套愿出国手。而为焉。若再失正治。日甚一日。日疲一日。将颠困之际。安可柱投试剂。而束手坐视乎。众罔答而散。(养庵日待吾诊而进剂耳后闻上四君柴芍而溏再上四君木姜不止)及更深。侯命诊焉。脉左六动余。而浮。机神不调。右浮弱散。侯曰。吾病笃也。尔何袖手耶。不妨为吾调治焉。予不敢答。唯鞠躬而退。次君强撮药上试者数。予不能数辞。同幸庵子泉庵子议曰。据侯数症。原失其调理。变症各出。而成其利害耳。不可以小方单剂所能为也。宜急上人参汤。间上汤药。或上丸丹。察其变而正。看其虚而补。务要活泼。或阴或阳。或正或邪。待其机而应之。则可。若言常套局守。则不可也。二子同其说焉。
人参汤 人参(一钱) 晚粳米(一钱) 上贴水煎
考其方曰。人参复真元于无何有之乡。陈米养坤元于利牝犛马之贞。形气不足者。温养以气味。故用人参之甘补温润以调之。治其物者。求其属。故用粳米之甘平纯补以养之。有生者曰形。曰气。曰脾胃。此不可须臾忽也。数症两聚。原乎真气弱也。三旬少膳。乃尔胃气惫也。二味之用治病。必求其本。(当斯时也变症姑舍专以此为本者焉)岂曰不宜。
汤药方 炙人参 熟地黄 生黄耆 乾山药 土白术 茯苓 姜杜仲 补骨脂 广陈皮 五味子 煨乾姜 酒当归 肉桂 泽泻 炙甘草 右剂(一钱) 晚粳(三分) 炮生姜(一分)
曰尊庚八旬。不宜攻夺。故用前品之纯良。以固其精气神之三真。容平失调。故用方中八味丸。以润金水。乃清其源。则派分也。动辄感伤。故用方中当归补血汤。一以调其营。一以充其卫。营调则无内伤。卫充则无外感也。食饮减少。故用方中异功散。补其坤土。土一健。则食饮进也。羸瘦骨立。故用归术汤。以补气血。则内实而外充。肌肉自复矣。动气冲动。故用方中肉桂。理中汤以和之。待其真火归宗。则动气自收也。脚趺虚肿。故用方中术蓣以成堤。泽苓以决渎。参耆以升提。则中国以治平。何末症之有也。疝气牵痛。故用方中暖肾丸以湿之。苓术桂甘以和之。何疝痛之不除哉。数成溏泄。故用方中二神丸以敛其下关。痰饮时作。故用方中仲景泽泻汤。局方橘红汤。一渗一行。痰自消矣。天气寒冷。故用方中姜桂汤。谓其勿伐天和也。数症绵缠。故用多品合方以缓治。待其临机以变通。应用无穷。活其套也。不得明医。故不专偏。不猛夺。暂养阴阳以适中也。其有见垣一方者。予岂敢是前论焉。愿正诸。(上人参汤前方各上)一贴。
十四日。脉五动有奇弱。(是日卯午酉三时泄下其色青)
午脉五动零弱。(方同前各上一贴)脉不似昨之浮散。至是而敛。且将静耳。
晚脉五动弱。趺肿退十之八。动气浮动矣。
前方(去乾姜) 加良姜(一分)
按侯脉常带弦形。自月初失其常候。脉神混矣。且侯素有疝症。及患肝气。待医以疏肝抑木为主治。昨之溏泄。面候惨寒。其脉浮弱。其色甚青。其发寒热。其痛弦急。共属肝部之症。故用方中当归补肝血。肉桂行肝气。良姜以温肝。乾姜以理肝。则疏泄止矣。
十五日。脉四动半有奇。似弦形。(左关应之)一斋按摩曰。胃之上口。痰将聚矣。(加藤氏曰制半夏如何予颔之)
前方 加半夏 良姜
晚脉四动有奇。左右似弦而缓。
前方 加半夏 良姜
十六日。辰脉左似滑。形欠流利。又有神在。(午里见保庵诊)
前方 去半夏 良姜 泽泻 粳米(可菊曰当体东垣以风药何如予曰然) 升麻 加防风 桔梗(各少许) 砂仁(三厘许肉桂换薄桂)
按脉似滑而不利。欠升降不至五动。一斋按摩巨阙间似碌碌之声。侯自觉有物碍于胃口。如阻饮食。此无他焉。食饱入胃。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脾气虚弱。不能薰蒸。以致精微滞于胃口。似痰非痰。似胀非胀。久则变饮变浊。变溏变肿。或碍于胃口作痛。或阻阑门而响动。可见每经二候。先碍次痛。而后溏则肌如削矣。治以辛温升之剂。辛以分其清浊。温以调其津液。升以提其精微。则胃口宽而碌碌息。碍痛止而饮食进。溏泄和而肌肉泽矣。或曰。前品半良泽粳。既有应机之功。去之如何。予曰不。曰药之成而退。为其品多。反成混杂。姑暂置之。仍加防升梗。借其轻扬升浮舟楫。以就固真之能也。少加砂仁。引其苄梫归宿丹田。调其枢也。
十七日。脉四动有奇。有上下之势。无涩弱之形者。药应之耶。病将复耶。(是午前小水清而多内带浊者以谓清者升乎上浊者降乎下耶)
午末前泄未固。下一次。觉胸宽痞散。尊体畅利。予曰宽之者。升提之应。泄之者。补肝之小。当如是也。
晚脉四动有奇。大抵同辰诊。
前方 加良姜 粳米 暂去轻升之品
是夜泄止熟睡半夜许。翌旦尊容转悦。察听清亮。容颜开耳。
十八日。脉四动有奇。大抵同前。(上人参粳米汤)
是午里见保翁诊。曰。和论症次教我以方焉。曰外台茯苓生姜汤服之可也。予从之。
前方 人参 陈皮 茯苓 生姜 白术 当归 砂仁 肉桂 良姜 甘草(加枳实名茯苓生姜汤外台方)
去杜仲 五味 骨脂 熟苄 山药 泽泻 黄耆 粳米
或问用前方得验良多。固赖杜苄脂耆蓣粳五味之力。何故去而不用。唯剂气药之十种欤。予曰然。吾闻之耳。用药如用兵。方其陈势也。譬之全方多品。犹若八阵大军。左击右击。奇正相应。则不失其队矣。侯之违和数症往复。前者全军以平之。及乎今也。阴阳虽未全周。趺肿退。动气止。肌体泽。脉色正。察听清。唯其食艰进。痞难畅。胸不宽。泄未止耳。暂憩补阴之剂者。若兵之柔也。特遣调阳之品者。如兵之刚也。故用兵者。察其所当击。或强兵突之。或轻骑劫之。所谓攻其不备者也。用药者。明其虚与实。或甘温补之。厚味养之。所谓临机活泼者也。十种之用人参。为主帅以树中营之帜。白术为户部以充仓廪之富。良姜肉桂当归补将军血气。以固其疏泄。陈皮茯苓缩砂辅中军以防痞胀。炮干二姜为先锋。开其道路。则胸膈宽而水饮不滞。甘草者谁。当用武之际。可无国老以辅政。相缓其势乎。待明日刚者柔。逆者顺。合总军以簪貂有何不可。
晚脉四动半。上下去来有机。
十九日。辰脉四动半有奇。大抵相若。(上前方固真饮人参汤一钱)
是午又泄一次。比昨少而浓。
晚诊同上。(前方固真饮人参汤八分)
二十日。辰脉四动半有奇。大抵相若。右气口似躁。而满指下。
午鸠尾下疼痛。按之张弦。脉五动半有奇而躁。
侯曰。前疾又发。肢体弱不禁其痛耳。予曰。标则相同。本因实不同也。以药解之必也止矣。侯索药遂上加味香苏散。
酒香附 广橘红 紫苏梗 藿香梗 缩砂仁 姜厚朴 橄榄肉 淡芦根
上一贴八分。生姜二分。武火煎成而进焉。侯服五口。痛减半。服半贴。痛渐止。全贴疼痛如失。
按侯常嗜鲫。因数症往复。终不敢进。此三日病势似弱。药力似应。脉色不杂。然膳不进为患。因此特上鲫羹以为进膳之设。不意鲫羹滞于胃口而发痛。故用橄榄芦根以解其毒。香砂藿梗以通其气。(通则不痛)橘朴以消其物。(消则不滞)苏梗之用。下其气也。(气下则畅)又曰。香苏之设。一以治其疝。一以通其数贴之药力。一以消其内蓄之腥气耳。(上上一贴停服)
晚诊六动躁。痛虽渐止。体倦食减。予又上丸药五十丸。(作三次而进)或曰。是丸性温。不宜上于脉躁体倦之际。未知有见识焉。予曰。侯之违和。每与常异。自一月以来。痛则寒热发。疝气强。溏泄频。以致危急者。有前辙矣。故用是丸。一以固其溏。一以调其疝。虽有寒热。由乎疝溏而发也明矣。又曰。温能除大热。温能调大寒。用之有何不可。体倦食少。乃正气虚耳。待明日宁静。暂留煎成固真饮以进之。未为晚矣。
丸药方 良姜 乾姜 故纸(各十钱) 杜仲(五钱) 五味 肉桂(各三钱) 姜朴 酒归 吴萸 小茴 肉蔻(各一钱) 白术(二钱)
上生姜(五钱)煎汤调石莲粉为丸。
考其方曰。良姜乾姜。乃局方二姜丸。用以治其寒痛冷泄也。故纸五味。乃济生二神丸。用以治其肾虚痛泻也。杜仲故纸乃青蛾丸。用以补暖下焦之虚。而且泄也。肉蔻五味乃石山肉蔻丸。用以止住脾肾之泄而虚寒也。桂朴归良。乃丹溪治疏泄之要。茴茱蔻味。乃东垣治经年之溏。合六方以治其三冬寒疝痛泄。敢曰的当。调二品以缓其众味燥热。尤谓出格。唯明者辨焉。愚者虽不悟焉。足耻焉。或曰。寒热临发进之何如。予曰。症似各逞本。出一端弦进丸数。真寒假热。势自伏而疝定泄止耳。(遂上半夜痛大止似有寒热之作然不多耳自翌日再不溏泄天明时进膳少许)
或曰。是丸唯可以治其泄及寒疝乎。予曰。岂然哉。以树皮草根。而调小天地焉。局于一隅。而能应百病者哉。丸药之用。折而赘。兹当归扶虚而补心。肉桂温润而利肝。杜仲壮骨而暖肾。五味生津而涕肺。良姜养气而健脾。小茴通气以除疝。利乎小肠。乾姜逐冷温气和其胆。吴萸除疝温膀胱。厚朴止泻温大肠。莲肉和中而养胃。至于三焦命门。有生之火也。虽在四时。固不宜扑。故以蔻纸生姜以充之。岂谓朔风严寒之用哉。白术莲肉。调中气也。当归肉桂。养营血也。故五藏六府得其正。则百邪不能逞其凶。气血阴阳得其正。则营卫不致有败失。寒邪冷气不害其少火。则元元自固矣。又曰。痰或作滞。以二姜推之。下关虚冷。以四神温之。食饮作痞。以良蔻消之。疝气作痛。以茴萸退之。唯其邪火实。真元虚损。则有他方在。虽曰。肌热发渴。(若不引水)症属假火。亦宜用之。陶氏曰。温能治大热。此之谓耶。
夜子后脉五动余。侯曰倦耳。
二十一日。卯时脉五动。尚有昨夜之馀气。侯索药。遂上昨午煎成固真饮。或曰。今朝焉不合药。予曰。昨曰之药可也。曰过气耶。曰不妨勉进之。令诸侍官。及诸医知吾用方有理。不为偶中也。侍医士遂温之上。侯觉畅快。体倦自和。
午脉五动势似和。保翁曰。归脾料不可忽也。予曰然。晚脉大抵相若。(上人参汤固真饮)夜丑后更衣。湿而不多。
二十二日。辰脉四动半有奇。
上前方
晚脉大抵相若。当日腹和。然舌燥胸满。足趺余肿。
是夜。四更大便通而坚。自五旬日。未有此便也。
二十三日。脉四动有奇。大抵相若。医按胸腹良久。予出曰。今日侯当腹痛矣。及午。侯觉恶心欲吐。医佥曰。何前症之累发耶。予曰不。乃早间按摩良久。寒气所袭耳。进二姜丸二粒。姜汤下。须臾即已。
晚诊同。按数日之药。中下二焦虽固。尚馀舌燥胸满尿赤趺肿不食数症。
议欲换方。或曰。连日药病相投。何其数易耶。予曰。古曰药无定性。中病则已。今也下部虽固。心脾未周。故余舌乾(脾之窍心之苗)胸满(心不能周脾不能运)趺肿(中气下陷)尿赤数症耳。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男子失精。隐曲不利。正此谓也。其不食者。亦由是也。
归脾汤(全料) 加陈皮 五加 升麻 羌活 缩砂 木瓜
归脾之有。调其心脾也。陈昇之加补益中气也。木瓜五加。行其腿趺之气也。羌活之用。行大阳之气。以消背脊之肿也。缩砂之用。启其脾也。
二十四日辰脉大同。(上加味归脾汤人参汤减半)侯曰。舌润耳。
晚诊同。上前方。(是夜小便多而长亦清次早脊腰腿肿退趺肿减)
二十五日辰脉四动半有奇宁。前方。(加味归脾汤人参汤三分)
晚诊同。一斋曰。太阳经肿已退。肌似润矣。唯肋下有痞。固此虚里不应。及季肋甚弱。(伯翁亦教我上归脾香砂之类)
归脾料 加陈皮 五加 升麻 木香 川芎 肉桂 酒芍
晚诊同。侯觉舌润气爽。及察听清。趺肿减。(是夜小便清长而多)
二十六日脉左尺弦滑而流利。右尺弦而和。可菊曰。右脉好。予曰。立春在迩。宜乎左部之弦得。今日始诊其生发耳。侯曰。五更进粥数口。滞于胃口。服丸蕴含可乎。予曰。似滞而非滞也。侯曰。胀是痞耶。予曰。脉色和流。非其痞也。乃正气聚于气海耳。何用汤丸为。侯曰。试焉。一斋曰。虚里应肋痞降矣。唯带脉为患也。是日舌润言清。胸快肚宽。进膳常之倍。
明脉四动半宁。
二十七日。脉大抵与昨晨同。
前方 去桂加酒蘖。减远志。倍当归。
午里见保庵有尊恙无及远虑之语。
晚诊五动宁。
归脾汤料 倍当归 加五加 升麻 酒柏 芍药 川芎 生姜
是夜小便清而长。安然熟睡。
二十八日立春。是早脉四动半有奇。有上下之神。无涩弱之形。两尺有神而荡。观察和悦。听之不清。趺肿愈退。冲阳太溪脉和。唯其阴阳气血未周。瘦弱未复耳。
按云林龚氏曰。大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渴。治宜补中益气为要。盖脾为中州。浇灌四傍。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气于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燥甚者别当以辛润之。(故用肉桂)以苦泄之。(故佐酒柏)及做治周侍御患元气虚弱。心神虚损。饮食不思。六脉虚微。倍用参耆加远志枣仁酒芍地黄麦门。连进数剂得效。公案故方中。全用前品。一以体归脾之料。治心苗之燥。一以润肠胃。顺大便之结也。肉桂独活之使引众品。调其下元。酒蘖地黄之用。以救将绝之肾水也。又独活五加。行气于下部。退其虚肿。兼同地参补肾元也。
补益料 加肉桂 远志 枣仁 茯神 地黄 门冬 酒芍 独活 五加 酒蘖
上一钱二分。姜二分。煎熟而进。
其有川芎、故纸、杜仲、山药、山茱、五味、良姜、羌活、木瓜、防风、木香、砂仁、牛膝、茴香、楝子、桔梗等品。俱凑进退加减。应病之效。恐药味浑杂。反成其偏。姑舍焉。唯摘其要。以充其剂耳。知医者不妨为侯拈出。
晚脉四动半。有上下去来之神。跗肿将平。饮食顺。言亮声响。
前方 去酒蘖。加香砂。
二十九日。辰脉四动半有奇。流利尺滑。
前方 去门冬地黄黄柏。加木瓜杏仁香附。
或曰。药病相应。又胡出入。曰。数剂润品。固足润其肠胃津液矣。当行大便之际。不宜骤用门冬地黄。以其滑肠也。加以木瓜杏仁。利其气。通其脾也。东垣云。杏仁治气秘。佐以陈皮。正此谓也。
午上独参汤。
晚诊同。前方。
是夜丑前大解。不硬不湿者适中。
三十日。卯时脉四动半有奇。清和流利。
补益料 加肉桂 远志 枣仁 茯神 川芎 酒芍 木瓜 五加
午诊四动半有奇。流利。机神动矣。(是午永怡子诊曰脉数良久再诊曰动数减半唯五动耳又曰多日不食脾胃脉虚弱也里见保庵诊曰脉和唯心脉未荡)
或曰。按侯尊年久病。血气阴阳未复。营卫宗之气未周。食饮未甘口。肌瘦未充。体脉当浮弱而涩。或兼虚似数。何机神荡动。去来和利之见诊也。丹溪曰。瘦人脉浮。戴氏曰。久病脉弱。是其候也。又曰。气虚。脉如病蚕食叶。血虚脉如雨沾沙。中带虚数二者。乃涩脉也。侯诊无上诸脉。何与病相反耶。曰。子知之脉。不察之治。言医者。先明脉病之虚实。而后用药之不忒。则重病就轻。轻病就愈。将复未复之际。脉先荡利耳。自前至今。经两旬日。凡用人参汤三十馀贴。日夜不间断者。正虑其高年严冬。久病脉涩。气弱数端矣。譬之世人脉病相失。良医束手之际。单用参汤而覆命者间有矣。(标明厥旨全在薛立斋虞恒德龚子才所编书)况进参汤。及峻补药剂多日。今日得机神荡利不言而可知矣。吾将停药两日。温之以食者。正由脉之动荡耳。经曰。人形病。脉不病。曰生。难经推明之曰。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仲景叮咛究之曰。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穀气。神虽困。无苦。是言形体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忺美。而脉得四时之从也。扩之病后调理。理犹明当。辛丑年正月元旦。精神爽快。食物忺美。声亮色润。脉四动半有奇。上下去来之势利。
是日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