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 列举诸种痛证的病机而一一辨论之,故名“举痛论”。人体经脉流行,气机环转,上下内外,无一已时,阳和布化,气息流畅,便无痛楚的发生,故论中着重对“气”的发挥;寒气客于经脉,稍有稽迟,疼痛即因之而作,故论中又着重对“寒”的分析。明晰二者,痛楚的病机已基本得其要领,虽偶有热痛,毕竟不是主流。

【讲解】“举痛论”是例举各种疼痛的表现并对其病机进行分辨、讨论的意思,这是《内经》发挥“疼痛”病变的一篇文献。其立论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病在经脉,一是气滞,一是寒邪。疼痛的病灶在什么地方?《举痛论》认为是在经脉,人体的经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经气在其中循环无端,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使人感觉轻快,没有任何痛楚。能引导经脉运行的是经气,经气流畅,经脉就流畅,经气、经脉流畅,致病因子就不能危害人体;倘若由于某种致病因子的影响,经脉之中的经气不流畅了,疼痛便由此发作。疼痛的致病因子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其中造成疼痛的主要病因是“寒邪”,这是由寒邪的特性所为,寒主收敛、主收引、主凝滞,寒邪的这些特性容易导致经气运行的障碍,所以疼痛中的寒证居多,文献列举的十四条疼痛中只有一条属热证,临床上事实也如此。

这篇文献还告诉我们,疼痛病机并不是“通则不痛”那么简单,“不通”只是病机之一。临床上还有很多虚寒性的疼痛,如治疗消化系统的疼痛,即现代医学诊断的“胃溃疡”,在中医看来多属虚寒证,脾胃虚寒的疼痛,方用“黄芪建中汤”,用补法来解决疼痛问题,这就不是单纯的“不通”问题了。所以对疼痛的辨证不能简单化,文献中分析了造成疼痛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列举了十四条。

总之《内经》讲疼痛,其病灶在经脉,其病机为气滞,其病因主要为寒邪,这篇文章的主要精神在此。全篇可以分作四章。

第一章 认识事物的方法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提要】实事求是为治学之极则,“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这就是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虽无关于论痛,却具有至理。

【讲解】这一章的内容看起来与“疼痛”的关系不大,但是这段文献的精神很可取,主要讲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强调“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即要讲得明白,要看得见,要摸得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一般做学问的基本原则。如疼痛的病机虽然很复杂,但可以做到“言而可知”,讲得出道理;也能“视而可见”,能区分出疼痛的性质,是气分的疼痛,还是血分的疼痛;还可以“扪而可得”,来辨别疼痛的表现特征。由此来辨别疼痛的寒、热、虚、实,以及在经、在脏、在腑,这是《内经》认识疼痛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区别各种疼痛的基本方法。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指宇宙,这句话是说,宇宙距离我们太遥远了,是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其中的规律会从人体上反映出来。“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是说往古的事谁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必有合于今才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提倡古为今用。“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厌”是“心服口服”之意,意思是讲给别人听的道理,首先要能说服自己。这些话都是很有哲理的。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是说能够做到这样,或者有这样的态度,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学问务实的态度,“则道不惑而要数极”,那就会很有理智,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这就是大彻大悟,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原文这里是两个“明”字,“所谓明明也”,现在删去了一个“明”,其实这个字用不着取消。明,是理论、知识之意,“明明”的意思是能“有验于人”“有合于今”“有厌于己”者,是最智慧者,是掌握了真正理论知识的人,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就是掌握了真理的人。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希望夫子能“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用自己亲身的经验来“发蒙解惑”。这段话的精神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章 疼痛的病机分析

【原文】从“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至“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

【提要】阐明疼痛的各种病机,这些疼痛的病机都是说得清且容易掌握的,不是虚幻的、模糊的,即“所谓言而可知者也”。此章可作成三节。

第一节 疼痛的基本要素

【原文】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冱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提要】提出疼痛的病灶是在经脉,疼痛的病机是经气不流通,疼痛的致病因子是寒邪,这是引发疼痛的基本要素。

【讲解】问曰:“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卒痛”是暴发性的、急性的疼痛,且疼痛程度不轻,五脏卒痛是什么原因呢?五脏都有可能发生“卒痛”,要知道其中的原因,首先要知道人体经脉的生理。“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是人体经脉的生理,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通畅无阻。若“寒气入经而稽迟”,寒邪之气在经脉之中稽留而迟滞,就会造成“冱而不行”的局面;“冱而不行”与“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相对的,即经脉的正常生理状态被破坏了,经脉迟涩而不能运行。若是“客于脉外”,寒邪之气侵留于经脉之外,“则血少”,寒邪所在之处血液就要减少,原本是血所在之处被寒邪占据了;若是“客于脉中”,寒邪之气停留于经脉之中,“则气不通”,经气不能流通。“少”与“不通”,骤然间改变了“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生理状态,于是疼痛爆发了,故曰“故卒然而痛”。

第二节 疼痛的不同表现

【原文】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提要】列举各种不同的疼痛特点来加以区别。

【讲解】疼痛有哪些不同表现呢?有“卒然而止者”,有“痛甚不休者”,有“痛甚不可按者”,有“按之而痛止者”,有“按之无益者”,有“喘动应手者”,有“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有“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有“腹痛引阴股者”,有“痛宿昔而成积者”,有“卒然痛死不知人”,有“有少间复生者”,有“痛而呕者”,有“腹痛而后泄者”,有“痛而闭不通者”,等等。“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对这些种种的疼痛,怎样来区别认识呢?

第三节 疼痛的具体病机

【原文】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腧之脉则脉冱,脉冱则血虚,血虚则痛,其腧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提要】解释各种疼痛表现的具体病机,因于寒者十有四,热痛仅居其一。

【讲解】为什么有的疼痛会“卒然而止”或“痛甚不休者”?这些大多是因寒邪客于经脉之外而引起,人体脏腑、经络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经脉受寒而失去生理的正常温度,经脉就要发生“缩蜷”,因收缩、卷曲而又出现“绌急”,“绌急”是“拘急”之意,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紧张度高了,又因拘急而牵引到若干“小络”,于是经络变得僵硬而卷曲,影响了经气的通畅,故“卒然而痛”。这种疼痛的特点是“得炅则痛立止”,“炅”是“热”之意,即用温法来治疗,如热敷、理疗、艾灸等方法,服药则需用温经散寒的方法,疼痛就会逐渐消失,这是痉挛性疼痛,是由于经脉拘急引发的疼痛。“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重”是指病邪深重,“中”是“中伤”之意,受寒严重、寒邪深入而引起的疼痛会长期不解,一般的温法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则痛久矣”。这种疼痛可见于虚寒的病人,如消化道的溃疡病,不仅有外寒,还有阳虚内寒,即所谓陈寒痼疾。这种疼痛呈慢性发展的过程,即所谓“痛甚不休”。

为什么会“痛甚不可按”?若“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经脉中的“炅气相薄”,“薄”是“迫”之意,外来的寒邪与体内炅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则脉满”,经脉胀满起来,由胀满而引发疼痛,故曰“满则痛”,而且这种疼痛的特点是“不可按”,多为实证。大家在临床上都有体会,痛而拒按者多实,痛而喜按者多虚。这种实证疼痛的病机是,“寒气稽留”在经脉之中,炅气要去抵抗寒邪,故曰“炅气从上”,于是经脉胀大血气紊乱,故曰“脉充大而血气乱”,这是寒热夹杂的实证性疼痛,其特点是“痛甚不可按”。

为什么有的“按之而痛止”呢?“膜原”是指脏腑与脏腑之间的缝隙,寒邪客于肠胃之间的膜原之中,还没有入于肠胃之中而在肠胃之外,影响了肠胃间血气的分布,故曰“血不得散”,于是肠胃间的小络脉发生痉挛而引发牵引性疼痛,故曰“小络急引故痛”。这种疼痛因寒邪不重,没有影响到大的经脉,病灶浅在,可“按之则血气散”,按摩疼痛的地方使血气正常布散,便可缓解小络脉之拘急,于是疼痛缓解或消失,故曰“按之痛止”。这种疼痛的特点是喜按,多属虚证。

为什么有的疼痛“按之无益”呢?有种疼痛,不管怎么按摩也不缓解,但又不拒按,疼痛也不因按摩加重,这是因为“寒气客于侠脊之脉”,“侠脊之脉”即夹于脊骨两旁的经脉,其部位深在,如太阳经脉循脊骨而下,两边有肌肉包裹,经脉部位比较深,按摩不及,故曰“则深按之不能及”。

为什么有的疼痛之脉象“喘动应手”呢?“喘”是“急促”之意,指脉象很不平静,疼痛而脉现急促不安,是因为“寒气客于冲脉”的缘故。中医经络学讲冲脉起于胞中,“胞中”在“关元”穴对应之处,故曰“冲脉起于关元”;冲脉的一支经脉从关元随足少阴肾经脉上行,沿着腹部两侧上行,即云“随腹直上”,因其起于小腹内故又称为“腹冲”;冲脉是深在的经脉,有血海之称,“寒气客则脉不通”,冲脉之气因之而不通,气滞不通,脉搏就变得躁动不安,故曰“脉不通则气因之,喘动应手矣”。

为什么“心与背相引而痛”,“按之则痛止”呢?足太阳膀胱经脉在背脊的穴位称作“背俞”,这些穴位与五脏相应,寒邪客于太阳膀胱经的五脏俞穴,于是五脏的经脉冱涩不通,经脉中的血液就少了,故曰“寒气客于背腧之脉则脉冱,脉冱则血虚”;血虚不能营养经脉,则出现疼痛,故曰“血虚则痛”;同时由于五脏的俞穴之气血都贯注于心,心主脉嘛,故曰“其腧注于心”;所以其疼痛的特点是“相引而痛”。所谓“相引而痛”是指背俞穴与脏腑之间发生的牵引性疼痛,比如“心痛”同时会出现“背痛”,或者其他脏痛也可出现背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记载,即乌头汤证,这就是“相引而痛”的例子。这种疼痛还有个特点,即按之则痛止,因为按压会使“热气至”,热气至,经脉的冱涩就会得到改善,血流量就会增加,以改变血虚的状况,所以疼痛就可以得到缓解,故曰“热气至则痛止矣”。这种疼痛喜温喜按,属于虚寒证。

为什么“胁肋与少腹部相牵而痛”呢?这是因为“寒邪客留于厥阴之脉”而引发的,因为阴器、胁肋、少腹等,都是足厥阴肝经之脉循行的部位,“寒气客于脉中”,影响了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故发生这些部位的疼痛。

为什么“腹痛引阴股”呢?“阴股”即大腿根部内侧,“厥气”是由寒邪而引起的厥逆之气,厥气随着经脉上行至少腹,少腹经脉的气血不通畅,所以经脉下引而发生疼痛。这是什么经脉呢?根据行于两股内侧来看,主要还是足少阴经脉,少阴经脉行于少腹、阴股之间嘛,这是寒气客于少阴的表现。

为什么会“痛宿昔而成积”呢?是因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小肠络脉的血液冱涩不得注于大经,于是小肠的小络、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宿昔”是指陈旧性的病变,“积”是气血稽留充斥的慢性改变,也就是说这是慢性的、陈旧性的一种疼痛。古人传统的理念认为,“积”不管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只要在经脉都比较好办,若在络脉就比较困难了;叶天士治温病创一新说认为“久病入络”,病久了病邪就会深入于络,治疗往往比较困难。这里有个矛盾现象,“络”是浅在的脉,“经”是深在的脉,“久病入络”说与此认识相反,这怎样理解?其实在经络学说中,络脉有浅在、深在之别,深在之络脉直接与脏腑连接,十二经脉说中有“属”“络”之词,如属于“脾”络于“胃”,表里之经络属关系的“络”,就是指这种深在的“络”,所以络脉不是单指在皮表的细小之脉,深在于脏腑之间的也有络脉,就像现代医学的毛细血管说、微循环说,叶天士的“久病入络”说,就是指深在于脏腑间的络脉。这里所谓“膜原之间”,表达的是邪已深在的概念,因此这种疼痛被称作是“宿昔而成积”的病变。

为什么会“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呢?还有种疼痛的基本病机是“阴气竭,阳气未入”,即阴阳衰竭,主要是阳气衰竭。这种疼痛在临床上表现是很凶险的,包括现在的心血管性疼痛。中医学认为,这是“寒气客于五脏”,内脏因寒气“厥逆上泄”而发生疼痛。所谓“上泄”,是指已经很虚弱的阳气,因阴气枯竭而外脱的现象,即阳气外脱。为什么呢?因为阴气竭了,阴不能涵阳,阳气只能外脱、外越,阳气不能进脏,整个脏器失掉了阳气的温养而发生剧烈的疼痛,这就是“阴气竭,阳气未入”。这种疼痛有两个特点,一是猝发,一是剧烈,发作便“死不知人”而昏厥过去。当然,不是真正意义的死亡,若阳气得到及时的救治,阳气可以复返回内脏,人就可以回苏过来,故曰“复反则生矣”。这种疼痛多见于心阳衰竭的情况。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这是解释“痛而呕”的病机。寒气客于肠胃,肠胃的传导功能受到阻碍,由此引发“厥逆”,即肠胃失去正常的降下功能,逆而上走,即寒气逆,所以腹痛而呕。这种疼痛不是很严重的病情。

为什么会“痛而呕”或“腹痛而后泄”呢?这种胃痛、腹痛不是很严重的疾病,这是因为“寒气客于肠胃”,胃中有寒则逆,故曰“痛而呕”;“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小肠的功能是吸收水谷精微,将剩下的糟粕分泌出来,此即“小肠成聚”,“小肠不得成聚”是说小肠吸收的功能减退了,于是“后泄腹痛”。这种现象常见于消化不良的病证,多因腹部受寒后引发。

上述的十四条疼痛都属于寒证,都是寒邪之气引发的。最后一条讲的是热性疼痛,“热气留于小肠”,小肠发生热性的病变而引发的腹痛,故曰“肠中痛”;并伴有“瘅热焦渴”,“瘅”是“热”之意,如“瘅疟”表现为只发热不恶寒,“焦”是伤津的病变表现,即津液枯涸;于是大便“坚干不得出”,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故痛而闭不通”,腹痛、腹胀、大便不通,这是肠胃热积证,即“承气汤证”。

以上共十五条疼痛病机,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营卫气伤的疼痛。如伤风、感寒而周身疼痛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也有身痛或者头痛。这种外感邪气引发的疼痛,都属于营卫气伤的问题,六淫之邪气伤于营分或者伤于卫分,阻碍了营气、卫气的运行,这属于“气伤痛”。这种疼痛问题不大,除去外邪,营卫的功能恢复了,疼痛就会消失,属风证用“桂枝汤”来解表,属寒证用麻黄汤来散寒。

第二,经络受伤引发的疼痛。经络受到寒邪的侵袭,可引起络脉蜷缩。人体正常的经脉是不会蜷缩的,因为这样才能保持营卫之气的通畅无阻。若受到某种致病因子的刺激,特别是寒邪的刺激,不管外寒还是内寒,经脉、络脉就会发生蜷缩的病变,出现拘急状态,临床上多表现为猝然而痛。

第三,寒热不和的疼痛。五脏六腑有不同的温度需求,如心为阳中之阳脏,它的温度就要高;膀胱是寒水之腑,肾是寒水之脏,它们的温度就要低;不论高、低,都要保持恒定的状态才能够维持其正常的功能。如心肺都在上焦,肺为阳中之太阴,主清肃之气,若把这种对寒热的需求搞乱了,就会出现寒热不适之病变;如心阳不振,或者寒邪入心,就要造成心痛;如燥热之气侵犯肺脏,造成肺的寒热不和,失去清肃的功能,就会发生胸痛。其他脏腑也都需要维持恒温,若寒热关系失和,该寒的而热,该热的而寒,就会因寒热不和而发生疼痛。

第四,血气不通的疼痛。此即“脉不通则气因之”的疼痛,经脉不通,气就因之而不通,这是“不通则痛”的表现,这是疼痛病机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五,经脉失养的疼痛。经脉也好,脏腑也好,都需要血液的营养,若血虚而不能营养经脉、脏腑,就要引发疼痛,如“脉冱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古人虽然不了解“供血不足”的病理,但是他们认识到心主脉,血少而不能注于心,就要发生心痛、心悸等表现,这种就是属于血虚问题,不是“不通”的问题。心脏有这种情况,其他的器官也有这种情况,如《金匮要略》中治妇女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证,就是血虚性的疼痛,这是种持续性的慢性疼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第六,阳衰阴竭血气上逆的疼痛。这种疼痛是比较严重的,即“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阴虚而不能涵阳,阳气外脱,脏腑的功能失去了阳气的主持,这种疼痛是很严重的疼痛。

综上所述,疼痛病机曰营卫气伤、脉络蜷缩、寒热不和、血气不通、血脉虚涩、阳衰阴竭。由此可以得出个结论:中医学对疼痛的认识,其病灶、病位总不外乎在经脉,在脏也是在脏的经脉,在腑也是在腑的经脉;疼痛的病因,多为寒邪之气,因于热邪的较少见;疼痛的病机,归咎为气血的病变,无论虚实寒热何种性质的疼痛,都受到气血病变的影响;疼痛证型基本是寒证,但寒证要分虚实。这是中医学对疼痛的基本概念,因此凡痛归为“不通”的认识是有片面性的,疼痛病机并不那么单纯。

第三章 疼痛的望诊触诊

【原文】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提要】从疼痛在经脉形色方面的表现,来说明“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之理。

【讲解】问曰:上面所述都是“言而可知”的内容,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那么所谓的“视而可见”是怎样的呢?所谓“视而可见”是讲望诊,“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这就是“视而可见”的具体内容。

首先,脏腑的情况可以通过体表的相应部位反映出来,诊断疼痛也是这样,属什么经脉的疼痛,首先就要确定病位,故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比如头痛,就可根据部位来确定疼痛的病位,后头痛属太阳,前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肝;又如腹痛,胸腹痛是心肺的问题,中脘痛、中腹痛多是脾胃的问题,下腹痛是肝肾的问题;再如肩背是心肺的部位,心肺之气系于肩背,肩背疼痛要找心肺的问题;腰为肾之府,腰痛是肾的问题。这就是“五脏六腑固尽有部”的概念,通过看疼痛的部位来推断脏腑病位。关于脏腑应部的认识,有详略之分,详者单是望脸部,就有心额、肾颧、鼻脾之说。

其次,还要“视其五色”,通过气色的改变可以诊断疼痛的性质。如“黄赤为热,白为寒”,病人现面黄或面赤,一般来说都是热证多,当然“黄”还要分阳黄、阴黄,阳黄属实热;有些疼痛,脸色变得煞白,一般来说是病在气分,多属阴寒证,当然寒证也要分是虚寒还是实寒;再如“青黑为痛”,这是肝肾下焦病变的表现,多属肝肾寒盛。这些不同疼痛所伴有的不同气色也属于“视而可见”者。

问曰:“扪而可得,奈何?”言而可知,视而可见,已如上所述,那么“扪而可得”又是怎样的呢?“扪而可得”的疼痛都有些什么具体的表现呢?这里叙述了三种表现。一是主痛之脉“坚”,是指疼痛的地方摸上去感觉有包、有块,很坚硬,比如癥瘕,“癥”的包块以固定不移为特点,“瘕”的包块以有聚、有散为特点,疼痛时可触及,不痛时就触及不到;二是视其主病之脉络,即经脉血色是什么样的,是发青还是发紫,是充血性的还是出血性的;三是视其主病之脉是否有陷下表现,所谓“陷下”就是触摸不到什么,经脉没有任何表现,这往往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多是虚证。这三种情况“皆可扪而得也”。

第四章 情志与疼痛气机

【原文】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提要】从诸种疼痛有关于气的发挥,引申到情志病变亦关乎气的种种病机。

【讲解】问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这里的问题是,情志、寒热、起居等三类致病因子引发疼痛的病机是什么?尤其是情志引发的疼痛。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气逆”有两个含义:应下行而上行叫作“逆”,如肺气逆;虽应上行,但失去常度的上行也叫作“逆”,如肝气逆。“怒”属肝,怒气是肝气逆的表现,甚至还会出现“呕血及飧泄”的表现。“呕血”是血随肝气上逆而吐出,肝是藏血的器官嘛;“飧泄”是过亢之肝气伤了脾土而引起的。这就是“怒则气上”引发的病变。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气和志达,荣卫通利”这是正常的情况呀,怎么会出现“气缓”呢?“缓”在《内经》中有好几个含意,比如“和缓”指正常现象,如脾胃之脉来和缓是有神的气象,还有缓散、缓弱之说,“喜则气缓”的“缓”应该是缓散、缓弱的意思。在《素问·调经论》中有句话云“喜则气下”,就是指“缓弱”的表现。喜太过了,阳气过耗,“下”是“弱”之意,阳不能升举的意思。《灵枢·本神》篇里解释“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也是“缓散”之意,喜乐太过了,神志不能收敛而藏于心脉之中,“惮”是“散”之意。这两处文献可以用来解释这里的“气缓”。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属肺,过悲伤肺,肺气伤了就要造成“心系急”,“系”前面解释过,是指联系脏腑的经脉,肺与心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所以气病了就会影响血,这是“悲则心系急”的意思。“心系急”反过来会造成“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布”是“肺气散乱”之意,“举”是“肺气上逆”之意,即上焦气机不通利。于是“荣卫不散”,营气、卫气的运行都是由肺的宗气带动的,营卫淤积不散,不能行于阴、行于阳,肺气不宣通导致荣卫不宣通;荣卫之气淤积就造成了“热气在中”;热盛就要消耗气,“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属肾,恐惧伤肾,肾气伤首先影响的是肾精,故曰“恐则精却”,“却”是“虚”之意。肾主精属水,水阴升,阳气才能够降,现肾精不足,肾之阴不能上升,心之火得不到调济,肺之气也得不到濡润,水火、阴阳、上下等关系出现了问题,在上的肺气不能下交于肾,肾精精水虚而不能上承,上下阻隔不通,故曰“上焦闭”。“闭则气还”,“气还”是指在上的下不来,在下的上不去的现象,即痞隔不通,“还”可以理解为“坏”,是对阻隔现象的描述。“还则下焦胀”,上下不能交通,则气滞不行,于是出现“胀”的表现,“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主凝闭、主收引,所以“寒”太过则“腠理”闭塞不通,荣卫之气就不能运行,故曰“气收”,即气内敛而不能外散的意思。伤寒病往往要发热,就是体内的阳气散不出去的缘故,散“寒”的药总多用“辛温”,辛温才能解决“腠理闭”“气收”等问题,这是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炅”是“热”之意,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从而导致“气泄”,热的病机与寒的病机是相反的。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人受到惊吓,五脏之神志便动乱不安,即神志散失,所以“心无所倚”,表现为心跳加快,“倚”是“依靠”之意。心能够维持正常,是各脏所藏的“神”来主持的,心藏脉,脉舍神,即神应在血脉之中。“神无所归”,即神动荡不安,不能归于心,故“心失所倚”。神不能自主,就“虑无所定”,即心神不安。“故气乱矣”,这就是气机紊乱的结果。“惊”为什么会造成“气乱”?主要是影响了“神”而引发的。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劳”是劳伤、劳损之意,或者由于饮食不节,或者由于起居不当,身体受到损伤引发的虚劳,表现为“喘息汗出”。“劳”首伤及“气”,气逆则“喘息”,气不外固则“汗出”。“外内皆越”的“越”是失常之意,人体内外的功能都失去了常态,所以“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太过了,心中有解不开的结,故曰“心有所存”。于是“神有所归”,神思集中在这个结上,即归结在所思的问题上。于是“正气留而不行”,所以“气结矣”。

此章是将疼痛的病机归结到气、血两个方面,特别是气的方面,从病因来分析,除了寒热之邪外,还指出有情志的影响,这个补充在临床上是很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