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著”是“明”之意,“至教”是“至善”之意,阐明医学至善之理,是名“著至教”。“著至教”这个题目比较抽象,但从这篇的内容来看主要讲的是“三阳并至”的病机。“三阳并至”常呈迅猛发作之势,邪气很快由阳入阴而伤及五脏,特别是阳热伤阴使肾气败绝而难以救治。此篇文献主要讨论了阳热伤津的问题,这就是全篇之大旨。全篇可分作二节。
第一节 泛论医学之至理
【原文】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提要】泛论医学之至理,即在于“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
第二节 三阳并至之病机
【原文】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帝曰:
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雷公曰:臣治愈,说意而已。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雳,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提要】阐发“三阳并至”的病机。
【讲解】“三阳”包括手三阳、足三阳,阳气在人体,好比阳气在天,知道了天之阳气的特性就能了解人体三阳的特性。“天为业”实际是“业为天”,意思是说三阳在人体的功能就像天之阳气业事一样。“上下无常”,本来三阳在上、主表、卫外应该是有一定规律的,若是“无常”就会使人得病,如应在“上”者却出现在“下”,或者时“上”时“下”,这些都是“无常”的表现。于是“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邪气会因阳气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就是“遍害阴阳”,意思是三阳受邪以后就会导致三阳三阴俱受邪。
问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三阳”不能卫于外是什么原因呢?“三阳独至”这里是指“太阳”独至。初病,病在太阳,若太阳不能抵御外邪,于是手三阳、足三阳都会生病,而且发病迅速,故曰“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则“上为癫疾”,这是邪犯经络的病变,“下为漏病”,这是邪犯脏腑的病变。这种情况和一般病传的规律不一样,以至于“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