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高士宗谓:“《灵枢·官针》篇云:刺有十二节。《刺真邪论》云:刺有五节。长,犹广也,长刺节者,即以病之所在,而为刺之大节,如头痛、寒热、腐肿、积疝、痹病、狂癫诸风,皆以病之所在而取刺之,所以广五节、十二节之刺,故曰长刺节。”(《黄帝素问直解》)《易经·系辞》云:“触类而长之”亦即“推广”之义,故高说可从。
【讲解】《灵枢·官针》中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节”是指十二种不同的针刺手法。《灵枢·刺节真邪》中云:“刺有五节。”即针刺有五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节”在《灵枢》中是指“经穴”而言,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解释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所谓“刺节”,即为针刺的方法,什么叫“长刺节”呢?《易经·系辞上》中云:“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长”是扩大、推广的意思,“长刺节”即指针刺方法不仅限于“十二”种或“五”种,而经推广泛化后有几百种之多。
此篇文献中主要的刺法包括刺头痛、刺寒热、刺腐肿、刺疝、刺痹、刺狂癫、刺诸风等十二种病,《刺节真邪》《官针》是从概述的角度来讨论针刺的方法,这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病来讨论刺法。此篇文献以刺十二种病自然分段。
第一段 头痛刺法
【原文】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提要】论刺头痛之法。
【讲解】此段文献意思是说,在临床上,有时医者并没有仔细地对病人进行四诊的检查,只是听病人说“头痛”就刺之,也能有一定的疗效,这是因为医者掌握了治疗头痛的针刺方法,尽管其诊法不太讲究,但是其刺法还是很讲究的。在《灵枢》中并不提倡“刺家不诊,听病者言”这种简单化的疗法,《灵枢》提倡的是“凡欲行针者,必先诊脉”,而这里主要是想强调刺法的重要性,是相对而言的。“为藏针之”是指深刺的方法,深到什么程度呢?“刺至骨病已”,只有深刺至骨才可收到疗效。进针时针只穿过皮和肉,对其不能有任何损害,如果针法不好,还没有到骨,先把皮、肉伤了,就算刺至骨,疗效也不会好。“皮者道也”就是说皮和肉只是通道而已,不能损伤它。
第二段 寒热刺法
【原文】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提要】论刺寒热之法。
【讲解】“阴刺”的“阴”是个错字,应该是“扬”字,大家可以查《灵枢·官针》中有一种刺法为“扬刺”,是十二种刺法之一。文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这里的“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与《灵枢》“扬刺”是一个意思。《灵枢·官针》中也有一种刺法叫做“阴刺”,但是和这里的“阴刺”又不是一个意思。“入一傍四处”的意思是,治疗时选取一个主穴,在其周围选四个副穴。
如果寒热邪气深在者,就要“刺大脏”,即刺五脏,五脏是最深的部位了。怎样刺呢?迫者近也,是指人之体表与五脏最靠近的经穴,“背俞穴”是最靠近五脏的经穴,这解释了“刺大脏”实际上就是指刺背俞。为什么呢?因为背俞穴是每个脏之精气所会聚的部位,故曰“脏会”。
选穴后,不管刺数多寡,一定要达到“腹中寒热去”的效果方可。“与刺之要”是什么呢?即针刺之要理是什么呢?“发针而浅出血”,出针的时候不能伤及皮肉,如浅刺般不得出血。
第三段 腐肿刺法
【原文】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提要】论刺腐肿之法。
【讲解】“腐肿”即指疮疡,疮疡一般都是“腐”在内而“疮”在外,疮疡的刺法可以直接刺在疮疡的腐烂处,但是要视疮疡的大小来决定刺之深浅。疮疡大者可以浅刺,多刺以出血为效,使热毒得以排泄,疮疡小者深刺。也就是说疮疡面积大,红肿热痛,这是疮痈在阳分,治疗起来比较容易;相反的有一种疮很小,表面上看创面不大,溃不出脓,这种疮疡病邪很深,针刺时也要深刺。“必端内针为故止”,刺这种小疮的时候,进针要非常准确,不深不浅,以获得“内针”针感为效。
第四段 腹积刺法
【原文】病在少腹有积,刺皮 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 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提要】论刺腹积之法。
【讲解】治疗少腹有积,可以选皮 以下的穴位,如冲门、天枢、归来等穴位,多为阳明经、少阴经的穴位。也可以选“刺侠脊两傍四椎间”的穴位,相当于厥阴经的腧穴。还可以“刺两髂髎季胁肋间”,“髂髎”就是“居髎”穴,季胁肋间是“京门”穴所在之处,这些穴位都可理气导滞,这里的腹积是气的积聚,治疗气积通常选一些可以引导经气输转的穴,达到气行聚散的目的,故曰“导腹中气热下已”。
第五段 寒疝刺法
【原文】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提要】论刺寒疝之法。
【讲解】寒疝“病在少腹”的治疗,选“刺少腹两股间”,即从阳明经、太阴经去考虑选穴。还可以刺“腰髁骨间”,也就是从太阳经脉选穴,或者再宽泛一点,选择少阳经穴位。“刺而多之”留针时间可长一些,以达到得气为准,针下要有种热感,寒邪才能够被驱散。
第六段 筋痹刺法
【原文】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提要】论刺筋痹之法。
【讲解】筋痹症见“筋挛节痛,不可以行”,治疗要“刺筋上”,即刺筋膜,要刺得恰到好处,筋膜在肌肉之间,故曰“刺分肉间”。但深浅要合适,不能刺到骨头。刺到筋膜之气发扬起来,针下有一种热的感觉了,病就会好。
第七段 肌痹刺法
【原文】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提要】论刺肌痹之法。
【讲解】寒湿肌痹“病在肌肤”,怎样治疗呢?“刺大分小分”,“大分小分”是指大大小小的肌肉;不管是刺“大分”还是刺“小分”,都要多行针而深刺,故曰“多发针而深之”,针下要有热感为效,因为这是寒湿邪气导致的痹症,故曰“以热为故”。并且“无伤筋骨”,若“伤筋骨”,疾病就会演变为“痈”,故曰“痈发若变”,或者是发为其他的病变,这要看病人的体质了。“诸分尽热”,不管刺“大分”还是“小分”,一定要让其都发热,这样才能达到祛除寒湿的目的。
第八段 骨痹刺法
【原文】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提要】论刺骨痹之法。
【讲解】寒气导致的骨痹,要深刺至骨,但不要伤及脉肉,“其道大分小分”是指针刺会穿过大小不同的肌肉,但是不要伤及这些肌肉,骨中的阳气调动起来,骨热病已。
第九段 狂病刺法
【原文】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提要】论刺狂病之法。
【讲解】狂症“病在诸阳脉”,有众阳狂、众阴癫的说法,即狂症是阳热邪气致病,属于热邪之气在阳分。“且寒且热”是说发狂病人的症状,邪气扰乱了营卫之气的缘故,“诸分且寒且热”是解释“且寒且热”的。阳邪在阳分这是实证,所以要“刺之虚脉”,意思是刺阳经至脉虚的程度,把阳经盛邪之气祛除出去,即“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概念,这里的“虚”不是虚实之虚,是指驱邪。“视分尽热病已止”,“分”是指阳分,阳分不热了,病情就得到控制了。
第十段 癫病刺法
【原文】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提要】论刺癫病之法。
【讲解】阳盛为“狂”阴盛为“癫”,癫病一年一发者,或一月一发者都不好治,因其病根深在,病来得慢去得也慢;而一月四、五发之频发者,其病邪浅在,即病来得快去得也快。治疗癫病要“刺诸分诸脉”,此处“分”“脉”应该是指刺阴分、阴脉。
“其无寒者以针调之”,这句话与《甲乙经》中的有些不一样,《甲乙经》中是“其尤寒者以针调之”,这两种表述都解释得通。究竟是“尤”还是“无”,就很难说了,若从“调”字来理解,“无寒”者可能要更合适一些,“尤寒”者就不能再用“调”了,而要用补法才合适。
第十一段 风病刺法
【原文】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提要】论刺风病之法。
【讲解】伤于风有寒有热,发热、汗出,一天发作几次,是风邪在表病邪浅在,所以要浅刺,络脉在表,故曰要“先刺诸分理络脉”。若刺络脉以后,仍有汗出、寒热,这就不是一般的伤风感冒,要从内风方面去考虑,需要调理气血,要“三日一刺,百日而已”。风有内风、外风的区别,刺有刺络、刺经之别。
第十二段 大风刺法
【原文】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墮,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提要】论刺大风之法。
【讲解】“大风”是指麻风病,这是风毒所致,要“刺肌肉”“刺骨髓”,需“汗出百日”,也就是说要经过长期的治疗,风毒慢慢排泄出去,“须眉生而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