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怒損肝陰,木邪化火,下耗腎水,上蒸巔頂。值有妊三月,奇脈亦受其戕,少陰虛,不能引巨陽府氣則巔疼,陽維為病,苦寒熱。擬《醫壘元戎》逍遙散加川芎、香附,以條達肝邪,治其寒熱巔疼之本。
柴胡 白芍 歸身 冬朮 香附 生薑 川芎 雲苓 炙草
頭偏左痛,巔頂浮腫,痛甚流淚,身半頑麻。三陽行首面,厥少會巔頂。此屬虛風上冒,真陰下虧。養肝腎之陰,開巨陽之表。
蒺藜 羌活 川芎 熟地 羚羊 天麻 防風 茯苓 黃菊 澤瀉 丹皮
陽明胃火上炎,頭中震痛如動脈之狀,時作時止,脈洪而數。寒以取之。
熟地 麥冬 石膏 知母 粳米 木通 甘草 澤瀉
素本陽虛,不時巔痛,脈來細數,容色蕭然,陰翳上滯精明之府。法當益火之源。
附子 乾薑 洋參 冬朮 甘草
宿疾陰虧,巔頂時痛,面色戴陽,脈來軟數,浮陽上擾清空。暫以壯水之主。
地黃湯去萸,加桂
脈象沉滑,頭痛如破,痛甚作嘔,胸滿肋脹,濕痰盤踞中州,清氣無由上達清靈之所,名曰痰厥頭痛。主以溫中,佐以風藥取之。
平胃散加蔓荊子 川芎 細辛
頭痛兼眩不寐,肢尖逆冷,心中憒憒如駕風雲。此風痰上擾清靈,有痙厥之慮。擬半夏白朮天麻湯去耆,加川芎。
蔓荊子 川芎 半夏 乾薑 澤瀉 黃柏 穀芽 蒼白朮 天麻 陳皮 洋參 茯苓 神麯
頭為諸陽之會,痛屬上實下虛。上實為陽明有餘,下虛乃少陰不足。擬玉女煎加味。
熟地 石膏 麥冬 知母 牛膝 升麻
耳聾
左脈虛弦,右脈滑疾,心、肝、腎之陰不足,中虛濕痰不運,兩耳失聰,如風雨聲,間或蟬鳴。肝虛生風,心陰、腎陰不足,脾虛生濕,腎虛不能納氣。
生地 萸肉 菖蒲 澤瀉 茯苓 山藥 柴胡 苡米 半夏 木通 遠志 故紙 胡桃
心開竅於耳,腎之所司也。耳閉之症,不宜勞神動火,厥、少不和,夾有濕熱生痰。利濕傷陰,清熱耗氣,清心保腎,佐以寧心柔肝,兼化濕痰。
生地 丹皮 山藥 萸肉 茯苓 澤瀉 菖蒲 磁石 黃芩 柴胡 木通
去秋右耳或閉,或作蟬鳴,或如風雨聲。冬月患痔,時痛時癢,水流不止,遂服補中益氣。痔患雖愈,右耳仍閉,晝夜常鳴,二目迎亮處,無限小黑點閃爍不定。右脈滑疾無力,左脈虛弦,氣虛有痰,肝虛生風,脾虛生濕。每日服天王補心丹一錢,以養其氣,午後服資生丸以助坤順。
黑歸脾湯去阿膠
耳腫脹作癢作痛,兼有黏臭黃水,心火肝陽不寧,少陽濕熱為患。先宜小柴胡合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炒芩 茯苓 黨參 柴胡 蟬衣 甘草 石斛 荊芥
童年患耳,延今不已,現在耳轟不聰。濕熱阻於氣分,少陽不和。已近精通之歲,心火肝陽不寧。脈來滑數,厥、少不和,防其失聰。
柴胡 木通 黃芩 半夏 茯苓 甘草 萸肉 菖蒲 菊花
壯水則火靜,火靜則痰消,毋拘拘乎化氣,勿汲汲乎清心。年甫十七,厥、少不和,心相不寧,非老年重聽可比。引北方以濟南方,乙癸同源,兼和厥、少,水源生則龍相寧,必得靜養為妙。
知柏地黃加木通 柴胡 橘紅 茯苓 為末,加菊花、麥冬,熬膏和丸。服二料後,加活磁石(醋煅),童便飛為衣
因於濕,首如裹。耳目如蒙,熱蒸濕騰,鼓郁陽明濕痰,少陽不透,致有耳鳴之患。
小柴胡合溫膽加蒺藜 菊花 羚羊
左脈虛數,右脈虛細,先天固屬不足。氣分有濕,阻蔽清竅,升降失常,濕蒸熱騰,少陽不和,清竅不靈,致有耳蔽之患。
逍遙散加生地,三劑後加蠶繭
服逍遙後,右耳作響,響後聽語稍清,左耳如故,前方加菊花。
脈弦右滑,按之大疾,氣分有濕有痰,耳閉不聰,精通之時,清心相以化濕熱,午後服資生丸。
生地黃湯加柴胡 木通 川柏 茯苓 蠶繭
兩耳不聰,氣火交併於上,清心相以和肝腎。風熱平靜,清上實下,是其王道。多酌明哲。
原方加磁石 黃芩 羚羊
《經》以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注於目,而走空竅。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心開竊於耳,腎之所司也。腎為藏水之臟,腎虛則水不能上升,心火無由下降,壯火食氣,二氣不能別走清空。陰液下虧,脈絡乾涸,氣血源流不暢,是以耳內常鳴。素多抑鬱,五志不伸,水虛不能生木,肝燥生脾,土虛不能生金,肺病及腎,二氣不平,五內互克,輾轉沉痼,歲月彌深。壯年固不足慮,恐衰年百病相侵,未必不由乎此,豈僅耳閉而已哉!是以澄心靜養,遣抱舒懷,輔以藥餌,方克有濟。擬《局方》平補鎮心丹加減,以上病下取之意。
熟地 洋參 茯苓 麥冬 菖蒲 棗仁 遠志 龍齒 龜版 元參 山梔 白朮 丹皮 當歸 五味 蜜丸
目疾
心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賴腎水光明。耳內蟬鳴,睛紅生眵,太陽脹痛,手足無汗。腎虛不能養肝,肝虛生風,腎虛生熱,脾虛生濕。三陰內虧,脈來虛數而空。酒色宜戒,防上盛下虛之脫。自保生命為要。
沙參 蕤仁 芡實 生地 熟地 石決 牡蠣 桑葉 穀精 芝麻
六脈俱沉,按之細數。沉者,郁也,氣也。弦者,肝也。細者,肝陰不足。氣火掩閉神光,左目失明。宜以明目地黃合扶桑法,以保右目。
天陰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閉塞,地氣冒明。目為五臟六腑之精華所聚,賴腎水以滋養。勞心耗腎,水不養肝,肝虛生風,肝風上擾,以致瞳神縮小,而左目散大,視物不明,服藥雖多,真陰未復。《經》以肝開竅於目,理當養腎滋水,而木自敷榮矣。不可著意耳目,見病治病,明哲以為何如。
天冬 麥冬 甘草 北沙 兒參 枸杞 菊花 山藥 沙苑 女貞 石斛 茯苓 桑葉 菟絲 生熟地 黑芝麻
右藥用桑柴火熬膏,每朝開水化服三錢
目疾六載,不時舉發,迎風流淚,懼日羞明,交午尤甚,申刻方好。目內紅絲,起自童年,肝開竅於目,腎之所司也。脈來弦數,肝肺伏熱化風,清心涼肝,兼清肺熱。
石決 蕤仁 生地 麥冬 穀精草 冬瓜子 赤芍 車前 黃芩 桑葉 白蒺藜
服藥以來,目疾較平。目乃五臟六腑精華所聚,賴腎水以光明,真氣以煦之,真水以涵之。光華少照,起自童年,風伏肝肺,熱亦內蘊,清心涼肝,兼清肺熱。
生地 羚羊 石決 蕤仁 麥冬 白蒺藜 桑葉 赤芍 黃苓 車前 冬瓜子 芝麻 黑羊肝(用桑葉搗爛,捶糊成丸)
肝開竅於目,為風木之藏,郁久化火,上蒙清竅,以丸代煎,不可再動肝怒。
生地 黃芩 歸身 赤芍 麥冬 蕤仁 夜明砂 木賊 桑葉 決明 蟬衣 穀精 車前 冬瓜子
共研細末,加甘菊、石斛、煎汁泛丸
心火、肝火,擾動陽明之火,眼邊紅爛,食不甘味,清心和肝,兼和陽明。腎虛不能養肝,心肝不寧,目疾之候。目干、舌乾,常時夢泄,目疾時發時愈,目珠作痛,視物模糊。壯水以鎮陽光。
生熟地 車前 穀精草 茯苓 蕤仁 黑芝麻 桑葉 冬瓜仁 石決 川柏
共為末,加石斛 玉竹 麥冬,熬膏為丸。
目雖肝竅,《經》以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曾經目赤,因循未愈,近乃白精赤縷參差,浮紅成片,時多淚出,內眥凝眵,而瞳子黑精無恙。此腎水下虧,不能涵木,木燥生火,火甚生風,風火相搏,肺金受制。白睛屬肺,肺熱故白睛發赤,時多淚出,譬如熱極生風乃能雨,熱耗津液故多眵。脈來軟數,而且有赤脈貫瞳之慮。治宜壯水生木,升陽散火,不可泛服去風滌熱之劑。《經》有上病下取之旨,擬明目養肝丸加減。
熟地 當歸 麥冬 黃菊 桑葉 杞子 石決 洋參 柴胡 黃柏 牛膝 羊肝
上藥共研細末,以羊肝一具,煮爛、打和蜜丸,如梧子大。每朝、晚服三錢
肝有風熱,翳膜遮睛,曾經紅腫,失於調治,致令水不濟火,木燥生風,風火相搏,髓液潛消,《經》以諸髓皆屬於腦。髓熱則脂下流為翳。宜先清髓退翳為主。
當歸 蒺藜 甘草 山梔 青葙子 草決明 柴胡 菊花 蟬衣 羚羊 蔓荊子 川芎 蜜丸
水虧於下,火升於上,水不制火,陰不勝陽。緣少年嗜欲太過,水失所養,不能生木,木燥生風,風火交併於上,陰液消耗於下,致令瞳睛暗淡,瞳子無光,色兼藍碧,此為內障。《經》以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交受於脾,上明於目。脾為諸經之長,目為血脈之宗。腎為先天之源,脾為後天之本。脾土之強健,賴腎水之充盈,腎水虛,脾亦虛。脾虛,則臟腑之精,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肝虛,則血不歸原。腎虛,則水不濟火,是故暗淡無光。治宜壯水濟火,補陰潛陽,冀其水升火降。
熟地 蓯蓉 白朮 山藥 萸肉 當歸 杞子 五味 天冬 麥冬 洋參 丹皮 甘草 龜版 茯苓 橘紅 菟絲子 柏子仁 熬膏
服膏以來,脾腎尚未充足,精光頗有聚斂之機。黑睛外一條藍圍,如月暈之狀,夫月之有暈,乃太陰之精不振,而陰霾之氣蔽之。陰霾矇蔽,月為之暈,陰精尚在,無精則無暈矣。神光黑水蘊於中,光射四維於外,雖失明無睹,為根本尚未頹殘,猶可治也。舌者,心之官也。服補陰潛陽之劑,舌反乾燥者,乃腎水枯涸之徵,不能上濟心火。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上搖,相火下應。腎欲靜而心不安,心欲清而火不息,腎水何由而升,心火何由而降,殊為可慮。是宜休心靜養,恬淡無為,假以歲月,助以藥餌,方能有濟。
熟地 山藥 萸肉 洋參 天麥冬 五味 石斛 當歸 杞子 冬朮 菟絲 覆盆子 龜版 蓯蓉 黃精 熬膏 早、晚開水和服
思為脾志,心主藏神。曲運神機,心脾受困。脾為諸經之長,心為君主之官。心君端拱無為,相火代君行事。相火內熾,陰液潛消,無以上奉清空,黑水神光暗淡。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治宜壯水之主,兼補心脾,冀其天地交通,水火既濟。
熟地 牛膝 萸肉 茯苓 棗仁 冬朮 當歸 山藥 菟絲
《經》以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於目。目系屬心,目屬脾,白珠屬肺,黑珠屬肝,瞳子屬腎。症本腎水不足,肝木失榮,木燥生風,上擾心宮。腎乃肝之母,心乃肝之子,母子並違,精華難聚。心火上擾則神外馳,腎水下虧則志不定,肝木枯燥則血少藏。是以目失澄明,神光不斂,名曰內障。故曰: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彩營焉。治宜壯水生木,固腎清心,子母相資,方能有濟。
熟地 洋參 黃精 覆盆子 當歸 麥冬 五味 萸肉 山藥 菟絲 石斛 水泛丸
服壯水潛陽之品,瞳人昏暗反增,白珠亦赤。素本經營過渡,腎水潛消,曲運神機,心陽內熾,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上病下取,《內經》之旨。不能奏捷者,未伐木火之盛也。肝為東方實臟,主目,屬木,生火,況五志過極,俱從火化,火灼金傷。白珠屬肺,肺耗水虧,瞳人昏暗。水虧為虛,火盛為實。前方直補金水之不足,未瀉木火之有餘,前哲有十補一清之例,用藥如用兵,任醫猶任將,兵貴圓通,藥宜瞑眩。疾病加身,譬如寇兵臨境,全戰全守,未免執泥,偏攻偏補,均非實際。十補一清,可寓養精蓄銳,突然一戰,足以振兵威,補養日久,暫以一清,未必大傷元氣,務得攻補之宜,方能奏捷。擬薛立齋龍膽瀉肝腸。
生地 龍膽草 黃芩 山梔 當歸 柴胡 車前子 澤瀉 木通 甘草
白珠屬肺,黑珠屬肝,瞳人屬腎,目窠屬脾,目外屬心。精滑四載有餘,腎水陰陽交損,不能上注於目,卒然瞳子背明,腎室精空。尾閭穴痛,形神頹敗,食入多眠。服藥以來,飲食稍加,精神漸振,遺泄漸稀,能間二三日,目中如電,神光不斂可知。黑白分明,瞳人之中,並無煙障之氣、混蒙之色,非內障可比。仍以固精填腎,斂陰化液之品,為丸徐治。第少壯年華,服藥寡效,非其所宜。
洋參 首烏 羚羊角 紫河車、牡蠣 五味子 芡實 冬朮 菟絲子 煅磁石 丹砂
上藥為末,以大生地、天麥冬、歸身熬膏。再入金櫻子膏,和藥末為丸,如桐子大
《經》以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不獨專主乎肺氣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目者,神之使也。視物不甚分明,脈體虛弦無力,素多帶下,奇經有虧,水火不濟,神光不斂,宜純補真陰。
熟地 山藥 黃精 芡實 牡蠣 當歸 棗仁 龜版 菟絲 茯苓 枸杞 為丸
目為心使,故用五瀉心;血瘀生胬肉,故用逐瘀之劑;肝膽龍雷震盪,故用金匱腎氣。三法加減,共卅余劑,胬肉已消,龍雷已散,唯視物不明,淚熱生眵,乃腦脂下流,肝風衝上。先擬謙甫還睛散,待秋令木落,再以黃連羊肝丸調之可也。
龍膽草 草決明 黃菊 石決 川芎 川椒 茯苓 楮實子 木賊草 蒺藜 芥炭 茺蔚 炙草 水泛丸
鼻淵
腦為髓海,鼻為肺竅,腦滲為涕,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每交秋令,鼻流腥涕,不聞香臭,肺有伏風,延今七載,難於奏捷。
孩兒參 蒼耳子 辛夷 杏仁 菊花 白蒺藜 地骨皮 黃芩 桑皮 甘草
《經》以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膽為甲木,腦力髓海,鼻為肺竅。素本酒體,肥甘過度,或為外感所乘,甲木之火,由寒抑鬱,致生濕熱,上熏於頂,津液溶溢而下,腥涕常流,為鼻淵之候,有似比之天暑,濕蒸熱乃能雨,此之類也。源源不竭,髓海空虛,氣隨津去,轉熱為寒,亦猶雨後炎威自卻,匝地清陰,而陽虛眩暈等症,所由生也。早宜調治,久則液道不能扃固,甚難為力也。
蒼耳子 辛夷 薄荷 川芎 白芷 蒺藜 防風根 甘草
口齒音聲
齒痛上引太陽,因眩暈、左肢麻痹而起。金水二臟素虧,眩暈乃肝邪所致,金虛不能平木,水虛不能制火,故肝陽內擾,陰水不升,肝位居左,氣虛則麻。兼以酒體肥甘過度,濕熱蓄於腸胃,上壅於經,故見手陽明、足陽明、手太陰、足少陰四經之症。夫齒痛,屬陽明之有餘,眩暈、麻痹、屬太、少之不足。按《靈樞·經脈篇》: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齒痛之由本此。第久延歲月,病勢已深,調治非易。爰以清胃、玉女煎加鹿銜草,從陽明有餘,少陰不足論治。
熟地 丹皮 澤瀉 當歸 升麻 生石膏 川連 知母 麥冬 牛膝 鹿銜草
《經》以齒乃骨之所終。手足陽明之脈,上循於齒。天癸主於衝脈,沖為血海,並足陽明經而行。陰虛無以配陽,水虛不能濟火,是以經事先期,不時齒痛。當從陽明有餘,少陰不足論治。
熟地 丹皮 澤瀉 知母 牛膝 佩蘭
《經》以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外候於舌。七情不適,傷乎心也。盛怒不解,傷於腎也。腎虛不能濟火,心火上熾,舌為之糜。法宜壯水之主,加以介類潛陽之品。
熟地黃湯去萸肉,加鱉甲 龜版 五味
二氣素虛,五志過極,心火暴甚,腎水虛衰,水不制火,舌為之黑。治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知柏八味去萸肉
形豐脈軟,外實內虛。舌為心苗,黑為腎色,舌邊帶黑,乃腎色見於心部,非其所宜。腎司五內之精,脾統諸經之血。脾腎強健,則精血各守其鄉,腎色上僭,脾腎必虛。心屬火,腎屬水,腎水不能上升,心火無由下降,火炎物焦,理應如是。治病求本,滋苗灌根,培補其陽,徐徐調治。
熟地黃湯去丹皮,加旱蓮 女貞 牛膝 蜜丸
腎水不足,心火有餘。舌為心苗,火性炎上,水不濟火,舌為之糜。脈來軟數無神,緣五志乖逆所致。上病下取,滋苗灌根,法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熟地黃湯去萸肉,加牛膝 龜版 地骨 麥冬 水泛丸
腎水不足,肝木失榮,木燥生火,火盛生風,風火相併,上冒清空,聲啞舌強,視聽不聰,脈來軟數無力。治宜益氣壯水,冀其水火既濟,天地交通。
熟地黃湯去茯苓,加廣皮 甘草 半夏 冬朮
音聲本於臟氣,氣盛則聲揚,氣虛則聲啞。腎為音聲之根,肺為音聲之本,舌乃發聲之機,唇為聲音之戶。腎主藏精,精化為氣,脈司氣化,氣主發音。證因誦讀太過,損於臟氣。河間云:五志過極,俱從火化,火盛刑金,金溶不鳴。舌為心苗,腎為水臟,火性炎上,火旺水虧,傷其本而失其機,是以聲啞語難,脈來滑數而空。爰以鐵笛丸加減。
熟地 天麥冬 五味 貝母 桑皮 桔梗 炙草 薄荷 訶子肉 紫菀 連翹 為末,以竹瀝和水泛丸
誦讀勞心,心火刑金,金溶不鳴,聲嘶語難。當以壯水清金,行其清肅之令。
熟地 沙參 元參 丹參 麥冬 五味 茯苓 當歸 遠志 柏子仁 棗仁
咽喉
肺氣鬱而音不開,會厭作梗,喉痛食難,肺胃乾槁,陰不上承。舌苔乾白,心境不暢,鬱結化火,老年所忌。
蘇子 杏仁 桔梗 牛蒡 孩兒參 茯苓 橘餅 淡乾菜 雞子清
恙源前方已著。喉疼會厭作干,湯水不下,藥難為力。
前方去蘇子 杏仁 雞子清 橘餅 加豬膚 桃肉 膩粉團
陰損於陽,液化為痰,精不化氣,氣不生陰,金水交傷,脈來細數,臟陰津液俱耗。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化。陰耗陽竭,飲食入於陰,長氣於陽,喉疼音啞,咳嗽痰多,腎水不升,肺陰不降,陽氣不斂,陰氣不收,生氣傷殘。
陳米團 豬膚 黨參 熟地 甘草 陳皮 桔梗 天花粉 象貝母
三年前蒂丁下垂,愈後喉痛不能食鹽,不耐煩勞,脈來虛數,心、肝、腎三陰皆虧。厥陰循咽,少陰澆喉,濕熱痰火,鬱而不達。擬清上實下,久防喉痛。
孩兒參 南沙參 北沙參 生地 白芍 茯苓 桔梗 蘇梗 大力子 甘草
小產多次,喉腫潰爛不疼,蒂丁爛去半邊,醫治未痊。去歲小產後,咳嗽纏綿,耳底疼痛,行生白顆,食入作噫。厥陰循咽,少陰繞喉,火毒內郁,金水兩傷。
孩兒參 綠豆花 野菊花 桔梗 川貝 丹皮 黑豆皮 水中金(即童便)
咳嗽大減,唯覺痰多,蒂丁之爛,不能完固,火毒內郁,行經腹痛,氣血不調,慮難奏捷,以膏代煎,徐徐調治。
孩兒參 生地 甘草 桔梗 川柏 玉竹 歸身 黑豆皮 白芍 綠豆皮 野菊花根 上藥熬膏,少加芝麻油膠。每早開水服五錢。
中風
風濕夾痰,擾犯陽明之絡,外風鼓動內風,口開左歪,左腮無力,語言蹇澀,謹防類中。
秦艽 獨活 鉤鉤 茯苓 橘紅 殭蠶 甘草 蒺藜
頃接恙源,敬稔老太太服童便藕汁,血止四日,近日痰多,不易吐出,肋痛如故,氣壅脹閉。今午後醒來,語言蹇澀,口角流涎、目睛癡呆,咳嗽喉痛。此肝陽化風,痰火上擾,氣不升降,似有類中之象。老人無可暫停,以二陳湯加減。
半夏 橘紅 茯苓 甘草 麥冬 竹茹
邪風鼓動肝風,擾動陽明,口歪眼喎,視聽不明,言語不清,食入流涎,眼喎流淚,小便黃赤,內火招風,陰不化陽,類中風也。
羚羊角 鉤鉤 蒺藜 甘菊 薄荷 半夏 橘紅 茯苓
邪風鼓動肝熱,服和肝化痰之劑,諸證漸退,以丸代煎,徐徐調治。
原方加於術 神麯 防風 桑葉 芝麻 紅糖為丸
經行腹痛之後,兩脅少腹作脹,口開左歪,肝脾郁濕,化熱生風,擾犯陽明
胡麻 秦艽 蒺藜 殭蠶 羚羊 橘紅 半夏 茯苓 鉤鉤 獨活 當歸 甘草
服藥四劑,口歪未正,陽明未和,風濕未化,心中懊憹,難以名狀。防類中風。
前方去秦艽、獨活,加玉竹 芝麻
類中於右,三陽發病,神煩言蹇,肢搐口歪,氣衝呃逆。外風勾動內風,濕痰上攻清竅,脈來大小不均。年近古稀,風燭堪慮。
鉤鉤 橘紅 茯苓 遠志 竹瀝 枳實 白芍 甘草
勢雖平寧,神識暝昧。議加洋參、當歸、薑汁。
頃接吳甥持來嚴兄之信:等人親家,於十四日晚,因濯足致右手右腿不能伸舒,小便甚多,舌強言蹇。右手足雖屬三陽,腎不養肝,虛風上冒,母令子虛,王五所用之方尚妥。余見字即欲來圩看視,奈因十二日夜,偶然肝氣痛,失血數口,精神不振,稍遲數日,當買棹渡江診視,再造丸斷不可服。今擬一方,囑其安心靜養,自有神明庇佑。克昌王五諸門生,稟筆請安。
蒺藜 秦艽 鉤鉤 歸身 茯神 半夏 橘紅 甘草
神識稍清,諸恙稍減。唯舌中紅燥,陰分大虧,議加洋參、麥冬。
類中四朝,偏枯於右,服藥以來,神清語正,諸恙減退,尤當靜養,不致痰火上升為吉。議宗前法加減,候酌。
法半夏 薄橘紅 茯神 甘草 歸身 白芍 西洋參 麥冬 白蒺藜 秦艽 鉤鉤
昨煩心過度,夜又錯語,痰火上冒,速宜靜養。原方加遠志、薑汁、竹瀝。
類中偏枯,已延六朝,神情寐安,言尚蹇澀,舌苔尚膩,腑氣未通,濕痰未化,寧神靜養。
半夏 橘紅 遠志 茯神 當歸 夜交藤 洋參 麥冬 炙草 蒺藜 秦艽 竹茹
右手稍能舉動,自屬效機。原方議加通暢陽明。加生穀芽三錢。
類中於右七朝,扶正化痰,通調氣分,神識雖清,舌竅未靈,仍有錯語,舌黃未化,大便未行,腑氣未通,陽明未暢,濕熱痰滯,隨心火肝陽上升,年近七旬,二氣已衰,膩補從緩。
洋參 橘紅 半夏 遠志 麥冬 茯神 蒺藜 秦艽 竹茹 枳實 穀芽 甘草
恙勢雖退,惟大便未行,佐以潤之。前方加生首烏、黑芝麻、向日嫩桑頭。
類中偏枯,行經十二日,扶正育陰,息肝風,化痰火,雖臻效機。舌苔漸消,大便未行,腑氣未通。穀雨節令,前三後四,尤當靜養,議以原方加減。
洋參 石斛 麥冬 梨汁 甘草 當歸 茯苓神 半夏 橘紅 遠志 蒺藜 枳實 穀芽 炒竹茹
服藥之後,寐安神寧。原方加柏子仁、夜交藤、生地
類中十六朝。滋肝息風,清火化痰,雖日有效機,神識尚未清明,手肢動甚,大便未通,腑氣未和,臟氣未協。原方加減。
當歸 蒺藜 茯神 丹參 洋參 半夏 橘紅 遠志 生地 天麥冬 竹茹 枳實 生熟穀芽
類中念五日,壯水滋肝,息風化痰清火,佐以益氣潤腸,更衣已行數次。腑氣漸通,臟陰漸和,手足漸動,精神漸起。立夏節令在邇,不致變更乃吉。
半夏 橘紅 遠志 茯神 當歸 杞子 生地 麥冬 甘草 桑枝
年逾六旬,二氣就衰,陰陽並損,將息失宜,心火暴甚,四肢麻木,牙緊口強,時許方定,愈後復發。心腎兩虧,肝虛生風,已成類中。養心脾,和肝胃。黑歸脾去阿膠,加花粉蒺藜、雞子清。
曲運神機,勞傷乎心,心勞腎耗,水不涵木,肝陽內擾,奔走風塵,有勞無逸,內風化火,火動痰升,上衝多汗,精神昏憒,恍惚不寧,語言錯亂,類中之象。今口角歪斜,精神清爽,脈象弦滑,惟宜靜養為妙。
西洋參 麥冬 鮮生地 煅牡蠣 朱茯神 柏子仁 鉤藤 姜半夏 城頭菊 薄橘紅
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本,少陰循喉嚨,挾舌本。心脾郁濕,生風生痰,舌破流涎,類中風也。
鉤鉤 蒺藜 防風 殭蠶 麥冬 半夏 橘紅 竹茹 茯苓
復診加枳實、羚羊。
卒然暈倒,手足厥逆,六脈皆伏,而氣口猶是。此因飲食填塞胸中,胃氣不行,陰陽阻隔,升降不通,類中風而非真中風也。先宜鹽湯探吐,再服煎方。
白茅朮 厚朴 製半夏 藿梗 蔻仁 廣皮 生薑 神麯 炙草
右半偏枯,已延二月,邇時雖可言語,吐字音未能清爽,手足未能運動,脈象左部細弦,右部氣口脈虛濡,關部沉滑。《經》謂三陽之病發於右,右屬痰與氣虛。肝腎之陰亦損,而絡中痰濕未能盡淨,當從氣血兩培,兼化痰利節之法。
生地 當歸 黨參 懷山藥 料豆 法半夏 獨活 遠志 紅棗 川斷 甜瓜子 寄生 柏子仁
一水以濟五火,腎是也。腎水不足,不能養肝火,風陽鼓動,心火隨之,以致心胸不安,頭眩肢麻,膚腠刺痛,腹肋氣喘作脹。脈來左部弦數,右部兼滑,風陽不降,夾有濕痰,延防類中。當滋水柔肝,兼養心脾,以化痰濕。
蛤粉炒生地 北沙參 當歸 茯神 夜合花 沙苑 蒺藜 牡蠣 柏子仁 澤瀉 廣皮 金橘餅
眩暈
水虧於下,火炎於上,壯火食氣,上虛則眩,頭眩足軟,如立舟中,咽乾口燥,夢泄頻頻。少陰腎脈上循喉,有夢而泄主於心。精不化氣,水不上承,明驗也。清上實下,是其大法。腎水虧,必盜氣於金,金衰不能平木,水虛不能涵木,木燥生火,煎熬津液變痰。丹溪所謂無痰不作眩是也。脈來軟數兼弦,值春令陽升,防其痙厥。乙癸同源,法宜壯水。地黃湯加半夏、沙苑。
《經》以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旋,目為之眩。素本脾腎不足,抑鬱不宜,氣鬱化火,土鬱生痰,上擾精明之府,顛眩如駕風雲,卒然憒亂,倏爾神清,非類中之比。脈來軟數無神,原當壯水之主,上病下取,滋苗灌根。第痰伏中州,清氣無由上達,下氣無以上承。姑擬治痰為主,以半夏白朮天麻丸加減。
半夏 冬朮 天麻 南星 橘紅 洋參 當歸 川芎 柴胡 升麻 五倍子
共為末,用竹瀝三兩,薑汁和水為丸耳其 上實則頭痛,下虛則頭眩,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頭痛顛疾,下虛上實。河間云:風主動故也。風氣甚,則頭目旋轉,風木旺,必是金衰。金衰不能平木,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陽主乎動,兩陽相搏,則頭為之眩,故火本動也。火焰得風則自然旋轉。上實為太陽有餘,下虛乃少陰不足。少陰虛,不能引巨陽之氣則顛痛,腎精虛,不能充盈髓海則顛眩。潤血息風,肅金平木,固是良謀。然上病下取,滋苗灌根,又當補腎。
熟地黃 鹿膠 枸杞子 炙龜版 牡蠣 懷山藥 當歸 山萸肉 菟絲子
血虛肝風上擾,頭眩肢酸,腰脊時痛,當歸養榮加味。
四物加蒺藜 丹參 柏子仁 杜仲 桑枝 香附 炙草 芝麻 大棗
脈弦細,按之稍滑,營衛兩虧,痰氣結中,中脘板悶,噯氣不舒,內熱食少,有時肢抽肉瞤,所謂血虛肝風擾絡,延久須防暈厥。擬進化痰鎮逆法。
代赭石 橘絡 蘇梗 香附 茯苓 棗 金沸草 蒺藜 黨參 沉香 當歸 藕
肝風
暴怒傷肝,肝之變動為熱。右手掉搖,膻中隱痛,客冬進補中益氣而愈,現又舉發。擬補陰益氣煎治之。
人參 當歸 山藥(酒炒) 熟地 陳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進補陰益氣煎,掉搖已止,膻中隱痛亦平。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戰慄搖動,火之象也。良由水不涵木,肝火化風,壯水濟火,乙癸同源主治。
六味加銀柴胡 白芍 陳皮 蜜水疊丸,早服三錢
月之初日,頸痛氣促,自服疏散無效,更增心悸,手臂掉搖。肝之變動為熱,心之動為悸,腎之動為慄,氣卻動肝,腎不養肝,肝火上僭,戰慄之病生焉。
太子參 於朮 茯苓 炙草 熟地 當歸 酸棗仁 遠志為丸
肝鬱
憂思鬱怒,最損肝脾,木性條達,不揚則抑,土德敦厚,不運則壅,二氣無能流貫諸徑,營衛循環道阻。肝乃腎之子,子傷則盜母氣以自養,致令水虧於下,水不濟火,灼陰耗血,筋失榮養,累累然結於項側之右。脈來細數無神,潰久膿清不斂,法當壯水生木,益氣養營。仍需恬淡無為,以舒神志,方克有濟。
生地 洋參 當歸 川芎 香附 貝母 冬朮 桔梗 黃耆 元參 海藻 長流水、桑柴火熬膏
木性條達,不揚則抑。土德敦厚,不運則壅。憂思抑鬱,不解則傷神。肝病必傳脾,精虛由神怯,情志乖違,氣血交錯。夫心藏神,脾藏意,二經俱病,五內交虧。心為君主之官,脾乃後天之本,精涸神怯而無依,是以神擾意亂,不知所從,動作云為,倏然非昔。宜甘溫之品培之。
熟地 黨參 當歸 白朮 枸杞 菟絲 遠志 棗仁 炙草
肝鬱中傷,氣血失於條暢,月事愆期,肢節酸楚,氣墜少腹,脹痛不舒,兼有帶下。臍左右筋,按之牽痛,如動氣之狀,按摩漸舒。先宜調中和氣。
異功散加香附 砂仁 當歸 赤芍
病原已載前方,進異功散加味,調氣和中,諸症漸減,既獲效機,依方進步為丸緩治。
當歸 白芍 太子參 香附 茯苓 於朮 陳皮 炙草 沉香 木香 姜 棗 煎汁泛丸
情志
心為一身之主宰,所藏者神。曲運神機,勞傷乎心,心神過用,暗吸腎陰,木失敷榮,肝膽自怯,神不安舍,舍空則痰居之,心悸多疑,情志不適,腹中澎湃如潮,嚏則稍爽,心病波及肝膽,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皆是法程。擬阿膠雞子黃湯加味。然否清政。
阿膠 姜夏 桔紅 枳實 雞子黃 竹茹 茯苓 炙草
憂思抑鬱,最損心脾。神不安舍,驚悸多疑少寐,肢戰食減,容色蕭然,脈見雙弦,殊為可慮。
歸脾湯去耆加熟地
情懷屈抑不伸,肝木橫乘脾胃,脾肺兩傷,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虛不能運化水穀之精微,津液凝結成痰,上注於肺,喉為肺系,是以痰塞喉間,咯不能上,咽不能下,胸次不舒,飲食減少。痰隨氣以流行,痰自脾經入肺,經過胞絡,神形外馳,莫能自主,悲不能止,涕泣沾襟,非癲狂可比。脈來弦數無神,有三陽結病之慮。法當寧中州為主。
六君子湯加當歸 廣木香 淮小麥 南棗
婦人無故悲淚,肺臟燥則肝系急也。淮麥大棗湯。
淮小麥 大棗
癲狂
肝志為怒,暴怒傷陰,怒動肝火,木反侮金,清肅不行,氣不下降。氣有餘,便是火。火鬱痰生,上擾心胞之絡,言語不禁,呢喃不止,氣高不寐,噯噫不舒。先擬瀉心湯。
川連 姜夏 枳實 山梔 龍膽草 橘紅 黃芩 竹茹 茯神 甘草
語出於腎,機發於心,語言不經,機變不靈,精神不振,心腎交虧,七情傷於驚恐。早服天王補心丹。
生地 麥冬 沙苑 遠志 茯神 玄武版 菖蒲 龍齒憂思抑鬱,最傷心脾。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脾為諫議之官,智意出焉。二經受病,五內乖違,腎水下虧,不能上濟,火盛灼金,肺金虧虛,不能平木,木復生火,二火交併,清肅不行,同氣相求,必歸於心。東垣以火盛必乘土位,煎熬津液成痰,痰隨炎上之性,蔽障神明,心神外馳,莫能自主,故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動作行為,倏然非昔。前議鎮木清金,瀉南補北,諸症悉退,脈亦調平。第火起於妄,變幻不定,宜濟補真陰,濟君相而行肺金清肅之令。清痰之本,調和智意,不容上擾心君,更益以鎮重之品,定其氣血,各守其鄉,庶免來復之患。擬《惠民和劑局方》歸神丹加味主之。
烏犀尖 川連 龍膽草 南星 川芎 玄武版 天竺黃 麥冬 知母 姜半夏 黃芩 羚羊角 龍齒 琥珀 蘆薈 青黛 菖蒲 磁石 歸身 天冬 金箔 蜂房
共研末,將鐵落用長流水煎汁,入竹瀝薑汁。另以全蠍十個,煎汁,和入疊丸。每早服三錢
七情不適,氣失沖和,舉動不經,言語錯亂。自服景岳服蠻煎不效,非癲可知。木性條達,不揚則抑,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謀決不遂,屈無所伸,莫能自主,故動作行為,異乎平昔,病名陽厥。擬清鎮法主之。
熟地 歸身 茯神 蔞仁 姜夏 南星 川連 青黛 龍齒 硃砂 薑汁 竹瀝 鐵落煎湯代水。服四劑後,以十劑為末。生鐵落煎水,入竹瀝薑汁泛丸。
思為脾志,肝主謀慮。曲運神思,謀慮不遂,思則氣結,謀深木屈,木鬱生火,土鬱生痰。痰火擾亂神魂,故動作不經,語言無次,陰不勝陽,脈來搏疾。法當尋火尋痰,加以清鎮之品。每朝服牛黃丸一錢。
川連 製半夏 蔞仁 歸身 龍齒 南星 竹瀝 龍膽草 枯芩 青黛 鐵落 薑汁
思則氣結,憂則氣耗,悲哀動中,形神錯亂,肝膽自怯,心腎不交,多寤寡寐,神不安舍,舍空則痰火居之。多飲膏梁伏酒,興而後寐,膽虛不寐,陽蹻脈空,心神不斂,肝陽不寧,有狂亂之患。
生地 川連 阿膠 半夏 秫米 枳實 竹茹 孩兒參 雞子清
情懷抑鬱,氣動於中,五志過極,皆從火化,心膽自怯。驚則氣亂,傷於心也;恐則氣下,傷於腎也。肝風痰火上擾,神志不藏,風火相煽,陽明內實,致有狂亂之患。清心化痰。解鬱疏肝。
羚羊角 枳實 竹茹 半夏 川連 條芩 乾薑 孩兒參 茯苓 鉤藤 青果汁。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包絡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肝為風木之臟,虛則生風,鬱則化火。腎為少陰之水,水不養肝,心腎不交,神不安舍,痰火居之。心、肝、腎三陰內虧,加之鬱結,化火生痰,上擾心包,陽明內實,虛風、虛火、虛痰,難免狂亂逾垣之患。風痰之藥,遍嘗寡效,肝為剛藏,濟之以柔,亦法程也。
十味溫膽湯用生地 孩兒參,加天麥冬 羚羊 夜交藤 青果汁 童便
肝不藏魂,肺不藏魄,神不歸舍。風火痰擾亂不寧,癲狂咬牙,日夜無寐,身強有力,有逾垣上屋之勢。陽明內實,難以奏效。
犀角 羚羊 茯苓 麥冬 生熟地 黃芩 川連 赤芍 丹皮 枳實 半夏 橘紅 天冬 遠志 黃柏 玄參 竹茹 青果汁
《經》以重陽為狂,重陰為癲。胎產之後,惡露不行。因於臥,卒敗血上衝,擾亂心胞,瘀凝作脹,人事不省,如醉如瘋。鼓動肝風,多笑多語,心神不安。胞絡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化郁是理。脈來沉,沉者郁也。氣血不得和暢,氣化風火,敗血隨之,癲狂見矣。仍宜化瘀。
歸身 桃仁 杏仁 丹參 鬱金 石決 赤芍 童便
言發於心,語發於腎。水火氣偏,神志不藏,肝風痰火,擾亂心胞,思想無窮,所願不得,鬱結化火生痰。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亦是一法。現在午火司權,少陰用事,擬清心寧肝一法。是否候酌。
溫膽瀉心用孩兒參 加青果汁
瘧後失調,加之氣懊鬱結,酒客中虛,鬱結生痰,心腎不交,腎虛不能養肝,肝虛生風,風痰上擾清空,神志如迷,神情恍惚。息怒安神戒酒為妙。
半夏 橘紅 竹茹 枳實 茯苓 黃芩 孩兒參 羚羊角 遠志 棗仁
心火肝火上亢,神不安舍,舍空痰火居之。月事不調,而有帶症,頭常作痛,遍身骨節俱疼,近來肌膚作癢,兩目呆瞪,項頸氣脹,牙縫出血,右鼻作腥,語言錯亂,脈來滑數,肝風痰火不寧,擾亂心胞為患。
川連 雞子清 半夏 橘紅 竹茹 生地 鉤藤 阿膠 羚羊角 白蒺藜
癇厥
水虧於下,木失敷榮,土為木侮,中樞少運,致令水穀精微,不歸正化,凝結成痰,蔽障中土,絡脈為之間斷。人之氣血流貫,如環無端。痰伏於中,則周流氣血失其常度,是以卒然仆地,神魂如醉,痰涎上溢,四肢瘛瘲,良久方醒,間斷來發,病名曰癇。補正則伏痰愈結,攻痰則正氣益虛,偏補偏攻,均非所宜,症本虛中之實,法當補瀉兼施。擬《集驗》安神丸加減。
紫河車 東洋參 石菖蒲 熟地 茯神 當歸身 製半夏 麥冬 炙草 廣皮 檀香 密水為丸。
癇症有五,其原不離臟虛痰阻,其治不越補瀉兼施。面色戴陽,腎虛可知。前《集驗》安神丸加減,病發漸稀,原方加真降香、制南星。
卒然跌僕,流涎時醒者,號曰癲癇。忽然寒熱,熱甚昏冒者,名為屍厥。脈來弦大,心火肝陽上升化風,夾痰上達心胞,症延二載有餘,積勞、積鬱、積痰為患,治之甚難。
茯神 天竺黃 鉤藤 蒺藜 羚羊 麥冬 半夏 橘紅 殭蠶 青果
《經》以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戰慄震動,火之象也。身戰、口噤、背張,至夏則發,逾時而已。脈來軟數,水不濟火,血熱化風,病名曰風痙。法宜養肝息風,壯水制火。
大生地 白芍 歸身 沙參 麥冬 五味 煅磁石 黃柏 龜版 蜜水疊丸
厥陰繞咽,少陰循喉嚨,挾舌本,手足陽明之脈,入上下齒中。咽疼舌短,卒然口噤背張,手足掉搖,氣從少腹沖逆於上,陰虧水不涵木,沖虛血不榮筋,中虛濕痰生熱,血燥化風,風擾陽明,龍雷上僭,所服之方甚妥。擬歸芍異功加減,從厥陰、陽明主治。
歸芍異功散去白朮,加黃柏 知母 白芷 冬瓜皮
瘛瘲已緩,入夜虛煩,口乾作渴,心悸如人將捕之之狀。腹中似脹,時有氣升,舌難伸,項背強,牙關緊,六日不更衣,脈虛弦而數,濕痰化熱,血燥生風,風擾陽明,九竅不和,都從胃治。原方加減。
前方加郁李仁
驚悸
驚則氣亂傷心,恐則氣怯傷腎,傷則二氣致偏,偏久致損,損不能復,病勢益甚。現在氣不生陰,陰不化氣,木乘春旺,中土受損,水精不布,揆度失常,面色如妝,玉山已倒,生機殘矣。今擬一方候酌。
熟地 人參 淮藥 歸身 茯神 棗仁 遠志 廣皮 牡蠣
心血不足,肝火有餘,火伏營中,肝陰不靜,致多驚恐。《經》以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是矣。
生地 川連 丹砂 甘草
大驚卒恐,心神腎志交傷。腎藏精,恐則精怯,精化氣,怯則精無以化。心藏神,驚則神亂,化生精,亂則精無以生。是以心神震動,惶惶惕惕,莫能自主。陽統於陰,精本乎氣,上不安者,必由於下,心氣虛者,必因於精。證以精氣互根之宜,廠君相所資之道。法當峻補心腎,仍須盡釋疑懷,使氣歸精,精化氣,則神志安定,病自已矣。
熟地 洋參 上耆 冬朮 歸身 雲苓 棗仁 遠志 炙草
心脾氣血素虛,因驚恐致傷神志,胸中震動不安,時多恐畏,甚則心煩意亂,不知所從。《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心臟神,腎藏志,腎虛心脾失養,神不安舍,宗氣無根,心腎乖離,危症也。
熟地 洋參 冬朮 歸身 棗仁 遠志 九節菖 淮藥 磁石 飛丹砂 炙草
心怯神傷,兼有痰火,恐懼不安。
東洋參 茯神 冬朮 麥冬 九節菖 遠志 磁石 丹砂
肝有風熱,脾蘊濕痰,痰熱上乘胸膈,致生驚恐。
溫膽湯加白石英 丹砂 金釵 一股 煮水煎服
火盛水虧,煩熱消渴,胸中震動,畏恐不安,法宜壯水。
生地黃湯
胃弱脾虛,濕痰中蘊,上迷心竅,驚悸不安。
溫膽湯加冬朮 制南星 沉香 飛丹砂
因驚恐而致病者,主於肝膽;因病而致驚恐者,屬乎心腎。心為君主之官,端拱無為,相火代君行事,相火藏於兩腎之間。《經》言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即其處也。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蓋人之動作行為,皆賴腎中之火,此火一衰,則情志昏憒,形神頹殘,而風痹痿厥等症,所由來也。今臍下卒然震動,驚惕莫能自主,旋竟上攻,兩臂痿厥不收,逾時而已。脈數無力,面色戴陽,症勢頗類無根之火。蓋非相火衰微,乃憂思抑鬱,致火不宣揚,不能生土,且南方卑濕,脾土常虧。既失所生,又素不足,脾濕鬱而生痰,流注諸經,變幻不一。左關屬腎,腎火不安,腎志為恐,而蔽障於痰則悸,譬如水滴火中,炎焰勃然而起,故氣自臍下而上升於兩臂,正合七節之旁之旨。兩臂亦中土太陰、陽明之部,橫走於肝則木不安,肝主謀慮,膽附於肝,膽主決斷,為痰所擾則怯。諸恙雖見於目前,而致病之原已萌於曩昔。人年至半百而衰,必少壯有恃強之弊,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公議補肝腎,運中樞,以杜痰源;省思慮,益精神,以舒志意,方克有濟。張景岳云:此為不慎其初,所以致病於後,今病已及身,而又不知慎,則末有能善其後者矣。此言最切,故幸留意焉。
六味合六君加沉香 蜜丸
怔忡
《經》以喜怒傷氣,寒暑傷形,衝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挾臍上行,至胸而散。衝脈動,則諸脈皆動。少腹屬厥陰,厥陰肝也。氣從少腹蠕動,逆衝於上。心慌意亂,虛里穴跳如躍梭。腎不養肝,氣失攝納,皆根蒂之虧。寡欲固是良謀,更宜恬淡虛無為妙,否則盡恃草木功能,一曝十寒,亦無益也。
六味地黃丸加牡蠣 沙苑子
年甫廿三,脈來軟數,二天不振,心腎交虧,瘰癧雖痊,二氣傷而未復,虛里穴動,中虛作嘔。先養心脾,兼滋肝腎。
熟地 茯苓 棗仁 遠志 冬朮 歸身 木香 炙草 洋參
陰虧於下,宗氣上浮,氣不歸原,撼於胸臆,虛里穴動,病名怔忡。擬《醫統》養心湯。
洋參 麥冬 五味 熟地 棗仁 茯神 柏子仁 炙草
腎虛精不化氣,肺虛氣不歸精,宗氣上浮,動於臍左,殆越人、仲景所謂動氣之類耳。
六味地黃丸湯加歸身
真陰不足,五液下虧,陰不斂陽,宗氣上僭,虛里振動,頭眩汗出,氣為汗衰,陽蒸陰分,議進當歸六黃法。待血熱清平,再議補陰可也。
當歸六黃湯加洋參 赤苓
真陰不足,心腎不交,宗氣上浮,虛里穴動,心煩意亂,莫能自主,脈數無神,當培其下。
六味地黃丸加五味
脈體漸平,症勢漸減,水火漸有相濟之機。第久恙陰虧陽亢,心腎不交,宜服養心之劑。
熟地 洋參 歸身 麥冬 五味 遠志 棗仁 丹參 茯苓 炙草 柏子仁
五液下虧,二火上熾,水不濟火,陰不配陽。緣昔過服克伐之劑,腎陰受傷,致見怔忡驚悸等症,自服養心之劑,雖獲機效,然治上者必求其下,滋苗者必灌其本。心為致病之標,腎為致病之本,不必治心,當專補腎。
熟地 淮藥 洋參 五味 菟絲子 枸杞子 蓯蓉 玄武版 鹿角膠 蜜水疊丸。
腎水下虧,心火上熾,水火不濟,神志不安,宗氣上浮,虛里穴動。前進都氣丸,壯腎水以制陽光;繼服養心法,抑心陽以清君熱,怔忡較減。然治上者,必求其本,滋苗者,必灌其根,仍主壯水之主。
都氣丸加龍齒 紫石英
心為君火之鄉,腎為藏水之臟,火性炎上,水體潤下,水欲上升,火欲下降,水虛無以上升,心火何由下降,水火不濟,心腎不交,是以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宗氣上浮,虛里穴動。脈來軟數無神,有驚悸健忘之慮。法宜壯水潛陽為主。
洋參 歸身 五味 菟絲 懷藥 茯苓 杞子 萸肉
上為末,另以大生地、麥冬、冬朮、長流水熬膏。熔入龜膠、鹿膠,和末為丸,如桐子大,早晚服
木鬱不伸,剋制中土,傳化失常,津液凝漬成痰,內擾肝膽心胞之絡,致有怔仲之患。甚則驚悸,莫能自主。服培養心脾,條達肝木之劑,諸恙雖平,未能如故。今遠涉江漢,志意多違,飲食起居,異於故土,防微杜漸,恐有來復之慮。安不忘危,必以寡欲澄心為主,土能培木,水能生木,必得水土平調,方無抑鬱動擾之患。擬歸脾二陳加減。
熟地 洋參 冬朮 茯神 棗仁 遠志 歸身 女貞 旱蓮 姜夏 炙草 蜜水為丸
不寐
真陰下虧,虛陽上越,水不濟火,心腎乖違,五志過極,俱從火化。火愈熾,水愈虧。水不涵木,曲直作酸,陰不斂陽,竟夜無寐,甚至心煩慮亂,莫能自主,心氣必困於精,脈來弦數而軟。授以三才、六味,加以介類潛陽之品,專培五內之陰,冀其精化氣、氣歸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熟地黃湯加洋參 黃精 龜版 炙鱉甲 煅牡蠣 天麥冬 蜜水疊丸
心腎兩虛,自汗不寐,服藥雖效,未能杜源。汗為心液,外出三陽,腎水不升,心火不降,心腎多疑多慮。法當補坎補離,冀其水火既濟。
六味加棗仁 阿膠 雞子黃
脈來動數,按之則弦。默默不知喜怒,時多疑慮,幻生驚恐,心膽自怯,怯則氣亂,傷乎心也,恐則精怯,傷乎腎也。心為君主之官,膽司中正之職,附於肝之短葉下,膽汁不滿,膽冷無眠。所服之方,理路甚是,仍清一手調治,暫與十味溫膽湯。
十味溫膽湯
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泄瀉後寤而不寐,嘔吐痰涎,陰傷胃不和也。擬《靈樞》半夏秫米湯。
製半夏 北秫米
精血素虧,龍雷振動,心神不安,竟夜無寐。
硃砂安神丸(夜服) 半夏秫米湯
心腎素虧,七情不節,驟加驚恐,二氣潛消。驚則神傷,恐則精怯,神因精怯以無依,精因腎傷而不化,是以神搖於上,精陷於下,陰陽不交,竟夜不寐。
生地黃 冬朮 洋參 歸身 棗仁 遠志 炙草 半夏 黃粟米
金不平木,木復生水,火性炎上,上擾心君,心煩意亂,不知所從,竟夕無眠,悔怒數起,虛里動穴,食減神疲。前進壯水濟火,補陰潛陽,諸恙漸退,依方進步,為丸緩治。
鬱氣丸去萸肉,加麥冬 沙參 龜版 為丸
憂思抑鬱,最損心脾。心主藏神,脾司志意。二經俱病,五內乖違。心為君主之官,脾乃後天之本,精因神怯以內陷,神因精怯而無依。以故神擾意亂,竟夕無寐,無故多思,怔忡驚悸。
洋參 歸身 赤苓 炙草 棗仁 遠志 黃耆 白朮 廣皮
思慮耗傷精血,痰火擾動神魂,夜臥不安,倏寐倏醒,怔忡驚悸,莫能自主。法當專培精血,不可尋火尋痰,未識高明,以為然否。
洋參 黃耆 茯苓 歸身 茯神 遠志 棗仁 炙草 湘蓮肉
服秘傳酸棗仁湯,竟得酣寐,連霄達旦。前議專補精血,不尋痰火,已合病機。第病兩月之久,陰已虧耗,以致驚悸、怔忡等,未能悉退,宜加補三陰之品。
洋參 冬朮 熟地 枸玄 萸肉 黃耆 歸身 淮藥 遠志 棗仁 炙草 茯苓神
心火妄動,心血耗傷,口渴咽乾,虛煩不寐,由思慮焦勞所致。
熟地 洋參 天麥冬 五味 玄參 丹參 桔梗 歸身 柏子 遠志 茯神
痰火擾亂,心神不寐。
溫膽湯加黃芩 薑汁
腎水不足,陰不上承,心陽上亢,竟夕無寐。
六味地黃湯加半夏 秫米
大產後氣血交虧,心脾並損,素多痰火,乘虛內擾心神,不安不寐。
溫膽湯加東洋參 熟地 棗仁 遠志 丹砂 粟米
夏季坐褥,秋月病熱,半年來不寐,大便不行,痰飲阻氣也。議寧肺以通大腸。
紫菀 杏仁 枳實 桔梗 川鬱金 薑汁
思為脾志,心主藏神。神思過用,心脾受困。心君無為,相火代君司職。相火不靜,腎水潛消,水不濟火,心陽獨亢。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胃者衛之源,脾乃營之本。胃氣旋於營,脾氣還於胃。脾傷則不能力胃行其津液,營氣不謐,則胃氣獨行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擬七福歸脾,從乎中治。
七福飲合歸脾湯
不寐之因共十六條,從無間日輕重,互為起伏之事。惟少陽受病,半表半裡,乃間日舉發。然少陽尚在陽分,未入太陰,縱或受病,不能久踞。今綿延數載。未能霍然。蓋因肝經積有肥氣,與少陽互相勾結,少陽為三陽之終,厥陰為三陰之盡。甲乙同宮,又得少腹極陰之所,為藏身之地,而根蒂深矣。《經》曰:凡內傷者,時作時止。言正勝邪伏而暫止,邪勝則復作而劇也。陽明不和,時作呃逆,太陰不運,中脘氣憊,皆被肝膽之所累,非脾胃之本病,若非拔本塞源,則時作時止,安有已時。惟受病已深,其勢實足以勝正氣而抗藥力,非可旦夕奏功。擬煎丸並投,寓盪滌於調養之中。俾無形之氣,自前陰而出;有形之濁,自後陰而出。然後再為調攝,庶可安痊。鄙見如斯,敢質明眼。
生熟地 潼白蒺藜 川連 龍齒骨 黑綠豆衣 赤白芍 生熟苡仁 桂心 天麥冬 川釵石斛 赤白苓 生熟甘草 鮮百合 河井水煎
高年氣血兩虧,平素思慮過度,耗損心脾,以致寤不成寐,連投歸脾湯三劑,不效。偶遇名醫張見,談及此症,曰:若要成功,原方須加酒炒黃連一份。繼與一劑,果效。
膽經濕邪護心,以致寐而長笑,面紅。治以四妙。
桂枝 薄荷 鉤鉤 薑棗
不寐怔忡之症,得於思慮驚恐。夫驚氣傷膽,恐氣傷腎。五志不伸,必生痰聚飲,聚飲氣阻,則膽氣不潔。膽寒肝熱,熱升於胃,則心胸懊憹,得湯飲稍安,不湧吐清涎。適閱前方,均調養心脾之法,未獲效者,俱未論及膽胃二經,況悸在胃脘心下,脈來兩關弦強搏指,豈非明證。書云:水停心下則悸。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正合經旨。擬苓朮半夏湯,和其陰陽。兼用豬膽汁為足少陽之先導,諒該有益。
豬膽汁炒半夏 茯苓 陳皮 甘草 秫米
三劑已愈大半,原方加丹參 竹茹 枳殼
又四劑,症已大減,覺遍體有痰流動,摩捺則從口溢出。原方加瓦楞子去豬膽。
暴怒傷陰,心境不暢。肝失條達。兩脅痛如刀刺,胸悶噯氣,口內作甜,夜不成寐,七情鬱結化火,老年殊屬不宜。
遠志 延胡 柏子 炒川連 冬瓜子 桂圓 棗仁 茯神 石斛 益智仁 川楝子
虛損
八年前曾經失血。《經》云:陽外泄則自汗,陰內泄則遺精。自汗陽虛,盜汗陰弱。加之受室後復又失血,手足心燒,神疲無力,夜來頻頻盜汗,飲食日少,形神日羸,表裡陰陽兩傷,虧損已極,殊難奏效。
八仙長壽丸加龍骨 牡蠣 浮小麥
食少嘔酸,夜間仍咳,盜汗仍來,陽氣未斂,陰陽兩虛。養心脾以固脫。
六君子加孩兒參 龍骨 牡蠣 茯神 浮小麥
服藥三劑,諸恙平平,脈來形色未起,殊非佳兆。現感風寒,暫以二陳湯加減。
蘇梗 杏仁 陳皮 半夏 桔梗 款冬花 孩兒參 糯稻根 浮小麥
水虧火旺,陰不斂陽,陽升莫制,雲霧不下,則枯槁不榮,亢龍有晦,悔子之熱也。亢則害,承乃制。擬三才法。
孩兒參 北沙參 玄參 天麥冬 生熟地 童便
脈來細澀,臟陰營液俱耗。腎虛則胃關不健,腎不吸胃,食入即吐,小便紅赤,夜不能寐,心神不交,酒色傷陰耗氣,防其渙散。多酌明哲。
黨參 熟地 附子 歸身 炮姜 甘草 茯神 秫米
包絡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三焦無狀,空有其名,胸中膈拒。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心為主宰,膽為中正。心動神馳,意握萬物,勞心耗腎,水耗於下,龍雷不藏,坎離不濟,雲霧不下,白露不降,土中無水,亢龍有晦,必得水以濟之。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於朮、龍齒暫停。清神中之火,調氣分之陽。
六味去茯苓,加茯神 孩兒參 沙參 料豆 淡菜 燕根(即燕窩別名),糖楂 穀芽 女貞 旱蓮 麥冬 福橘 藕熬汁為丸
左脈澀,右脈弦滑。肝腎兩虧,腎虛則胃關不健,脾積則飲食作酸,胃不沖和,運納失常。脈犯五行之克,少年更屬不宜,延四月有餘,正氣腎氣皆耗,虛不受補,症屬棘手。補陰益氣煎加沉香三分。服四劑,吞酸已減,脈象稍清,盜汗仍多,原方加神麯。以保固真元,誠有益耳。
菟絲 熟地 杜仲 黨參 山藥 歸身 神麯 沉香 橘紅
汗症
《經》以陽之汗,猶天地之雨。汗為心液,液泄陰虧,肝失滋榮,木乘土位,化機不足斡旋水穀之精微,是以飲食少思,寐來盜汗。在內為血,發外為汗,汗出太多,血液潛消,久延有經閉血枯之慮。法宜益氣養榮為主。
熟地 洋參 冬朮 茯苓 牡蠣 女貞 歸身 白芍 炙草 蜜丸
《經》以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即血也。素昔經來甚湧,近乃汗出不收,面色戴陽,虛里穴動,脈象軟數無神。症屬陰虧,水不濟火,陰不斂陽,腠理疏開,心液外泄。前進壯水潛陽之劑,雖獲效機,第汗血同歸一體,使無崩漏之慮,宜加固血之品。
生熟地 天麥冬 玄武版 洋參 玄參 五味 歸身 白芍 丹參 棗仁 烏梅 側柏 蓮房 長流水熬膏
經脈
《經》以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又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危。經閉年餘,飲食日少,形體日羸,脈來弦勁,乃郁損心脾,木乘土位所致。心為生血之源,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統血之經。心境不暢,肝不條達,脾失斡旋,氣阻血滯,痞滿生焉。五志不和,俱從火化,火爍真陰,血海漸涸,故月事不以時下,必至血枯經閉而後已。將治心乎?有形之血難培。苟治脾乎?守補中州易鈍。抑治肝乎?條達滋柔均皆不受。當以斡運中樞為主,使脾胃漸開,將逍遙養肝鬱,再以歸芍地補陰養血,調和衝任,冀其經通為吉。
人參 茯神 棗仁 遠志 於朮 歸身 廣皮 木香 桂圓 阿膠
左脈弦出寸口,志意隱曲不伸,郁損心陰,陰虛血少,血不養脾,脾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病不能容受水穀而化精微,精血日以益衰,脈絡為之枯澀,經閉半載有餘,腹中虛脹作痛,容色憔憔,飲食減少。《經》言: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是也。其傳為風消,再傳為息賁,則不治。
四君子湯加歸身 遠志 棗仁 木香 阿膠 澤瀉 柏子仁 桂圓
曾經服藥五劑,病勢似有退機,因循怠治,停藥月餘,遂致䐃肉漸消,喘鳴肩息。症本隱情曲意,郁損心脾,病傳於胃,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是也。心為生血之源,胃為水穀之海,脾為生化之本。海竭源枯,化機衰憊,血枯經閉,氣鬱化火,火疾風生,消灼脫肉,故削瘦如暴風之馳速。金傷火灼,氣無依附,故喘息如流水之奔逝。犯經旨風消息賁之忌,雖倉扁復生,無如之何!勉擬一方,以副遠涉就醫之望。
生地 洋參 麥冬 澤瀉 柏子仁 歸身 茯苓 阿膠
腹中素有血癥,大如覆杯,脈絡阻礙,經血循環,失其常度。經不及期,經前作痛,氣鬱傷肝,木乘土位,飲食減少,悲哀傷肺,治節不行,胸次不暢,腰如束帶,帶脈亦傷,年逾三旬,尚未妊子,必得經候平調,方能孕育。
八珍湯加陳皮 木香 棗仁 遠志 艾葉
動則為瘕,瘕者假也,氣也。不動為癥,癥者徵也,血也。血踞於中,經血因循道阻,月不及期,期前作痛。素多抑鬱悲傷,生生之氣不振,年逾三旬未能有妊。調肝脾以暢奇經,宣抑鬱以舒神志。久延非宜。
異功散加歸身 砂仁 肉桂 棗仁 遠志 姜 棗 煎 水泛丸
經乃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源源而來,生化於心,統攝於脾,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經閉五載有餘,飲食起居如故,無骨蒸、痰嗽等症,乃任脈經隧滯塞,非血枯可比。手指腫脹色紫,不時鼻衄,經血錯行可知。營氣不從,逆於肉裡,遍身瘡瘍,脈來滑數而長,有癰疽腫滿之慮。擬子和玉燭散行之,冀其經通為吉。病勢深遠,藥性暴悍,多酌明哲,再服可也。
生地 當歸 赤芍 川芎 生軍 玄明粉 炙草
經以應月,月以三十日而一盈,經以三旬而一至,象月滿則虧也。虧極則病,陰虧則火盛,火盛則逼血妄行。《經》以陰虧陽搏謂之崩是也。服藥以來,崩漏雖止,巔頂猶疼,腹中䐜脹。厥陰之脈,上出於額,與督脈會於巔頂,下絡少腹,水不涵木,陰不斂陽,巔疼腹脹,脈軟數無神。仍以壯水潛陽為主,冀其氣血各守其鄉,方無來復之慮。
生地 洋參 麥冬 五味 當歸 白芍 藘茹(即茜草) 烏賊骨 生牡蠣 玉竹 棗仁 蜜水為丸
氣不外衛則寒,血失中營則熱,經無約束則愆期,二氣素虛,奇經復梗,督行一身之陽,任行一身之陰,任督猶天之子午,衝脈從中直上,合地之云升。法當靜補真陰,以充八脈。
洋參 熟地 黃魚鰾 萸肉 五味 山藥 麥冬 當歸 牡蠣 白蓮花 長流水、桑柴火熬膏
脈來滑數,無神而空,似有胎而不果,腹無堅硬之處,非停瘀可比。素本月事不調,晡熱巔疼,時作時止,陰虧血少,病在肝脾,木不條達,土運鬱抑。崇土培木,宣補中州,觀其動靜。
於朮 砂仁 陳皮 茯苓 香附 歸身 川芎 黃芩
經候愆期,胸腹相引而痛,痛時手足厥冷,過食生冷、寒凍即發,腹中雷鳴,脈來沉細,顯是命火中傷,不足以煦和五內而敷四未。皆由產後氣血雙虧,虛寒為崇。治宜益水之源,以消陰翳。
附桂八味加歸身 川芎
坤道重在調經,經調方可受孕。經本失期,少腹脹痛,不時嘔噦,脈象雙弦無力,少腹主於肝,肝病善痛;肝傳脾,脾病善脹;脾及胃,胃病善嘔,飲食不甘。肝、脾、胃並病,有妨孕育。
八珍湯去白芍,加木香 艾絨 益母花煎水泛丸
經閉半載,肝鬱氣滯,氣滯血凝,血結成癥,下離天樞寸許,正當衝脈之道,是以跳躍如梭,攻痛如咬,按有頭足,疑生血鱉。肝乘土位食減,木擊金鳴為咳。中虛營衛不和,寒熱往來如瘧,從日午至寅初,汗出而退。脾傷血不化赤,白帶淋漓,脈象空弦,虛勞已著。第情志鬱結之病,必得心境開舒,服藥方克有濟。
四物湯加五靈脂 生蒲黃 茜草根 牛膝
昨暮進藥,三更腹痛,四更經行,淡紅而少,五更紫黑而多,少腹脹墜而痛,停瘀未盡。前方加青皮、延胡索。
年逾四旬,產育過多,氣血雙虧,形豐脈軟,飲食不甘,精神慵倦,夜來少寐,清晨坐起必嘔,胃有留飲,經失期色紫,腹右有癥,由氣鬱傷肝,怒哀動中所致,有血崩之慮。先以解鬱舒肝,以暢心脾主治。
洋參 於朮 歸身 白芍 柴胡 香附 木香 遠志 棗仁 茯苓 炙草 佩蘭
崩帶
帶下赤白如漏厄。脈虛弦,舌絳中有紅巢,大便堅結難解,小腹左角作痛,遍體關節痠痛,咳嗽震動,按摩其痛不止,甚至呼吸往來俱覺牽引痛處,此皆血液脂膏耗損,不能榮養一身,經隧滯澀,絡脈乖分,二氣無能流貫連絡交經之處。前哲謂久漏久崩,非堵塞可止,升提可愈。法當協和二氣,調護雙維,宣補中寓以收澀之意。
生地 洋參 阿膠 海螵蛸 鮑魚肉 白薇 金櫻子 橘紅 杜仲
宣補之中,寓以收澀之法,取通以濟塞之意。蓋帶下日久,液道虛滑,卒然堵塞,陡障狂瀾,其勢必潰。故以宣通之品,為之嚮導,同氣相求也。服後帶下較減,痛楚漸舒,大便仍結,舌心無苔,一條紅滑,乃真陰虧損之徵也。脈來弦數無神。原方加減。
生地 洋參 杜仲 海螵蛸 川斷 阿膠 黃芡 白薇 鮑魚肉
連進通以濟塞,帶下十減二三,小腹關節痠痛俱緩,大便燥結未潤,弦數之脈未靜,舌心紅滑如故。症本血液脂膏耗損,復延奇經,任行身前,督行身後,衝脈從中直上,帶脈環周一身,如束帶然,陰維陽維,陰陽相維,陰蹻陽蹻,陰陽相交,八脈俱虧,百骸俱損,豈銖兩之丸散,所能窺其藩牖乎。爰以一通一塞,大封大固之品,共煎濃汁,如膏如飴,每以二兩,開水和服,下咽之後,入胃輸脾,融化營衛,濡枯澤槁,則欣欣向榮,營氣充滿一身,庶乎二氣協和,奇經復振。
生熟地 洋參 砂仁 杜仲 川斷 阿膠 龜版 鱉甲 白薇 黃柏 鮑魚肉 海桑螵蛸 黃魚螵 長流水、桑柴 火熬膏,再入膠熔化為膏。
《經》以陰虛陽搏謂之崩。血得熱則宣流,氣與火不兩立,壯火食氣,氣無以帥,血不歸經,致令經水妄行,遂成崩症。防其汗脫,先取化源。
熟地 冬朮 洋參 炙草 烏賊骨 藘茹 三七 血餘炭
脾腎兩虧,濕熱下注,陰虛發熱,腰痛帶下,年逾五旬,真陰久衰。宜培補脾腎,補益真陰,佐利濕熱,以冀緩效。
熟地 黃芡 歸身 澤瀉 萆薢 茯苓 苡仁 杜仲 石斛 扁豆
帶下不止,所有皆淡黃色,腹痛筋如抽掣,此精血內枯,脂液盡涸,衝任交病,非肝木乘脾也。從奇經八脈主治。
紫石英(醋煅) 桂心 龜版 歸身 菟絲 小茴香 杜仲 杞子 蓯蓉
經漏成帶,醫療無功,乃沖、任、督、帶交病,所與歸脾等劑,未嘗齒及奇經。議通陽補陰,從奇經八脈主治。
鹿角霜 紫石英(醋煅) 阿膠 牡蠣 杜仲 杞子 柏子霜 桑螵蛸 蒲黃 龜版 建蓮
崩漏日久,《經》云:暴崩當溫澀,久漏宜宣通。因久則血去陰虛,而生內熱,必有瘀滯停積。若用耆朮保守,歸艾辛溫,守則氣壅,辛則陽動,失其旨矣。
烏賊骨 茜草 生地 阿膠(蛤粉炒) 白芍 水泛丸。每朝服三錢,先飲淡鮑魚肉一小杯為引導。
奇經之脈,隸於肝腎。衝任不足,血復虛寒,經來色淡且少,帶下腰痛,骨節痠痛,當乙癸同源主治。
當歸 白芍(桂枝炒) 川芎 生地炭 杜仲 寄生 黃芡 香附 茯苓 烏賊骨 秦艽 棗
宜男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故受胎必得醇正之氣。肝木乃東方生髮之本,性喜條達,怒惡抑鬱,則生髮之氣不振,臟腑皆失沖和。況坤道偏陰,陰性偏執,每不可解,皆緣木不條達,素來沉默寡言,脈象虛弦無力,肝木鬱結可知。擬逍遙、歸脾、八珍加減,冀其肝木暢和,方有蘭徵之慶。
烏賊骨 鯉魚子 生地 洋參 冬朮 歸身 白芍 棗仁 木香 川芎 遠志 炙草 茯苓 柴胡 紫河車 蜜丸
陰不維陽,陽不維陰,衛失外護,營不中守。寒熱往來七載,經候不能應月盈虧,是以未能孕育。肝木乃東方生髮之本,鬱則失其化育之機。法當條暢肝脾,以充營衛;補陰益氣,以護兩維。期其二氣兩協其平,方有蘭徵之慶。
生地 當歸 川芎 洋參 山藥 甘草 柴胡 青蒿 佩蘭 丹參 杜仲 烏賊骨 升麻 蜜丸
胎產
服壯水潛陽之劑,胎元竟過離宮,半載以來,陰平陽秘,脈象和調。曾經受孕,即覺體倦神疲,由漸而甚,至產育後方平。現在形神拘倦,甚於疇昔,皆緣火甚陰虧,仍以壯水潛陽為主。
大生地 歸身 冬朮 黃芩 棗仁 杜仲 黃柏 益母草 龜膠 長流水、桑柴火熬膏
胎元本於氣血,盛則胎旺,虛則胎怯。氣主生胎,血主成胎,氣血平調則胎固,氣血偏盛則胎墜。曾經半產五次,俱在三月之間。三月手心主胞絡司胎,心主一名膻中,為陽氣之海。陽氣者,若天與日,離照當空,化生萬物,故生化著於神明,長養由於陽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天非此火,不能生長萬物,人非此火,不能生長胎元,人與天地同參,日月相應,天一生理也。但此火平則為恩,亢則為害。胎三月則墜,正屬離火暴甚,陰液耗虛,木失滋營,勢必憔悴,譬如久旱,赤日憑空,泉源乾涸,林木枯槁,安能不墜。脈來滑數無神,證見咽乾舌絳。法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生地 冬朮 黃芩 龜版 甘草 歸身 白芍 川斷 杜仲 元參 知母 沙參 熬膏
素本陰虛火盛,近則有妊三月有奇。三月手厥陰胞絡離火司胎,離火暴甚,陰液潛消,無以灌溉胎元,殊為可慮。非獨子在胞中受制,即異日之強弱,未必不由乎此。血為熱迫,吐血一次,胎欠榮養可知。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法當峻補真陰,以培其本。
生熟地 山藥 茯苓 冬朮 杜仲 龜版 歸身 牡蠣 白芍 白薇 黃芩 蜜水為丸
產後百脈空虛,氣血俱傷,衝任不振,半月血來甚湧,所謂沖傷血崩是也。斯時宜宗前哲暴崩暴漏,溫之補之之法。蔓延不已,奇經大損,營衛乃傷,任虛不能外衛,沖虛無以內營,致寒熱如感,衝脈並足陽明經而行,陽陰不和,乳房作痛,上氣不足,頭為之旋,水不濟火,五心燔熱,諸虛疊見,日以益甚。脈來弦數無神,先從太陰、陽明進步,冀其胃開進食,諸虛可復。
人參 黃耆 冬朮 茯苓 炙草 歸身 棗仁 遠志 杞子 熟地 龍眼肉
大產後陰傷未復,內熱目澀羞明,形神慵倦,脈象虛弦。水不涵木,火灼金傷,清肅不降,咳吐痰腥,有肺癰之慮。清上實下主之。
生地 茯苓 澤瀉 丹皮 天冬 麥冬 兒參 五味 歸身 阿膠 石決 蜜為丸
有妊至三月則墜,三月手厥陰胞絡離火司胎。素本陰虧,水不濟火,離火暴甚,陰液消耗,無以灌溉胎元,譬如草木萌芽,無雨露滋營,被陽光消灼,安能不墜。經今二次,任失偏固,慮胎至離宮,永為滑例。擬《局方》磐石散,取補陰制火,益氣養營之意。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洋參 冬朮 茯苓 炙草 川斷 黃芩 砂仁 粳米 蜜丸
有妊至七月則墜。七月手太陰肺脈司胎,肺司百脈之氣,氣與火不兩立,壯火食氣,肺藏乃傷,無以奉秋收之令。金水同源,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腎開竅於二陰,大便堅結難解,陰虧火盛可知。治宜壯水潛陽為主,輔以清肅上焦之意。
洋參 麥冬 生地 知母 歸身 冬朮 龜版 杜仲 川斷 黃芩 蜜丸
半產後亡血過多,木失敷榮,素多抑鬱,中樞少運。胃者衛之源,脾乃營之本。胃虛衛不外護則寒,脾虛營失中守則熱。脾為統血之經,肝為藏血之臟,肝脾俱困,經候愆期,宗氣上浮,虛里穴動,脈來弦數無神。治宜滋腎補肝為主,解鬱崇土輔之。
八珍湯加遠志 棗仁 萸肉 山藥 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