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文中云:“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又云:“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可知所谓“皮部”,即指十二经络散布于皮下,各有循行之部位也。所以篇中还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脏腑在内,皮肉在外,而经络介于其间,为之联系,脏腑之血气可由经络而达于皮肉,而六淫邪气亦可由经络自表而及于里,故知经络在皮之分布,则脏腑气血之盛衰、六淫邪气之出入,皆可得而知矣。

【讲解】什么是“皮部”呢?即“皮有分部”之意,是指三阴三阳在体表的分布,因此“皮部”可以理解为十二经脉循行于皮肤的部位,故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就人体而言,脏腑内在,皮肤外在,全靠经脉、络脉为之联系。如何从体表而知内脏呢?要通过经脉的分布及其临床表现来了解。经脉的性质不同,有属寒水的、有属风火的,外邪性质也有不同,有属湿的、属燥的,于是脏腑之气的盛衰、六淫邪气的性质都可以通过“皮部”来分析,因为“皮部”是经脉在人体体表的分布。全篇可分作二节。

第一节 十二经在皮之分布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提要】叙述十二经脉在皮之分部。

【讲解】“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害蜚”即是“阖扉”,“害”应该是“阖”字之误,单扇门叫做“扉”,在三阳经中,阳明介于太阳、少阳之间为二阳,所以阳明为阖扉,阳明性质为主阳之中、阳之里,与其他两阳之气相接,所以阳明病变多表现为阳气盛,症见大热、大渴、大汗等症状,这是“害蜚”的意思。“上下同法”,“上下”是指手足经而言,在《甲乙经》中“上下”前面有“十二经”三字。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枢持”在《甲乙经》里面作“枢杼”,“枢杼”即“枢轴”,少阳为“枢”,既可以出于表又可以入于里,因此《甲乙经》里的“枢杼”比这里的“枢持”好理解,“枢持”可以诠释为少阳“主持枢机”。“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络在外,经在内,邪气初犯人体,从络脉入于经脉,故曰“络盛则入客于经”;经脉也有阴阳之分,病邪首犯阳经,若没有被及时驱除、消灭,就会进一步深入于内,故曰“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出”是指出经脉,病邪由络脉传入经脉,要再传变,就从经脉而出,进入内脏,“主出”是这个意思。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是说病邪从皮表的络脉到经脉再深入到脏腑,其中少阳处在表里之枢的位置。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太阳是主“开”的,这里的“关枢”怎样理解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主人体卫外功能,这里的“关”是“固”之意,固卫于外就是“关枢”的意思,只能从这个意义来理解。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这个“儒”也不好理解,有人认为“儒”应该是“臑”字,那“枢臑”又是什么意思呢?少阴本主“枢”,“臑”是指少阴经脉在体表循行的部位,“臑”是肌肉丰富的部位,肌肉又厚又软的部位刚好是少阴循行的部位,所以“臑”应该看做是肌肉,而“儒”在这里就不好理解了。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心主之阴”是指厥阴经,“害”应该是“阖”字之误,厥阴经是三阴经之“阖”,“肩”字怎样理解?我认为还是要从部位来考虑,厥阴经脉抵于腋下,即厥阴气盛抵于肩之下,那么就是跟少阴的“臑”是一个意思,都是指部位而言的。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蛰”应该怎样理解呢?太阴是三阴的第一关,“蛰”和“槷”是一个意思,“槷”是指门上的栓,即现在所谓的“锁”,古人是用“门栓”来形容太阴阴气盛。

第二节 皮部与脏腑的联系

【原文】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提要】叙述病邪可由经络而渐次及与脏腑,而脏腑之气亦因之而及于皮部也。

【讲解】此篇文献最难理解的就是第一节中三阴、三阳的这几个名词,这里最后一句“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的“不与”也很难理解,《甲乙经》中作“不愈”,还是《甲乙经》的意思表达得准确。

研究古代文献,需要查阅许多可作参考的文献,掌握的资料越多,思路就越开阔,才有办法去理解一些难懂的文句,为讲《内经》,我在备课时对此深有体会,所以大家在研究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要进行横向地、纵向地穿越,在比较中去领会、去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