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从容》乃古医籍之名,黄帝就《从容》之所论以示雷公,因以“示从容论”名篇。篇中反复从脉证以探索病机,即示人以辨证之法。特别提出病有所难知者必须用“援物比类”之法以明之,终须求得“病在一脏”,也就是推求病气发源之脏,才能抓住主要矛盾以为施治之的。具有辩证法思想,亦最有现实意义。全篇可分作二节。

【讲解】《从容论》是古代的一篇文献,“示《从容》”就是黄帝把《从容论》讲授给雷公。《内经》中假设了这么几个人,包括黄帝、岐伯、雷公、少俞等,从文献来看,雷公可能是最年轻的一个,所以黄帝把古代的《从容论》拿来教育雷公。

此篇文献的主要内容是讲“舌”与“脉”,基本上属于诊断学的内容,教以从“脉”和“症”的关系来进行辨证,这里面提出了运用援物比类的方法。在临床上很多病是非常复杂的,文献中强调一定要辨出病位在何脏,这样立法施治才有准确的切入点,所以求得“病在一脏”的学术思想对临床辨证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第一节 辨证之法别异比类

【原文】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寃,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提要】阐明辨证必须“别异比类”之理。

第二节 肾脾肺病比类辨证

【原文】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熟,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 嗽烦寃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解墯,喘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解墯,此脾精之不行也。喘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

【提要】分别从肾病、脾病、肺病之疑似,阐明比类辨证之法。

【讲解】“比类”是“比较”之意,即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