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献的录音仅限于答疑,其他内容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此篇文献最后有“得之气厥”句,因以“气厥论”名篇。篇中所论者,本为“五脏六腑寒热相移”的问题,何以谓“得之气厥”呢?高士宗解释说:“五脏六腑,主十二经脉,一气营运,环转不息,脏腑不和则气厥,气厥则寒热相移。”(《黄帝素问直解》)“厥”即“逆而不顺”之意。全篇可分作三节。
第一节 五脏寒气相移
【原文】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提要】五脏寒气相移的病变表现。
第二节 五脏热气相移
【原文】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提要】五脏热气相移的病变表现。
第三节 六腑热气相移
【原文】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提要】六腑热气相移,并以“得之气厥”总结全篇。
答 疑
问:怎样理解“故得之气厥也”?
关于“故得之气厥也”,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的注解是“此邪在脏腑气分”。中医的辨证始终不能离开气分、血分,辨气、血是中医辨证的方法之一,张志聪说的“气分”就是气血之“气”,没有其他特别的含义。比如肝有气分、血分,脾有气分、血分,这是从脏腑来说;从疾病的病位来讲,也有气分、血分之分,比如有的“发热”是病在气分,有的“发热”是病在血分。“气厥”就是脏腑气分受邪出现的病变表现。
问:怎样理解“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肝移寒于心”是病传其“所生”,木生火嘛。心主火藏神,受到来自肝的寒邪侵扰,心神受扰而发狂。“狂”者以热证为多见,为什么寒邪会致狂呢?这是外寒内热证,其病机是寒邪犯心,心阳不得宣达,阳气郁积于中,扰乱神明所致。临床上是可以见到寒火积胸的狂症,这不用怀疑,不管是“寒邪”还是“热邪”,之所以发狂,还是扰乱了心神的缘故。
问:如何理解“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消”应该是热证的表现,为什么说“心移寒于肺”?心、肺是上焦的两个阳脏,一个主“火”一个主“气”,“心移寒于肺”的基本病机说明君火已衰,心火不足不能温养肺经;肺是既怕寒又怕热之娇脏,需要保持比较恒定的温度,肺气不温则不能行水化津液,体内的水液就多起来,所以会出现“饮一溲二”进少出多的表现;肺为水之上源,水排泄多了,肺气就必然消烁,所以“肺消”是指肺气一天天枯萎,不是肺热的问题。事实上,临床上的多尿症或尿崩症,还是以寒证为多见,由于气不能化津液者,治疗要用温养之法,这种“寒”实际上是虚寒,是阳气不足导致的。所以要结合临床实际来考虑,这里的“寒”解释为寒气、寒水是不合适的,实际是气不化津的问题,认识不同治法用药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