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欬”本属肺病,但不是肺独有之病,有肺病及于他脏而为咳者,有他脏病及于肺而咳者,故诊治咳病,必须明了肺与他脏的关系,最是全篇的主要精神所在。

【讲解】“咳嗽”在现代医学中是个症状,在中医学中认为这也可是个独立的病。这篇关于讨论咳嗽的文献认为,“咳”是肺病,这没有什么争议,但不是专属肺病,不是肺脏独有的病。为什么这样说呢?有的咳嗽原发病灶是在肺,但咳嗽长期不能治愈,情况就复杂了。还有的咳嗽,以其他脏腑为原发病灶,由这些脏腑影响了肺脏的缘故。咳嗽病是复杂的,所以文献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认识。既然咳嗽不是肺脏专有的病,那么治疗咳嗽就需要掌握肺和其他脏腑的关系,如肺与肝的关系、肺与心的关系、肺与脾胃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等等,否则就治不好咳嗽。与现代医学比较起来,中医治疗咳嗽有很大的优势。这些年来,我们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由于掌握这个精神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对有些慢性支气管炎,可以从肾来治疗,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十有八九都是从肾来治疗而解决问题的。有的慢性支气管炎是脾胃的问题,有的慢性支气管炎是肝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来辨证论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点,尽管是两千年前提出来的,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也是《欬论》这篇文献主要的精神所在。全篇可分作二章。

第一章 肺病与咳嗽

【原文】肺之令人

,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

,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

,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提要】肺主气,肺气病往往会出现咳嗽,这是基本的病机;五脏病变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肺,而使肺发生咳嗽的病变。

【讲解】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肺能引发咳嗽,这是为什么?“五脏六腑皆令人欬,非独肺也”,引发咳嗽的不单是肺,其他脏也能引发咳嗽。

外来之邪影响到肺而造成的咳嗽,属于外感咳嗽的范围。邪从皮毛而入之所以会影响到肺,是因为肺气与皮毛、卫气相合相通,卫气充斥于皮毛而发挥卫外的功能,故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这是肺咳的基本病机。不管什么致病因子,如风邪、寒邪、燥邪、火邪都可以引发肺咳。除了自然之外邪,寒饮、寒食也可以伤及肺而引发肺咳,手少阴肺经起于中焦而络于胃,所以寒饮、寒食等邪气可以通过经脉而至于肺,故曰“肺寒则外内合”,“外”是指从皮毛而入之邪,“内”是指寒饮、寒食等,外寒可以通过皮毛而入于肺,内寒可以通过肺脉而入于肺。“邪因而客之”,从外、从内之寒邪客于肺,就要引发“肺咳”。寒邪入肺为什么会成为咳嗽?寒主凝滞嘛,肺气凝滞不能宣发,其气势必上逆,咳嗽基本的病机就是气逆,所以治咳嗽的药,不是宣肺就是降肺。“形寒饮冷则伤肺”(参见《难经》)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当然燥热也一样的伤肺,燥热之气从皮毛而入或胃中有热邪也同样能伤肺,风寒暑湿燥火伤肺都是这样基本的两个途径。

什么是“五脏各以其时受病”?如肝多在春时受病,肺多在秋时受病,肾多在冬时受病,这叫“各以其时受病”。但是,是不是肝受病都在春时?心受病都在夏时?那也不一定,这就是“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的意思,如现在是冬季,肝也可以受病,由肾脏影响到肝而受病,这叫“传与之”。病传的规律是由五脏的关系决定的,不仅是五脏,六腑也有病传的规律,临床上“各以其时受病”是少数,“传以与之”是多数。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个统一体,故曰“人与天地相参”,“参”是配合、相应之意,人体一定要在自然界的影响下能动地适应之,与之参合,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故五脏各以治时”,“治时”是“主时”之意,如肝治于春,心治于夏,肺治于秋,肾治于冬。人之脏腑适应四时的能力是有节律的,时多时少、或强或弱地变化着。如果某一个器官,在某一个季节,其适应性差了,就很容易感受外邪,故曰“感于寒则受病”,这个“寒”是“邪”之意,包括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对肺来说,肺的功能不能很好地与外界相适应,感受了外邪,轻则咳嗽,重则泄泻、腹痛,故曰“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这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缘故。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这里的“至阴”是指长夏,即农历六月份,这是对“各以治时”理论的一个补充,是在更深入地解释“五脏各以治时”的概念,是正常的脏与时相应的情况,不相适应了就会“相乘”,是指乘其衰而加之的意思,若五脏健康就无机可乘。

总之,此章涉及了咳嗽病机的轻重浅深,以及本脏病、他脏病传等问题。

第二章 脏腑与咳嗽

【原文】从“帝曰:何以异之?”至“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提要】主要议题,是分别讲五脏六腑病变的咳嗽,这章可分成三节。

第一节 五脏咳

【原文】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

【提要】讨论五脏病变影响到肺,引发的咳嗽。

【讲解】问曰:“何以异之?”五脏皆能令人咳,怎样区别呢?临床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先看肺咳。“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咳症见咳嗽同时伴有喘、呼吸不利等,因为肺主呼吸。“甚则唾血”,血随咳而出,这与呕血、吐血不一样,是咳唾带出来的血,血随着肺气之逆而出。

再看心咳。“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咳症见咳嗽同时伴有心痛,或伴有咽喉不利,病人感觉咽喉有异物,有所妨碍、阻滞,甚则咽喉肿痛、喉痹。为什么呢?因为心脉夹于咽,心脏的经脉绕于咽喉的缘故。从咳嗽、心痛、咽肿、喉痹这些表现来看,多为心火上炎之故。

再看肝咳。“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肝咳症见咳嗽同时伴有胁痛,因为两胁、两胠都是肝经所分布的地方。痛甚则转侧不利,活动受限,或者是两胠下胀满,这都是由于肝之经脉阻滞的关系。

再看脾咳。“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脾咳症见咳嗽同时伴有右胁下痛,为什么?中医学认为“右”是“气”的问题,“左”是“血”的问题,而脾气从于右,肝脉从于左;“阴阴引肩背”,“阴阴”可以理解为“隐隐”地痛引肩背;脾咳严重时,不能活动,活动后咳嗽加剧。

最后讲肾咳。“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肾咳症见咳嗽同时伴有腰背相引而痛,这是肾之经脉的表现,“腰”为肾之府,肾的经脉贯于肾、络于脊、入于肺,所以肾病影响到肺会出现这些症状,甚则咳嗽伴有吐涎,“涎”为清痰,肾主水嘛。

从上述对五脏咳病变表现的描述来看,其辨咳的要点是:第一,脏腑所在的部位;第二,脏腑的属性;第三,脏腑经脉循行的路径;第四,脏腑之所主、所藏、其华、开窍等生理功能;第五,脏腑之间的关系。临床上对其他病的辨证也是这样。

第二节 六腑咳

【原文】帝曰:六腑之欬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欬,乃移于六腑。脾欬不已,则胃受之,胃欬之状,欬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胆汁;肺欬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欬状,欬而遗失;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欬状,欬而失气,气与欬俱失;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而遗溺;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欬状,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提要】讨论六腑病变影响到肺引发的咳嗽。

【讲解】问曰:“六腑之欬奈何?安所受病?”六腑病变引发的咳嗽是怎样的呢?其病机是怎样的?“五脏之久欬,乃移于六腑”,也就是说五脏咳可以累及六腑,咳嗽首先是由脏受病,肺属脏嘛,久咳不愈就要牵涉到六腑,这是因为脏与腑有表里的联系。下面列举了一些例子,这些都要当作示例来看待,不要搞成定义,否则这书就读死了,就没有现实意义了。

脾胃有表里关系,故曰“脾欬不已,则胃受之”。“胃欬之状,欬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咳症见咳嗽伴有呕吐,呕甚则吐蛔,“长虫”是指蛔虫等寄生虫。是不是一定要见到“吐蛔”才算是胃咳呢?那不一定,但确有这种情况。看来古人也知道寄生虫多是寄生在消化系统的,这一点还是很明确的。“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胆汁”,胆咳症见咳嗽伴有呕吐胆汁,这是临床常见的,不一定都吐胆汁,也可见吐清水。“肺欬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欬状,欬而遗失”,这个“失”字是“矢”字之误,“矢”字与“屎”字在古代是通用的,大肠咳症见咳嗽伴有遗屎,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尤其是脾胃虚弱的病人多见。“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欬状,欬而失气,气与欬俱失”,小肠咳症见咳嗽伴有肠矢气,就是因为肠里面的气多之故。“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而遗溺”,膀胱咳症见咳嗽伴有遗尿,这种现象临床也常见。“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欬状,欬而腹满,不欲食饮”,三焦咳要辨上焦、中焦、下焦,像这种“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是中焦的问题,或是中下焦的问题;要是咳嗽出于上焦,应该见到胸满、憋闷,甚至心悸等表现。

以上总结的规律是说五脏如何影响六腑而咳,主要是通过表里关系来论述的。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阴经一定影响阳经?如脾一定就要移于胃,肝一定移于胆,这不一定。脾可以影响到胆,脾也可以影响到肝?这些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要根据病人客观的临床表现来具体分析。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这里提出了肺、胃的关系对辨咳嗽的重要性。肺与胃并没有表里关系,这种认识与前面“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相同,前面也讲了这与肺经的循行有关,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来源于胃,因此肺与胃虽然没有表里关系,但却有经络方面的联系。譬如,咳嗽伴有痰饮,这个痰饮从哪里来的?依据中医学理论,“饮”邪从脾胃而来,所以有“脾胃是生痰之源”一说,这也支持“聚于胃,关于肺”之说。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才“使人多涕唾”,咳嗽多伴有涕唾,“涕”是肺的问题,“唾”是胃的问题;还会出现“面浮肿气逆”,阳明之脉布于面,咳久了颜面会浮肿,这种浮肿不一定是水肿,是气肿,这也支持“聚于胃,关于肺”之说。在临床上涕、唾、面浮肿、气逆的表现,均关乎肺气和胃气,两者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相互影响;生理上两者均主降,病理上两者在气逆方面会相互影响,古人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肺与胃的密切关系。在六腑咳中,多表现为肺胃的关系,故结论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这符合临床所见。

第三节 治咳嗽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提要】讨论咳嗽的治疗问题,是讲用针刺方法治疗咳嗽。

【讲解】问曰:“治之奈何?”怎样治疗咳嗽呢?若咳嗽之病在脏,可以刺“输”穴,如肺咳,那么肺经的输穴是“太渊”。若咳嗽之病在腑,可以刺“合”穴,如胃咳,胃经的合穴是“足三里”。伴有“浮肿”表现者是病在经,可以刺“经”穴,“经”穴要分腑之经、脏之经,如肺经的经穴是“经渠”,胃经的经穴是“解溪”。这是从五输穴来讲咳嗽的治疗,只是提出了治疗的原则而已。所谓五腧穴,即“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荥、输、经、合的理论是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面讲的,大家要了解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看看这篇文献。

总之学习了这一篇文献后,我们要回味一下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精神。咳嗽病的基本病变在“肺”,这是谁也不否定的,因此首先要从病因与肺的关系来辨证,是肺风,肺寒,肺燥,肺湿,还是肺火?第二是要解决肺与他脏的关系,如心与肺的关系,肝与肺的关系,脾与肺的关系等,这很重要;特别是五脏之间的关系,是咳嗽病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的。第三是胃与肺的关系问题,“聚于胃,关于肺”,这个话是有临床意义的。

答 疑

问:应该怎样理解“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与“秋伤于湿,冬生欬嗽”有什么区别?

肺的经脉循胃口上膈而出于肺,所以说“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这里所谓“内外合邪”是指外在的寒邪和内在饮食之寒相合,一方面寒邪从皮毛伤肺,另一方面是胃中之寒从肺的经脉而伤肺。

“内外合邪”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秋伤于湿,冬生欬嗽”怎样区别呢?这里明确了咳嗽是内外合邪引起,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咳嗽是说湿邪在肺中郁遏久了,化热而伤肺,是秋的湿邪长期没有排出去,导致冬天的咳嗽,与这里的内外合邪不一样。这里的内外合邪基本上是肺寒证,而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种咳嗽热化了,是为了解释“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而提出来的,是有前提的。

问:怎样理解“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者为泄为痛”?

这段文字前面主要是讲“内外合邪”概念,而这里是具体地讲“内外合邪”的病证表现。内外合邪,邪气轻浅而在表,只会出现咳嗽;若邪气重深而入于里,就会出现泄、痛的表现。为什么要这样举例呢?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曰:“微则为欬,甚者为泄为痛。”“五脏各以治时”是指五脏各有所主的时节,如肺主秋。这里的“微”和“甚”实际上是说表里的关系,属内外合邪,其邪气轻浅出现在表之证,邪气深重就会出现在里之证。

问:怎样理解“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时”是指五脏所主之时,如肝主春、肺主秋,意思是五脏受病与四时有关,如肝受病于春,肾受病于冬等。这种规律不是绝对的,不都是如此,也有“非其时”的时候,如肝可以受病于春,但是也有不是春天而肝受病的情况,这就是“非其时”受病,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传以与之”,比如肺先受病可传与肝,特别是有相克关系者更容易“传以与之”。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五脏受病有其当令之时,也有由于他脏的传变而受病的,即“非其时”受病,所以才会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欬,非独肺也”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