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門
論
黃疸之症,方書有酒、食、大飢、女勞、失治五者之分。謂失治者,因傷寒熱病,陽明內實,以致濕熱鬱甚所致。飢疸,大飢入浴,以致水濕之氣乘虛入襲,蓄熱而成。食疸,因飽食過度,以致脾土被傷,不能輸布水谷之氣,濕熱壅鬱於內而成。女勞,因炎天夏月房事之後,即便澡浴,以致水濕之氣乘虛內伏而致。其因雖有五者之分,所致不過總一濕熱。是以先哲皆用茵陳五苓散、茵陳湯、茯苓滲濕湯之類,俱可取效。而戴元禮謂:五疸之中,除穀食疸量其虛實下之,余疸皆宜利小便為主,兼之汗法,使上下分消其濕熱,學者宜自詳焉。
黃疸脈法
《脈經》曰:凡黃疸,寸口近掌無脈,口臭黑色,俱不可治。又云: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必發黃也。又云:酒疸者,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下之久,為黑疸,目清面黑,心頭如啖蒜薤之狀,大便黑,皮膚四肢不仁,其脈浮弱,顏色微黃者,難治。又云:谷疸,寸口脈微而弱,微則為惡寒,弱則為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飢則煩滿,滿則煩熱,客熱消穀,食已則飢,谷強肌瘦,名曰谷疸之症。
治黃疸大法
黃疸之症,丹溪謂不必分五因,同是一濕熱,如盫曲相似。輕者以小溫中丸,重者以大溫中丸,如熱多加黃連,濕多用茵陳五苓散,積重加食積之藥,隨其所見症而療。戴氏謂倒倉法亦可治疸病。
如色如熏黃,一身重病,乃濕甚,宜理濕為本。
如干熏燥,小便或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乃熱勝,宜梔子、柏皮之類。
如濕黃,四肢沉重,小便或不利,渴而不欲飲,宜大茵陳湯。
如寒熱往來,一身盡黃,宜小柴胡合梔子湯。
如挾瘀血發黃,宜抵當湯。實壯者,桃仁承氣湯亦可用。
如傷寒發黃者,宜仲景法,在表汗之,在裡下之。
丹溪治黃疸活套
黃疸之病,乃脾胃二經濕熱壅盛所致,當究所因,分利為本。凡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濁,此為虛症,宜用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作渴者,不治。如不渴者,可治。
凡疸症,通身面目萎黃,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或小柴胡加茵陳、茯苓、枳實,少佐朴硝,或濟生茵陳湯,或《千金方》東引桃根細者,煎湯空心服。
如谷疸,食已頭懸,心中不安,乃胃氣蒸沖所致,宜小柴胡加穀芽、枳實、厚朴、山梔、大黃。或用濟生谷疸丸。
如酒疸身目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尿黃,面黃而赤斑,乃酒熱過度而致,宜小柴胡、茵陳、豆豉、大黃、葛花。若脈微數,面目青黑,或大便黑,宜三因方白朮散。如脈弦澀,宜三因當歸白朮散,或濟生五苓加葛根湯。
如女勞疸,其症額黑身黃,小腹滿急,小便不利,以大麥一撮,加滑石、石膏末一錢,煎服。
凡黃汗者,因脾胃有熱,平旦入水所致。其症汗出染衣俱黃,不渴,宜濟生黃耆湯、茵陳湯,或用如豆大者苦丁香深吸鼻中,取出一黃水,瘥。
凡發黃之症,其脈沉細遲,四肢逆冷,身冷,自汗不止,宜茵陳四逆湯。
治黃疸方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黃疸。法當清理濕熱為主。故用白朮補中健脾以燥濕,豬苓、茯苓、澤瀉利小水以滲濕,茵陳清濕熱以退黃,桂心通血脈以和榮衛,用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
白朮(苦甘溫,五錢) 茯苓(甘淡平,二錢) 豬苓(淡平,二錢) 澤瀉(鹹寒,二錢) 茵陳(苦辛涼,五錢) 桂心(辛甘熱,八分) 當歸(辛甘溫,二錢) 加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鍾半,溫服。
茯苓滲濕湯
治濕熱壅成黃疸,小便不利,不思飲食。法當健脾疏郁,清熱疏濕。是以用白朮、蒼朮健脾燥濕,青皮、橘紅、枳實等疏鬱滯,芩、連、山梔等清熱,赤茯、豬苓、澤瀉利小便以滲濕,茵陳散濕熱以退黃。
白朮(苦甘溫,五錢) 蒼朮(苦辛溫,三錢) 青皮(苦辛溫,七分) 橘紅(辛溫,一錢) 枳實(苦辛寒,八分) 黃芩(苦寒,七分) 黃連(苦寒,一錢) 梔子(苦寒,五分) 赤茯(甘淡平,一錢) 豬苓(甘淡平,二錢) 澤瀉(甘鹹寒,二錢) 茵陳(苦寒,三錢) 水三升,煎升半,溫服。
肘後三黃二術茵陳湯
治濕熱鬱成黃疸。法當清濕熱疏壅滯。經云:苦可燥濕,寒可勝熱。是以用芩、連、梔子、龍膽草、茵陳等諸苦寒以清濕熱,豬苓、澤瀉分利小便,蒼朮、白朮健脾燥濕,青皮疏郁行滯。
黃芩(苦寒,一錢) 黃連(苦寒,錢半) 膽草(苦寒,一錢) 梔子(苦寒,一錢) 茵陳(苦辛寒,二錢) 豬苓(淡平,一錢) 澤瀉(甘鹹寒,一錢) 蒼朮(苦辛,二錢) 白朮(苦甘溫,五錢) 青皮(苦辛寒,二錢) 水煎,溫服。
如因飲食積成谷疸,本方加三稜、莪朮、砂仁各七分,陳皮、神麯各一錢。
東垣黃疸湯
治中氣虛敗,運動失常,不能分布水濕之氣,以鬱而成熱,遂使渾身俱黃。法當補中為本,清濕熱為標。經云:中氣不足者,補之以甘溫。故用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諸甘溫以補中。經云:風能勝濕。故用羌活、防風、蒼朮、藁本、獨活等諸風劑以勝濕,升麻、柴胡、黃芩、黃連等諸苦寒以清熱,豬苓、澤瀉等諸淡滲以分利小便,神麯消導積滯。(一本無茯苓、黃連,有黃柏。)
人參(甘溫,二錢) 白朮(苦甘溫,二錢) 茯苓(甘淡平,一錢) 炙草(甘溫,五分) 羌活(辛溫,七分) 防風(辛溫,七分) 蒼朮(辛溫,一錢) 藁本(辛溫,六分) 獨活(辛溫,六分) 升麻(苦寒,七分) 柴胡(苦寒,七分) 黃芩(苦寒,一錢) 黃連(苦寒,一錢) 豬苓(淡平,餞半) 澤瀉(甘鹹寒,錢半) 神麯(辛溫,一錢) 水二大盅,煎一盅,溫服。
小溫中丸
治食積鬱成黃疸。法當疏郁導積。是以用蒼朮、撫芎、香附等以疏郁,神麯、針砂等以導積。
蒼朮(苦辛溫,兩半) 撫芎(辛溫,七錢) 神麯(苦辛溫,二兩) 香附(辛溫,八錢) 針砂(辛鹹寒,醋炒紅,一兩) 春秋加川芎,夏加黃連或苦參,冬加吳茱萸或乾薑為末,丸如梧子大。
大溫中丸
治症同前。用陳皮、蒼朮、厚朴、青皮、香附等疏郁,助三稜、莪朮、針砂導積,甘草和藥。
陳皮(苦辛溫,去白,五兩) 蒼朮(苦辛溫,五兩) 青皮(苦辛寒,五兩) 厚朴(苦辛溫,五兩) 香附子(辛溫,一斤) 針砂(辛鹹寒,醋炒紅,二兩) 三稜(辛溫,四兩) 甘草(甘溫,一兩) 莪朮(辛溫,四兩) 共為末,用醋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食前用姜鹽湯送下五六十丸。
附方
四君子湯 見氣門。
承氣湯 桃仁承氣湯 抵當湯 茵陳湯 小柴胡湯 梔子柏皮湯 五苓散 並傷寒門。
茵陳四逆湯 甘草(一兩) 乾薑(兩半) 附子(一兩) 茵陳(二兩) 共末,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盅,煎一盅。
當歸白朮湯 白朮 茯苓(各三兩) 當歸 黃芩 茵陳(各一兩) 前胡 枳實 炙草 杏仁(各二兩) 半夏(二兩) 共末,每五錢加姜三片,水二盅,煎一盅服。
谷疸丸 牛膽(一個) 苦參(二兩) 膽草(二兩) 共為末,將牛膽汁入蜜少許,為丸,甘草生薑湯下,每用五七十丸。
白朮湯 桂心 白朮(各一兩) 豆豉 乾葛 杏仁 甘草(各五錢) 枳實(一兩) 共為末,每五錢用水一盅,煎七分服。
黃耆散 黃耆 赤芍 茵陳(各二兩) 甘草(五錢) 石膏 麥冬 豆豉(各一兩) 共為末,每五錢加姜三片,水一盅,煎七分服。
八味丸 熟地(八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山萸肉 山藥(各四兩) 附子 桂心(各一兩) 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
五苓葛根湯 即五苓散加葛根是也。
霍亂門
論
霍亂之症,內因飲食七情所傷,外為五氣六淫所襲,內外受邪,清濁混淆,水火相干,上下奔趨乖隔所致。邪居上焦則吐,下焦則瀉,中焦則吐瀉並作。如心先痛則先吐,腹先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瀉並作。甚則吐瀉過多,津液枯涸,筋失榮養,以致轉筋攣縮等症。總其大要,不越風寒火濕之氣而已。是以陳無擇云:因風則有汗惡風,因寒則無汗惡寒,因濕則重著,因火則煩躁。治法在乎分利陰陽,疏散風濕,消導積滯,不可專執寒涼。如仲景謂:熱多欲飲水,宜五苓散;寒多不飲水,宜理中丸。而劉河間又謂:五苓散、益元散、桂苓甘露飲等藥,皆治霍亂吐瀉之聖藥。至丹溪謂此症實由飲食積遏而致,切不可即與穀食,必待吐瀉定後半日,方可少與稀粥。不然,粒米下咽必死。醫者患者兩宜致意焉。又有乾霍亂之症,其候極危,百難救一。其症欲吐不吐,欲瀉不瀉,乃邪有所入而無所出,否塞不通,宜以吐法升提其氣為上,或刺委中及十指頭出血,皆是良法,學者不可不知。
霍亂脈法
脈微而澀,或代而散,或隱而伏,或大而虛,或右關滑,皆為霍亂吐瀉之候。洪者為熱,弦者為飲。氣口脈滑,膈間有宿食留飲。宜順其性,以鹽湯吐之。
治霍亂大法
霍亂之症,內因飲食七情所傷,外因風寒暑濕六淫所遏,水火相干,陰陽相搏,上下失離,榮衛失統,甚則筋攣掣痛。由其吐瀉過多,津液重亡,筋失所養而致。治療大法在乎分利陰陽,散風行濕降火,引清氣上升,使濁氣下降。如因虛,加以參、術等補劑,如六合湯之類。
丹溪治霍亂活套
霍亂之症,揮霍撩亂,起於一時,多由內傷挾外感,陰陽乖隔而致。偏陽多熱,偏陰多寒,卒然而來,上吐下瀉,名濕霍亂。其症雖危,仍多可治,蓋由所傷之邪,因吐利而解之故也。如欲吐利而不得吐利者,名乾霍亂,其症必死不治。蓋由所傷之邪不得發越,壅閉正氣,關格陰陽,不得通接之故。治法大要,必在探吐升提氣中而寓發散之意焉。余則詳其虛實寒熱加減用藥。
如有寒,腹滿而痛,四肢拘急,轉筋下利者,宜理中加附子、官桂。
如中暑霍亂,煩躁大渴,心腹撮痛,四肢冷汗,腳轉筋,宜藿香正氣散,或理中湯加石膏。
如霍亂吐瀉,心腹疼痛,宜先用鹽湯探吐,後用藿香正氣加木香五分。若頻欲登圊而不通,再加枳殼一錢。
如夏月多食寒冷,乘風取涼,以致食留不化,否隔上下,而成霍亂,宜六合湯倍加藿香。
凡轉筋多由血熱,宜四物加酒芩、紅花、南星、蒼朮。
凡霍亂不渴者,宜以生薑理中湯最妙;如渴者,用五苓散加五味、麥門冬、滑石。
如冬月霍亂,理中湯為主;夏月,黃連香薷飲,井中浸冷服。
二陳湯加藿香、蒼朮、厚朴、砂仁、白芷、人參、神麯,善治霍亂吐瀉,遇寒月加乾薑,甚則加附子。
凡轉筋,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兩乳近兩傍。
治霍亂方
桂苓甘露飲
治暑熱霍亂。蓋霍亂之症,皆由中氣虧敗,外邪干之而成。法當補中氣為本,理外邪為標。是以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益中氣,茯苓、澤瀉、滑石等分利小水以泄火,石膏、寒水石以清熱,木香和氣導滯,葛根解肌止渴,桂枝通血脈和榮衛。
人參(甘溫,二兩) 黃耆(甘溫,三兩) 白朮(苦甘溫,二兩) 炙草(甘溫,一兩) 茯苓(甘淡平,二兩) 澤瀉(甘鹹寒,一兩) 滑石(甘寒,一兩半) 石膏(辛寒,兩半) 寒水石(甘寒,兩半) 葛根(苦甘涼,一兩) 桂枝(辛甘溫,五錢) 木香(辛溫,五錢) 上共為細末,每白湯調服三五錢。
六和湯
治霍亂吐瀉不止。此乃中氣虧敗,脾胃不和所致。法當補中氣和脾胃。故用人參、白朮、甘草等補中氣以止瀉,砂仁、藿香、白扁豆以止嘔,半夏、杏仁降逆氣,厚朴以疏滯,香薷以清暑,赤茯、木瓜等以理濕。
人參(甘溫,二錢) 白朮(苦甘溫,二錢) 甘草(甘溫,六分) 砂仁(甘溫,七分) 藿香(辛溫,八分) 扁豆(甘溫,一錢) 半夏(苦辛溫,七分) 杏仁(甘平,七分) 厚朴(苦辛溫,七分) 香薷(苦辛溫,二錢) 赤茯(甘淡平,一錢) 木瓜(甘溫,七分) 加姜三片,棗三枚,水二盅,煎一盅。
通脈四逆湯
治寒霍亂,身冷脈絕,法當溫中散寒。經云:熱可勝寒。又云:辛以散之。是以用吳茱萸、附子、細辛等以散寒,桂心和榮衛,助通草以通血脈。寒則不無傷血,故加歸、芍以救血,佐甘草緩中和藥。
吳萸(苦辛熱,三錢) 附子(辛熱,一錢) 細辛(辛熱,七分) 桂心(甘溫,七分) 通草(淡平,八分) 當歸(辛甘溫,一錢) 白芍(苦酸寒,八分) 炙草(甘溫,五分) 加姜三片,水酒各半,煎服。
附方
香薷飲 見暑門。
五苓散 黃疸門。
理中湯 傷寒門。
二陳湯 痰門。
機要漿水散 見瀉門。
四物湯 血門。
藿香正氣散 傷寒門。
四君子湯 氣門。
平胃散 見濕門。
建中湯 腹痛門。
厥門
論
厥者,四肢卒然或冷或熱,昏懵無知之謂。方書分陰厥、陽厥不同,原其所因,未有不由元陽真陰虧敗所致。而丹溪所謂厥症,乃因氣虛血虛是也。其陰厥者,由人攝養失宜,元陽虛竭,不能遍充肢體,以致陰氣獨留,故症身涼不渴,脈遲而微;陽厥由人嗜恣無節,真陽虧敗,陽氣無依,浮漫欲散,故症煩渴,譫妄,身熱,脈數或大。狀雖不同,總由虛損,並宜補益為本。是以熱厥法當大補其陰,以制陽光,寒厥法當峻補其陽,以消陰翳。《內經》所謂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是也。愚見如此,學者宜自詳焉。
厥症脈法
《脈經》曰: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藏則死,入府則愈。唇青身冷,為入藏;身溫和,汗自出,為入府。
《活人書》云:陽厥,脈滑而沉實;陰厥,脈細而沉伏。
治厥症大法
厥症有氣虛、血虛之不同,故有寒熱之二症,盡由虛邪與外邪相忤,氣遏不行,閉於經絡所致。如氣虛脈當緩細,血虛則脈大如蔥管。熱厥則脈數,挾外感則脈浮而實,寒厥則脈沉而遲,挾痰則脈弦而滑。如熱者或用承氣湯,寒者宜用理中湯,外感宜雙解散,或於主方中加乾葛、麻黃,挾痰加薑汁、竹瀝。凡厥卒之症,蘇合香丸最妙。
如初得病,身熱頭痛,大便秘,小便赤,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安臥,譫語昏懵,此陽厥也。宜大柴胡、小承氣之類。渴者白虎湯妙。
如手足厥冷,脈乍熱結,此邪氣結胸中,心中煩滿,飢不能食,宜瓜蒂散吐之。
如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邪干之,宜多用綿帛裹手足,急服五味湯,或兼桂枝、麻黃各半湯,須使大汗出而愈。
如傷寒厥逆,心下怔忡,宜治水,以茯苓甘草湯主之。
如得病後,四肢逆冷,脈沉而細,手攣,臥而惡寒引衣蓋覆,不欲水,或下利清穀而厥逆者,此陰厥症也,宜以四逆湯或白通湯之類。
如厥逆脈不至者,宜通脈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湯。
如手足指頭微寒者,謂之清冷,宜理中湯。
凡無熱症而厥者,宜當歸四逆湯加茱萸生薑湯:當歸、白芍、桂枝、細辛、甘草、通草、吳茱萸、生薑。
凡喘促脈大而厥,宜五味子湯:五味、人參、麥冬、陳皮。
凡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宜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人參。
丹溪治厥活套
厥者,逆也。因氣血忤逆而作也。有氣虛血虛,有內傷外感,有火有痰,有屍氣等症不同。
如氣虛宜四君子湯,血虛宜四物湯。
如外感宜雙解散加減,內傷宜補中益氣湯加減。
如屍氣卒厥,宜蘇合香丸之類。
如因痰,宜二陳湯加竹瀝、薑汁;因火,直升陽散火湯加減。
如蛔厥,此乃胃寒所生,宜理中湯加川椒、檳榔,吞烏梅丸。
如氣厥,宜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之類。
如熱厥,四肢煩熱,乃濕熱鬱於脾土之中,宜東垣升陽散火湯,乃火鬱發之。
如寒厥,手足厥冷,多是氣血不足,宜補氣血藥中加附子以行補藥之力。
如飲酒人,或肥盛人,手足熱者,乃濕痰鬱火所致,宜二陳加芩、連、梔子之類。
如手足忽然逆冷,卒厥不知人者,多屬痰火,亦有陰先虧而陽暴絕者,宜多服獨參膏及竹瀝、薑汁。
如黑瘦人而火盛,宜四物加黃柏、知母、竹瀝之類。
治厥方
通脈四逆湯
治陰厥,下利清穀,四肢逆冷,脈微。此乃元陽虧敗,陰寒乘之。法當復陽氣以散陰寒,是以用乾薑、附子等復陽氣以散寒,甘草緩急,兼解附子之毒。
乾薑(辛熱一兩) 附子(辛熱,五錢) 甘草(甘溫,二錢半) 水二盅,煎一盅,服。(一本加蔥白三莖。)
吳茱萸湯
治中氣虧敗,陰寒乘之而作厥。法當補中為本,散寒為標。是以用人參、大棗等以補中氣,用吳茱萸、生薑以散寒。
人參(甘溫,五分) 大棗(甘溫,三枚) 吳萸(苦辛熱,二分) 生薑(辛溫,二分) 水一盅,煎一盅,服。
調氣散
治氣鬱作厥。法當疏利壅遏之氣。經云:辛以散氣。故用白豆蔻、丁香、檀香、木香、砂仁、藿香等諸辛竄以行壅滯之氣,甘草緩中和藥。
白蔻(辛溫,一兩) 丁香(辛溫,一兩) 檀香(辛甘溫,五錢) 木香(苦辛,五錢) 砂仁(辛溫,五錢) 藿香(辛溫,一兩) 炙草(甘溫,一兩) 共為細末,每以鹽沸湯調三五錢服。
附方
理中湯 白虎湯 二陳湯 獨參湯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瓜蒂散 四逆湯 白通湯 茯苓甘草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雙解湯 已上方俱傷寒門。
補中益氣湯 內傷門。
八味順氣散 氣門。
蘇合香丸 痰門。
升陽散火湯 火門。
四君子湯 氣門。
四物湯 血門。
痹門
論
痹者,麻木不仁之謂也。症狀多端,是以方書有痛痹、行痹、著痹、周痹、肉痹、骨痹、脈痹等名之痹。雖然種種不同,未有不由體質虛弱,風寒濕氣乘之所致。是以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勝為走痹,濕勝為著痹,寒勝為痛痹。春月遇此為筋痹,夏月遇此為脈痹,秋月遇此為脾痹,冬月遇此為骨痹,至陰月遇此為肉痹是也。大抵痹之為患,在肌肉則麻木不仁,在筋則拘屈不便,在脈則血凝不流,入骨則重著不舉。若邪在肌肉之時,或針或汗或灸俱易成功。不然,至入筋骨之際,必不易治,患者醫者兩宜致意焉。雖然,有又氣虛不能導血榮養筋脈而作麻木者,有因血虛無以榮養肌肉,以致經隧澀澀而作麻木者,又不可專執汗灸針三法,當要分辨氣虛、血虛、痰飲、瘀血而療。如氣虛宜四君子為主加減,血虛宜四物為主加減,因痰導痰為先,因瘀血則行瘀為本,宜各推類,不可執一。
痹脈法
脈浮而濡,屬氣虛。脈浮而緩,屬濕,為著痹。
脈緊而浮,屬寒,為痛。脈弦而滑,屬痰。
脈澀而芤,屬死血。脈見關前,痹在上體;關後,痹在下體;關內,痹在中。
治痹大法
痹症雖因風寒濕三氣而成,未有不由正氣虧敗所致,始則客於筋脈皮肉筋骨,久而不已,入於五藏則死矣。
如煩滿喘而嘔者,是痹客於肺。
如煩心上氣,嗌乾恐噫,厥脹滿者,乃痹客於心。
多飲,小便數,小腹病如娠妊,夜臥則驚,是痹客於肝。
如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
如四肢懈惰,發咳,嘔沫,上為大寒者,是痹客於脾。又有腹痹、胞痹,隨其府腧以施針灸,或先瀉後補,或補瀉兼施可也。
丹溪治痹活套
痹症多由氣血虧敗,風寒濕等邪乘之,是以有氣虛、血虛、挾風、挾痰、挾濕、挾寒、挾瘀血等因不同,治宜補養氣血本,疏理邪氣為標。
如因氣虛,人參、黃耆、白朮為主治。
如因血虛,宜以當歸、地黃、芍藥為主治。
如風勝,防風、羌活等為主治。
如因濕勝,宜以蒼朮、白朮為主治。
如因寒勝,宜以烏頭、附子、乾薑為主治。
如痰勝,宜以南星、半夏、香附等為主治。
如因瘀勝,宜以桃仁、紅花、牛膝等為主。
治痹方
導氣湯
治麻痹。此乃肺氣虧敗,不能養血所致。法當補益肺氣為主。是以用五味補肺,黃耆補氣,升麻、柴胡益氣,青皮、橘紅疏滯氣,歸尾行瘀血。
五味(甘酸平,一錢) 黃耆(甘溫,二錢) 升麻(苦寒,七分) 柴胡(苦寒,七分) 青皮(苦辛寒,八分) 橘紅(苦辛溫,一錢) 歸梢(辛甘溫,二錢) 甘草(甘溫,五分) 紅花(辛甘平,八分) 水二盅,煎一盅,服。
黃耆酒
治氣虛風濕外乘,以致渾身頑痹麻木,皮膚瘙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是以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以補氣,白芍、當歸以養血,肉桂和榮衛以通血脈,木香行滯氣,防風、天麻、萆薢、石斛、威靈仙、雲母粉、茵芋葉驅風勝濕,虎脛骨、川續斷以壯筋骨。
人參(甘溫,四兩) 黃耆(甘溫,八兩) 白朮(苦甘溫,四兩) 炙草(甘溫,二兩) 白芍(苦酸寒,二兩) 當歸(辛甘溫,四兩) 肉桂(辛甘溫,一兩) 木香(辛溫,一兩) 防風(辛溫,一兩) 天麻(苦辛溫,一兩) 萆薢(辛甘溫,一兩) 石斛(甘平,一兩) 威靈仙(苦辛涼,溫一兩) 雲母粉(甘鹹平,一兩) 茵芋葉(苦辛溫,一兩) 虎脛骨(辛甘溫,兼祛拘攣,二兩) 川續斷(辛甘溫,兼通血脈,益氣,一兩) 共為細末,以細絹袋盛之。用酒一官鬥,如春月浸五日,夏浸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再以慢火用重湯煮三炷香為度,每服一二杯。一本無人參。
人參益氣湯
治氣虛手足麻木,四肢倦怠。法當補益肺氣為本。是以用北五味滋肺以助元氣,人參、黃耆、炙草等補氣,芍藥引生草泄肺火,升麻、柴胡升引生髮之氣。
五味(甘酸平,七分) 人參(甘溫,五分) 黃耆(甘溫,二錢) 炙草(甘溫,五分) 白芍(苦酸,七分) 生草(甘寒,七分) 升麻(苦寒,七分) 柴胡(苦寒,七分) 水二盅,煎一盅,服。
沖和補氣湯
治中氣虧敗,四肢無力,閤眼則麻,目昏頭弦,委厥醋心。法當補益中氣為本。是以用人參、白朮、黃耆、炙草等補中益氣,羌活、獨活驅風,豬苓、澤瀉滲濕,麻黃、蒼朮發表以驅外邪,神麯、草豆蔻溫脾和胃,陳皮、木香行滯,當歸、芍藥養血,升麻、柴胡升提胃中發生之氣。濕久必成熱,故佐以黃連、黃柏以清熱。一本無甘草。
人參(甘溫,二錢) 黃耆(甘溫,二錢) 白朮(苦甘溫,二錢) 甘草(甘溫,五分) 羌活(辛溫,七分) 獨活(辛溫,七分) 豬苓(淡平,一錢) 澤瀉(鹹寒,一錢) 麻黃(辛溫,一錢) 蒼朮(辛溫,一錢) 神麯(苦辛溫,八分) 草蔻(辛溫,七分) 陳皮(苦辛溫,一錢) 木香(苦辛溫,五分) 川歸(辛甘溫,一錢) 白芍(酸寒,七分) 天麻(苦寒,六分) 柴胡(苦寒,六分) 黃柏(苦寒,七分) 黃連(苦寒,七分) 水二大盅,煎一盅,服。
附方
四君子湯 見氣門。
四物湯 血門。
二陳湯 見痰門。
茯苓湯 治痰飲作痹。即二陳加枳實、桔梗。
吞酸門
論
吞酸之症,有因中氣不健,以致胃中痰飲宿食鬱成濕熱,遂作酸水吐出,名曰吐酸;有因胃中濕熱壅鬱,以致中氣虧敗,不能輸布,伏於脾胃之間,因值風寒外束,腠理閉密,濕熱愈滋,遂作酸味刺心;有因飲食過度,脾胃不及傳化,郁成酸氣上嘔,名曰吞酸。數者名雖不同,其實屬一濕熱。是以河間謂:酸者,肝木之味,因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盛所致,猶熱物覆蓋於器而成酸者是也。治法宜以苦辛寒之劑散郁以清濕熱,如芩、連、茱萸之類,或佐以消導之劑,如山楂、神麯之輩,或加南星、半夏、橘紅等以燥濕痰藥,外更宜薄滋味以自養,無有不瘳矣。
吞酸脈法
脈沉而遲者,胸中有寒飲。脈洪者,濕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翻胃。
治吐酸大法
吐酸之症,以病機言之屬於濕熱,以藏府言之屬於脾胃,以病邪言之屬痰飲宿食。治療之法,熱者,以寒清之;脾濕者,以苦燥之;痰飲者,豁之利之;宿食者,消之導之。各宜類究,毋執一端。
如食鬱挾痰,宜二陳湯加南星、黃芩之類。
如食鬱吐酸,宜平胃散加炒神麯、炒麥芽、薑、棗同煎。
凡吐清水,宜陳壁土炒蒼朮、白朮,同茯苓、滑石、陳皮煎服。
凡治酸,必用吳茱萸者,乃順其性而折之也。
丹溪治吐酸活套
酸症乃濕熱鬱於肝而出於脾胃之內,必要蔬食自養。宜以炒茱萸順其性而折之,仍必以炒黃連為主,或用二陳加吳茱萸、黃連,隨時令加減,或丸,或散,或湯服。
治吐酸方
吳茱萸丸
治濕熱鬱成酸味上搶。法當疏鬱滯,清濕熱為主。是以用吳茱萸、橘紅等諸辛以疏郁,蒼朮燥濕,芩、連等以清熱。
吳茱萸(苦辛熱,炒,二兩) 橘紅(苦辛溫,去白,二兩) 蒼朮(苦辛溫,一兩) 黃芩(苦寒,酒炒,三兩) 黃連(苦寒,酒炒,二兩) 共末,用神麯打,糊丸如梧子大,每以薑湯送下三五十丸,日進三服。
東垣藿香安胃丸
治中氣不足,脾胃不和,嘔吐作酸。法當補中氣和脾胃。是以用人參、橘紅補中氣,丁香、藿香溫脾和胃,助生薑散郁以止嘔。一本無丁香,有吳萸。
人參(甘溫,一兩) 橘紅(苦辛溫,去白,一兩) 丁香(苦辛溫,五錢) 藿香(辛溫,一兩) 生薑(辛溫,五錢) 共末,用陳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三因曲術丸
治宿食留飲停滯中脘而作酸症。法當消宿食為本,燥濕行滯為標。故用砂仁、神麯消宿食,蒼朮燥濕飲,陳皮行滯氣。
砂仁(辛溫,兩半) 神麯(苦辛溫,一兩) 陳皮(苦辛溫,一兩) 蒼朮(辛溫,一兩) 上共為細末,用薑汁攪神麯,糊丸如梧子大,每以薑湯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胃中痰飲,郁成酸症。法當豁痰疏郁。是以用南星、半夏、石膏以豁痰,香附以疏郁。(一本有炒子生薑。)
南星(苦辛溫,二錢) 半夏(苦辛溫,三錢) 軟石膏(辛溫,三錢) 香附(辛溫,二錢) 水二盅,煎一盅服,或作丸亦可。
附方
二陳湯 痰門。
平胃散 濕門。
咳逆門
論
咳逆之症,忤錯不順之謂也。有因水漬於肺而作者;有因喜笑過度,氣噎而作者;有因咽飲錯喉,氣搶而作者;有因急食乾物,氣塞而作者,雖然因各不同,未有不由胃氣上逆,不得下降所致。法當降氣行氣而咳逆自除。又有陰虛不能為陽之守,以致陽火浮上,衝於肺而作咳者,又不可執以行氣降氣之劑,宜以滋陰降火苦寒之藥,或以甘溫補養之藥,使其陽長而陰自生。經云:陽生陰長是也。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致氣不得升降而作咳者,治宜瓜蒂散加人參蘆以吐之。有因痰閉於上,火起於下,其氣不得升越而咳者,治宜六君子湯加黃柏以降火。有因中氣不足,虛火上炎,氣不相續而作咳者,治宜以生脈散加補中益氣以補之。經云虛火宜補是也。有因陽火內實失下而作者,宜大小承氣等類以下之。經云:實火宜瀉是也。有因渴飲涼水過多,停蓄不散,成水結胸而作咳者,宜小陷胸湯,或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以散水寒。有因誤用熱藥,助起火邪,痰火上壅而作咳者,宜以黃連解毒,或白虎加竹瀝之類以降火。種種不同,學者當要分因而療,不可執一。或湧之泄之,或清之利之,隨機應變,合宜而施,無有不愈者也。
咳逆脈法
脈緩者易治。脈急,按之不鼓者,難治。脈代者,危。脈結、促、微,三者可治。右關脈弦者,乃木乘土位,難治。
治咳逆大法
咳逆之症,皆由陰氣已虧,陽火暴甚,直衝而上,出於胃,入於肺而作聲,是以東垣用涼藥者,乃泄熱以降火也,先哲用甘溫之劑而獲效,於危惡之際,亦是陰氣先竭,陽火無根,浮於胸中,亦將欲散。故此不用寒藥,而以甘溫之劑養胃,留其陽氣,使胃氣一和,陰氣自復,乃陽生陰長之意也,皆屬陰虛火炎為主。學者在於臨症詳其所挾,加減施治。如壯實之人,吐法亦可用。在觀其虛實立方。
如傷寒汗吐下後,及久痢併產後,或一切亡損津血而作此症者,皆屬陰虛所致,法當滋補為本。
如平人,或用食太速,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飲停蓄心分,或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等因而作此症,皆為實火,不得疏越所致,法當疏泄為先。雖有虛實二因之分,實由火氣炎上所致。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雖然屬於火,又不可以苦寒之劑峻治,全在斟酌合宜,分因而用藥可也。
如汗吐下誤服寒涼過劑,宜從溫補。
如脾虛、陰虛,當以平補,或佐重墜之劑於辛涼藥內。
如挾熱,當以涼劑清之。
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咳逆者,宜硝黃苦寒之劑下之。
如痰飲停於心分,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而別無惡候,當隨其邪之所在,或湧之泄之,或清之利之。
丹溪治咳逆活套
咳逆之症,有痰,有氣虛,有陰虛,有虛火,在乎分因視症而療。
如陰痰與食上塞,遏氣不得上越者,宜吐之,如人參蘆、稀涎散之類。
如虛怯人作咳,宜參、耆、白朮等濃煎湯,下大補丸極妙。
如因痰作咳,宜陳皮、半夏為主。
如因火上炎,宜黃連、黃柏、滑石之類。
凡咳逆而自利者,用滑石、甘草、黃柏、芍藥、陳皮、人參、白朮、竹瀝等煎服。
凡屬痰發咳,宜人參、白朮濃煎,頻調益元散服。
凡無病平人,偶然致咳者,此乃氣逆而致,宜小半夏茯苓湯,即二陳加黃芩,再加半夏、枳實。或煎沸湯泡蘿菔,研木香調氣散熱服之。木香、檀香、藿香、白蔻、砂仁、甘草。
治咳逆方
六君子湯
治中氣虧敗,挾痰作咳。法當補中豁痰。是以用人參、白朮、大棗、甘草等補益中氣,半夏、茯苓豁痰,助生薑、橘紅以散逆氣。
人參(甘溫,二錢) 白朮(苦甘溫,二錢) 大棗(甘溫,二枚) 炙草(甘溫,五分) 半夏(辛溫,八分) 橘紅(苦辛溫,一錢) 茯苓(甘淡平,一錢) 生薑(辛溫,三片)
橘皮半夏生薑湯
治氣虛挾痰。法當補氣為本,豁痰為標。是以用人參補氣,半夏豁痰,兼助橘紅、生薑以散逆氣。(一本有通草。)
人參(甘溫,三錢) 半夏(辛溫,錢半) 橘紅(苦辛溫,錢半) 生薑(辛溫,三片) 水盅半,煎八分,溫服。
活人陳皮竹茹湯
治傷寒大病後氣虛,餘熱未解,心煩作咳。法當補正氣為本,清餘熱為標。是以用人參、大棗、甘草等以補正氣,竹茹清餘熱以止心煩,橘紅、生薑散逆氣以除咳逆。
人參(甘溫,三錢) 炙草(甘溫,五分) 大棗(甘溫,三枚) 竹茹(苦寒,二錢) 橘紅(音辛溫,一錢) 生薑(辛溫,三片) 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人參白朮湯
治暑熱氣作咳。法當清暑益氣。是以用黃芩、柴胡、乾葛、梔子仁等清暑泄熱,五味救肺金,人參、白朮、甘草益氣,半夏、生薑散逆止咳。一本有防風。
黃芩(苦寒,二錢) 柴胡(苦寒,七分) 乾葛(苦甘涼,八分) 梔子(苦寒,錢半) 五味(甘酸平,八分) 人參(甘溫,二錢) 白朮(苦甘溫,一錢) 炙草(甘溫,五分) 半夏(辛溫,一錢) 生薑(辛溫,三片) 水二盅,煎一盅。
橘皮乾薑湯
治咳逆不止。夫咳逆由中氣虧敗,火邪上炎所致。法當補中為本,散火為標。經云:甚者從之。又云:急則治標。是以用乾薑、桂心以補氣,通草利竅通關以泄火。
乾薑(辛熱,一錢) 桂心(辛甘熱,八分) 人參(甘溫,二錢) 炙草(甘溫,五分) 橘紅(苦辛溫,一錢) 通草(淡平,八分) 水二盅,煎一盅。
附方
補中益氣湯 內傷門。
大小承氣湯 大小陷胸湯 大小青龍湯 黃連解毒湯 白虎湯 瓜蒂散 俱傷寒門。
益元散 生脈散 俱暑門。
稀涎散 中風門。
二陳湯 痰門。
大補丸 黃柏一味,為末,煉蜜丸。
痛風門
論
痛風即古之痛痹,近世方書謂之白虎歷節風。因其走痛於四肢骨節間,猶虎咬之狀故也。原其所由,盡因血虛受熱,血已沸騰,或即復入寒泉受濕,熱血得寒凝滯,阻塞經絡關節,是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治法宜用辛溫辛涼之劑,開通鬱結,流散寒濕,使其血行氣運而痛自止。丹溪謂:此症有痰,有風熱,風濕、血虛等異,而治有不同焉。是以因風者,宜小續命湯;因濕,蒼朮、白朮加竹瀝;因痰,用二陳加酒炒黃芩、羌活、蒼朮、竹瀝之類;因血虛,宜四物加紅花、桃仁。大抵此症,宜用蒼朮、川芎、南星、白芷、當歸、酒芩等為主,在上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學者宜自致意,不可草草誤人。血虛雖四物為主,但地黃、芍藥二味,性多澀滯,非通利流行之劑,亦在所忌,用之須宜仔細。
痛風脈法
《脈經》曰:脈澀而緊者,痹也。
又云:少陽脈浮由弱,弱則為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疼痛如掣。
治痛風大法
痛風之症,多由濕痰濁血流注為病,因其道路遠僻,非烏附雄壯之劑不能達,是以此症必須烏附以為引經,但不可用為主治。分其腫與不腫而療,必在行氣流濕,疏風導痰,活滯血生新血。切不可肉食,蓋肉屬陽火能助火。須先以二陳湯加酒浸白芍藥,少佐黃連以降心火。宜以蒼朮、南星、川芎、白芷等為主,看在上下部分,隨經加減。
如在上,屬風,主方加桂枝、羌活、威靈仙。
如在下,屬濕,主方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
如氣虛,主方加人參、白朮、龜板。
如血虛,主方加當歸、川芎、桃仁、紅花。
如挾痰,主方加南星、半夏、生薑。
丹溪治痛風活套
痛風之症,因狀多端,並宜辛溫辛涼,行氣活血之劑為主治。如痛有常處,或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乃欲成風毒,宜敗毒散為主加減。
如肢節痛,須用羌活。風濕亦宜用之。
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作痛者,宜南星、半夏為主。
如瘦人性急躁而肢節痛發熱者,用血熱也,宜以四物湯加酒炒黃芩、黃柏。
如肢節疼痛脈滑者,乃濕痰壅塞經隧,宜蒼朮、南星燥濕痰,木香、枳殼、檳榔行滯,在下者加牛膝、漢防己。
如肢節腫痛,脈澀數者,乃瘀血也,宜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或佐大黃微利之。
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乃中氣虛兼痰飲流注,宜以人參、白朮、半夏、南星。
如因痰,宜二陳湯加酒洗黃芩、蒼朮、羌活。
如因濕,宜蒼朮、白朮,佐以薑汁、竹瀝及行氣藥。
如濕鬱周身走痛,或節間痛,遇陰寒即發,宜白朮一味酒服。
如病久,兩腳痠軟疼痛,或膝腫如鼓槌,乃亡陰也,宜以歸、芎、芍、地補血之劑治之。若挾氣虛,加參、耆;挾風濕,加防風、羌活、白朮之類,切不可純作風治,專用風藥以燥其血,而終莫能愈。
如手臂痛,是上焦濕痰橫行經絡作痛,宜半夏、酒芩、南星、白朮、香附、蒼朮、陳皮、茯苓、威靈仙、薄桂、甘草、生薑。
凡治頭風用薄桂者,蓋薄桂味淡,其性輕揚,能橫行胸脅手臂之間,引南星、蒼朮等至患所。
威靈仙治上體痛風最速,但虛弱人不宜多用。
凡痛風之症,世俗多用石絲藤、過山龍等草藥煮酒治此症,血虛之人大宜忌之,蓋此藥性熱而燥,不能滋血潤筋,惟善燥濕。若病之淺,濕痰得燥則開,瘀血得熱則行,故有速效。若病之深而血少者,愈服愈虛,終莫救。戒之戒之。
治痛風方
加味四味湯
治血為風熱所觸而作痛風者。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以用當歸、地、芎、芍藥等以補血為本,白芷疏風,龍膽草退熱,桃仁、牛膝等以行濁血,茯苓、橘紅等以散結氣,甘草緩急和藥。
當歸(辛甘溫,酒洗,三錢) 川芎(辛甘溫,酒洗,錢半) 生地(甘寒,酒洗,一錢) 白芍(苦酸寒,八分) 白芷(辛溫,一錢) 龍膽草(苦寒,一錢) 牛膝(苦甘酸平,一錢) 桃仁(苦甘辛溫,八分) 白茯苓(甘淡平,一錢) 橘紅(苦辛溫,去白,二錢) 甘草(甘寒,五分) 水酒各一盅,煎至一盅,服。
如痛在上,重在風,宜羌活、桂枝、威靈仙。
如痛在下,屬濕重,倍牛膝,再加防己、木通、黃柏。
如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血虛甚,倍歸、芍加紅花。
如有痰,加南星、半夏、生薑。
東垣大羌活湯
治風濕相搏,肢節疼痛。法當疏風勝濕。是以用羌活、升麻、威靈仙、獨活等以疏風,蒼朮、白朮、茯苓、防己、澤瀉等以治濕,川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一本有川芎。
羌活(辛溫,一錢) 升麻(苦寒,七分) 威靈(苦辛溫,八分) 獨活(辛溫,八分) 蒼朮(辛溫,一錢) 白朮(苦辛溫,一錢) 茯苓(甘淡平,一錢) 防己(苦寒,七分) 澤瀉(甘鹹寒,一錢) 川歸(辛溫,二錢) 水二盅,煎一盅服。
丹溪益元丸
治中氣虧敗,陰虛火炎,致生濁痰,阻遏經隧而作痛楚。法當補中益氣救真陰為主,降陰火豁濁痰為標。是以用參、朮、山藥等補中氣,鎖陽、龜板、熟地等益真陰,乾薑、黃柏退陰火,南星、海石豁痰結。
人參(甘溫,二兩) 白朮(苦甘溫,二兩) 山藥(甘溫,二兩半) 鎖陽(鹹溫,一兩) 龜板(甘鹹平,酥炙黃色,兩半) 熟地(甘寒,酒浸,二兩) 乾薑(辛熱,炒褐色,五錢) 黃柏(苦辛寒,酒炒,兩半) 南星(苦辛寒,薑製,兩半) 海石(鹹寒,二兩) 共末,酒糊丸如梧子大,鹽湯下五七十丸。
丹溪龍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或半身痛。此乃血為風搏所致。法當疏風散濕。是以用草烏行經絡,兼助白芷、蒼朮疏風散濕,當歸、牛膝理血,乳香、沒藥行氣血以止痛。
草烏(辛熱,一兩) 白芷(辛溫,二兩) 蒼朮(辛溫,二兩) 川歸(辛溫,四兩) 牛膝(甘酸平,二兩) 乳香(辛溫,一兩) 沒藥(辛溫,一兩) 共末,酒糊丸如彈子大,每溫酒化下一二丸。
二妙散
治濕熱筋骨疼痛。法當燥濕清熱。是以用蒼朮燥濕,黃柏勝熱,氣虛者加補氣藥,痛甚者加薑汁,熱辣服之。
蒼朮(辛溫) 黃柏(苦辛寒) 二味共等分為末,每以沸湯,加薑汁調服。
若表實氣實之人,以酒調服。
若痰挾熱者,先以舟車丸,或導水散,或神芎丸,以趕痛散熱。
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當歸、地龍、五靈脂、牛膝、羌活、甘草、香附或加酒芩、酒柏服之。
附方
控涎湯 二陳湯 俱見痰門。
小續命湯 見風門。
四物湯 見血門。
四君子湯 見氣門。
敗毒散 瘡瘍門。
傷損門
論
傷損之症,乃因跌撲挫閃,與夫刃傷皆是。但中有虛實之分,方書行逐瘀血之法,難以概用,當分因而治可也。如皮肉未破,惟肉裡紫腫或硬,此乃實症,內必有瘀血,法當行逐瘀血為主。如皮肉已破,氣外出,此乃虛症,內無瘀積,法當補養氣血為先。再詳所傷經絡氣血孰多孰少,或補氣藥過於補血之劑,或補血藥過於補氣之劑,不可拘執。若已經亡血過多,久不補接而反下之,乃重損氣血,愈益其虛,必致不救,學者宜深思焉。
傷損脈法
《內經》曰:肝木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
《金匱》曰:寸口脈得微而澀,當亡血。
又云:凡損傷已亡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也。若未經亡血,內蓄瘀血者,脈堅強實者生,虛小弱者死。
治傷損大法
傷損之症,乃血受病,但分有無瘀血停積,及亡血多少何如。
如跌撲墜墮,皮肉未破而內損者,中必有瘀血,宜行氣逐瘀為主,如桃仁、紅花、歸尾、五靈脂、香附之類。若壯實之人,大黃亦可用。
如金刀傷,及皮肉已破亡血之症,內無瘀積,必須調氣補血,兼養胃氣,如人參、黃耆、歸、芎等藥為主。
如皮肉雖破,而血未曾大亡於中,尚有瘀積者,宜補養藥中兼以疏導之劑。
丹溪治傷損活套
凡傷損之症有瘀血者,宜用蘇木活瘀血,黃連降火,白朮補中,以童便煎服。如欲下瘀血,必先補托。若瘀血在上焦,宜韭汁或和粥服,切不可飲冷水。蓋血得寒愈凝之故,但有一絲血入心則死。
凡骨損,必當大補氣血為主,佐以接骨之藥,如自然銅、古文錢,以醋煮,加入乳、沒調服。
凡金瘡,宜急以石灰厚敷裹之,或用煨蔥白熱包,或以牛膽、石灰敷之,俱速效。
若氣質壯實之人,明知內有瘀血者,則宜用桃仁承氣湯加蘇木、紅花以下之。
方書多用自然銅煅煉,以為接骨之藥,但此物屬金類,金毒與火毒相扇,雖有接傷之功,而燥烈之毒甚於刀劍,用者須宜慎之。
治傷損方
元戎接骨丹
治一切骨損之症,夫骨既損而血無不被傷,是以用歸、芍、白芷等以養血,自然銅、虎脛骨以接骨,龜板、骨碎補以續筋。既亡血則藏府必燥,故加郁李仁以潤燥,佐川椒以祛風痹,活死肌。乳香、沒藥行鬱氣散瘀血以止痛。一本有龍骨、川芎。
當歸(辛甘溫,四兩) 白芍(苦酸寒,二兩) 白芷(辛甘溫,散皮膚之風,一兩) 自然銅(辛平,火煅,三出火,一兩) 虎脛骨(辛酸平,二兩) 龜板(甘鹹平,酥炙黃,三兩) 骨碎補(苦辛溫,三兩) 郁李仁(苦甘辛平,二兩) 川椒(辛溫,一兩) 乳香(辛溫,一兩) 沒藥(苦辛溫,一兩) 為末,以白蠟和蜜丸,如彈子大,每用滾熱好酒一鍾,化開一丸,以向東南柳枝條攪散,乘熱服。
發明復元活血湯
治跌撲以致脅肋疼痛。此乃瘀血流入肝經所致,法當疏逐肝經瘀血。是以用柴胡為肝經引使,導當歸、大黃、桃仁、紅花、天花粉等以散肝經瘀血。肝主筋甲,乃筋之餘,故加川山甲續筋絡,甘草緩急和藥。
柴胡(苦寒,八分) 川歸(辛甘溫,去頭,一錢) 大黃(苦寒,一錢) 桃仁(甘平,八分) 天花粉(甘寒,八分) 川山甲(甘鹹平,一錢,酥炙,研末) 甘草(甘寒,七分) 用酒盅半,煎八分,取利為度。
接骨散
治一切骨損。用乳香、沒藥疏利壅滯之氣血以止痛,麝香、滑石通關竅,赤石脂、自然銅、龍骨等以補骨傷。
乳香(辛溫,五錢) 沒藥(辛溫,五錢) 麝香(辛溫,研,一錢) 滑石(甘寒,二兩) 赤石脂(甘酸平,有收斂之功,五錢) 龍骨(甘澀平,五錢) 自然銅(苦辛平,煅碎,一兩) 共為末,用好醋浸沒,煮乾炒燥為度,臨服時用三錢,加麝香半分留舌上,以溫酒下。如損在上,食後服,傷在下,食前服,若骨能接,仍但痛,去龍骨、石脂,再仍多服,極效。
附方
桃仁承氣湯 傷寒門。
四物湯 血門。
十全大補湯 八物湯 並虛損門。
破傷風門
論
破傷風症,有因專破皮肉,氣血外亡,卒遇風邪所乘者;有瘡口未合,失於攝養而為風邪所襲者,有瘡結白痂之時,瘡口閉密,拂熱於內不得宣泄,以致熱極生風者;有因瘡口不合,或用湯水淋洗,或以艾火燒灸,以致濕熱之氣乘虛內攻。此數者,皆屬破傷風候。方書同傷寒治,但傷寒氣血未耗,內未大虛,邪入少緩。此症氣血已經外亡,內已空虛,邪入甚速,是以此症多即角弓反張,目邪口噤,若不早治,多致不救。方書雖云在表宜汗,在經宜和,在裡宜下,仍亦不可孟浪,當審其初亡血多少而療,庶不實實虛虛。如邪拂鬱在表,雖宜辛熱之藥開沖結滯為主,於中亦宜佐以寒涼之劑,庶免藥不中病,怫熱愈甚。猶傷寒症麻黃、桂枝等辛熱藥中,佐以黃芩、石膏、知母清寒是也。如邪已在肌肉之間,宜以驅風退涼之藥,亦當稍加辛熱之劑以為佐治,使涼藥不為熱忤。如邪深入於裡,雖宜散結除風寒藥下之,若亡血過多,又不可專執下藥,以致陰血愈虧,又當佐以生血養血之劑,仍當時常按摩引導,或用物乾開牙關,勿令口噤。學者務在圓機,不可拘於一法。
破傷風脈法
脈浮無力,太陽經,屬表。脈長有力,陽明也。脈浮而弦小者,少陰也。
治破傷風大法
破傷風之症,乃血分受傷,其症甚惡,於中亦有三因,學者在於分別而治可也。
如因不謹攝養,以致風邪入襲,乃外因,屬太陽,法當汗之。
如因瘡口不合,因湯淋火灸,以致濕熱乘之,此屬不內外因,系少陽,法當和解。
如因瘡結白痂,怫熱內郁,熱極生風,屬內因,系陽明,法當下之。此皆邪湊三陽,仍有可療之理,如入於陰,此症極危,百無一活,不可治矣。
劉河間論此症,又分三陽受邪,而弗論三陰受病,學者宜自斟酌焉。
丹溪治破傷活套
破傷風同傷寒壞症,治法看在何經,而用是經之劑驅逐之。切不可妄治,誤則殺人。河間有法有方,宜選而用之。大抵此症非全蠍、防風不開,故當以全蠍、防風為主。
如血凝,以鵝翎燒灰存性,酒調一錢服,極效。
治破傷風方
羌活防風湯
治破傷風邪在皮膚。法當疏表邪。是以用防風、羌活、藁本、細辛等以散在表之風邪,蓋破傷不無傷血,故加當歸、川芎、芍藥等以調血,地榆以清熱。如大便閉結,稍加大黃。
羌活(辛溫,一錢) 防風(辛溫,二錢) 細辛(辛熱,七分) 藁本(辛溫,八分) 當歸(辛甘,二錢) 川芎(辛溫,二錢) 芍藥(苦酸寒,七分) 地榆(苦寒,一錢) 水二盅,煎一盅服。
養血當歸地黃湯
治一切破傷風之症。破傷不無亡氣亡血。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以用人參、白朮等以補氣,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以補血,二者為本。經云:風之所勝,散之以辛。是以用藁本、防風、白芷、細辛等諸辛劑以散風為標。
人參(甘溫,二錢) 白朮(苦甘溫,二錢) 川歸(辛甘溫,二錢) 川芎(辛溫,一錢) 熟地(甘溫,一錢) 白芍(甘酸平,七分) 防風(辛溫,錢半) 藁本(辛溫,一錢) 白芷(辛溫,八分) 細辛(辛溫,五分) 水二盅,煎一盅服。
天麻丸
治破傷風。法當疏散風邪。故用天麻、川烏、草烏、雄黃等諸辛劑,開通經絡以散風。
天麻(苦辛平,五兩) 川烏(辛熱,五錢) 草烏(苦辛熱,五錢) 雄黃(苦甘辛平,七錢,另研末,臨丸入藥為衣。) 共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溫酒下一二十丸。
予思此方,用之於新中風寒者甚效,如挾虛之人,用此恐愈取禍,宜慎之。
又方
治破傷風發熱作痛有痰。法當疏風清熱,兼以豁痰。是以用蒼朮、白芷散風,連、芩、黃柏清熱,瓜蔞仁、南星、滑石豁痰,橘紅疏郁,芍藥調血,甘草緩急和藥。
蒼朮(辛溫,一錢) 白芷(辛溫,一錢) 黃連(苦寒,七分) 黃芩(苦寡,七分) 黃柏(苦辛寒,七分) 瓜蔞仁(苦寒,一錢) 南星(苦辛溫,一錢) 滑石(甘寒,錢半) 橘紅(苦辛溫,八分) 白芍(苦酸寒,五分) 甘草(甘寒,五分) 水二盅,煎一盅服。
附方
麻黃桂枝湯 小柴胡湯 承氣湯 俱傷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