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疏,陈也。《楚辞·九歌》:“疏石兰兮为芳。”注:“疏,布陈也。”正与此义同。篇中疏陈诊治之过失有五:未诊不问,诊而不知,过失之一;不明补泻病情,过失之二;不论比类奇恒,过失之三;不通三常之诊,过失之四;不知终始,不问所发,过失之五。故名“疏五过论”。全篇可分作三节。
【讲解】疏,不能读成“平”声,要读成“去”声,音同“数”,“疏”是“陈列”之意。“疏五过”是指在临床上医者容易出现的五种错误:一是没有进行详细的问诊就做出了诊断;二是不对补泻的病情进行细致地推敲;三是不知比类奇恒;四是诊病不通三常;五是不知终始,也不问所发,主观武断。文献所提出的这五个方面,对临床诊断很有启示,涉及的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第一节 远五过近四德
【原文】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提要】提出远“五过”近“四德”为医之副的见解。
第二节 分述五过之失
【原文】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提要】分叙五过之失。
【讲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问诊”是很下工夫的,不仅是问病,还要问病人的生活环境等相关的问题。
第三节 讲求四德之道
【原文】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腧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腧理,五脏菀熟,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提要】阐发避免“五过”在于讲求“四德”之道。
【讲解】为什么会犯“五过”呢?是由于“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不但医学技术不好,社会的经验也不足。什么是“四德”呢?第一德,“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第二德,“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第三德,“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第四德,“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这四德中,第一是关于“天道”的问题,第二是医学本身的问题,第三是环境与人事问题,第四是舌、脉的问题。掌握了这几点,“诊必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