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献的录音仅限于答疑,其他内容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全篇皆论腹中病,故名“腹中论”。高士宗在《黄帝素问直解》中云:“腹中之气,不能从脐腹而行于胸膈,达于四肢,则为鼓胀肿痛之病。腹中之血,不能从脐腹而内通于胞中,外通于经络,则为血枯脓血之病。前节论腹中气血不和,则有腹中之病;后节论土气不和而厥逆,经血不和而热甚,亦有腹中之病。”计全篇论述了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头腹胀痛等六种腹中病。且怀子且生,虽非病,却仍属腹中之事,故亦及之。全篇可分作七节。
第一节 论鼓胀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提要】论鼓胀。
第二节 论血枯
【原文】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提要】论血枯。
第三节 论伏梁
【原文】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提要】论伏梁。
第四节 论热中消中
【原文】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提要】论热中消中。
第五节 论厥逆
【原文】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提要】论厥逆。
第六节 论怀子且生
【原文】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提要】论怀子且生。
第七节 论头腹胀痛
【原文】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提要】论热病头腹胀痛。
答 疑
问:怎样理解“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一般狂症多为实证,怎么又说“虚则狂”呢?狂症在《内经》中记载有两种,有虚,有实。在《灵枢》中“意不存”也称作“狂”,《灵枢·本神》中云:“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这里的狂症就不是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这类表现,这种狂症属于阴证。所以狂症应该分作狂越、狂惑两种类型,“狂越”是阳证,“狂惑”是意识不清,属阴证。有了这个概念了,再看“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一句,是说不该用砭石泻法的时候而泻之,就会导致阳气虚少,阳气虚少导致神志不安、不存,故狂惑不能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