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太阴”是指足太阴脾经,“阳明”是指足阳明胃经。太阴脾属阴经,主里、主脏,太阴病证在临床的表现以虚证多见;阳明胃属阳经,主表、主泻,病变以实证多见。太阴、阳明的不同病变表现,是由于阴阳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脾与胃,有阴阳、藏泻、虚实的不同特性,两者互相络属,为表里之经,同位于中焦。胃消化的水谷精微,要靠脾来运输,所以有脾为胃行津液之说。脾、胃有阴阳之别,有表里之别,有脏腑之别,这是个性;它们互相络属,共同完成人体所需水谷精微的化生和转输,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要通过脾胃提供,这是共性。鉴于脾胃的密切关系,所以本篇把太阴、阳明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便于了解两者的共性和个性,这就是《太阴阳明论》的基本精神。全篇可分作二章。

第一章 太阴阳明的个性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提要】讨论脾胃的阴阳特性。如阳主天气,阴主地气;阳主外,阴主内;阳为腑,阴为脏;阳道实,阴道虚;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上行极而下,阴下行极而上,等等。

【讲解】问曰:脾胃都在中焦,且有表里关系,病变的表现却不同,道理何在?脾脏为阴,胃腑为阳,胃在上,脾在下,胃属表,脾属里,这是脾胃基本的区别,故曰“阴阳异位”。脾胃可以互为虚实,从逆多端,故曰“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具体来说,太阴病从内者多,阳明病从外者多,故曰“或从内,或从外”。脾胃病变化多端,要从病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故曰“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又问曰:脾胃病变化表现具体有些什么不同呢?“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天气”属阳,“地气”属阴,这还是讲阴阳异位。“故阳道实,阴道虚”,这两句话引起后世诸多医家的议论。如朱丹渓引申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认为阳腑的病变多表现为实证,阴脏的病变多表现为虚证,他在《相火论》中有很多相关的论述。我认为,应该从邪、正的关系来理解“故阳道实,阴道虚”才比较恰当。从正气来讲,“阴道”是指精、血等人体之正气,对此无“实”之说,如钱仲阳讲“肾无实”,肾精可补不可泻,这是从正气来讲的,临床上所谓的阴盛、阴实,都不是指肾精,也不是指阴血,而是指寒湿、水邪之气,所以用泻法。从病邪来讲,“阳道”是指亢盛之邪气,阳道实常常是造成“阴道虚”的原因,阳越亢阴越伤嘛。若阳不足,阴道也不会实,阳不足以化生阴精。当然,阳虚而阴不虚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阴不虚不等于“阴实”。张介宾反对“阳道实”的说法,他认为“阳亦不实,阴亦常虚”。与朱丹溪的见解比较来看,张介宾的认识是从正气方面、生理方面来理解的,朱丹溪的认识是从病变方面、病理方面来理解的,两个人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看似矛盾实则一致。还有人把太阳比喻成“阳道”,太阳天天都一样地照射着大地,所以“阳道实”;把月亮比喻成“阴道”,月有圆有缺,故曰“阴道虚”,但这个认识没有解决医学的实际问题。总之,这两句话影响了后世许多医学家的学术思想。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这就是“阳道实”的例子,贼风虚邪是外来的阳邪。这里“虚邪”怎样理解呢?这个“虚”与人体正气无关,不能理解为邪气弱,虚邪者从西方而来,从冲后而来,所以“虚邪”实际是一种实邪,而且是很强大的一种实邪,比一般邪气都重,更容易伤人;人体若感受了“虚邪”,其病变反应是很严重的,所以古人提出要“避虚邪”,大家可以参考《灵枢·九宫八风》这篇文献。“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这是说在生活方面不检点,起居没有规律,可以造成内伤,内伤以三阴的病变为多见。“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但究竟是哪一腑、哪一脏?这要具体分析。总而言之,阳道实者,是贼风虚邪等外来的邪气引起,阳受之;阴道虚者,是食饮不节、起居不时等内伤引起,损伤正气,阴受之。这里的“阳道实,阴道虚”,是从病变角度来讨论的。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邪入六腑、三阳经,其邪在表,则症见身热、不能卧、喘呼等,这是实证的一些表现,属“阳道实”。“不时卧”是“不能卧”的意思,“时”与“善”是同义,就是睡不好觉,正如《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这就是神气浮的表现。这些表现与内伤者比较,内伤病人比较安静,外感病人总是不安静,尤其睡不好觉,呼吸不畅怎能睡得好呢?

“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满闭塞”是气不运的表现,如脾气不能正常地营运就要出现满胀的表现,精气都不能正常地营运,就要变化而为泻泄。“飧泄”,表现为吃什么泄什么,完全不能消化,这说明“

满、闭塞”属于虚证性质,是脾阳受损的缘故。“飧泄”不能及时治疗,久而久之会变成“肠澼”。据此可知,“飧泄”是急性发作的泻利,而“肠澼”是慢性的腹泻。这就是“阴道虚”的例子,是由于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而损伤了脾阳,损伤了太阴脾气而造成的。例如,《伤寒论》中云:“汗后腹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对虚性的“腹满”要用大量的人参、干姜来温中,才消得了这种腹胀满。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这四句是在解释“阴阳异位”的概念,不仅脏腑是阴阳异位的,人体的关窍也是阴阳异位的,感受邪气的性质也是阴阳异位的,经脉循行也是阴阳异位的。如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这是三阴三阳经脉基本的循行秩序。

正因为阴阳异位,“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阳病先表现于上部,上行至“极”则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从上而下走;阴病下走,下至“极”则反转而上行。这是说阳极变阴、阴极变阳的规律,事物的阴阳变化基本是这样的规律,这就是前面讲的“更虚更实”的意思,“更”是变之意。病可从表入里,也可从里出表,可以从上至下,也可从下到上,可以从阳变阴,也可从阴变阳。病变的上下、表里、阴阳的变化是复杂的。

举个例子来论证上述的理论。如“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是阳邪,先伤阳经,故曰“上先受”;“湿”是阴邪,往往伤里,故曰“下先受”。这里的上、下实际包括了表、里。

这节内容主要讲阴阳异位、阴阳不同,不单是脾胃,还包括手足三阴经三阳经的基本循行也有“阴阳异位”的规律。

第二章 太阴阳明的共性

【原文】从“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至“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提要】是讨论脾胃的生理共性。此章可分成三节。

第一节 脾胃与四肢

【原文】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提要】言脾为胃行津液于四肢,故主四肢。

【讲解】问曰:“脾病而四肢不用”是什么道理?四肢的营养“皆禀气于胃”,“禀”是禀受、秉承之意。胃不能直接把水谷精微之气运至四肢的经脉,一定要借助于脾的运输功能,这样胃中的水谷精微才能达到四肢,四肢的肌肉、经脉才能够得到养护,故曰“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若脾的运输功能弱了,就不能为胃运送津液,故曰“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因此水谷精微之营养就会一天天减少,故曰“气日以衰”。经脉的运行也会受到影响,故曰“脉道不利”。四肢的骨骼、肌肉都得不到胃中水谷精微之气的营养,这就是“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所以四肢不能正常活动,“故不用焉”,“用”是功用之意,轻者活动受限,重者还会瘫废,都属“不用”范畴。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脾主四肢”之说,就是以这段文献作为依据的。

第二节 脾不主时论

【原文】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提要】言脾不主时,非无主也,乃无时不主之意,亦即“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之意。

【讲解】问曰:为什么说“脾不主时”呢?“脾不主时”的“不”要理解为“无时不”之意,不是“不主”而是“无时不主”。“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就是“脾不主时”的含义。脾属土,土位于中央,故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应自然之四时,而主一年四季之中的长夏,长夏在春夏与秋冬之间,中央管四方,中央之气要行于春夏秋冬,脾土之气要行于肝心肺肾四脏,故曰“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各”即指每一时季,“十八日”指每一个季度第三个月的最后十八天,脾土之气就寄王在这四个季月的十八天之中,也就是说脾土不独主春夏秋冬任何一季,故曰“不得独主于时也”。

“各十八日寄治”是怎样计算呢?先来搞清楚一年四季的计时方法。一年十二个月,分别为寅(一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一年分作四时,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每一季三个月,分别命名为孟月、仲月、季月,如一月(寅)是孟春,二月(卯)是仲春,三月(辰)是季春,四月(巳)是孟夏,五月(午)仲夏,六月(未)是季夏,七月(申)是孟秋,八月(酉)是仲秋,九月(戌)是季秋,十月(亥)是孟冬、十一月(子)是仲冬、十二月(丑)是季冬;每个月按三十天计算,一个季度就是九十天,一年共计三百六十天。这就是中国的纪年方法,在此基础上,“各十八日”是指每个季度的第三个月的后十八天,也就是四个季月的后十八天,这四个季月分别是辰月、未月、戌月、丑月,分别把这四个月的最后十八天加起来,共计七十二天,这样一年就有了五个七十二天,共计三百六十天。

脾怎么会不主时呢?就是因为每个季月都有十八天为脾所主,脾不专主某个时节,而是主春夏秋冬四季。由此可知,脾之“代”脉的这个“代”字,就是“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的意思。所以正常的脾脉,也就是胃气之脉象,在春夏秋冬四时都会出现,也就是说肝、心、肺、肾四脏的脉象中都含有脾脉的气象,都含有胃气之气象。因此“脾不主时”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脾与胃一膜相连,脾、胃都是土之精气,故曰“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着”是“连着”之意。自然界的万物都来源于土,都长养于土,而且遵循天地之造化,故曰“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换句话说,土为什么能生万物?就是它有阴有阳,阴阳相互配偶所以能产生万物,这就是土生养万物而法天地之阴阳。所以脾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人体从上到下,无有不受之脾胃之精微,脾胃之精气无有不到之处,故曰“不得主时也”,即脾胃不专主某一时,而是脏腑系统的核心。

第三节 脾胃的功能

【原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提要】言脏腑之所以得禀气于胃,实以脾为之枢纽。

【讲解】问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能为胃行其津液是什么道理呢?前面讲过,“三阴”是足太阴脾经的番号,故曰“足太阴者三阴也”。足太阴脾的经脉贯穿于胃,属于本脏脾,而络于食道,故曰“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这个“三阴”是指五脏而言,意思是太阴脾能把胃消化的水谷精微运送至五脏。胃为脾之表,故曰“阳明者表也”。于是,脾胃便成为脏腑所需水谷精微之来源,为后天之本,故曰“五脏六腑之海也”。阳明自身不能送精微到六腑,仍然要依赖脾的运化才能行气于阳经,故曰“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三阳”指六腑。这样看来,脏腑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是靠脾之运输,故曰“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脾能够帮胃行其津液,所以说“故为胃行其津液”。这就是说,虽然是五脏六腑所需之水谷精微都禀受于胃,但都要通过脾运化的功能才能做到。若脾失健运,脾的运输功能障碍,四肢就不能禀受水谷之气,日久失养,于是“阴道不利”。“阴道”是指经脉、血脉,经脉之道障碍,脾运输功能障碍,于是“筋骨肌肉无气以生”,四肢筋骨、肌肉得不到营养,其结果就是“故不用焉”,四肢失去其功能。

这节内容是通过“四肢不用”这个病变,说明脾胃共同完成营养功能的生理现象。就脾胃而言,各脏腑之所以能够禀受胃中的水谷精微,脾是关键,脾像个枢纽,脾在脏腑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答 疑

问:怎样理解“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胃与脾有表里关系,阳明胃本身的作用是受纳水谷,消化水谷为精微以溉五脏六腑,所以称其为“五脏六腑之海”。阳明之所以能够行气于三阳,是依赖脾来为之运行的,这个“亦”字,就是针对太阴脾来说的,即脾行于三阴“亦”要助阳明行气于三阳。

再从前后文来分析,前面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后面说“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这已经阐明脾有助胃行其津液的功能,行其津液并没有说只限于三阴而不行于三阳。脾与胃以膜相连,尽管脾和胃一个是脏一个是腑,但在生理的构造上是两个相邻的器官,所以脾能够为胃行津液。阳明就是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都要接受胃的水谷精微物质,但必须要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实现。所以说脾主运输,胃主腐熟水谷,二者各司其职,互相联系。这句话意义是明确的,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问:“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的“极”是指什么?

这两个“极”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意思是一样的,阳病在上,病变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谓物极必反也。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转化是要有条件的,这个“极”就是条件,没有“极”就不能转化。古人的思想比较朴素、简洁,是宏观的、抽象的,不像现在是微观的、具体的,有很多科学手段来分析、解释。

不仅上、下有这样的转化,表里也可以有这样的转化。如肺病咳嗽、气喘、胸闷,发展到后来开始出现泄泻、大便溏泄的情况,本来是气上逆为特点,转化为了气下行的特点,条件就是肺气上逆到了一定的程度,由肺影响到了大肠的缘故。当然,也不是每个病都会有这样的转化,在临床上要具体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