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 “痹”是具体的病证名称,属于“肌病”范畴,与前面讲的“风”不一样;“风”可以说既是病因又是病证,“痹”只有病证的概念。“痹”是依据病变来命名的,“痹”的字义与“闭”相同,是说某些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主要是侵入经脉,闭塞经脉,使经脉的气血不能正常地运行,气血凝滞而引发“痹”,如高士宗云:“痹,闭也,气血凝滞不行也。”(《黄帝素问直解》)。全篇可分作五节。
【讲解】造成痹症的致病因子主要是什么呢?文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是痹症的主要致病因子,或是风寒,或是风湿。此篇文献指出,对痹症的辨证主要是从五脏六腑入手,分析致病因子侵袭到何经脉。若风寒湿邪侵于三阳经,往往出现六腑的证候;若风寒湿邪侵于三阴经,会出现五脏的证候,这是从病位来讲。从临床表现来看,或者表现有疼痛,或者表现为不疼,或者表现为麻木不仁,或者表现为寒,或者表现为热。从临床表现可分成三大类型: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行痹”,其表现以游走性为特点;所谓“着痹”,其表现以固定不移为特点;所谓“痛痹”,其表现以剧烈疼痛为特点。不管病在三阴经还是在三阳经,都有行痹、着痹、痛痹三种类型的表现。
概而言之,“痹”从病因来看,主要是风、寒、湿;从病位来分析,主要在三阴、三阳的经脉;从病证表现来说,可分行痹、着痹、痛痹三个类型。
第一节 风寒湿与痹症
【原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提要】明确指出风、寒、湿三邪是痹症的主要致病因子,这些致病因子侵犯人体后,随内舍外合之不同而发生不同的病变。
【讲解】问曰:“痹之安生?”痹症是怎样发生的呢?“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杂至”不是说“三气”同时致病,风、寒、湿可单独致病,也可致病因子复合而至,如风寒、风湿、寒湿致病等,这是“杂至”的意思。风、寒、湿三气杂至于经脉,影响经脉血气的正常运行,血气痹着经脉而不行,这就是痹症的基本病机。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风气盛、寒气胜、湿气胜各自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不同的,这是由风、寒、湿三气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风邪”善行数变是其特点,因此临床的表现特征是“游走不定”,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因此称作“行痹”,又叫做“走驻”,即病变部位不固定。“寒邪”主收引、凝结,经脉气血运行受到寒邪的影响,其临床的表现特征是“疼痛”,而且疼痛比较剧烈。“湿邪”重着是其特点,因此临床的表现特征是“固定不移”,因此称作“着痹”,所谓“着痹”,一是指病变部位比较固定,不管是疼痛还是麻木,总在一个位置上;其次是指湿气偏胜的痹,全身发沉是其特征,或腿沉,或手沉,或某些大关节发沉,沉重而不能自如地运动,这是着痹的特征性表现。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因于湿,首如裹”的描述。行痹、痛痹、着痹,在今天的临床还属常见的病证,其表现与上述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
问曰:“其有五者何也?”在临床上所见痹症,不仅仅是行痹、痛痹、着痹这三种,还有五种痹症,这是什么情况呢?痹症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一点在临床上表现也很突出,在座的同学可能都有治疗痹症的经历,会有这个体会。但这里讲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与痹症的关系,与临床所见不一定相符,怎样理解这五个季节的痹症呢?这其中包含了五脏的发病特性。“冬遇此者”是说属肾阳虚的痹症,如素体阴寒气盛的人,表现来的就是“骨痹”,肾主骨嘛;“春遇此者”,春应肝,肝主筋,故可表现为“筋痹”;“夏遇此者”,夏应心,心主血脉,故可表现为“脉痹”;“至阴遇此者”,至阴应脾,脾主肌肉,故可表现为“肌痹”;“秋遇此者”,秋应肺,肺主皮毛,故可表现为“皮痹”。要从两个方面来体会,即季节性和五脏发病特点,后者是主要的。
这段文献还有要结合病人体质来认识的意思。是阳虚体质,是阴虚体质,是气虚体质,是血虚体质,还是湿热体质?不同体质的人反映出的痹症特点是不一样的。在临床上辨痹症,除了季节性外,要结合病人的体质来辨证,病人体质反映出的是脏腑功能的不同状态,由此辨痹,才有临床指导意义。
还有一点要注意,关于痹症的分型,不是说痹症除了行痹、痛痹、着痹之外还有五种痹,不能这样来理解。随季节犯痹症者,有的属行痹,有的属痛痹,有的属着痹。辨春夏秋冬的意义是什么呢?实质是辨痹症的阴阳寒热属性,以及辨脏腑间的关系,把春夏秋冬所应的五脏与风、寒、湿结合起来进行辨证分析。如行痹、痛痹、着痹,是从病因来辨证的,不同病因的痹症其发病特点不同;而致病因子在肝、在脾、在肾、在肺、在心的不同,其发病的特点又不相同。在临床上,痹症的病因和病位两者是不可割裂的。如风气盛,风盛在哪一经?是盛在肝经?还是盛在脾经、肾经?这是需要仔细分辨的。
问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脏腑痹的病机是什么呢?“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这就是痹症的基本病机。“合”是“相应”之意,各脏在体表有其所合的部位,如骨为肾之合,筋为肝之合,脉为心之合,肌为脾之合,皮为肺之合等;痹症发病是由风、寒、湿侵入经脉引起,久之就要传变,传变到所合之脏,即肝心肺脾肾,这就是“内舍于其合”的意思。即“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复感于邪”,是说本已有了痹症,又复感外邪,则加速了从表入里、从外入内的病变进程,即从骨到肾,从筋到肝,从脉到心,从肉到脾,从皮到肺,这里是在强调传变。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个“重”字是不必要的,《甲乙经》里就没有这个“重”字,痹症不一定都有“重感”问题。“痹”是指五痹,即筋痹、骨痹、脉痹、肌痹、皮痹;“时”是指五脏所主之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临床上辨痹症,重要是辨其在筋、在骨、在肌、在皮、在脉,掌握了外在病变表现,便可探索这些病变与内脏的关系。
此节为临床如何对痹症进行辨证,有两点提示:一是要从行、痛、着等来分辨痹症的病因,是风偏重,寒偏重,还是湿偏重;二是要结合脏腑辨证,来分析痹症的病位。这两个方面,对临床辨痹是缺一不可的,痹症的临床辨证取决于对病因、病位的把握。
第二节 痹症脏腑辨证
【原文】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墯,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提要】具体地分析了脏腑痹症的病变表现。
【讲解】凡风、寒、湿等邪传至五脏,就会有相应的病变发生,抓住这些病变的特征,就能够进行辨证分析。所谓“凡痹之客五脏者”是指下面的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肠痹、胞痹等痹症。
肺痹,除了或疼痛、或重着之外,还有肺脏的表现特征,主要有“烦”“满”“喘”“呕”等表现。烦、满是风邪盛的现象。喘、呕是肺胃气逆引起,肺虽在上焦,但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循胃而上行,肺不能清肃下降便“喘”,胃气上逆则“呕”。“烦满喘而呕”只是举例而言,不是肺痹的所有症状,比如恶寒、发热、咳嗽,同样是肺的问题。
心痹,是风寒湿邪气侵犯了少阴心的经脉,经脉随之而不通畅。表现为“烦则心下鼓”,“鼓”是“躁动”之意,即心烦、心悸。甚至于“暴上气而喘”,“暴上”即突然间气往上冲,并伴呼吸不畅,即“喘”。心之阳气降不下去,所以心烦。心属火脏,火热炎上,所以“嗌干、善噫”,“干”是有热,“噫”是气逆,噫、喘都是气逆的表现。“厥”是指邪气厥逆,伤了心神,神志不能自主,就会出现恐惧感。这是心痹的特点,这些还只是伤及气分,属热在气分的病变。
肝痹。肝主筋,卧则血归于肝,肝经受到风寒湿邪气的干扰,卧时血不能归于肝,肝的神志就静不下来,于是表现为易于受惊。肝又是存有相火的器官,火动则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肝气横逆,则腹胀如满弓,就像怀孕一样,“引”为“满弓”之意。这是肝痹主要的临床表现。
肾痹,是邪犯少阴肾经。肾阳虚而寒湿气盛,阳气不能克制阴邪,于是“善胀”。阴邪太盛影响了肾主骨的功能,于是“尻以代踵”;“尻”是指骶骨关节,“踵”是指脚跟,意思是腿脚不利,走路费劲,用尾椎骨来勉强牵动腿脚行走。腰关节,特别是背脊关节受到影响,不能直立行走,头抬不起来,故曰“脊以代头”。这里描述了某些大关节受损后的姿态表现,是骨痹的主要临床表现。当然,不是每个肾痹的病人一定会“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脾主四肢,风寒湿邪犯脾,故见“四肢解墯”,“解墯”是无力之意。太阴脾经络于胃,上膈,下于咽,脾胃之气上逆,所以会“咳”,会“呕”,“呕汁”指呕吐清水。“上为大塞”,中焦以上出现痞满,这是种像被什么东西从里面阻塞着的感觉;“上”指中焦以上,即心胸这个部位,痞隔不通。这是脾痹的主要临床表现。
上面主要讲的是五脏痹,下面讲六腑痹。如肠痹,病在三阳经之“肠”,临床表现为“数饮”,即口干思饮,这里的“数饮”不是热象,是因水饮之邪多了,正常的津液少了。临床上这种矛盾现象是很普遍的,尤其是湿痹,会有口干思饮的感觉,这种情况喝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水喝下去也不能化为津液,反而还增加了水湿之气,这就是气虚湿盛证。“而出不得”,即小便不利。“时发飧泄”,大便也不正常,出现泄泻。“中气喘争”,“中”是指胃肠,肠鸣、气上冲都是“喘争”的表现,均是气虚湿盛的现象。所以气机不通利,气不能行水、化水,是“肠痹”的主要病机。
胞痹,“胞”是指膀胱,有些注家解释为“胞宫”是不对的。其临床表现为“少腹膀胱按之内痛”,即小腹部有压痛。“内痛”不一定是膀胱痛,也不一定是少腹痛,主要还是指两股的内侧有压痛。怎样的痛法呢?“若沃以汤”,好像有一股热气从膀胱往下走,即有种热痛感。“涩于小便”,小便不通利,这是因为膀胱气化不利。“上为清涕”,膀胱经脉上头面,故还有流清涕的表现。
总的来说,要辨痹是属脏还是属腑,主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来辨别,这是临床痹症辨证的基本原则。痹症辨证是如此,其他病的辨证也是如此。文献列举了七种痹症,阐述了如何在临床上分辨痹症之阴阳,痹症辨证要抓住邪犯某经、某脏的特点。
第三节 五脏痹的病机
【原文】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提要】叙述五脏内伤痹症的病机。由风、寒、湿之气外袭所致是痹症病因的一个方面,还有不少的痹症是由内伤引起的,依照中医学理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邪气凑于人体,首先内部要有相应的环境作为条件。
【讲解】“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阴气”是指五脏的精气,也就是五脏的脏气;“静”是指脏气安稳的正常之态,脏气安定,五脏的神志才能够藏于五脏之中;若脏气不够安定,出现偏盛偏衰的局面,神志就不能藏于脏气之中,神志就要消亡。五脏有内伤的病变,六腑同样也会有内伤的病变,如“饮食自倍”,即饮食不节,“肠胃乃伤”,肠胃之气就会受损。这就是说,五脏也好,六腑也好,只要受伤,就有了风、寒、湿等邪气入侵的内在条件。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淫气”是指风、寒、湿等邪气,这里的在肺、在心、在肾、在肝、在脾,是指五脏先伤,不静而躁,淫气乘虚而入。肺气先伤,淫气就要在肺;心气先伤,淫气就要在心;在肾、在肝、在脾同理。所谓“痹聚”,就是脏气一旦伤了,在外之风、寒、湿淫气就要来犯,于是在五脏发生了“痹”的病变。痹聚在肺,会表现为喘;痹聚在心,会表现为忧思重重;痹聚在肾,会表现为遗溺;痹聚在肝,会表现为乏竭,肝主筋膜,肝为罢极之本嘛;痹聚在脾,会表现为肌绝,脾主肌肉嘛。所有的表现,都与各脏的功能特点息息相关。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这有两层意思:首先,痹症若在表的阶段没能解决问题,邪就会入于内,入内侵犯哪一脏,要看具体的情况,哪一脏先虚,就要侵入于哪一脏;其次,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部位、关窍是相合的,这是经络学说所讲的规律,但不是每一个病都一定会遵守这样的规律,这就是“诸痹不已,亦益内也”的另一层意思。“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意思是说,如单是风邪侵袭,且邪气不重,一般发病只在表而不传于里,因为风邪在表是容易治疗的,一般不会“益于内”;如果是寒邪、湿邪等阴邪侵袭,特别是湿邪,重浊、黏滞,不易祛除。这两句话揭示出痹症的两种情况:“诸痹不已,亦益内也”,是说病邪有向内传变的趋势;“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是说被一些单纯的、轻浅的邪气侵袭,也有不传的可能。
问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痹症的病况是复杂的,有的呈急性发作致死,有的呈慢性发作多年难愈,有的很快就康复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悬殊这么大呢?痹症的预后还是要取决于病证的深浅及病性的严重与否。邪伤了脏气,导致脏之阴精、阳气都消亡了,这是痹症最严重者,可至人于死,故曰“其入脏者死”。痹症长期不愈者,是邪气“留连筋骨间”,虽然没有入脏,但病邪也比较深入了,因此不易治愈。有些痹症很快就治愈了,这是病灶浅在,故曰“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在中医学的辨证理论中,认为凡伤于腑者病较轻,伤于脏者病较重,这是因为五脏是人体的核心,是疾病最后的防线,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凡是病邪深入到五脏了,治愈的几率不会太高,即使是高明的医生也只能取得“半死半生”的疗效,这说明病入脏的严重性。
第四节 六腑痹的病机
【原文】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腧,风寒湿气中其腧,而食饮应之,循腧而入,各舍其府也。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腧,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提要】讲六腑痹症的病机,并提出六腑痹的针刺治疗方法。
【讲解】问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六腑痹症的病变、病机是怎样的呢?六腑痹症的发病,还是内在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根本原因还是由于饮食、居处等伤了六腑之气的缘故,故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由于饮食、居处搞得不好,三阳之气先伤,风寒湿之邪才有机可乘。
三阳经都有经穴,三阳都主表,在人体的最表层,若内部腑气受伤了,腑气不能充于各阳经腧穴,于是“风寒湿气中其腧”,即风邪、寒邪、湿邪就从腧穴进入体内,这是“中其腧”的意思。“而食饮应之”,“食饮”就是指前面提到的食饮、居处,意思是说,外有邪气从经腧而入,内有食饮所伤的病变来应之,如胃先伤足阳明经就会有反应,如肠先伤手阳明经就会有反应,这是“食饮应之”的意思。若外邪侵犯手三阳经,就循手三阳之腧而入;若外邪侵犯足三阳经,就循足三阳之腧而入,故曰“循腧而入,各舍其府也。”
问曰:“以针治之奈何?”痹症在临床上如何用针刺来治疗呢?“五脏有腧,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这是讲痹症的治疗方法。腧、合是指井、荥、输、经、合的“五输穴”。按照经络学理论,每条经脉都有“五输穴”,临床上灵龟八法、子午流注等针刺法,基本都是选用五输穴来治疗的。五输穴在手者不过肘,在足者不过膝,都属于远端的经穴,从疗效来看,选用远端经穴,比选用病位的经穴、近端的经穴效果要好得多。具体的方法是“循脉之分”,循其经脉之分布,如手太阴肺经的五输穴,足太阴脾经的五输穴等。“各有所发”,选择五腧穴经气发动之机,“发”是指五输穴的脉气发动;“各随其过”,“过”就是病之所在,是指病性、病因、病位等,此即辨证施针,选什么穴,用什么手法,这都取决于病之虚实阴阳。“则病瘳也”,“瘳”是愈之意。五输穴对痹症的治疗,可以说是针灸治疗的强势所在,从临床疗效来看,比循经取穴治疗的效果要强得多。
第五节 痹症与之营卫
【原文】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提要】从营气、卫气的生理来阐述痹症的病机。
【讲解】问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痹症与运行于经脉之外的卫气和运行于经脉之内的营气有什么关系呢?
先看营气的生理。营者来自“水谷之精气”,营气能够到达五脏六腑,即“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因为营气“乃能入于脉也”,可以“循经脉上下”,而“贯五脏,络于六腑”。
再看卫气的生理。卫者是“水谷之悍气也”,“悍”是强有力的意思,与营气比较来看,卫气在人体中的运行比营气要强而有力得多,故曰“其气慓疾滑利”;“慓”是“强”之意,“疾”是“快”之意,卫气流动既有力又迅速,所以卫气“不能入于脉”,而是行于经脉之外。行于经脉之外的卫气也是循经而行的,如太阳经从头到足,卫气也是循太阳经的经脉从头到足。在体表,卫气行于“分肉之间”,这是因为皮肤中存有三阳经的络脉。在体内,卫气充满于脏腑之间,故曰“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肓膜”是脏腑之间的空隙,“熏”是温养之意;营气是阴气,其作用是濡养,卫气是阳气,其作用是温养,人体恒定的温度是靠卫气来维持的。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这里所谓“逆”“从”,是针对营卫之气的生理来说的。若营卫之气强健,不与风寒湿气相合,就不会病痹;若营卫之气虚弱,风寒湿邪进入营分、卫分,就会病痹。合与不合,取决于营卫之气的强弱。
问曰:痹症是风、寒、湿邪气所致,为什么会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等种种不同的表现呢?
寒气盛者为“痛痹”,这是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寒性收引、凝结,经脉收引凝结所以疼痛严重,这符合临床所见。疼痛的严重程度,与寒气盛的程度成正比,故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有的痹症表现为“不痛”,而是“不仁”,即肌肤的知觉迟钝,或是对寒热感觉迟钝,或是对疼痛的感觉迟钝,都叫“不仁”,是肌肤知觉异常的表现。一是由于风寒湿气“病久入深”,从皮毛深入到肌肉之中,影响了营卫气之运行,故曰“营卫之行涩”;二是“经络时踈”,“踈”者“少”之意,营卫之气少了,不能润养、温养经脉,“故不通”,“通”字是“痛”字的误写,这里是在解释“不痛”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营”是“营养”之意,皮肤缺乏营卫之气的营养,所以就表现为麻木不仁;如固定一个姿势的时间长了就有发“麻”的感觉,这是营血运行不好的缘故;如寒冬时节因天气冷而手足有冻“木”的感觉,这是阳气运行不够的缘故。这是对“麻木”的基本认识,如用“黄芪五物汤”治疗“血痹”,就要用大量的“黄芪”来解决“经络时踈”的问题。
有的痹症表现为“寒”证,症见四肢关节发凉、畏寒等,这是因为“阳气少,阴气多”的缘故,关键是卫阳少了,卫气不能温养的缘故。“阳气少,阴气多”有两种情况:有的是由于阳气少而寒湿邪气重了,多属实寒;有的就是阳气少了,而寒湿邪气并不重,多属虚寒,临床上所谓的虚寒证,主要是虚而不是寒。“与病相益”是指阳气少而阴气多的情况,意思是本来阳气就少,阴气再多阳气就更少了。“故寒也”,所以病人特别怕冷,尤其关节特别感觉凉。如果属于虚寒痹症,那就是“桂附八味丸”证;如果是阳不足而寒湿重,那就是“乌头汤”证了,要用大量的“乌头”才能够温散寒湿。
痹症的“热者”临床上虽不多见但还是存在,如风热证、湿热证,具体表现为或皮肤或关节的热痛,特别是关节的热痛多见,这是因为“阳气多,阴气少”的缘故。一般“阳气”是指人体正气,这里的“阳气”是指阳热邪气;一般“阴气”多指寒湿邪气,这里的“阴气”是指脏气,要这样来理解“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是什么意思呢?“病气胜”是说邪热重,如临床上见到风湿热证的关节肿大;“阳遭阴”,“遭”在《甲乙经》中是“乘”字,我看“乘”字比“遭”字更贴切些,“乘”是“加之”之意,即阳热邪气加之于经脉中的营气,这是“阳遭阴”的意思。“故为痹热”,《甲乙经》中为“故为热”,没有“痹”字,本来讨论的就是痹症嘛。
湿痹又有什么表现呢?湿痹者“多汗”,皮肤经常是湿润的,很少有干爽的时候,故曰“多汗而濡”,这是湿气太重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阳气少,阴气盛”,这个“阳气”是指人体之正气,这个“阴气”是指湿邪,即阳气少而不能抵御阴寒湿气的缘故。阳气越虚阴寒越胜,于是“两气相感”,“两气”是指正气与邪气而言,即阳气虚而邪气胜,“故汗出而濡也”。“两气”相较关键在阳气虚,主要矛盾在于“阳气少”,治疗时只有把阳气扶起来了,才能排除湿气,单靠药物去祛除湿邪是不够的,这就要温阳祛湿。
问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症不疼,又是什么原因呢?有的痹症表现主要不在“痛”,还有其他的一些表现,如有的周身发沉,有的筋脉拘挛,有的肌肉麻木不仁,有的关节寒凉。风寒湿邪痹阻在骨,则表现为身重;风寒湿邪痹阻在筋,则表现为筋脉拘挛;风寒湿邪痹阻在肉,则表现为肌肉麻木不仁;风寒湿邪痹阻在皮,则表现为畏寒怕冷。“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像这样的一些痹症就没有“痛”的表现。
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有脱文,因为没有谈到“燥痹”,但前面有“或燥”的提法。临床是有燥痹的,症见皮肤干燥、无汗,而且表现还很严重。有的因于湿,湿邪阻滞经脉,经脉不能流通,营气不能流通,所以无汗;有的是因于热,燥热伤津而无汗。
文献最后说“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这个“虫”字应该是个错字,有两种可能:一是“螣”(音“疼”)字的简略写法,因为“螣”也有个虫字,“逢寒则螣”,“寒气胜者为痛痹”嘛,寒气胜之痹以疼痛为特点;一是“急”字之误,在《甲乙经》中是个“急”字,“逢寒则急”,寒盛经脉拘挛,这个“急”字容易理解,且与后面的“纵”字是对待的。有的注家说是“如虫行”,寒证不见“如虫行”的症状,只有风证可见“如虫行”,所以这个“虫”字在这里是不对的。总之,痹症基本上可分为寒、热两大类,“风湿”也属寒一类,这与临床相符,痹症寒湿证多,而热证少。
答 疑
问:怎样理解“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痹症为什么不痛?这是气血不足病邪更加深入的表现,这是比疼痛更严重的现象,“痛”说明气血还能周流,“不痛”说明气血不足而不能为之周流了。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谈到气伤之痛,痛总是在气分,《素问·举痛论》篇也有这个精神。结合这里“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来理解,我的看法是凡是气虚而邪气又不很重的,一般都不痛。
问:怎样理解“宗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