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参考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

篇解:这篇文献写得很具体,如“君主之官”“将军之官”“中正之官”等,对这些术语,如果照字面去理解毫无意义,还是要把其中的学术思想提炼出来,理解“君主”“将军”“中正”有什么含意,这样这篇文献的学习目的就达到了。

【讲解】此篇文献在全元起的本子中题为“十二脏相使”,是王冰将其修改为“灵兰秘典”,是依据文献最后“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一句而命名的。全元起之所以命题为“十二脏相使”,是依据文献开头句“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而命名的。

这篇文献的主要议题,是讲“十二脏”各自的功能与特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人的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它们之间相互为用、协调统一、有主有次而成为一个生命系统,体现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全篇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 脏腑的功能和特性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提要】讲十二脏不同的功能和特性。

【讲解】文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十二脏相互为用有贵有贱,何之为贵?何之为贱?所谓“贵贱”,是指“主次”而言。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岐伯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具体、全面,“悉”即“详尽”之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既问了十二脏各自不同的功能,又问了十二脏相使的关系,还要讨论其主次,故曰“悉乎哉问也”。

先从十二脏的个性来谈,从脏腑各自不同的功能来谈。“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就“贵贱”而言,心为“贵”,因为心为“神明”所在,神明嘛,能洞察无穷的事物,即使是复杂的事物,心之神明都可以认识、可以理解,这是“神明出焉”的意思。对“心”的这种诠释不限于中医学,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心主官则思”,中国传统文化把人思维的功能用“心”来表达。从阴阳理论来讲,“思维”这一功能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心藏神,神为阳,因此“神明”认识事物的这个功能也属阳;正因为心藏“神”,所以“明”,即心能够认识和理解事物。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心肺都在上焦,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心主血脉,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是气与血的关系。“傅”是帮助、合作之意,所谓“相傅”,是指肺主气可以协助心主血,心肺“相傅”共同发挥作用。心主血脉,但没有肺之宗气的推动,心血不能运行;肺主气,肺气没有心血的营养,肺气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心为阳中之阳,主“宣散”,肺为阳中之阴,主“下降”,这是心肺“相傅”的又一表现形式。什么是“治节”呢?“节”是节奏、节律之意;肺主呼吸,一呼一吸是有节律的,肺气、心血的运动节律,通过呼吸表现出来。人体的营气、卫气都是通过宗气来带动的,而这个带动是有节奏的、有节律的,白天行于阳,晚上行于阴,各二十五度,五十周于身,这就是“治节”的意思。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里用“将军”一词来描述“肝”为阴中之阳脏的特性。若从“柔刚”来说,肝为刚脏,“将军”即有刚脏的含义,所以肝一旦得病,就极易出现肝阳亢盛的表现。肝虽为刚脏,但其生理作用则表现在“柔”的方面,如肝主疏泄、主升发,这些功能都具“柔”的性质,因此若肝脏调理得好,表现出来的不是“刚”而是“柔”,是疏泄、是升发,故曰“谋虑出焉”,这些从临床的角度很容易体会到。总之,“肝”尽管含有相火,相火属于壮火的范围,具有“将军”之象,但是它的生理作用却表现出柔和的特性。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是指“少阳”而言,少阳具有冲和之气,故曰“中正之官”。中医学认为,每一脏都要得到少阳的升发之气、冲和之气才能有生气,所以就有了“十一脏都要取决于胆”的说法。“决断”是“取决”之意,各脏腑都要依赖于胆的升发、冲和之气,即取决于胆的少阳升发之气,用之来维护自己的生机。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是心的外围组织,即“心包”,与“心”同处一个部位。“心”是君主之官,阳中之阳脏,自然“臣”也随之,即“膻中”也属阳中之阳脏。从正副讲,心为正,膻中为副;从主从讲,心为主,膻中为从。心阳以静为用,假使心阳一动,极易发生心火上炎的表现,而从臣则跟着喜动,故曰“喜乐出焉”。“喜乐”是指膻中之阳气喜宣畅、宣发,所谓“心主于表”之说就是指膻中的这一功能而言的;临床上心血管病多表现为心阳不宣,即心阳衰弱,不能喜乐,不能宣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个好理解,脾胃为水谷之海,专司消化和传输由五谷转化来的五味。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道”是“导”之意,“传道”就是“传导”的意思,大肠传导由脾胃传输来的物质。“变化”可以理解为“加工”之意,即大肠负责进一步的加工、分化。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是受盛水谷精微、分清辨浊的意思,这是小肠的功能。“化物”是指化清浊,“浊”不能理解为“污浊”,是“重浊”之意,即指具有厚重特性的物质。“清”是指“精微”,即经胃消磨后的水谷精微,小肠再加以分辨其清浊。“化物而出”,是指小肠将有用的物质再吸收并传输到其他脏腑去的功能。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骨,所谓“作强”,指人体骨骼的支撑功能,这是靠“肾主骨”的功能来实现,故曰“作强之官”。“伎巧”就指“肾精”充沛而言,肾之所以能主骨,要靠肾之精水的养育。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是通泄、排泄的意思,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最清的物质在上焦,次清的物质在中焦,最浊的物质在下焦。《难经》中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是说人体元阳之气的功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的,元气化生阴水,三焦有行水的功能,三焦之所以能成为人体水液之通道,就是因为它是“元气之别使”。“别”是“分”之意,三焦分为上、中、下嘛,“使”是“运用”之意,即人体的元气分布在上焦、中焦、下焦,水液通过元气的推动而流行。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都”与“渚”是一个意思,“州”“都”均指贮水的地方。“膀胱”贮的什么水?一般认为膀胱贮的是尿液,但中医不这样看,中医学认为,只有排出体外的才称为“尿”,与“汗”一样,在没有排出毛孔之前,不能称为“汗”,没有排出体外之前均称作“津液”,故曰“津液藏焉”。人体的卫气与膀胱津液的化生作用有关,所以卫气首先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运行,“津液”中有该排出体外的物质,更多的是化为卫气的物质,故曰“气化则能出矣”。“气化”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气化”是指膀胱的气化功能而言的,因为膀胱的水要靠阳气的蒸发才能化;另一种认为“气化”是总括所有脏腑的气化作用,如心的神明、肺的治节、肝的谋虑、胆的决断、膻中的喜乐、脾胃的五味、大肠的变化、小肠的受盛、肾的伎巧、三焦的决渎等等,都是气化作用。我认为后者的解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这一章分别讲述了各脏腑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很具体,至于君主、将军等的说法,在理解的时候要务虚,要从特性、功能方面来把握。

第二节 以心为主的脏腑说

【原文】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提要】强调在十二脏中是以“心”为主来构成藏象系统的,“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讲解】什么是“相失”,什么又是“不相失”呢?“十二官”的功能相互配合默契就是“不相失”;在十二官之间,某一脏或某一腑的功能出现问题,而使脏腑不能相互为用,这都是“相失”。因此“不得相失”是脏腑重要的生理要素。从阴阳来讲,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从五行来看,五脏之间有承制、生制两方面的联系。总之脏腑之间是个统一的整体系统,只有“十二官”关系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况。

十二官以谁为主呢?文献说“主明则下安”,这个“主”是指“心”而言,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主神明嘛,所谓“主明”,就是“心主神明”之意。只有在“心主神明”的前提下,其他脏腑才会正常运转,故曰“则下安”。这里表述了脏腑之间的主、次关系,即前面所言“贵贱”的关系。

“以此养生则寿”,脏腑之间能不能相互协调,保持一个整体,维系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整体关系,是人体能否保持健康、延长寿命之关键所在。“殁世”就是一辈子、一生之意,终生不生病,健康地生活一辈子,这叫“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若整个社会讲统一、讲整体、讲和谐、讲主次,那么社会就会繁荣昌盛。意思是说治人体、治社会是一个道理。

相反呢?“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君主不能维持其神明的作用,神明不能起到主导的作用,即“主不明”,那么“十二官危”,或多或少要发生病变,人体的健康就要受到危害。于是“使道闭塞而不通”,“使”与前面“十二脏相使”的“使”是一个意思,“使道”是指脏腑之间相互的联系,或曰十二脏相互间作用关系的通路。当然,这个“道”究竟是指什么,是肾精,是经络,是气化,是五行相生相制的“使道”,还是阴阳表里的“使道”?有待我们深入探讨。

不管是什么“使道”,只要相互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协调,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了阻碍,则“形乃大伤”,“形”是形体之意,病变总是要通过形体表现出来嘛。“以此养生则殃”,“殃”是“祸”之意,病痛多了,就无养生而言了。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天下者,其宗大危”,“宗”是封建统治之根本,失去社会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就要乱。所以要“戒之戒之!”意思是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要谨慎对待五脏六腑的关系,要分清五脏六腑之主次。如心为阳中之阳,要保护好这个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要保护好这个阳中之阴;肝主少阳升发,就要经常保持其升发的功能和状态;肾藏精,就要保护好肾精;心和肾的关系是水与火的关系,要维护好这个关系;脾和肝的关系是木和土的关系,要维护好这个关系,等等。总之要维护好“使道”,这是要谨慎对待的。

第三节 认识论的医学意义

【原文】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提要】脏腑的生理功能至精至微,必须细致地探索,不能稍有忽视。

【讲解】“至道”是指上面讲的有关“十二官”的医学理论,意思是说医学理论极其精准、精细,“十二官”虽有定数,但其变化却是无穷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联系会演绎出非常复杂的种种情况,故曰“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怎么能不去探究其中的法理、根源呢!

“窘”是“难”之意,要探究并把握“至道”的法理、根源不是件容易的事,故曰“窘乎哉”。难在什么地方呢?“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这两句话讲的就是“不相使”的问题。“消”是消耗、削弱之意,“瞿瞿”是搞不清楚、糊糊涂涂的意思,“要”是“要害”之意。即人体种种的消耗,种种的病变,有很多时候是搞不清楚原因的,是很难知道关键所在的。“闵闵”是“深远”之意,是说医学的理论很精当、很深奥,又有多少人能彻底地掌握“十二官”相使的规律呢!“良”者善也、高也,又有多少人能成为医学研究的佼佼者呢!

“恍惚”,是指医学理论还不十分完善,人体这个复杂的系统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尽管如此,“恍惚之数,生于毫厘”,医学的问题要搞得一清二楚心中有数,需要一点一点地去观察、去认识,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度量”是“可认识”之意,只要从点点滴滴地去发现、去积累,就可以逐渐搞明白,故曰“毫厘之数,起于度量”。认识可从小到大,从不清楚到清楚,从少至多,逐步拓展,故曰“千之万之,可以益大”,终究可以做到“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形”指人体之“形”,泛指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制”是可解释、可理解之意;即一点一点地,从不认识到“毫厘”,从“毫厘”到“度量”,从“度量”到“推之大之”,医学的理论搞清楚了,人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之谜总有揭开的一天,即“其形乃制”。这一论点,是值得我们汲取的,对祖国医学理论要下工夫去钻研,不要一看到君主、将军一类的旧称,就从根本上否定它,这不是科学的态度,这几句话很有道理,很有深度。

文献最后这些话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强调上述的认识是很有价值的。“择吉日良兆”,即选个好日子;“而藏灵兰之室”,把这些理论记下来,好好保存;“以传保焉”,以传给后人。

这第三节内容基本是在“务虚”,但是所谈的这些认识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答 疑

问:《灵兰秘典论》为什么会以“心”为十二官之主?这于临床有何现实意义?

我认为,所谓十二官以“心”为主,是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下气,心者生之本,阳气为人体之本,这是中医传统理论的认识。在临床上,对患者来说,往往是不怕其伤阴而怕其亡阳。如在《伤寒论》中,病发展到“三阴”阶段,其治疗的原则是首先要保护人体的阳气,病人只要有一分阳气在就有一分生机。如心血管病,从临床的治验来看,重视心气、心阳是主要的、基本的治疗原则,即使是用活血化瘀法,也还是要在扶持心气、心阳的基础上进行,气不行血才瘀嘛,阳衰阴盛是血瘀的基本病机。所以“心”为十二官之“主”的认识,是在强调阳气的作用,这在临床上是有现实意义的。

问:为什么说十一脏要取决于“胆”?它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

所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这是在强调人体生发之气的作用。五脏、六腑,包括“心”,都需要接受天阳的生发之气。在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生阳益胃汤”,在使用人参、黄芪的同时,还要用有助长生发之气的辛散药,如防风、柴胡、羌活、秦艽等。其学术继承者罗天益、汪石山对这个学术思想大加发挥,认为凡用补药,稍用一点有升散性的药物,会增加补药的效果。什么道理?这就是“取决于胆”的意义所在,“胆”含有少阳生发之气,每一脏腑的功能要想维持正常,都要借重于其“生发之气”。

问:脏腑学说中究竟以何脏为主?

关于上述的所谓“强调”,不能绝对化。如《难经》提出“命门”的概念之后,后来者赵养葵、孙东宿等,便提出“命门”为一身之主,这也只是在强调肾中之元阳而已。赵养葵在《医贯》中讲,为十二官之主者不是“心”而是“肾”,是肾中之“命门”;又如李东垣强调后天之本,强调“脾胃”,等等。对这些强调,不应视作是矛盾的,而只是对人体重要生命元素的一种强调方法而已。我们要掌握的是这种“强调”所表达的学术思想,结合到临床上,要依据临床的实际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不能绝对化。《灵兰秘典论》说“心”为十二官之主,不管什么病都去扶“心阳”,《六节藏象论》说十一脏取决于“胆”,又不管什么病都去强调“升散”而排除其他,这都是绝对化。之所以如此,因为临床上遇到的情况都是具体的,表现不同,病位也就不同,脏腑间所形成的关联关系也会不一样,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关键所在,总是辨证论治的要点所在。

问:文中的“治节”是指什么?

“治节”是指“肺主宗气”的功能,肺主之“宗气”可使全身的营卫之气有规律地运行,营气、卫气行于人体是定时、定量的,即昼夜五十周于一身。营气、卫气的运行是要靠“宗气”来推动的,所以“宗气”是人体的动气,如发声、运动、呼吸、循环等都离不开“宗气”的推动,这是肺主治节的意义所在。

所谓“治”是调理、控制的意思,“节”是节律,“治节”可以理解为“调节”。特别是肺的治节,在科学还没有出现的古代,唯有肺的治节是可以通过呼吸计算出来的,如心率一样可以计数,而其他器官活动都不可计数,这是“治节”的另一种含义。

问:文中“肝主谋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谋略”与“将军”是相对待的两个词,“将军”代表刚强的一面,“谋略”代表柔和的一面。肝含相火,其性为阴中之阳,通过若干临床观察,肝脏过“刚”即会生病,需要有柔和之性来调节,所以提出用“谋略”来调节“将军”之刚勇,这样刚柔相济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肝的曲直之性。

在临床上,一般肝病不是“刚”过,就是“柔”过。就“刚”而言,肝阳最容易亢奋,肝火最容易上逆;就“柔”而言,肝气极易郁积不疏,曲而不直。“将军”一词是对“木”性之“直”的形象化表达,“谋略”一词是对“木”性之“曲”的形象化表达,深入地理解“将军”与“谋略”的对待关系,掌握肝脏刚柔相济的特性,这对临床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