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論總抄
(此篇總揭天地陰陽、人身造化、脈病治法、五臟六腑,昭然可考。)
三才,天地人也。天者,輕清而上浮;地者,重濁而下凝。陽之精者為日,東昇而西墜也;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終也。玄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
大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人者,得天地之正氣,靈於萬物者也。命者,天之賦也;精者,身之本也;形者,身之合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三陰者,太陰、少陰、厥陰也。陽明者,兩陽合明也;厥陰者,兩陰交盡也。手太陽小腸經也,手陽明大腸經也,手少陽三焦經也,手太陰肺經也,手少陰心經也,手厥陰心包絡也。足太陽膀胱經也,足陽明胃經也,足少陽膽經也,足太陰脾經也,足少陰腎經也,足厥陰肝經也。
頭者,諸陽之所會;面者,五臟六腑之榮。鼻屬肺,肺和則鼻知香臭矣;目屬肝,肝和則目辨黑白矣;口屬脾,脾和則口知五穀矣;舌屬心,心和則舌知五味矣;耳屬腎,腎和則耳聞五音矣。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九竅者,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耳,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二陰。此以九竅言之。然心開竅於舌,腎開竅於耳。
發者,屬心稟火氣也;眉者,屬肝稟木氣也;須者,屬腎稟水氣也;咽者咽物,納水穀,接三脘以通胃也;喉者候氣,有九節,通五臟以系肺也。發者血之餘,神者氣之餘,爪者筋之餘,齒者腎之餘。魂者,神明之輔弼也;魄者,精氣之匡佐也。血為榮,榮者水穀之精氣也;氣為衛,衛者水穀之悍氣也。直行者,謂之經;旁行者,謂之絡也。
脈者,天真委和之氣也。三部,寸、關、尺也;九候,浮、中、沉也。五臟,心、肝、脾、肺、腎也;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也。
聖人以左寸為心,左關為肝,左尺為腎,右寸為肺,右關為脾,右尺為命門者,法乎天也,非聖人之私也。蓋天之北為坎,南為離,東為巽,西為兌,包乎外者為乾,居乎中者為坤。人生與天地相似,左手天之東也,巽位在焉,巽為木,故肝木居乎左關。左關之前為心者,法南之離也;左關之後為腎者,法北之坎也。右手天之西也,兌位在焉,兌為金,金者肺,《易》曰:乾為天為金,是肺為金而有乾象,故居右寸而位乎高。右關為脾者,脾為坤土,奠位乎中,以之而承乎肺下,此天高地下之義,乾坤象也。右尺為命門,命門者,火也,以水位而位火,此一陽生於二陰之義,正所以成坎也。向非與天地相似,聖人安得以是而垂法哉?小腸附在左尺,大腸附在右尺。
每部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浮者至皮膚,候表及腑也;中者至肌肉,以候胃氣也;沉者至筋骨,候里及臟也。寸為陽為上部,法天,主心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臍之有疾也;尺為陰為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四時之脈者,弦、鉤、毛、石也。春脈弦,肝東方木也;夏脈鉤,心南方火也;秋脈毛,肺西方金也;冬脈石,腎北方水也;四季脈遲緩,脾中央土也。四時平脈,六脈俱帶和緩也,謂有胃氣。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也。相剋者,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也。相生者吉,相剋者凶。如心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遇克也;心見緩,肝見洪,肺見沉,脾見澀,腎見弦,皆遇我之所生也。
左手屬陽,右手屬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男子左手脈常大於右手者,為順也;女子右手脈常大於左手者,為順也。男子尺脈常弱,寸脈常盛,是其常也;女子尺脈常盛,寸脈常弱,是其常也。反者,女得男脈,男得女脈;男得女脈為不及,女得男脈為太過。不及固病,太過亦病,所謂過猶不及也。
人迎者,左手關前一分是也;氣口者,右手關前一分是也。人迎以候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外感也;氣口以候人之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內傷也。人迎脈緊盛,大於氣口一倍,屬表為陽為腑也;氣口脈緊盛,大於人迎一倍,屬裡為陰為臟也。屬表為感風寒,屬裡為內傷飲食。人迎、氣口俱緊盛,為夾食傷寒,為內傷挾外感也。男子久病,氣口充於人迎者,有胃氣也;女子久病,人迎充於氣口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反此者,逆也。外因者,六淫之邪也;內因者,七情之氣也;不內外因者,飲食、勞倦、跌撲也。
六脈者,浮、沉、遲、數、滑、澀也。浮者為陽,在表,為風,為虛也;沉者為陰,在裡,為濕,為實也。遲者為陰,寒在臟也;數者為陽,熱在腑也。滑者,血多氣少也;澀者,氣滯血枯也。
八要者,表、里、虛、實、寒、熱、邪、正也。表者,病不在裡也;里者,病不在表也。虛者,五虛也;實者,五實也。寒者,腑臟積冷也;熱者,腑臟積熱也。邪者,外邪相干也;正者,臟腑自病也。
七表者,浮、芤、滑、實、弦、緊、洪也。八里者,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九道者,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也。七死者,雀啄、屋漏、彈石、解索、魚翔、蝦游、釜沸也。
奇經八脈者,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脈、任脈、督脈、帶脈也。
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
五運主病者,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木;諸病癢瘡,皆屬於心火;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水。
六氣為病者,謂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汙,皆屬於熱。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也。諸經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諸熱瞀瘈、暴瘖冒眛、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痠痛、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火氣也。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沏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亢則害,承乃制者,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木極而似金,火極而似水,土極而似木,金極而似火,水極而似土也。
五虛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也。漿粥入胃,瀉止則生。
五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也。大小便通利,得汗者生。
五勝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瀉泄。
五惡者,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
六脫者,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也。
五勞者,久視傷血,勞於心也;久臥傷氣,勞於肺也;久坐傷肉,勞於脾也;久立傷骨,勞於腎也;久行傷筋,勞於肝也。心勞神損,肺勞氣損,脾勞食損,肝勞血損,腎勞精損。
六極者,盡力謀慮,勞傷乎肝,應乎筋極。曲運神機,勞傷乎心,應乎脈極。意外過思,勞傷乎脾,應乎肉極。預事而憂,勞傷乎肺,應乎氣極。矜持志節,勞傷乎腎,應乎骨極。此五勞應乎五極者也。精極者,五臟六腑之氣衰,形體皆極,眼視無明,齒焦發落,體重耳聾,行履不止,邪氣逆於六腑,厥於五臟,故成精極。
五臟受病者,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坐濕入水則傷腎。
五損者,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也。
四時發病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凡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在表者,汗而發之;在裡者,下而奪之;高者,因而越之;慓悍者,按而收之;臟寒虛脫者,治以灸焫;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注,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然又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化而裁之存乎變,神而明之存乎人。此先聖作之於前,諸賢述之於後,誠入門之階梯,乃醫家之總領也。
四言舉要
脈乃血流,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匯焉。其象法地,血之腑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資始於腎,資生於胃,陽中之陰,本乎營衛。營者陰血,衛者陽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誼。氣如橐籥,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惟手太陰,寸口取決。此經屬肺,上系吭嗌,脈之大會,氣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為息,日夜一萬,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日夜八百,千丈為準。
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為關上。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心肝居左,脾肺居右,腎與命門,居兩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男女脈同,惟尺則異,陽弱陰盛,反此病至。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尋。又有九候,舉按輕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動。寸候胸上,關候膈下,尺候於臍,下至跟踝。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病隨所在,不病者否。浮為心肺,沉為腎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間。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脈之浮,浮澀而短。肝脈之沉,沉而弦長;腎脈之沉,沉實而軟。脾胃屬土,脈宜和緩;命為相火,左寸同斷。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春得秋脈,死在金日,五臟准此,推之不失。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調停自氣,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則。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證。轉遲轉冷,轉數轉熱;遲數既明,浮沉當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冥;人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因之浮,則為表證;沉里遲陰,數則陽盛。內因之浮。虛風所為;沉氣遲冷,數熱何疑。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虛,沉遲冷結。表裡陰陽,風氣冷熱,辨內外因,脈證參別。
脈理浩繁,總括於四,既得提綱,引申觸類。
浮脈法天,輕乎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虛甚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曰芤;浮小為濡,綿浮水面;濡甚則微,不任尋按。
沉脈法也,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有力為牢,實大弦長;牢甚則實,愊愊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弱甚則細,如蛛絲然。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小快於遲,緩不及四。二損一敗,病不可治;兩息奪精,脈已無氣。浮大虛散,或見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細弱。遲細為澀,往來極難,易散一止,止而復還。結則來緩,止而復來;代則來緩,止不能回。
數脈屬陽,六至一息;七疾八極,九至為脫。浮大者洪,沉大牢實,往來流利,是謂之滑。有力為緊,彈如轉索。數見寸口,有止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可候,厥厥動搖,狀如小豆。長則氣治,過於本位;長而端直,弦脈應指。短則氣病,不能滿部,不見於關,惟尺寸候。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數脈相兼,則見諸證。
浮脈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沉脈主裡,主寒主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沉遲虛寒,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緩水蓄,沉牢痼冷,沉實熱極,沉弱陰虛,沉細痹濕,沉弦飲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陰毒聚積。
遲脈主臟,陽氣伏潛;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為熱,無力為瘡。
滑脈主痰,或傷於食,下為蓄血,上為吐逆。
澀脈少血,或中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厥逆。
弦脈主飲,病屬肝膽,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浮弦支飲,沉弦懸飲,陽弦頭痛,陰弦腹痛。
緊脈主寒,又主諸痛。浮緊表寒,沉緊里痛。
長脈氣平,短脈氣病,細則氣少,大則病進。浮長風癇,沉短宿食,血虛脈虛,氣實脈實。
洪脈為熱,其陰則虛;細脈為濕,其血則虛。
緩大者風,緩細者濕,緩澀血少,緩滑內熱。
濡小陰虛,弱小陽竭;陽竭惡寒,陰虛發熱。陽微惡寒,陰微發熱;男微虛損,女微瀉血。
陽動汗出,陰動發熱,為痛與驚,崩中失血。
虛寒相搏,其名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陽盛則促,肺癰陽毒;陰盛則結,疝瘕積鬱。
代則氣衰,或泄膿血,傷寒心悸,女胎三月。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凶吉可推。中風浮緩,急實則忌;浮滑中痰,沉遲中氣。屍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臟身冷,入腑身溫。風傷於衛,浮緩有汗;寒傷於營,浮緊無汗;暑傷於氣,脈虛身熱;濕傷於血,脈緩細澀。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病見陰,病必危殆;陰病見陽,雖困無害。上不至關,陰氣已絕;下不至關,陽氣已竭。代脈止歇,臟絕傾危;散脈無根,形損難醫。
飲食內傷,氣口急滑;勞倦內傷,脾脈大弱。欲知是氣,下乎脈沉,沉極則伏,澀弱久深。
火鬱多沉,滑痰緊食,氣澀血芤,數火細濕。滑主多痰,弦主留飲,熱則滑數,寒則弦緊,浮滑兼風,沉滑兼氣。食傷短疾,濕留濡細。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者折。
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洪,發熱則惡。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
霍亂之後,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怕。
咳嗽多浮,聚肺關胃;沉緊小危,浮濡易治。
喘急息肩,浮滑者順;沉澀肢寒,散脈逆證。
病熱有火,洪數可醫;沉微無火,無根者危。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勞極者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急數。
諸病失血,脈必見芤,緩小可喜,數大可憂。瘀血內蓄,卻宜牢大,沉小澀微,反成其害。
遺精白濁,微澀而弱;火盛陰虛,芤濡洪數。
三消之脈,浮大者生,細小微澀,形脫可驚。
小便淋閟,鼻頭色黃,澀小無血,數大何妨。
大便燥結,須分氣血,陽數而實,陰遲而澀。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癇脈宜虛,實急者惡,浮陽沉陰,滑痰數熱。
喉痹之脈,數熱遲寒;纏喉走馬,微伏則難。
諸風眩暈,有火有痰,左澀死血,右大虛看。頭痛多眩,浮風緊寒,熱洪濕細,緩滑厥痰,氣虛弦軟,血虛微澀,腎脈走馬,真痛短澀。
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從吉,浮大延久。
疝氣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脈,多沉而弦,兼浮者風,兼緊者寒,弦滑痰飲,濡細腎著,大乃腎虛,沉實閃肭。
腳氣有四,遲寒數熱,浮滑者風,濡細者濕。
痿病肺虛,肺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
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澀微屬虛,切忌發渴。
脈得諸沉,責其有水。浮氣與風,沉石或里;沉數為陽,沉遲為陰;浮大出厄,虛小可驚。
脹滿脈弦,土製於木,濕熱數洪,陰寒遲弱,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大可治,虛小危極。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者生,沉細者死。
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甚屬非理,而且無子宮命門之象,皆大失矣,今改正之。
中惡腹脹,緊細者生;脈若浮大,邪氣已深。
癰疽浮數,惡寒發熱;若有痛處,癰疽所發。脈數發熱,而痛者陽;不數不熱,不疼陰瘡。未潰癰疽,不怕洪大;已潰癰疽,洪大可怕。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脈宜短澀,不宜浮大,唾糊嘔血。
腸癰實熱,滑數可知;數而不熱,關脈芤虛;微澀而緊,未膿當下;緊數膿成,切不可下。
婦人之脈,以血為本,血旺易胎,氣旺難孕。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尺脈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產之脈,其至離經,水下乃產,未下勿驚。新產之脈,緩滑為吉;實大弦牢,有證則逆。
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證,與虎口紋。
內景圖解
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咽在後主吞。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穀同下,並歸胃中,乃糧運之關津也。二道並行,各不相犯。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一會厭,當飲食方咽,會厭即垂,厥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了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送喉管,遂嗆而咳矣。
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本之有源,無有窮也,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籥。
肺之下為心,心有系絡,上繫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其象尖長而圓,其色赤,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心之外有心包絡,即膻中也。凡脾胃肝腎各有一系透膈以通於心,其間有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即如霧者是也。如外邪干犯,則犯包絡,心不能犯,犯心即死矣。
此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圍相著,遮蔽濁氣,始不得以薰心肺。
膈膜之下有肝,有獨葉者,有二三葉者。其系亦上絡於心絡,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竅。
肝短葉中有膽附焉。膽有汁,藏而不瀉。
此喉之一竅也,施氣運化,薰蒸流行,以成脈絡者。
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嚥下是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
胃之左有小腸,後附脊膂,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臍上,共盤十六曲。右有大腸,即迴腸,當臍左回周疊積而下,亦盤十六曲。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疊積下闢,乃出滓穢之物路。
廣腸左側為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精者化為血脈,以成骨髓;津液之餘,留入下部,得三焦之氣施化,小腸滲出,膀胱滲入,而溲便注泄矣。
凡胃中腐熟水穀,其精氣自胃口之上口曰賁門傳於肺,肺播於諸脈;其滓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傳於小腸,至小腸下口曰闌門泌別其汁,清者滲出小腸而滲入膀胱,滓穢之物則傳入大腸。
膀胱赤白瑩淨,上無所入之竅,止有下口,全假三焦之氣化施行,氣不能化,則閉格不通,而為病矣。
此咽之一竅,資生氣血,轉化糟粕而出入如此。
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主持諸氣,以象三才。故呼吸升降,水穀腐熟,皆待此通達。與包絡相為表裡,故其脈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腎有兩枚,精所舍也。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中命門穴,形如豇豆,外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下通牴尾,上通腦髓,有上系通於心,下系則通精竅。根於兩腎之前,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即命門子宮,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兩腎俱屬水,但一邊屬陰,一邊屬陽,越人謂左為腎,右為命門。非也、命門,即兩腎之中,通腎之下係為相火,《易》所謂「一陽陷於二陰」,《道書》所謂「兩腎中間一點明是也」。命門寄相火,代君行化,此先天無形之火,與後天有形之火不同。故滑伯仁曰:「相火之相,譬如丞相之相也,輔佐周身,維持綱紀,交接元陽,為一身統領,使百脈舒和,三元有益,氣血無偏,治化宣和,則無虞矣。」丹溪云:「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以能視、聽、言、動,何莫非先天之火為哉?」
風寒感冒
傷寒自有專門,必究心仲景,方知病之百變,證之傳經,非淺學所能窺其微妙。今以六經表裡,撮其綱領,另為一門,附尋常感冒,以便按方療治。若真正傷寒,幸勿輕易,當於專門中求之可也。
六經表裡至要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足太陽膀胱經
症:頭項痛,腰脊強,身熱惡寒。脈:浮而緊。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風府分為四道,下絡項,故頭項痛也。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故腰脊強也。身熱者,血陰類,寒亦陰類,以陰傷陰,皮毛閉塞,身中陽氣不得發越,故身發熱也。惡寒者,傷寒惡寒,傷風惡風,以類相從,以其表先有寒,故見寒即惡之也。
脈尺寸俱浮者,太陽為諸陽之首,其脈本浮,況以寒鼓之則愈浮。其緊者,榮氣為寒氣搏擊,安得脈不緊也。若初受寒,則熱與浮緊俱未見,移時見之。
表證
麻黃湯
麻黃(一兩) 桂枝(六錢) 甘草(三錢) 杏仁(五十個)
春分以後勿輕用之。
麻黃、甘草開肌,桂枝、杏仁散寒下氣,但湯內用桂枝者,有散寒而兼實表之義,恐麻黃過於泄散故也。
小青龍湯
麻黃 芍藥 甘草 乾薑 桂枝 五味 半夏 細辛
太陽表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噎,或喘者,宜服之。
大青龍湯
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 石膏 大棗 生薑
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無汗,脈浮緊,煩躁者,宜服。
傷風證
風,陽氣也。衛氣,亦陽氣也。以陽傷陽,故皮毛開而濈然有汗,宜桂枝湯。有汗惡風,脈浮而緩。春分後勿用,或用九味羌活湯去地黃、細辛。
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辛甘發散為陽,故用桂枝以散風邪;以甘緩之,酸收之,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然桂枝雖能祛風,風去則表實,況芍藥以酸收之,則是湯也雖有發散之義,而兼有實表之功。此仲景先生之微意耳。
桂枝湯加知母石膏湯
春分後並夏至用之,熱病亦可用。
里證
太陽有標、有本。此太陽之入本也,則小便不利,而腹脹滿。
五苓散
澤瀉 白朮 赤茯 豬苓 肉桂
春澤湯 五苓散加人參,虛者用之。
足陽明胃經
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無汗,不惡寒反惡熱。脈:尺寸俱長。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挾鼻絡目,故鼻乾而目痛也。陽明之邪上干於目,故不得臥。陽明主肌肉,雖是傷寒,然是太陽傳經而來,則寒變為熱,故身熱不惡寒而惡熱也。肌表密,故無汗。脈長者,陽明多血多氣之經,其脈本長,今以寒鼓之,則益長矣。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芍藥 葛根 甘草
升麻、葛根升散陽明之邪,芍藥和血斂肌,甘草甘緩和表,皆佐使也。
葛根蔥白湯
葛根 芍藥 知母 川芎 生薑 蔥白
已汗、未汗,頭痛用之。
葛根加黃連湯 兼內熱者加之。
白虎湯 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口渴,以此湯解利之。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傷風證 有汗脈長而帶緩。
桂枝加葛根升麻湯
里證
陽明有標、有本,此陽明之入本也。大便秘結,小便利,不惡寒反惡熱,或日晡潮熱,或譫語,手足濈然汗出,或狂亂不知人,此胃家實也,宜下之。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
大黃 芒硝 厚朴 枳實 治三焦。
少陽陽明小承氣湯
大黃 厚朴 枳實 不犯下焦。
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
大黃 芒硝 甘草 不犯上焦。
大柴胡湯 治日晡潮熱,大便閉。
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大黃 枳實 生薑
陽明有三證: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在表者均宜解散,在裡者均宜下之。當審證而用方,不可混一而差謬也。
三陽合病必下利,仲景另有方法。
足少陽膽經
症:耳聾,胸脅痛,往來寒熱,口苦,多嘔。脈:尺寸俱弦。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外眥,絡於耳,故耳聾也。下缺盆,循胸脅,故胸脅痛也。是經主經:其流氣三部,在半表半裡,進退無常,故往來寒熱也。脈弦者,少陽本弦也。
表證
小柴胡湯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生薑 大棗
凡耳不聾、里不虛,用小柴胡去人參,以其恐增熱故也。
傷風證 身有汗,脈弦而帶緩,此傷風證也。
小柴胡加桂枝湯
柴胡 黃芩 桂枝 人參 半夏 芍藥 甘草 生薑
里證
少陽之證亦有標本,在膽則入本也。耳聾、口苦、咽乾而嘔,脈弦而沉。
《黃帝針經》曰:「膽脹者,脅下痛,口中苦,善太息。」此不在經而在裡,膽中之受邪也明矣。又口中苦,膽汁溢於口而然,此亦可以驗熱之在膽矣。宜以 黃連清膽湯 主之。
黃連 陳皮 半夏 竹茹 枳殼 甘草 生薑 枳實
足太陰脾經
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咽乾,手足溫。脈:沉而細。
太陰脾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胃中,邪氣壅而為腹滿。上不得降者,嘔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寒在內者,則為常痛,此陽邪干里,故不常痛而時痛也。絡於咽,故咽乾也;手足溫者,三陰手足必微冷,若手足溫者屬太陰也,以脾主四肢,脾受邪熱,故四肢溫也。脈沉細者,病至三陰俱沉,而脾為陰中之太陰,故沉而細。如有浮,即在表,桂枝湯主之。《經》云:「三陰脈沉,為欲愈。」
表證
此在經也。有前症而不自利、不咽乾,脈尚浮,微惡寒。此表尚存,而當汗也。故《經》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桂枝湯(見前證) 桂枝加防風湯。
里證
有前症而不惡寒,脈沉細兼數,此邪在裡也,宜清之下之。
黃芩芍藥湯
黃芍 芍藥 甘草
桂枝加大黃湯 腹痛甚者用此方。
桂枝 芍藥 大黃 生薑 大棗
寒證
寒中太陰經,與傳經熱證不同,自利不渴,腹痛無休,手足不溫。《經》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當溫之,宜四逆輩。」
四逆湯
附子 乾薑 甘草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
附子理中湯
足少陰腎經
症:渴而自利,但欲寐。脈:尺寸俱沉。
足少陰腎經,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系舌本,故舌乾而渴也。自利者,邪傳少陰,受熱已深,氣不上升,故自利也。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邪傳少陰,熱沖清道,神思昏昧,故欲寐也。其脈沉者,腎本在下,至此經自沉。
表證
有前症而微惡寒,口中和,身微熱。此邪尤在經也,乃宜汗之。
細辛羌活沖和湯 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陰證無熱。
細辛 羌活 獨活 芍藥 甘草
麻黃附子細辛湯 以此湯主之,附子溫中,麻黃散表。
里證
口燥舌乾而渴,脈沉,此在裡也。
三承氣湯 見前證選而用之。
朱奉議曰:「仲景於少陰證,口燥咽乾,宜急下之。」蓋少陰主腎,系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入少陰腎經,咽乾絡焦,故口燥咽乾而渴,須急下之。非若陽明證,宜下而可緩耳。
黃連阿膠湯 輕者用之。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雞子黃(二枚生用) 芍藥(二兩) 阿膠(二兩)
寒證
寒中少陰經,與傳經熱證不同。背惡寒,倦臥,下利清穀,小便白,手足寒,身體痛,而脈則沉也。
四逆湯(見前)
真武湯
附子 茯苓 白芍 生薑 白朮
附子湯
附子 茯苓 芍藥 人參 白朮
厥陰肝經
症: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煩滿疼痛,甚則唇青,舌卷囊縮。脈則微緩。
厥者,盡也。兩陰俱盡,故名曰厥。成公曰:「邪傳太陰,則腹滿而嗌乾,未成渴也;傳至少陰,口燥舌乾而渴,未成消渴;至厥陰則成消渴,以熱甚能消水故也。木生火,肝氣通心,厥陰客氣上衝心,故心中疼熱,且煩而滿」。奉議云:「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脈弗營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病至是篤矣。非大下何以生?若脈漸浮,則有生機,當微汗之,不可不知耳。」
表證
此在經也。自前證兩脈尚浮,身微熱,此有表證存焉。或有由陰出陽,致脈漸浮,所謂陰病得陽脈者生也。
麻黃升麻湯
麻黃 當歸 知母 黃芩 石膏 升麻 白朮 白芍 天冬 桂枝 乾薑 甘草 茯苓 葳蕤
桂枝加黃芩湯
里證
前證悉具者是也。或見數症而不具。《黃帝針經》曰:「邪在肝,則兩脅痛。」不言經而言肝,則傷寒邪熱有入用明矣。
三承氣湯 三陽選而用之。
黃連竹葉石膏湯 邪未入腑為輕者用之。
寒證
寒中厥陰,與傳經熱證不同。四肢厥冷,唇青,面黑,囊縮,遺溲,脈則緩而微欲絕。
四逆湯
附子湯
麻黃附子吳萸湯 仍當用艾火灸丹田氣海,或用薑蔥作為餅子,熨於臍下。若藥不便,用胡椒火酒,皆可應急用。
蓋三陰三陽雖各有表裡,然三陽終表多而里少,三陰終里多而表少。此人不可不知也。詳考三陰三陽皆有入腑,則再無所傳,以萬物同歸於土,則終於土而已,將復奚變哉?
師曰:陽經無腹痛,陰經少頭疼。
附感冒諸方
《和劑》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感冒傷寒,瘟疫時行,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下利赤白,及出遠方不伏水土,並皆治之。
厚朴(薑汁製炒) 陳皮(去白) 藿香(洗) 半夏(薑製) 蒼朮(米泔浸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藿香正氣散(方見中風) 治四時感冒,頭痛,憎寒,壯熱,或風濕氣,霍亂吐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九味羌活湯 《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誤服,則其變不可勝數,故立此法,不犯三陽禁忌。解利神方,此易老之法也,名曰九味羌活湯。
羌活 治太陽肢節痛,君主之藥也。然非無為主也,乃能撥亂反正之主,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關節痛非此不能除。
防風 治一身盡痛,乃軍卒中卑下職也。一聽軍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
蒼朮 別有雄壯之氣,上行能除濕,下行能安太陰,使邪氣不傳之於足太陰脾也。
細辛 治足少陰腎苦頭痛。
川芎 治厥陰頭痛在腦。
白芷 治陽明頭痛在額。
生地 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 治太陰肺熱在胸。
甘草 能緩裡急,協和諸藥。
已上九味,雖為一方,然亦不可執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輕重冷熱之多寡增減用之,其效如神。姜二片、蔥二根,水煎服。若無內熱,去生地、黃芩;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羹粥不用投也。脈浮而不解者,宜先急而後緩;脈沉而不解者,宜先緩而後急。此藥不獨解利傷寒,治雜病亦有效。中風行經者,加附子;中風秘澀者,加大黃;中風並三氣合而成痹等證,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或四時感冒風熱,發熱憎寒,頭疼身痛,無汗。此藥不問陰陽兩感,並宜服之。
川芎 甘草 麻黃 白芷 乾葛 紫蘇 升麻 陳皮 赤芍藥 香附(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連須蔥白三個。如中滿氣實者,加枳殼一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渣熱服。
消風百解散 治四時感冒頭疼,發熱咳嗽,鼻塞聲重,喘急等證。
荊芥穗 白芷 陳皮 麻黃(去節) 蒼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三個,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熱服。咳嗽甚者,加烏梅一個同煎服。
張子和六神通解散 治夏月傷寒,得太陽陽明二經病,汗不出,頭項痛,腰脊強,目痛鼻乾不得臥。代麻黃、葛根等湯,發表藥也。
蒼朮 石膏 滑石 黃芩(各一錢五分) 麻黃(七分半) 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服。春加防風一錢。
金沸草散 治傷寒咳嗽,頭疼發熱,胸膈痰壅,喘嗽等證。
前胡(一錢五分) 半夏(七分半) 細辛(三分) 赤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荊芥穗(二錢) 旋覆花(一錢五分)(一名金沸草)
一方無細辛、茯苓,有麻黃、芍藥。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東垣曰:「《經》云『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太陽者,腑也,自背腧而入,人所共知;少陰者,臟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息通於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而入;腎為水也,水流濕,故腎受之。《經》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同氣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是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裡既不能一治,故死矣。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治之而不愈者有矣,未有不治而復生者也。予嘗用此,間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名曰解利兩感神方大羌活湯。」
解利兩感神方大羌活湯
防風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朮 白朮 甘草 細辛(各三分) 知母 川芎 地黃(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熱飲之。未解再服,三四劑病愈則止。
東垣加減涼膈散(見中風) 退六經熱及傷寒餘熱不解,胸煩等證。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大熱不止,乾嘔煩渴,錯語呻吟,不得安臥。
黃連(一錢)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服。
藥性
人參 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榮養衛。肺熱並陰虛火動者禁用。
黃耆 性溫,斂汗固表,托裡生肌,氣虛莫少。得防風其功愈大。
白朮 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消痰化痞。凡用以土炒之。
茯苓 味淡,滲濕利竅,白補脾元,赤通水道。陰虛者勿用。
甘草 味甘,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解百藥毒,中滿者勿用。
當歸 性溫,使血歸經,扶虛益損,逐瘀生新。頭止血上行,身養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脾虛勿用。
川芎 味辛,諸風可逐,去瘀調經,清利頭目。不宜單服,久服令人暴亡。
白芍 酸寒,養陰益肝,收斂耗散,虛痢可安。初痢、久痢勿用,新產勿用。
赤芍 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赤睛功擅。
連翹 苦寒,解諸經毒,上至頂巔,下至腿足。
生地 味寒,能清濕熱,骨蒸可痊,滋陰補血。
熟地 味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髮。二地脾虛勿用,並忌鐵器、蘿菔。
麥冬 味溫,祛煩解渴,潤肺清心,消除肺熱。脾虛勿用。
天冬 味寒,止嗽消痰,肺癰肺痿,解渴除煩。脾虛勿用。
黃連 瀉心,能厚腸胃,痢疾熱疾,一切取效。生用清心火,酒炒厚腸胃,姜炒止嘔吐。
黃芩 瀉肺,上焦火炎,濕熱痢疾,止嗽除煩。枯而飄者,瀉上焦之火;實而堅者,退下部之熱。
黃柏 味苦,滋陰抑火,濕熱煩蒸,用之俱可。
梔子 味苦寒,解鬱除煩,吐紅鼻衄,肺火能蠲。丹溪云:解熱鬱,行結氣,其性屈曲下行,從小便泄去。
石膏 大寒,能消胃火,發渴頭疼,解肌立妥。
滑石 沉寒,解渴除煩,清暑利竅,轉危就安。
貝母 微寒,寧嗽消痰,肺癰肺痿,開鬱除煩。
知母 味苦,瀉火滋腎,有汗骨蒸,虛勞可定。勞熱脾虛,知柏禁用。
大黃 苦寒,消瘀破血,快膈通腸,開行結熱。酒炒上達,生用下行。
芒硝 苦寒,實熱積聚,蠲痰潤燥,疏通便閉。朴硝煎煉,傾結即成芒硝。
柴胡 味苦,瀉肝治瘧,寒熱往來,解肌要藥。
前胡 微寒,止嗽消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升麻 微寒,清胃止衄,升提下陷,齒痛可逐。
桔梗 性平,寬舒胸脅,載藥上浮。諸藥舟楫。又止咽喉腫病。
紫蘇 味辛,風寒發表,便利周身,氣滯最好。
麻黃 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疼,風寒發散。止汗用其根節。
葛根 味甘,發表解肌,身熱目痛,口渴可醫。又善解酒毒。
薄荷 味甘,清利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可服。
防風 甘溫,諸風頭暈,骨節痹疼,筋攣口禁。
荊芥 味辛,頭目可清,諸風在表,服此通靈。
細辛 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痙皆用。
羌活 微溫,祛風除濕,身痛頭疼,舒筋活骨。
獨活 甘平,頭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
白芷 辛溫,陽明頭痛,女子帶下,百發百中。
藁本 味溫,除痛巔頂,寒濕可祛,風邪可屏。
香附 味苦,快氣開鬱,止痛調經,更消宿食。為婦人之仙藥,忌鐵。
烏藥 辛溫,心腹脹痛,氣滯不舒,方中議用。
枳實 味苦,除痞消食,破積化痰,沖牆倒壁。
枳殼 微溫,寬腸快氣,胸膈不舒,方中可議。
青皮 苦寒,安脾下食,氣滯能攻,平肝消積。
陳皮 甘溫,順氣寬膈,和胃全施,消痰去白。陳皮治高,愈高愈妙;青皮治低,愈低愈良。
蒼朮 甘溫,健脾燥濕,發汗寬中,更祛瘴疫。
厚朴 苦溫,消脹泄滿,宿食痰積,其功不緩。
南星 性熱,大治風痰,破傷身強,風搐皆安。
半夏 味辛,健脾燥濕,痰厥頭疼,吐嘔必備。血家、汗家、渴家禁用。
藿香 辛溫,霍亂暑濕,發散風寒,仍除嘔逆。
檳榔 味苦,殺蟲破積,後重裡急,驅除瘴氣。性如鐵石,稍虛勿用。
腹皮 微溫,下氣寬膨,安和脾胃,浮腫為君。虛者禁忌。
香薷 味辛,大清暑熱,利水消煩,功效甚捷。冒暑用之,內熱勿用。
扁豆 微涼,轉筋吐瀉,補胃和中,酒毒可借。
豬苓 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濕,用之如神。
澤瀉 寒苦,消腫利水,除濕通淋,瀉陰中火。腎虛者,不宜多服。
木通 性寒,最能導滯,利竅通經,小腸熱閉。
車前 氣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實。
骨皮 味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木瓜 味酸,腳腫風濕,霍亂轉筋,足膝無力。
靈仙 苦溫,腰膝冷痛,肢節頑麻,風濕通用。
玄參 苦寒,瀉無根火,消腫清咽,骨蒸亦可。
丹皮 味苦,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沙參 味苦,大清肺熱,咳血吐膿,用之效捷。
丹參 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瘀,補骨續筋。
苦參 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龍膽 苦寒,退熱平肝,目疾暴發,用之頓安。
防己 氣寒,風濕腳痛,熱積膀胱,湯中可用。
加皮 味寒,祛除風濕,肢節煩疼,壯筋強骨。
地榆 性平,治女人崩,下血諸證,賴以安寧。血痢有積者勿用。
茯神 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怒恚。
遠志 氣溫,能寧心志,久服聰明,令人多記。
棗仁 味酸,斂汗祛煩,不眠用炒,生用多眠。
甘松 氣香,善除惡氣,浴體香肌,心腹痛已。
菖蒲 性溫,開心通竅,去痹除風,出聲至妙。
小茴 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疼,調中暖胃。
柏子 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扶陽,潤腸通閉。
大茴 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益智 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乾薑 苦辛,溫脾暖胃,泄痢吐紅,炮之勿忽。
附子 辛熱,走而不守,陰毒寒邪,回陽功有。童便浸七日,麵包煨熟。
川烏 大熱,搜風入骨,濕痹寒疼,破積之物。
木香 微溫,散滯和胃,諸氣能調,行肝瀉肺。
沉香 降氣,能補命門,祛邪暖胃,保守元真。
丁香 辛熱,能除寒嘔,心腹冷痛,溫胃功有。
砂仁 性溫,通經破滯,止痛安胎,健脾養胃。
蓮肉 味甘,健脾理胃,止瀉澀精,補心養氣。
肉桂 辛熱,善通血脈,腹痛虛寒,溫補為最。
桂枝 性熱,宣導百藥,發散風寒,三痹不著。
訶子 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吳萸 性熱,驅除疝氣,臍腹寒疼,厥陰之劑。
草果 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闢瘴。
玄胡 性溫,心腹卒疼,通經活血,消瘀之君。
常山 苦寒,截瘧祛痰,傷寒能解,水脹能寬。老瘧有痰用之,初起勿用。
薏苡 味甘,專除濕痹,筋脈拘攣,調脾助胃。
良薑 性熱,下氣寬中,轉筋霍亂,酒食能攻。
白蔻 味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
山楂 味甘,磨消肉食,結氣能行,消除堅積。
草蔻 味溫,寒邪犯胃,嘔吐噁心,用之即奪。
神麯 味甘,消食開胃,破結逐痰,調中下氣。
麥芽 甘溫,能消宿食,心腹膨脹,散滯消積。
蘇子 味辛,嘔痰降氣,止嗽定喘,更潤心肺。
芥子 味辛,專化脅痰,皮裡膜外,痞塊能安。
甘遂 苦寒,破積消痰,面浮蠱脹,利水能安。
大戟 甘寒,逐水利便,腫脹痰堅,其功瞑眩。
芫花 寒苦,能消脹蠱,利水瀉濕,嗽止痰吐。
商陸 辛甘,赤白各異,赤者消腫,白利水氣。
海藻 鹹寒,消癭散癧,咸以軟堅,腫塊痰核。
牽牛 苦寒,積水能攻,諸蠱痃癖,可奏神功。
葶藶 苦辛,利水消腫,痰咳癥瘕,肺家喘壅。
瞿麥 辛寒,專除淋病,且能墮胎,通經立應。
蓬朮 溫苦,止痛消瘀,癥瘕痃癖,通經最著。
三稜 味苦,破血消癖,氣滯作痛,用之始的。
靈脂 味苦,血瘀心疼,通經活血,用之極靈。
乾漆 辛溫,通經皮瘕,追積殺蟲,驗如奔馬。
桃仁 甘寒,能潤大腸,通經破瘀,血瘕堪當。
蒲黃 味甘,逐瘀調崩,止血用炒,破血用生。
紅花 辛溫,能消瘀結,多則通經,少則養血。
蘇木 甘鹹,能行積血,產後月經,兼醫撲跌。
薑黃 味辛,消瘀破血,心腹疼痛,通經最捷。
鬱金 味苦,破血生肌,血淋溺血,鬱結皆舒。
金銀花 甘,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
漏蘆 性寒,祛惡瘡毒,補血排膿,生肌長肉。
蒺藜 味苦,療瘡瘙癢,翳膜頭瘡,醫除目朗。
白及 味苦,功專收斂,腫毒瘡瘍,外科最善。
蛇床 辛苦,下氣溫中,惡瘡疥癩,逐瘀祛風。
天麻 味辛,能治頭眩,小兒驚癇,拘攣癱瘓。
白附 辛溫,頭面百病,一切痰涎,中風諸症。
全蠍 味辛,祛風痰毒,口眼喎斜,驚癇搐搦。
蟬退 味甘,消風定驚,殺疳除熱,退翳侵睛。
殭蠶 味鹹,諸風驚癇,濕痰喉痹,滅瘡瘢痕。
木鱉 苦寒,能追瘡毒,乳癰腰疼,消腫明目。
蜂房 鹹苦,驚癇瘈瘲,牙疼腫毒,瘰癧腸癰。
白花蛇 毒,癱瘓喎斜,大風疥癩,諸毒尤佳。
槐花 味苦,痔漏腸風,大腸熱痢,更殺蛔蟲。
鼠黏 味辛,能消瘡毒,癮疹風熱,咽疼可逐。
茵陳 味苦,去疸除黃,滲濕利水,清熱為涼。
蔓荊 味苦,頭痛能除,拘攣濕痹,淚眼堪舒。
兜鈴 味苦,能薰痔漏,定喘消痰,肺熱久嗽。
秦艽 性平,除濕榮筋,肢節風痛,下血骨蒸。
百合 味甘,功專補肺,喘嗽虛勞,其功立致。
紫菀 苦辛,痰嗽氣喘,肺痿吐膿,寒熱並遣。
款冬 味甘,理肺除痰,肺癰喘嗽,一切金寒。
杏仁 溫苦,風痰喘嗽,大腸氣閉,引之可奪。
金沸草 寒,消痰止嗽,明目祛風,其功立奏。
烏梅 酸溫,收斂肺氣,止渴生律,和脾開胃。
桑皮 味甘,止嗽定喘,瀉肺火邪,其功不淺。
菊花 甘寒,除熱祛風,頭眩眼赤,收淚殊功。
天花粉 寒,清氣消痰,排膿消腫,止渴除煩。
犀角 酸寒,化毒辟邪,清心止血,消腫毒蛇。
密蒙花 寒,功可明目,障翳青盲,服之效捷。
龜板 味甘,滋陰補腎,逐瘀續筋,更治顱囟。
木賊 味甘,明目退翳,開瞽復明,必用之劑。
鱉甲 味鹹,勞嗽骨蒸,散瘀去痞,補腎滋陰。
決明子 甘,能除肝熱,目疼收淚,仍止鼻血。
麻仁 味甘,下乳催生,潤腸通閉,小水能行。
羚羊角 寒,明目清肝,卻驚解毒,神智能安。
山豆根 苦,療咽腫痛,敷蛇蟲毒,可救急用。
海螵蛸 寒,破血除癥,生肌長肉,潰爛瘡疼。
益母草 甘,女科之主,產後胎前,生新去瘀。
地膚子 寒,去膀胱熱,皮膚瘙癢,除風甚捷。
紫草 苦寒,能通九竅,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苦楝根 寒,能殺諸蟲,疼痛即止,積聚立通。
樗根 味苦,瀉痢帶崩,腸風痔漏,燥濕澀精。
澤蘭 味苦,產後血暈,肢體虛浮,打撲傷損。
牙皂 味辛,通關利竅,敷腫消痛,吐風痰妙。
瓜蒂 苦寒,吐痰最妙,消身浮腫,並治黃疸。
巴豆 大毒,破癥通暢,逐冷祛寒,斬關奪將。
斑鰲 有毒,破血通經,諸瘡瘰癧,水道能通。
青黛 酸寒,能平肝木,驚癇疳痢,兼除熱毒。
胡黃連 苦,治勞骨蒸,小兒疳痢,盜汗虛驚。
阿膠 甘溫,止咳膿血,保肺除崩,虛勞可啜。
使君子 溫,消疳清濁,瀉痢諸蟲,總能除卻。
白礬 味酸,善解諸毒,一切痰壅,鼻中息肉。
赤石脂 甘溫,保固腸胃,潰瘍生肌,澀止瀉痢。
五倍 苦酸,療齒疳䘌,痔漏脫肛,兼除風濕。
玄明粉 辛,能蠲宿垢,化積豁痰,其功立奏。
通草 味甘,善利膀胱,消癰散腫,能通乳房。
枸杞 甘溫,添精固髓,明目祛風,陰興陽起。
黃精 味甘,安和臟腑,五勞七傷,此藥大補。
何首烏 甘,添精種子,黑髮悅顏,長生不老。
石斛 味甘,卻驚定志,壯骨補虛,筋力衰替。
五味 酸溫,生津止渴,久嗽虛勞,金水枯竭。
山藥 甘溫,理脾止瀉,益腎補中,諸虛可借。
山茱萸 溫,澀精固髓,腎虛耳鳴,腰膝痛楚。
杜仲 甘辛,小便淋瀝,益腎固精,痛在腰膝。
破故紙 溫,腰膝痠痛,興陽固精,相火禁用。
牛膝 味苦,除濕痿痹,壯骨強筋,破胎下瘀。
菟絲 甘平,夢遺滑精,腰疼膝冷,添髓強筋。
巴戟 辛甘,大補虛損,精滑夢遺,扶元固本。
蓯蓉 味甘,峻補精血,若驟用之,反動便滑。
胡蘆巴 溫暖,補腎臟虛,膀胱諸疝,脹痛皆除。
川楝子 苦,專治疝氣,中濕傷寒,利水之劑。
龍骨 味甘,遺精夢泄,崩漏帶下,驚癇風熱。
桑寄生 苦,腰痛頑麻,續筋壯骨,風濕尤佳。
鹿茸 甘溫,益氣滋陰,泄精尿血,崩帶堪任。
牡蠣 微寒,澀精止汗,崩帶脅痛,老痰祛散。
虎骨 味辛,能治腳膝,定痛追風,強筋壯骨。
萆薢 味苦,風寒濕痹,腰背冷疼,添精益氣。
續斷 味辛,接骨續筋,跌撲傷損,且固遺精。
麝香 辛熱,善通關竅,伐鬼墮胎,鎮驚尤妙。
乳香 辛溫,療諸惡瘡,生肌止痛,心腹尤良。背瘡初起勿用。
沒藥 溫平,治瘡止痛,跌打損傷,破血通用。
阿魏 性溫,除癥破結,消痞殺蟲,傳屍可滅。
水銀 性寒,治疥殺蟲,斷絕胎孕,催生立通。
靈砂 性溫,能通血脈,殺鬼辟邪,安魂定魄。
砒霜 有毒,風痰可吐,截瘧除哮,能消沉痼。
雄黃 甘辛,辟邪解毒,更治蛇虺,喉風息肉。
珍珠 氣寒,鎮驚除癇,開聾磨翳,止渴消痰。
牛黃 味苦,大治風痰,安魂定魄,驚悸靈丹。
琥珀 味甘,安魂定魄,破瘀消癥,利水通澀。
血竭 味鹹,跌撲傷損,惡毒瘡癰,破血有準。
硫黃 性熱,掃除疥瘡,壯陽逐冷,寒邪敢當。
冰片 味辛,目痛喉痹,狂躁妄語,真為良劑。
蘆薈 氣寒,殺蟲消疳,癲癇驚搐,服之立安。
百部 味甘,咳嗽上氣,益肺殺蛔,疥癬疳蝕。樹木之蟲,煙薰即除;牛犬之蝨,湯洗即滅。
硇砂 有毒,潰癰爛肉,除翳消症,不可入腹。
硼砂 味辛,療喉腫痛,膈上熱痰,噙化立中。
丹砂 味甘,鎮心養神,祛邪殺鬼,定魄安魂。
竹茹 止嘔,能除寒熱,不寐自安,胃熱嘔噦。
竹葉 味甘,退熱安眠,化痰定喘,止渴消煩。
竹瀝 味甘,大豁虛痰,失音不語,右瘓左癱。
燈草 味甘,通利小水,癃閉成淋,內熱如掃。
艾葉 溫平,祛邪逐穢,漏血安胎,心疼即效。
川椒 辛熱,祛邪逐冷,明目殺蟲,溫而不猛。
胡椒 味辛,心腹冷痛,下氣溫中,跌撲堪用。
石蜜 甘平,人藥煉熟,益氣補中,潤燥解毒。
蔥白 辛溫,發表出汗,傷寒頭疼,腫痛皆散。
韭 味辛溫,祛除胃熱,瘀血能清,兼止夢泄。
大蒜 辛溫,化痞消穀,解毒散癰,生痰昏目。
生薑 性溫,能通神明,痰嗽嘔吐。開胃極靈。
食鹽 味鹹,能吐胸痰,心腹卒痛,過食損顏。
茶茗 味苦,熱渴通濟,上清頭目,下消食積。
酒 通血脈,能助藥勢,闢散風寒,諸惡鬼氣。
醋 消腫毒。積瘕可去,產後金瘡,血暈皆治。
淡豆豉 寒,懊憹可消,傷寒頭疼,心下煩焦。
河車 味甘,療諸虛損,勞瘵骨蒸,培植根本。
天靈蓋 咸,傳屍癆瘵,溫瘧血崩,生肌蓋世。
人乳 味甘,補陰益陽,悅顏明目,羸瘦仙方。
童便 氣涼,撲損折跌,虛勞骨蒸,咳嗽吐血。