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和答疑,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篇中所解六经六气之太过不及诸病,大多出于《灵枢·经脉》,故曰“脉解”。是从四时六气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三阳三阴的病变。全篇可分作六节。

【讲解】此篇主要内容是解释《灵枢·经脉》中的一些问题,叙述了手足十二经脉的病证表现。其精神主要是从四时六气阴阳变化,来解释三阴三阳六经的病变,认为三阴三阳六经与自然的四时六气是有联系的。后世注家的解释认为,六气是“本”,六经是“标”,在天之六气影响人体就会出现种种病变。我只讲太阳经的病变表现,剩下的留给大家自学。

第一节 解太阳经之病变

【原文】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提要】解太阳经气的病变。正月为春之首,太阳为阳之首,其气相同,病则相通。

【讲解】太阳经病为什么会出现腰臀肿痛的症状呢?十二支记月,正月建寅,太阳为寅,故曰“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寅”通“演”,“演”与“衍”同义。第一个“太阳”是指自然之三阳(一少阳、二阳明、三太阳),正月属于三阳,十天干十二地支都是从自然界事物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第二个“太阳”,是指人体六经之太阳,也属于三阳,所以太阳经就被赋予了“寅”的含义。

正月,阳气的生发之气已经有了,但阴气还很盛,阳气还没有盛壮,所以春天有倒春寒的现象,故曰“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腰臀是太阳经脉所过的部位,之所以发生肿痛,就是因为阳气尚未强盛而阴气还比较深重的缘故,故曰“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太阳经为什么会“病偏虚为跛”呢?正月间,三阳之气已到,东风解冻,但阳气还比较微弱,阴气还比较盛,故曰“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这个时期,三阳之气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阳气还不能完全克制阴气,天气乍温乍寒,人体也会出现时左、时右、时强、时弱的表现,故曰“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三阳经是足经之脉,所以就会出现偏跛,“跛”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太阳经为什么会有“强上引背”的症状呢?三阳之气即太阳之气,是从头到足而下行的,由于受到寒邪的侵袭,太阳之气逆行与寒气相争,于是颈项腰背出现拘急不舒的感觉,故曰“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太阳经为什么会出现“耳鸣”的症状呢?因为太阳经脉的循行沿“睛明”一直到巅顶再到耳上角,若寒邪顺着太阳经脉到达耳上角,阳气与阴邪相争动荡不安,就会出现耳鸣,故曰“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太阳病为什么会“甚则狂巅疾”呢?古文“颠”和“癫”相通,这是因为三阳之阳气大量集中在头上,即“阳尽在上”,“尽”不是完结的意思,而是“全部”的意思。阳气都积聚在上,则下面的阳就少了,下面就以阴气为绝对的主角了,故曰“而阴气从下”。这样一来,就造成了阴阳分布失调,构成“下虚上实”的局面,“故狂巅疾也”。

太阳病为什么会出现“耳聋”的症状呢?“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浮”是阳气浮于上,邪气充斥于耳,所以就会出现耳聋。

太阳病为什么会出现“瘖”的症状呢?“瘖”是太阳经气衰的表现,发音需要有气,气盛则声洪,气衰则音弱,风寒邪气太重伤了太阳经气,风寒邪气闭于经脉则会失音。

再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不仅讲不出话来,还会无法正常运动,这是因为邪气由阳经影响到了阴经,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经气虚,肾之经气亦伤,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都到足,上面都系于咽喉,所以出现口不能言足不能行的病变表现,故曰“少阴不至者,厥也”。少阴经气之所以“不至”是因为太阳之气伤,而“不至”是厥逆的根源。

上述的病变表现都是从阴阳的偏盛偏衰来讲的,其主要的论点是,太阳在人体上为三阳,与自然界的三阳之气相应,自然之三阳,具有阳气生发尚未强盛容易受到阴寒之气侵袭的特点,因此人体太阳经之病变也容易出现阳衰阴盛的表现。

不仅限于太阳经,全篇六经都是这样一个观念,即从自然界四时六气的阴阳盛衰来解释人体三阴三阳病变表现。既然是“脉解”就离不开经脉,其中的病证表现都是循着经脉所过而发生的,只要把各经所主之时的特点、意义弄清楚,相应病证表现基本都是经脉的阴阳偏盛偏衰造成的。有了这样一个思路,以下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了。

第二节 解少阳经之病变

【原文】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提要】解少阳经气的病变。少阳之气主秋,九月为秋之终,少阳为阳之终,故其气亦相通而为病。

第三节 解阳明经之病变

【原文】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提要】解阳明经气的病变。阳明主夏,为二阳,五月是夏之中,阳明亦位于三阳之中也,用五月的阳气来解释阳明之气,其气相通而为病。

第四节 解太阴经之病变

【原文】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提要】解太阴经气的病变。三阴经脉外合三阳经,表里相应,太阴合阳明,故主十一月(即下半年的五月),与五月相对,而为冬之中也,故其气亦相通而为病。

第五节 解少阴经之病变

【原文】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 、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 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 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 无所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欬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 ,故血见于鼻也。

【提要】解少阴经气的病变。少阴合太阳,少阴之气主十月即孟冬月,与正月相对,而为冬之初也,故其气亦相通而为病。

第六节 解厥阴经之病变

【原文】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 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所谓 、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 、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提要】解厥阴经气的病变。厥阴合少阳,厥阴之气主三月,与九月相对,三月为春之终也,其气亦相通而为病。

答 疑

问:怎样理解“所谓欬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欬,故血见于鼻也”?

在《灵枢·经脉》中提到了“肾病咳唾而有血”这个症状,《内经》中对阴脉、阳脉受伤后出血的概念是这样的,凡是血往外出的都属阳脉、阳络伤,凡是血往内出的都属阴脉、阴络伤。这里的表现是“血见于鼻”,故曰“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这是由于阴血之邪入于阳经而致“脉满”,这不是阳脉生理上的脉满,为什么说“阳气未盛”呢?要联系前文来理解,这里讲的是“十月”,“十月”不是阳气盛的时候,故曰“阳气未盛于上”。

问:“少阴者肾也,十月者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一句中的“十”要不要改做“七”?

新校正说,“十”当依《太素》卷八《经脉病解》改做“七”,我认为不用改,不改也与下文相符。“十月”已经进入了肾的季节,初冬阳气藏于内,万物凋零;而“七月”还是阳气比较盛的时候,怎么能说“万物阳气皆伤”呢?“腰痛”也是因为肾的阳气伤,所以还是应该是十月主事。主张改动者无非是想和下面的“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相合,但“七月”是初秋,还不到“方杀万物,阴阳内夺”的程度,像这样阴盛阳衰的景象,正是“十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