脘腹痛

孫 中虛土不制水,下焦陰氣上逆於胃。胃脘作痛,嘔吐清水,得食則痛緩。擬溫中固下,佐以鎮逆。

四君子湯去草,加乾薑、烏藥、白芍、熟地、紫石英、代赭石、橘餅。

淵按:土虛水盛,用熟地未合。若欲扶土,不去草可也。

張 脘痛兩載,近發更勤。得溫稍松,過勞則甚。塊居中脘,患處皮冷。法以溫通。

二陳湯去草,加炮薑、吳茱萸、木香、川樸、歸身、神麯、澤瀉、生熟穀芽。

復診 腹痛有塊,肝脾不和,食少面黃。治以疏和。

丹參 白芍 懷山藥 茯苓 茯神 冬朮 神麯 香附 砂仁

某 肝胃氣痛,痛久則氣血瘀凝。曾經吐血,是陽明胃絡之血,因鬱熱蒸迫而上也。血止之後,痛勢仍作,每發於午後,診脈小緊數,舌紅無苔。乃血去陰傷,而氣分之鬱熱,仍阻於肝胃之絡,而不能透達。宜理氣疏郁,取辛通而不耗液者為當。

川楝子 延胡 鬱金 香附 茯苓 陳皮 旋覆花 山梔(薑汁炒) 白螺螄殼 左金丸

詒按:方法輕靈,自然中病。

某 肝胃不和,腰脅胸背相引而痛。舌光無苔,營陰內虧。大便溏薄,脾氣亦弱,並無嘔吐痰涎酸水等症。宜辛溫通陽,酸甘化陰。

陳皮 茯苓 蘇梗 吳茱萸 沙苑子 白芍 枸杞子 薤白頭 橘餅

淵按:脾腎虛寒宜甘溫,營陰內虛宜柔緩,故不用薑、附剛燥之藥。

某 胸中為陽之位,清陽失曠,則胸痹而痛,下午屬陰,故痛甚也。用苓桂朮甘湯加味。

茯苓 甘草 桂枝 白朮 瓜蔞 薤白 半夏 陳皮 乾薑 白蔻

詒按:方藥均親切不浮。

再診 胸痹痰飲,脘痛,甚則嘔酸,脈細。胃陽不布,先以通陽。

薤白 枳實 半夏 茯苓 陳皮

詒按:胸脘陽微而窒,立方兼治上中,而以中焦為主。

三診 胸痹腹痛,夜甚晝安。清陽不振,濁陰僭逆。法必通陽。

黨參 茯苓 冬朮 炙草 陳皮 半夏 桂木 川椒 乾薑 川附

詒按:此六君加桂、附、薑、椒也,用藥可謂切實矣。

沈 肝胃氣痛,發則嘔吐酸水。治以溫通。

二陳湯去草,加瓜蔞皮、吳茱萸、白胡椒、當歸、香附、川楝子。

胡 陽微濁聚於胃,寒飲竊踞中宮。脘痛連脅,腹鳴漉漉。法當轉運中陽,以卻寒飲。

旋覆花 乾薑 半夏 茯苓 澤瀉 陳皮 水紅花子 白螄螺殼 生薑

復診 脘脅之痛雖除,脾胃之氣大憊。面浮足腫,土衰水泛,脈細少神,慮其腹滿。急宜溫補中陽以消水濕,又當自知節愛為上。

六君子湯去草,加炮薑、熟附子、神麯。

另金匱腎氣丸,朝暮各服一錢五分。

孫 水停心下則悸,氣鬱胸中則痛,痛甚則痞塞而吐白沫,得食則寬。此中虛夾痰飲為患也。

六君子湯加川樸、乾薑、桂木、沉香。

某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維於陽,陽氣弱,則腹痛而便溏;陰維維於陰,營陰虛則心痛而舌紅也。脈微形瘦。陰陽並損,損及奇經。當以甘溫。

黃耆 桂枝 當歸 炙甘草 白芍 川貝 陳皮 砂仁 鹿角霜

再診 但寒不熱,便溏脈細,肢體面目俱浮,悉屬陽虛見象。惟舌紅無苔,此屬陰傷之候,但口不乾渴,乃君火之色外露。治當引火歸元。

附桂八味丸加鹿角霜 黨參 冬朮

詒按:論病貫串,認證真切,至用藥之深淺輕重,亦覺步步穩實。

某 自咸豐四年秋季,飽食睡臥起病,今已五載。過投消積破氣之藥,中氣傷戕。脘間窒痛,得食則安,不能噯氣,亦不易轉矢氣。脈遲弦。肝胃不和,陽虛寒聚於中。擬通陽泄木法。

苓桂朮甘湯加陳皮、白芍、吳茱萸、乾薑、大棗。

復診 胸背相引而痛,證屬胸痹。

二陳湯去草,加瓜蔞仁、製附子、桂枝、乾薑、吳茱萸、蔻仁、竹茹。

某 熱走清道為鼻衄,熱逼膻中為心痛,脈澀數,小便赤,此血因火逆,火隨血結,仿熱厥心痛合瘀血心痛例,清之、導之。

金鈴子(一錢半) 延胡索(一錢半炒) 黑山梔(一錢半) 五靈脂(一錢半醋炒) 鬱金(一錢) 生熟蒲黃(各四分) 桃仁炭(一錢) 陳皮(五分鹽水炒) 降香(三分磨沖) 三七(三分磨沖)

某 便血之後,余瘀凝於肝絡,餘熱留於小腸,故少腹疼,而小便熱痛也。化瘀泄熱為治。

桃仁(炒黑) 丹皮 鮮生地 木通 黑梔 滑石 歸身 楂炭 生蒲黃 猩絳

另:回生丹一粒

詒按:理法雙清。

胡 腹中雷鳴切痛,痛甚則脹及兩腰,嘔吐酸苦水。此水寒之氣侮脾,乃中土陽氣不足也。溫而通之。

附子理中湯去草,加川椒、吳茱萸、水紅花子。

復診 脾臟虛寒,宿積痰水阻滯,腹中時痛,痛甚則嘔。仿許學士法。

附子理中湯加當歸、茯苓、吳茱萸、枳實、大黃。

淵按:溫下之法甚善,惜以後易轍耳。

三診 腹痛,下午則脹,脈沉弦。此屬虛寒挾積。前用溫下,痛勢稍減。今以溫中化積。

川熟附 黨參 乾薑 花檳榔 茯苓 當歸 青皮 陳皮 烏藥

四診 腹痛三年,時作時止,寒在中焦,當與溫化無疑。然脈小弦滑,必有宿積。前用溫下、溫通兩法,病雖減而未定。據云每交午月其痛倍甚,則兼濕熱,故脈浮小而沉大,按之有力,此為陰中伏陽也。當利少陰之樞,溫厥陰之氣,運太陰之滯,更參滑以去著法。

柴胡 白芍 枳實 甘草 吳茱萸 茯苓 木香 白朮

另用黃鱔三段,取中七寸,炙脆,共研末。分三服。

淵按:既知宿積,何不再進溫下?三年之病,諒非久虛。脈浮小沉大,乃積伏下焦。蓋痛則氣聚於下,故脈見沉大。此論似是而非。

五診 腹痛,左脈弦,木剋土也。仲景云:腹痛脈弦者,小建中湯主之。若不止者,小柴胡湯。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余前用四逆散,即是此意。然三年腹痛,痛時得食稍安,究屬中虛。而漉漉有聲,或兼水飲。今擬建中法加椒目,去其水飲,再觀動靜。

老桂木 白芍 乾薑 炙甘草 黨參 川椒目

淵按:此寒而有積,為虛中實證,與建中甘溫不合,故服之痛反上攻,以甘能滿中,胃氣轉失順下也。

六診 用建中法,痛勢上攻及胃脘,連於心下,左脈獨弦滑,是肝邪乘胃也。姑擬疏肝。

金鈴子 延胡索 吳茱萸 香附 高良薑 木香 白檀香

某 腹中有寒,疼痛不止,法當溫通。

金鈴子散 乾薑 吳茱萸 當歸 枸杞子 官桂 木香 烏藥 紫石英

張 寒氣稽留,氣機不利。胸背引痛,脘脅氣攻有塊。宜辛溫通達。

二陳湯去草,加瓜蔞皮、薤白頭、乾薑、吳茱萸、延胡索、九香蟲。

某 腹痛便溏,脾陽弱也。周身疼痛,衛陽弱也。補中土,益衛氣。黃耆建中湯主之。

黃耆 桂枝 白芍 白朮 炙草

詒按:方案俱老到。

殷 嘔而不食,病在胃也。食而腹痛,病在脾也。痛連胸脅,肝亦病矣。氣弱血枯,病已深矣。和胃養血、生津益氣為治。

淡蓯蓉 枸杞子 歸身 火麻仁 大麥仁 茯苓 半夏 陳皮 沉香 砂仁

譚 脘痛欲嘔,甚則防厥。

黨參 陳皮 茯苓 川椒 吳茱萸 蔻仁 生薑

馮 脾胃陽衰,濁陰僭逆。每至下午腹左有塊,上攻則心嘈,嘈則脘痛,黃昏乃止。大便常艱。擬通胃陽而化濁陰,和養血液以悅脾氣。

淡蓯蓉 陳皮 吳茱萸 茯苓 柏子仁 郁李仁 沙苑子 烏梅 川椒 製半夏

復診 脘痛嘔酸,腹中亦痛。非用辛溫,何能散寒蠲飲。

二陳湯去草,加肉桂、製附子、乾薑、吳茱萸、川椒、白朮、蔻仁。

馮 當臍腹痛,呱呱有聲。此寒也,以溫藥通之。

二陳湯去草,加淡蓯蓉、當歸、乾薑、吳茱萸、烏藥、砂仁。

復診 溫腎通陽以散沉寒之氣。久服腹痛自已。

前方去當歸,加川熟附、葫蘆巴。

顧 當臍硬痛,不食不便,外似惡寒,里無大熱,渴不多飲。寒食風熱互結於脾胃中。用《局方》五積散合通聖散,分頭解治。

五積合通聖,共為末。朝暮各用開水調服三錢。

復診 用五積合通聖溫通散寒,便通而痛未止。脈遲,喜食甜味,痛在當臍,後連及腰,身常懍懍惡寒。此中虛陽弱,寒積內停。擬通陽以破其沉寒,益火以消其陰翳。

四君去草,加肉桂、製附子、木香、玄明粉、烏藥、蓯蓉。

詒按:方中玄明粉一味,不甚妥洽,擬去之。

三診 溫臟散寒,腹痛己止。今當溫補。

淡蓯蓉 杞子 熟地 當歸 茯苓 吳茱萸 陳皮 製附子 烏藥 砂仁

淵按:尚嫌膩滯。仍從四君加減為妙。

袁 三四年來腹痛常發,發則極甚,必數日而平。此脾臟有寒積,肝經有濕熱,故痛則腹中覺熱。擬溫脾,兼以涼肝。

金鈴子散 陳皮 茯苓 乾薑 白朮 川椒 白芍 神麯 砂仁

復診 腹中寒熱錯雜而痛,古方越桃散最妙,變散為丸,常服可耳。

淡吳萸 乾薑 黑山梔 白芍 炙甘草

共為末,神麯糊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原注:越桃散惟薑、梔二味。加吳萸、白芍者,復以戊己法。甘草者,取其調和也。

詒按:病邪錯雜,用藥卻須一線,乃佳。如此丸方,即合法也。

某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腹中結瘕,亦氣之不運也。

二陳湯去草,加白朮、沙苑子、焦神麯、苡仁、澤瀉、砂仁、通草。

復診 肝胃不和,脘腹作痛,嘔吐酸水痰涎,經來則腹痛。先與泄肝和胃。

川連 半夏 陳皮 茯苓 瓜蔞皮 薤白頭 乾薑 蔻仁 猩絳 旋覆花

三診 腹中久有癖塊,今因冷食傷中,腹痛、泄瀉、嘔吐不止,心中覺熱。擬苦辛通降,先止其嘔。

二陳湯去草,加黃芩、川連、川樸、蘇梗、藿梗、蔻仁、澤瀉。

改方:加神麯。

吳 飲停中脘,脘腹鳴響,攻撐作痛。大便堅結如慄,但能噯氣而無矢氣,是胃失下行而氣但上逆也。和胃降逆、逐水蠲飲治之。

二陳湯去草,加代赭石、旋覆花、神麯、乾薑、白芍、川椒、甘遂、澤瀉。

王 脈弦遲,臍以上連胃脘脹痛,此有寒飲。《脈經》云:遲則為寒。仲景云:口不渴而脈雙弦者,飲也。

香砂六君湯去草,加炮薑、神麯、乾薑。

復診 當臍腹痛,痛則氣塞胸中,噯氣不得語,脈弦大而遲。此胃中陽氣不足,而有寒飲也。當以溫藥通之。

前方去神麯,加香附、川熟附。

範 素有肝胃氣痛,兼挾寒積。脘腹脹滿,痛及於腰,刻不可忍。舌苔白膩,渴不欲飲。大便似利不利。脈沉弦而緊。恐屬臟結,頗為險候。非溫不能通其陽,非下不能破其結,仿許學士溫脾法。

製附子 乾薑 肉桂 川樸(薑汁炒) 生大黃 枳實

淵按:咳不可忍,上焦之氣亦閉矣。所謂五實證非耶?

復診 脘腹脹滿,上至心下,下連少腹,中橫一紋,如亞腰葫蘆之狀。中宮痞塞,陰陽格絕,上下不通,勢瀕於危。勉進附子瀉心一法,溫陽以泄濁陰,冀其大便得通。否則恐致喘汗厥脫,難以挽回。

製附子 川連(薑汁炒) 川樸(薑汁炒) 生大黃(酒浸) 長流水煎。

再服備急丸七粒,砂仁湯送下。

三診 兩投溫下,大便仍然不通。胸腹高突,湯水下咽輒吐,肢漸冷,脈漸細,鼻煽額汗,厥脫可憂。按結胸、臟結之分,在乎有寒熱、無寒熱為別。下之不通,脹滿愈甚乃太陰脾臟受戕,清陽失於轉運。崔行功有枳實理中一法,取其轉運中陽,通便在是,挽回厥脫亦在是。惟高明裁酌之。

人參 枳實 炮姜 川附 陳皮 冬朮

原注:此證死

詒按:兩投溫通重劑,不得小效,枳實理中力量不及前方之大,恐未必能奏效也。閱《夜話錄》中,所載一證,與此相似,治之未效。後擬用溫藥下來復丹,未及試用,正可與此參觀。

噎膈 嘔噦

王 痰隔中焦,食入脘痛,口沃清水,嘔吐黏痰。大便堅結,腸液枯也。時多空噯,胃失降也。擬化痰和胃、降氣潤腸法。

旋覆花(鹽水炒) 代赭石 杏仁 半夏 瓜蔞皮 橘紅 瓦楞子 蘇子 白芥子 萊菔子 薑汁 地慄汁

胡 氣鬱中焦,得食則嘔,已延匝月,慮成膈證。

川連(吳萸炒) 白朮 半夏 藿香 焦六曲 陳皮 香附 茯苓 鬱金 白蔻仁

張 營陰虛,故內熱少寐。氣火逆,故咽喉哽塞。擬四物以養其陰,四七以理其氣。

大生地(砂仁拌) 蘇梗 茯苓 當歸 北沙參 川樸 白芍 半夏 棗仁 姜竹茹 枇杷葉

陳 操勞抑鬱,營虛火亢,胃液枯槁,飲食哽噎,嗌中一條,如火之焚,有時呱呱作聲。此氣火鬱結使然也。病關情志,非徒藥餌可瘳。宜自怡悅,庶幾可延。

旋覆花 代赭石 沙參 黑山梔 茯苓 川貝 焦六曲 麥冬 杏仁 竹茹 枇杷葉

詒按:立方輕清穩適。緣病在上膈,且屬氣火無形,故非重劑邀功者也。方中焦曲,可去之。

復診 氣火上逆,咽喉不利,胸痛食噎,膈證已成。況年逾六旬,長齋三十載,胃液枯槁,欲求濡潤胃陰,飲食無礙,還望怡情自適。

前方加西洋參、半夏。

丁 脈形弦硬,春令見此,是即但弦無胃。納食哽痛,大便堅燥,已見木火亢逆,胃汁腸液乾枯。治之不易。

旋覆花 杏仁 火麻仁 桃仁 蘇子 青果 荸薺 蘆根

復診 前方潤燥以舒鬱結,今擬下氣化痰之劑。

麥冬 半夏 杏仁 橘紅 川貝 茯苓 竹茹 蘆根 荸薺 海䖳 枇杷葉

淵按:兩方清潤可喜,洵屬名家。

秦 痰氣阻於胸中,故痰多而胸悶,納食或嘔,兩太陽脹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久延不已,恐成膈症。

半夏 橘紅 赤苓 吳萸汁 炒川連 黨參 澤瀉 藿香 旋覆花 枳殼 川貝 蔻仁 肉桂 大腹皮 冬朮 生薑 來復丹一錢,藥汁送下。

許 痰飲流落心中,心痛徹背,大便乾燥,飲食哽噎。腸胃液枯,法當溫潤。

淡蓯蓉 麥冬 茯苓 桂木 薤白頭 半夏 枸杞子 陳皮 瓜蔞霜 白蔻仁

淵按:積飲久而傷胃,將成噎膈。桂、蔞、薤白,治痰飲,亦可以治噎膈。蓋二證皆上中焦陽微不化所致。

陳 據述病由喪子悲傷,氣逆發厥而起,今診左脈沉數不利,是肝之氣鬱,血少不澤也。右關及寸滑搏,為痰為火,肺胃之氣失降,肝木之火上逆,將水穀津液蒸釀為痰,阻塞氣道,故咽喉胸膈若有阻礙,納食有時嘔噎也。夫五志過極,多從火化,哭泣無淚,目澀昏花,皆屬陽亢而陰不上承之象,目前治法,不外順氣降火,復入清金平木。

蘇子 茯苓 半夏 枳實 杏仁 川貝 竹茹 沙參 橘紅 麥冬 海䖳 荸薺

原注:此七氣湯、溫膽湯、麥門冬湯三方加減,降氣化痰,生津和胃。大抵病起於肝,戕及肺胃,故立方當從肺肝胃為主。

詒按:細勘病機,斟酌虛實,立方似覺平淡,實已慘淡經營。

秦 七情鬱結,痰氣凝聚。胸膈不利,時或嘔逆。證將半載,脾胃大虛。前用四七、二陳,降氣化痰,今參入理中,兼培中土,治標兼顧本也。

四七湯合二陳湯,理中湯加丁香、木香、蔻仁。

詒按:此證痰氣兩層,必須兼到。

徐 氣鬱於胸為膈,氣滯於腹為臌。飲食不納,形肉頓瘦。陰氣凝聚,陽氣汩沒。脈細如絲。姑與培土、通陽、化氣一法。

黨參 肉桂 白木 大腹皮 熟附子 澤瀉 茯苓 來復丹

淵按:傷胃則膈,傷脾則臌。膈多鬱火,臌多陽衰。肺金治節不行。肝木起而克賊。

張 胃汁乾枯,腸脂燥涸,所進飲食盡生為痰,不生津血。納食則吐,痰隨吐出。膈證之根漸深。高年靜養為宜。

鮮蓯蓉(一兩) 青鹽半夏(三錢) 茯苓 當歸 陳皮 沉香 枳殼

詒按:此病已深,用藥雖合,未必能愈矣。

復診 津枯氣結噎膈,蓯蓉丸是主方。

前方加炒香柏子仁、陳海䖳、地慄。每日用柿餅一枚,飯上蒸軟,隨意嚼咽。

李 寒熱咳嗽,一載有餘。咳痰帶血。飲食沃噎,胸膈阻窒,又成噎膈。此必兼挾氣鬱而成。今且和胃降氣,冀其血止噎減為妙。

旋覆花 半夏 杏仁 丹皮 橘紅 茯苓 鬱金 瓜蔞霜 蔻仁 竹茹 枇杷葉

陳 卒然心痛,納食哽塞,粥飲猶可。此心氣鬱結,防變膈證。

瓜蔞仁 薤白頭 旋覆花 川貝母 茯神 半夏 桔梗 遠志肉 竹茹

朱 脈滑大,食入哽噎不下,舌膩。此屬痰膈。大腸燥火凝結。擬清痰火,佐以宣通。

旋覆花 麥冬 六神麯 黑山梔 赤苓 半夏 豆豉 陳皮 杏仁 竹茹 海䖳 荸薺 枇杷葉

吳 情志鬱結,陽明津液內枯,少陰之氣上逆。少腹氣上衝咽,咽喉覺脹,納食哽噎。擬溫養津液,以降濁陰之氣。

旋覆花 代赭石 蓯蓉干 枸杞子 橘紅 茯苓 川貝 半夏 沉香 雞冠䖳 地慄

盛 氣鬱痰凝,胸中失曠,背寒脊痛,納少哽噎,甚則吐出。膈症之根。

旋覆花 桂枝 瓜蔞皮 杏仁 竹茹 半夏 代赭石 薤白頭 茯苓

詒按:此證初起,痰氣阻於上焦,故立方專從肺胃著意,以後五方,於用藥層次,均能絲絲入扣。

復診 諸恙仍然,痰稍易出。

桂枝 瓜蔞皮 乾薑 薤白頭 陳皮 杏仁 旋覆花 生鹿角 竹茹 枇杷葉

三診 背為陽位,心為陽臟。心之下,胃之上也。痰飲竊踞於胃之上口,則心陽失其清曠,而背常惡寒,納食哽噎,是為膈證之根。蓋痰飲屬陰,礙陽故也。

熟附子 桂枝 杏仁 神麯 薤白頭 蔻仁 瓜蔞皮 旋覆花 豆豉 丁香 竹茹 枇杷葉

淵按:溫中化飲,降逆潤腸,不失古人法度。惟豆豉一味不解是何意思。

四診 服溫通陽氣之藥,嘔出寒痰甚多,未始不美,惟納食哽噎之勢未除。仍以溫通,再觀動靜。

川熟附 桂枝 薤白頭 半夏 陳皮 杏仁 桃仁 瓜蔞仁 薑汁 韭菜根汁

五診 上焦吐者從乎氣,中焦吐者因乎積。此納食哽噎,少頃則吐出數口,且多清水黏痰,是有痰積在中焦也。究屬膈症之根,勿得輕視。

川熟附 半夏 瓦楞子 陳皮 蘇子 薑汁 萊菔子 旋覆花 白芥子 桃仁 蓽菝 白蜜

詒按:此證因痰氣兩阻,故用藥始終如是。

周 胸痛吐清水,自幼酒濕蘊蓄胃中,陽氣不宣,濁氣凝聚。據述前年又得暴喘上氣。額汗淋漓,發作數次。今又增心嘈若飢,此皆胃病。用小半夏湯。

半夏 茯苓 陳皮 竹茹 生薑

淵按:暴喘額汗,肺腎亦病,不獨胃也。

復診 停飲生痰,嘔吐酸水,胸中板痛。前用小半夏湯,所以蠲其飲也。今風邪傷肺,咳嗽內熱。擬金沸草散宣風降氣,仍寓祛痰蠲飲,肺胃兼治之方。

金沸草 半夏 陳皮 茯苓 款冬花 杏仁 荊芥 前胡 竹茹 枇杷葉

趙 氣水鬱結成痰,咽噎礙食,食入輒嘔清水米粒。病在胃之上脘。降氣化痰之藥,須擇不燥者為宜。

瓜蔞仁 半夏曲 川貝 橘紅 丁香 蛤殼(青黛三分同研包) 白蜜 枇杷葉 竹茹 蘆根 生薑汁(沖服)

復診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食入即吐,是有火也。

川連 半夏 蘇梗 製大黃 竹茹 枇杷葉

淵按:《內經》病機十九條,都有不盡然者。注者不敢違背,隨文敷衍,貽誤後學。其實是是非非,明眼自能別白。即如諸逆衝上之證,不屬於火者甚多,未可一概論也。讀經者知之。

祝 胃陽虛則水飲停,脾陽虛則穀不化。腹中漉漉,胸脅脹滿,納食輒嘔酸水清涎,或噯腐氣。法以溫導,崇上利水。

炮姜 陳皮 蒼朮 半夏 熟附子 白朮 黨參 澤瀉 枳實 瓜蔞仁 蔻仁 穀芽

詒按:中陽不運,痰濕易停,故用治中合二陳法。

沈 食下則飽脹,作酸嘔吐,病屬反胃。胃脈浮按則緊,沉按則弦。弦者木侮土,緊者寒在中。

黨參 乾薑 半夏 陳皮 茯苓 丁香 焦六曲 蓽撥 蔻仁 陳香 櫞

秦 納食輒嘔清水涎沫米粒,病在胃也。曾經從高墜下,脅肋肩膊時痛,是兼有瘀傷留於肺胃之絡,故嘔有臭氣。擬化瘀和胃、降逆止嘔為治。

旋覆花 歸鬚 廣鬱金 杏仁 半夏 茯苓 炒丹皮 焦楂肉 橘紅 蔻仁

淵按:佐韭、薑、藕三汁更妙。

詒按:此屬初起輕淺之劑,病深者尚宜加重。

復診 止嘔必以和胃,氣升必須降納。

半夏 茯苓 白朮 蔻仁 藿香 陳皮 老桂木 神麯 乾薑 沉香 伏龍肝

高 坤土陽微濕勝,腹中不和。用平胃、理中合劑。

平胃散合理中湯,加茯苓、延胡。

原按:方中橫插延胡一味,因有瘀凝也。

詒按:立方老潔。

復診 疊進溫中運濕,腹中呱呱有聲,朝食則安,暮食則滯,臥則筋惕肉瞤,時吐酸水。中土陽微,下焦陰濁之氣上逆,病屬反胃。溫中不效,法當益火之源,舍時從證,用茅朮附子理中合真武法。

附子理中加茯苓、陳皮、生薑。

淵按:水穀不化精微而生酸痰,肝木失於濡潤,筋惕肉瞤,是肝有燥火也。徒事溫燥無益。

詒按:較前方深一層,是亦一定步驟。

孔 先曾嘔血,胃中空虛,寒飲停留,陽氣不通,水穀不化,食入嘔吐酸水,穀食隨之而出。脈細肢寒,陽微已甚。證成翻胃,慮延脾敗難治。

熟附子 乾薑 丁香 橘餅 蓯蓉干 九香蟲 二陳湯(其中甘草炙黑)

淵按:噎膈、反胃,從嘔血而起者甚多。蓋血雖陰物,多嘔則胃陽傷而不復,不能運水穀而化精微,失其順下之職,始則病反胃,久則腸液枯槁而為膈證矣。

嚴 噎膈、反胃,胃脘之病也。上焦主納,中焦司運,能納而不能運,故復吐出。朝食暮吐,責其下焦無陽。擬化上焦之痰,運中焦之氣,益下焦之火,俾得三焦各司其權,而水穀熟腐,自無反出之恙。然不易矣。

旋覆花 代赭石 熟附子 茯苓 枳殼 新會皮 益智仁 淡蓯蓉 半夏 沉香 地慄 陳雞冠海䖳

某 胃中素有酒濕,適因鬥毆惱怒,引動肝膽之火,與胃中之痰相搏。致心跳少寐,食入則嘔,兩手脈沉。是氣鬱也。用溫膽加味。

半夏 石菖蒲 陳皮 甘草 枳實 棗仁 茯神 雞距子 竹茹(薑汁炒)

詒按:既有木火內擾,則川連、梔、丹,本不可少也。

再診 溫膽湯加沙參 川連 丹皮 黑梔 旋覆花 雪羹煎

某 朝食暮吐,完穀不化,病成反胃。始以寒疝,腹中結塊,氣從少腹上攻,胃脘作痛,吐酸而起。此中下之陽氣不振,肝木侮脾,脾不磨化,幽門不通,大便艱澀。法以溫運通陽。

鮮蓯蓉(漂淡去甲一兩五錢) 半夏 陳皮 枳殼 沉香 柏子仁 桂心 牛膝 吳萸 乾薑

某 腹中痛甚則有塊,平則無形,每每嘔吐酸水。此屬中虛,陽氣不運。當與大建中湯。

黨參 蜀椒 乾薑 金橘餅

詒按:簡明切當,如老吏斷獄。

某 反胃而兼浮腫,小便莖中微痛。此中焦陽氣不運,而下焦有濕熱也。

蓽撥(磨汁三匙) 薑汁(三匙) 韭根汁(三匙) 藕汁(三匙) 黃牛乳(煎飲兩杯)

另用:沉香末(一錢) 血珀(一錢) 研末分六服

再診 《內經》云:「三陽結,為之膈;三陰結,為之水。」此證反胃而兼浮腫,是三陰三陽俱結也。陰陽俱結,治法極難。前方用蓽撥牛乳飲,調服沉香、血珀末。撥動其陰陽俱結之氣,幸反胃之勢已平,是其三陽之結已解。今腹滿雖寬,而腿足之腫仍若。是三陰之結,猶未解也。蓋太陰無陽明之陽,少陰無太陽之陽,厥陰無少陽之陽,則陰獨盛於內,而陽氣不通,陰氣凝澀,膀胱不化,而水成焉。其脈沉細,蓋重陰之象也。凡補脾崇土、溫潤通陽,如理中、腎氣丸之屬,固亦合法,然不若周慎齋和中丸之制,為尤妙。以其用乾薑,能回陽明之陽於脾。肉桂回太陽之陽於腎。吳萸回少陽之陽於肝。則三陽氣勝,而三陰之結解,水自從膀胱出矣。

周慎齋和中丸

乾薑(二兩,切片分作四份。一份用人參五錢煎湯浸拌,收乾炒黑;一份用青皮二錢煎湯拌,炒黑;一份用陳皮三錢煎湯拌,炒黑;一份用蘇葉二錢五分煎湯拌,炒黑。) 肉桂(去皮一兩,切片作四份。一份用益智仁一錢五分(研)同煮收干;一份用澤瀉二錢五分煎濃湯,同煮收干;一份用茴香一錢五分同煮收干;一份用補骨脂二錢五分(研)同煮收干。) 吳萸(五錢作二份。一份用薏仁五錢煎湯拌炒;一份用青鹽五錢煎湯拌炒黃。) 黨參(元米炒一兩) 茯苓(焙一兩) 製半夏(炒一兩) 甜杏仁(一兩) 茅朮(三錢用米泔同浸煮乾,去茅朮)

上藥為末,用神麯二兩磨粉,煮糊搗丸。每朝服一錢,暮服五分。用薏仁三錢,陳皮五分,煎湯送下。

詒按:議論精當,方法亦清切靈活。此等方案,固自可法可傳。案中論病,頗合機宜,惟所解《內經》三陰三陽等語,卻與經旨不合。

許 吐血後呃逆,作止不定,迄今一月。舌白膩。右脈沉滑,左脈細弱。其呃之氣自少腹上衝,乃瘀血挾痰濁阻於肺胃之絡,而下焦相火隨衝脈上逆,鼓動其痰,則呃作矣。病情並見,安可模糊,若捕風捉影,無怪乎其不效也。酌方必有濟,幸勿躁急為囑。

半夏 茯苓 陳皮 當歸 鬱金 丁香 柿蒂 薑汁 藕汁 水紅花子

東垣滋腎丸一錢,陳皮、生薑泡湯下。陰寒呃者用肉桂五分,坎炁二條,沉香六分,分兩服。

淵按:所謂氣呃、痰呃是也。與虛寒不同。

詒按:用煎劑以通肺胃之絡阻,用丸藥以降沖逆之相火,思路精細,自然熨帖。

某 瘧後痰氣阻滯胃脘,清陽不舒,氣升作呃,納食輒嘔,已經半月,防成膈症。且與仲景法,化痰鎮逆。

旋覆花 代赭石 淡乾薑 法半夏 赤苓 制香附 丁香 柿蒂

詒按:方案俱簡當可法也。

消渴

李 一水不能勝五火,火氣燔灼而成三消:上渴、中飢、下則溲多。形體消削,身常發熱。稚齡犯此,先天不足故也。

大生地 川連 麥冬 知母 五味子 茯苓 生甘草 生石膏 牡蠣 花粉

詒按:稚年患此,多在炎暑之時,其證有兼見風痙煩躁者,余常用此法參用涼肝之品,以黃蠶繭煎湯代水,頗有效驗。

李 夫三消,火病也。火能消水,一身津液皆干。惟水可以勝火,大養其陰,大清其火,乃治本之圖。病由遠行受熱,腎水內乏,當救生水之源。

大生地 沙參 五味子 麥冬 牡蠣 蛤殼 生洋參 桑白皮 天冬

侯 脾胃虛而有火,故善飢而能食。肝氣盛,故又腹脹也。甘寒益胃,甘溫扶脾,苦辛酸以泄肝,兼而行之。

玉竹 川石斛 麥冬 黨參 冬朮 白芍 吳萸炒川連 茯苓 烏梅 橘餅

淵按:深得古人制方之意,而又心靈手敏。

查 脈沉細數而澀,血虛氣鬱,經事之不來宜也。夫五志鬱極,皆從火化。飢而善食,小溲澄腳如膿,三消之漸,匪伊朝夕。然胸痛吐酸水,肝鬱無疑。肝為風臟,郁甚則生蟲,從風化也。姑擬一方,平中見奇。

川連(一錢吳萸炒) 麥冬(三錢薑汁炒) 蛤殼(五錢) 鮮楝樹根皮(一兩洗) 建蘭葉(三錢)

詒按:病屬陰虛火旺,案中生蟲一層,未免蛇足。

復診 服藥後,大便之堅難者化溏糞而易出,原得苦泄之功也。然脈仍數澀,究屬血虛而有鬱熱,鬱熱日盛,臟陰日消。舌紅而碎,口渴消飲,所由來也。月事不至,血日乾而火日熾。頭眩、目花、帶下,皆陰虛陽亢之徵。補臟陰為治本之緩圖,清鬱熱乃救陰之先著。轉輾思維,寓清泄於通補之中。其或有濟耶,所慮病根深固,未易奏績耳。

川連 淡芩 黑山梔 大生地 當歸 阿膠 川芎 白芍 建蘭葉

另大黃䗪蟲丸,早晚各服五丸。

淵按:建蘭葉不香無用,徐靈胎論之矣。

詒按:寓清於補,恰合病機。

三診 諸恙皆減。內熱未退,帶下未止,經事未通。仍從前法。

川連 當歸 洋參 白芍 女貞子 茯苓 麥冬 丹參 沙苑子 大生地

四診 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風消者,火盛而生風,渴飲而消水也。先輩謂三消為火疾,久必發癰疽。余屢用涼血清火之藥,職此之故。自六七月間足跗生疽之後,消證加重。其陰愈傷,其火愈熾。今胸中如燔,牙痛齒落,陽明之火為劇。考陽明氣血兩燔者,葉氏每用玉女煎,姑仿之。

鮮生地 石膏 知母 玄參 牛膝 大生地 生甘草 天冬 川連 麥冬 茯苓 枇杷葉

詒按:此亦消渴門中應有之證,不可不知。

錢 古稱三消為火病,火有餘,由水不足也。十餘年來常服滋陰降火,雖不加甚,終莫能除。然年逾六旬,得久延已幸。今就舌苔黃膩而論,中焦必有濕熱。近加手足麻木,氣血不能灌溉四末,暗藏類中之機。擬疏一方培養氣血之虛,另立一法以化濕熱之氣。標本兼顧,希冀弋獲。

大生地 當歸 山萸肉 麥冬 懷山藥 洋參 龜版 建蓮肉 豬肚丸(三錢另服開水下)

朱 脈左寸關搏數,心肝之火極熾。口乾,小溲頻數而渾濁,此下消證也。久有腳氣,濕熱蘊於下焦。擬清心肝之火,而化腎與膀胱之濕。

大生地 川連(鹽水炒) 牡蠣 黃耆 茅朮 麥冬 赤苓 黃柏(鹽水炒) 蛤粉 升麻

豬肚丸每朝三錢,開水送。

龐 胃熱移膽,善食而瘦,謂之食㑊。大便常堅結而不通者,胃移熱於大腸也。膽移熱於心,故又心跳、頭昏。今擬清胃涼膽為主,安神潤腸佐之。

鮮石斛 淡芩 郁李仁 火麻仁 枳殼 棗仁 瓜蔞皮 龍膽草 茯神 豬膽汁

另更衣丸一錢,淡鹽花湯送下。

原注:此病服此方五、六劑後,用滋陰如二地、二冬、沙洋參等煎膠,常服可愈。

淵按:此似消非消之證。膽腑鬱熱移胃,傳所不勝,故用苦寒直瀉膽火。

方 脾陰虛而善飢;腎陰虛而溲數。肝氣不舒,則腹中耕痛。胃氣不降,則脘中痞窒。此二有餘二不足也。然有餘不可瀉,不足則宜補。腎充則肝自平,脾升則胃自降耳。

黨參 懷山藥 五味子 茯神 麥冬 冬朮 大熟地 枸杞子 陳皮 紅棗

某 昔人以三消為火病,而有虛實之分。此病得於霍亂之後,是脾胃之陰液消乏,而心肝之陽氣偏勝。然舌有黴苔,究屬脾胃伏濁不化。《內經》用蘭草治消渴,除陳氣也。仿此為之。

生洋參(三錢) 生甜冬朮(三錢) 生甘草(三分) 茵陳(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生石膏(三錢白糖拌) 佩蘭葉(一錢)

八仙長壽丸,每朝暮各五錢,開水下。

二診 前方去石膏,加川連、知母、黃柏、天花粉。

原注:五帖全愈。

痰飲

金 痰飲停胸,清陽失曠,咳嗽眩悸。與苓桂朮甘湯加味。

茯苓 桂枝 白朮 炙甘草 紫石英 陳皮 五味子 半夏 蛤殼 胡桃肉

潘 肛有漏瘍,陰津先損於下。兼以嗜酒,濕熱又盛於中。繼因勞碌感寒,寒入肺經,與胸中素盛之痰濕相合,咳嗽,嘔吐清水,而成痰飲為患。仍飲燒酒祛寒,宜其血溢矣。況內熱脈數,陰津已虧。欲蠲痰飲,恐溫則劫其陰。欲除內熱,恐清則加其咳。宜和胃降氣。

生苡仁 紫菀 白扁豆 茯苓 款冬花 川貝母 鬱金 杏仁 蛤殼 

十大功勞

復診 陰虛痰飲,逢暑既不可溫,又不可清。舌苔黏膩。當和中化痰,兼以攝納腎氣。

二陳湯加杏仁。腎氣丸一錢,都氣丸二錢,相和,開水下。

淵按:暑天何嘗不可用溫?惟痰飲見吐血,以為陰虛,不敢溫耳。其實血從燒酒傷胃而來,尚非真正陰虛。

三診 咳嘔清水,乃痰飲之病。脈細數,內熱,為陰虛之候。治痰飲則宜溫,治陰虛則宜滋,藥適相背。肝腎為子母之臟,不妨補母以益子。而胃土又為肺金之母,又當和胃以化痰。擬滋燥兼行,仿東垣法而不礙。

大熟地 冬朮 阿膠 五味子 澤瀉 茯苓 淡乾薑 半夏 腎氣丸

某 痰飲咳嗽已久,其源實由於脾腎兩虧。柯氏云:脾腎為生痰之源,肺胃為貯痰之器也。近增氣急,不得右臥,右臥則咳劇,肺亦傷矣。素患肛門漏瘍,邇來糞後有血,脾腎虧矣。幸胃納尚可,議從肺脾腎三經合治。然年近六旬,愛養為要,否則慮延損證。

熟地(砂仁末拌炒) 半夏 陳皮 五味子 川貝 冬朮 阿膠(蒲黃拌炒) 炮薑炭 歸身炭 款冬花 茯苓

原注:此金水六君煎合黑地黃丸加阿膠、款冬、川貝三味,補金水土之虛,上能化痰,下能止血。其中雖有炮姜,勿嫌溫燥,有五味以攝之。

詒按:此等病立方最難安放平穩,似此周到熨貼,自非老手不辦。

周 飢飽勞碌則傷胃,寒痰凝聚,氣血稽留,阻於胃絡,而胃脘脹痛,嘔吐黏痰,殆無虛日。倘不加謹,恐成脹滿。

異功散去甘草,加炮薑、熟附子、良薑、蔻仁。

復診 溫胃化痰,從理中、二陳、平胃三方化裁。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加川樸。

三診 寒積中焦,胃陽不布,痰飲竊踞。為脹為痛,為吐為噦。法當溫運中陽。但病根日久,必耐心服藥乃效。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川椒、白蔻仁。

四診 中虛非補不運,寒飲非溫不化。益火生土,通陽蠲飲,苓桂朮甘湯主之,附子理中湯亦主之。

苓桂朮甘湯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半夏、陳皮、蔻仁。

五診 病有常經,方有定法。藥已見效,無事更張。袁詩云:莫嫌海角天涯遠,但肯揚鞭有到時。

附子理中合二陳湯,加老生薑,老桂木。

淵按:倜儻風流,足徵讀書功夫。

詒按:前後五方,看病的確,用藥的當,案語亦親切簡老,於此道中自推老手。

徐 痰飲伏於胸中,遇寒則咳而喘,心嘈氣塞,頭眩腰痠。年逾五旬,天癸當去而不去,是氣虛不能攝血。夫氣本屬陽,陽氣日衰,痰飲日盛。法當通陽氣以祛水飲之寒。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是也。

二陳合苓桂術甘,加款冬、杏仁、蛤殼、沉香。

朝服都氣丸二錢,腎氣丸一錢,開水送下。

秦 懸飲踞於脅下,疼痛,嘔吐清水。用仲景法。

芫花 甘遂 大戟 吳茱萸 白芥子(各二錢) 

將河水兩大碗,入上藥五味,煎至濃汁一碗,去渣,然後入大棗五十枚,煮爛,俟干。每朝食大棗五枚。

淵按:此五飲之一,乃實證也。用之得當,其效如神。

趙 寒入肺底,咳喘而嘔,水飲停於心下也。腰脅痛而經停,肝腎已虛。擬開上、溫中、補下。

麻黃 細辛 淡乾薑 五味子 茯苓 陳皮 杏仁 炙甘草 大熟地(海浮石拌) 半夏 沉香 枇杷葉

復診 痰飲咳嘔清水,而致停經發熱,帶下淋漓,營陰虛而肝腎虧矣。脘中脹滿,大便偶利則脹覺鬆,仍是飲邪見症。夫痰飲宜溫宜化,而陰虛宜補宜清。所慮熱久停經,恐成乾血勞損。

半夏 陳皮 茯苓(細辛拌炒) 生地(薑汁炒) 白芍 乾薑(五味子同炒) 沙苑子 當歸 川芎 款冬花

淵按:經停發熱,未必即屬虛證。惟帶下過多,營液虛矣。脘脹便通則松,乃肺脾氣分不化也。

尤 痰飲咳嗽,朝晨必吐清水。本擬溫藥以化之,但時當酷暑,兼有臂痛,且以和胃化痰。

半夏 陳皮 茯苓 款冬花 蘇子 萊菔子 杏仁 白芥子

指迷茯苓丸每朝服三錢,開水送下。

範 寒痰留於胃,則脘痛而吐清水。入於肺,則咳嗽而多白沫。宜仿小青龍法,辛溫開達上焦。

淡乾薑 茯苓 白芍 細辛 橘紅 五味子 桂枝 半夏 款冬花 杏仁

蓋 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留飲久踞不去,亦由中氣之虛。欲逐其飲,先補其中。丹溪云:補完胃氣而後下之為當。茲議先補中氣一法。

六君子湯去甘草,加乾薑。

復診 甘遂半夏湯,用甘遂五分。

三診 照前方,用甘遂七分。

四診 照前方,用甘遂一錢。

原注:雖大便仍未瀉,而腹中已覺甚安,即停藥三日。

呂 陰虛挾痰飲為病。痰飲內留,故咳嗽背寒,心胸著冷則痛。陰虛,故內熱也。金水六君煎加減治之。

大熟地 半夏 陳皮 沉香 蛤殼 款冬花 蘇子 杏仁 沙參 茯苓

顧 頭眩心悸,脈沉弦者,飲也。病發則嘔吐酸水,滿背氣攻作痛,得噯則痛松,此濁陰之氣上攻陽位。當以溫藥和之。

熟附子 桂木 半夏 陳皮 冬朮 川椒 茯苓 沉香

某 水飲去後,中氣大虛,胃液枯涸,難為力矣。夫中氣大虧,非建中不可,而胃陰枯涸,非養胃陰又不可,然則黃耆建中但補中氣而不能養其胃陰,仍非計之善也。今擬十全大補陰陽氣血雙調,加入麥、夏、蓯、附,即十四味建中法,並建其脾中、腎中之陰陽,或者其有濟乎!

人參鬚 黃耆 大熟地(附子三分煎汁炒) 川芎 茯苓 半夏 白芍(肉桂一分煎汁炒) 蓯蓉 炙甘草 麥冬 冬朮(土炒) 歸身 金橘餅

復診 肝虛無直補之法,補腎即所以補肝。中虛有兼補之方,補火而更能生土。前投十四味建中,兩建其脾中腎中之陰陽。證既大虛,藥宜加峻。虛能受補,便是生機。

人參鬚 黨參 黃耆 炙甘草 大熟地(附子一分拌炒) 肉桂 麥冬 歸身 冬朮 枸杞子 半夏 茯苓 棗仁 山萸肉(酒炒) 蓯蓉

單 痰飲久留,咳喘不已。痰多黏膩,脾腎兩虧。脾虛則痰不化而食減,腎虛則陽氣衰而水泛,以致腹滿足腫面浮,病成溢飲。《金匱》云: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小青龍湯主之。然脈細陽衰,便難液涸,腎氣久虛,何堪更投發泄耗陰傷陽之劑!擬進附子都氣丸,裁去熟地者,以其痰多痞塞也。

淡蓯蓉 枸杞子(青鹽炒) 茯苓 澤瀉 半夏 五味子 製附子 牛膝炭 胡桃肉

孫 風邪久戀肺中,寒飲停留胃脘。風能化熱,咳久傷陰。積飲生痰,胃陽失布。肺之子,腎也;胃之妻,脾也。肺傷腎亦虧,胃虛脾亦弱。脾弱故便泄,腎虧故左尺脈弦而大也。咳將一載,雖曾吐血,而時嘔清水,其為寒飲無疑。今從飲門例治。

大熟地(海浮石炒) 麥冬(元米炒) 生苡仁 五味子 陳皮 焦六曲 茯苓 半夏 乾薑 紫石英 細辛 沉香

方 向有心痛嘔吐之病,得食則安,明系中虛而有痰飲伏留於心下也。上年春季,頭痛寒熱,從此咳嗽喉有痰聲。當時設遇明眼,用小青龍發汗散水,表邪與痰飲悉解,何至奄纏不愈耶!迨至酷暑,邪郁化熱,咳痰帶臭,肺氣受傷。交白露節,秋金得令,肺氣清肅而後漸愈。至冬,陽氣少藏,其咳復作。交春入夏,咳頻不已。病延一載有餘。診脈雙弦,形肉瘦削,口不乾渴,身不發熱,頭眩心悸。肝腎之陰已虛,脾胃之氣亦弱,痰飲戀而未化,自淺及於深矣。昔賢謂外飲治脾肺,內飲治腎。今自外而至於內,從肺脾腎三經立法,前後綰照,以冀各得其所。

款冬花 蘇子 杏仁 川貝 茯苓 陳皮 半夏 乾薑(五味子五粒同炒) 大熟 地(海浮石拌炒) 牛膝(鹽水炒) 炙甘草 蛤殼 馬兜鈴 薑汁 胡桃肉 枇杷葉

淵按:外飲治肺脾,非杏、貝等清潤之藥可治,當求之於《金匱》。想病已棘手,方藥錯雜,有不得不然耳。

費 痰飲伏於胸中,咳嗽喘促。其標在肺,其本在腎。此證本虛未甚,標實有痰,法當兩顧。

大熟地 茯苓 蛤殼 川貝 牛膝 半夏 陳皮 杏仁 桑白皮 枇杷葉

陳 宗臺先生認此證為痰飲,卓識超群,曷勝佩服。竊思飲痰久踞,中土必受其戕,而臟氣亙傷,窮究必歸於腎。腎為五臟之根,土為萬物之本。脾土弱則清陽失曠,而氣化無權;腎水虧則真陽失藏,而源泉消涸。夫以痰飲之病,久臥不起於床,加以寒熱神疲,其為水土俱敗明矣。節屆春分,木旺陽升之候。木旺則土益弱,陽升則水益虧。清明節後百花齊放,將奈之何?為今之計,崇脾土而轉旋清陽,以治其中;補腎水而蟄藏真陽,以治其下。守過清明,若得病情安穩,有減無增,或者其克濟乎!

苓桂術甘合二陳,上午煎服。金匱腎氣丸三錢,暮服。

胡 寒飲伏留於胃脘,清陽失曠於心胸。脘中微痛,腰背牽掣覺酸,時吐清水。與苓桂朮甘湯清胸中之陽氣,理中湯理脾中之陽氣,陽氣復則胃脘之寒飲自化矣。

照二方加陳皮、砂仁、半夏。

復診 前方通胸中、脾中之陽,此方兼通腎中之陽。陽氣得通,三焦氣機自暢,胃中寒飲自化矣。

照前方加清和丸。

某 腎中之元陽不足,膻中之火用不宣。痰飲伏留於心下,故心胸如盆大一塊,常覺板冷,背亦常寒。三四年來每交子後則氣喘,乃陽氣當至而不至,痰飲阻遏,陽微陰勝故也。天明則陽氣張,故喘平。至心悸咳嗽,易於驚恐,屬陰邪竊踞胸中為病。其常若傷風之狀者,衛外之陽亦虛也。圖治之法,當祛寒飲而逐陰邪,斡旋陽氣,如離照當空,陰邪盡掃。用仲景苓桂朮甘湯,先通其胸中之陽氣,再議。

茯苓(細辛一分煎汁炒) 冬朮(附子二分炒) 黨參(薑汁炒) 紫石英 甘草(麻黃一分炒) 桂木 半夏 乾薑(五味子五粒炒) 胡桃肉 破故紙(青鹽炒) 陳皮 白螄螺殼(洗)

詒按:審證清切,方中以辛烈之品煎汁,收入甘平藥內,用意頗巧。骨脂、胡桃參入補腎之意,尤為周到。此證陽微飲踞,自屬確不可易,惟所吐之痰,是否清稀,抑系干黃黏厚,案中未經敘明,其常若傷風之狀,衛陽虛者,固有此候。亦有痰濁化熱,蘊於肺中,以致招引外風者,亦多此證。不可不細為之辨。

賈 病已兩月,先嘔而後咳,多吐清涎,口不渴,心胸痛而痞悶,此痰飲停於心下也。雖微有寒熱,並非外感風邪。當從胸痹痰飲門中求之。

半夏 茯苓 瓜蔞皮 橘紅 杏仁 生薑

淵按:仲景治胸痹用蔞皮須同薤白,治痰飲須同桂枝,否則不效。蓋胸脘之陽不化,飲痹皆不去耳。

某 痰飲阻於胸中,咳而短氣、心悸。用四君補氣,二陳化痰,桂枝通陽,款冬止咳,加減成方,仍不越苓桂術甘之制。若舍仲景,而別求良法,是猶廢規矩,而為方園也,詎可得哉。

桂枝 茯苓 白朮 甘草 半夏 陳皮 黨參 款冬花

詒按:方論俱平正通達,可以取法。

再診 用補氣化痰,通陽蠲飲,咳而短氣俱減,但心仍悸。參以益智。

茯苓 白朮 甘草 黨參 陳皮 半夏 桂木 款冬花 益智仁 棗仁

某 咳嗽口不渴,當臍痛,而脈細,頭常眩運。此乃手足太陰二經,有寒飲積滯,阻遏清陽之氣,不能通達。故一月之中,必發寒熱數次,乃鬱極則欲達也。病將四月,元氣漸虛,寒飲仍戀而不化。先以小青龍湯,蠲除寒飲,宣通陽氣。再議。

麻黃 桂枝 白芍 細辛 乾薑 半夏 五味子 甘草

詒按:此內飲而兼外寒之方。一月中寒熱數次,或因兼感外邪,則此方的對矣。

某 脈沉取之數,其陰內虧,其熱在裡。病延日久,勞損之候。證見咳唾白痰,脘腹時痛,痛則氣滿,得矢氣則稍寬,病由肝鬱而成。據云:咳已三年,初無身熱,是其根又有痰飲也。經訓治病必求其根。茲從痰飲氣鬱例治之。

半夏 茯苓 桂木 丹皮 白芍 香附 沉香 神麯 歸身 甘草 冬朮 陳皮 金橘餅

詒按:此苓桂術甘合二陳,加歸、芍、丹皮以養肝。沉、附、曲、橘以化氣也。立方平穩熨貼。

某 痰飲咳逆,肺腎兩虛,胃濕不化。用苓桂木甘湯、合二陳治其胃,都氣丸治其肺腎可也。

苓桂朮甘湯合二陳湯 加川貝 杏仁 沉香

另:都氣丸,每服四錢,淡鹽湯送下。

詒按:虛實兼到,親切不浮。

哮喘

高 多年咳喘,逢寒遇勞輒發,汗多氣升,肺傷及腎,腎氣虛而不納矣。法當補腎以納氣。

熟地 懷牛膝 北沙參 半夏 陳皮 茯苓 麥冬 五味子 紫石英 蛤殼 沉香

復診 寒入肺底,久而化熱,同一痰喘,先後不同也。初病在肺,久必及腎,同一咳逆,虛實不同也。補腎以納氣,清肺以化痰,須兩層兼顧為穩。

北沙參 五味子 麥冬 川貝 杏仁 蛤殼 懷牛膝 地骨皮 熟地 梨皮 枇杷葉

詒按:前方用藥切當,此方案語圓融。

廉 腎陰虛而氣升喘逆,心陰虛而心跳少寐,胃氣虛而痰飲留戀,肝風動而頭眩震掉,腸液枯而大便堅干。經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腸胃津枯,當滋氣血,擬都氣丸意。

大生地(蛤粉炒) 茯神(辰砂拌) 半夏 炙甘草 五味子 沉香 柏子仁 石決明 懷山藥 麥冬 西洋參

吳 喘咳多年,近加咳嗆,形消肉瘦,正陰大虧。雖有痰濁,法當補納。

大熟地 黨參 半夏 陳皮 牛膝 款冬花 麥冬 茯苓 紫石英 五味子 胡桃肉

盧 腎司納氣,而開竅於二陰。此病每因勞碌之餘,必先頻轉矢氣,而後氣升上逆,短促如喘,飲食二便如常。其病在少陰之樞。宜補而納之。

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 加青鉛

詒按:腎為作強之官,過於勞動,則收攝無力,故見此證。與尋常喘促,又是一種。認證既確,立方亦切實不膚。擬再加砂仁,胡桃肉。

陸 喘哮十二年,三瘧一載。瘧止復來,喘發愈勤。中虛痰飲不化。雖痰中帶血,而不可以作熱治也。擬六君子加杏仁、旋覆、薑、桂方法。

六君子湯 杏仁 旋覆花 桂枝(細辛同炒) 乾薑(五味子同打炒) 

淵按:痰中見血,仍用薑、桂、非老手不辦。

馮 年逾七旬,伏暑挾濕,濕能生熱。病起微寒微熱,咳嗽痰稠,曾經吐血。今血雖止而咳仍然,脈澀而數,舌苔灰白而渴,乃濕熱痰濁戀於肺胃。病將匝月,元氣大傷。脾胃不醒,穀食少進。初起大便堅,今則軟而帶溏矣。病在肺脾胃三經,治在化痰、降氣、和中。

甜杏仁 茯苓 款冬花 蛤殼 沙參 紫菀 川貝母 苡仁 陳皮 雪羹

另用人參、珠子、血珀、沉香、礞石,研細末,勻和一處,再研極細。分四服,日一服。

復診 夫咳嗽痰喘之病,淺則在肺胃,深則屬肝腎。凡用方之法,由淺而深。按脈察色,知其虛中挾實,實者痰濁也,故先以化痰、降氣、和中為法。兩劑,咳嗽稍平,惟氣之喘而短者有出多納少之意,則其本虛矣。左脈細微,肝腎之虛大著。雖舌苔黃濁不化,亦當以攝納為要。且額上汗冷,胃泛不納,將有虛脫之慮。

人參(一錢五分) 五味子(八分) 麥冬(錢半元米炒) 山萸肉(二錢) 澤瀉(一錢) 茯苓(二錢) 大

熟地(六錢,附子三分煎汁浸片時,炒成炭。) 紫衣胡桃肉(不去皮二個) 紫石英(三錢) 懷牛膝(三錢) 懷山藥(五錢炒)

另用好肉桂三分,上沉香三分,坎炁二條,三味各研末,和一處,再研細,分作二服。今晚一服,燕窩湯調下。明日再進一服。若得額汗收斂,左脈稍起,猶有生機可理。若不應手,難為力矣。

杜 咳嗽有年,每遇勞碌感寒即發,並無痰涎,此屬氣喘。據述病起受寒,早用麥冬清滋之藥,遂至邪戀於肺,曾服麻黃開達見效。然病根日久,肺氣亦虛。虛而不治,累及子母。今三焦並治,乃肺脾腎三臟兼顧也。

杜蘇子 淡乾薑(五味子合搗) 甜杏仁 橘紅 半夏 款冬花 炙甘草

早服附桂八味丸一錢,金水六君丸三錢,開水送。

復診 久咳肺脾腎交虛,前用溫納相安。今交夏令,腎氣丸中桂、附嫌剛,改用都氣丸可也。

都氣丸三錢,朝服。金水六君丸三錢,晚服。俱鹽湯下。

三診 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納氣之根。腎虛不納,則氣逆而生喘;肺虛失降,則痰貯而作喘。前之辛通肺氣,補攝腎氣,服下相安,而病莫能除。良以多年宿恙,根深蒂固。然按方書內飲治腎,外飲治肺,不越開上填下之意。

法半夏 茯苓 橘紅 杏仁霜 款冬花 乾薑 白芍 五味子 炙甘草

上藥為末,用麻黃三錢,白果肉三十粒,枇杷葉二十片,煎濃汁,泛丸。每服一錢,朝晚並進,與都氣丸同服。

王 高年烘火,誤燒被絮,遭驚受寒,煙燻入肺,陡然喘逆,痰嘶,神糊,面浮。防其厥脫。

旋覆花 前胡 杏仁 川貝 代赭石 茯神 蘇子 沉香 桑白皮 款冬花 竹油(沖) 薑汁(沖)

淵按:此火邪傷肺而喘也。與尋常痰喘不同,故不用溫納。

徐 喘哮氣急,原由寒入肺俞,痰凝胃絡而起,久發不已,肺虛必及於腎,胃虛必累於脾。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戀不化,氣機阻滯,一觸風寒,喘即舉發。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腎,發時治上,平時治下,此一定章程。若欲除根,必須頻年累月,服藥不斷,倘一曝十寒,終無濟於事也。此非虛語,慎勿草草。

發時服方

款冬花 桑皮 紫菀 蘇子 沉香 茯苓 杏仁 橘紅 半夏 淡芩

平時服方

熟地 五味子 陳皮 苡仁 胡桃肉 半夏 紫石英(煅) 蛤殼 杜仲 茯苓

詒按:論病則源流俱到,層折畢清,用藥亦周到熨貼,絕不浮泛。洵非老手不能到此地位。

復診 喘哮頻發,脈形細數,身常惡寒。下焦陰虛,中焦痰盛,上焦肺弱。肺弱故畏寒,陰虛故脈數,喘之頻發,痰之盛也。有所感觸,則病發焉。病有三層,治有三法。層層護衛,法法兼到。終年常服,庶幾見效,否恐無益也。

發時服方

桂枝(生曬乾) 款冬花(蜜炙) 橘紅(鹽水炒) 杏仁霜 萊菔子 桑皮(蜜炙)

共研末,用枇杷葉十片,去毛,煎湯,再用竹油半茶杯,薑汁一酒杯,相和一處,將上藥末泛丸。發喘時每至臥時服二錢,苡仁、橘紅湯送下。

平時服方

大熟地(砂仁拌) 丹皮(鹽水炒) 茯苓 牛膝(鹽水炒) 澤瀉(鹽水炒) 肉桂 山萸肉(酒炒) 懷山藥(炒) 五味子(鹽水炒) 磁石

上藥為末,用煉白蜜搗和,拈作小丸,丸須光亮。俟半乾,再用製半夏三兩、陳皮二兩、炙甘草一兩,研極細末,泛為衣。每朝服二錢,發時亦可服。

葉 喘之標在肺,喘之本在腎。脈遲者寒也,舌白者痰也。以金水六君煎加味。

大熟地(蛤粉炒) 半夏 陳皮 茯苓 杜仲 款冬花 桂枝 紫菀 杏仁 五味子 胡桃肉

復診 喘發已平,咳嗽不止,吐出濃痰。今宜降氣化痰。

蘇子 旋覆花 當歸 款冬花 桑白皮 橘紅 半夏 茯苓 杏仁

金 痰氣聲嘶,面仰項折,久而不已,防有雞胸、龜背之變。蓋肺氣上而不下,痰涎升而不降,上盛則下虛,故病象若此。宜清肺以降逆,化痰而理氣。

生石膏 紫石英 半夏 茯苓 橘紅 川貝 石決明 蛤殼 紫菀 杏仁 竹油 薑汁

另不蛀皂莢三枚,去皮弦子,煎濃湯一飯碗,用大棗三十枚,將湯煮爛,曬乾,將汁再浸,再曬乾。每日食棗五六枚。

某 汗出不休,氣短而喘,是氣血陰陽並弱也。足常冷為陽虛,手心熱為陰虛。營不安則汗出,氣不納則喘乏。法當兼顧。

大熟地(附子三分拌炒) 黃耆(防風一錢拌炒) 歸身 白芍 茯苓 五味子 紫石英 黨參 冬朮 浮麥 紅棗

淵按:此勞損虛喘也。金受火刑,經所謂「耐冬不耐夏」。夏令見之,都屬不治。黃耆為汗多而設,若喘而無汗,即不相宜。

復診 汗出減半,氣尚短喘。今當大劑滋陰,再參重以鎮怯。

人參固本丸 龜膠 磁石 紫石英 五味子 白芍 胡桃肉 

三診 周身之汗已收,頭汗之多未斂。氣喘較前覺重,交午愈甚。掌心覺熱,脈形細數,飲食減少。陰津大虧,肺氣傷戕。茲當炎暑,水衰火旺,金受其灼。咳嗽痰黃,漸延損症。擬清金麗水,冀其應手為妙。

沙參 麥冬 大生地 龜版 川貝母 知母 五味子 西洋參 川黃柏

某 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虛則痰不易化,脾虛則濕不能運。痰上逆而喘咳,濕下注而足腫。腫之與喘,無非氣失升降,而乏運行之權也。今擬脾肺同治,冀痰濕運行乃吉。

黨參 葶藶 杏仁 澤瀉 大腹皮 半夏 赤苓 陳皮 通草 冬瓜子 枇杷葉 棗

詒按:論病用藥,俱能得其要領。

某 年過花甲,腎氣必虧。即使善自調攝,亦不過少病耳。及至既病,則各隨其見證而施治焉。今咳嗽氣升,食少倦怠。證形在於肺脾,自宜從肺脾求治。然氣之所以升者,即腎水虛而不能藏納肺氣也。食葷油則大便溏者,即腎陽衰而不能蒸運脾土也。然則補腎,尤為吃緊。雖不治脾肺,而脾肺得蔭矣。

黨參 五味 山藥 紫石英 補骨脂 萸肉 胡桃肉 茯苓

另:金匱腎氣丸三錢

詒按:立論頗能探入深處,用藥也親切不浮。

某 氣上逆而咳甚,舌心紅而邊白。此陰虛痰滯,下虛上盛之候也。病已月餘,消痰恐劫其陰,養陰恐增其濁。擬以降氣化痰,少佐益陰為法。

蘇子降氣湯去桂。

另:都氣丸五錢。

詒按:立方切當。

某 病將一載,咳嗽內熱,行動喘促,少腹牽痛。此腎氣虛而不納也。仿都氣法。

生地 萸肉 茯苓 丹皮 山藥 五味子 澤瀉 麥冬 川貝 沉香

詒按:立方精當。

再診 壯水生金,補子益母。

前方:加黨參 胡桃肉

某 咳嗽痰多氣急,其標在肺,其本在腎,歷年既久,自淺及深,自肺及腎。法當治其本矣。

熟地 懷山藥 懷牛膝 半夏 陳皮 茯苓 蛤殼 五味子 紫石英 沙苑 胡桃肉

再診 補腎納氣,水不泛而痰自化。培土運濕,濕不停而痰可降矣。

懷牛膝 懷山藥 半夏 陳皮 茯苓 熟地 紫石英 銀杏肉 杞子 五味子 胡桃肉

詒按:兩方案語清簡,用藥切實。方中再加於術,於培土較似有力。

強 中氣不足,濕化為痰,氣逆不降,喘息不安,夜重於晝。脈象弦滑,滑主痰飲,痰飲屬陰,故病甚於夜也。擬降氣化痰,兼扶中氣。

半夏 蘇子 陳皮 茯苓 前胡 旋覆花 神麯 竹茹 雪羹 枇杷葉

石 行動短氣而喘,頭眩心跳,得食則脹。肝腎虛而氣不納,脾胃虛而氣不運。用補中益氣送下六味丸。

補中益氣湯加茯神、半夏、神麯、砂仁煎湯,送六味丸四錢。

邵 質小肉脆,先天元氣本弱,偶因驚恐,遂發寒熱,熱重寒輕,仍能飲食行坐,醫投發散消導,羌防柴葛服之無數,汗總不出,漸見咳嗽口渴,迄今兩月餘矣。七八日來,驟加喘促,汗出如淋,大便溏泄,溺竅灼痛,小溲頻數,夜不能臥,飢不欲食,渴不多飲,舌紅燥裂,右脈虛細,左脈促疾,陰氣大虧,陽氣偏亢,顯成勞瘵之形。將何處治!按《內經》論驚則動肝陽,恐則傷腎陰,陰傷陽不藏,水虧木自橫,木能剋土,而火爍金,此咳嗽喘促汗多者,火入金鄉,肺陰消爍於上也。大便溏泄不食者,木乘土位,脾氣受困於中也。溺瀝竅痛,相火熾於下,舌紅燥裂,君火炎於上。處治之法,當瀉木火之實,而補金土水之虛,冀其喘定汗收,二便調和再商。

大生地(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一錢半) 山藥(三錢) 澤瀉(一錢半) 麥冬(三錢) 五味子(九粒) 沙參(三錢) 白芍(三錢) 草稍(五分) 炙草(五分) 通草(五分) 竹葉(十片) 

原注:此六味湯合生脈散、芍藥甘草湯、導赤散,四方並一。用生地補腎陰,茯苓、山藥補脾陰,丹皮、澤瀉瀉相火,去山萸者,嫌其酸溫也。麥冬、沙參補肺陰,五味斂汗,芍藥、甘草土中瀉木,治腹痛便泄,甘草梢瀉火緩痛,加通草、竹葉,合入生地,便為導赤散法,治竅痛。凡雜病雜合,當用雜法,而又一絲不亂,頭頭是道,大非易事。此方服三劑,喘止瀉止,溺痛減,進粥三飯碗,接服此方二十帖愈。

張 稚齡形瘦色黃,痰多食少,晝日微咳,夜寐則喉中嗘吼有聲。病已半載,性畏服藥。此脾虛濕熱蒸痰阻肺也。商用藥棗法。

人參 炙甘草 冬朮 茯苓 制川樸 蒼朮 宋半夏 陳皮 川貝 榧子

上藥各研末,和一處。用好大棗一百枚,去核,將藥末納入棗中,以線紮好。每棗一枚大約納藥二分為準。再用甜葶藶一兩,河水兩大碗,將棗煮,候棗軟熟,不可太爛,取出,曬乾。候飢時,將棗細嚼一枚。一日可用五、六枚。余棗湯去葶藶,將湯煎濃至一茶杯,分三次先溫服。

原注:此平胃、六君子湯加川貝、榧子也。製法極好。治脾虛濕熱蒸痰阻肺,喉中痰多者極妙。方從葛可久白鳳膏化出,頗有巧意。此病服之遂愈。

淵按:心思巧妙,觸發後學不少。

詒按:靈心巧想,可法可師。

秦 痰飲咳喘,脘中脹滿,時或微痛。雖肺脾腎三經同病,而法當責重於脾。蓋脾得運而氣化,則痰飲有行動之機也。

半夏 陳皮 澤瀉 茯苓 杏仁 破故紙 川樸 乾薑(五味子同研) 胡桃肉

淵按:痰飲病輕則治肺脾,重則治腎。數方皆治飲正軌。

復診 痰飲停於心下,上則喘咳,下則脘脹。多由清陽失曠,痰濁內阻。轉胸中之陽以安肺,運脾中之陽以和胃,咳喘與脹滿當松。

瓜蔞皮 茯苓 陳皮 薤白頭 川樸 乾薑 半夏(薑汁炒) 澤瀉 枳實(麩炒)

詒按:此證咳脹兩證並重,故治法亦脾肺兼顧。

胡 痰飲久留於肺胃,或咳,或喘,或脹滿,皆痰氣之為病也。化胃中之痰宜苓、半,化肺中之痰宜橘、貝,從此擴充以立方。

茯苓 橘紅 桂枝 紫菀 白朮 半夏 川貝 炙甘草 杏仁 蛤殼

詒按:此病因有脘脹,而無腎虛見證,故始終以運脾化痰之法。

顧 閱病原,知由痰飲久留,肺脾腎三臟交傷,下則腎虛不能納氣,中則脾虛不能運氣,上則肺傷不能降氣。由是咳喘不得臥,肢腫腹膨,神氣疲憊,虛亦甚矣。治上無益,當治中下。

大熟地(海浮石拌炒) 五味子(炒) 破故紙(鹽水炒) 牛膝(鹽水炒) 蛤殼(打) 沙苑子(鹽水炒) 紫石英(煅) 懷山藥(炒) 麥冬(元米炒) 茯苓

黑錫丹每朝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淵按:治下固是,然五味無干姜,熟地、牛膝無肉桂,肺腎之氣仍不能納降。賴有黑錫丹主持,可以取效。

詒按:病候已造極深之域,用藥如此,亦背城借一之計。

李 胃有寒侵,肺有寒侵,兩寒相得飲邪停,咳而喘嘔為痰飲。氣亦宜平,痰亦宜平,病痰飲者藥宜溫,仲師方法細詳審。

二陳湯 老桂木 吳茱萸 川椒 苡仁 生薑

咳嗽

卜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蓋因風溫襲肺,引動心胞之火上逆,故治法仍宜宣散肺經風邪,參入寧心緩火之品。仲景方法,略示其端,但語焉而未詳,後人未細審耳。

前胡 杏仁 象貝 桔梗 射干 遠志(甘草湯制) 麥冬 沙參 小麥(一兩)

煎湯代水。(微炒在此一味。)

淵按:非深入仲景堂奧不能道。用宣散肺金風溫之方,加小麥一兩,清心熱,即補心虛,何等靈敏。

詒按:心咳屬心火刑金之病,宜略加竹葉、玄參等清心之品乃合。小麥湯代水,頗有巧思。

胡 咳嗽嘔吐,痰濃頭痛。風熱上蘊,肺胃失降。

前胡 杏仁 蘇子 橘紅 款冬花 桑白皮 防風 桑葉 冬瓜子

丁 形寒飲冷則傷肺,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為咳嗽。自秋冬歷春夏,每每夜甚,氣升不得臥。近來吐血數口,是伏寒化熱,而陽絡受傷矣。祛其伏寒,退其浮熱,必兼降氣化痰。

紫菀 杏仁 款冬花 橘紅 川貝 桑白皮 茯苓 桂枝 淡黃芩 桔梗 半夏 枇杷葉

胡 肺有風邪則咳,胃有濕痰則滿,腎虛則腰痛,肝虛則目花。既不可徒散,亦未可徒補,擬兩顧法。

蘇子降氣湯去桂枝,加茯苓、玉竹、穭豆衣、桑葉、胡桃肉、枇杷葉。

某 素有寒嗽,時發時止。上年歲底發時,寒熱六七日方止。至春初喉痛三日,聲音遂啞,而咳嗽作。總因風溫襲於肺部。宜宣邪降氣,冀勉喘急。

旋覆花 荊芥 杏仁 款冬花 前胡 蘇子 枳殼 川貝 川芎 桔梗 蛤殼 枇杷葉

許 寒咳交冬則發,兼患頸項強急不舒。

大熟地(二兩,麻黃二錢煎汁浸一宿,炒鬆。) 川貝(一兩) 黨參(一兩元米炒) 陳皮(一兩) 茯苓(一兩,細辛二錢煎汁浸一宿,曬烘。) 款冬花(一兩) 製半夏(一兩) 苡仁(一兩) 杏仁霜(六錢) 歸身(一兩酒炒) 五味子(五錢,乾薑二錢同炒。) 胡桃肉(一兩)

上藥共為細末,煉蜜丸。每朝三錢,開水送下。

淵按:久嗽宜此方。若頸項強急,未免有外風襲三陽經也,何不以湯劑兼治之。

詒按:此陰虛而夾痰飲者,故用藥如此。再增桂枝一味,則頸項強急,亦在治中矣。

僧 咳嗽七八年,咳甚必汗出。近半年以來,痰中見血兩次,肺氣腎陰虧損矣。慮加內熱,延成勞怯。

大熟地 歸身 蛤殼 北沙參 麥冬 川貝 甜杏仁 蘇子 桑白皮 炙甘草 枇杷葉

復診 久嗽肺腎交虛,猶幸胃氣尚旺。法以金水同治,冀精氣漸生。

大熟地 歸身 炙甘草 潞黨參 桂枝 款冬花 炮姜 麥冬 半夏 阿膠 蛤殼

原注:此仿炙甘草合麥門冬湯。病由寒伏肺底,致成咳嗽,日久傷及精氣,故於滋補中兼化痰。

三診 久嗽汗出,諸藥不效。用寧肺散。

粟殼(一兩六錢醋炙) 炙烏梅肉(四錢) 共研末,每服三錢,下午開水調服。朝服金水六君子丸四錢,開水送下。

某 久病之軀,去冬常患火升。交春木旺,肝膽陽升無制,倏忽寒熱,頭面紅腫,延及四肢,焮熱癢痛,殆即所謂遊火、遊風之類歟!匝月以來,腫勢大減。四五日前偶然裸體傷風,遂增咳嗽,音啞痰多,口乾舌白,續發寒熱,胃氣從此不醒,元氣愈覺難支。風火交煽,痰濁復甚。陰津消涸,陽不潛藏。清火養陰,計非不善,抑恐滋則礙脾。化痰扶正,勢所必需,又恐燥則傷液。立法務取輕靈,定方必求無過。

北沙參 知母 鮮生地 蛤殼 蟬衣 豆卷 海浮石 青果 海䖳 地慄 百合

另珠粉,朝晨用燕窩湯下三分。

原注:上方《金匱》百合知母地黃湯合《本事》神效雪羹,取其清火化痰,不傷腸胃。生津養液,不礙痰濕。酌古參今,歸於平正。

姚 咳嗽將及一年,陰陽之氣各造其偏。陽虛則外寒,陰虛生內熱。夏令濕熱用事,邇日寒暄不調,脾胃傷戕,恐致成勞,毋忽!

沙參 茯苓 五味子 麥冬 黃耆 沙苑子 川貝 苡仁 玉竹 枇杷葉

復診 脈數未退,陰虛未復。咳嗽不止,肺氣日虛。夏暑將臨,病尚未穩,仍宜小心安養為要。

大生地 生洋參 麥冬 川貝 玉竹 黃耆 五味子 沙參 茯苓 枇杷露

唐 七旬有六之年,面色紅潤,脈形堅搏,外似有餘,裡實不足。屢患咳嗽,嬌臟暗傷。本月初旬微感風溫,咳嗽又作。舌苔薄白,底有裂紋。飲食略減。風溫久戀,劫胃津,灼肺陰。不可再投辛散,當以甘潤生津。

花粉 沙參 玉竹 麥冬 苡仁 杏仁 川貝 桑葉

李 咳嗽喉癢,痰或稀或濃,濃則腥臭。脈象右弦而滑,左弦小數。肝經有鬱勃之熱,肺家有膠黏之痰。此痰為火鬱而臭,並非肺癰可比。當以平肝開鬱,參清金化痰。

沙參 橘紅 蘇子 杏仁 石決明 川貝 茯苓 丹皮 蛤殼 枇杷葉 陳海䖳(漂淡) 地慄

許 咳嗽面白為金傷,脈數而洪屬虛火,是脈克色而火勝金也。夏至一陰生,正屬火令為剝極則復之際。倘若剝而不復,頗有火灼金銷之慮。

黨參 黃耆 炙甘草 茯苓 懷山藥 麥冬 沙參 五味子 紫菀 陳皮

原注:此生脈散合六君子湯加紫菀。夫四君去朮加黃耆、山藥、陳皮,亦名六君,在《醫方集解》中。

王 暑風從背俞而內薄於肺,濕熱從胃脈而上注於肺,外內合邪,其氣並於胸中,氣不得通,因而上逆,氣升作咳。舌苔薄白,口膩不渴,治屬飲家。

半夏 陳皮 枳殼 馬兜鈴 杏仁 冬瓜子 射干 通草 枇杷葉

淵按:宜佐開泄暑風之藥一二味,如香薷、蘇梗之類。

詒按:此方輕靈可喜,擬再加滑石、苡仁。既有暑風內薄,宜再參疏泄之品。

郝 仲景云: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又云:胸中有留飲,背寒冷如掌大。此證是也。

麻黃 桑白皮 象貝 橘紅 黃芩(薑汁炒) 杏仁 半夏 生甘草 茯苓 款冬花

胡 痰飲咳嗽,飽則安,飢則甚,乃胃虛也。

黃耆 炙甘草 冬朮 陳皮 白芍 玉竹 茯苓 苡仁 桔梗

詒按:再加黨參、杏仁如何。

羅 乾咳陰虛痰火盛,丹溪方法主生津。此由脘痛兼痰飲,煙體須當溫化遵。

蓯蓉(養陰溫潤咸能下降) 枸杞子(甘溫益血) 製半夏(燥濕痰) 茯苓(清金燥濕) 陳皮(鹽水炒理氣) 水紅花子(飲停脘痛) 白螄螺殼(痰停脘痛) 白蜜(潤燥調服) 薑汁(豁痰沖服)

復診 煙體陰虛,兼夾痰飲。乾咳無痰,脘痛微悶。前方咸降,兼以溫潤。咳雖稍緩,痰仍內蘊。唇燥舌膩,原方加味。

蓯蓉 枸杞子 旋覆花 半夏 茯苓 陳皮 白螄螺殼 海參(漂淡去砂) 薑汁(衝入) 地慄汁(衝入)

淵按:海參入煎劑,始於葉氏。脘痛胸悶,明系痰飲。體雖陰虛,仍不相宜。

奚 黃昏咳嗽,肺熱也。黎明氣升,腎虛也。納食倒飽,脾虛也。補腎納氣治其下,清金化痰治其上,運脾培土治其中,三焦並治。

大生地 沙苑子 麥冬 川貝 茯苓 沙參 懷山藥 六神麯 牛膝 枇杷葉

畢 勞心苦志,耗損營陰。陰虛生內熱,熱勝則風動,由是心悸少寐,頭眩咳嗽,晡熱朝涼,種種病情,相因而至。前議甘涼生津,微苦泄熱,服後熱減咳稀,原得小效。而或謂外感,改投辛散,雜入消導苦寒,以致咳頻汗多。猶云邪未盡達,再欲發汗。豈非癡說!余今仍用甘涼之劑。

沙參 玉竹 麥冬 地骨皮 茯苓 穭豆衣 川貝 茯神 鐘乳石 雪梨肉 紅棗

奚 風邪襲肺,肺氣失宣。一月以來咳嗽,上引頭痛,乃振動肝膽之陽也。幸胃旺能食,邪未延及於中。第久戀於肺者,勢必漸化為熱。乃咳而喉痛、音啞,肺陰為熱耗矣。宣風散熱,潤肺化痰,是其治法。然非數劑所能治。蓋風入肺系,祛之亦不易也。

牛蒡子 馬兜鈴 川貝 桔梗 杏仁 蛤殼 生甘草 海浮石 阿膠 桑葉 枇杷葉

另蛤粉一兩,青黛二錢,蟬蛻七分,共三味,研為細末。分七服,藥汁調下,每日一服。

原注:肺陰已傷,引動肝陽,咳作頭痛,青蛤散頗合。皂莢子不可用,恐劫液也。

戴 五臟皆有咳,總不離乎肺。肺為嬌臟,不耐邪侵,感寒則咳,受熱則咳,初起微有寒熱,必夾表邪。邪戀肺虛,脈形空大。前方降氣化痰,保肺滌飲,俱無少效。據云得汗則身體輕快,想由肺氣雖虛,留邪未盡。補虛而兼化邪,亦一法也。用錢氏法。

牛蒡子(元米炒) 馬兜鈴 杏仁 阿膠(蛤粉炒) 蘇子 桑白皮 炙甘草 款冬花 茯苓 桑葉 枇杷葉

詒按:此肺虛有邪,虛實兼顧之法。

沈 脈虛軟而似數,內傷虛弱奚疑!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處受邪,其病則實。咳嗽雖由外感,而實則因於氣虛。以為風寒固不可,以為虛損亦未必可。玉竹飲子主之。

玉竹 杏仁 蘇子 桑白皮 款冬花 象貝 旋覆花 沙參(元米炒) 橘紅 枇杷葉

詒按:將虛實二字,說得六通四辟。此玉竹飲子加減,潤肺疏邪,虛實兼到。

祝 咳嗽夜重,風寒傷於肺,勞碌傷於腎。腎氣上逆,故重咳於夜也。

前胡 杏仁 象貝 橘紅 半夏 旋覆花 紫菀 茯苓 沉香 沙苑子

淵按:治風寒則可矣,治腎虛則未也。

某 咳嗽白痰味鹹,是腎虛水泛為痰也。小便黃,陰虛內熱。初起雖有風寒,日久亦從熱化,而元氣漸虛矣。今從肺腎圖治。

沙參 玉竹 橘紅 甜杏仁 茯苓 川貝 紫菀 蛤殼 金狗脊 十大功勞

平 病起傷風咳嗽,邪留肺系。久咳傷陰,火起於腎,上衝於心,心中熱癢則咳甚而膚熱,迨火降則熱亦退而稍平。其所以發熱者,由於陰虛也。惟胃納甚少,滋陰之藥不宜過,當以金土水三臟皆調。立夏在前,冀其熱減為妙。

大生地(蛤粉拌搗) 阿膠(米粉拌炒) 懷山藥 炙甘草 川貝 五味子 茯苓 牛蒡子 丹皮(炒焦) 橘紅 紫菀 枇杷葉 

王 病後小產,產後又復感邪咳嗽,寒熱似瘧,服解散疏和之藥五六劑,邪雖退而未盡,至夜猶覺微熱,而頭暈心跳,寐則驚惕,虛象見矣。擬養營化邪法。

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蘇葉 蘇子 蘇梗 橘紅 杏仁 枳殼 款冬花 茯苓 炙草 川貝母

原注:方用四物湯、三蘇之意,在去血分之風,和血中之氣,余加化痰止嗽藥,為佐使耳。

二診 轉方用補肺阿膠湯,合金水六君煎去半夏,換川貝,加款冬。

顧 嗜酒多濕,濕蘊生痰。體質陰虛,煩勞傷氣。去冬咳嗽,須微帶血,行動氣升,至今不愈。診脈虛小,恐加喘急。茲以金水六君煎加味。

大熟地 半夏 陳皮 茯苓 款冬花 杏仁 蛤殼 五味子 麥冬 胡桃肉

另:金水六君丸,每朝服三錢,淡鹽花湯送下。

李 傷風咳嗽音啞,肺主實邪也。半月來連日煩勞,勞則氣傷,是以左肋虛里之間,一點隱痛。且右手合谷有時若針刺之狀,皆氣亂於中經絡不和也。擬疏達風邪,兼和肺胃之絡,而調其氣。

杜蘇子 款冬花 杏仁 沙參 旋覆花 象貝母 冬瓜子 橘紅 甘草 絲瓜絡

二診 傷風咳嗽,其脈多浮,今反沉緊而澀,是邪伏深固,肺氣鬱而不達也。左肋一點疼痛不移,防發肺疽。現在聲啞,乃竭力正虛,雖為金實不鳴之象,然一夜安眠,晨起則音清,究屬煩勞傷氣可知。擬芎枳散合瀉白法,一面清金,一面挑其深入血分之風。

桑皮 杏仁 川芎 枳殼 蘇梗 骨皮 冬瓜子 桃仁

另用敷方:

乳香 沒藥 芫花 葶藶子(各一錢) 上藥共研細末,用蔥白頭三個搗爛,和入陳酒乾麵少許,調和敷痛處,再加麝香三釐更妙。

某 陰虛而兼痰濁,致為咳嗽。用金水六君煎。

半夏 陳皮 茯苓 炙草 當歸 川貝 杏仁 紫菀 熟地(砂仁拌炒鬆,後入,略煎一兩沸)

原注:仿飲子煎法,濁藥清投,取其益陰而不膩滯痰濁也。

詒按:陰虛而挾濕痰,最難用藥,此亦無法中之一法。

疝氣

某 先天不足,腎氣虛寒,膀胱失化,腎囊脹大,疝氣上攻,嘔吐不止。防其發厥。

肉桂 金鈴子 烏藥 巴戟肉 胡蘆巴 半夏 吳茱萸 澤瀉 小茴香 荔枝核

又末藥方:

棉子肉(四兩炒) 小茴香(二兩鹽水炒) 糯米(半升炒黃) 共研末,砂糖調服。

淵按:水盛凌土之象,須崇土御水為主。

曾 嗜酒之人多濕,濕注下焦而成㿗疝,腫脹久而不已,慮其變釀囊癰、濕漏等疾,是屬奄纏。

萆薢 橘核 桃仁 茯苓 焦白朮 延胡索 海藻(洗清) 昆布(洗清) 澤瀉 川黃柏(炒打) 通草 川楝子(炒打)

附丸方:

金鈴子(一兩炒打) 萆薢(一兩炒) 茯苓(一兩烘) 澤瀉(一兩炒) 防己(一兩) 焦山梔(一兩) 白朮(八錢炒) 黑白醜(各二錢炒) 黃柏(五錢炒) 川連(三錢吳萸二錢煎汁炒) 苡仁(一兩炒) 茅朮(八錢米泔水浸) 昆布(一兩洗淡炒) 橘核(一兩炒打) 海藻(五錢洗淡炒)

上藥共研細末,用老絲瓜筋三兩,砂仁三錢,通草三錢,煎湯泛丸。每朝三錢,開水送下。

秦 濕熱素盛,下注小腸厥陰之絡,囊腫,胯筋脹痛,小有寒熱,已經匝月。擬泄肝絡,兼通小腸。

金鈴子散 柴胡 青皮 川山甲 全蠍 龍膽草 枳殼 山楂肉 黑山梔 沉香 吳茱萸 橘核

復診 疝本屬寒,久則化熱。其熱為標,其寒為本。當標本兼治。

金鈴子散 木香 烏藥 吳茱萸 橘核 小茴香 車前子 川黃柏 枸杞子 胡蘆巴

吳 子和論七疝,都隸於肝。近因遠行勞倦,奔走傷筋,元氣下陷,其疝益大。蓋筋者,肝之合也。睪丸者,筋之所聚也。大凡治疝不越辛溫苦泄,然勞碌氣陷者,苦泄則氣益陷。今先舉其陷下之氣,稍佐辛溫,是亦標本兼治之法。

補中益氣湯 茯苓 茴香 延胡 全蠍 木香

又丸方:

黨參 白朮 茯苓 吳茱萸 烏藥 小茴香 木香 當歸 枸杞子 川楝子 淡蓯蓉

上藥研末,用荔枝半斤,去殼煮爛,取肉搗爛,另將核炙脆,研末,連前藥末共搗成丸。朝暮用鹽花湯送下三錢。

詒按:論病親切不浮。

周 中氣不足,濕熱下注厥陰之絡,胯凹腎囊之間,每逢勞碌必發疝氣攻痛,兼有寒熱。前用搜絡方法,未獲效驗。今用補中益氣湯加搜絡清裡之藥。

補中益氣湯去黃耆、炙草,加黃柏、茴香、全蠍、吳茱萸、黑山梔、川楝子、橘核、絲瓜絡。

又藥酒方: 

枸杞子 沙苑子 茴香 仙茅 川楝子 熟地 菟絲子 吳茱萸 杜仲 巴戟肉 黨參

燒酒十斤浸,夏五、冬十日。飲勿醉。

某 中陽虛弱,厥陰寒疝僭逆。腹痛筋急,大便堅結,痛甚則嘔吐。擬大建中湯。

川椒 炮姜 黨參 附子 半夏 橘餅

詒按:此寒疝證之偏於虛者,故用藥專於溫理。

某 寒濕伏於厥陰,久則化熱。兩胯凹筋脹,左睪丸偏墜,發作則身有寒熱,而囊皮腫脹出水。此謂濕疝也。屢發不已,防有囊癰之變。

川楝子(巴豆二枚同炒焦去豆) 茴香(鹽水炒) 吳萸 黃柏 楂炭 黑梔 橘核 萆薢 荔枝核

詒按:濕鬱則化熱,故須寒熱互用。既屬濕疝,似宜參用蒼朮、苡仁,燥濕之品。

又疝氣方:

川楝子(巴豆七粒同炒焦去豆,五錢) 小茴香(鹽水炒三錢) 青皮(炒三錢) 木香(曬不見火三錢) 當歸(酒炒三錢) 全蟲(酒洗炙七個) 昆布(漂淡炒三錢) 楂炭(三錢)

共研末。用韭汁一杯,蔥頭汁一杯,絲瓜絡煎濃汁二兩,泛丸。每日服一錢。

詒按:此方溫肝通陽,驅邪理疝,用意頗佳,可以為法。

遺精

顧 遺精無夢為腎虛,咳嗽寒熱乃風邪,腹脹納少兼肝氣。此三者當先何治?曰咳嗽盜汗出,不宜治肺,肝氣橫,不宜伐肝。然則治其腎乎!

六味丸去澤瀉,加陳皮、白芍、沉香、牡蠣、芡實、湘蓮肉。

復診 遺精屬腎,不寐屬心。心火刑金則咳,心陽下陷則遺。陰虛則盜汗,肝虛則結瘕。法當交濟坎離。

大生地 遠志 芡實 茯苓 白芍 黨參 龍齒 棗仁 懷山藥 龜版 六神麯 麥冬 牡蠣 五味子 丹皮 建蓮肉

陳 遺精無夢,不特陰虛,陽亦衰矣。乾咳無痰,不特肺虛,胃亦弱矣。補精納氣,溫煦真陽,治其腎也。補土生金,清肅高源,治其肺也。若夫救本之圖,在於息心無妄。無妄二字所該者廣,心君鎮定,自無震撼之虞。

大熟地 黨參 五味子 枸杞子 茯神 菟絲子 龍骨 沙苑子 懷山藥 牡蠣 龜版 丹皮 杜仲 芡實

張 男子十四發身太早,保真不固,究竟外豐內虧,不時內熱,身倦乏力,恐其延成勞損。培補先天,兼理後天,尤宜自知愛惜為上。

黨參 大熟地 懷山藥 丹皮 茯苓 陳皮 沙苑子 苡仁 杜仲 金狗脊

薛 左尺極細,寸關微而似數,右三部俱弦滑。下有遺精暗疾,肛門癢而出水。上則頭眩耳鳴,舌苔粉白。以脈合症,腎陰下虧,濕熱相火下淫上混,清竅為之蒙閉。法當補腎之陰而清相火,清金和胃,分利膀胱以化濕熱。

萆薢 大生地(蛤粉炒) 知母 澤瀉 龜版 麥冬 黃柏 赤苓 半夏 丹皮 牡蠣 懷山藥

詒按:病源分析極清,用藥亦熨貼周到。

又丸方:

大生地(砂仁陳酒拌蒸) 冬朮(土炒) 黃連(鹽水炒) 苦參 天麻 懷山藥 丹皮(鹽水炒) 川芎 芡實 龜版(酥炙) 牡蠣(煅) 澤瀉(鹽水炒) 黃柏(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 半夏 萆薢(鹽水炒) 赤苓 麥冬(元米炒)

上藥為末,用建蓮粉四兩,神麯四兩,煮糊搗丸。

淵按:此方治腎虛濕熱遺精極妙,然須胃納尚旺者。若穀食式微,連、柏等苦寒宜斟酌。

詒按:此方用丹溪大補陰丸,合封髓、豬肚、分清等法而成。腎虛濕熱者,用之頗合。或乃以苦寒疑之,是未識制方之妙義也。

高 淋濁而兼遺滑,耳聾目花。肝腎大虛,不宜滲利,法當固攝。

沙苑子 懷山藥 破故紙 茯神 家韭子 芡實 龍骨 牡蠣

朝暮服威喜丸三錢。

淵按:純屬虛象,宜加熟地、山茱萸。

李 北門之籥得守,則陽氣固。坤土之陽得運,則濕濁化。濕濁化則精旺,陽氣固則精守。所嫌肌肉盡削。夫肌肉,猶城垣也。元氣,猶主宰也。城垣傾頹,主宰困窮,然則非大補元氣不可。

大熟地 西黨參 冬朮 枸杞子 厚杜仲 麥冬 炙甘草 懷山藥 淡蓯蓉 當歸 半夏 陳皮 茯苓 穀芽

詒按:案語精切。此六君合景岳大補元煎之方也。脾腎兩顧,用以填補則可,特嫌少靈光耳。

某 脾腎兩虛,而濕熱又甚。雖腰痛夢泄,自汗盜汗,而口膩味甜,大便溏薄。腎陰虛而不充,脾陽困而不振。進求治法,只可先運脾陽。

茅朮(炒黑) 乾薑 熟地 山藥 五味 牡蠣 黨參 茯神 棗仁 浮麥 紅棗

詒按:此黑地黃丸加味,確合脾腎兩補之法。方中乾薑宜炮黑用。

再診 溫運脾陽,補攝腎陰。仿繆仲醇雙補丸法。

茅朮(制) 炮姜 牡蠣 黨參 茯苓 補骨脂 熟地 杜仲 山藥 首烏(制) 浮麥 五味子 紅棗

三診 脾陽稍復,腎陰仍弱。節交夏至,陽盛陰衰之候。大劑養陰,以迎一陰來復。兼化濕熱,以調時令之氣。

熟地 生地 黨參 冬朮 茅朮(制) 黃柏(鹽水炒) 茯神 麥冬 五味 牡蠣 龍骨 杜仲

五淋 癃閉

嚴 淋濁三年不止,腎虛濕熱不化。陰頭碎癢,筋骨微疼。六味補腎,能化濕熱。耐心久服,莫計效遲。

大生地 懷山藥 茯苓 山萸肉 五味子 麥冬 益智仁 丹皮 澤瀉 湘蓮肉

詒按:六味能化濕熱,其理頗精,擬再加黃柏、牡蠣。

又按:此證陰頭碎癢,筋骨微痛,疑有瘡毒內戀而然。

須 精濁連年不斷,兼有血塊淋漓。肝腎大虛,八脈無以固攝,濕熱混亂不清。舌苔白膩。法當脾腎雙補,固攝下焦。

懷山藥 茯苓 菟絲子 阿膠(赤石脂炒) 杜仲 血餘炭 五味子 沙苑子 金櫻子 蓮鬚 旱蓮草

淵按:肝腎八脈之虛,由濕濁混淆,精血頻下。若不先清濕熱以寧相火,徒事補腎固精,所謂不清其源而欲塞其流,能乎否乎?

蕭 據述病情多系情懷鬱勃,肝腎下虛。小溲頻數澄腳,遍體機關骨節不利,頭面覺麻。此由陰液內虧,風陽繞絡,源泉不足,膀胱不化使然。養陰液以熄風陽,救源泉以通氣化,又須怡情安養,庶幾可瘳。

大生地 二冬 龜版 沙苑子 五味子 川斷 茯神 沙參 覆盆子 家韭子

淵按:既從七情鬱結而來,乃心火不能下交於腎水,致腎關不固,似宜心腎兼治。

丁 水竅精竅,異路同門,二竅不並開。水竅開則濕熱常泄,相火常寧,精竅常閉。若水竅為敗精瘀濁阻塞不通,則濕熱不泄。病已二載,頗服滋補,使濕熱敗濁漫無出路,致下焦濁氣上攻及胃,時時噯氣,腹中不和,二便不爽,失下行為順之理。診脈細肢寒,腎陽與胃陽不布。法宜通陽滲濕,益腎化濁。

破故紙 韭菜子 茯苓 萆薢 小茴香 菟絲子

復診 證勢仍然,前方加減。

前方加桂枝、白芍、龍齒、牡蠣。

三診 雜藥亂投,諸病不除,中氣早戕,故腹中不和,大便不暢。至於本病精濁淆混,亦脾虛濕熱所致。

萆薢 益智仁 半夏 陳皮 黨參 石菖蒲 黃柏 烏藥 砂仁

詒按:精濁淆混四字,將病情包括無遺,用藥亦清靈不滯。

四診 九竅不和,腸胃病也。胃以下行為順,腸以傳道為職。腸胃失司,則噯氣,腸鳴,頭眩,大便難,小溲渾濁,肛門溺竅皆癢。

白朮 苦參 茯苓 陳皮 香附 六神麯 澤瀉 桃仁 火麻仁 檳榔 青皮 茵陳草

五診 濕熱濁邪,混入清氣之中,無路可出,外則肌膚生瘰,如粟且癢。上則頭眩,下則溺竅後陰俱癢,精濁時流,大便艱澀。三焦俱受其邪,虛實混淆之病也。疏泄濁邪從下而出,復入交濟坎離,虛實同治。

朝服控涎丹十四粒,陳皮湯送下。暮服磁朱丸三錢,沙苑子湯下。

淵按:借控涎丹以瀉中焦濕熱痰濁,磁朱丸以交濟坎離,可謂善於騰挪。

王 病起膏淋,變為石淋,今又成血淋矣。蓋腎虛精不藏聚,濕熱相火蒸灼,致精化為濁,濁凝成塊。陰傷日久,血亦下注,故見血塊也。填補陰髓以化濕熱,法當滑澀兼施。

大熟地 阿膠 龜版 天冬 血餘炭 芡實 秋石 沙苑子 冬葵子 韭菜子(炒) 湘蓮肉

蔣 腎藏精,肝藏血,膀胱主疏泄,故前陰一物也,而有二竅。二竅不並開,水竅開則濕熱常泄,相火常寧。若房事過度,則相火旺而精血不藏,混入水竅,為血淋竅痛焉。

大生地 玄精石 丹皮 龜版 五味子 川黃柏 血餘炭 沙參 知母 麥冬 茯苓 阿膠

高 脈細固屬陰虛,若下垂尺澤,是相火下淫,故精血下流,小溲頻數,溺竅疼痛,大便乾結也。補養腎陰,兼清相火為法。

大生地 龜版 黃柏 大黃(酒炒) 木通 小薊炭 阿膠(蒲黃炒) 焦山梔 甘草梢 知母 玄明粉 茯苓 車前子 牛膝

張 操觚蓮幕,形逸心勞。腎水下虧不能上承於心,心陽內亢而反下趨於腎,即坎離之不交也。不交則諸病生,由是而下為淋濁尿血,宗筋絆痛。上為眩暈咳嗽,心中震躍。診脈左小右大,內傷虛證何疑!今遠道初歸,跋涉勞頓,且擬和平補益,庶無畸重畸輕之病。

馬料豆 甘草梢 茯神 懷山藥 麥冬 建蓮肉 沙參 紅棗 鮮藕 枇杷葉

復診 心陰耗損,君不制相,相火妄動,強陽常舉,精濁時流,肛門氣墜,大便溏薄,心中嘈辣,干嗽無痰。右脈空大,兩尺皆虛。法宜補心陰以制相火,益腎氣以固元精。

西洋參 黃柏 五味子 知母 牡蠣 龜版 大生地 麥冬

另:破故紙鹽水炒,韭菜子鹽水炒,研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

淵按:相火旺而腎陰虧極矣。二味為丸,專助腎陽,恐於此證不合。

包 勞碌氣虛,濕熱隨之下陷。淋濁初起覺痛,今不疼而但覺氣墜,小便頻數,色黃而渾濁不清。仿東垣補脾胃、去濕濁、瀉陰火、升清陽方法。

黃耆(鹽水炒) 柴胡 升麻 沙參 茯苓 芡實 萆薢 黃柏 知母 燈心 食鹽(沖服一捻)

某 腎虛精關不固,濕熱混於坎宮,精從溺後而出,左脈虛細,右脈洪大。陰虧而相火勝也。補腎陰、化濕熱,用涼八味法。

涼八味湯加萆薢。

另:威喜丸(三錢),淡鹽湯送下。

再診 精濁稍止,而兩足重墮無力,咳嗽胸痛。金水兩虧,濕熱不化。擬清暑益氣,以化濕熱,兼固腎陰。

洋參 黃耆 茯苓 五味 神麯 麥冬 蒼朮 白朮 陳皮 前胡 通草

另:知柏八味丸

三診 精濁已止,腿足重墮無力,舌苔白而噁心。坎宮之濕熱雖清,胃家之濕熱猶戀。擬和中化濕法。

豆卷 半夏 茯苓 陳皮 麥冬 沙參 扁豆

另:資生丸

四診 腎虛胃濕,胸悶噁心,口沃清水,凡大便時,則精竅自滲如膩濁。擬滲胃濕、固腎精。

熟地 五味 蒼朮 白茯苓 沙苑 炮姜 黃柏 建蓮

另:威喜丸

詒按:凡腎虛胃濕之病,用藥甚難著手。第一方專顧腎,第二方腎胃兼顧,第三方專治胃,第四方兩層合治,從黑地黃丸加味,最有巧思。

某 淋濁日久不痛,口常甜膩。此腎虛而有濕熱也。

蒼朮(四兩,分作四份。一份用米泔水浸透曬;一份用鹽水炒;一份用酒炒;一份用破故紙三錢拌炒,去故紙。) 黃柏(四兩分作四份。一份用鹽水炒;一份生曬;一份酒炒;一份用益智仁三錢拌炒,去益智) 蓮蕊須 馬料豆 制首烏 茯苓 生草

共研細末,懷山藥粉煮糊為丸。

詒按:腎虛而兼濕熱者,用藥甚難。觀此方,取意極佳。惟於腎虛一面,尚可增入沙苑、菟絲、龜版之類。

某 腎開竅於二陰。前有淋濁之新恙,後有腸紅之舊疾,皆由於陰虛而有濕熱也。寓育陰於利水清熱之中。豬苓湯合加味槐花散主之。

茯苓 豬苓 阿膠 生地 槐米 枳殼 六一散 血餘炭 側柏炭

詒按:兩證貫串一線,用藥自然親切。

再診 便血已止,淋濁未清,今當固本。

芡實 炙草 洋參 麥冬 黃柏 生地 茯苓 沙苑 砂仁 蓮肉 懷山藥

另:八仙長壽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某 小便頻數,溺後有血絲塊。此膀胱有熱,腎虛有火,逼衝任之血,而下走前陰也。法當通澀兼行。

生地炭 阿膠(蒲黃炒) 川連 龜版 赤苓 黃柏(鹽水炒) 大黃(醋炒成炭) 血餘 車前子 藕

另:血餘炭二錢,血珀一錢,研末分兩服,雞子清調下。

再診 血止,小便頻數,氣墜。擬補陰升陽法。

生地 牡蠣 茯苓 龜版 懷藥 丹皮 杜仲 黨參 建蓮 鹿角霜

詒按:兩方用藥,極為周到。所嫌者,平實而已。

某 先腹痛數日,遂至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如鼓,今已半月。屢用通利之藥,小便雖通不爽,少腹脹滿益甚,診脈弦緊,舌苔白膩,飲食少納,身無寒熱,大便頻泄黏膩如痰。此中陽不足,水濕泛溢,膀胱氣化無權。法當溫土以御水寒,通陽以化濕濁。

乾薑(炒黃) 肉桂 茯苓 澤瀉 茅朮 木香 茴香

詒按:因舌膩便痰,故知其為寒濕。惟先曾腹痛,則方中又宜兼通氣分,擬再加牛膝、烏藥。

再診 張先生用平胃化胃中之濕濁,用五苓通膀胱之氣化。簡淨的當,無從增損。愚意復入半夏一味,暗合通徹陰陽之路,使水濕痰涎從小便出,是亦古人加減成方之心法也。

半夏 茅朮 川樸 陳皮 甘草 茯苓 豬苓 肉桂 澤瀉

張 寒氣客於下焦,瘀凝停於小腹中央,乃膀胱之部也。寒氣瘀凝,阻塞胞門,膀胱陽氣失化,以致癃閉。產後八日而小溲不通,脈細肢寒,腹中覺冷,恐其氣逆上攻發厥。法以溫通下焦,化瘀利水。

全當歸(八錢) 川芎(四錢) 山楂炭(五錢) 炮姜(五分) 桃仁(三錢) 車前子(五錢)

益母草湯、陳酒各一碗煎藥。另研桂心五分,血珀五分,甘遂三分,為末,藥汁調下。

淵按:從生化湯加通瘀祛寒藥,可法。

詒按:末藥方甚佳,煎方中擬加澤蘭、牛膝、吳萸。此證甚急,用藥能絲絲入扣,迥異膚浮之家。

復診 小溲癃閉已通,惡露瘀凝未下,少腹板痛。再以溫通。

肉桂 延胡索 紅花 桃仁 丹參 山楂炭 歸尾 牛膝 炮薑炭 冬葵子 兩頭尖 車前子

痿證 腳氣 痹證

某 先天不足,骨髂空虛,常以後天滋補,栽培脾胃。脾胃得補,濕熱壅滯,形體驟然充壯,而舌本牽強,兩足痿軟,不能行走。上盛下虛,病屬痿躄。經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是也。今擬法補先天之精氣,強筋壯骨,以治其下。扶後天之脾胃,運化濕熱,以治其中。然必耐心久服,確守弗懈,庶克獲效。倘朝秦而暮楚,恐難許收功也。

熟地(四錢,附子三分煎汁炒) 茯苓(三錢) 桑枝(一兩) 牛膝(一錢五分鹽水炒) 虎脛骨(炙三錢) 川斷(二錢酒炒) 巴戟(三錢鹽水炒) 黃柏(一錢薑汁炒) 蒼朮(一錢五分) 萆薢(二錢鹽水炒) 竹瀝(二十匙) 薑汁(一匙)

另洗方:

獨活(三錢) 當歸(五錢) 紅花(一錢) 陳酒糟(二兩) 豬後腳骨(二隻) 蔥白頭(三個)

煎湯日洗一次。

詒按:此等證本難奏效。其立方仍從丹溪虎潛法加味,用藥固未嘗不切當也。

某 伏熱留於肺胃,胃熱則消穀易飢,肺熱則痿躄難行。熱氣熏於胸中,故內熱不已,延今半載。節屆春分,天氣暴熱,病加不寐。據述先前舌苔黃黑,今則舌心乾紅,其陰更傷。仿仲景意,用甘寒法。

生地(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棗仁(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滑石(三錢) 夜合花(五分) 沙參(三錢) 百合(一兩)

泉水煎服。

詒按:《金匱·百合病》篇有以百合配知母、地黃、滑石等法。此方即用其意。

再診 經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前方清心肺而退熱,已能起床步履,但夜不安寐,是腎氣不交於心,陰虛陽亢故也。清金麗水,取坎填離為治。

生地 天冬 麥冬 棗仁 山藥 玄參 沙參 洋參 百合

另:虎潛丸(三錢)

詒按:經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又云「治痿必取陽明」。經訓昭然,守此二語,治法不外是矣。

三診 陰虛未復,夜寐未安,熱退不清。仍宜養陰。自云:腹中微微撐痛,此屬中虛。治當補益脾陰,兼清心肺之熱。

生地 沙參 洋參 山藥 麥冬 棗仁 薏米 茯神 甘草 白芍 赤苓 百合

另:歸脾丸

某 冷雨淋背於先,竭力鼓棹於後,勞碌入房,挾雜於中。病起身熱咳嗽,至今四十餘日。痰氣腥臭,飲食能進,臥床不起,形肉消脫。是肺先受邪,而復傷其陰也。經云:「陰虛者,陽必湊之,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又云:「一損損於肺,皮聚毛落,至骨痿不能起床者死」。合經旨而互參之,分明棘手重證矣。

沙參 紫菀 茯苓 地骨皮 川貝 玉竹 薏仁

另:八仙長壽丸(四錢)

再診 肺為水源,百脈朝宗於肺,猶眾水朝宗於海也。肺熱葉焦,則津液不能灌輸於經脈,而為痿躄。臥床不能行動,形肉消削,咳嗽痰臭,舌紅無苔,脈細而數。是皆津液消耗,燥火內灼之象。考經論,治痿獨取陽明者,以陽明主潤宗筋,胃為氣血之源耳。今擬生胃津以供於肺。仿西昌喻氏意。

沙參 阿膠 杏仁 甘草 玄參 火麻仁 天冬 麥冬 玉竹 茯苓 桑葉 枇杷葉

詒按:議病立方,深合《內經》痿論之旨。

三診 投清燥救肺法,病情稍安。仍宗前制。

桑葉 杏仁 麥冬 川貝 百合 玄精石 阿膠 沙參 玄參 枇杷葉 野茭白根

某 長齋廿載,精血久枯。大雨淋身,濕侵入骨。腿股酸重,不能舉動。法以宣通關節,佐以養血生津。

麻黃 蒼朮 白芷 當歸 川芎 白芍 防風 熟地 桂枝 獨活 牛膝 桑枝

詒按:此從陽和湯增減,因系濕邪,故加蒼朮。

某 暑雨潮濕,濕從下受,入於經絡。兩足腿股酸楚,不能屈伸,起臥轉側,均覺艱難。此屬腳氣。適值經行之際,少腹窒塞,小便澀痛。濕熱自氣傷營,故舌苔白而底絳,脈形濡,身微寒熱。慮其有氣逆沖胸之變。擬東垣防己飲加減。

防己 薏仁 萆薢 秦艽 獨活 桑寄生 牛膝 木通 防風 歸尾 延胡 威靈仙 澤蘭 絲瓜絡

詒按:此濕熱注於經絡之病,與載入類傷寒中之腳氣宜用雞鳴散者不同。

再診 兩足稍能行動,濕熱有流通之機。仍宗前法增損,兼參健步丸意。

防己 萆薢 獨活 牛膝 杜仲 晚蠶砂 木瓜 當歸 延胡 秦艽 桑枝 絲瓜絡

某 風寒濕三氣,伏留於骨。骨節痠痛,自冬而起,所謂骨痹也。骨痹不已,內舍於腎,則發熱奄纏,即成勞損。

秦艽 杜仲 五加皮 生地 地骨皮 當歸 續斷 牛膝 萆薢 茯苓

詒按:邪郁化熱,則傷及陰血,故易入損。方內再加丹皮、桂枝,更覺周到。

某 寒濕之氣,從外而入於內,遍體歷節疼痛,而又胸滿嘔痰。經云:「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又云:「胃為藏府之長。」束筋骨,利機關,皆胃氣之流行。然則外通經絡,內和胃氣,便是治法之綱領矣。

川附 茯苓 南星 半夏 陳皮 木瓜 竹瀝 薑汁

詒按:骨節痛與嘔痰,自是兩途之病。用藥兩面照顧,亦為合法。案中以胃氣一層,牽合筋節,雖似有理,而實非《內經》本旨。方中木瓜、竹瀝,是筋絡藥。擬再加桂枝、秦艽、獨活、桑枝、牛膝。

婦人

楊 心胸覺冷,經事數月一來,食入則腹中脹痛,寒痰氣鬱凝滯不通。當以辛溫宣暢,遵熟料五積散意。

半夏 桂枝 茯苓 蒼朮 白芍 當歸身 川芎 川樸 丹參 炙甘草 陳皮 枳殼 高良薑

復診 苦辛溫通之劑,而能調經散痞,用之而效,益信古人言不妄發,法不虛立,在用者何如耳。

前方去良薑,加茺蔚子、砂仁。

王 經後少腹痛連腰股,肛門氣墜,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熱痛。擬宣肝經之鬱熱,通絡脈之凝澀。

柴胡 川楝子 焦山梔 郁李仁 延胡索 猩絳 旋覆花 歸尾 龍膽草 青蔥管 大黃

淵按:此經未盡而行房過度所致,乃經血乘虛入絡,衝任八脈受傷也。

詒按:病情於小便上得之。

王 經來半月不止,有紫血塊,少腹疼痛,氣墜陰門,診脈沉澀,下午惡寒。陽陷入陰,營虛失守。法以升陽收攝其陰。

黨參 熟地 黃耆 升麻 歸身 阿膠(蒲黃炒) 冬朮 白芍 柴胡 淡芩 血餘炭

陸 營分有熱,則經至而淋漓。衛分有寒,則脈小而遲緩。脾為營之本,胃為衛之源。經至而舌苔反布,胸無痞悶,是胃陽虛而無氣以化濁也。擬醒胃陽以攝脾陰為法。

歸芍六君子加神麯。

復診 經行過多,血氣兩衰,肝腎失固,麗翁所論包括盡矣。然治病之道,有相機從事之權。夫舌白多痰,胃有濁也。咽乾色紅,陰虛而火浮也。脈細遲緩,中氣不足也。考古人腎虛有痰濁者,金水六君煎。氣虛而上有浮火者,生脈四君子。合而參之,似覺不可擅易,還祈哂政。

大熟地 半夏 五味子 歸身炭 陳皮 於朮 茯苓 麥冬 人參 穀芽 建蓮肉

三診 肝腎與脾胃同治,經漏仍然不止。左脈稍覺有力,原得歸、地之功;右脈更覺細微,脾氣虛衰不振。許學士謂補腎不若補脾,蓋謂脾胃虛者言之。今心跳食少,心脾不足可知。經血如漏厄不息,衝任不得不固。腹中微痛,氣虛且滯,不得不補,不得不通。仿黑歸脾法。

熟地炭 黃耆(炒焦) 茯神 棗仁 白芍 廣木香 歸身炭 冬朮 人參 陳皮 炙甘草

淵按:既云固衝任,而無固衝任之藥。仍用歸脾,恐漏仍不止。古人治崩漏急證,自有專方,如血餘、棕炭、百草霜、倒掛塵等,殊有效驗。且脈小遲緩,其漏未必屬熱,或脾腎陽虛,不能固攝其血,尤非固而兼溫不效,未可見血即以為熱也。

張 營虛不足,經事愆期。肝氣有餘,瘀凝停滯。心蕩頭眩,腹鳴脹滿,是其徵也。脹滿能食,病在肝而不在脾。擬疏肝化瘀、和營養陰方法。

金鈴子 吳茱萸 當歸 延胡索 陳皮 沙苑子 茯苓 香附 大麥芽 青皮

曹 經事來多去少,似崩非崩,是血虛有熱也。所謂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用白薇湯加阿膠主之。

女貞子 白薇 阿膠(米粉炒) 淡芩炭(醋炒) 黃柏 沙苑子(鹽水炒) 白芍 蓮心 歸身炭 旱蓮草

詒按:立方精到熨貼。

奚 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生血之源。肝氣鬱則營血失藏,脾氣弱則生源不足。腹中結瘕,肝氣所結也。經事先期,肝血失藏也。飲食少納,脾氣弱也。便後帶血,脾失統也。氣弱血虛,宜乎不孕矣。調補肝脾,則衝任充足,自然有孕。

西黨參 大熟地 冬朮(人乳拌) 白芍 香附(醋炒) 杜仲(鹽水炒) 茯神(辰砂拌) 菟絲子 歸身 木香 川斷 艾葉炭 阿膠(米粉炒) 烏鰂骨

丁 經事參前而色淡,淡則為虛,參前屬熱,是血虛而有熱也。

四物湯 香附 阿膠 黨參 冬朮 炮薑炭 丹皮 玫瑰花

淵按:佐炮姜以行四物之滯,非溫經也,可謂得旨。

朱 痛而經來,肝氣橫也。經事參前,血分熱也。色黑有瘀,和而化之可也。

金鈴子 延胡索 香附 當歸 丹皮 白芍 山楂肉 澤蘭葉 木香 茯苓 砂仁 

詒按:立方平善。

復診 經來色黑而痛。當與化瘀。

生地 桃仁(炒黑) 紅花 澤蘭 黑梔 香附(醋炒) 當歸 川芎 醋炙大黃炭

陸 營虛發熱,瘀阻經停。心中若嘈,飲食厭納,時吐酸水,是脾胃不足而夾痰飲者也。夫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胃為氣血之總司。故調治之方,必以和脾胃為第一。脾胃健則營血自生,停飲自運,瘀凝自化。

半夏 陳皮 川連(吳萸炒) 茯神(辰砂拌) 桃仁 旋覆花 猩絳 丹參 野薔薇花 白扁豆

孫 經期一載不來,大便時常秘結,每月胸中不舒數日,此肝血虛而胃氣不和也。理氣之方,不在平肝而在養血。和胃之法,不在破氣而在補氣。氣血充而肝胃自和矣。

西黨參 熟地(砂仁拌) 棗仁 陳皮 歸身 製半夏 丹參 於朮(人乳拌炒) 茯苓 白芍 沙苑子 橘餅 穀芽

復診 肝腎素虧,氣鬱,胃氣不舒,脾陰不足。飲食知味而不能多進,經事不來,二便時常不利,肩膝痠疼。舌苔或黃或白,此有濕熱雜其中。補養氣血之方雖穩當,然無理氣化濁之品,未能奏效。今擬一方,以觀驗否。

制首烏 懷山藥 棗仁 牛膝 焦山梔 柏子仁 茅朮炭 陳皮 半夏 建蓮肉

常服苡仁、紅棗煮食。

某 經停,少腹痛,小溲淋漓有血縷。此肝火與瘀凝交阻,當通而導之。

龍膽草 小薊炭 車前子 丹皮 桃仁 大黃(酒炒) 冬葵子 海金沙 延胡索 焦山梔

詒按:立方切實。

徐 咽乾乾咳,全由津液之虧。內熱經停,已見虛勞之候。設欲生津降火以養其陰,而飲食減少者適以傷脾。計惟調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復其真陰之不足。蓋津液生成於水穀,水穀轉輸於脾胃,舍此別無良法也。

白扁豆 茯苓 白芍 玉竹 炙甘草 苡仁 懷山藥 金石斛 玫瑰花 枇杷葉

陸 驚恐飢飽勞碌,內傷氣血,血凝氣滯,經停不來,已及八月。內熱食少,慮成乾血勞損。

肉桂(一錢二分) 桃仁(二錢三分) 川斷(一錢) 麝香(五釐) 當歸(二錢五分) 大黃(醋炒一錢三分) 砂仁(四分) 牛膝(酒炒三錢) 乳香(去油五分) 沒藥(一錢) 五靈脂(醋炒一錢五分)

共研細末,分五服。每日一服,陳酒送下。

淵按:此調經散加減法,頗得古人遺意,元氣可支者用之。

徐 經行後奔走急路,冷粥療飢,少腹疼痛連腰脅,兼及前陰。此肝腎受傷,又被寒侵而熱鬱也。經云:遠行則陽氣內伐,熱舍於腎。冷粥入胃,則熱鬱不得伸,故痛也。遵寒熱錯雜例,兼腹痛治法。

川連(酒炒) 炮薑炭 桂枝 白芍(吳萸三分煎汁炒) 木通 全當歸 香附 山楂炭 焦山梔 旋覆花 猩絳

詒按:推究病原,親切不膚。

張 形壯,面色紫黑,經事或數月或數十日而後來,來亦色淡不多。今經行後少腹攻痛,痛在左則左股酸而無力,痛在右亦如之。兼有淋帶如膏。此瘀凝化濁,衝任失調也。通絡泄濁治之。

五靈脂 香附 丹參 金鈴子 延胡索 當歸尾 冬葵子 吳茱萸 旋覆花 猩絳 青蔥管

何 漏下淋瀝不斷,少腹板痛,微寒微熱,口渴不欲飲。此有瘀血著於臍下。擬化瘀生新法。

小生地 當歸 丹參 桃仁泥 澤瀉 柴胡 延胡索 旋覆花 大黃炭(酒炒) 地鱉蟲(酒浸)

復診 漏下淋漓,少腹板痛。化瘀和營,未能奏效。食少無力,微寒微熱。治在肝脾,緩之調之。

柴胡 當歸 丹參 茯苓 澤瀉 赤芍 白朮 香附 地鱉蟲 山楂炭

某 寒熱無序,脈促數,下有淋帶,上則心跳,又少腹痛,大便堅,面色痿黃,血瘀之候也。慮延勞損。

大生地 桃仁 茯苓 冬葵子 當歸 丹參 柏子仁 白芍 穭豆衣 玫瑰花

王 向有淋帶,月前血崩,崩止淋帶不斷,少腹板痛,脈象細數,身發寒熱。脾胃大虛。此血瘀未盡,復兼肝氣夾寒也。法當通補。

鮮生地渣(薑汁炒焦) 當歸炭 荊芥炭 杜仲 陳皮 生薑渣(鮮地汁炒焦) 香附炭(醋炒) 香穀芽

淵按:鮮地、生薑互炒,名交加散,能通瘀調氣,和寒熱,而不傷血耗氣,女科之妙方也。

陳 經行作嘔,血虛肝旺也。嘔止而腹中結塊,經事四、五月不來,當臍跳動,疑為有孕。恐其不然,想由瘀凝氣聚與痰涎互結成塊耳。《內經》腸覃、石瘕二證,狀如懷子,病根皆在乎血。雖不敢大攻,當氣血兼理,仿婦科正元散法。

黨參 白朮 川芎 茯苓 陳皮 半夏 當歸 砂仁 木香 枳殼 香附

原注:有孕無孕,最難辨別,此證斷乎非孕。服此二十餘帖,至八、九月而經始行。

李 婦人之病,首重調經。經事初起不來,狀如懷子。以後來而略少,但腹漸脹大,三載有餘,豈得尚疑有孕?《內經》謂腸覃、石瘕皆腹大如懷子,石瘕則月事不來,腸覃則月事仍來,而提其要曰: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夫豈徒有虛文而無斯症哉!余曾見過下紅白垢汙如豬油粉皮樣者無數,調理得宜,亦有愈者。借曰不然,則天下盡有高才博學之醫,就有道而正焉,無煩余之多贅也。

大黃䗪蟲丸每朝三十粒,炒大麥芽泡湯送下。

蘇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此段經文明指石瘕一證,由於寒氣瘀凝夾阻而成。今腹痛泄瀉食少,脾胃虛寒,肝木橫逆,病延半載,元氣已衰,理脾胃,兼溫中下,尚恐莫及。備候主裁。

肉桂 冬朮(土炒) 陳皮 木香 金鈴子 訶子 茯苓 乾薑 澤瀉 延胡索 生熟穀芽

潘 年近六旬,天癸久去而反頻來,是謂脫營。脫營者,元氣極虛不能固攝,血從外脫也。又名下竭,故腰痛如折。下竭者必上厥,故面赤、火升、發熱也。血屬陰,陰虛則陽亢,故脈弦硬無情。其脈愈數,其陰愈虛。夏令一交,陽亢無制,恐致水涸龍飛,難為力矣。

阿膠(赤石脂拌炒) 牡蠣 海參 線魚膠(米粉炒) 玄精石 沙苑子 貢菜(洗淡) 豬腰子(酒洗) 茯神 龜版膠(餘糧石拌炒) 生洋參(元米炒)

朝服震靈丹二錢,暮服威喜丸二錢。

淵按:吳鞠通法也。妙以咸降有情之物補下焦精血。

舒 乳房屬胃,乳汁血之所化。無孩子而乳房膨脹,亦下乳汁,非血之有餘,乃不循其道以下歸衝脈而為月水,反隨肝氣上入乳房,變為乳汁。事出反常,非細故矣。夫血,猶水也;氣,猶風也。血隨氣行,如水為風激而作波瀾也。然則順其氣而使之下行,如風回波轉可也,何必參堵截之法,澀其源而止其流哉,此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

玄精石 赤石脂 紫石英 牡蠣 烏藥 寒水石 郁李仁 大生地 白芍 茯神 歸身 焦麥芽

詒按:此等議論,全是精心結撰,毫無依傍,非胸有積理者不能道。於乳汁變化之道,確鑿指出,非見理精到者不能。方擬去石脂、郁李,加丹參,丹皮,牛膝。

某 目之烏珠屬肝,瞳神屬腎。病因經行後,腰痛口乾,烏珠起白翳,怕日羞明,瞳神散大。此肝腎之陰不足,而相火上炎也。補陰之藥極是,再稍參清泄相火之品。

女貞子 旱蓮草 生地 杞子(黃柏三分煎汁炒) 潼沙苑 穀精草 丹皮 玄參 桑楂子 黑芝麻

另:磁朱丸

再診 血虛則木旺,木旺則脾衰,脾衰則痰濕不化,肝旺則氣火易升。是以腹中時痛,臍右有塊,目中乾澀,口常甜膩,舌苔白,而經水不調也。治法不宜制肝,制則耗其氣,但當養陰以和肝。不可燥濕,燥則劫其陰,只宜和脾以運氣。此仲景治肝補脾之要法也。

黨參 當歸 白芍 茯苓 冬朮 半夏 陳皮 丹皮 香附 橘葉

三診 脈輕按虛微,是為元氣之虛;重按細數,是屬營陰之損。左尺細弱,腎水虧也。歷診病情,每遇經來,其熱輒甚,舌上即布白苔。良以胃中濕濁,因裡熱熏蒸而上泛也。少腹有塊攻痛,聚散無常,是名為瘕。瘕屬無形之氣,隸乎肝腎為多。揆其致病之由,因目疾過服苦寒,戕伐生生之氣。胃受寒,則陽氣鬱而生濕。肝受寒,則陰氣凝而結瘕。陽氣鬱於胸中,故內熱;陰氣凝於下焦,故腹痛。經事過則血去而陰虛,故其熱甚。甚則蒸濕上泛,故舌苔濁厚也。刻下將交夏令,火旺水衰,火旺則元氣耗而不支,水衰則營陰涸而失守,惟恐增劇耳。圖治之法,補脾胃以振元氣,培肝腎以養營陰,是治其本也。稍佐辛溫,宣通下焦陰氣,是兼治其瘕痛之標也。

黨參 黃耆 冬朮 茯苓 炙草 歸身(酒炒) 萸肉(酒炒) 首烏 木香 白芍(吳萸三分煎汁炒) 馬料豆 生熟穀芽

詒按:三案論病,則委曲周至。用藥,是細膩熨帖。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苦心斟酌以出之。誠以調理內傷久病,與治外感時邪不同。病久正虛者,病機必多錯雜礙手之處,用藥並非一二劑所能奏效。故立方必須四面照顧,通盤打算,不求幸功,先求無弊。此等工夫,非老手不能擅場。

某 內熱日久,經停二月。投養陰調血通經之劑,得熱退經行,可謂效矣。然猶未也,脈數不和,舌仍光赤,乃陰津未充,虛陽未斂也。仍宜小心安養為善。

生地 當歸 白芍 丹皮 阿膠 香附 黨參 茯苓 陳皮 地骨皮

詒按:平正妥帖。

再診 脈數已和,舌色光紅已退,但有時尚覺微熱。仍以前法增損。

前方去丹皮 阿膠 加麥冬 狗脊

某 經事不來,足腫腹滿,臍下偏左有塊,上攻作痛。此瘀凝氣滯,病屬血分。慮延成臌。

三稜(醋炒) 莪朮 香附 當歸 神麯 楂肉 延胡 砂仁

另:大黃䗪蟲丸,每服五粒,日三次。

詒按:此氣血兩疏之法,用藥切實不浮,好在丸藥緩攻,不嫌其峻。

再診 經停腹滿,形瘦色黃。氣血瘀凝,防其成臌。

香附 延胡 枳殼 茯苓 蘇梗 川樸 大腹皮 冬瓜皮

另:大黃䗪蟲丸

某 憂愁抑鬱,耗損心脾之營,而肝木僭逆。胸中氣塞,內熱夜甚,經事兩月不來,脈沉而數,熱伏營血之中。擬用柴胡四物湯,和營血以舒木鬱。

黨參 冬朮 生地 當歸 白芍 香附 青蒿 白薇 生熟穀芽

詒按:此等證調治失當,最易入於損途。擬再加丹皮、丹參。

某 經行後少腹作痛,上及胸脘腰脅,內熱口乾,大便不通,小便熱痛。此肝氣挾瘀所致。

川楝子 延胡 桃仁 香附 山梔(薑汁炒) 澤蘭 川連(吳萸炒) 丹皮

另:當歸龍薈丸三錢,淡鹽湯送下。

詒按:病情與前條相似,證也近之。惟當歸龍薈丸用得太重,宜減半服之。

某 年近五十,經事頻來且多。是衝脈不司收攝故也。防其崩決,補之攝之。

黨參 黃耆 當歸 於朮 棗仁 陳皮 茯神 阿膠 荷葉蒂 藕

詒按:此方從歸脾增減,補則有之,攝則未也。擬加牡蠣、龜板、茜草炭、烏賊骨以佐之。

某 病起當年產後,雖經調理而痊,究竟營虛未復,是以至今不育,且經事乖而且多,亦營虛而氣不固攝之故。自上年九秋,又感寒邪,入於肺為咳嗽,痰中帶血,此謂上實下虛,血隨氣逆。蔓延旬日,加以內熱,漸成勞損。姑仿仲景法,扶正化邪,以為下虛上實之法。

生地 黨參 炙草 當歸 豆卷 前胡 茯苓 懷藥 麥冬 阿膠 川貝 杏仁 桂枝 枇杷葉

詒按:趨步古人,非胸羅經訓者不能。時下隨證敷衍,烏能望其項背。

再診 進薯蕷丸法,補氣血,生津液,徹風邪,咳嗽已減。所謂上實下虛,病情不謬。據云:當年產後,腹中常痛,至今未愈。顯見營分有寒,已非一日。但內熱奄纏,心悸頭眩,久虛不復,終為勞損。茲從八珍加減,復入通補奇經。王道無近功,耐心安養為是。

十全去耆 芎 加阿膠 艾 炮姜 紫石英 陳皮 麥冬 款冬花 川貝 神麯 大棗

三診 溫補奇經,病情俱減,今仍前制。

十全去耆 芎 草 加阿膠 香附 炮姜 陳皮 吳萸

某 兩次血崩之後,赤帶連綿不斷,迄今半載有餘。脈象虛微,氣血大虧,是以頭眩、心跳、腰痠、足軟等證均見也。近日腹痛食減,恐其復致崩決。擬方固攝奇經。

女貞子 烏賊骨 茜草炭 旱蓮草 黨參 茯苓 白芍 丹皮 阿膠 蓮肉 荷葉蒂 藕節

另:震靈丹二錢

再診 固攝奇經,病情不減。崩漏不止,腹痛不已。用升陽固陰法。

鹿角霜 沙苑 龍骨 牡蠣 懷藥 杜仲 女貞子 杞子 茯苓 棕炭

詒按:固攝不效,進用升澀。此用藥轉換一定層次。

某 崩後不時寒熱,腹中有塊,口發牙疳。營虛有火,氣虛有滯。調之補之。

黨參 陳皮 當歸 白芍 丹皮 茯苓 麥冬 玄參 黑梔 女貞子 建蓮肉

某 養血以調經,理氣以止痛。補肝之虛,以平眩暈。助脾之運,以除惡心。

熟地(六兩分三份。一份砂仁拌炒鬆;一份薑汁炒焦;一份陳酒煮爛。) 當歸(三兩分三份。一份吳萸一錢煎汁炒;一份茴香一錢煎汁炒;一份酒炒。) 白芍(二兩分二份。一份肉桂一錢煎汁炒;一份炙草三錢煎汁炒。) 香附(四兩分四份。一份黑梔三錢煎汁炒;一份鹽水炒;一份醋炒;一份酒炒。) 川芎(酒炒一兩) 沙苑(鹽水炒三兩) 茯苓(三兩焙) 陳皮(鹽水炒一兩五錢) 黨參(炒三兩) 丹參(酒浸曬乾,再浸再曬,如此七次。焙研三兩。)

詒按:此方製法精巧,養血理氣,兩擅其長。木香、砂仁亦可酌增。

丁 因瘧小產,瘀凝未盡,衝任受傷,少腹結瘕,上攻疼痛,大便常溏,內熱不已,迄今半載。不渴不嗽,病在下焦。通補衝任,和營化瘀,不越產後治例,與陰虧勞損有歧。

當歸(小茴香炒) 川楝子 延胡索 香附 肉桂心(研沖) 白芍(吳萸炒) 紫石英 茺蔚子 砂仁 玫瑰花

淵按:從瘧而起,脾氣先傷,大便常溏,即其證據,徒治下焦血分無益。

復診 產後蓐勞,已經八月。內熱瘕痛,病在衝任。

當歸(酒炒) 白芍(桂枝三分炒) 桃仁泥 丹參 黨參 炒丹皮 穭豆衣 廣皮 玫瑰花

闕 體弱素虧,頻年屢患咳嗽。今春產後悲傷,咳嗽復作,背寒內熱,氣逆痰多,脈虛數,大便溏。延今百日,病成蓐勞。按產後血舍空虛,八脈之氣先傷於下,加以悲哀傷肺,咳嗽劇作,震動衝脈之氣上逆。經云:衝脈為病,逆氣裡急。陽維為病苦寒熱。頻進疏風清熱,脾胃再傷,以致腹痛便溏,食減無味,斯皆見咳治咳之弊。越人謂上損及脾、下損過胃,俱屬難治。姑擬通補奇經,鎮攝衝脈,復入扶脾理肺。

大熟地(砂仁炒炭) 當歸(小茴三分拌炒) 紫石英 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白茯苓 川貝 牛膝(鹽水炒)

詒按:用熟地、歸、牛膝、紫石英溫攝衝任,用歸、芍以調陽維,用藥頗為親切,擬再加胡桃、人參、山藥、沙苑、牡蠣。

張 產後營虛發熱,已經數月。多汗心跳,營陰大虧也。

大熟地 黨參 黃耆 茯神 歸身 酸棗仁 冬朮 陳皮 玉竹 白芍 砂仁

某 產後營虛,內熱日久,近感風邪,發熱更甚,胸悶心跳。氣滯血虧,顯然可見。

香豆豉(炒) 黃耆 防風 全當歸 白芍 白朮 棗仁 茯神 玉竹 桑葉

淵按:虛多邪少,從補營方中加輕散藥一二味,即可祛邪。重加發散,邪轉不服,反多變證。

趙 病後小產,產後感邪咳嗽,寒熱似瘧。服解散疏和藥五六劑,邪退未盡,夜猶微熱。然頭暈心跳,寐則驚惕,虛象見矣。擬養營化邪法。

四物湯合二賢,加蘇子、蘇梗、蘇葉、川貝、杏仁、枳殼、茯苓、款冬花。

原注:用三蘇、二賢、四物,意在泄血分之風,和血中之氣。加化痰止咳藥,佐使之耳。

復診 補肺阿膠合金水六君,去半夏,加川貝、款冬花。

某 左脈細數,營陰虧也。右脈細軟,脾氣虛也。產後不能安息,反加勞碌,氣血傷而不復,致身常內熱,心蕩若嘈。久延慮成勞損。人參養營湯加減。

黨參 大熟地 冬朮 白朮 丹參 香附 遠志(甘草湯制) 砂仁 歸身(酒炒) 陳皮 茯神 棗仁

孫 前年小產,惡露數日即止,因而腹中作痛結塊,心神妄亂,言語如癲。此血風病也。胞絡下連血海,上繫心胞,血凝動火,火熾生風,故見諸證。診脈弦搏,肝陽有上亢之象,防加吐血。為治之法,當以化瘀為先,清火化痰為佐。

川貝 赤苓 丹參 蒲黃炭 五靈脂 川連 香附 延胡 焦山梔 茺蔚子

另:回生丹一粒,開水化服。

淵按:血風病有數種,此因產後瘀凝而得,病在衝任血海,上及心胞,不脫產後著筆。

詒按:疏證病原,切實指點,與膚浮影響者不同。

毛 產後腹痛,一載有餘。營虛木鬱,脾胃受戕。時作惡心,時吐酸水。用《千金》當歸建中湯法。

當歸 炮薑炭 炙甘草 肉桂 川椒 橘餅 白芍(吳萸炒) 南棗

詒按:用藥切當,無支湊幫貼之病,自是老手。

復診 前投建中法,腹痛已止。復因經行之後,勞碌受寒,腹中又痛,加以晡熱,飲食減少。舌苔乾白。此屬血虛肝鬱,脾虛木橫。用歸脾法加減。

黃耆 黨參 冬朮 茯苓 砂仁 炮姜 木香 陳皮 歸身 白芍(吳萸炒) 橘餅

胡 小產半月,感邪發熱,又遭驚恐,衝任受傷,少腹脹痛,白帶淋濁,眼花口苦,腰膝拘攣。證逾半月,飲食不納,慮其昏厥。姑仿以濁攻濁法,兼達邪化瘀,備商。

淡豆豉 白前 澤蘭葉 延胡索 焦山梔 當歸 丹參 焦楂肉 竹茹 交加散 兩頭尖

章 先痙厥半日而後產,產後厥仍不醒,痙仍不止,惡露稀少,湯水不能納,納則仍復吐出,面赤身溫,脈洪而荒。肝風熾張,營虛氣耗,虛陽外越,冷汗遂出,恐其厥而不返,奈何奈何!姑擬一方,希冀萬一。

肉桂(五分) 當歸(三錢) 煎湯沖童便一杯,化下回生丹一丸。

淵按:脈荒者,亂也。究屬杜撰。虛風挾痰上逆,化痰降火,衝入童便最妙。

復診 前方勉灌三分之一,惡露稍多,面赤稍退,脈大稍軟,而厥仍不醒,舌色灰黃,時沃涎沫,兩日飲食不進。營虛氣滯,胃虛濁泛。必得溫通化濁,以冀陽回厥醒為妙。

肉桂 炮姜 半夏 全當歸 丹參 山楂肉 陳皮 茯苓 紫石英 童便(衝入)

三診 厥醒進粥半盞,諸無所苦,惟周身疼痛,不能轉側。舌苔白,口不渴。擬溫養氣血,兼和胃氣。

肉桂 炮姜 黃耆 半夏 當歸 丹參 茯苓 陳皮 桑枝

丁 產後瘀凝未盡,新血不生,身熱日久,少腹疼痛,小溲淋漓,帶下血筋。此肝經鬱熱,兼夾瘀凝為患,殊非小恙。姑擬泄肝、化瘀、和營為法。

鮮地渣(薑汁拌炒焦) 金鈴子 延胡索 丹參 當歸 焦山梔 生薑渣(鮮地汁拌炒焦) 龍膽草 甘草梢 赤苓 青蔥管 猩絳屑

詒按:恰合病機,惟少腹痛者,於化瘀一層,尚須著意,擬加西珀、烏藥、紅花。

範 產未滿月操作,猝遇大雨淋身,水寒之氣自毛竅而入於骨節,內舍於腎,外達太陽、陽明,是以始病腰疼,繼而上攻頭痛,遍體機關不利也。脈沉而寒熱,寐少而恐懼,納少而噁心,邪氣留連於胃腎。據云頭痛甚則汗出,太陽之表虛矣。用許學士法。

香豆豉 牛蒡子 豆卷 杜仲 磁石 藁本 白芷 川芎 金狗脊 赤苓 半夏 甘菊花

淵按:太陽表虛,風藥未免太過,況得之產後乎!

復診 前投益腎通經,和胃泄濕,頭項腰脊之痛原有松機。今產後兩月有餘,經水適來,而心跳恐懼,是營氣虛而不攝也。擬和營止痛,仍佐理胃泄濕。

黨參 桂枝 秦艽 棗仁 杜仲 豆卷 半夏 赤苓 苡仁 金狗脊 歸身 陳皮 桑枝(酒炒)

三診 產後營虛,雨濕寒氣襲入,經絡機關不利。前投宣通養血兩法,俱無少效。雖頭痛略鬆,而右半之腿臂轉增痛熱。猶幸脾胃稍旺。今惡風、發熱、口乾,是寒濕漸化為熱矣。擬疏泄濕熱以通經絡,再議。

羚羊角 丹參 防風 秦艽 苡仁 陳皮 羌活 絲瓜絡 防己 當歸 白芷 忍冬藤 木通 桑枝

王 產未百日,骨蒸發熱,奄延匝月,熱勢漸加,迄今五十日矣。診左寸關輕取虛小,中按之數,重按數而且堅,知其熱在陰中,心肝之火獨亢。右寸關虛軟而數,則知脾肺氣虛。兩尺皆虛,腎陰虧也。陰虛陽盛,熱氣熏於胸中,蒸動水穀之濕上泛,故舌苔反見濁厚耳。耳鳴而聾者,腎虛肝陽上逆也。據述服參、耆則熱勢愈甚,投膠、地則胃氣益憊。節近清明,地中陽氣大泄,陰虛陽亢莫制,恐其交夏加劇。刻下用藥,以脾胃為要。土旺四季各十八日,清明節后土氣司權,趁此培土,冀其脾胃漸醒,飲食漸加,佐以清金平木,必須熱退為妙。

北沙參 地骨皮 丹皮 歸身 懷山藥 白扁豆 茯苓 白芍 生熟穀芽 白薔薇露

徐 昔立齋治病,每定一方,令人服數十劑,非心精識果,烏能若此!然非病家信之真、任之專,亦烏能若此!林也不才,何敢妄希前哲。然審病既的,藥當不謬。從此加鞭,以圖進益。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 懷山藥 沙參 茯神 棗仁 牡蠣 白芍 洋參 阿膠 紅棗 浮麥

原注:此婦年三十四五,從未生育,因驚恐患怔忡頭昏,耳鳴火升,發熱汗出,食少便堅,將及百日。服此方三十帖,見效。即將此方加重,煎膏常服,幾及一年,全愈。後生一子。

小兒

李 胎驚之病,得之於母腹胎孕之後,其母有所大驚,氣應於胎,驚氣入肝,故數月嬰孩即有胎驚之患,往往不能愈。姑擬一方備採。

羚羊角 天竺黃 陳膽星 石菖蒲 大黃 共研末。竹油或鉤鉤湯調服五分。

許 音啞喘咳,痰聲嗘咯。風痰襲肺,肺脹夾驚險候。

麻黃 杏仁 射干 桔梗 桑白皮 菖蒲 枳殼 前胡 白前 紫菀 白蘿蔔汁(沖服)

詒按:此證風痰壅閉,與喉科中馬脾風相類,治之稍遲,即不可救。學者最宜留意。

朱 痧後夾積,移熱於大腸。腹中熱痛,每交寅卯二時則痛甚。擬開肺金之郁,仿丹溪論,參越桃意。

高良薑 桔梗 川連 通草 滑石 焦山梔 山楂炭 焦六曲 砂仁

復診 痧後腹痛,甚於黎明。陽氣為陰寒凝遏,欲升而不得升,故痛甚於黎明也。前用溫寒並進見效,今仍前法加減。

桂枝 炮姜 吳茱萸 木香 延胡索 香附 山楂炭 花檳榔 赤苓 焦山梔 白蔻仁

詒按:此寒熱錯雜之證,大抵熱為寒鬱,故立方以寒熱互用見功。

方 痧後肺火不清,移熱於大腸之絡。腹痛便溏,手脘內外腫痛。防發痧毒。治以清解。

升麻 葛根 赤芍 焦山梔 甘草 高良薑 丹皮 桔梗 忍冬藤

淵按:此方匪夷所思。庸者必與清肺健脾、化積解毒套劑矣。

復診 前方已效,輕減其制。

防風 焦楂肉 銀花 砂仁 桔梗 甘草 陳皮 赤芍

某 先痢而後瘧,已經兩載。面黃內熱,腹滿足腫,脾氣大虛。舌紅形瘦,陰液大傷。童勞證也。

黨參 茯苓 於朮 陳皮 黃耆 澤瀉 川連 神麯 防風根

再診 瘧痢三年,脾胃元氣大傷。脈數舌紅,腹滿足腫,小溲短少。前投升陽益胃,熱勢略減。今擬補益脾陰,兼以化濁。然童稚陰虧,病延日久,夏令防其增劇。

黨參 懷藥 冬朮 麥冬 五味 白芍 陳皮 茯苓 砂仁 雞內金

詒按:小兒虛證,自以後天脾胃為主。然脈數舌紅,陰液亦損,亦當稍參養陰之意。

某 先天不足,三陰虧損,筋絡空虛,兩足蜷攣,身熱骨瘦。童勞痼疾,難治。

生地 當歸 牛膝 川斷 狗脊 苡米 鱉甲 羚羊角 桑枝

詒按:用苡米、桑枝於補劑中,稍參風濕治法。

某 斷乳太早,元氣薄弱。咳嗽發熱,已逾四月,形瘦骨立,疳勞重證。唇紅而善食,胃有疳蟲也。

川貝 杏仁 茯苓 百部 川連 黨參 地骨皮 陳皮 蕪荑 款冬花 桑白皮

詒按:此方專以殺蟲為主,愚意當另擬培元之法以佐之。

戚 馬脾風極重險症,危生倏忽。姑與牛黃奪命散。

大黃(生切四錢) 檳榔(一錢五分) 黑牽牛(三錢) 共研末。分二服,白蘿蔔汁溫調服。

詒按:此古方也,病情急重。非此亦無法可挽。或有痰熱壅甚者,服越婢、麻杏甘石湯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