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答疑,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本篇前半论“标本”,后半论“病传”,故名“标本病传”。标本者,先后之谓也,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病有先后标本之不同,治也有先后标本之各殊,究以治本为主。病传者,疾病之传变也,循以五行之次,相克之气而传则甚,相生之气而传则轻。全篇可分作三节。

【讲解】在《灵枢》中,分别有《灵枢·病本》《灵枢·病传》两篇,其中《灵枢·病传》只讨论了五脏如何相传,但没有提到病证,没有这篇文献完整。

第一节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原文】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提要】言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第二节 标本逆从治有先后

【原文】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提要】言标本逆从治有先后。

第三节 相生相克病传轻重

【原文】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 ,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 ,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提要】论相克之传多主死,相生之传始可刺。

答 疑

问:“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这里的“标”“本”的概念是什么?

这里的标、本是从邪正强弱来讨论的,《内经》中标、本的概念涉及邪正强弱(邪强为本,正弱为标)、先病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六气六经(六气为本,六经为标)、病与医(病者为本,医者为标)等内容,这些概念都要清楚。

“病发而有余”是指邪气强,邪气强为什么要先治本后治标呢?有余之邪必然会侵害其他的脏器,有可能由本病之强而影响他病之标,如肝气过亢,不仅会克脾土,而且还会反侮肺金,甚至还可以影响其他的器官,这种情况就要先泻有余之肝气,其他脏器的病变也就迎刃而解了。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脏气不足的病变,不仅是本身的不足,还会受其他脏器的影响,比如肾气虚,必然会有其他脏器加之于肾而产生病变,这种情况就要先扶肾气。再如肾气不足的水气上泛,单纯治水效果肯定不好,一定要先扶助肾气,这就叫做“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肾气不足为标,其他脏器加之的病变为本,后治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