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人,是怎麼樣能活著呢?他全身的器官,是怎麼個樣子呢?講這個道理的書,西醫學叫做生理,中醫叫做《內經》、《難經》。可是中醫缺乏解剖學,所以它那書上說的話,多有不對的。然經過數千年的研究和理想,它那一種微妙不可思議的理論,也真能發明了人類的生活原理。我們研討醫理,如能切實的把中西醫的生理學,平心靜氣地參照一下子,取其可取,而棄其可棄,那自然是醫學的一個大進步了。現在我把中西醫的生理學,簡單說一說,這是為初學醫的立論,所以非常淺顯,欲求深造,當然以此為初步了。
一、西醫生理學
腦
腦子分大腦、小腦二部,大腦主知覺,比如痛啦癢啦,一有刺激,它就能知道。
小腦主運動,比如手足的運動,身體的運轉,全是小腦的機能,大腦的位置在頭前,小腦的位置在頭後。小腦之下,緊接著就是延髓,在人之脖項後面。主管著呼吸及腦與脊髓之傳達作用,這是很重要的地方。延髓之下就接著脊髓,係在人之脊骨內包藏著。它能受腦的命令,運動全身,並能傳達全身的知覺,到了腦子裏,叫它知曉,所謂反射作用是也。人身上無有一處無神經系的,好比電線一樣,它的總機關,就是腦子、延髓、脊髓,所以這三種東西,是全身神經系的根本。
血液
血液是養人的要素,好比人是一個花草,血液就是它的汁水。若是有一枝一葉,汁水瘀了,這一枝一葉,馬上就要出毛病。若是全身的汁水乾了,這花草就會死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血脈一不流通,馬上就不行啊!血之來源,是從吾人所飲食的東西造成的。因此欲講血之來源,不得不連同腸胃的生理,大概說一說。凡吾人當食物之時,必與口內之唾液混合,此液為亞爾加里性作用,可變化澱粉質而為糖分。到了胃內,復有胃液作用,胃液的成份,為鹽酸與配普新。其中的鹽酸,能溶解蛋白質,變為配普新。(小腸之經過頗長,是為吸收之主部,且腸壁具有絨毛及皺壁。故收縮時能將乳糜等管壓迫,使乳糜向乳糜管內輸送,大腸亦有吸收機能。)凡食由胃入十二指腸,此時即有腸液、膵液、膽汁為消化作用。因唾液、胃液之作用,只能化澱粉質及蛋白質,而不能化脂肪及其它物質,腸之黏膜及膵(胰腺的舊稱)分泌汁液,能破碎脂肪球為小分子。膽汁可化胃不能消化之物,且能使消化之物,變為透明體至腸內由黏膜之毛細血管吸收,漸漸匯集於門靜脈,入肝臟,造成血液。(肝臟能分泌膽汁,製造肝糖,又能提淨血液中之毒質,使已成乳糜樣之血液,化為赤色,而入於心臟。)肝為人身造血機關,凡食物由乳糜管集合入門脈,再由門脈入肝臟,再由肝臟毛細管,通過之際,受肝細胞作用(肝臟含有多量之鐵)即變為紅色血液。從肝靜脈至下大靜脈放流而至心臟。(肝臟能將食物化為潔淨之血液,故食物若含毒質,到此則能濾清將毒汁送回膽囊。)
由腸壁吸收之營養質,其輸送之道路有二:一由門脈經肝臟入大靜脈中以達於心臟;一經腸淋巴管,匯集於胸管,混入血液中,以達於心臟。(水、鹽類、糖分及蛋白質,由門脈輸送之,脂肪類則由腸淋巴管輸送之。)
血之周流全身,係由心臟左邊(左心室),發出來,先入大動脈。動脈血是鮮紅的,等著周遍全身,血的功用就乏了,好象已經燒殘的煤炭,火力是不中用了。此時的血已經到了極細的動脈毛細血管(手足指尖),的尖端。由此尖端,就過入靜脈毛細血管中,漸漸往回流,又總匯到大靜脈血管。所以,靜脈血管又叫做回血管。此時的血,全成了暗紫色,即由此靜脈而回到心臟的右半邊內(右心房之內),這就叫做大循環。血既回到了心的右邊(右心房),再由右邊出來,流到肺動脈血管裏頭去。此時血皆廢料,色皆暗紫。血既到了肺中,就利用肺的呼吸,呼出碳氣,吸入氧氣,自然把廢料排出去,又添上新料(氧氣)。又成了鮮紅的有用之血了,於是乎再由肺靜脈管,回到了心臟的左心房,再至左心室。而後再周流全身,這就叫做肺循環。(中醫書說營衛交會於手太陰肺,即是說的血由心臟至肺臟迴圈的道理,此種研究,中西競能相合,互證自明。)
心臟的機能,係左右收縮和開張,它能叫血液從一邊收進來,一邊噴出去,好象人握拳一樣,一緊一鬆,好象一個吸水筒,一邊吸,一邊噴。人之一生,一時也不能停止,若是心臟一停止,血就不流動,人也就死了。所以心臟是人全身的主宰,腦子神經雖靈;若是離了血之榮養,也是不中用的。
血的用處最大:1.可以滋養全身。2.可以發熱力,溫暖身體。3.可以抵抗病毒。4.凡人之一切生活現象,全仗著它的作用。血有赤血球、白血球,混合在一起。可是白血球可以自由出入於血管壁,所以身體無論何部,有了異狀,例如病菌侵入,白血球就去包圍它,與它抵抗,非把它排除去了不可,若是抵抗不了,白血球受了傷,那麼人也就覺著受不了病之纏繞了。中醫說血為營,氣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正是這個道理,可以細參。(血為營,不是說營就是血的代名詞,氣為衛,也不是說衛就是氣的代名詞。此二字乃指氣血以外之脂肪而言,因為此物在脈中脈外與氣血同行,有微妙的關係故也。)
皮膚
人身上第一層皮名表皮,這個表皮,無神經,刺之也不痛,俗稱油皮。第二層名真皮,這個皮內有神經,有血管,所以刺之覺疼,破了就出血,又有汗腺,所以身上熱度太高了,它就出汗,排出廢物,可以放散體溫。又有皮脂腺,可以時常出油,保護皮膚,又有毛囊。
消化器
消化器可分為五部:1.口腔。2.咽喉。3.食道。4.胃。5.腸。茲將胃和腸的生理,大概說一說。
胃之上口名賁門,下口名幽門,幽門緊接著十二指腸。胃裏頭有一種液體,所以消化食物用的叫做胃液,是合百弗聖游離鹽酸及水所成的。
腸之構造,和胃是一樣的,由三膜而成。其外層為漿液膜,中層為筋織膜,內層為黏膜。黏膜又有很多的絨毛和小腺,所以能吸收食物之精華,血液來源之第一步也。腸的上部名十二脂腸,近接胃之下口,再下則名小腸,再下則名大腸。大腸和小腸接連的地方有一小突起,名曰盲腸,它的位置正當著吾人之右少腹下部,即右腸窩,所以盲腸痛最易診斷。又回腸、盲腸瓣所以防食物逆流於小腸者。再下則名直腸,再下則名肛門。
我們吃的東西,無論軟硬,皆在口內先嚼碎,和唾涎混合咽下。到了胃裏,胃液就分泌出來,胃筋也蠕動起來,兩三點鐘的工夫,就把食物消化成糜粥的樣子,然後由幽門送入十二指腸,再由十二脂腸到小腸。經過膵液、膽汁、腸液的化合,把糜粥樣的東西,化成乳糜,然後由腸內之黏膜吸收,分別運入乳糜管及淋巴管內(食物在小腸內吸收最多)。這時候消化不了的東西,就由小腸再下,經過盲腸辦,借著腸蠕動的力量,而入於大腸。食物在大腸內尚有一部分能吸收,此後再殘留下的渣滓,就完全成了廢料,水分也少了,漸漸的成為固質,由肛門排瀉出去,所謂糞便是也。
迴圈器
迴圈器即前講之血液,參看自明。
呼吸器
呼吸器人何以能呼吸,固然是呼吸神經的作用,然呼吸的器官,可不是只依賴呼吸神經這一樣,所以肺,及肋間筋、橫膈膜,必須略講一講。
1.肺臟在人之胸間,由左右二部而成,包被於心臟。由大氣管而至氣管枝,愈分管愈細,到盡頭為盲管,不透氣。凡人之呼吸即借著胸廓的一張一弛,而肺就活動起來了,吐故納新,與心臟的活動相輔而行。西醫說,成人一分鐘,凡呼吸十九次。中醫說,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是相合的。
2.肋間筋分內外兩層,它的生理,是彼此反對的。它的外層能將肋骨(俗名肋條骨)舉上,使胸廓擴大。內層能將肋骨牽下,使胸廓縮小。所以這樣一上一下才能讓肺臟容易活動,而營呼吸的工作。
3,橫膈膜橫亙於肺之下方,平時穹窿凸於上,若收縮時,則凹下,而增加胸廓之深。橫膈膜與肋間筋之一張一弛,是呼吸運動的一定之動作,它與肺之活動,有密切的關係。肺呼吸,也叫外呼吸,因身體內不斷的攝取空氣中之酸素,又不斷的將體內由酸化分解,所生之碳酸及水蒸氣,向空氣中排出,此機能叫做外呼吸。
組織呼吸也叫內呼吸,與外呼吸之氣體交換作用正相反。何以呢?因為人身上諸組織由血液中赤血球取出酸素,因此而起燃燒作用。消費酸素,發生碳酸,再送回於血液,這就叫內呼吸。因此而動脈血變為靜脈血,成了暗紫色。
皮膚呼吸,也叫作不感性呼吸,是由人周身上之皮膚毛孔排瀉少量之碳酸,且能攝取少量之酸素。但於發汗時,則其排瀉與攝取之量增加。(光緒三十三年,余應陸軍部檢閱軍醫考試,論病者發熱惡寒之原理。余曾以中醫肺主皮毛之說與此理互相闡明,是時中醫之有西醫知識者尚少,故得上考與五鎮正醫官陸叔丞君同列(九十五分)前茅,雖淺陋答案不足以質高明,然回憶當年,彌覺趣味橫生也。)
人體溫度平均為攝氏表檢溫器三十六度半。脈搏一分間成年人約七八十動,小孩較快。若按中醫說,脈是一息四、五至的為無病。若是太快,就是熱,太慢就是寒,若太無力,就是虛,有力就是實。(此應參看脈學。)
排瀉器
排瀉器將體內之廢物,放送於體外,就叫作排瀉。這一類器官,就叫作排瀉器。
這一類的器官,約分三種,即1.肺臟,2.皮膚,3.泌尿器。一二兩項,前已說明,茲再略談談泌尿器,因為泌尿器是專營此排瀉的啊(消化器參照)。
泌尿器
分為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
①腎臟(俗稱腰子)腎臟係兩個,蠶豆狀,相對位於上部腰椎之左右兩側。它的凹部,叫作腎盂。腎內通過動脈和靜脈,好比一個濾斗一樣。腎內有很多的細尿管,總歸二個大輸尿管,它能把人身上無用的水及血中的廢物,由此處濾出,送於輸尿管,而達於膀胱,再由尿道排瀉於體外,所謂尿是也。
②膀胱膀胱有三口,其二口通左右二輸尿管,其一口通尿道。膀胱接尿道處,有括約肌環繞之,以資啟閉,而司排瀉尿液。中醫書謂膀胱有下口無上口,一由於缺乏解剖,二由於專講無形的氣化。雖然是錯誤,可是它那消息陰陽的道理,是極其微妙,不可不知。
神經系
神經系(已詳前論腦)
五官器
五官器分五種,略述於下:
1.觸覺器 皮膚內有神經,所以一觸外物,它就能報告給腦子,而能知其何如。
2.嗅覺器 鼻內黏膜有多數之嗅神經,所以外界香臭,一入鼻內,既能知之。
3.味覺器 舌內含有多數之舌咽神經,故食物入口,而能辨別其何味也。
4.視覺器 眼球內含視神經,故一遇外界之物映入,既能知之。眼球又有虹彩,能令瞳孔散大或縮小。
5.聽覺器 耳之極深處,有聽神經,故外音送入鼓膜,就可以次傳到聽神經,而知之也。
生殖器
西醫講的生理,非常詳細,除以上諸器官外,尚有細胞、組織、骨骼、筋肉、腺、辦膜、體溫等重要生理,必須詳參。本篇限於篇幅,只講大概,簡略太甚,不足以言醫學也。
二、中醫生理學
中醫講的生理,是以五臟六腑相分配的。講中醫的醫理,總離不了陰陽二字。
這兩個字,含有微妙的至理,萬不可加以懷疑。它說五臟者所以存精神、氣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大意是說人之生理,有臟以為體,就有腑以為用。臟之氣行於腑,腑之精輸於臟,二者相合,而後成功,臟之性宜藏,腑之性宜通,又以五臟主藏為陰,六腑主瀉為陽,而一臟一腑之中,又各有其陰陽,臟腑陰陽,相互相生之理,分晰至微。我覺著它與科學的說法,相輔而行,而且有其不可思議的真理。或者現在科學,尚未到了這個地步,也未可知。這是我四十多年反覆試驗的所得,不過不可因著陰陽二字,越弄越玄虛罷了。看中醫書要有精銳鑑別的眼光,抉擇出它那道理的奧妙,拋棄它那說法的錯誤,把歷代醫籍的精華,從實驗運用到西醫的科學說法之內,那是再好不過的,千萬不可胡扯亂拉,妄說中醫的這個就是西醫的那個,那就糟了。尤其不可先入為主,自諱其短,必須實實在在的體驗出來。中醫的那一種說法,實在超過於科學的西醫,並且可以把西醫的說法,來證明中醫那一點的錯誤,這才可以於醫學上有了進一步的貢獻。不但不可盡信中醫書,也不可盡信西醫書,蓋是醫之一道,到現在並未到了很完全的地步,所以世界上有好多因病身死的人,這就是一個中西醫均未完善的大鐵證。可是這種中西合參的辦法,談何容易?我從十七八歲,就喜歡研究中醫學,到了二十歲,就學了西醫,到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我在這四十餘年之間,經過種種的試驗和比較,到現在似乎對中西醫有了一點真認識。然而絕不是自以為到此境地,這就是完善。
不過略略開出一些門徑,現在仍是努力往前改進,更希望與余同好者,共同努力往前進。大家把這一種學問,共同發明到毫無缺陷的那一個境地,成為世界上的一個獨立的醫學,永遠革除中西醫的名稱,那就好了。現在我再把中醫說的五臟六腑的概要,講一講。
中醫以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茲分述如下:
五臟
(一)心(心包絡附)
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謂之君火(屬陽),又云,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脇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將上熏心肺。又云其中(心)有竅,以導引天真主氣。又云心主血脈,又云其液為汗。
中醫說心臟主血,是對的。可是若說它是君主,是能出神明,說它是君火,又能導引天真,且是為汗的來源。這些說法,猛一看似乎太玄虛,其實呢,是與西醫的說法息息相通,且覺著有些很圓通的道理。我先把這道理說一說,心臟若一停止,周身的血脈,就立時全停了,人就死了。這是何等的一個主要機關呢!若說神明,這兩個字,簡直的就是腦子和神經的代名詞,你想一想,若是心血發生了毛病,比方熱度太高了,或是血內有了毒,馬上它那腦子的作用,就會出了變象,輕則覺著頭暈心跳,重了就可以神昏譫語,尋衣摸床,也許瘋瘋顛顛,精神失常。若是心臟弱了,馬上人就缺乏精神,或者成天家頭暈眼黑,神識不清,驚悸善忘,嗜睡或失眠,起了種種神經衰弱的狀態,這就是君主失其權能,天真神明,受其影響的一個證明。總而言之,腦子神經,全賴血來養著它,它若是不受心血的影響,絕對不會單獨有作用的。至於說汗為心液,是君火,更是有著它的微妙道理。何以呢?人全知道出汗是有汗腺的,可是汗腺何以能發汗?1.由於週邊之溫度亢進。2.血液中水分增多,3.心臟及血管機能旺盛,4.服發汗藥,5.血管收縮神經興奮,汗腺神經亦得逞其作用(例如虛汗)。這樣看來,若把心離開了,這汗是不能出來的。所以西藥裏頭的退熱藥(例如阿斯匹林等),其副作用為發汗過多,往往驟然能叫心臟停止,害了人的性命。而中藥裏的發汗藥(例如麻黃),也往往鬧得人大汗不止(汗脫),也就是心臟受了汗的大瀉漏,而無力供給的道理。所以說汗為心液,是一點也不錯的。至於君火二字,本是對相火說的,簡單說一句,就是人身上的熱力、張力,全憑著心血來醞釀的。若離開了心血,熱力和張力,也就完了,人身上也就不溫暖了。所以君火這二字,並無不合,簡直的就可作為「溫源」二字講,那有什麼玄虛呢?
(二)肝
經云,悲怒氣鬱則傷肝。又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曰肝者相火內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氣,以遂生生之氣。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中醫說肝主血是對的,血若不經肝臟的濾清,如何能有血的功用呢?此臟既為造血之總樞,那麼人身上已經造成血之原料(乳糜),歸總全集合到門脈裏,門脈即食物精華入肝之總管。
血之前身,即是乳糜。若是一經悲怒氣鬱,一定影響到神經,它那一切無數的毛細乳糜管,馬上就要失其平衡,那一邊由肝臟送入心臟的血液,也就不甚順序。肝臟裏,此時停留了好多的血,它那濾血的機能,也就疲乏了,神經受了這種影響,所謂疲極之本。所以人就覺著不舒服,容易不喜歡,越鬱越厲害,就要發生疼痛(脇疼脹最多),頭暈目眩,甚則全身抽搐,於是有肝風、肝氣、肝火等等的病名。若再加重,積久不流通,它那停滯的血液,越聚越多,越多越濃,全身血管停滯,神經失其滋養,所謂真水不能涵濡真氣,不能遂其生生之氣,於是乎乾燥,結果陰氣吸收不住陽氣,所謂龍雷之火,炎炎上升,就有暴厥(不省人事)、卒中(內風眩動,角弓反張)、中風半身不遂等等的現象(腦充血、腦出血),那就更厲害了。
中醫說肝在左邊,那是不對的。可是滑氏說其治在左,是一點也不錯。因為肝氣病,十之八九,總是左脇下先不舒服,經過多年的醫生們,當然不能否認此說的。總而言之,肝臟因為是造血的總樞鈕,它的構造曲折太多,不比心臟直出直入的,血流容易,所以最忌不流通。所以說肝臟易鬱,不宜遏抑。中醫說情志不舒則生鬱,言語不投則生嗔,謀慮過度則自竭,斯疲極之木(中醫以肝屬木),從中變火(即血變濃),升之不熄為風陽,抑而不透為鬱氣。又說是木宜條達,肝主疏泄,皆得治肝之妙諦。這全是我由實驗而後敢信的話,一點也不錯的。
(三)脾
中醫書說脾與胃同膜,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又謂脾主肌肉,又謂脾主消化,又謂脾為濕土,又謂穀在胃中,賴脾土之濕,蒸布津液以濡之,然後腐變,故胃者脾之腑也。又曰脾統血,又曰飲食勞倦則傷脾,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總而言之,中醫是說脾是助胃之消化的,它得了相火的熱氣(人身上的溫熱全賴此物,與心之君火同參),才能蒸發消化,好比一個做飯的鍋底一樣,若是相火不足,或是受了濕氣,脾惡濕,它就脾陽下陷(就是脾無熱力扶助,因而衰弱)了。無熱力助消化了,所以就有完穀不化,不思飲食,泄瀉衰弱,四肢浮腫等等的病象。但是中醫論脾,是包括著膵臟說的。它那說法,雖然不能與西醫吻合,可是它那脾胃相連的道理,確乎是說的膵液入十二指腸,來營消化的道理。比方膵液不充足,一定消化發生了障礙,那就叫作脾虛。中醫說胃宜降、脾宜升的道理,大約是指膵液輸入而言。至於脾臟有生白血球的機能(白血球亦在脾中崩壞),中醫書是未說過的,可是白血球過多症,它那症候之最著者,即為腫脹,其他的現象,就是脾臟腫大,就是中醫所謂脾積瘧母之類,其餘的現象,也離不了腹水、浮腫、小便短少等等的病症。所以中醫治脾虛,以李東垣補中益氣的說法,最為可取(實驗有效)。可見中醫的論脾,是連膵合在一起說,它那脾陽不升,胃失運化及飲食勞倦則傷脾等說,就是膵液缺乏的道理。它那脾統血,脾惡濕,腫滿屬脾的說法,恐怕就是白血球過多的道理。它說的脾與胃同膜,這個膜字,恐怕就是說的膵臟。而其治脾治腫脹的理論與藥品,更是的確有效的。
(四)肺
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龠。又云,肺與大腸相表裏。又云,五臟惟肺居上,破碎尚能生活,其他各臟,破則人死,不能修補。又云,諸氣膹鬱,皆屬於肺。又云,肺主皮毛。總而言之,中醫說肺主人身之氣,一呼一吸,吐故納新,與西醫呼出碳氣,吸入氧氣的說法,完全相合。並且說肺主人身之氣,上下升降,無處不到,它能把清氣升上來,把濁氣降下去,這就是呼出碳氣,吸入氧氣的道理,所以人能得到太太平平的清醒。若是肺出了毛病,盡不到它的責任,那麼人身上的氣,就清濁不分了。此說乍一看,好象與西醫說不同,其實中醫說的肺主皮毛,當時已經參透了西醫皮膚呼吸的道理。所以說全身的氣與外間周圍的氣,只是一個內外流通毫無間斷,並不是肺氣只由口鼻呼吸。它那周身的呼吸,完全依賴著肺之活動而營其工作。比方身子一著涼,馬上全身毛孔一收縮,內外就不能透氣了,這個時候,肺就受了影響,就要咳、喘,鼻子就要不通氣,渾身就要覺著害冷(惡寒),內裏的熱氣(體溫)透不出來,越積越熱,所以越覺害冷,身上的熱度,是越積越高。這個熱太多了,就把血管和神經蒸的不好過,所以攻的頭脹、頭痛、項強、身疼,這就叫作外感,這就叫表證(實證)。若是用藥把毛孔治開(發散),好比就象開了好多的小門一樣,一霎時,內外空氣一透徹,肺得其所,如同解了束縛,以上諸症,馬上就好了。可見中醫這肺主皮毛之說,是微妙之至了。還有清濁升降的道理,中醫是說人受穀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血生於心,衛氣統於肺。又說是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看這幾句話,就知道中醫說肺能將清氣升上來,將濁氣降下去(所謂清肅之令),使人身上得到很順序的生機,以養其生命。這個道理,無疑的就是以清濁二宇,吻合於碳氣、氧氣之說,它這種理想,完全與西醫的組織呼吸(內呼吸)之說相合。不過科學的說法,較為確實罷了。
西醫說,內呼吸是與外呼吸之氣體交換作用正相反(外呼吸是吐故納新),內呼吸是將毛細管血中之酸素(即氧氣)搬出來,賦予各組織,因此而生燃燒「體溫」,(組織就是中醫說的三焦一類的網膜),又將組織中燃燒後無用的碳酸(即碳氣)復送於血中,由內呼吸使動脈血變為靜脈血。簡言之,就是把血管裏頭的清氣弄出來,接濟組織的消耗,又把組織內由消耗剩下的渣滓(即濁氣)送回血管中,叫它入於靜脈,還流於心臟,再由肺循環排出於體外。這是什麼道理呢?蓋是人之一身,全體內外,無一處不抑仗著血來滋養它,而血之所以能源源接濟,絕不虧乏的原因,除了食物的精華,直接化成血液外,其唯一的原料,就是仗著吸入的氧氣(清氣)。若是氧氣吸的不充分,碳氣(濁氣)排泄的不乾淨,那麼全體上下內外,馬上就要發生象的。它那體溫,過剩了也不好(中醫所謂熱),不足了也不好(中醫所謂寒)。
所以中醫說,肺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龠。這句話,就是說的肺之動作,關係全身的呼吸,並非玄虛空洞的揣擬,若是肺臟動作出了毛病,那麼內呼吸及皮膚呼吸,全要受了影響,豈不是清濁升降,失了軌道的一個鐵證嗎?
它那肺與大腸相表裏的說法,更覺圓通微妙。若不多讀書不求甚解的,一定覺著如此來講肺的作用,未免離奇。我在三十年前,亦曾反對此說,認為毫無道理,有一年我治了一個喘症,才恍然這個說法,是真有道理的。(此症係喘滿的很厲害,經過若干醫生,中醫最有見地的,是斷為肺實作喘,用藥均是瀉肺氣,然無效。西醫是注射的止喘藥,然止住喘以後,更覺痛苦,病者已經危殆。余用的藥,並未治肺,只用人工鹽瀉之,大便通利後,喘驟止,一劑而癒,並未棘手。此症病者係唐姓,住北鑼鼓巷,由余友諸有鶴君介紹。)以後凡關肺之疾患(例如肺炎),我多注意於腸,獲放良多,這蓋是肺之血管迴圈,隱然與乳糜管、淋巴管有直接的關係,(比方治流水,大河一通暢,一切距離極遠的小水溝也就同時暢流了。)而腸內容物,即是血液和淋巴液的前提,所以肺裏有病,尤其是實證,而在腸之生理上著想,真是釜底抽薪,根本治療的好法子。因此我才明白經旨,所謂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腑的精義。蓋中醫主張臟腑互相為用,實有至理,所以一治大腸,而肺病立癒,這個道理是值得研究的。
(五)腎
經云,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又云腎有兩枚,形如豇豆。又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又云腎為水臟。按腎臟有排泄血液中不用物之機能,並有排泄尿素及尿酸、水等之機能。所以,此臟若是失其作用,則血之通過,不能濾淨,周身必受其影響。而尿中毒症,亦由此臟有病或膀胱之失運而起,全身日見衰弱,又何技巧之有。而腎臟炎、腎盂炎、尿毒症、血尿、糖尿等疾患,即由此而起。它那現象,就是中醫說的水腫、小便短赤、小便混濁、及一切尿之變象,身體衰弱、精神不安、或則發熱、面目黧黑枯槁,這全是中醫所謂腎經病的樣子,與西醫說法,大致相合,可是中醫只說腎合膀胱,而未說腎之輸尿有兩管,未免忽略了。
以上是中醫書上說的「五臟」,本編所引用的中醫說法,不及十分之一,大略尚能與西醫之說相合。這種合攏起來講中西醫的生理學,似乎尚非胡扯亂拉,恐怕內中真有抉出這兩種學問的精義的地方,也未可知。現在我再把中醫講的「六腑」說一說。
六腑
六腑,中醫以(一)胃,(二)大小腸,(三)膽,(四)膀胱,(五)三焦(命門附),(六)心包絡(膻中附),為六腑,茲分述於下:
(一)胃
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穀氣血之海。又云,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又云,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又云,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又云.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以上諸說,總不外乎胃主腐熟五穀的道理。與西醫之說吻合,不過中醫無胃液之說,其論胃之妙用,多連脾(中醫言脾包括胰臟在內)而言。所以二者總以連帶講述為宜。
蓋胃主納食,脾主運化,脾氣宜升(所謂健脾),胃氣宜降(所謂胃以通為補也),張仲景治傷寒的三承氣湯(就是瀉藥),叫作急下存津,就是知道胃中不宜存留著好多腐敗東西,免去它在腸胃內作祟,所以把它瀉下來。
再輕一點的胃病,也是注意這種見解,所以又有胃柔潤,以通為補的說法,就是緩緩的叫它往下運動,不願大瀉的說法,這與西醫的清涼藥、緩瀉藥,用意相同,這全是偏於實證的治法。若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調中益氣、升陽益胃等湯,全然用著大補的藥品,來治脾胃,這就是治的脾胃的虛證,較之西醫的治法,圓妙的多。
中醫是主張脾臟之陽(就是熱氣),若是不能上升,蒸動胃氣,那是不行的。所以這些補藥,往往有起死回生的妙用。總一句來說,就是胃宜下降,脾宜上升,這就是最可信的經旨。
(二)大小腸
經云,小腸者受盛(音成)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按中醫書,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名曰幽門,而無十二指腸之名。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曰闌門,亦無盲腸之名,此是中醫的解剖未精的緣故,無庸諱言。然中醫對於大小腸之生理,則言之甚詳。其言小腸為心之腑一語,即是說的小腸對於食物吸收後,由乳糜淋巴而造成血液,以入於心臟(參看前章肺之生理)之理。中醫說小腸所受盛者,只是食物。飲主化氣,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腸內,皆化為液,以出於油膜(此指中焦說),此油膜二字,即一西醫書之乳糜淋巴等組織。不過中醫書分不清楚這種東西的構造,可是早巳參透了食物變成血液的道路,(由腸壁吸收之營養質,其輸送之道路有二,一由門脈經肝臟,以達於心臟,一經腸淋巴管,及胸管,混入血液中,以達於心臟,所以血液中仍有脂肪,即中醫所稱之「營」是也。)所以它說小腸能化物,化物就是指著氣血這兩種東西說。
至於氣的化出,中醫是離不了三焦的說法。而腸子周圍的東西,統統名為三焦。這個道理,我在後邊三焦節下,敘述之。食物在小腸,吸收去的成分極多,到了大腸,吸收力就少了。可是大腸能特別吸收水分,使糞便濃厚,所以中醫書說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變化出,這三個字,就是說由小腸送來的東西,到了大腸,精汁大部分早已化去了,到了此處,就變為糟粕而出。其言大腸為肺之腑一語,就是說的大腸何以能傳導,必賴肺氣下達,它才能致其功用。若是肺氣閉塞住,不甚活潑(例如表實及裏熱等),那麼它那傳導(道與導同)的力量,也就小了。這個說法,也與血之運行有極微妙的關係,參看上節肺之生理就明白了。所以心合小腸,肺合大腸,這兩句的經旨,乍一看好象荒謬之至,我經過若干年的實驗,才知道此中真有至理,而且與西醫的說法,不謀而合。
(三)膽
經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云,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又云,膽氣鬱為怒。可見中醫論膽,已知其與肝有連帶關係,但不知膽汁入十二指腸,以助消化之理。然其推闡肝鬱,則膽氣抑遏,令人暴怒之理,頗覺圓通。蓋肝之血行,若有障礙,勢必肝汁存留,輸送停頓,不但消化受其影響,即神經亦必不能安靜。所以鬱怒的現象,中西醫是公認的。在西醫書所稱加答兒性黃疸症,皆有神經抑鬱,食欲不振,及肝臟膽囊之腫大。若在膽石症,膽部更有劇烈的疼痛、惡寒等,糞便之失色(多為白色)等等主要的症侯。可是中醫說膽病,亦有黃疽、忿怒、脇疼、脇脹等等之重要主症。至於膽主決斷一語,似係從經驗中得來的,證以科學的注重實際,自然不能強合。然而中醫之治驚懼和忿怒,大半離不了肝膽二經。它那理論,總是說膽氣太過則暴橫專斷;膽氣不足,則驚懼無決斷,本此立論,而處方治病,是確實有效的。這大約與神經上有微妙的關係,只以此係偏於精神方面立論,無有真憑實據的東西,所以我不能下斷語。可是中醫論膽,證以它的治法有效,就不能把它的理論,一筆抹煞。這是我的主張,說不定若干年後,就可以研究出它這一點的道理來啊。
(四)膀胱
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中醫解剖未精,看不清膀胱與腎臟聯絡的東西(輸尿管),卻是知道尿是存注於膀胱。惟對於尿之來路,則說不明白,於是有氣化的說法,這不能不說是中醫的疏漏,可是關於氣化這種理想上的創造,證以中醫治水病的靈驗,真是有它獨立的價值,不可不加以闡明。中醫說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這兩句話,隱然與經旨論腎氣化能出的道理相合。它那理論,是把膀胱的上口、下口、撂開不講。它的精義,就是不論膀胱口是何如,若是氣不能化,簡直的喝下水去一到不了膀胱,就得出來(泄瀉),或者全聚到膀胱,小便不容易出來(尿閉),或者全留到體內(浮腫)。水是一點也化不了氣,或是一點也排泄不出來,此可證明膀胱並非無口,何以水的道路,忽然發生了變化呢?在這種現象之下,是用著氣化二字,來神其功用的。西醫是除了利尿藥之外,就是抽水或用器械的排尿,在當時未嘗不立見效驗,可是根本上,今天放了腹水,明天就須再腫起來。今天用加的兒排了尿,明天仍然又不通。除了尿石的外科手術,那是對尿石症再好不過的法子以外,我認為中醫治水症,它那氣化二字的神妙,可以補西醫治水病的缺點,這是我經驗了若干年,才敢下這幾句斷語。現在我舉一個例子於下:
我的老友李勳卿的太太和張松泉的太太,年齡全在五十以上,她那病象,全是水腫。先是四肢腫,後來腹腫,而且腫的極厲害,肚臍全腫的很高,而且往外出水,兩腿腫的發亮,主要的症候是這樣,我的用藥是黨參、黃耆、山藥、白芍、白朮、茯苓皮、薑皮、補骨脂、熟附子,這是主要的藥,分量每味五六錢,附子二三錢,大約二三十劑,此二症就痊癒了,刻下均健在。此症已經多醫診治,她那以前的藥方,我已記不清,大約是藥味太多,分量太少的毛病,所以未能收效。記得張松泉的太太,還有出虛汗的毛病,所以重用白芍,後來我不在家了,他還寫信來問我,說是汗早已不出了,吃藥未斷,因而汗出不來,又難過,以後減去白芍,就痊癒了。
由此例看來,可以證明水腫的全身水分,因為用了中藥的補氣、補陽的藥品,它才能把人身的陽氣鼓蕩起來,把存留在皮裏、肉外的死水氣,全都蒸化去了,於是乎氣旺陽復,便利水消,好比嬌陽當空,一切霧霾陰濕之氣,渙然消散,那麼這就是中醫氣化的道理之一了(以上係就虛證講氣化二字)。
關於氣化的道理,還有一個極顯明的比喻(以下就實證講氣化二字),比方天氣當大熱將雨,悶閉不通的時候,一點風也沒有,只是鬱蒸的悶熱,天昏地暗,可以使人喘不出氣來,這個時候,就是天地之氣不能流通,雨也下不來,雷也發不出,這就好比人身上的陰陽關格,堪堪要命的險象,若是一下子,霹靂一聲,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頃刻之間,二氣交通,大雨淋漓,雨也下來啦,氣也平和啦,這就是天地之氣已通,馬上就可以把閉塞懊儂的景象,一掃而光。人身上氣和水,也是如此。若是受了穢濁之氣的侵襲(實證),肺氣因熱而壅閉,呼吸的總樞鈕,先失了功用,全體的呼吸,一定要受影響,所謂清肅之令,不能下行,那麼各臟濁陰之氣,單獨上承,那就糟了,這就和悶熱的天氣一個樣,此時人的五臟六腑,簡直的和鐘錶停了擺一個樣,所以上下內外,全不通氣啦,他那病象,是內裏頭熱的了不得,外皮子上是越來越發涼,以至於涼的了不得。中醫所謂熱深厥亦深,又叫做大熱似寒,又叫做上關下格,外邊的汗,是一點也沒有,內裏的大小二便,也是一點也沒有,尤其是小便,簡直的顯然不通之至,兩手的脈也漸漸的一點摸不著了,昏迷不醒(或嘔),危險極了,(此種病象,若以西醫的生理病理來講解,是極不相合的,我不敢強為解說,但中醫的治法,就是本著肺與大腸相表裏的說法,注重氣化,確實能起死回生,此由實驗得來,非偏見也。)可是一劑大瀉藥吃下去,馬上就有雲飛霧散的奇效,(此與後論溫病逆傳,不可妄用瀉藥並不相背,臨症細參可也。)這個道理,就是腸子一鬆動,肺氣得以下行(若只知肺主呼吸,不知道肺氣下行,不但不足與言西醫,亦不足與言中醫。)五臟六腑,全身的氣一通暢,水一蒸發,那就叫濁陰下降,內外上下全通澈,就叫作陰陽調和,身子也溫暖了,大便一通,小便自然也通了,汗也出來了(熱證因下而得戰汗者不少),這就是中醫氣化的精義。它對於膀胱一腑,雖然未說出輸尿管的名稱,可是它那治療上的神驗(或因補而水去,或因瀉而小便利。)、理想上的通澈,簡直好的了不得。我在三十年前,也曾極力反對中醫氣化之說,以後經過治療的實驗,把中西藥反覆比較了多次,我才知道我以前反對的錯誤。關於氣化這一點,我不敢強與西醫的說法拉扯,可是遇到以上的病症,你可以比較比較,試驗試驗,就知道我這一篇敘述,並無一些偏見,一句虛偽了,發深願以後就以此種說法,來補西醫的缺點,這是我希望與我同好的人,共同來實驗的。尿石等症均不適用氣化之說,不可誤會。(凡汗出多了,小便就少,此理即是氣之蒸發的實驗,西醫亦有此說,一查生理學便知。)
(五)三焦
經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蓋中醫謂上焦出於胃口上,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滲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此指淋巴而言)。下焦別回腸(此指盲腸言),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此種見解,不能說毫無錯誤,尤其是不能指出三焦是什麼物件,更覺太嫌籠統。可是中醫的理想,對於三焦的作用,誠然也有一部分精義。中醫所稱三焦,就是西醫講的一切結締組織細胞、脂肪細胞、神經細胞、以及淋巴細胞、乳糜管等等。中醫解剖不精,分不大清楚,而又知道這些東西,澈內澈外,籠及全身,實在是有用的東西,故定其名曰三焦。三焦者,蓋包括人體之上中下而言,故又特別聲明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七下左右內外皆通等語。此可見中醫能悟出這個道理,就是指不出那一種東西,有那一種的作用(例如結締組織等名目)。它說的三焦出氣溫肌肉一語,就隱然與西醫的酸素在體內燃燒作用之說相合。它說的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亦與西醫講的食物化血說相合。它那如霧如漚如瀆的比喻,對於人身上的水分的化合,更有微妙的理解,這其中包含著營衛、腠理、陰陽開闔的玄理。凡一遇到某一種病症(例如寒水),就要運用這一種的理想來治療,才能知道這種說法,實實在在靈妙貫澈的可喜。若把這種道理,融洽到科學裏頭,說不定它是更上一層的科學哩。
中醫講生理,還有一個特別名詞,叫作「命門」,這種東西,本來無形,中醫說是兩腎之當中,有一個地方,叫作丹田(臍下),是人之賴以生活的總發源,它是「相火」所在的地方,又叫做真火,真火包於真水(中醫稱腎水為真水)之中,水火平均,不多不少,這就是陰陽二氣,維繫團結的精義。這種真火,它是人身的生活元素,它能維持人的生命,發生人身的溫暖,而不致於乾燥,所以說一點元陽,性命之根(涵育光明)。這個相火,若是沒有真水來吸住它,它便獨旺了,不平均了。這個火焰,它就漸漸的往上浮動,人就覺著精神不清楚,興奮過當,發現出種種的狂態。它若是衰弱了,不大熱了,人就覺著格外疲乏,精神短,頭暈眼黑,食少形寒,陽萎,皮膚枯燥。若是它越來越不能與腎水抱合,真水一點也吸不住真火,有機會它便轟的一下子,飛上來,水火分離,人就成了兩半截的現象。陰氣越往下沉(腎水下涸),陽氣越往上浮(虛火上炎),那就陰陽團結不到一處,各不相顧,一霎那的工夫,陽氣也散了,陰氣也乾了,這人也就失掉了它的性命,這就叫作「陰竭陽絕」,中風,腦充血?俗稱的緊痰厥(暴厥),就是這種現象。再輕一點,就叫作孤陽外越,重一點就叫作亡陽,還有陽脫,皆是危症。總歸一句話,這全是命門真火,無所附麗,先天之水,失其涵照,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那麼人的生活元素,不就完了嗎?
我常說,西醫的科學,是再好不過的,中醫的玄虛,是無從證明的。可是中醫對於命門的理論,我是根據著治好了這種病的經驗,才深信它這種說法。我以為這種說法,大約與西醫所謂熱力、活力、張力的道理相近似。可是西醫的說法,似乎尚不及中醫的水火既濟的玄理,來得圓通,而且從治法上比較,也不如中藥確實有效。(大補元陽,確能挽回生命於無何有之鄉,請於呼吸存亡之時,以中醫大劑峻補,與西藥強心劑比較,自知余此種論調絕非臆斷。)說不定這種道理,與靈魂學也有關係,此非本書範圍,故不深論。
(六)心包絡
心包絡,這個名詞也是中醫生理上很要緊的一個東西。中醫說它是在心下橫膜之上,與橫膜相黏之黃脂。裹於心臟,與心肺相聯,又說這個地方叫作「膻中」,此處正當胸之中隔之上,既不是肺,又不是胃,乃一有脂油而空鬆的所在(俗名腔子)。所以熱入心包,邪傳膻中的治法(參看溫症逆傳),是極有價值的理論,不可不格外注意。
以上中醫所講的五臟六腑,大略已經說明,此外尚有營衛、腠理、筋骨、腦髓、經絡、皮毛,關節、氣海、血海、性命、精神、魄門,以及眼、耳、咽喉、舌、齒、口、唇、鼻、會厭等等,均應擇要說明於下。
此外
(一)營衛
中醫講營衛,似即指氣血而言。然其參悟活動,又非拘於氣和血的實質,它那講營衛貫通的道理,頗覺可喜,所以它說營居脈中,衛行脈外,是相輔而行。營與衛雖是二物,可是營之中亦有衛,衛之中亦有營,二者並不可分,此理雖不及西醫血壓說之確實,然其推測氣血之相互關係,實有其微妙之理,試將調和營衛的方法,加以實驗,自知此說不謬,此二字,最好與西醫生理,分析脂肪及淋巴液的說法,參看自明。
(二)腠理
此二字包括西醫所講之皮下一切組織而言,中醫言表證,離不了此二字。
(三)筋骨
筋系包括腱及韌帶而言,骨之生成,中醫謂是骨髓所生。
(四)腦髓
中醫講腦,雖無知覺運動神經諸名詞,然謂頭為諸陽之會,又謂腦為髓海,下通脊髓,是知腦之靈明,且知腦與脊髓聯貫之理。不過中醫謂脊髓系由腎生出,腦髓又由脊髓生出,實與西醫說法不同。然治腎之藥,即所以治腦,中藥則有極大的效驗,這是無可厚非的。
(五)經絡
中醫言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此經脈並非專指血管而言,故有十二經,又有奇經八脈諸說。玩其文意,即是西醫所講的一切神經。及淋巴管、血管、乳糜管等,均包括在內。又謂橫行者為絡,細者曰孫絡。又云久病傷絡,則似指一切之毛細管而言,其說頗復雜。
(六)皮毛
此指表皮及毛而言。
(七)關節
即骨節。
(八)丹田
在臍下,女子名胞宮,又名血海,又名血室,此在中醫視為很重要之一部。
(九)津液
中醫謂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此說似覺支離,學者即以此為神經之代名詞觀可也。津液二字,係指人身之水分而言,並包括淋巴液、乳糜、精液、尿及各種分泌液在內。
(十)膻中
已詳前。
以上十項因限於篇幅,太嫌簡略,不過略記其名稱而已,此外關於中醫學之生理,尚有種種名目,學者應取《內經》、《難經》各經參考之,取其可信者,切實試驗之,其荒唐不經者勿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