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菟固精丸方論
線魚膠(八兩,蛤粉炒) 沙蒺藜(四兩,人乳拌,蒸,曬乾,磨末,勿見火) 菟絲子(五兩,酒煮,曬乾,勿見火) 龍骨(四兩,煅) 茯苓(三兩,生曬) 遠志(二兩) 甘草(水泡,炒) 丹皮(三兩,生曬) 石蓮(三兩,連殼去心,炒)
蓋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起居,各有常節,形與神俱,藏身甚固。至於後世,狥欲滅性,不思其反,腎氣未盛,鼓其精房,精先溢瀉,真陰既虧,百病叢起,白濁夢遺,腎關不固。間有異者,坎離不媾,火炎上,水趨下,陰精不奉,其人多夭。揆度奇恆,惟交陰斯濟乎陽,相火既戡,真陰漸復,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余立此方,專療虛損。其有濕熱諸症者,不在治例。
四製半夏丸方論
每半夏一斤,初次礬水浸(逐日換水,用礬末十四兩)七日,後一日用沸湯泡漉,曬乾磨末。次用老生薑四斤搗自然汁拌,曬乾;次用蘇子二兩、炒研,生白芥子二兩、炒研,桂枝、橘紅各一兩、煎濃汁,拌曬乾,次用竹瀝拌,曬乾,聽用;於朮一斤、米泔水浸、蒸、曬,土炒,黃耆四兩,蜜炙,同煎膏以補脾陽。霞天膏:黃牛肉十斤煎膏,以補脾陰。用二膏和半夏末為丸。
痰飲伏於肺胃之間,每遇天氣寒暖不時,挾風挾寒,乘外因而起,其中必有澼囊,非崇土不能填窠臼,非辛溫不能散肺邪,治在太陰、陽明。余造四製半夏丸以去沉痼之痰,方中立法,頗為嚴密,久服必見其功。此方脾氣燥結者尤宜,若脾泄者,當用神術等丸。肥人服此更妙。
益胃丸方論
建蓮肉(十二兩,去心) 雄豬肚(一具,煮) 馬料豆(六兩) 生白茯苓(六兩,人乳拌) 霞天膏(六兩) 用蜜炙黃耆(一斤) 紅棗(六兩) 石斛(八兩) 煎膏,同霞天膏拌藥末搗和丸。
血症胃脈鼓指,右脅痛,此肝葉抵胃,勢必妨於食,急宜乘其胃氣未散,常服人乳、牛乳,以滋肝陰;並服此丸以使脾精四布,膠痰漸化,所全實多。其胃口素弱者,固未可一概治,宜加減焉。
加減坎炁丹方論
第一方:坎炁二十四條 枸杞四兩,黑芝麻同炒人乳粉(二兩四錢) 人參(二兩四錢) 杜仲八兩為末,煉蜜為丸。
胃氣素弱者,切忌用沉陰之品,重傷陽明生氣。方中枸杞、杜仲俱為陰中之陽,庶補虛而不礙胃。
第二方:坎炁、枸杞、人參、人乳粉、同一方,阿膠(二兩四錢) 鹿茸(一具,酥炙,研) 熟地(八兩,搗) 煉蜜丸。
明薛立齋推廣錢氏之意用六味丸治陰虛症,應手立效。而丹溪之補陰丸遂廢。至趙養葵、高鼓峰輩,神明其意,大暢元機,凡加減出入,愈奇愈妙,可師可法;但執此以治外感,不無太偏之弊,此亦篤信之過也。余嘗用其意以治陰虛,全活頗多,間有非六味丸之可治者,以加減坎炁丹治之,方中阿膠、熟地、鹿茸、枸杞,峻補真陰,又以坎炁、人乳、人參補先天正氣,氣正則血充,血充則肌膚潤澤,筋骨強固,而生機勃然矣。
白霞丹方論
熟地 蓮肉(各八兩) 血餘 人參(各四兩) 萸肉 山藥 霞天膏 白鳳膏(各四兩) 即用二膏糊丸。
療瘵最難,以補脾則傷腎,補腎則傷脾也。余合兩者兼治之,可以立起沉疴。至制方之意,不過從六味移步換形耳。
補天丸方論
熟地 補骨脂(各六兩) 天冬 胡桃肉(各四兩) 鹿角霜 龜板(各三兩) 共研粉;另用黃耆、黃精各十二兩。煎膏糊丸。
坎卦陽陷陰中,水中有火之象,水騰而上升,則為精為液,火之蒸動,而關門利也。水聚而上泛,則為痰、為飲,火無以熏灼而關門阻也。其注於下,則為白濁夢遺;移於膀胱,則為淋閉消渴;壅於內,則為水腫脹滿。病因雖不同,而無火者居其大半,則補火為最急。然左右兩尺,水火平分,真陽真陰,互為根柢,法當兩建,以培本原,此補天丸之所以作也。方中熟地、天冬,金水相生,輔以龜板而衝任理;補骨脂、胡桃肉木火同氣,佐以鹿角而督脈通;用二黃大建脾胃之陽,以補金之母;不用術者,恐傷腎也。余隨方立法,妙合陰陽,虛弱者如能久服,填精益髓,卻病延年,捷於影響。
烏骨雞丸方論
烏骨雞一隻,男雄女雌,縊殺,干撏去毛,不落水,同煮諸藥爛,焙乾磨末。忌銅鐵器。骨,炙存性,入藥末內。雞汁聽用。熟地八兩、砂仁末拌炒,山藥、炒,萸肉、炒,芡實、炒,建蓮、去心,枇杷葉、去毛,桑葉、九蒸九曬、各四兩,白花百合六兩,澤瀉,丹皮,阿膠、炒,茯苓、人乳拌蒸,各三兩。煉蜜為丸。
癆瘵咳嗽吐痰,胃弱脾泄者,當急服此以治之。
記江景賢九令愛久病治驗案
江女因失竊被驚,旋染時疫,醫用發散、寒涼之劑,痞悶氣逆,自汗,嗌乾轉甚。景賢延余診,時乙丑八月初旬也。詢其臥床自四月始矣,按脈左寸搏指,右關微實,此因少陰之火不降,故上焦之氣壅;陽明之路塞,故太陰之化滯。以驚得之,還以驚治。初方用葳蕤、石蓮肉、烏梅、陳皮、龍齒、茯神、穀芽、神麯與之,氣稍順,諸症仍不減;乃用附子理中加減出入,繼服八味湯,共三十餘劑。當其時口中乾燥,幾無點津,不更衣者十餘日,服桂附後始津迴腸潤,因為定八味丸加麥冬,辰砂為衣,調理之後,飲食漸加,但臥而不能坐,坐即胸中甚悶;余靜思其故,病在膻中,乃授以小丸二,細嚼之徐徐嚥下,留戀於胸膈間,以察其動靜。服十餘日,胸前連兩脅下甚痛,手不可近,脈之左寸結,余喜曰:得之矣。因書歸身、赤芍、桂枝、桃仁四味與之,服二劑,下瘀血頗多,痛遂止,悶稍緩,然猶未盡除也。忽於丙寅六月中,又染時疫,舌苔黃黑,發熱不止,病益劇,復延余診。當是時,舉家虎率以聽,而凡余用藥制方,如大將之旗鼓,進退從之,勢不得不一力擔當,以掃除賊寇。但吳俗扭於故習,視硝黃如砒毒,禁藥者已數十年;今已經年臥床,奄奄一息之弱質,豈足以當此,使餘力持是說,即素傾心相信者,聞之必驚且駭;依違不斷,遷延日久,血與邪相搏,胃津告竭,惟有束手待斃,重云見晛無望矣。余既持脈,見右手關實,尺長,因與其兄信源密議,戒勿泄。三下,舌黑漸退,下後必休養,以鼓動其胃氣,故一日休養,一日疏導,最後用生地汁、阿膠、瓜蔞實、芒硝等藥以微利之,藥不得下行,遂上湧連嘔十餘次,吐出膠痰無算,舉家驚惶,余謂驚則痰積包絡,非吐不能出,此亦去悶之一助也,可無恐。吐後果能食粥,兩日後又不能食,熱亦不止,此宿垢未清也。以虛體不可再下,晨用六味去萸、加葳蕤以養其陰,晚服資生丸以和其胃,半月後始能食粥。後命以六味,八味丸兼料服,午後仍服資生,飲食遂日進,痞悶漸開。余邇來臨證,惟此為勁敵,其決策用余方以底於成者,則其兄信源之力也。信源,邑庠生,館於城外,往來奔走,不避寒暑,真孝友士也。
附:第一煎方 經水適來脈微結
檳榔 益智 木香 歸身 大麻仁 大黃 炙草 花粉 桃仁 生薑
第二方
於朮 半夏 大黃 阿膠 陳皮 木香 歸身 麻仁
第三方
益智 花粉 歸身 芒硝 木香 知母 阿膠 大黃 生薑(加水與大黃同打)
按:上三方即案中所謂三下之方也。受芝注。
附:小丸方併案
病之發由驚而起,驚則包絡氣急,包絡主中焦,為榮血生化之源,法當開膻中之急,兼通上下二焦。
天竺黃(六錢) 猺桂心(三錢) 酒炒丹參(七錢) 鬱金(六錢) 益智(生研、六錢) 吳萸(五錢) 醋炒歸身(七錢) 鹽水砂仁(六錢) 茯苓(七錢) 酒赤芍(七錢) 制香附(六錢) 酒炒白薇(五錢) 木通(五錢) 人參(六錢) 菖蒲(蒸去毛、六錢) 炙龍齒(六錢) 酒炒川芎(四錢) 豬膽汁炒川連(四錢) 與桂、萸二味同研。以上為末。用荷葉五錢,煎水化阿膠二兩,糊丸。每重一錢半。
丁卯二月,復延余診,按其脈遲而少胃氣,忽斷忽續。余訝其何以至是,詢之,則曰:一日只飲米湯兩杯,已三月矣。余謂信源曰:此非參不可。信源貧士也,勇於為義,為其妹久病弗痊,又瀕危,引為己任。余因命朝服理中湯加桂。夜服四神丸,四劑而能食粥,繼用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而痊。
論顧寶善脅痛發黃之症
顧寶善常患脅痛,痛則連少腹,後身熱發黃則漸愈。脈之右關尺滑弦,此脾邪傳子也;而其所以發黃病之故,則甚微妙。因論之曰:君之腎臟本寒,龍雷不安其位,故肝挾腎邪,往往乘釁而欲動,適寒邪偶中太陽寒水之經,內外合邪,水遂聚而上泛,惟肝為腎子,盜其母氣,直衝兩脅,土本足以制水,乃土衰木克,又被水氣所乘,釀醞薰蒸,遂至發黃,是發黃固陽明濕熱之徵,實即太陽之出路,所以得此為愈期也。今試與子觀天地之化,天地之化,不過陰陽二氣而已,發育在春夏,保合在秋冬,此是老生常談,人所共曉之論,合之於人身,則昧之者多。欲求治病,其可得乎?驚蟄後陽氣畢宣,水泉寒,龍雷出,以龍雷屬陽,惡陰寒之氣,乘陽之動而俱升也。霜降後,陽氣退藏,水泉溫,龍雷伏,以龍雷惡陰,隨溫和之氣而俱藏也。故春夏不見陰,非無陰,陰在地中。秋冬不見陽,非無陽,陽在地中。兩氣循環,相為起伏,往來屈伸,以成一歲。試使當藏伏之時,鬱蒸異常,必有疾雷暴雨,此即上衝兩脅之徵也。地氣上蒸,雲霧四塞而礎潤,此即發黃之一徵也。讀坎卦一陽在二陰之中,陽陷而險,水中有火,宜順導不宜直折,此中有元機也。子,腎臟無火,故土衰而水寡於畏,為今之計,先治太陽,後溫補肝腎,斯二火自戢,病根永除矣。
附方:五苓散加陳皮。丸方:六味加肉桂、沉香。
記張嫗瘧疾腸風奇疾治驗案
張嫗病瘧,發熱口乾,胸中甚熱,按其心下至腹中則頻蹙,且便血不止,肛門甚痛,脈之右滯而緩,左關微弦。此怒動肝火,陰絡內傷,兼之中焦挾食所致。因書柴胡、淡芩、炒楂肉、木香、陳皮、炒黑柿餅、生白蜜與之。薄暮服藥,至夜半諸病悉退,明日起於床,食粥如平人。越三日,其家復走告曰:近復變一症,面左半忽浮腫,左脅連上痛,心中震盪,即覺頭重眩暈。予往診,肝部按之搏指,知其必因暴怒,肝火上衝,詢之果然。與以逍遙散去朮,加薄荷、勾勾、生穀芽、沉香,亦一劑愈。
論治天行喉痹方
《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肝與心主也。一陽,膽與三焦也。其脈並終於喉,火性急速,直犯清道,閉而不通,死不旋踵。近來鄉村天行痧毒,互相傳染,束手待斃,不知凡幾,予深痛焉。因深思治法,大旨總在膈上著意,或以祛邪,或以涼肺,或以救敗,攻補並施,溫涼並用,法不膠一,中病而止。姑書治法數條,以備採擇。昔明·樓全善治喉痹,有用薑汁一法,其意蓋謂:寒閉為外,熱鬱為內也。予因悟辛開苦泄是大綱,凡為寒邪所郁,發毒痧喉痹者,即用此法從治,隨手立愈。方意即從東垣普濟消毒飲、吳又可達原飲化出,因名之曰:達原普濟飲。
厚朴 草果 連翹 薄荷 馬勃 生草 檳榔 射干 殭蠶 大力子 滑石 竹葉
中無停滯者,去檳榔、厚朴,加杏仁。便閉加酒製大黃。
毒痧咽痛嘔逆,加減橘皮竹茹湯主之。橘皮 竹茹 藿葉 殭蠶 牛蒡 連翹 薄荷 射干 馬勃
嘔逆甚者,加半夏、知母,去竹茹。
咽痛口燥,舌邊赤中黃,便秘,加減涼膈散微利之。
連翹 梔子 人中黃 淡芩 竹葉 川連 殭蠶 大黃,酒炒 薄荷 白蜜
方中加石膏,使經腑並瀉。
喉以納氣,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嚥氣通於地。咽喉俱閉,天地之氣並塞,非斬關奪門不可。一用吐法,獨聖散:瓜蒂末主之;一用開法,控涎丹:甘遂、白芥子、大戟主之。
熱渴大汗,脈洪數有力,加味白虎湯主之。
石膏 粳米 竹葉 知母 川連 杏仁 姜皮
陰虛加生地,嘔逆神昏加竹葉、石菖蒲。
腎陰素虧,水不勝火,舌苔純黑,色如鏡面者,六味全料加人中白、川連主之。虛甚加元參、龜板、麥冬;或用六味變法治之,六味加細辛、川連,神昏加石菖蒲。
燥渴,真陰不足,大便秘,犀角地黃湯加大黃微利之。犀角、生地、酒製,丹皮,木通,酒軍。小便秘,導赤散加川連、赤苓。《經》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與小腸相表裡,故用導赤以瀉丙火,是即釜底抽薪法。
痧毒隱伏,咽喉腫痛,面色青,煩躁,急與搜邪透毒湯。
犀角(一錢) 石膏(三錢,炒研) 牛蒡(三錢) 炙鱉甲(一錢) 酒洗殭蠶(一錢,去嘴黑絲) 炙山甲(一錢) 連翹(錢半) 荊芥(二錢) 酒洗歸身(一錢) 桃仁(一錢,連皮打) 沙豬糞(六錢,重者加一兩,研) 蟬蛻(十二個) 用胡荽二兩、蘇葉一兩、葛根三錢、紅花二錢,煎湯頻洗。便秘加酒軍二錢。
毒痧,營邪也,隨出隨伏,是名內陷,其症最危。苟非多方攻托,豈能出死入生,予因制搜邪透毒湯,可補前人所不備。方中犀角、石膏,清胃救肺;歸身、桃仁,活血破瘀;二甲、豬糞搜邪透毒;更以荊芥、牛蒡、殭蠶、連翹、蟬蛻,引營分之邪達之於表,陷者可立起矣。背城一戰,轉敗為功,其在斯乎。
發熱咽痛,口乾唇燥,舌心黃、邊赤,大便秘結,緣其人素陰虛,今復有所感,熱則傷營,津液內涸,宜表裡雙解,並和其陰。通幽清燥養營湯主之。
犀角(一錢) 鮮生地汁(一兩) 炒牛蒡(三錢) 馬勃(一錢) 連翹(一錢半) 製大黃(一錢) 酒洗殭蠶(三錢) 花粉(三錢) 黑梔(一錢) 麻仁(四錢) 薄荷(一錢) 甘草(四分)。
兩足無力,不可下;去生地、制軍,加知母二錢,芝麻五錢,杏仁三錢,菠薐一兩,如無用青菜代之。
硼砂通聖散治喉痹急症
山茨菇(二兩) 硼砂(二兩) 山豆根(一兩半) 大戟(一兩五錢) 五倍子(二兩) 青黛(錢半) 白芥子(一兩二錢) 冰片(二錢) 麝香(二錢) 雄黃(三錢) 殭蠶(酒洗,一兩二錢) 人中白(一兩二錢) 共研成細末。將藥吹入咽喉徐徐嚥下。
清膈飲
人中黃二錢,硼砂四分,龍腦香三釐,萊菔汁調和,徐嚥下。
咽痛自利,金液代刀散和以金汁徐服,自止。方見前。
記江景賢足疾治驗案
江景賢足疾,十趾甚痛,余曰:此因於寒濕,病在足太陽,冬月斂藏,不宜大汗,試以湯洗之。因授以大青龍全方。洗二次愈。
記方姓等驗案七則
湖州書客方姓,目赤如鳩,夢泄不禁,夜不敢寐,足冷如冰,脈之左關沉細而緊。葉天士曾以異類有情丸治之不效,後用桂附亦不效。余知其病在厥陰,用魚膠八兩,菟絲子五兩,茯苓三兩,石蓮四兩,沙苑子四兩,益智二兩,歸身三兩、醋炒,枸杞四兩、用青鹽、小茴香、酒醋各制一次,鹿角膠三兩糊丸。服後病勢即減。
黃掌書夢泄,小便數,左寸關微搏,此二火不能降,當服六味全料去澤瀉,加魚膠六兩,龍骨四兩,沙苑子四兩,遠志、益智各三兩,石蓮六兩,菟絲子四兩。未及半料而愈。
姜義源胃脘痛,脾泄,夢遺,右脈弦緊,法當溫中固腎,書丸方與之。於朮、土炒二兩,製附子一兩二錢,乾薑五錢,神麯半兩,薑汁熟地四兩,加益智四錢,龍骨、茯苓各二兩,枸杞小茴拌炒,菟絲子酒炒,沙苑子、石蓮各三兩。蜜丸,服後諸症悉愈。
吳生夢泄不禁,腰膝痠疼,余以王荊公妙香散合茯菟丸兩方加減與之。沙苑子、菟絲子、杜仲各三錢,茯苓、神、龍骨各二錢,石蓮四錢,遠志八分,益智七分,調入辰砂一字,服二劑後竟止。如不服則病又來,語余曰:此真仙方也。予命其多服以除根。
沈生患奇疾,胸中常悶,飲食少進,已數月矣。詣余診,脈則右關弦滑而緊。余曰:此胸中陽氣不舒,陰邪微結,即仲聖所云胸痹也,法當通陽。授以瓜蔞薤白白酒湯加半夏。五劑瘳。
宋天芬夫人素患癖,後忽有氣從少腹上衝至心下,或從少腹之右起,痛不可忍,稍有驚恐即上升,一日數發。余診其脈:心小而膽伏,氣逆裡急,衝脈為病,其為沖疝無疑;但所異者,稍有所聞即攻觸作痛,心脈又如此,若徒治足經,不從手經著意,總難洞中要害,焉能除卻病根。因構一方,統二厥陰而兼治之。棗仁、茯神、茯苓、白芍、炙草、小茴、橘核。二劑愈。
馮大文素善咳,且病噎已半年矣,一日因塚孫暴亡,郁甚、病益劇,水漿下咽即吐,且艱澀異常,腹中微痛,大便秘結,如是者數日,延余診。脈之,少和潤之致。予曰:腸胃津液乾枯,遂致傳道下秘,濁氣上升,嘔逆亦勢所必至。為今之計,非大養營血不可。為定煎方治之。
人乳 藕汁(各一杯) 白蜜(二錢) 薑汁(五匙) 沉香(磨汁四茶匙) 黑芝麻(四錢) 柏子霜(三錢) 杷葉(一錢) 三味煎,服後嘔逆即止,能食粥矣。
又方:柏子仁霜 穀芽(各三錢) 芝麻(五錢) 杷葉(一錢) 藕汁 人乳 蔗漿(各一杯) 沉香汁(四匙) 薑汁(五匙) 白蜜(三錢) 朝服牛乳,晚服杏仁、黑芝麻酪;後大便通。
又方:制首烏(一錢半) 柏子霜 粳米 白蜜(各三錢) 紫菀(二錢) 杷葉(一錢半) 黑芝麻(五錢) 藕汁(一杯) 薑汁(五匙) 沉香汁(四匙) 蔗漿一杯。
又方:即前方加歸身二錢,去蔗漿、紫菀。
又方:生地 柏仁霜(各二錢) 歸身 紫菀 制首烏(各二錢) 精羊肉(一兩半) 生薑(一錢) 黑芝麻(五錢) 水研漿、濾去渣衝入。
又方:前方去紫菀、芝麻,加肉蓯蓉二錢。
又方:加鎖陽三錢。
贊化丹種子方論
此方有補有瀉,有通有塞,古方若六味、都氣、葆真、還少、萃仙、八聖、青娥、聚精、五子衍宗、千金種子,悉包羅在內,運思十餘日而成,延年種子,其在斯乎。
熟地(八兩,酒拌制) 茯苓(四兩,烘) 蓯蓉(三兩,與羊腎同煮) 骨脂(三兩,酒炒) 山萸肉(四兩,烘) 川斷(四兩,酒炒) 丹皮(三兩,酒曬) 小茴(兩半,青鹽拌炒) 沙苑子(三兩,人乳拌蒸一次) 枸杞(四兩,酒拌焙) 覆盆子(三兩,曬) 五味(三兩,烘) 巴戟(三兩,酒拌焙) 菟絲子(四兩) 益智(二兩,鹽水炒) 川楝子(三兩,煮曬) 懷藥(四兩,炒) 遠志(四兩,甘草湯浸一宿焙) 線膠(六兩,龍骨粉炒) 杜仲(四兩,曬) 芡實(四兩,生) 沉香(兩半,勿經火) 蓮鬚(四兩,曬) 鹿腎(五具,酥炙) 澤瀉(三兩,炒) 羊腎(內外各三副,酒煮) 上藥用鹿膠一斤,用羊腎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錢,好酒送下。
雜記李姓等治驗方案
李右 金沉木浮,水降火升,天地之五行以順為正;而人身之五行以逆為順,故金浮木沉,水升火降,方合常度。今反是,焉得不病。少陰之神機在水火,而其交合處在土治,此病當於此中求之。《易》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知其合處,治法可以微參而得之。
於朮 石決明 茯苓 沉香汁 麥冬 川連 牛角䚡 桔梗 白花百合 杜仲
又 奇脈不司統攝,脾虛泄瀉,氣逆不得臥。議從中治,兼理奇經。
淮山藥(一兩,切塊,制於術一錢,煎湯拌炒) 紫石英 杜仲 百合 沙苑子 湘蓮
又 心肝之火上炎,故口中碎,火上則水下,帶濁之所以愈甚也。
於朮 石決明 沉香 杜仲 菟餅 椿根皮 川連 牛角䚡 百合 元參 沙苑
又 微發熱,晝夜泄瀉十餘行,雖曰霍亂,想其乘虛下陷也。宜進少陰篇四逆散,從少陽之樞轉出,似為近理。
柴胡 白芍 枳實 白朮 川樸 炙草 薤白頭,另煎衝入。
又 身熱下痢,乾嘔而渴,胸中痞悶,診脈不浮不沉而數,此風溫症而邪有乘虛陷入之象,深為可慮。議從陽明升舉,擬仲聖葛根湯之例,不必襲其方,此許學士法也。
豆卷 桔梗 厚朴 葛根 穀芽 橘白 茯苓 花粉 於朮
又 脈象虛數,風陽頻動,不食而眩暈,肝犯脾及胃,中無砥柱矣。議用四君子湯加入鎮攝之品,以防其厥逆。
四君子湯加決明 牡蠣 藕
端士先生,十八九歲嘔血,寫煎方,囑其服二十劑,丸方服兩料。後按服六味丸五年,至今三十五歲不發。按:人之一身,水欲其升,火欲其降,有泰象也。乃自縱欲而不知節,腎關不固,白濁夢泄,諸症悉生,火炎上,水趨下,陰精不固,遂成不交之否。精也、血也、水也,名為三而實則一;故精傷而且咯血矣。精既傷,氣亦隨之,所謂精者陰也,氣者陽也,畏寒即傷氣之證。治法宜填、宜固、宜攝,後當更補其陰中之陽,斯可收全效。
熟地 黑殼建蓮 芡實 料豆皮 蓮鬚 大淡菜藕
又 病因染疫失調,遂咯血,此必因去邪之故,奪汗傷營致此。今年復發,且多盜汗;此非衛外陽虛,由陰火內逼而使之出,宜養陰以固之。若投固表之劑,如黃耆之類,恐氣升而里愈虛矣。
熟地 淮麥 穭豆皮 茯神 白芍 藕 牡蠣
又 嘔血不止,於填陰中用堵截法。
熟地 三七 阿膠 穭豆皮 花蕊石 大淡菜 沙參 扁豆 沖童便一小杯。
丸方
龜板(炙) 線膠(蛤粉炒) 湘蓮 芡實粉 蓮鬚 豬脊髓 金櫻子(去心焙,各四兩) 淡菜(八兩,焙) 石決明(煅) 牡蠣 茯神(各三兩) 五味(炒,二兩) 遠志炭 飛辰砂(各一兩) 用懷山藥四兩,炒黃煮漿,和入豬脊髓搗丸。
端士先生四弟媳,懷妊七月,胎氣上衝動躍,竟日呼號,腹痛如割。松心老人適他出,延他醫診治,服安胎藥,胎不動,而腹痛更甚。醫者以為胎死腹中,欲下之,而加入人參。適老人歸,延視,才到即問可曾下血,病家答曰:未下,先生曰:痛在氣分,未到血分。遂定一方,服一劑全愈。越三日分娩,母子安好。
案:胎元不安,以暑濕之邪擾中為患。語云:通則不痛,必有所阻矣。氣分不宣,理應有之,胎氣上衝亦因乎此,議和中安胎法。
蘇梗(三分,花露磨沖) 炒半曲(錢半) 陳皮(一錢) 佛手皮(錢半) 炒麥仁(三錢) 荷花露(半杯) 加青苧三錢,紋銀一錠。
又 衝陽挾肝邪上逆,血遂溢。議進大補陰煎。
熟地(一兩) 川柏(一錢、鹽水炒) 龜板(六錢、炙) 知母(錢半、鹽水炒) 蛤殼(一兩) 牡蠣(一兩六錢) 藕汁(一酒杯,沖)
李某 脈滑多痰,痰即濕邪之出路,宣通濕鬱,即不成痹。
生白朮 陳皮 萆薢 木瓜 半夏 茯苓 米仁
又 中虛有濕,以健脾祛濕為主。
生於術 白麻骨 續斷 杜仲 茯苓 木瓜 米仁 茯神
又 三氣襲入,多成痹症;此屬行痹,以風勝而往來無定也。酒濕易成熱,辛溫難進,主以淡滲,兼用通絡法。
茯神 萆薢 山藥藤 海桐皮 木瓜 桑枝 絡石藤
又方:豆卷 萆薢 防己 秦艽 木瓜 薑黃 苡仁 黃松節 茯苓 桑枝
附:調經種子保胎神效方
細地 料豆衣 杜仲 川石斛(各三錢) 青蒿子 沙苑子 生麥芽 炒丹皮 炒黑橘核 四制香附(各錢半) 白薇 杞子炭 淡芩(各一錢) 牛角䚡、燒赤存性(二錢) 炒黑小茴香(五分)
上藥於行經前二日服起,連服三劑,下月照服,經調有□□□□□□□□倍搗生地為丸,每服三錢,並能保胎。(中間缺文八字,以意念會之,有字下必系孕字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