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 所谓的“奇病”是指不寻常的病,即现之“疑难病”。前面讲过“奇”和“恒”的概念,“恒”是常见的,“奇”是不常见的。这篇文献中列举了十个病证,即重身而瘖、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瘅、胆瘅、血癃、胎病、肾风等。其中重身而瘖、息积、疹筋、伏梁这四种病一般不常见,其他还是常见病,算不上什么“奇病”。按病分节,全篇可分作十节。
第一节 重身而瘖的病机
【原文】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提要】论述“重身而瘖”一症的原因,即孕妇突然讲不出话来,看似很严重,实际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偶然现象。
【讲解】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重身”是指孕妇,因为体内孕育了一个小生命所以叫“重身”,怀孕到第九个月即到分娩期,产妇突然讲不出话来,这是为什么?该怎样治疗?这是胞宫(子宫)的脉络阻结不通的缘故,故曰“胞之络脉绝也”,“络脉”是“脉络”之意。
又问:“何以言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少阴肾经的关系密切,子宫的脉络根于肾,故曰“胞络者系于肾”,肾为先天,人的生命先天赋予;从少阴经脉的循行来看,肾系于舌本,“舌本”即舌根,故曰“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这根经脉阻塞不通了,“故不能言”。
又问:“治之奈何?”如何治疗呢?“无治也,当十月复”,这个病用不着治疗,“无治”是“不用治”的意思,分娩后,脉络通了就会自愈。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素问·刺法》《素问·本病》两篇文献已经遗佚了。《刺法》文献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泄之虚则补之,“不足”是虚,虚了就不要去损、去泄,若“损不足”就会虚其所虚;相反,也不能“益有余”,“有余”是实,实就要泄而不能补,“益有余”就会实其所实。我们不要犯虚其所虚、实其所实的错误,否则就会“以成其疹”。“疹”是“疾病”之意,本来没有什么病,因治疗不当引发出病来;“然后调之”,回过头来再进行调治,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什么是“无损不足”呢?“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是说虚之人不要用“镵石”去泄,针、灸这两种治疗方法各有补泻法,“针”有泻法也有补法,“灸”也有泻法也有补法。但是从宏观来看,“针”长于泻,“灸”长于补,所以对虚弱的人,或有慢性病的人,一般不用“针”而用“灸”。更何况是镵针、砭石这样粗大的针,古人常用镵石刺穴络使其出血,这是种泻法。
什么是“益其有余”呢?中医认为一般“产前无寒、产后无热”,意思是说胎儿还在母体内时,多表现出偏热证,生产后多表现为虚证,这是一般的规律。“腹中有形而泄之”,若胎儿在腹中使用泻法,“则精出而病独擅中”,这个“精”不是指狭义的“精”,是指正气而言,“精出”是伤及正气的意思,正气伤了病邪乘虚而入,“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擅”是“专”之意,是说过度治疗造成了气滞、气结,或引发其他什么问题。这就是实其所实。
从这段文献可以看出,古人辨证非常的认真、仔细,若本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均须慎用攻法、补法,这对我们临床是有所启示的。
第二节 息积的综合治疗
【原文】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提要】讨论息积的病变特点和治疗原则,提出“药不能独治”的综合治疗思想。
【讲解】问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胁下胀满、痞闷、咳喘、气促,几年都不好,这是什么病?“病名曰息积”,人体一呼一吸为一息,“息”是气息之意,“息积”就是气积。之所以“胁下满”是气滞不行;喘促是气逆不下,这是“息积”的主要表现。因为气积在胁下,所以这个病的特点是不碍饮食,因为病在气分,病不在脾胃、肠胃,故曰“此不妨于食”。但是气积于胁下逆而不已,以至于几年都不能痊愈,也是此病的特点。
怎样治疗呢?“不可灸刺”,意思是对于这种病的治疗,既不可“灸”也不可“刺”。为什么呢?这种病往往还伴有火热积聚,用“灸”,则增气分之火热,加重气逆之势,故“灸”对息积的治疗是不合适的;息积是慢性病,两三年不已,“刺”有伤正气之嫌,也不利于治疗。在临床上会经常遇到这种实实虚虚的情况,用补、用泻难以把握,治疗难度比较大。“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积”是“逐渐”之意;“导引”是一类健身的方法,包括气功、各类拳戏等,如易筋经、八段锦等,可调畅全身的气机;“息积”的根本病机是气滞,使用导引的方法逐渐地使人体的营气、卫气流通,运行人体五脏六腑之气。“导引”这种方法不是三五次就能解决问题的,要逐渐地、长期地累积,同时还兼“服药”,即一面用“导引”来改变气血的运行,一面用药饵来调理阴阳。用什么药呢?当然是用调和气血的药,不能用大补、大泻的药。“药不能独治也”,这个病单靠药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综合治疗,这也是中医治疗学的特点之一。
第三节 伏梁的病机在寒
【原文】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主要议题,伏梁的病机和治疗原则,指出伏梁下肢肿的病机在于“寒”。
【讲解】问曰:髀部、股部、胻部都出现水肿,同时伴有“环脐而痛”,这是什么病呢?这个病叫“伏梁”,“伏梁”是癥瘕积聚病之一,和“息积”为同类。“伏梁”这个病与“冲脉”关系密切,主要病灶在冲脉。为什么呢?冲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这是上行的一支路线;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行至胸中而散,并上达咽喉,环绕口唇,这是中部的一支路线,散布在肚脐周围;向下的一支路线,注入足少阴经,从气冲部分出,沿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腘窝中,下行于小腿深部胫骨内侧,到足内踝后的跟骨上缘分出两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在冲脉的这三支循行路线中,其环脐部分是冲脉的发源地。从病“髀股胻皆肿”来看,基本和冲脉的路线一致,冲脉有所积滞,气不行造成冲脉的血不行,故发“伏梁”。“伏梁”含义有二:第一,在肚脐周围可以触摸有硬块,“梁”是横梁、木梁,意思是横亘、阻滞;第二,“梁”根结很深,深在腹内,所以称“伏”,冲脉又叫做“伏冲”,也是这个意思。
“伏梁”是怎样造成的呢?“此风根也。”这里所谓的“风”是“寒”之意,是指寒邪入于里,入于冲脉,根在于寒,与风没有多大的关系。《灵枢·百病始生》中有句话“积之始生,得寒乃生”;《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所记载的“积聚”十有八九都属寒证。这些认识符合寒主收引、凝聚的特点,所以我认为这里的“风”是指“寒”而言,病根就在寒入血海而积于冲脉。冲脉穿插于大小肠之间,由于冲脉血气不通,大小肠的气血也受到影响。“溢于大肠”是说积于冲脉的寒邪满溢于大肠,冲脉是下血海嘛,“肠”也是多气多血之经,两者又临近。“著于肓”,“肓”是指脏腑之间的空隙,病变在“肓”是很不好治愈的,《左传》中用“病入膏肓”来形容不治之症。为什么呢?“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是“医和”对“晋候”病情的分析,他认为晋候的病居于“肓”之上“膏”之下,这个病没有什么好办法,攻泻不行,药力达不到病所。“肓之原在脐下”,所谓“脐下”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谓的“脖胦”这个部位,被称作是“下气海”,因此“肓”尚属气分的范畴;病灶既在肚脐周围,所以会“环脐而痛”。“伏梁”病在冲脉,是气血滞积于下气海,滞积于脖胦,滞积于肓之原,下气海、肓之原、脖胦基本是同指,即所谓“下肓”,心肺之间胸膈之上是“上肓”,脐之里丹田脐下是“下肓”。
这种病怎样治疗呢?“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不可动”是说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伏梁病灶深在,或用破气药、或用攻瘀药、或用泻下药都是无法撼动的。既然攻法解决不了问题,就不能妄动,否则将“为水溺涩之病”。什么道理呢?攻瘀的药、破气的药都有伤正气的一面,气伤水就不行,所以“动”不仅无益,反而还增添了小便不利的新问题。这在临床上还只能用温通的方法,气血凝滞,“风根”为寒,用温通的方法来增加经脉的阳气,使冲脉的阳气恢复起来,行气、化滞、散凝。“伏梁”的表现有实象,有包块嘛,但病本在阳虚,阳虚则阴盛嘛,对这种实象之病一定要慎用攻法,若随意去“动”,越“动”越坏。由此看来,“伏梁”不是一般的积聚,也不是一般的腑实,不能妄用攻法,这是古人在临床上总结出的经验。大家可以结合《腹中论》来研究,那里讲得更详细。“伏梁”表现在下半身肿,“髀股胻皆肿”嘛,这个“肿”根不在“水”而在“气”。
第四节 疹筋的病灶在肝
【原文】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提要】讨论疹筋的表现和病位。
【讲解】问曰:脉数甚、筋脉拘挛,这是什么病呢?“尺脉数甚”说明阴邪有余,又见筋脉拘急痉挛,“此所谓疹筋”。“疹筋”是指筋膜病变,筋病属肝,是肝气盛的缘故,所以脉来“数甚”而“筋急”。“是人腹必急”,病人腹肌也会出现拘急表现,为什么?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少腹部拘急,这是肝气本经的问题;另一是上腹部拘急,那是太阴经、阳明经的问题,是肝木邪气盛,损伤阳明、太阴的缘故。总之,胀满、拘急、痉挛,一般来说都是木气旺土气衰的表现。
若病人出现面色发青、发白,这说明是阳气衰微阴寒邪盛,是肝的升发之阳不够了,属于肝寒证,故曰“白色、黑色见,则病甚”。治疗“疹筋”要用温肝法,通过温养肝气把下焦的寒邪驱散才能缓解筋脉的拘急,看来病位在肝和脾胃,肝经寒邪气盛,脾胃阳气大虚,属阳虚阴盛之证。
第五节 厥逆头痛的病机
【原文】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提要】论述厥逆头痛的病机。
【讲解】问曰:临床可见顽固性、慢性头痛,此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呢?“厥逆头痛”是种慢性头痛,“数岁不已”绝不是外感问题,此“当有所犯大寒”,所谓“大寒”是指体内的沉寒痼疾,“大”表达的是病因、病变的深在和顽固。深在到什么程度呢?“内至骨髓”,即这种头痛病位多在肝肾,治疗就要温养肝肾,这是一种情况。脑为髓之海,故曰:“髓者以脑为主。”大寒于脑,故曰“脑逆”,这个“逆”是“厥逆”之意,即寒气厥逆于脑,“故令头痛”。这种头痛一般比较剧烈,甚至牵引牙齿也痛,齿为骨之余嘛,“病名曰厥逆”。从临床上看,“厥逆”头痛包括了现代医学诊断的“血管性神经性头痛”,这种头痛治疗的难度比较大,到现在医学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头痛的发作往往与天气的变化有关,天气暖和发病率低一些,刮风下雨或天气骤变发病率就高,这类头痛的病史有十年、二十年的均属常见,以中年以上为多发人群。
根据我的临床体会,“大寒”主要指病的性质而言,这种头痛属热性的很少,最多见的是虚寒证、阳虚证。头为诸阳之会,头为清阳之府,人的阳气虚了,三阳经不能将阳气输于头上,头失养而痛;或者是寒随肝经厥逆上于头巅,这种头痛多表现于巅顶痛、偏头痛。治疗厥逆头痛要用大量的温药去散,轻者“麻附细辛汤”,重者“八味丸”加细辛,甚至要把“附子”换成“川乌头”,才能解决慢性血管性头痛的问题。把“川附片”或者“川乌头”与“细辛”配合使用,疗效还是很显著的。
还有一种厥逆头痛,就是“痰厥”,多表现为偏头痛,尤其是陈旧性的偏头痛,属痰证者多见,要用“导痰汤”一类的方剂来治疗,重用天南星、白附子来祛痰。
总之,厥逆头痛不是外感邪气的头痛,“大寒”是里寒、虚寒,或寒湿有痰,之所以称“厥逆”,是指阴寒之气的厥逆。这种头痛说不上是“奇病”,但确实是比较顽固,治疗比较难。
第六节 口甘之病名脾瘅
【原文】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提要】指出“口甘”是脾瘅的典型表现,并论及其病机和治法。“瘅”是“热”之意,有种疟疾叫“瘅疟”,属恶性疟疾,一般的疟疾都是先发寒后发热,惟瘅疟根本不发寒,广西、海南等地多见。
【讲解】问曰: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病机是什么?“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五”这个数字代表“土”,《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五气之溢”就是“土气之溢”,即“脾胃气之溢”,“溢”是“上泛”之意。“名曰脾瘅”,“瘅”是“热”之意,即指脾热,脾胃湿热太盛,邪气上泛,故口中发甜,“甜”是土之味。
“脾瘅”的病机是怎样的呢?“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这是脾胃的正常生理。若“津液在脾”,这个“津液”是指湿热邪气而言,湿热上泛,“故令人口甘”。湿热邪气是怎样来的呢?“肥美之所发”,是从饮食而来,吃得过于肥美、油腻的缘故。这种病得之于“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即过食肥甘厚味。“肥者令人内热”,脂肪吃多了容易生湿热;“甘者令人中满”,糖分多的饮食多了,极易生湿热使中焦运化不利。于是“其气上溢”而出现口甘,甚至于还会“转为消渴”。湿热伤津于是口渴思饮,这种“渴”,喝水再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就叫“消渴”。消渴是津伤的缘故,不单纯是因为热;喝进去的水变化不成津液,这是消渴症的关键所在。当然不是说凡是“口甘”都会转变成“消渴”,这要取决于津伤的程度。
消渴怎样治疗呢?“治之以兰”,这个“兰”指的是什么现在很难说清,从临床看,佩兰、藿香、苏叶这些芳香的药,治疗湿热引起的口甘、口黏还是好用的,因为这些药能“除陈气”。“陈气”是指陈蓄在中焦的湿热邪气,要用芳香化浊的方法来治疗,这些大家都是有体会的。不过北方的“兰”实在不是太好,南方的“兰”都是新鲜的,每个药房里面都有新鲜的“兰”,有的还种在盆里,可以直接采用。
第七节 口苦之病名胆瘅
【原文】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腧,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提要】指出“口苦”是胆瘅的必见症,并论及其病机和刺法。
【讲解】问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临床上,治疗“口苦”可取“阳陵泉”穴来治疗,这是为什么?这种“口苦”“病名曰胆瘅”,是胆经有热的表现,胆藏相火,“苦”是火之味,而“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这一解释是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的论述来的。“胆”附于“肝”,肝气亢盛,胆中相火妄动,胆中的苦汁随肝气而上逆,这是“取决于胆”的意思。“咽为之使”,是说足少阳胆经的经脉,上行夹于咽,肝的经脉是循喉咙之后入于鼻内窍而入于脑,肝胆的经脉都通过咽喉,肝胆之气逆,苦味就随之而上逆到咽,故曰“咽为之使”。得这种病的人,往往表现出“数谋虑不决”,这是肝失输泄、肝气郁结的表现。肝郁气逆,于是“胆虚气上溢”,“虚”是指无形之热邪,热邪随之上溢,“而口为之苦”。
胆瘅之“口苦”怎样治疗呢?要取胆经的募穴、俞穴,即胁间的“日月”穴;在胸腹侧的穴称“募”,在背脊侧的穴称“俞”,故曰“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这里“治”字是“论”字之误,相关的生理、病理的知识在《阴阳十二官相使》这篇文献中有所论述,“阴阳十二官相使”即指“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在全元启本中名为“十二官相使”,意思是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论述了肝胆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参考。
第八节 癃症的虚实辨证
【原文】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髪)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提要】讨论癃症的病机及辨证,文献在这里的寓意是要认识虚实夹杂证的主次,对启发临证辨证思维有益。
【讲解】问曰:有病小便不利者,尿意频频而实又解不出,即“一日数十溲”,看起来属虚证,实为气不足也,如老年人的前列腺问题等;有的同时伴有高热,即“身热如炭”,且“颈膺如格”,“颈”是脖子,“膺”是胸,及颈部、胸部像是有东西在里面阻塞住了一样难受,“人迎脉躁急,喘息气逆”,一派“有余”之象;有的“太阴脉微细如发”,“太阴脉”是指寸口脉象,脉象微细如发丝,与人迎脉之躁盛完全不同,一派虚象。“其病安在?名为何病?”这些都是什么病?病机是怎样的?
“癃”与“隆”古为通用字,“癃”就是小便不通利,该病涉及多个脏腑。“病在太阴”,包括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津液,这都与小便有直接的联系,脾肺之气不足,脾气不运、肺气不行,故“一日数十溲”。但此病又有些实象,故曰“其盛在胃”,胃上还有热邪,所以“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脉躁盛”。此病因与肺有关,故曰“颇在肺”,所以会喘息气逆。病在手、足太阴,病机有虚有实,阴不入于阳而胃热盛,阳不入于阴而太阴脉虚,阴阳皆逆,是此病的基本病机,故曰“病名曰厥”。凡正虚邪盛之病,治疗的难度都比较大,故曰“死不治”。若是邪气盛而正气不伤,这种情况问题不大,或是正气虽虚而邪气不盛也比较好办,这个病的难点在于“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即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等反映出邪有余,一日数十溲、太阴脉细微如发等反映出正不足,总的病机是脾虚胃实关乎于肺,三阴之气大伤而阳明邪气独盛。这种病很严重,治疗起来很棘手。
问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五病”的“五”字是多余的,应做“所谓五有余者,病之气有余也”。所谓“五有余”就是邪气有余。“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所谓“二不足”是指病人的正气不足,“病”字是动词,即病于手、足太阴之气不足。“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不表不里”是说补虚会妨碍邪气之实,泻实会妨碍正气之虚,故“亦正死明矣”,意思是治疗的难度大。当然,从今天的临床来看,虚实夹杂证为常见证,并不是很难治,关键要掌握驱邪、扶正的主次。如若寸口脉之太阴细微如丝,扶正是很主要的,在扶正的基础上,再来逐渐地各个击破,或者先退热,或者先降气。对身体壮的人可以先解热,先表后里,或是在清解之中而养太阴也可。若是老年性的前列腺炎,就不是那么容易治疗了,尤其是前列腺炎伴有感染的情况。单纯的老年性前列腺炎,属虚证可用“补中益气汤”,属实证可用“龙胆泻肝汤”,对这样“一日数十溲”的情况还是有疗效的。
第九节 癫痫多属于胎病
【原文】帝曰: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提要】讨论癫痫病机,认为此病多属胎病。
【讲解】问曰:“颠”是指“癫痫”病,“颠”与“癫”古人通用,“人生而有”是说先天性的,婴儿生下来就出现癫痫,这在临床也多见。“病名曰何?安所得之?”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发生的呢?
“病名为胎病”,新生儿癫痫属于“胎病”,此病是胎儿在母腹中患上的,故曰“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属先天性疾患。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了较大的精神刺激,即“其母有所大惊”,母体气乱,影响到胎气,胎儿气逆于头上。古人也认识到“癫痫”的病变在于头,故曰“气上而不下”,厥气与正气并居于头,故曰“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这是新生儿发癫痫的病机。
从临床来看,“气上而不下”多属肝的病变,怀孕的母体大惊,肝气动而上逆,肝经通于巅顶入于脑,故病在头。临床上治疗癫痫多用平肝、疏肝、化痰之法,因为这种病往往夹带有“痰”,痰浊之邪随肝气之逆而上入于脑,如疏肝涤痰的“百惊丸”,此方只有两味药,即白矾、郁金,“郁金”疏肝,“白矾”涤痰降逆。当然,不是说凡是癫痫“百惊丸”都能解决,要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百惊丸”,这只是治疗癫痫的常用方,疗效还是肯定的,比用“镇静剂”治疗要理想得多。“癫痫”属内风病证,表现为全身抽搐、不省人事,内风的病机是肝气厥逆,所以要用疏肝涤痰的方法来治疗。
第十节 水肿的肾风病机
【原文】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提要】讨论肾风的病机。
【讲解】问曰:人病水肿,特别头面肿大,“痝然如有水状”,其脉“大紧”,症见“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这是什么病呢?从这些表现来看,此肿不是外感,病不在表,而是“病生在肾”,病源于肾故“名为肾风”。为什么称“风”呢?因为皮下水肿多因于风邪,根据“身无痛”的表现,说明这个“风”不由外来而是内生的。与肾的关系密切,肾主水,肾之水气不行,周身肿大,所以叫做“肾风”。肾风症见“不能食、善惊”。肾风的病机是什么呢?“惊”是风邪的表现,是肝风内动的缘故,若导致“心气痿废”,会出现短气、心悸、怔忡等危象。为什么称危象?因为肾衰而肝气逆,脾土虚,肺气不足,心阳痿弱,这是预示多脏器阴阳都出现了问题,反映五脏正气大衰,邪气大盛,这种水肿是相当难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