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所谓“大奇论”即“奇病大论”,即“奇病论”推广而言之意。所谓“奇病”犹言非同寻常之病,如前篇《奇病论》所列举之病,或为非常见之病,或为病虽常见而其症有非同寻常者。前篇《奇病论》着重言症,本篇《大奇论》着重言脉,尤其着重言“死脉”,其意颇钜,故以“大”名之。全篇可分作二章。
第一章 诸奇病之脉
【原文】从“肝满、肾满、肺满皆实”至“三四日自已”。
【提要】论诸奇病所见之脉,可分作六节。
第一节 肝满肾满肺满之脉
【原文】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提要】论肝满、肾满、肺满三证所见之实脉。
【讲解】“满”是“雍”之意,“雍”通“壅”,肝满、肾满、肺满是指肝肾肺三脏邪气壅盛,其主要症状特点是或肿、或胀。
第二节 小急沉弦脉与主病
【原文】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提要】论心肝肾诸经气失和,所见小、急、沉、弦诸脉。
【讲解】心脉、肝脉之主病变都可见“痫瘛筋挛”,但因其病位不同,病之寒热性质不同,所以脉象表现不一样。因心经热盛,热盛伤津所致“痫瘛筋挛”,故见“心脉满大”;因厥阴寒气盛而凝滞,不能濡养经脉所致“痫瘛筋挛”,故见“肝脉小急”。这里提示“痫瘛筋挛”有病位和病性的不同,临床上需要分辨。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骛”是“突然”之意,肝脉突然变得弦大,是由于受惊引起的,甚至会出现脉不至、失音的表现,这是由肝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因为肝属风,善行而数变,所以肝受惊就会很快地出现一些病变,肝的经脉循喉咙入颃颡,所以会出现“若瘖”的症状。“不治自已”是说不用治疗,惊定则风亦止。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小急”的脉象,不管出现在哪条经脉,都预示着阴寒邪气聚积于阴分,气血不能流通,易出现癥瘕。意思是说,尽管病位有在心、在肝、在肾之不同,但其脉象表现相同,故反映出是同样的病证。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这是以肾、肝之脉来讨论的,肝肾均居于下焦,肝主风肾主水。若肾肝之脉“并沉”则是阴中之阴闭,会病“石水”。石水即为里水,即阴水证,一般症见腹水、下肢肿。肝肾之脉“并浮”是阴中之阳闭,肝肾为阴,阳闭则为风,故发为“风水”,一般症见颜面浮肿。意思是说,尽管都是肝肾的病变,但也有阴阳之分,“石水”为阴,“风水”为阳。若水肿病重,脉来现虚象,这说明邪盛正衰,病情非常严重,故曰“并虚为死”。假使肝肾脉见“小”则为虚,见“弦”则为实,这是虚中夹实证的脉象,是惊症的脉象表现,故曰“并小弦欲惊”。
第三节 大急搏滑脉与主病
【原文】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提要】论肝、肾、心、肺经气失和,所见之大、急、搏、滑诸脉。
【讲解】肝肾之脉“大急沉”,是阴寒邪气凝滞的脉象,所以都有可能出现“疝”症,疝症的病机主要是寒邪滞于肝肾经脉。有人说质疑肝有寒证,认为肝藏相火没有寒证,这种说法不正确,寒凝肝脉的疝症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病例。
“心脉搏滑急”,“搏”是“鼓指”之意,“急”是“拘急”之意,即脉滑而紧,这是寒湿邪盛的脉象,这种脉象见于心脉,预示寒湿邪气凝滞于心则欲引发“心疝”,这种脉象出现在肺脉,就可能发生“肺疝”。总之,疝症属热证者极少,心疝是由于心阳先虚,寒湿侵袭造成的。从肝、肾、心、肺之疝气的脉象特征来看,疝症是以寒湿为主,主要是寒邪致病。
第四节 肠澼辨证及其脉象
【原文】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提要】论肠澼的辨证及所见诸脉。
【讲解】“脾脉外鼓,沉为肠澼”,肠澼见脾脉沉,但摸起来有向外的趋势故曰“外鼓”,是脾阳发动的脉象表现,说明正气的抵抗能力,脾阳发动运化正常,肠之邪气排出就能自愈,故曰“久自已”。肠澼见“肝脉小缓”,说明邪气退衰,也是向愈之象。肠澼见“肾脉小搏沉”,沉、小是阴不足的脉象,“搏”是阳有余的脉象,阴虚阳亢有易动血之象。肠澼而症见“身热者”预后多不良,为什么?凡是痢疾,发热不退者,病情都比较复杂,不管是急性痢疾还是慢性痢疾,“发热”是其大忌之症,因为热不退血就不止。木与火为相生之气,若肝、心同病肠澼,多为顺证,比较容易治疗,故曰“可治”。肠澼见“脉小沉涩”为阴虚,再加上“身热”不退,预后多不良,故曰“死”。
第五节 偏枯所见脉及预后
【原文】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提要】论偏枯所见诸脉及其预后。
【讲解】“沉鼓涩”是阳不足之脉象,“外鼓大”是阴伤之脉象,“小坚急”是阴邪盛之脉象,即胃阳、阴两虚,心之血脉又病,于是上下不通、阴阳阻隔,胃的水谷精微不能遍布于全身,心阳不振阴寒邪盛,不能运行血脉,于是发为“偏枯”,这是讲偏枯的病机。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发左”是指病在右,左为阳男子以阳为主,“发右”是指病在左,右为阴女子以阴为主。从病证表现来看此为“逆”象,这种情况多表现为“不瘖舌转”,说明心神还未伤,病势为顺,预后较好,故曰“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是指“男子发于右,女子发于左”的情况,从病证表现来看此为“顺”象,但这种情况多表现为“瘖”,即失语,语言功能障碍,这说明伤了神智,所以也不好治。
由此可见,古人辨病还是重内在的,基本符合中风病人的临床表现规律,很有临床意义。对脑血管病,看其原发于哪一侧。
第六节 衄厥惊所见之脉象
【原文】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提要】论衄、厥、惊诸证所见之脉。
第二章 诸病之奇脉
【原文】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腧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提要】论脏腑经气不足所见之种种奇脉,即异于寻常之脉,亦即死脉。
【讲解】“浮合”是指脉来就像水里的波浪,前浪和后浪之间泛泛不相接续,脉来至数不清,这种脉象一般来说属于无根脉,轻按“浮合”而乱,重按就没有了,是内脏精气不足之象。这种脉象就算不是“一息十至以上”,都是不好的征象,故曰“微见九十日死”。
“火薪然”是指脉来搏动时就像火焰样灼人,按下像薪火扑灭一样没了,这也是无根脉。开始还挺有劲的,突然一下就没有了,这是心之阴阳气衰,这种脉象若见于秋天,就是死脉,故曰“草干而死”。
“如散叶”,是指脉如树叶飘散,说明脉象很乱,也属于无根脉,是肝气的生发之气衰败之象。到秋天木叶落时见到此脉,预后不好,故曰“木叶落而死”。
“如省客”,是指脉时来时往,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就像过路问道的客人一样,是形容脉象不齐,是神气不足之象。若见到这种脉象,“悬去枣华而死”,“悬去”是“距离”之意,是说肾气衰败的程度,人等不到枣树开花就死了。枣树开花一般是在四五月份,即初夏,这是阳气旺的时候,肾水衰败无法济火,属火旺水败之证。
“如丸泥”,是指脉来就像泥巴做的丸子一样,形容脉坚而短涩,为胃土之气不足之象,若见此脉象,“榆荚落而死”。
“如横格”,是指脉来像木头横在指下一样,形容脉长且坚硬无神,即过弦之脉,属胆气不足之象。胆为阳木,这种脉象也是在秋天容易发生意外,故曰“禾熟而死”。
“如弦缕”,“弦”是指脉弦紧,“缕”是指脉细,即脉来弦紧而细,是胞精不足之象,“胞精”从广义上来讲包括肾精,若肾精衰败,加上“善言”,是神志不清、神明不能自持的表现,即阳扰于外而阴亏于内,在阳气封藏的季节见到此脉预后不良,故曰“下霜而死”。为什么说“不言可治”?“善言”是神不内敛之危象,“不言”说明神能内藏,神志清楚,热病和慢性病最怕影响到神志。
“如交漆”,“交”是“绞”之意,是指脉来四处散流,已经没有清晰的搏动感,即过散之脉,这是阴阳衰败的脉象。
“如涌泉”,是指脉来像涌泉一样有升无降,这是外实内虚的脉象,是太阳阳气虚少之象。若冬尽春初的时候见到这种脉象,预后不良,故曰“韭英而死”。
“如颓土之状”,是指脉来就像坏土剥脱一样,是一种虚大无力的脉象。“肌气”是指脾气,是中焦脾土衰弱之故,望色中可伴见色黑,是水反侮土的表现,伴有“白垒”预后多凶,这是木旺土衰之证。
“如悬雍”,“悬雍”是指喉头悬雍垂这块肌肉,这块肌肉的特点是上面有根,下面没有根,是形容脉浮取时比较大,沉取无根,这是五脏六腑的精气都衰败的脉象。若在冬季见到此脉,预后不良,故曰“水凝而死”。
“如偃刀”,“偃刀”是指刀口朝上,形容脉来极细极小,却又非常坚韧,就像用手摸刀刃一样,重按则更加坚韧,硬而无神,这是五脏菀热之象。五脏的邪热郁积于内,尤其是肾脏郁热,病人“不得坐”即是躁动不安,这是阳盛阴衰之故,若碰到阳盛阴衰的季节预后不良,故曰“立春而死”。
“如丸滑不直手”,“丸”形容脉短小,“不直手”是指脉一下子就过去了,无根之象,这是大肠之气不足的脉象。若在四五月时见到此脉,预后不良,故曰“枣叶生而死”。
“如华者”,“华”即“花”,是比喻脉象柔弱而轻浮,是精气伤则神志不能主持之象,症见“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等神不安定的状态。若在秋天阳气衰的时候见此脉,预后不良,故曰“季秋而死”。
以上用如此多之比喻来描述种种脉象,其要点有二:一是,诸多脉象的共同之处是脉无根,无根脉预后都非常不好;二是,脉象散乱,至数不清。这些是符合临床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