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参考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

篇解:这是由两篇不同内容合并起来的文章。前半篇讲运气,后半篇言藏象。前半篇首句有“天以六六之节”之语,后半篇有“藏象何如”之问,因此便以“六节藏象论”名之。《新校正》云:“详从前‘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至此(孰多孰少,可得关乎),全元起注本及《太素》并无,疑王氏所补也。”七篇大论言运气亦为王冰所补,此亦言运气,《新校正》的意见,不为无据。全篇可分作二章。

【讲解】这篇文献可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主要讲“运气”,后半部主要讲“藏象”。前后两部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很有可能是王冰把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的。“新校正”注解说,前半篇的内容,在全元起注本和杨上善的《太素》这两部书中都没有这部分内容,《甲乙经》里面也没有,因此“新校正”等怀疑是王冰所补。我在介绍《素问》成书的时代时提到过这个问题,《素问》总体上有三大部分内容,“运气学”是其中之一,除了七篇大论之外,讨论“运气”的就只有这半篇文献。据此,在王冰之前的《素问》中,没有谁见到过这半篇文献,所以“新校正”的这个意见我是同意的。

王冰为什么要“补”呢?可能是受到当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文献开篇云:“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从中可以看得出“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素问》的七篇大论,主要是讨论“五运六气”的,其中也涉及了不少藏象、病机的内容,特别病机、诊断等内容,是从自然变化到人的生理、病理整合在一起讨论的,而这篇文献“运气”和“藏象”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篇章。

第一章 运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原文】从“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至“当其时则甚也”。

【提要】介绍“五运六气”的一般知识。所谓“运气学说”,是用“五运六气”的方法来观察、认识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学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界不仅不能脱离,而且是密切联系着的,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运气学说”是有现实意义的。此章可分作三节。

第一节 天度气数与运气说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文献中“人以九九制会”的“人”字,我认为一定要改,应该是“地”字,后面有云:“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先谈“天”“地”,再及“人”这样顺理成章。

【提要】提出“天度”和“气数”的概念,特别是阐发了“气数”的问题,因此这节的主要议题就是讲天度和气数在运气中的意义。

【讲解】问曰:什么叫“六六之节”?什么叫“九九制会”?人体的“三百六十五节”又是什么?黄帝提出的这些问题涉及古代象数之学,象数学又作“相术学”。宋朝邵雍研究相术学,他认为自然界很多物质现象是可以用“数”来进行推算的,或曰用“数”来认识、来理解、来表达。相术之学从《河图洛书》起,就是理学学术思想中的主要内容,这里的“六六之节”“九九制会”均是相术学中的概念。

要理解“六”“九”,首先应该从“三”来谈起。中国人认为“三”是个基础数字。为什么呢?《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生之本,本于阴阳”的理念,认为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之本质就在于阴、阳的运动,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每一个细小的生命运动都是遵从阴、阳运动的规律,而“三”正是来源于阴、阳。从“数”而言,“阳数”是奇数从“一”开始,“阴数”是偶数从“二”开始,奇偶相合即阴阳相配,这就是“三”。古文献中“三”即“叁”,多写作“参”,“参”即是“三”。两个“三”,就是“六”,三个“三”就是“九”。

所谓“六六”是“六乘以六”的意思,即三百六,就是一年的天数。“节”是“节制”之意,一种算法而已,“天以六六之节”的意思是六六为一年,这是天度的算法。“九九制会”如何理解呢?所谓“九九”是与天之“六六”相应的,一个“九”由三个“三”构成,两个“九”相合就是四个“九”,四九是三百六,也是天度之数,这就是说地数同样含有一岁之数,“会”是与天之“节”相合的意思。由此看来,地之“九九”是个虚数,只表示和“六”有倍数关系,即包含关系,以表达阴阳相合的一种理念而已。

这样,天数是三百六,地数也是三百六,人为自然之物,于是“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这个“节”,有人理解为“骨节”,这是错误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做了解释,文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明显这是指“腧穴”,腧穴所在称为“节”。人体十二经的腧穴基本上也是三百六这个数,关于这个数字,《灵枢》和《素问》是有些出入的。

这样天、地、人相合,即是“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以构成一个自然生态之系统,故曰“以为天地久矣”,这里的“天地”指整个宇宙而言。

岐伯解释说:“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宇宙有无穷之大,怎样去认识呢?天体再大,总会有个“度”有个“数”,“度”就是“数”,可以用“数”来进行推算。古代天文学家计算出周天的大数是360度,太阳一天运行一度,365度为一个周天,即一年。“正”是“确定”之意,以太阳运动为准,一个周天是365度,所谓“六六之节”“九九制会”都是计算周天度数的一种方法。当然无论是“六六”还是“九九”,都不能正好与天度相合,所以在农历中,用“闰月”的方法来处理这误差问题,两年要一个小闰,五年要一个大闰,使误差局限在五年之内,以确保“正天之度、气之数”。“气之数”是指二十四节气而言,依据古代天文家的算法,一年从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这是90度;夏至过了,有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这又是90度;又经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这又是一个90度;冬至过后,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是最后的一个90度,四个90度即360度,此即所谓“气之数也”。

总之,“天度”是计算日月运行规律的,故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如太阳总是绕“黄道”(从地球上看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轨迹)而行,太阳日行一度,月亮30天行一度。“气数”,即24个节气,也应合360这个数,它具体地反映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气候规律。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尽管现在都使用公历了,这24节气仍在应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时刻不能离开这个“气数”,故曰“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第二节 天度的概念和内涵

【原文】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提要】解释有关“天度”的问题。

【讲解】天地、日月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分纪”,是古代天文学的概念,包括东西南北运行的方位和角度的多寡等内容。如太阳在春分后行于赤道的北边,秋分后行于赤道的南边。“周有道理”,“周”是“整个”之意,如周天度,就是指整个天体而言,指日月运行一周天的规律,“道”“理”还是指宇宙空间方位和度数而言。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这是在具体解释天度的计算方法,周天(一年)之数不是整好360天或365天,都是有盈余的,积攒一年周天度数的盈余,用加“闰月”的方法来处理,就是“积气余而盈闰矣”的意思;两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使时间在两年、五年之后完全重合,再开始新一轮(同一方位和度数)的计算,以保持计时的准确无误。

古人认识“天度”有三个环节,即“始”“中”“终”。“立端于始”,是说天度这么大,按360度计算也好,365度计算也好,总要有个起始吧,这个起始之处叫“立端”,“北极”是天度之端。二十四个节气,反映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也有个“端”,这个端就是“冬至”,冬至一阳生,从“一阳之气”开始计算。一天十二个时辰,也有“端”,这个端就是“子时”,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金匮要略方论》中有“甲子夜半少阳起”之说。总之周天(一年)从“北极”始算,阴极阳升;气候变化是以“冬至”为端、为始;一天的时间是以夜半“子时”为端、为始,这些均称作“立端于始”。

“表正于中”,这是针对太阳来讲的。没有钟表之前,古人看时辰早晚是通过观测太阳的角度来计时的。在古天文台上,有用铜制的表,八尺高八尺长,中间立时针,表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太阳照射下,表中时针的影子指向什么地方就是什么时辰。“表正于中”,“中”就是中午、中央之意,子时是阳之始,午时是阳之正,以这个时刻为正中,“立表于中”意思是在每天的“午”时核对时间。这个方法从汉朝就开始了,那时定都在洛阳,就以洛阳为中心,在其东南西北各1000里处立一个表,以午时为准,核对各表的时间。

“推余于终”,不管计算一天的时辰,还是计算二十四个节气,还是计算一年,总是有“余”数,把所有的余数,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余数问题,最终使时间总能保持准确,这是“推余于终”的意思。

以上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三种计时的方法,就是“天度”的基本概念,故曰“天度毕矣”。

第三节 气数的概念和内涵

【原文】从“帝曰:余已闻天度矣”至“当其时则甚也”。

【提要】讲“气数”问题,又分作三段。

第一段天度与气数的联系

【原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提要】“气数”亦由“天度”而来。

【讲解】问曰:天度已如上述,那么“气数”又是怎么与天度相合的呢?前面讲过,天地均合于360这个数,那么“十日”是什么概念呢?古人认识到“十”是个极数,因为“十”过了又是“一”,如十一、二十一、三十一等。在相术中一般不谈“十”,只到“九”,认为“九”是最大的一个数,因为“九”是个生数,而“十”是个尽数。如《难经》名作《黄帝八十一难》,还是“九九”数之意;《素问》《灵枢》为什么安排八十一篇?也是这层意思。中国古代用“天干”来表示十位的每个数字,称作“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我国的甲子纪年法,在汉章帝以后才有,但是用甲子纪日却很早,可以推到夏商周时期,最迟不会晚于商代。中国在早期奴隶制时期,没有一、二、三、四等符号,计算天日就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什么叫“天干”?“天”是“日”之意,“干”是“个”之意,天日用“十”来计算,后世称作“十天干”,故曰“天有十日”。

“日六竟而周甲”,“竟”是“进”之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循环一次,称作“一进”,经过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六进,把天干数排六次,这就是“日六竟而周甲”的意思。与“天干”之数相对的是“地支”之数,地支是十二个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数与地支数相合来纪年,称作甲子纪年法,甲子纪年不容易记忆,但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计算出来。把天干之数排在上面,共排列六次,下面配以“地支”之数,正好可以排五次,五六相合就是六十个组合,称为一“花甲”。“花”是阴数和阳数混合排列的意思,“周甲”就是一轮甲子之意。

“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甲”仍指“甲子”计算法,一个甲子数是六十,“六复”是反复六次之意,六个六十,共计“三百六十”,“而终岁”即“一年”之意。由此看来,这篇文献与《素问》其他篇比起来,较为晚出,因为这个纪年的方法在汉朝以前是没有的。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这是在引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的话,但有删减,这里不再重复。

“故其生五,其气三”,这是说“五”这个数是由“三”来的,“三”是阴阳的爻数,是阳一、阴二之合,是个奇偶数。阴阳变化而生五行,就有了“五”这个数,如十天干就是两个“五”。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意思是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体也有阴阳,从这个角度来看“皆通乎天气”,即指天、地、人之共性。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三个“三”就是“九”,所谓“九分”是泛指无穷之意,“九”是生数嘛。因此“九野”既指整个太空,也指整个中国地域,天上有九野,地下有九州,在人体有九脏,前面还讲“其气九州九窍”,对这些议论不要机械地去理解,要从宏观的角度去体会,其要旨是指“阴阳”而言。

“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王冰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按照“三部九候论”来解释的,他认为,“形脏四”,一指头角,二指耳目,三指口齿,四指胸中,这是根据《素问·三部九候论》那篇文章来谈的,这个解释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的“形脏”是指膀胱、胃、大肠、小肠等四腑,因为六腑中的“胆”属奇恒之腑,为中正藏精质之腑,与其他脏形的四个腑不一样,古人又认为“三焦”是无形之气,除此而外剩下就是膀胱、胃、大肠、小肠,故曰“形脏四”。因此说,形脏有四,神脏有五,合为九脏,这是具体解释人体“九脏”的含义。

第二段 气数与五运的联系

【原文】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提要】发挥气数问题,还谈到五运的阴阳盛衰关系。

【讲解】问曰:“六六九九之会”已经了解了,所谓“积气盈闰”之“气”何谓?气度从“五”,是由“三”演变而来,“五日”为“一候”,即太阳行天之5度为之一候。为什么要以“五天”为一候呢?因为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五天就是六十个时辰,“六十”是一甲子的周数,故曰“五日谓之候”。三候是十五天,即为一个节气,故曰“三候谓之气”。六个节气,即六个十五天就是一个时令即一个季节,故曰“六气谓之时”。四个时令,即四个九十天就是一年,也就是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故曰“四时谓之岁”。当然这是个基本的算法,因为闰月的关系,有的时候会有些小的变化,但大致如此。

依照运气学家的概念,“气”要分成“节气”和“中气”两部分,在月初者为“节气”,月中者叫“中气”,合称作“节气”。比如正月有“立春”“雨水”,“立春”一般都是在正月初,初二或初三,总之在月初,这叫“节气”;“雨水”一般在十五、十六,或者十四、十五前后,是在一月之中,这叫“中气”。以此类推,又二月有惊蛰、春分,“惊蛰”总是在二月初为节气,“春分”总是有二月中为中气;又“清明”总是在三月初为节气,“谷雨”总是在三月中为中气,等等。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十二个节气、十二个中气。“六气谓之时”,这个“时”不是“时辰”的时,是指“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各从其主治焉”,意思是就四时的气候而言,春、夏、秋、冬的节气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

“五运”是指运气学说,该学说是用五行理论来诠释的,故曰“五运”。“袭”是“承”之意,“承袭”嘛,“承”是“克制”之意,即五运是遵循五行相克规律运动的。《素问·六微旨大论》云:“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可说是对“五运相袭”的具体解释。而这种承袭关系,对维持阴阳的平衡是非常必要的。以“火”为例,“火”一定要有“水”来承袭,才能够维持火气温而不亢的正常状态。大家也许容易理解五行的相生关系,认为相克关系就是不好的、无益的,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五行相生是必要的,相克也同样是必要的,只有相生,没有相克就会出现阴阳偏胜的不正常状态,生态总要平衡才好,这就是“而皆治之”的意思,“皆”指五行的五个方面,“治”就是正常运动的状态。

“终期之日,周而复始”这是指自然的循环规律,如一年四季的顺序是春、夏、秋、冬,今年是这样,明年还是这样,这叫“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时”泛指一天之时、一年之时,“时立”是秩序井然之意;“气布”指正常气候的分布,如春时即木之气布等。“如环”是往复运动之意,“无端”是无穷之意,这就是说,任何物质运动都是永恒的,不仅周岁如此,节气之候也遵循这个法则,故曰“候亦同法”。

“年之所加”是指天干的计数方法而言,因为十天干之数便于推算五运,如“甲己”化土,逢甲、逢己之年均为土运之年,如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寅、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不过“甲”是阳土运,“己”是阴土运。这样看来“五运”与“五行”是有区别的,在五行中“甲”属“木”,五运中“甲”为“土”。年之所加的“加”,是指年干的属性所加,例如今年是甲年,就是阳木所加,今年是乙年,就是阴木所加。意思就是看是什么年,属什么运,阳年就是阳运,阴年就是阴运,如果不懂得年干之“五行之气”加“五运之气”,就搞不清楚“气之盛衰”。如逢甲之年是阳土运,即为盛、为太过;如逢己之年是阴土运,即为衰、为不及。“气之盛衰”会导致虚、实的变化,阴年为“虚”,阳年为“实”,此即“虚实之所起”之意。搞不懂五运阴阳的盛衰虚实关系,就“不可以为工矣”,“工”是“专”之意,意思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天度气数的规律,就不能专于养生、保健、治疗等实践活动。

第三段 五运对人体的影响

【原文】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其中“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应是错简之文。

【提要】自然界阴阳五运之气变化与人的关系,即自然界的气数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人要掌握这些规律来适应天度、气数的变化,而达到保健之目的。

【讲解】问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无端”是“无穷”之意,即“五运”的运行如环无穷,其中有太过、不及的情况,其规律是怎样的呢?答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更立”,指纪年更迭的规律,如遇甲年,这是土年,甲过了是乙,乙年是金年,按照五行推算,土年之后是金年,金年之后是水年,水年之后是木年等。“各有所胜”,即指每一年因主运不同各有主要的气候特点,如土年的胜气是土。“五运”是依据年天干之数来推算的,因此每一运中有两个天干数,如每逢甲年、己年同为土年,甲年为阳土之年,己年为阴土之年,阳土主“胜”,阴土主“虚”,故曰“盛虚之变,此其常也”,这是五运的基本规律。如何推算一年的运势?是阴运,还是阳运?是虚,还是实?这个内容暂不细谈,以后有机会再讲。

问曰:“平气何如?”什么叫“平气”呢?既然五运中有太过之运,有不及之运,也应该有既不太过又无不及之“平气”吧?前面“其生五,其气三”的“三”也包括了这个意思,每个“运”都有太过、不及、平运三气。答曰:平气即“无过者也”。“无过”就是又不太过又无不及之意。

问曰:太过、不及之运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没有直接解释,只是说“在经有也”。“经”应该是指《素问》中几篇“大论”文献,如“天元纪大论”“六微旨大论”“至真要大论”“五运行大论”等,在这些文献中有具体的解释。实际上,关于太过、不及之运,我刚才已经讲了,即逢阳之天干就是太过之运年,逢阴之天干就是不及之运年。既然阳干属太过,阴干属不及,怎么又会出现平气呢?这需要具体地讲运气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简单地说,比如今年是“甲”年,主运太过,但是今年的“司天”之气是不及,两者就抵消了,出现“平气”;今年是“甲”年,如果“在泉”之气是不及,这两者也能抵消而产生“平气”。由此看来,产生“平气”的条件很多,这里暂不讨论这些话题。

问曰:“何谓所胜?”“所胜”是指相互克制而言,即五运之相克说。答曰:以四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春属木,长夏属土,据五行木克土之说,故云“春胜长夏”;长夏属土,冬属水,据五行土克水之说,故曰“长夏胜冬”;冬属水,夏属火,据五行水克火之说,故曰“冬胜夏”;夏属火,秋属金,据五行火克金之说,故曰“夏胜秋”;秋属金,春属木,据五行金克木之说,故“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时”是指春、夏、秋、冬四时,每一时均有自己的属性,遵循的是五行生克的规律,可以用自然气运的规律来解释人体之藏象。如肝应春属木,心应夏属火,脾应长夏属土,肺应秋属金,肾应冬属水。至于为什么,这就是从大量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经过临床观察是有道理的,这样就把气数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了。

问曰:“何以知其胜?”意思是这些规律是怎样推算的呢?下面是回答。“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其”是指五行之气,“皆归始春”,即把“春”作为计算的始端。在“运气学说”中要计算运气之五运相交,是从“大寒”开始计算的。“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一过就是“立春”,在“大寒”节气之间就开始交接第二年的气运了。中国的历书、《资治通鉴》都是这么计算的,这就是“皆归始春”的意思,“大寒”为春之始嘛。有了这个概念为前提,下面来分析太过、不及的问题。

“未至而至,此谓太过。”“未至”是指节气未至,“而至”是指五运之气而言,如“大寒”节气还没有到,而春木之气就已经来了,这是木气太盛。“太过”的气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什么是“所不胜”“所胜”?在五行相克中,凡是所言“不胜”都是指“所不胜”,如木气“所不胜”的是“金”,是指“克我”之气而言;“所胜”是指“我克”之气,如木气的所胜是土,就土、木来说,木是“所胜”的一方。“薄所不胜”,“薄”是“迫”之意,《内经》中的“薄”字在五运六气中都是当“迫”字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太过之木气要逼迫金气,即临床上所谓的“木火刑金”,就是因肝气太旺,而限制了肺金。“而乘所胜也”,“乘”是“加”之意,土是木的“所胜”,木气有余要加给土气,即临床所见肝木克制脾土就是这种现象。总之,这种因“太过”而引发的现象叫做“气淫”,“淫”就是“太过”之意,淫盛、淫掠嘛。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前一个“至”,是指节气而言,后一个“至”,是指五运之气。如大寒已过,而春木之气还没有迹象,这就是主运之“不及”。“不及”的气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则所胜妄行”,如肝木之气弱,则脾土之气妄行。“所生受病”,“所生”是指“生我者”,如生木者是水,木气太衰就要累及肾水,此即“所生受病”。总之,木气不及,不仅脾土妄行,还要影响“所生”之肾水。“所不胜薄之也”,如木气薄弱,金气就逼迫木气。这就是主运不及的规律,主要会影响到两个方面,第一是“所胜”者要妄行,第二是“所生”者要受病,这种因“不及”而引发的现象就叫做“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求其至者”是指运气,“气至之时”是指节气,意思就是要掌握节气和气运之间的关系。如“大寒”时节期间,春木之运是提前了,还是迟到了?提前了是木运太过,迟到了是木运不及。“谨候其时,气可与期。”“时”是指天度、气数而言,“候”是观察之意,“期”是计算之意,意思是一定要仔细地观察,不断地积累观察到的现象,这样才可以摸到规律,并可将其计算出来,预测出来,或者分析出来。否则“失时反候,五治不分”,不掌握天度、气数的运动规律,就没有预见,不能预测太过或不及,假使遇到反常之时运、气候,因为不掌握气运的规律,不懂得天度、气数,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措施。于是“邪僻内生”,“邪僻”是指病变,人就会生病。“工不能禁也”,“工”指医生、大夫,“禁”是禁止、控制之意,作为医者,若对自然界变化规律没有认识,就解决不好疾病的问题。这几句话的精神是说,一定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要认识天度、气数,不这样,在临床上就发挥不出做医生的智慧和能力,不能治病救人。

问曰:“有不袭乎?”“袭”是“承袭”之意,是制约的意思,五行之气是不是也有不承袭的呢?答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这是个否定的回答。“苍天”是指宇宙、天体,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包括天度、气数,“常”是“规律”之意。这是说,自然之气数不能没有规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相袭”(相互制约)是自然法则,若五运之气没有了相互承袭、相互制约的关系,“是谓非常”,“非常”就是不正常,“非常则变矣”,“变”是违背规律而发生紊乱的意思。这个概念是很科学的,对有些事物我们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没有掌握的不等于说就不存在。

问曰:“非常而变奈何?”假使“非常”而突然发生变化,将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答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一旦出现了“非常而变”的情况,人体将受到危害,故曰“变至则病”;“所胜”者病,病变不会太严重,如逢木运之年,木克的是土,若变化是由土气引起,即病也微,故曰“所胜则微”。“所不胜”者病,病变就要严重很多了,如克木的是金,若变化是由金气引起,则情况就比较严重,往往会出现一些大病,故曰“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这是针对“所不胜”者致病而言的,若自身的基础调养就不好,再感受“克我”之邪气,两个不利因素共同致病,故曰“重感”,情况就更严峻了。

“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举例来说,如春天到了,而不是风木之气至,或是寒水主气不退,或是湿土之气提前到来,这些都是“非其时”之气,这种情况影响不会太大;若春天来了,风木之气异常旺盛,到了亢盛的程度,此即“当其时”之气,往往影响就会比较大。

综上所述有两个要点:第一,要区分“所胜”(即我克),还是“所不胜”(即克我);第二,还要区分是“非其时”,还是“当其时”。下面所讲太过、不及对人体的影响,就是遵从这样一个关系来分析的。

第二章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原文】从“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至“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提要】讲藏象的问题。可以分作三节。

第一节 阳气阴味与脏腑

【原文】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提要】讲天之气、地之味,即阳气、阴味与人体的关系,特别是与人体脏腑的关系,阳气、阴味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

【讲解】问曰:天阳与地阴之气相合化生出种种的实体,如动物、植物、人类等,是阴阳两气相合而变生之“形”。由于各种物质的禀赋不同,运动方式不同,所以就有了数不清的物种,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有的是矿物,最高级的是人类,故曰“因变以正名”。问题是,天地的运行,阴阳的变化,影响于万物,各种物质对于阴阳五行之气的禀赋有多有少,这就形成了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可不可以谈一谈——“可得闻乎?”正因为有“孰少孰多”的区别,所以宇宙间的物质是复杂多样的。例如中药的性味,有的药物阳气盛,有的药物阴气盛,由于禀赋五行之气、阴阳之气的多寡不同,所以药物的性味也各异。对整个宇宙来说,物质的复杂多样性是难以想象的。

答曰:“悉哉问也。”这个问题问得好!“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这句文献容易读懂,主要讲讲这个“方”字。科学发展到现在,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人类要认识宇宙,重要的是要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方法对头了,即可以简驭繁。下面是用实例来进一步阐明这一认识。

比如说,自然界中有“五色”,即黑、青、黄、赤、白,这是五种基本色,这五种基本色可以演化出无穷的颜色,故曰“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自然界中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这是基本味,这五种味可以演化出许许多多的味道。比如说“甘”味,有的是甘而辛,有的甘而苦,有的甘而淡等等,故曰“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从人体脏腑来讲,五脏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即五脏对色、味的亲和力是不一样的,如心欲“软”,肝欲“收”,肾欲“坚”,脾欲“缓”等。又如,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肝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再如,脾恶燥、胃恶实、肺怕气逆等。这些都是描述脏腑的个性,故曰“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据此,自然之气、味与人体脏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故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五气、五味进入人体,脏腑得到五气五味之生养,化生出丰富的津液,阴精足便脏腑的功能强健,故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段文献讲述了自然界之气味与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关系,这是人体藏象运动的前提。这一节是过渡段,相当于是藏象学说的前言。

第二节 四时与人体脏腑

【原文】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髪),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提要】讲人体脏腑功能与自然界阴阳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前面讲了天度、气数,在这里把前面的天度、气数的理论与藏象理论结合起来了,提示了这样一个概念:从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入手,根据人和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来认识脏腑的生理功能。

【讲解】我看了这次大家考试的卷子,“藏象”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如藏象的概念、藏象的含义等。“象”是“征象”,《灵枢》上讲“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这个“象”就是“外应”,就是人之体表各个部分的表象,通过表象可以认识体内脏腑的变化,这就是“藏象”的基本含意。换句话说,从体表的某些征象来观察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正常与不正常,或者说观察脏腑的病理变化,这都是属于藏象的范围。

问曰:“藏象何如?”藏象学说都有哪些内容呢?

首先讲“心”。人这个有机体的生存,主要是靠心阳来维持的。前面讲“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都讨论了“阳气”的问题,生命之源来自肾精,维持生命的活动要靠阳气,阳气是生命之本,尤其是心阳,故曰“心者,生之本”。心还主神明,这是心的高级功能活动,所谓“神之变”,是指心能够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知道哪种环境适合生存,哪些环境不适合生存,哪些对人体有害,哪些对人体有利,这些都是“神明”的功能,否则人将没法生存。这是从“藏”的角度讨论的心。那么心的“象”是怎样的呢?“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这就是心之象。心见于体表的征象是“面”,心主血脉,维持血液的循环,所以“其华在面”。心“为阳中之太阳”,心是阳脏之中阳气最多的,这是说心的性质。这个“太阳”与《伤寒论》六经的“太阳”是两回事,这里的“太阳”是“盛阳”之意。“通于夏气”,这是讲心与自然的关系,心聚集了极盛阳气的功能,有如自然界阳气最盛之夏季,故“夏气”有助心脏的功能。例如心血管病的患者,气候转暖了病情也要好些,许多症状都会减轻,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再如,凡是气虚的病人,随着春夏季节的到来,病情都会缓解,临床上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呢?中医学认为,外在的阳气能够补偿体内阳气之不足。“阳中之太阳”揭示了心的性质。

其次讲“肺”。“肺者,气之本”,应该怎样体会呢?除了各脏腑之气外,人体的“气”主要有营气、卫气、宗气,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宗气则出于上焦。肺所主之气主要是指“宗气”。宗气源于自然界,人体每天进食的饮食水谷精微是宗气的物质基础,不过单是这种物质精微还不能产生宗气,需要通过肺的呼吸与自然界的天然之气相结合,才能成为“宗气”。也就是说,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的呼吸到了膻中,膻中是人体的上气海,在这个地方化生为宗气。宗气在人体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即提供能量,人体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主要靠宗气提供能量,甚至于呼吸本身这个运动也要靠宗气推动。由此可知,人体营气、卫气的运行也还是来源于宗气的支持,靠宗气来带动。“宗”是源头之意,故曰“肺者,气之本”。肺的神志曰“魄”,是指一种活力而言。“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这是肺之象,肺的健康与否,都会从皮、毛上反映出来。“为阳中之太阴”,这是讲肺的性质,肺与心不一样,中医学里没有“肺阳”这个概念,古文献中没有“肺阳”的提法,有心阳、脾阳、肝阳、肾阳,而没有肺阳。肺与心虽同居上焦,但心有阴、阳的区别,肺没有。心是阳中之太阳,主向上,主宣发;肺是阳中之太阴,主下降,主内敛。这个“太阴”也不是《伤寒论》六经的手太阴肺经,而是与心的“太阳”相对待提出的。古人认为肺这个器官既不能寒,又不能热,寒则伤肺,影响肺气的功能,热也影响肺气的功能。因此,肺气要内敛才好,下降才正常,所以有“肺主肃降”之说,“肃”是清静之意,一尘不染叫“肃”,清肃之意,这是肺气的特点。因此空气的污染对肺是十分不利的,痰、湿、饮、燥等种种病因都会影响肺的清肃功能,肺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出现咳嗽、喘哮等病变。所以用“太阴”来表述肺气,是很有道理的,非常符合临床的情况。“通于秋气”,这是说肺与自然界的关系,四时中最适合肺的就是秋季,从秋开始阳气逐渐下降,因此清肃的秋气对肺气是有帮助的。

其次讲“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蛰”是冬眠之意,生命还存在但不活动了,这叫“蛰”。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蛰”,就是说气候转暖了,阳气发动了,冬眠的生命开始活动了,或曰复苏了,故曰“惊蛰”。用“蛰”来表述“肾”是怎样的概念呢?肾中有元阳,肾阳与心阳又不一样,肾之元阳要潜藏于内,要潜藏于肾精之中,所以曰“蛰”;肾之元阳潜藏得越充足,越彻底,越有利于人的健康。《素问·刺禁论》中云:“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这一“表”一“里”都是指阳气来讲的,心脏之阳要向外宣散,所以“部于表”,肾脏之阳要潜藏,所以“治于里”。所谓“封藏之本”,是补充、强调“蛰”的含意,“蛰”就是“封藏”。封藏什么?封藏元阳。封藏在什么地方?封藏在肾精之中。“精之处也”,是说肾藏有精水,储有大量的肾精,所以元阳才能封藏在里面。若肾精不贮于肾,元阳就不可能封藏,肾脏就不可能发挥“蛰”的作用。所以一般把“肾阳”称为水中之火,本来水是克火的,但肾精这个水不仅不克火,反而还养火、生火,这是肾阴、肾阳的关系,也是肾的特点所在。“为阴中之少阴”,这是讲肾的性质,肾在下焦为阴,主肾精属阴,这是前一个“阴”的意思;为什么称“少阴”,少阴又不完全是阴的意思,因为肾中还有元阳,所以这里的“少阴”不是《伤寒论》六经的概念,要注意区别开。“通于冬气”,这是讲肾与自然界的关系,肾的特殊功能与自然界的冬气相通,在古人的概念中,冬天虽然寒冷,即使是数九寒天,但是内含有“阳”,如冬天井里有蒸汽冒出。在夏天则相反,越是天气热井里面的水越凉,所以认为夏天是阳在外而阴在内,冬天是阴在外而阳在内,所以自然界的冬气对于肾阳封藏的功能是有帮助的。

再次讲“肝”。在这段文字中,“阳中之少阳”应该是“阴中之少阳”,这里有个错字,与肾为“阴中之少阴”是相对的。“肝者,罢极之本”,“罢”与“疲”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什么叫做“罢极之本”?肝主筋膜,人体全身的筋膜都要靠肝气的支持,要靠肝之津液来滋润、温养。筋膜联系全身的大小关节,四肢的运动强不强健,要看筋膜的状况,而筋膜的强弱来源于肝气的盛衰,因此“罢极”是指筋膜而言,意思是肝气不足,或者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膜,极易出现“罢极”的现象。如临床上的肝炎病人,有个很显著的症状就是浑身乏力,尽管中西医“肝”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但对肝炎病人,中医治疗也是从“肝”来考虑的。总之,“罢极”之本在于肝。肝的神志曰“魂”,是指一种活力而言。“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这是肝之象,肝的健康与否,可以从爪甲、筋膜上反映出来。“以生血气”,这是言肝的功能,人体的气、血若没有肝的少阳春生之气,气血就不能得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其味酸,其色苍”,一般认为这是多余的几个字,因为前面的“心”“肺”“肾”都没有谈这个问题,我同意这个看法。当然意思还是正确的,“酸”是肝之“味”,“苍”是肝之“色”,也可以理解为是肝与自然界的一种联系。“此为阴中之少阳”,这是讲肝的性质,肝属阴脏,肝肾在下焦嘛。肝是不是个纯粹的阴脏呢?不是。“少阳”具有不寒不热的特性,好比春天的天气一样温和,只有少阳才能维持生发冲和之气,正因为是少阳之气,所以肝能够主输泄、主生发。如果肝是“太阳”,那就非亢不可,从病理讲,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阳就要上亢,所以阴虚阳亢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病变。因为肝有相火,所以保持“阴中之少阳”的状态,才能维持“肝”的正常,维持肝脏柔和的气象。“通于春气”,是讲肝与自然界的关系,春温生发之气最适合于肝,最能补益肝中少阳之气,春季对肝脏大有好处。

其次讲脾胃。其中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只是提及而已,但这些脏器还是有共性的。脾胃是“仓廪之本”,人吃进的食物先贮藏在胃里,通过胃消化成为水谷精微,再靠脾的功能运送到五脏六腑,故曰“仓廪之本”。脾胃还有“水谷之海”之称,这两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说脾胃为后天之源。“营之居也,名曰器”,这是说脾胃的功能。“营”指“营血”,“居”是“在”之意,营血之源就在脾胃;脾胃就好比是器皿一样,这与心、肺、肝、肾都不一样。为什么用“器”来名脾胃呢?后面就是解释。“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所谓“转味”是转变、转化、变化之意,食物在脾胃被转变为各种营养物质,而且有入有出。“入出者”,对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来说,比较好理解,其实脾胃也有“入出”的功能,所“出”者,也不都是“糟粕”,还包括“味”,“味”即“精液”,水谷之精华。“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这是言脾之象,“唇四白”是“唇四周”之意,脾的状况可以通过“唇四白”“肌”反映出来。“其味甘,其色黄”也是在描述脾胃与自然界的一种联系。“此至阴之类”,这里的“至阴”,不能理解成“极阴”,“至”是“往复”之意。脾胃在中焦,是上下之枢纽,因此脾胃有转运、入出的功能,“至”就是对脾胃往复传输这个功能的表述,这就是“至阴之类”的意思,是在说脾的性质;脾之所以有转输的功能,主要脾气、脾阳的作用,所以不能理解为“极阴”。“通于土气”,这是在表述脾胃的性质及与自然界的关系,“土”能生载万物,万物变化无穷都化生于土,所以自然界的“土气”与脾胃相通。

此节最后一句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中医学的藏象概念多是以“脏”为中心,为什么说“取决于胆也”呢?这是因为“胆”有少阳升发之气的缘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谓“取决于胆”就是这个意思,即取决于胆的春生之气、少阳升发之气,五脏六腑的任何一个器官,假使没有这种升发之气,就不能维持自身的功能。“取决”可以理解为“借助”之意,五脏六腑借助于“胆”的升发之气,这也是对脏腑共性特征的一种表达。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功能这是谈个性,但都要“取决于胆”,这是它们的共性。这一学术思想也是整体观的一种体现,与《素问·灵兰秘典》里所阐发的“十二官相使”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因此,关于“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解,我同意李东垣的看法,不能从意识形态角度用胆主决断来解释,这样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此节的主要精神,是讲脏腑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联系,特别是从四时、从气数等方面表述了各脏不同的功能特性。

第三节 藏象与脏腑病变

【原文】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提要】从病变角度来讨论藏象,脏腑发生了病变,甚至发展到阴阳闭格的程度,这是非常严重的。

【讲解】这里提出,通过“人迎”“寸口”这两个部位的脉搏可以体察出脏腑的病变。“人迎”脉在喉结旁,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在腕部,手动脉搏动处。从王叔和开始到李东垣等,都强调左手寸口的脉叫“人迎”,右手气口的脉叫“寸口”,左手人迎脉主“外感”,右手的寸口脉主“内伤”,这是后代医家的提法,但《内经》中没有这个说法。古人认为“人迎”处于足阳明胃经脉上,所以可以诊三阳经的情况;“寸口”处于手太阴肺经脉上,可以诊得三阴经的脉。人迎、寸口脉是古人临床经验的总结,一般说来,寸口脉的搏动与人迎脉的搏动大体上是一致的。在《灵枢·禁服》里面这样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与寸口“俱往俱来”,搏动的频率和节奏是一个步调;“若引绳”,就像由一根绳引动的一样;“大小齐等”,即云脉之振幅基本也一样。文献中所谓“盛”,是指脉振幅的大小,有一盛、二盛、三盛、四盛等四个不同的程度。四盛之间呈倍数递增,以什么作为参照呢?是以正常脉为标准的。

先讲人迎脉。“人迎一盛病在少阳”,意思是若人迎脉振幅比常脉大一倍,则病位在少阳,少阳是胆、三焦等部位;“二盛病在太阳”,若人迎脉比常脉大二倍,则病位在太阳,太阳是小肠、膀胱等部位;“三盛病在阳明”,若人迎脉比常脉大三倍,则病位在阳明,阳明是胃、大肠等部位。以上是从病位来讲,若从病因、病性来讲,是指邪气亢盛。如人迎“一盛”是少阳的邪热亢盛,“二盛”太阳的邪热亢盛,“三盛”是阳明的邪热亢盛,若人迎脉超过了常脉的三倍、四倍,这是阳脉盛极,就会出现“格阳”的病变。“格阳”既可理解为脉象,也可理解为病变。人迎脉大到常脉的四倍以上就叫“格阳脉”,格阳脉的出现是阴阳阻绝的缘故,“格”通“隔”,是“阻隔”之意,即阴阳平衡被破坏了,破坏到阳气盛极、阴气阻绝的程度,是阳热盛极的病变。关于“关格”古代注家有很多争论,有的说指病证,有的说指脉象;我的体会是,“格阳”既是脉象又是病证,因为一旦出现“格阳”脉象,是有内在病变作为基础的,那就是阳气亢盛、阴气阻绝。

再讲寸口脉。寸口脉较常脉大一倍病在“厥阴”,大二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就会出现“关阴”,所谓“关阴”就是阴脉盛极而阳脉不通。“关”与“格”是有区别的,“格”是格阳于外,“关”是关阳于内。“关阴”是脉象,又是病变,从临床上看,“关阴”脉有点像热厥症的脉,属于郁证范畴,即火郁证,火气郁积于内之故,治疗时需要把郁于内的火热通散出来。

文献最后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是说人迎与寸口脉俱盛到四倍以上,这就是“关格”为病,是很严重的一种病变,因此“关格”既是脉象又是病证,脉叫“关格脉”,证叫“关格证”。“关格之脉羸”,“羸”是“败坏”之意,在临床上“关格之脉”是危险脉象的信号,说明病变败坏到阴阳离绝的程度了。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所以说“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极”是“尽”之意,“不能极于”是“不能尽于”的意思,即不能享尽天年的意思,故曰“则死矣”。

从病变方面来分析,“关格”程度有不同,病位有不同。“格阳”是三阳证,“关阴”是三阴证,但同样都是热证,“格阳”是拒阳于外,“关阴”是热瘀于内,“关格”的病机是阴阳离绝,是阳亢及阴而气绝。这最后一节的意思,是从病变角度来说明脏腑阴阳的关系。

答 疑

问:“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的临床意义如何?

“心”位于上,又主“火”,以“阳”为用,所以称为“阳中之太阳”,“心”这个“太阳”是不能伤损的。但阳主动,人体在不断地运动中总会不断地消耗阳气,所以古人在养生理论中提出“七损八益”的认识。“七”是阳数,“八”为阴数,“七损八益”就是“阳损阴益”的意思。意思是说,阳易损,要格外地注意保护人体之阳;而由于阴与阳的关系,可以通过益阴来养阳。总之,“心”为阳中之太阳,其功能以阳为主,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心之阳气,不能有所亏损。

“肺”也位于上,属阳位,又手太阴肺经与之相连,所以称为“阳中之太阴”。在上之气要肃降,以降为顺,因此“肃降”是肺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若肺的清肃下行的功能异常,就会出现咳嗽、气喘、咯痰等病变表现。为什么在上之“阳”会下降呢?依据“阴阳”理论,那是因为“阳”中有“阴”,而“阴”要下行、下降;相对来说,“阴”中也有“阳”,所以“阴”会上升,是因为“阳”发动的缘故。因此说“阴升阳降”中含有辩证法的认识。

以上太阴、太阳的认识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很大的区别。对“肺”一般不称“阳”,只提“肺气”,如“补肺气”而不说“补肺阳”,以其以“降”为顺而有别于心阳;也没有补肺阳的药,因为肺脏恶“燥”。与之不同的是,“心”总与“阳”并称为“心阳”,在临床上这些概念是需要把捏分寸的。

问:怎样理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这里涉及天度、气数的问题,首先要搞明白三个环节,即“端”“中”“终”。这几句话的确比较抽象。首先是“立端于始”,“端”是开头,“始”是开始推算,我国早期的天文学是以北极为端,以南极为终,之间是赤道、黄道,一岁之端是“冬至”,一日之端始于夜半子时,凡是要计算天的度数,首先要这样定位,这是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表正于中”,“表”是标识的意思,“表”是用来测日晷长度的,是认识时刻的标准。第三个环节是“推余于终”,即是指前面一句“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是讲闰月的问题,“终”是“齐整”之意;在历法学中,时间上的“差”需要通过一种方法将其消除,如建立闰年、闰月就是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