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 “风论”讨论的是“风”的病变,分析了多种风病的病因、病变、病证,均甚博洽。特别提出了关于风病的两个学术观点,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地运用。马莳说:“后世论风,当祖此篇。”(《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全篇可分作二章。
【讲解】“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这是中医学对“风”的认识之一。“风”变化多端,以《伤寒论》中的风证与寒证为例,“桂枝汤证”属风证,其变化非常多,“麻黄汤证”属寒证,其变化就很少。“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是说风证不仅可由外来的风邪引起,由体内变化而生的风证也很多,如中风病,不都是因外邪引起,内伤者更为多见,临床上中风病的变化很快,寒热虚实很复杂。
“风者善行而数变”的认识,很准确地总结了“风”致病的特点。因此治“风”,不管是治外风还是治内风,都要抓住“善行数变”这个特性,而寒证、热证、燥证都没有这个特性。
第一章 风病的病因、病变、病证
【原文】从“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至“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提要】综合叙述风病的病因、病变、病证。可分作二节。
第一节 风病的寒化和热化
【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营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提要】归纳出风病寒化、热化的病变趋势及其临床表现。
【讲解】问曰:风伤人,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这些就是风“至其变化乃为他病”的结果,这里的“疠”是“癞”的异体字,所以不能读成“力”音,要读作“癞”。实际上风伤人还远远不止这些,总之是“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不仅有外感的风证,五脏六腑都有风证。
风病首先要辨寒热,究竟是寒风还是热风?《灵枢·岁露论》中云:“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这个“寒暑”就是指“寒热”,这个“寒”不是指冬天的寒冷,这个“暑”也不是指夏天之暑热,是说风之伤人有寒风、有热风,即有风寒、有风热。如是风寒伤人,皮肤拘紧收缩,汗孔闭塞不通,所以伤于寒多表现为“无汗”。风热伤人就相反了,“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表现为汗出。所以“问曰”中首先问“或为寒热”。后面说“风为百病之长”,就是说六淫邪气往往是通过“风”而侵犯人体的,如风寒、暑风、风湿、风燥、风火等。这就是风邪的特点,所以临床上辨“风”,一定要辨清其属性。
风伤人为什么发生“寒热”病变?风邪外袭,“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于脏,外不得泄于表,一般的外感就处在这样一个状态。若风邪外泄了,表证就消失了;若风邪入里了,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者传三阴,这都是有可能的,就看个体的抵抗力如何了。“风者善行而数变”,是说风性善动而多变。有人认为风属于“厥阴”因此风邪应为阴邪,我认为不能这样联系,还是要从风邪自身的特性来认识,“风者善行而数变”的性质符合阳主动阴主静的概念,因此风邪应属阳邪。风邪是阳邪,所以受风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阳气外泄,阳气不固于表于是“洒然而寒”,“洒”是恶寒的一种感觉。如果阳不外散而内“闭”,体内的热量不得散发,热聚而拥塞就会“闷”,即烦热而闷。由此可见,腠理开洒然而寒,风邪有外解的趋势;腠理闭热而闷,风邪有内传的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可能性,一方面取决于风邪的性质,是风寒还是风热?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寒热虚实的体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如果风从寒变,寒盛则阳衰,脾胃之阳受损,就会引发饮食功能减退,于是吃东西不香了,故曰“其寒也,则衰食饮”。如果风从热变,热盛就要消耗阴血,即消耗人的肌肉,如一个人高烧二天,人就会瘦,这就是“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怢栗”是寒战的意思,表现为肌肉紧缩,感觉很冷,身发抖,手颤动,这是“怢栗”,“怢栗”是发热的前兆,这种病“名曰寒热”。这就是“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的病机。
风伤人为什么会有热中、寒中的病变呢?“热中”是由于风邪循经脉由太阳而阳明,即“风气与阳明入胃”,风邪顺阳明经而入于胃,再循经而上至“目内眦”,阳明经的脉上系于目系嘛。如果是肥胖体质的人,“则风气不得外泄”,于是风从热化,风热之邪不得外泄,就酿成“热中”。这个“热”在肌肉中蒸腾,也叫“蒸蒸发热”,而且还会出现“目黄”,这又转变为湿热了;因为阳明是水谷之海,湿、热交互而两目现黄,“目黄”是中焦湿热通过阳明经脉在外的表现。如果是消瘦体质的人,因肌肉不多,风热浅在容易外泄,就会出现恶寒的表现,就像“怢栗而不能食”那样,“则为寒中”;风邪从寒而化,还会出现“泣出”,阳明经脉上至目内眦嘛,“泣出”即流涕、流泪,是一般伤风感冒的表现。由此可见,风邪入于阳明有寒化、热化的两个病变趋势,肥胖体质多热,故风从热化或湿热化,瘦人体质多寒少热,热容易发泄,故风从寒化。结论是,风邪寒化、热化,除了风邪自身的性质之外,还是取决于人的体质。
风邪寒化、热化的病变还可见于哪些情况呢?如“风气与太阳经俱入”,是说风邪经太阳经侵入,“行诸脉腧”,即入于太阳经的诸多腧穴,如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通过这些俞穴而“散于分肉之间”。所谓“分肉”,是指皮下的肌肉组织,是卫气所散布的地方,所谓“卫气充斥于表”指此而言。“与卫气相干”,风邪与卫气互相干扰,影响了卫气的正常运行,故曰“其道不利”,即卫气运行之道受到障碍。若风从热化,“使肌肉愤而有疡”,是指肌肉生疮疡,“愤 ”是肌肉肿大的样子,这是风从热化于分肉之间,由卫而深入于营的结果。若风从寒化,“卫气有所凝而不行”,风寒邪气使卫气凝聚不行,临床上的表现就是“其肉有不仁也”,“不仁”是指肌肉麻木不仁,即皮肉感觉功能迟钝,这就是风从寒化的结果。由此可见,风邪在营卫遍布于分肉的太阳经,有寒化、热化的两种可能,从热化可以使肌肉愤 而有疡,从寒化可以使肌肉麻木而不仁,而寒化、热化取决于邪、正两个方面的因素。
风邪对人伤害最危险的是什么病呢?是麻风病,即所谓“疠者”,又叫“疠风”。疠风的病机是怎样的呢?“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胕”是“腐”的异体字,“其气”是指营气,营气沾染了热毒邪气,就不能维持清净的正常生理状态,即风热之邪入于营分而热化为风毒腐蚀皮肌而致。于是“鼻柱坏而色败”,麻风病可见到鼻柱溃疡腐烂,呈现出腐败之色,进而出现其他部位的皮肤溃疡。文曰“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实际上麻风病风寒表现不多,初期可见恶寒、发热,若到了“鼻柱坏而色败”的程度,肯定不是风寒的问题了,所以这里的“风寒”要理解为“风邪”,是风邪客于脉而不去,长期滞留于经脉的营分而不能消散,这种病就叫做“疠风”,或称为“寒热”,实质就是麻风病。
总之,风邪为病,可轻可重,这验证了风邪变化多端的特性,无论病情轻重,终不离寒化、热化两端。
第二节 风邪的特性及病证
【原文】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提要】是从病因角度来讨论风病,主要讨论了风邪致病的一些特点。
【讲解】风邪致病的性质也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如“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甲乙”是十天干中的前两位,在五行学说中同属“木”,故“甲乙”即指“春”,与人体的“肝”相应,伤于风邪的人,或曰以此为病因者,即为“肝风”。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可依此类推:夏、丙丁属火,伤则为“心风”;季夏、戊己属土,伤则为“脾风”;秋、庚辛属金,伤则为“肺风”;冬、壬癸属于水,伤则为“肾风”。由此可见,风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性质,对应于人的五脏有不同的亲和力,或者叫做“适发性”,如“春”对“肝”的亲和力强,“夏”对“心”的亲和力强等。当然,这是一般的规律,不是必然的、绝对的,文献的意思是要辨别风邪的性质,特别是内生的风邪,更要有这个概念。辨别风性的方法,中医学是运用五行学说来阐述的,如风燥多应秋,风寒多应冬,风湿多应长夏,风火多应夏,风温多应春等,有了这些基本的概念,才能把病因与五脏的不同性质联系起来进行辨证,因为风湿、风寒、风热、风温、风燥在临床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区别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才有可能进行临床辨证。但不要把文献的意思搞僵死了,春就一定会病肝,这种联系在临床上很难得到解释,历史上一些注家对这段文字的解释是脱离临床的。
风气是普遍存在的致病因子,风可侵入到人体的任意一个经脉,不要认为风气只伤太阳经,《伤寒论》中也有直中三阴的记载,故曰“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五脏六腑之腧”是指十二经脉的俞穴,“中”是“伤害”之意,风邪伤害到五脏六腑之俞,可以引发“脏腑之风”,这就不是外感的问题了,五脏六腑都会有风证的病变。有何不同呢?“各入其门户”,就是说各有其侵入的路径,即侵入的俞穴不同引发的病变就有所不同。如风邪侵犯“心俞”就要引发“心风”,风邪侵犯到“肝俞”就要引发“肝风”,风邪侵犯到“脾俞”就要引发“脾风”,风邪侵犯到“肺俞”就要引发“肺风”,风邪侵犯到“肾俞”就要引发“肾风”。以下是具体的风病病证表现。
“所中则为偏风”,风邪伤害脏腑的俞穴,伤于左就要病于右,伤于右就要病于左,伤于上可以病于下,伤于下可以病于上,这是“所中则为偏风”的意思,“偏”不仅仅是个左右问题,还有上下的问题。例如临床上见到很多中风病人,有的上半身瘫,有的下半身瘫,有的左半身瘫,有的右半身瘫。临床所见的中风病,不是外因引发内伤发作,就是内伤而招致外邪侵入,不是单纯的外感邪气问题,所以张景岳命其为“非风证”。张景岳认为,从外而入内的风是“中风”,“非风”是内部五脏六腑之风,不是由外感而引起,他命“非风”为“真中风”。张景岳的这个学术观点是根据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提出的,李东垣认为“中风”的病因不是外邪,他认为中风病人多是三四十岁的人,脾胃之气受损,由内伤引起而发病。这些讨论均关于中风的病因。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府”是督脉的经穴,如果风邪从“风府”而直上于头,就成为“脑风”。“脑风”有轻、重之分,轻者多表现为慢性的头痛,重者包括现在的脑出血等疾病,这些都属“脑风”范畴。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风邪入于头,则为“目风”“眼寒”,这种情况往往是风中太阳经引起。如“目风”表现为眼睛羞涩、畏光、头晕、目眩;“眼寒”主要表现为眼怕风、遇风流泪等。由此可见,风邪侵犯的部位不同,会引发不同部位的病证。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有饮酒嗜好的人,由于体质的缘故,这种人伤了风邪往往会引发“漏风”。所谓“漏风”,就是多汗症,几乎每天身上都是湿的,衣服随时会被汗水浸湿,皮肤的汗孔像漏了一样,很少有干爽的时候,这是因风湿引动了体内的湿热引起的。嗜酒人的体质湿热重,内有湿、有热,风气要引其外散,所以会汗多,这就是风邪从湿热而变成“酒风”的病机。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房室过度属于内伤,损伤精气,肾精亏损,精枯于内,阳虚于外,表阳不固,所以汗出就很容易伤于风,这是由内伤而引起的风证,属于“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沐”指洗头,古人头发长经常要洗,因沐而受风,会病“首风”,主要表现为头汗、头晕、头痛。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风邪伤于人体长期不能排除,故曰“久风入中”,风邪留滞体内久则损伤脾胃,木克土嘛,或引发“肠风”,或引发“飧泄”。从热化即为“肠风”,表现为便血,这是风热伤了营分的缘故;从寒化,消化不良即为“飧泄”,主要表现是泄泻、完谷不化。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风邪停留在表,存于腠理之中,风性发散,就要引发“泄风”,主要表现为自汗,与酒风、漏风近似,只是汗出没有那么严重,多表现为动则汗出。“泄风”不一定有热,而“酒风”一定有热。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所谓“百病”可归为两类,即外感、内伤。上面列举的外感、内伤等诸病,都以“风”为始因,故言“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他病”是指种种复杂的病理表现,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火等等,这里彰显风善行数变的特性。“无常方”,“常”是“固定”之意,没有固定的表现,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总要从临床表现来具体分析。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致有风气也”,百病都由“风”而起,这对中医的治疗是重要的提示。当然,内风、外风的性质不一样,治疗也就不一样了。
第二章 常见之风病及其诊断
【原文】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墯,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提要】讨论临床所常见到的多种风病,列举了肺风、心风、肝风、脾风、肾风、胃风、首风等病。
【讲解】问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能”在这里要读作“态”,“病态”就是指临床表现,如何分析这些临床表现呢?
肺风之状。风邪侵肺,表现为“多汗恶风”,多汗、恶风是风证最基本的临床表现,许多风证都有这两个症状,这是由风邪的性质决定的,因此要具体分析其他的表现才能辨证。肺风的特点是什么呢?“色皏然白”,是说皮肤白得没有一点血色,肺色主白嘛,肺病之人有种萎象,苍白而无一点红润之色。“时咳短气”,肺主气嘛,肺气不能清肃下降,会出现咳嗽、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病情日轻夜重,白天肺气得到阳气的帮助病情会好一些,到了晚上卫气入阴,肺气孤立无援于是病情加重,这是气虚的现象,肺气不足。“诊在眉上”,“眉上”指“阙庭”,即眉心,两眉中间这个部位属肺。
心风之状。风邪入心,也可见“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焦”是“热”之意,“绝”是指津枯,热伤津嘛,这是热象,即口唇干焦;“怒”是火象,火气上炎嘛,“吓”是指容易受惊,是神不安的表现。现“赤色”,是因为有热,火气炎上嘛。“病甚则言不可快”,甚则语言蹇涩,因为舌为心之苗,少阴经脉通于舌本,热邪耗伤了阴津,舌头强直了,讲话不仅“不可快”,甚至不能讲话了。“诊在口”,“口”指“舌”而言,可以通过舌象来分析。“其色赤”,风热火热重的人,颜面现赤色。中医诊断的理论认为,就面部而言,阙庭属肺,额属心,两颧属肾,鼻属脾,目属肝。
肝风之状。风邪扰肝,也可见“多汗恶风”。肝主疏泄,疏泄功能失常,善悲、善怒,即情志变化明显。色“微苍”,即色青黄。“嗌干”是肝火亢的表现。“时憎女子”,这要结合肝风病人的情志改变来分析,意思是说病人的情绪变得很坏,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喜欢,可以理解为“子女”。“诊在目下”,即言诊在目中,肝开窍于目嘛,这种病人的眼神都有变化。
脾风之状。风邪入脾,也可见“多汗恶风”。“身体怠墯,四肢不欲动”,这是脾虚湿重的典型症状,脾气虚了,湿气重了,周身倦怠。“色薄微黄”,营养不良的面色呈现之色曰“薄”,营养良好呈现之色曰“厚”,“薄”是神气不够的一种表现,色飘薄带黄。“不嗜食”,脾虚而食欲不振。“诊在鼻上”,是指鼻柱,这是脾所主的部位。
肾风之状。风邪入肾,也可见“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这是肾气虚水泛的面容。“脊痛不能正立”,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亏虚,腰脊疼痛而不能久立、正立。“其色炲”,“炲”是黑色,肾色主黑。“隐曲不利”,这句话各注家讲得也不好,王冰也只讲对了一半,“隐曲”即“便泻”之意,《左传》中多处有“隐曲”一词,通常小便曰“斯”,大便曰“隐曲”,“隐曲不利”就是大便不利的意思;肾为胃之关嘛,肾阳虚的病人,大便不正常,或腹泻,或不大便,这是脾肾气虚、脾肾阳虚病人常有的症状。“诊在肌上”,“肌”是指两颧部分的肌肉,是肾主的部位。“其色黑”,两颧发黑,即面色发黑。
胃风之状。风邪入肾,可见“颈多汗恶风”,这里有个“颈”字,因为阳明之脉过颈,颈部阳明脉有“人迎脉”的称谓。“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 胀”是指腹部对寒凉非常敏感,受寒则胀剧,这是胃气弱的表现。“食寒则泄”,吃了寒凉的食物就会腹泻,这也是胃气虚的表现。“诊形瘦而腹大”,因为吸收功能很差,这种病人很容易引发营养不良;阳明主肌肉,所以形体越来越消瘦,而肚子一天天胀大,是胃不能运化的缘故。这就是“胃风”的病机和表现,“胃风”不是外风引起的,是胃阳虚之故。
首风之状。头部受风,表现为“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这个“先风一日”许多注家的解释都不能够说服人,这里的“先”不是先后之“先”,我认为“先”是“开头”之意,是指病一开始即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头痛不可以出内”,这是恶风的表现,只能在室内,极度地怕见风。“至其风日则病少愈”,病人若感到不怕风了,能见风见日了,病就好了,头也就不痛了。这种病叫“首风”,这是三阳之气虚弱的缘故,因为三阳之经气均上于头,头为清阳之府,阳气一少就会恶风、头痛、出汗。
漏风之状。这种病的“汗出”是非常严重的,汗多到“常不可单衣”,穿一件衣服都要出汗。“食则汗出”,吃点东西更要出汗。“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严重时,汗出而喘、恶风,衣服经常被汗浸透。这种病人“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汗出津伤,故口干、口渴,气随汗出而耗散,故不能劳事。此病曰“漏风”,是阳气大虚不能固于外之故,一般来说属“玉屏风散”证。
泄风之状。这种病也表现为“多汗”。“汗出泄衣上”,汗出粘衣。“口中干”,口干咽燥。“上渍”,指上半身汗多,上半身像泡在水里一样。“其风不能劳事”,这种风症的表现是不能活动,劳则剧。“身体尽痛则寒”,表现为身痛、畏寒,这是汗多阳伤,表里之阳俱虚的缘故。
上述列举了一系列的病证,来说明风邪侵犯人体的各种情况。这其中有个基本的观点,即除了饮酒之人中风是因内有湿热之外,其他如五脏之风、首风、漏风、泄风等,主要是人体之气先虚,风邪乘虚而入,这就提示了“气虚”是内风证的一个重要病机。
答 疑
问:怎样理解“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痝”是“庞大”之意,肾风为什么面部会痝然浮肿呢?阳明之脉布于面,但这是肾风,不是阳明的问题呀?这是因为肾的水邪中夹有风邪,风邪挟水气上浮于阳明之脉,即水反侮土。为什么能够反侮土?因为水气里面夹有风邪,风木胜土,水邪借着风木之气侮阳明胃土,所以肾风会见“面痝然浮肿”。“其色炲”,“炲”为色黑,是阴水盛的颜色。“隐曲不利”与面浮肿是一个病机,“隐曲”是指腹泻,也属土的问题。大家看前面,“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王冰解释“隐曲”说“谓便泄也”,王冰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因此“隐曲不利”也是由于水反侮土造成的,水气盛致土不能运化,所以大便可见腹泻。“诊在肌上”,“肌”是脸颊两颧骨上的肌肉,这部分肌肉为肾所主,因此肾风的实质是水与土的关系问题,还是比较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